【摘要】
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社会传统养老模式即将迎来巨大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社区居家养老作为近年来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解决全国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不足的重大战略选择。广州市作为全国养老服务行业的改革试点之一,其养老服务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掌握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成果,并从广州市的角度,调查分析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状况,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应建议,为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指导。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继续深化,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加439万人,比2018年提高0.2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1%,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1]。未来20到30年,中国人口结构将严重老龄化,老龄化程度甚至高于世界老龄化冠军的日本[2]。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危机预警下,我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的接纳承载力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就已迈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未富先老”和“老无所养”问题凸显,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在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今天,也日益提醒我们不得不加强和完善相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和谐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顺应而生,与当代多数老年人普遍养老意愿一致,居家即享受日常生活、健康护理、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社区服务,既能弥补社会机构养老承载能力的不足,又能扩大家庭养老功能的优势,提高整体养老服务水平。
积极发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有效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覆盖率,有助于整合社会服务资源,高效利用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更好满足老年人最迫切、最基本的服务需求,助力广州市打造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力量、多结构的养老保障体系。
1.2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通过搜索维普网(CPVIP)、中国知网(CNKI)、国家统计局等相关数据官方网站,包括广州市XX最新公布的养老事业相关政策和官方数据,整理、检阅和分析国内外相关联的文献阅读资料,参考前人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借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让本文更有权威性和价值性。
问卷调研法:为全面了解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现状,为本文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笔者通过设计《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调查问卷》,采取网络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系统性地搜集社区居家老年人口的数据和资料,使老年人实际情况的调研结果标准化,增强具体研究养老服务供需实际满意情况的可行性。
统计分析法:本文主要利用SPSS21.0的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可视化研究养老服务的需求率和养老服务供给的满意值,本文主要采用总体描述统计方法实现调查数据的频数分析和集中趋势分析,采用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方法深入分析数据间的相互影响,实现变量的关联性分析,为研究提供便利的同时,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
1.3研究综述
1.3.1国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未来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和内部职能尚未完善,各功能发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供需结构失衡。王丽敏[3]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内容不合理、供给主体单一是造成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丛春霞等[4]基于研究数据发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缺口巨大,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黄晨熹等[5]根据5个样本城市的调研数据,发现社区养老的有效管理不够完善,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XX、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责任协作机制尚未形成。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研究
第一,关于需求内容主体。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6],居家养老服务涵盖面广阔,具体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如周一辰[7]将具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划分为以下四项: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
第二,关于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涉及面广、复杂度高、影响因素众多,既与社会因素如传统家庭观念、养老保障制度、城乡差异等息息相关,又受到个人本身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健康状态等关联因素的直接影响[8]。如许星莹等[9]通过广州市居家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及购买意愿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月收入水平、居住方式、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需求受到服务质量、服务内容、服务费用等因素的影响。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研究
第一,关于供给主体。王武林等[10]认为一方面XX在社区养老服务的推广中应占主导作用,提高XX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作用,提高社区供给能力和社区管理能力,来解决供需不统一、执行力低下等问题。郑冕[11]提出在探索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网络体系中,要发挥以社区及社会组织为补充的辅助性供给作用,依托社区发展上门服务和托老服务,鼓励非XX组织积极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高红[12]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市场良性竞争优化养老服务的供给。
