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却不断上升,农村环境问题愈加严重,生活垃圾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以及人体健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已迫在眉睫。为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各级XX部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基本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传统模式。
根据人民日报2016年报道的数据显示,农村垃圾产生量约为每年1.5亿吨,且有效处理率较低。可见,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形势仍然严峻,传统的垃圾处理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国家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行了强制分类的探索和实践,在国家、中央和地方等层面相继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法律、中央政策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国家对生活垃圾分类的高度重视,显示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是XXX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学者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理论研究,大致涵盖了垃圾处理技术、治理流程、治理路径、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且多从单一角度和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对XX在农村分类治理中的问题及路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垃圾分类治理模式为基点,结合国内外垃圾治理的相关理论,为XX进行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提供理论借鉴。
(2)实践意义
农村垃圾问题由来已久,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后,对农村垃圾进行分类治理已逐渐成为农村社会的新时尚,农村垃圾治理不同于城市垃圾治理,治理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农村垃圾产量和种类、村民的意识、XX的角色等复杂影响因素,加之已建立的农村垃圾混合收运模式弊端较多,决定了农村垃圾治理绝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城市垃圾模式,如何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梅州市农村的全民参与、XX推动的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已成为梅州市XX当前最艰巨和重要的工作。因此,本文通过对梅州市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对XX在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中的模式探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1.2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针对农村垃圾分类的发展现状,结合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特征,深入分析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困境的原因所在,从XX管理的角度,提出进一步解决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方式和路径。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我国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垃圾分类更是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6年,xxxxxxxx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因此,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更是成为学界热门的研究点,有关研究文献主要分为完善生活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预测生活垃圾产量、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三大类。
(1)关于完善生活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研究
早在2001年,李启家教授指出,中国的环境立法并未与小城镇和乡村建设相配套,而是为反映大中城市和大中企业的利益、环境保护需要而创立。孙佑海指出,我国还没有制定过一部单独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要加快农村环境立法工作, 解决立法滞后问题。姚金海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只能解决小部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因此,务必要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法规草案的立法工作。
(2)关于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的研究
李海红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生活垃圾产量预测模型,旨在对农村生活垃圾产量进行有效预测。谯小霞则运用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对中国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量进行了精确的中长期预测
(3)关于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的研究
彭绪亚以三峡库区农户为研究对象, 对其生活垃圾产量、种类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户的垃圾组成以有机成分为主,因此对有机垃圾进行有效处理非常关键。岳波通过对134个村庄生活垃圾情况开展调研,发现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和垃圾组成呈现较强的地域性。
夏立江教授从农户的角度出发,研究熊儿寨乡垃圾产生强度、特性,研究发现给该乡生活垃圾产生强度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人均年收入和民俗旅游。
1.3.2国外研究
发达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起开展垃圾分类,其相关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主要包括终端、源头和循环经济三大实践方向,目前,发达国家已拥有较成熟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体系和高度自觉的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治理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和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外学者较早地开始了对垃圾分类治理的研究,并随着垃圾分类治理的不断发展而持续深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垃圾问题形成的原因、生活垃圾治理技术、生活垃圾治理管理体系三方面。
(1)关于生活垃圾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