第二,关于供给存在的问题。1、宣传力度问题。王诗露等[13]指出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应该广泛开展宣传,深化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接受程度的同时,达到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消费水平的目的。2、XX职责定位问题。武玲娟[14]指出在养老服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尽管XX责任已从“救济性”转为“福利性”,但在政策制定、功能定位、执行效率、资金投放等方面仍然缺失与养老服务需求互相匹配的责任意识。3、服务质量问题。张少霞等[15]认为,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服务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主要体现在服务覆盖范围面狭窄、服务内容单一、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偏低等方面。4、人员问题。孙钦荣[16]认为养老服务护理员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成功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服务技能精湛、综合素质优良、责任意识强烈的养老专业队伍。
1.3.2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1)X
X的居家养老政策,资金来源广泛,有偿和无偿形式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个人收费和专项收费节约公共开支,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强XX责任感[17]。可以说,X是“准市场模式”的居家养老政策,为了提高服务对象的选择性,推广多元服务项目的供给,完善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并由社会组织和市场承担主要责任。X的社区服务中心主要包括独立生活社区、辅助生活社区、护理生活社区、活动老年社区和持续护理退休社区,各社区服务中心彼此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结合PACE计划的有效协作,承担社区养老服务各方面的管理和服务项目,开展日间护理、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便民利民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17]。
(2)英国
英国是典型的高福利性国家,XX承担大部分投资比例,对居家养老服务成本给予适当补贴,并通过社会组织和团体筹集资金,最大限度减轻老年人养老负担[18]。英国的居家养老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生活护理、物质支持、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社区护理主要分为“社区内照顾”和“社区照顾”两种形式,通过《社区照顾法》原则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重点强调预防和救助,由专业护理人员、家庭成员和志愿者服务团队为患有身心疾病的老年群体提供服务和支持,居家享受包括日常护理、物质支持和情感关怀在内的综合性照顾,体现了社区化、专业化、多元化和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特色[19]。
(3)日本
日本居家养老资金筹集方式多样,由XX承担主要的财政资金,并向个人和社会筹集资金,鼓励筹资社会化[18]。日本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完善,其中,介护保险制度最为特殊,发展最具特色。日本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实施《介护保险法》,规定由XX和个人分别承担50%的保险费用,部分患有特殊疾病的老年人群可享受减免90%的护理费用[20]。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探访护理服务、日间护理服务、短期委托服务和社区贴心服务,探访护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如洗衣、做饭、清洁卫生等上门服务,日间护理服务是指社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复检、护理治疗等服务,短期委托服务是指小区养老院为家庭成员暂时外出的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护服务,社区贴心服务包括夜间陪护、残疾及弱智老人托管等居家护理服务[18]。
1.3.3小结
随着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发展,老年人居家享受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日趋成熟。X、英国和日本筹资模式和养老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国内学者针对居家养老的多方面研究,促使我国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应要求提高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消费认可度,坚持XX的主导作用,倡导从“救济型”、“福利型”到“监管型”居家养老形式的转化,结合个人、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多元化筹集资金,最大程度减轻老年人养老负担,并且针对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的需求,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同时为优化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围绕社区、人员、社区和服务,多方面有效联合利用,建立健全长期养老服务制度,打造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2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2.1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背景
据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意味着一个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广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1]。
广州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根据《2018年广州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和老年人口数据手册》,截止2018年,广州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9.2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8.25%,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2.老人空巢化程度高。2018年广州市共有空巢老人6.26万人、独居老人3.26万人、“纯老家庭”老年人口20.93万人,其中“纯老家庭”老年人口比上年增加1.78万人[22]。3.各区域老龄化程度不同,新老城区差距较大。广州市部分老城区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像荔湾区、海珠区和越秀区的老年人口数均已超过20万人,分别占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12.22%、15.61%和17.68%,其中2018年荔湾区空巢老人人数最多,约1.10万人,占全市空巢老人人数的17.51%[22]。
现实生活中,因老年人群体受到如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儿女数量、心理状态、社会参与积极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对养老服务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内容主体大致分为四大类:生活照料类、文化娱乐类、医疗保健类和精神慰藉类。
2.2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2.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202份,其中男性85份,女性117份,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调查对象多为60岁及以下的中年人,其中30-49岁的有176人,占87.12%。60岁及以上调查对象为26人,占12.88%,中年人数比例远远多于老年人。
受访者文化程度较高,大学人数最多,比例为47.52%。
从受访者职业来看,基本涵盖了各个行业,农林渔牧劳动者人数最多,其次为自由职业者和企事业单位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34.65%、25.74%和24.26%。
从婚姻状况来看,本次受访者无未婚人群,大部分为已婚有配偶,所占比例高达91.09%。
受访者拥有子女情况中,84.16%的受访者子女为独生子女,其余受访者均拥有2个子女,调查中无0或3个及以上子女情况出现。
在居住方面,大多数受访者与配偶或与子女同住,人数为176人,占比87.13%。
受访者主要经济来源为工资、储蓄、红利和租金,其次为离、退休养老金、子女赡养和低保、救助、抚恤金,所占比例分别为80.20%、8.91%、7.43%和3.47%。
关于调查者的月收入水平,在2500-3500元和3500-5000元之间的人数分别占比25.25%和24.75%,在5000元及以上的人数占比30.20%,其余均在2500元以下水平。
从身体状况方面来看,59.40%受访者的健康水平在一般水平以上,40.60%受访者的健康水平为一般及以下水平,其中,有129个受访者患有慢性病,所占比例为63.86%。(详见表1)
表1受访者基本情况汇总表
2.2.2调查对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体需求分析
本文将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调查数据分析,从养老服务四大需求类别进行总体需求分析,并对某些数据重新赋值:0=“未选中”、1=“选中”,具体数据详见表2。
从下表可知,在对202位调查对象进行“您认为社区应该提供哪方面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多项选择调查分析中,生活照料类、医疗保健类、文化娱乐类和精神慰藉类四方面的需求人数分别为67、118、126和72人,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7.5%、30.8%、32.9%和18.8%。这四方面的标准差和方差数据相差不大,也说明数据中没有出现相差较大的异常值,可直接利用均值进行总体描述分析。从均值来看,这四方面均值分别为0.33、0.58、0.62和0.36。总体而言,受访者在各项社区居家服务需求方面,文化娱乐类>医疗保健类>精神慰藉类>生活照料类。(见表2)
这表明,广州市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工作开展的服务效果较佳,而在医疗保健和文化娱乐方面有所欠缺。全市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的老年人人口数量较多,老年人除必要的生活照料外,还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不可缺少的医疗服务和额外的精神娱乐支持,例如社区看病、失能照护和文艺演出等医疗保健和文化娱乐类服务,以满足全市老年人在社区服务中的普遍诉求。
表2总体需求的表述统计量分析
2.2.3调查对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需求分析
(1)各类别养老服务需求内容分析
在表3中,为调查各类别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将通过“(非常需要+比较需要)样本量/每项需求内容的总样本量”计算所得需求率进行具体分析。数据显示,在生活照料类服务的需求中,受访者对家政服务和日间托养的需求较多,需求率都在64%左右;在医疗保健类服务的需求中,康复理疗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失能照护服务,需求最低为社区配药、送药上门服务,需求率分别为70.29%、69.80%和56.44%;在文化娱乐类服务的需求中,旅游团服务受到大多数受访者的强烈需求,需求率为74.25%,健身场所的服务需求位列第二,需求率为67.33%;而在文化娱乐类服务的需求中,各项服务的需求率均在60%左右,心理咨询疏导的需求率达到62.37%,需求率较高。总体而言,各项需求内容的需求率均在50%~70%中上水平的需求范围内,比较各大类别需求服务的平均值,排名为医疗保健类需求(64.03%)>文化娱乐类需求(63.46%)>生活照料类需求(62.75%)>精神慰藉类需求(61.14%)。(见表3)
表3受访者对各类养老服务需求情况汇总
(2)不同群体间的需求差异分析
设显著性水平α为0.05,若在同一基本信息变量中,卡方值越大,概率P-值越小,变量与需求项目的显著影响性越强。将受访者的11项基本信息与各类需求项目进行交叉列表卡方检验,进一步分析各变量属性群体的不同需求差异。如下表四所示,除婚姻状况外,不同需求项目的需求均受到其他10项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子女情况、居住方式、主要经济来源、月收入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基本信息变量的显著影响。其中,性别与心理咨询疏导的卡方检验概率P-值仅为0.008,子女情况与康复理疗的卡方检验概率P-值仅为0.002,月收入水平与紧急呼援的的卡方检验概率P-值仅为0.006,三者远小于0.05的α显著性水平,表明男性和女性受访者间的心理咨询疏导需求会有明显的不同,拥有子女的不同个数会对康复理疗的需求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不同月收入水平的受访者也会对紧急呼援服务的需求产生明显的差异。(见表4)
表4基本信息与需求项目的交叉列表卡方检验
(3)不同日常生活照料者对各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以下表5、图1分别为不同日常生活照料者对家政服务、日间托养、康复理疗、健身场所、旅游团和心理咨询疏导养老服务需求率表格和图示。数据显示,日常无人照料和日常生活依靠保姆、小时工照料的受访者一样,对日间托养服务的需求率最高,分别为72%和75%。日常生活依靠配偶、子女、亲戚、朋友、邻居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照料的受访者均对旅游团服务表现出较高的需求率,分别为78.84%、79.54%、73.69%和75%。另外,从家政服务、康复理疗、健身场所和心理咨询疏导这四方面来看,日常生活依靠子女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对康复理疗的需求率较高,分别为82%和80%;日常生活依靠配偶照料的对家政服务和心理咨询疏导的需求率最高,分别为69.23%和78.85%;日常生活依靠配偶和子女照料的对健身场所的需求率最高,均为75%。上述表明日常生活无亲人陪伴照料的群体对日间托养服务的需求较高,日常生活有亲人陪伴照料的群体对旅游团服务的需求较高,日常生活无论有无亲人陪伴照料的群体均表现出对康复理疗服务的较高需求,而日常生活依靠配偶照料的群体则较为特殊,除日间托养和康复理疗外,对家政服务、健身场所、旅游团和心理咨询疏导服务都表现出较高的需求。(见表5、图1)
表5不同日常生活照料者对各项养老服务的需求率
3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现状分析
3.1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背景
2001年以来,广州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实践措施,近20年里,全市养老服务逐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经历了从试点建设到全面拓展、从单一发展到多元供给、从政策制定到管理体系建立的全过程,从过去的救济性、封闭性、单一性性发展到现在的福利性、开放性、多样性,逐步形成了覆盖全民、统筹规划、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广州市深化改革、快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根据各街道老年人服务需求,整合XX、企业、社会组织的各类资源,推进“3+X”适应性养老服务政策,以家政服务为切入点,以医疗护理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助餐配餐服务为突破口,结合各街道老年人实际需求,再创建一批综合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医疗护理、体育娱乐、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满足本市老年人对高质量、多样化养老服务的期待[23]。