X学者平狄克提出,农村环境资源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资源具有公共性,致使人们缺乏节制的滥用农村环境资源,从而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形成,因此,XX进行适度的干预是有必要的,且XX要建立普遍的产权制度和形成科学的环境、资源价值观。
(2)生活垃圾治理技术方面
Tomoo Sekito(2003)等提出一种根据物体的密度值不同分选生活垃圾的分选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垃圾分选技术;Shehata S M(2004)等指出,农村生活垃圾中含有较多的动植物残余物,且综合考虑到增加回收垃圾的环境效益,因此,农村生活垃圾适合绿色回收利用,而不是燃烧或外运;⑪Sathish Paulraj Gundupalli(2017)等提出了基于热成像技术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类系统;⑫OlugbojaAdedeji(2019)提出一种垃圾智能源头分类系统,该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⑬
(3)生活垃圾治理管理体系方面
P. Costi(2004)等提出了生活垃圾管理的环境可持续决策模型,该模型旨在帮助一个城市的决策者制定焚烧、处置、处理和再循环的综合方案,决策模型的主要目标是规划生活垃圾管理,减少现有系统存在的污染严重等不利影响;⑭Veronica(2006)建立了生活垃圾管理方案的数学评估模型,该模型基于经济学原理,宗旨是对生活垃圾的优化管理和有效利用;⑮G. Zotos(2009)通过对希腊地方当局在垃圾行政管理和政策执行上的问题进行研究,编制了一套垃圾管理总体规划的指南,为希腊的市政当局以及面临类似问题的其他国家提供一个垃圾行政管理领域的理论框架。⑯
1.4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两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1)文献研究法
本文以线上数字图书馆、线下图书馆为载体,通过收集和识别包含农村生活垃
圾分类各项内容的文献资料,在对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选取其中的新观点和新成果,形成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科学认识的方法,从而作为本文的成文基础。
(2)调查研究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相结合的形式,搜集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调查研究梅州市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状和XX垃圾分类治理的管理现状,了解农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以及对此事的意见建议,并对搜集完成的相关资料及时整理、归纳、分析,为论文提供强有力的论据支撑。
1.4.2研究内容
论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重点论述论文的背景、研究意义,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介绍了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为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对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状进行阐释和分析,首先介绍了梅州市概况,其次重点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产量、种类以及治理模式三方面情况;
第四部分是分析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是结合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梅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解决方法及建议;
第六部分为总结。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活垃圾
目前对生活垃圾的定义包含了三方面内容,一是指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二是居民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物;三是法律规定视作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在垃圾分类标准上,根据最新的全国垃圾分类参照标准,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与农村在发展方式和人口结构上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分类标准在名称和内容上有所区别,农村分类标志以易于推广为前提,推行简洁易懂的分类名称,从而阻断城市与农村分类标志一刀切的现象。
生活垃圾在源头分类后有完整的分类处理流程。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首先从上游可回收物回收系统分类回收,经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科学分拣,最后经再生资源企业再利用,由此大致形成回收利用上下游产业链。对于在生活垃圾中占比较大的厨余垃圾,则应建设规模不一的厨余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城乡厨余垃圾。在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处理上,按照处理量大于产量的原则,建设危废处理厂等处理设施,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通过实现前端回收、中端运输、后端处理的循环利用闭环,可以有效促进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
2.1.2 农村生活垃圾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是指农村地区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学界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研究,一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研究角度出发,定量研究包括产生量、组分等物理特征,定性研究包括垃圾来源、治理模式、基础理论等。其中,对产生量和组分特征、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通过分析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产生量、组分,并结合国内外生活垃圾的基础理论,借以形成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科学认知框架。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量不断上涨,加之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特征复杂,地区差异较大,使我国的农村垃圾治理难度倍增,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承载力的不断下降,韩智勇教授指出,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具有产生量大、来源广泛且分散、增长迅速、区域差异显著等特点,⑰因此,对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农村垃圾的产量、组分等特征,合理制定分类治理模式。