目前,全市养老服务建设得到进一步的落实,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根据《2018年广州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和老年人口数据手册》,截止2018年,全市养老机构为189个,共有床位65403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即可拥有床位数40张。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全市总计390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目远多于传统养老机构[22]。
在医疗保障方面,全市积极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稳步发展。2018年,全市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人数为71.63万人,与上一年相比,人数增加了5.45万人。全市具有医疗、护理相结合功能的养老机构覆盖率高达8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为65.74%,107个街道和乡镇建立了医疗服务合作伙伴关系,为248家社区居家服务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22]。广州市为积极推行普惠型和医养结合模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惠民、便捷、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措施。
另外,为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文明建设,促进养老服务均衡、协调发展。截止2018年,全市共有老年教育机构213个、老年活动室2593家、老年文体团队1998个以及老年协会1687个,值得一提的是,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助餐配餐点有101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助餐配餐点覆盖率100%,助餐配餐服务知晓率达到95.4%,老年人满意率超过90%,为服务、教育、管理老年生活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2]。
3.2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调查分析
3.2.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供给分析
为进一步调查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供给情况,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您是否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您对当前养老总体现状满意吗?”的设问调查,如下图2、图3所示,202位受访者中,只有49.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情况,还有50.5%相当一半的人表示不了解,这表明全市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有所欠缺,仍需进一步加强公众的知晓度,以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程度。在对当前养老总体现状满意度调查中,不太满意和完全不满意的总体不满意率为24.26%,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总体满意率为45.05%,其余30.69%受访者持中等满意态度,表明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供给状况较好,但仍需进一步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见图2、图3)
图2社区居家服务了解情况图3对养老服务现状的满意度
3.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供给分析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分析
对社区养老供给服务实际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率=(很满意+满意)样本量/总样本量,不满意率=(不满意+很不满意)样本量/总样本量。如下表6、图4所示,34.16%的较多受访者对社区现有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表示很满意,满意率为51.49%,不满意率为37.13%,表明社区现有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较为合适,但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人们的满意率。在医疗条件方面,38.12%的较多受访者表示满意,满意率为53.47%,不满意率为34.65%,说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疗条件为中等水平,医疗条件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服务质量方面,持“满意”和“一般”态度受访者比例相等,均为28.22%,满意率为44.56%,不满意率为27.23%,受访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虽有所下降,但不满意度也相应降低,说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一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硬件设施方面,却有37.62%的较多受访者表示不满意,满意率仅为27.72%,不满意率高达53.96%,表明社区现有养老服务的硬件设施较差,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在人才队伍服务方面,35.64%的较多受访者表示很不满意,满意率较低为35.15%,不满意率较高为57.42%,说明社区现有养老的人员服务水平低下,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队伍的供给力度。(见表6、图4)
表6对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满意值
图4对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满意值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图5为“您所在的街道/社区提供了以下哪些居家养老服务”多选题数据响应百分比,即每项服务的选择样本量/各项服务的选择样本总量的百分比例。数据显示,受访者所在街道/社区提供的诸多项服务中,社区体检和康复护理的医疗保健类服务供给比例最高,分别为22%和20.2%;其次为日间照料、托管和助餐配餐、长者饭堂的生活照料类服务,分别为18.6%和14.4%;辅具租赁和“平安通”服务的医疗辅助类服务,以及文化娱乐活动、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3.8%、5.2%、3.6%和2%。以上数据表明,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保健类和生活照料类服务的供给水平较好,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类服务的供给水平较差,社区在保障老年人医疗保健和生活照料服务的同时,还要加大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服务的供给比例,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实现社区居家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见图5)
图5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情况
(3)社区居家养老供给服务购买意愿和可接受的收费标准分析
如下图6所示,若广州市XX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较多数受访者意愿购买生活照料类服务,家政服务、日间托管和助餐配餐的比例分别为21.9%、21.7%和17.1%,这三项服务都是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服务需求,受到大多数受访者的喜欢。其次,医疗保健类能保障老年人健康护理需求的养老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广大受访者的欢迎,签约家庭医生、康复护理、“平安通”服务和辅具租赁的购买意愿比例分别为18.1%、13%、4.5%和3.7%。以上数据表明,若广州市XX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类居家养老服务和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障服务,可以刺激老年人购买需求,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预防意外伤害,满足老年人居家不外出即可享受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见图6)
如下图7所示,29.21%的大多数受访者能接受的社区居家养老收费标准为1000元以下,27.72%和26.73%的较多数受访者能接受的收费标准范围为2000~3000和1000~2000元,只有少数16.34%的受访者表示可接受3000元以上的收费标准,说明大多数人为养老服务所支付的市场消费额度较好,有一定的养老防老消费意识,能较好配合全市提供有偿和无偿形式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为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收费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使全市养老服务规范、有序发展。(见图7)
图6购买意愿的服务项目情况
图7接受社区居家养老的收费标准情况
(3)社区居家养老供给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如下图8所示,在“您认为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的问题调查中,受访者认为“服务质量水平较低”的比例最高为25%;认为“医疗设施不完善”和“人员服务不专业”的比例次之,分别为24.6%和23.5%;认为“XX投资比例不足”的比例为16.8%,认为“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受访者比例最少,仅占比10.1%。以上数据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要存在服务质量水平较低、医疗设施不完善和人员服务不专业的问题,XX投资比例不足和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供给问题也需着重考虑,要求XX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以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正常运行。(见图8)
图8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要存在的问题调查情况
4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及对策分析
4.1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分析
通过对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几个特点:
第一,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的有限性。多样性、层次性的需求服务是全市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需求意愿,而实际生活中,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比如硬件设施较差、人员服务水平低下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的实际养老服务需求,满足不了老年人“老有所养”的愿望。
第二,养老服务需求的群体差异性与供给的单一性。因老年人性别、月收入水平、拥有子女个数、身边有无亲人陪伴照料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而实际养老服务的供给多集中于生活照料类和医疗保健类,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部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而忽略部分老年人心理或者娱乐方面的养老照料问题。
第三,养老服务需求质量的高要求与供给的低满意度。养老服务的供给总满意率以及某些具体养老服务项目如医疗条件、服务质量、人才队伍等的满意率均为中下水平,集体满意度较低,而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质量的高要求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目前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失衡。
第四,养老服务需求的专业性与供给的低服务水平。调查显示,养老服务供给主要存在服务质量水平较低、医疗设施不完善和人员服务不专业等诸多的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实际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将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无法实现全市养老服务建设全覆盖的目标。
第五,养老服务需求的高购买意愿与供给的低资源使用率。结果显示,全市多数人为养老服务所支付的市场消费额度较好,养老防老消费意识较高,对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购买意愿,却与实际养老服务供给的低资源使用率不符,究其原因,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制约条件、了解情况不足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资源使用率,少不了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力监管。
4.2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对策与建议
4.2.1提高公众认知水平,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可度
老年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全市要做到加快养老服务的改革和建设,就不得不提高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可度和公信度,改变老年人对传统养老服务的老旧思想,增加社区居家养老的公众聚焦热度。
首先,加大广州市XX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通过广大老年人使用频率较多的电视机、广播、收音机等平台,引导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正确认识,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众形象。其次,可利用当代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普及倡导养老服务新风尚,提高养老服务公众参与率,广泛打开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新道路。最后,发挥家庭成员的基础力量,呼吁子女们增加与老年人的沟通次数与陪伴时间,倡导鼓励老年人多与社区老友沟通与交流,减少老年生活的孤独与寂寞,在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社区居家养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4.2.2提供多样化、差异化养老服务,真实掌握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目前全市社区养老供给的服务项目有限且过于单一化,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年人对于晚年生活的品质和服务质量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差异化的养老需求,市XX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