2.1.3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指以垃圾资源化、减量化为目的,将垃圾按照既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投放和收运的一切分类活动总称。西方较早开始垃圾分类治理,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思想并付诸实施的是20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1972年西德《废弃物处理法》的制定,标志着西方国家垃圾治理和循环经济思想的立法实践拉开了序幕,此后,X、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启垃圾分类的实践,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我国的垃圾分类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探索阶段,上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日本、德国、X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上先行先试,其以民众自下而上的环保意识觉醒为契机,逐步的建立起各自独特的垃圾源头分类体系,在国外垃圾分类理念的传入和国家重视的双重因素下,中国学界的垃圾管理研究重点逐渐由垃圾终端处理向垃圾源头分类转变。第二阶段是试点实践阶段。在经历了充足的理论预备后,以8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为标志,中国于2000年开始逐步的向全国推广实施垃圾分类。第三阶段是强制分类时代。在第三阶段,中国采用城市和农村同步试点推广的方式,通过发布XX和国家文件,推动中国迈入了强制分类的新阶段。在第三阶段,中国的垃圾分类实践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更加注重对可操作性强的模式的探究,以及对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
2.2理论基础
2.2.1社会治理理论
社会治理一词源于西方的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西方学者对治理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 并形成了治理理论⑱,此后,世界各国运用治理理论指导本国的社会改革等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治理理论的内涵。在传入中国后,治理理论应用到社会层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质的社会治理理论。在我国,社会治理是XXX社会管理活动,一般以多主体协同合作为前提,运用法律手段,对各社会领域进行科学规范的引导、监督,旨在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治理理论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社会治理中,鼓励社会组织积极进行社会治理,从而推动多元治理的实现。二是创新XX管理方式。通过转变XX职能、完善XX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等方式,提高XX内部治理的透明度,拓宽XX管理渠道。三是社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
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融入中国国家治理理论之中,体现了党对社会治理发展的深刻认识与重视,因此,我国的社会治理必然不同于西方的治理,面对的社会问题不同,决定了我国社会治理的实践要深深根植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最终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蓬勃发展。
2.2.2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起源于人际关系理论的“社会人”假设,由X管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首次提出。此后,行为学家们批判了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 更加强调人性在激励中的重要作用。一部分行为学家围绕“人到底追求什么? ”这一主题探讨人的本性, 着重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 形成内容型激励理论⑲,代表理论为需求层次论和激励一保健理论;另一部分则从人面对激励时产生动机到行动的心理过程出发,提出了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等;有的学者重点关注对人心理和行为的激励,形成了行为改造型理论,主要以强化理论和归因理论为主。
尽管激励理论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激励理论强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并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获得最大绩效为根本目的,在目前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普遍不强的现状下,利用激励理论提出的激励机制,为推行垃圾分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有助于农村垃圾分类的顺利推行。
2.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义
2.3.1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
党在xxxx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生态振兴是战略实施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农村垃圾治理的成效,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生态面貌,要做好乡村振兴,就要做好环境治理,而要做好环境治理,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在这样的治理链中,农村垃圾治理和乡村振兴是相互联系的部分与整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农村垃圾分类治理这个部分,反之,只有从垃圾分类治理做起,才能一步步实现美丽乡村和振兴乡村的国家目标。垃圾分类强,则乡村振兴强,垃圾分类有实效,乡村振兴才有活力。
建设生态文明,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治理污染的环境,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农村进行垃圾分类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农村具有独特的分类治理优势。一是农村管理具有自治优势,相比于城市的小区管理,农村依托村委会、村民议事会等农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农村自治机制的独特作用,有利于激发村民的垃圾分类参与意识,从垃圾治理主体层面降低了农村推进垃圾分类的难度。二是垃圾处理具有便利性。农村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农村垃圾处理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垃圾就近就地处理,促使垃圾处理低成本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便利性。依托两个分类优势,充分发挥垃圾分类在农村生态治理中的载体作用,能有效解决生态体系建设以及环境意识培养等系统性难题。因此,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把生态载体的角色融入到农村垃圾分类优势中,合理运用载体发挥农村分类优势;另一方面,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也是实现生态循环理念的重要途径。生态循环理念本质上是对新型社会发展模式的理念探索,在资源循环经济的框架下,注重资源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此解决资源瓶颈问题,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3.2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垃圾治理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垃圾治理处于环境循环链的起点,提振乡村经济发展,改变村容村貌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环境越好,起点越高,则乡村发展愈快。因此,做好农村垃圾治理,在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的同时,有利于激活乡村发展新机遇,提升环境正效益,助力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资金、政策、环境等条件的支持,在资金和政策支持都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对农村垃圾治理水平的要求就更高,在垃圾污染没有被彻底治理之时,便盲目地发展乡村旅游,只会拖垮农村脆弱的生态环境,让本就缺乏有效治理的农村垃圾问题进一步发展。这时,以农村垃圾分类为主的环境治理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优先补齐环境治理短板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打造乡村特色发展项目等一系列市场运作方式,吸引村民参与垃圾治理,形成村民主动治理的倒逼机制,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
2.3.3有利于降低农村垃圾治理综合成本
农村垃圾治理的相关成本涉及面较广,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垃圾治理制度成本,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实现制度再建设和降成本的有力武器,这有助于农村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又能有力促进农村垃圾治理制度成本的降低。
在微观层面,则具体分为企业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垃圾运输处理成本以及垃圾技术研发成本等。从事垃圾回收利用的企业、从事村庄环境建设项目等相关企业,其一方面要负担来自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垃圾处理技术等内部成本,以及来自XX税收的外部成本负担,另一方面又要面临收益回收期长的行业难题,企业成本的降低需要XX在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上大胆放手和勇于实践,虽然前期投资量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在农村实现科学有效的垃圾分类治理,不仅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XX对垃圾的管理成本势必也会逐渐减少。因此,紧紧抓住农村垃圾分类治理这个抓手,也就找到了降成本的重点和路径;实现了农村垃圾分类,也就掌握了降成本的关键。
第3章 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状
3.1梅州市概况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较高、雨水丰盈。全市总面积15864.50平方千米,下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2017年末户籍人口550.11万人,常住人口437.43万人。梅州市素有“世界客都”的美誉,是著名革命老区,更是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2018年,梅州市入选全国互联网+总指数城市百强,2019年荣膺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2019年入选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排名第18。
3.2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概况
近年来,梅州市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农村垃圾污染明显改善。目前,梅州市农村垃圾的产量主要呈现两个变化特点,一是农村垃圾产量总体持续增长。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和年产量自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正增长;二是农村垃圾产量的增速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2019年,梅州市农村垃圾日均清运量为1957吨,全年共处理约71.5万吨垃圾,农村垃圾增速较去年明显减缓。究其原因,是由于梅州市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施的不断完善,如新建一座处理量1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关闭乡镇不合格的填埋场,以及新建7座符合国家标准的卫生填埋场等,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梅州市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为未来实现梅州农村垃圾零废弃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当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46元时,生活垃圾产量会出现库兹涅茨曲线拐点⑳,即当农民人均收入从最低涨至17446元时,生活垃圾产量随之水涨船高,而在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垃圾污染情况将不断改善,生活垃圾产量则不断下降。2018年梅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5173元,因此,预测梅州市未来农村垃圾产量还将继续增长,但增幅将逐渐减缓。
表3-1 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产量表
年度 | 日产生量(吨/天) | 日清运量(吨/天) | 年产量(吨/年) | 有效处理率 |
2017年 | 1901 | 1901 | 694065.75 | 90% |
2018年 | 1957 | 1957 | 714656.86 | 96.8% |
2019年 | 1994 | 1994 | 728018.05 | 100% |
资料来源:根据梅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提供
3.3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种类分析
根据实地调研得知,梅州市农村垃圾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有机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
第一大类是有机易腐垃圾,主要包括鱼刺、动物内脏、腐肉、瓜果等易腐废物,占生活垃圾的59%。有机易腐垃圾是梅州农村家庭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梅州城乡经济不断发展,带动市民和农民增收致富,大量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涌入,农村人口和垃圾产量增加,呈现一定的逆城市化现象,有机易腐垃圾因此而水涨船高。
第二大类是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占生活垃圾的26%,是除有机易腐垃圾外,梅州农村垃圾占比较高的垃圾成分。主要包括塑料袋、报纸、镜子、易拉罐等物品。
第三类是有害垃圾。梅州市农村有害垃圾主要包括蓄电池、废含汞血压计、杀虫剂等,占生活垃圾的6%。
第四类是其他垃圾。其他垃圾占生活垃圾的9%,主要有废砖块、费渣土等惰性垃圾,以及一次性纸杯、吸管等垃圾。
表3-2 农村垃圾成分表
垃圾类型 | 垃圾成分 | 比例 |
有机易腐垃圾 | 餐饮垃圾、家庭厨余、废弃的蔬菜、瓜果、花草 | 59% |
可回收物 | 玻璃制品、纸制品或者纸制包装物、塑料制品、纺织品和废弃金属、废旧家用电器 | 26% |
有害垃圾 | 废弃充电电池、纽扣电池、灯管、医药用品、水银产品、以及废弃的农药、化肥残余 | 6% |
其他垃圾 | 不可回收利用的惰性物品,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家庭装修废弃物、废弃家具 | 9% |
资料来源:根据梅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提供垃圾成分表整理