市XX可积极倡导养老服务的多样化。立足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准确把握不同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保持养老服务的创新性、便利性、实用性以及娱乐性,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发展,不断调整服务结构,实现社区养老事业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稳步提升,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逐步发展,从生活照料、医疗保障基础服务到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的拓展,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再到老有所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多样化,为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市XX可制定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政策。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月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制定社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扩大养老金保障规模,重点关照低生活水平、支付能力较差的老年群体,确保养老制度公平,从根源上解决养老服务的差异化需求问题;也可根据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为空巢、孤寡、失能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制定差异化养老服务标准,适应性提供心理咨询、个人体检、家庭医生等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细致、广泛、专业的养老服务。
市XX还可建立个人养老服务信息制度。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互联网信息关联的畅通便捷,建立社区老年人信息服务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基于大量可视化信息数据,有效分析不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精准把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动态变化。还可通过不同老年人和各种需求服务的线上反馈记录,形成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动态管理,时刻关注老年人的主观感觉和实际满意度,采取及时有效的服务策略和解决方案,以保证社区养老事业运行的高效性和便利性。
4.2.3发挥XX的主导作用,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政策的制定和养老服务产业的资金贯通链条的建立,一方面使老年人享受质优价廉的服务,提高公众对未来老有所养的信心,另一方面真正意义上完善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和配置。
发挥市XX的主导型推动作用,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明确财政政策投入目标,聚焦养老服务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力度,突出社会公益性服务的特点,减少广大公众未来养老的资金压力;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完善养老服务相关保障机制,确保养老制度的公平,切实落实养老服务的政策的实施,防止权利滥用、资金不明使用等恶劣现象;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政策实施评估结果纳入考核体系,日常开展监督和调查工作,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和规范管理。
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鼓励支持各社会团体组织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中去,逐渐开放竞争有序的养老服务市场体系,加大相关支持政策的补贴力度,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投资,提高个人、企业、组织等在养老服务产业资金筹集的比重,逐步让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增加优质服务项目的供给,真正发挥社会力量对基本养老的补充优势,形成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4.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水平
人才队伍是发展养老服务业不可缺少的紧要环节,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快速提升的重要因素,市XX应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养老服务的发展。针对养老服务整体人员服务意识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工资待遇较低、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建议:
第一,完善相应的人才机制,开展养老服务从业技能培训,制定养老服务相关职业的规范标准,开展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坚持持证上岗、定期教育的行业约束行为,可增设相关养老服务教育机构,在高校中设置相关养老服务学科和课程,整体上提升服务队伍的文化素质水平和技能专业水平。
第二,重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一定比例倾斜人才队伍资金的投入,可适应性接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等级薪酬待遇和福利待遇,保障从业人员的物质支持,让所有坚持服务养老事业的工作人员得到该有的回报和反馈,这样既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回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服务人员付出更多的热情、耐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达到整体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水平的目标。
第三,切实加强志愿者服务团队建设,鼓励个人和团体不同形式的积极参与,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与高校、医院、社会团体实行对接,逐渐壮大志愿者服务团队,塑造专业高水平和服务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队伍,发挥志愿服务的优势力量,形成对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有力补充。
5结论与不足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的具体调查分析,得出以下五点结论: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的有限性、养老服务需求的群体差异性与供给的单一性、养老服务需求质量的高要求与供给的低满意度、养老服务需求的专业性与供给的低服务水平、养老服务需求的高购买意愿与供给的低资源使用率,并主要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和差异化、XX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由于时间和个人经验的缺乏,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数据收集问题。本文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数据,由于调查区域和调查对象的局限性,收集的调查样本量较少。第二,调查对象的代表性问题。调查的人群中,中年群体所占比例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第三,问卷设计问题。课题研究有关问卷设计尚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若能从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四个方面对具体供给服务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可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与深入性。
参考文献
[1]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17_1723383.html
[2]谭乐.桂林市养老保障社会化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3]王丽敏.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05):94-97+201.