3.4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
近年来,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持续引起梅州市的强烈关注,梅州市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治理实践,形成了新老结合的垃圾分类治理模式。此前,全市已基本上建立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2018年,梅州市提出在建立健全现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基础上,试点开展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
目前,梅州农村垃圾都是采用统一回收——运到中转站进行简易分拣——终端分类处理的形式。在源头投放上,梅州市按照省关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一村一(收集)点的要求,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了多样化的遮蔽式垃圾收集点,村民将垃圾简易分为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统一投放到垃圾收集点中。垃圾收集点中的垃圾由环卫公司用垃圾收运车从各村收集。
在中端运输上,针对之前农村垃圾转运不及时的难题,梅州市在104个镇建成125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大部分中转站集“垃圾中转、工人办公休息室和公厕”三位一体,只有极少数转运站具备垃圾分类在内的四位一体功能,即对垃圾进行分类以及压缩,可回收垃圾需由转运站职工根据玻璃、五金、纸张等实行手动分类,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其他垃圾则按照分类,实行压缩——焚烧或压缩——填埋处理,有力保障了镇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在终端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梅州市的农村垃圾末端处理正逐步由统一填埋向卫生填埋、焚烧等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转变。目前,梅州市关闭了74座不合格的填埋场,新建了7座卫生填埋场,除已在运行的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外,为实现规划中设定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比例中长期目标,梅州还将规划建设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厨余垃圾处理项目。
图3-2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图
第4章 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4.1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滞后
梅州市目前的垃圾分类设施是针对村收、镇运、县处理的传统模式而设计,体现了垃圾混合收运处理的特点,在梅州市进行农村垃圾分类试点的背景下,目前的分类设施便难以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因此,梅州市现有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工作。
首先,在源头投放设施上,梅州市在每个自然村设置有一个垃圾收集点,村民的垃圾并不是由各户直接投放到垃圾桶,而是由保洁员负责收集至垃圾收集点中,这样的投放设施设置片面的强调垃圾收运效率,而忽视了对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垃圾分类的“最初一公里”之困。
其次,在中端收运环节,受限于资金困境,梅州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只具备简单的混合转运功能,多数农村并没有普及专业的垃圾收运车辆;另一方面,中转站之间也存在功能参差不齐的情况。大多数中转站不具备垃圾分拣和资源化利用的功能,只是对垃圾压缩后进行统一焚烧和填埋处理。
最后,在终端处理设施上,目前梅州市的农村垃圾终端处理以焚烧和填埋为主,且以填埋场居多,仅有一座焚烧发电场,餐厨垃圾的处理及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设施建设工作明显滞后。
4.2农村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尚未成熟
目前,梅州市农村垃圾的资源化和回收利用依靠部分镇级垃圾中转站实现,但少量的垃圾中转站只能解决一部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问题,绝大部分的垃圾均进行统一的填埋或焚烧处理,造成梅州市的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较低。究其原因,是现有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尚未成熟,不足以支撑梅州市推进资源回收利用的快速发展。
具体而言,梅州市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上存在严重的“三无”问题。首先是缺乏针对垃圾资源化的相关设施建设。梅州市在每个行政村没有建设相关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配套设施,这意味着村民没有正规的渠道进行可回收垃圾的变卖,只能选择非正规的游走商贩进行变卖,这些商贩不仅没有垃圾回收的资质,而且垃圾回收后的二次污染问题也无法解决,匮乏的垃圾回收设施将会给农村推行垃圾资源化利用增加开展工作的难度。
其次是缺乏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政策的供给。完善的政策体系对推行垃圾分类尤为重要,梅州市为农村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制定的配套政策并不完善和规范,当中并没有诸如激励农户主动进行垃圾回收以及扶持垃圾资源化企业等的具体措施,如果任这种现象存在,这一程度上会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发生障碍,最终使政策与推行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的目标背道而驰。
最后是缺少协调农村自治组织和垃圾资源利用体系的管理机制。村民理事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在村民自治方面作用巨大,只有通过基层组织发动村民参与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动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梅州市既没有把村民自治组织引进农村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中,更没有充分利用供销社的再生资源网络,这无疑给农村推行垃圾资源利用增加了普及和推广的难度。
4.3垃圾分类治理资金缺口较大
目前梅州市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对今后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和日常运营维护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在资金流入方面,梅州市用于农村垃圾分类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农村垃圾分类的相关资金大部分由XX财政负担和补贴,另外小部分资金则向村民收取垃圾收集费补缺口,而且在现有的基础上实行垃圾分类起点较高,有限的资金并不足以支持梅州市农村实行高起点、高标准的垃圾分类,因而只靠财政支付的单一形式难以对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持续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用于补资金缺口的垃圾费难以收取,这是因为大多数村民存在比较严重“等靠要”的思想,对自身在垃圾分类中的角色不了解,认为XX包办一切,这些形成已久的思想误区使得垃圾费用的筹措更加艰难。
在资金流出环节上,高昂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是梅州市在农村推广垃圾分类必须要解决的难题。首先是建设成本,要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需要进一步升级更新镇级的基础设施,并重新建设县级的终端处理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无一例外都需要XX巨额的资金支持;其次是维护成本,在新的垃圾收运和处理等基础设施建成后,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系统和长久的维护,这就要求分类治理资金的筹措必须稳定而广泛。
4.4农村居民源头分类意识淡薄
在梅州市各农村普遍建立村收集制度的背景下,农村村民的垃圾处理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但在近年新推行的垃圾分类上,村民显然并未把源头分类的意识强化为生活自觉,作为农村推行垃圾分类的最重要一环,村民责任意识是否提高是考验垃圾分类成败的重要抓手。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农村垃圾分类四分法的了解情况上,有高达56%的居民完全不了解垃圾分类四分法,有35%的居民只了解其中一部分,只有9%的居民完全了解垃圾分类四分法;在梅州市农民垃圾分类意识情况方面,有56%的居民认为推行垃圾分类是XX的责任,有26%的居民认为推行垃圾分类应该有村委会负责,还有13%的人认为推行垃圾分类应由自己和XX负责,只有6%的村民认为推行垃圾分类是自己的责任。
综上所述,根据调查问卷和现有资料显示,梅州市农村居民的垃圾处理意识较淡薄,具体表现在垃圾源头分类不积极、只受激励而不担责任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梅州市推行垃圾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认为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高就加强宣传,把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和推行垃圾分类模式相对立,而不是与垃圾分类的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图4-1 农村垃圾分类四分法的了解情况
图4-2 梅州市农民垃圾分类意识情况
第5章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
5.1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垃圾源头分类
目前梅州市已经初步建立“村收-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要进一步推行垃圾分类,XX应该完善并更新已建立的垃圾处理模式,特别是要对垃圾投放、转运和处理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加大投入力度,以确保梅州市农村具有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垃圾分类体系的硬实力。
5.1.1分类投放设施
梅州市农村垃圾的投放应摒弃目前实行的统一投放、收集的方式,采用分类投放的模式,建设有机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四类垃圾投放设施。在有机易腐垃圾的投放上,应根据梅州市各村的经济水平等实际条件,实施农村就近投放收集,建设户或村的垃圾堆肥桶和沼气池、沼气场等设施;在可回收垃圾的投放上,依托供销合作社在垃圾资源回收上的网络优势,在各村合理布局垃圾资源回收网点,统一收集可回收物,待收集至一定数量、价值后,再转运交由下游垃圾资源化企业进行更进一步的分选售卖处理;在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投放上,在各村合理设置特别收集点,以分类的特别收集点代替统一收集点,把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离出易腐垃圾和回收垃圾的资源化模式中,以便下一步更好的实行分类运输和处理。
5.1.2分类收运设施
在垃圾收集车辆的设置上,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点、分量、分类设置垃圾收集车辆。对从户到村和从村到转运站的运输车辆实行差异化分点管理,实行村收的车辆以简装易行为主,装载量较小,只负责每户垃圾的收集,实行转运的车辆则应具备大装载量和高性能的特点。梅州市当前的垃圾收集车辆实行统一样式和统一收运,暂不具备分类收运的功能,因此,应对每个保洁员配备具有分类功能的人力或机动三轮车,从村到站的转运车辆则应根据每个村的垃圾产量等因素,设置装载量不同的运输车,在垃圾产量较高的村配备后装压缩式垃圾车等大中型压缩车,垃圾产量较低的村则配备桶装运输车和小型垃圾压缩车等车辆。
5.1.3分类处理设施
在有机易腐垃圾的处理上,根据实际条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实行易腐垃圾就地处理。利用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和厌氧发酵技术,在村镇建立生活垃圾生物处理设备和沼气池,实现垃圾就近资源化,二是建立县级的易腐垃圾处理厂,经由易腐垃圾压缩转运车转运至县里的易腐垃圾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梅州市目前的易腐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有限,不足以承担全市城乡易腐垃圾的处理,因此,需要把垃圾就近处理和县统一处理两种方式适当结合,并合理运用,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建立私人或村集中沼气池。
5.2实现垃圾管理市场化,扩大资金筹措渠道
建立市场化垃圾管理机制,引入市场化企业参与垃圾运营,实现梅州市垃圾管理的多元化、专业化。XX应当对市场化企业实行政策鼓励,包括制定相应减税优惠政策、支持一定的垃圾处理先进技术研发经费等,激励更多市场化企业把资金投入到垃圾清运和垃圾处理的全过程,从而扩大农村垃圾管理资金的筹措,为最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市场基础。
当然,实现垃圾管理的市场化,不能一味的把垃圾管理的职责全部交给企业,更不能只实施激励而不进行监管,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或XX进行单一主体的垃圾管理,就会产生XX失灵或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缺陷等,因此,关键是要理顺XX与市场两只手的关系,建立XX与企业的分工协作机制,把垃圾管理市场化企业能做的交给市场,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XX要明确自己在垃圾管理中的“规划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角色,对垃圾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对企业的运营实施监管,避免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终提高垃圾治理水平。
5.3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推进两网融合发展
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的困境,而且能够大幅推动农村垃圾分类的三化进程。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关键是要加大政策支持、构建网络体系、推动两网融合。
5.3.1加大政策法规支持力度
加强垃圾分类治理与再生资源立法的双向互动。一方面,制定市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专门性条例和行业规划,切实加强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管理;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农村垃圾相关立法活动,确保当前立法审议工作顺利推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走向法治化、规范化。
XX要出台针对再生资源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减轻再生资源企业的税收负担,进一步提速再生资源建设项目用地审批,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下岗人员在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再就业。对具备农村垃圾回收经营资质的企业要施以更多的政策支持,通过建立再生资源经营者登记、准入准出等管理机制,整合个体经营者,引进龙头企业,进而规范、壮大目前梅州市相对薄弱的再生资源行业。