[4]丛春霞,彭歆茹.城市居民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1):49-56.
[5]黄晨熹,郑悦,汪静.我国城市独居老人生活照料服务供需状况及对策建议——基于5个城市的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02):51-58.
[6]xxx.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8-11-02](2011-12-16).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1-12/28/content_24266535.htm.
[7]周一辰.上海市虹口区养老服务供需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8]任娄涯,马小琴,杨晓婷,程思诗.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9,33(09):1549-1551.
[9]许星莹,梁惠怡,朱海褀.广州市居家老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07):537-540.
[10]王武林,陈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3).
[11]郑冕.河南省南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12]高红.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42-47.
[13]王诗露,张洪新,郭雯,赵艳华.供需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以江宁区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05):106-112.
[14]武玲娟.XXX我国养老服务中的XX职责定位研究[J].东岳论丛,2018,39(09):134-141.
[15]张少霞,朱宏斌.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路径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5(05):46-47.
[16]孙钦荣.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673-2676.
[17]亓彩云.X和瑞典老年残疾人居家养老政策比较[N].中国社会报,2019-08-26(007).
[18]邓大松,王凯.日韩英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深度分析[J].中国房地产,2017(17):49-55.
[19]祁峰.英国的社区照顾及启示[J].西北人口,2010,31(6):20-24;28.
[20]于潇,赵毅博.日本介护保险制度下的老年护理服务介绍[J].人口学刊,2014(03):25-32.
[21]张咏梅.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大学,2011.
[22]广州市2018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广州市人民XX门户网站http://www.gz.gov.cn/zwgk/zdly/shgysyjs/jbylws/ggws/content/post_3098816.html
[23]高彦彪.广州高校社区退休人员养老服务需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4]廖健文.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25]曹军华,郭玉芳,胡秀英,张惠萍,田虹,刘娜.社区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现状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1):15-19.
[26]陆杰华,周婧仪.基于需求侧视角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及其对策思考[J].河北学刊,2019,39(04):166-171+184.
[27]刘志鹏.社区养老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8]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40(01):98-112.
[29]李小梅.厦门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调查研究[D].厦门大学,2014.
[30]高岩.上海市机构养老供需平衡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2.
[31]郭婉翌.老年需求视角下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2]邱烁佳.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
[33]段艳,廖荣鑫.都市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04):5-11.
[34]杜宁宁.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04):94-99.
[35]杨雪莲,刘波.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及对策[J].城市观察,2013(04):53-61.
[36]肖佳.广州市发展社区养老的优化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09):9-10+29.
[37]ROCHATS,CUMMINGRG,BLYTHF,<i>etal</i>.Frailtyanduseofhealthandcommunityservicesbycommunity-dwellingoldermen:theconcordhealthandaginginmenproject[J].Age&Ageing,2010,39(2):228-233.
[38]NationalPACEAssociation.WhatIsPACE?[EB/OL].http://old.npaonline.org/website/article.asp?id=12&title=Who,_What_and_Where_Is_PACE?
[39]WattsJ.Japanlaunchesnursinginsuranceschemefortheelderly[J].BulletinoftheWorldHealthOrganisation,2000,78(5):710.
[40] KendallJ,KnappM.Providersofcareforolderpeople:theexperienceofcommunitycare[J].200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4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