5.3.2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落后的再生资源体系是造成梅州市农村垃圾资源化进程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再生资源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三级网点设施,做到体系与网点相对接,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发展。
首先,建设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农村回收网点选址应充分调研梅州市农村的地理位置、人口等实际因素,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科学管理,解决以往回收网点布局混乱、管理和规划无序等问题。引进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参与回收网点建设,扩大网点规模,鼓励企业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机制,对互联网+回收的资源回收模式给予政策扶持,以此增加回收企业利润,提升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其次,大力建设分拣中心和集散交易市场。分拣中心是再生资源大型加工基地,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即一方面负责深度开发由回收网点回收的垃圾,另一方面则对接下游产业链。交易市场除了具备分拣中心的功能外,还兼具再生资源的交易售卖职能。统筹考虑梅州市城市建设规划、交通便利、远离居民区等原则,建设县一级的分拣中心和集散交易市场,以县中心覆盖村网点,以县市场带动村镇市场,从而逐步提升梅州市农村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最后,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产业互联网在资源回收场所的落地,通过打造集金融、信息、物流的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再生资源在线期货市场等市场运作方式,拓展再生资源产业链,提升梅州市再生资源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加速农村垃圾资源化进程。
5.3.3推动垃圾分类回收网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的融合
目前,梅州市的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之间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两网之间发展不协调,且分用不同的管理机制、人员、物流系统和场地,严重影响了垃圾源头分类和末端处理的实施。
要推动两个网络的融合发展,关键是要落实XX管理、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三方责任机制,在三级XX的管理体制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把县级行政职权更多赋予乡镇XX,推动乡镇XX垃圾管理与再生资源管理职能的复位;把资源配置的职能还给市场和企业,把村民的自治权、监督权还给村民,真正做好企业、村民和两网的深度融合。
5.4建立奖惩联动机制,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稳中前进,实现梅州市农村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激励约束手段,仅靠XX部门单一的行政处罚手段显然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分类意识不足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应通过建立包括综合性激励机制、垃圾收费制度、惩罚机制在内的奖惩联动机制,最大程度的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5.4.1建立综合性激励机制
建立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在内的综合型激励机制,以多元手段促长远发展。
在行政手段上,XX应针对垃圾分类的激励和处罚办法出台专门的地方性条例,将经济、行政等激励手段以条例的形式明确下来,统筹规划多种手段,合理制定农村激励政策措施。
在经济手段上,探索积分兑换制度,在每个行政村设立数量不一的积分兑换点,给每户村民发放具有积分存入功能的二维码积分卡,针对村民可回收垃圾的变卖,可将积分兑换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点结合,给予村民回收金及积分兑换物品的双重奖励;另外,各县镇XX应进行考核表彰工作,设立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对垃圾分类较好的突出村及突出个人给予资金及荣誉称号等奖励,以充分调动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观能动性。
5.4.2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现阶段在梅州推行垃圾收费制度,要解决两个难点,一是具体收费方式和收费标准的确定。收费方式应结合计量收费和定额收费两种收费方式,根据各村垃圾处理实际效果,采取差异化收取策略,在村民缴费意识强、垃圾处理效果较好的村实行计量收费,其他地区则采取渐进推广的方式,初期以定额收费为主,配合奖惩机制的引导建立,待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垃圾处理明显向好后,再推广建立垃圾计量收费制度。收费标准的确定不宜实行“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村民的收入及承受力、各镇村经济实力、治理成本,确立差别化的收费标准。
二是如何在没有缴费习惯的村民中推广垃圾收费的问题。提高村民的缴费意识,一方面要解决以往环卫管理部门只收费而不治理的乱象,各村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提高农村垃圾治理的成效,以实际成效化解村民对垃圾收费的质疑;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各乡镇对于垃圾知识宣传工作的重视,大力组织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讲活动,面对面为村民讲解XX政策,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5.4.3探索惩罚机制
XX部门应从制度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惩罚两方面探索惩罚机制。一方面,XX通过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协议、一事一议制度等方式,将村规民约制度化,以制度约束村民,从而使村民对农村垃圾治理问题愈加重视;另一方面,XX综合执法部门应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明确村民及管理责任人在村庄垃圾治理中的责任,设定额度不一的行政处罚标准,同时,处罚的设定应相对人性化,设定改正期,限期不改正再行处罚。
第6章 总结
在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已逐渐成为梅州市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梅州市农村的实地调研,对于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出了以下结论:
梅州市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建立了垃圾混合收运模式,农村垃圾产量的增幅逐渐减缓,但仍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滞后;二是农村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尚未成熟;三是垃圾治理资金缺口较大;四是农村居民分类意识淡薄。
本文通过对梅州市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解决农村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垃圾源头分类;二是实现垃圾管理市场化,扩大资金筹措渠道;三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推进两网融合发展;四是建立奖惩联动机制,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落实国家战略的XX管理活动,它强调XX的主体责任,以法律为根基,体现了居民和企业在垃圾分类中的参与型、引领型角色,通过建立分类制度,以期农村环境不断向好。
参考文献:
[1]李启家.中国环境立法评估:可持续发展与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03)
[2]孙佑海.运用环境法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 2008(15)
[3]姚金海,焦勇.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兼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的制定和施行[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9(04)
[4]李海红,巩雪松,同帜.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在农村生活垃圾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4)
[5]罗华伟,谯小霞,吴光卫.几种灰色模型在农村生活垃圾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32)
[6]魏星,彭绪亚,贾传兴,刘斌,张鹏,袁荣焕.三峡库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特征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7]岳波,张志彬,孙英杰,李海玲.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6)
[8]陈仪,夏立江,于晓勇,陈梦慧,杨宝刚,赵志友.不同类型农村住户生活垃圾特征识别[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04)
[9]平狄克·鲁宾费尔德(美)著.张军译.微观经济学[M].1997.
[10] Tomoo Sekito, Nobutoshi Tanaka,Toshihiko Matsuto.Study on composition and 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of shredded municipal wast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eparation efficiency in a municipal bulky waste processing facility[J].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2003(21,4).299-308.
[11] hehata S M, El Shimi S A, Elkattan M H, et al.Integrated waste management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Egyp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Toxic 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4(39).341-349.
[12] Gundupalli Sathish Paulraj,Hait Subrata,ThakurAtul.Multi-material classification of dry recyclables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based on thermal imaging[J].Waste Management,2017(70).13-21.
[13] Olugboja Adedeji, Zenghui Wang.Intelligent Waste Classification System Using Deep Learn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J]. Procedia Manufacturing,019(35).607-612.
[14] P. Costi, R. Minciardi, M. Robba.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cision model for urban solid waste management[J].Waste Management,2004,24(3).25-26.
[15] Veronica Dornburg, Andr Faaij, Berry Meuleman. Optimizing was to Treat-meant systems [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6, 49: 68-88.
[16] G. Zotos , A. Karagiannidis , S. Zampetoglou .Developing A Holistic Strategy For Integrated Waste Management Within Municipal Planning: Challenges, Policies, Solutions And Perspectives For Hellenic Municipalities In The Zero-waste, Low-cost Direction[J].Waste Management,2008,29(5).1686-1692.
[17]韩智勇,费勇强,刘丹,旦增,张嵛,施国中,王加雷,谢燕华.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物理特性分析及处理建议[J].农业工程学报,2017(15)
[18]向德平, 苏海. “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19]詹秋月.西方激励理论的演进与发展[J]. 商业经济. 2007(02)
[20]Huang K X, Wang J X, Bai J F, et al. Domestic solid waste discharge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rural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3, 5(4): 512-525.
附录
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情况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一名学生。开展本次调查,目的是为调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情况,此次问卷调查不记名,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配合,非常感谢!
1.您的年龄
A.20—35岁 B. 36—49岁 C. 50—60 岁 D. 60 岁以上
2.您了解梅州市农村垃圾分类的四分法吗?
A.不了解 B.完全了解C.只了解一部分
3.您认为推行垃圾分类能改善村里的环境吗?
A.能 B. 不能
4.您认为有必要通过收取垃圾收集费来筹措垃圾分类的资金吗?
A.没必要 B. 无所谓 C. 有必要
5.您认为推行垃圾分类是哪个群体的责任?
A.XX部门B.村委会 C.我 D.我和XX
6.您怎样处理您家里的垃圾?
A.厨余垃圾留下,其他投放到垃圾桶
B.厨余垃圾留下,其他进行分类后投放垃圾桶
C.全部统一投放到垃圾桶
D.全部进行分类后投放垃圾桶
7.您所在的村多久宣传一次垃圾分类知识?
A.一直 B. 经常C.偶尔 D.从不
8.您认为您所在村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可多选)
A.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滞后
B. 没有足够多的垃圾回收点
C.资金缺口较大
D. 分类意识淡薄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5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