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进入了建设交通运输强国的新时代。中国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强大的交通运输国的总体目标指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方向。交通强国是一个强大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组成领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战略支持。建设一个强大的交通强国,要着眼于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要求,构建相适应的法律,政策等相关体系。一个强大的交通国的建设必须得到高质量人才的支持。作为能够培养运输领域高质量工程师的交通院校,所有交通院校都必须适应交通强国建设的要求,加强自身院校文化的建设,追求卓越的发展,这是我们所有交通院校崇高的使命。为此,文章对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交通发展现状展开探讨,研究分析了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国内交通类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并提出了交通类院校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交通;大学;交通人才;发展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40年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发展进入建设交通强国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总目标,为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交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行领域和战略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必须有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支撑。进入新时代以来,交通院校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体现为行业企业对高素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全面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大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水平,才能提高行业公共管理水平、实现交通运输治理现代化。
1现行交通环境下的交通发展现状
1.1交通发展现状
1.1.1交通载重的逐渐提高
在当下的交通运输体系中,最关注速度的常是客运,而考虑载重的则是货运。现代交通运输的主体则由货运重载和客运的高速化共同组成。相较如今,早先的运输车辆和车型结构等均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合理,而且其技术性能也普遍较差,同时其运输的效益和生产效率均较低。而现在的汽车则从性能和结构上同时进行了改进,并且其货车的载重量也由原来的几吨提高到现在的几十吨甚至是几百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运输效率。
1.1.2运输速度的逐渐提高
运行速度的提高在发展交通运输的过程中是一直被关注的问题。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任何一种交通运输工具都在特定的地方运行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不断克服各种阻力来提高其运输速度。但是,如果速度的提升和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成正比,那么这种提速就没必要继续。水路运输与航空运输有相似的特征,只有降低阻力其速度才能提高。无论哪一种方式的交通运输都有着相对应的经济提速空间。但是,就提速方法而言,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均有着共同的方式,即降低阻力,提高制动功率和驱动。
1.1.3交通运输更加趋向于智能化
信息化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智能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能交通系统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加快发展智慧交通,将引领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竞争力。我国属于公路水路领域新技术应用型国家,核心技术和标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2018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量第一大国,是X的2倍,德国的4倍,但智能汽车先进技术却完全掌握在美、欧、日手中,我国智能汽车技术至少落后西方国家20年。发展智慧交通,将成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及计算机技术等应用提供广阔空间,将成为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1.1.4交通路况依然存在问题
即使是在2018年之后,我国地区的道路交通需求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约为8%至10%。但是,在公路运输基础设施水平上却一直没有太大进步。尤其是,因为在一些核心地段发展商业,一些地区变得更加拥挤,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降低,车辆行驶速度大大降低。根据运输局的统计,与2017年相比,2018年交通高峰时的主干道速度降低了25%以上,交通供给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拥堵路段也从道路中心向周边扩展,拥堵范围年年扩大。并且在交通拥堵期间,第二个高峰的出现导致交通拥堵期间时间延长,高峰时段通常持续3个小时。在高峰时段,交通流量下降到不足20 km / h,通常为16-18 km / h。拥塞现象十分严重。
1.2交通强国发展对交通人才素质的要求
1.2.1具有扎实的专业才能
专业才能是个体参与交通强国建设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门素质。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事业许多指标已走在世界前列,除了我国在交通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外,还得益于一大批有着扎实学识和过硬本领的大国工匠。《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所以,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无论是解决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研发、高水平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的短板,还是打造与交通强国地位相适应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现代治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都急需一大批学有所精、技有所长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因此,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的实际需要,专业能力维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衡量标准。
1.2.2具有交通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综合素质的核心,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实现交通运输由大向强的历史性转变,也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支撑。唯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把握创新是引领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动力,才能致力于推动交通运输科技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一言以蔽之,交通强国建设对创新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创新型交通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1.2.3具备智能交通相关的能力
21世纪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很大的飞跃式进步,但还是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交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智能交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要求交通相关从业者具备一定的与智能交通相关的技能,比如会熟练使用交通工程设计(CAD)、交通仿真软件、交通信号控制优化软件、或者交通规划软件,具备一定的文档编写能力、PS、PPT制作功底。
2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国内交通类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2.1交通类院校的发展现状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按照“国内有声誉、办学有特色、位置有差异”的标准,从全国交通类院校中选择7所交通运输类院校,大连海事大学、长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五所211工程类院校及两所部属院校华东交通大学和大连交通大学。
表1 2015年~2019年的交通类专业总招生人数
年份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交通类专业招生总人数 | 7671.15 | 8152.79 | 8664.67 | 9208.69 | 9786.87 |
根据表2可见,从2015年到2019年的五年中,交通院校的招生人数是一直增加的,同时,增加的速度在不断扩大,平均年增长率为6.2%。
表2 2015年~2019年交通类专业内部结构发展
交通类总体规模 | 铁路类专业 | 道路类专业 | 水运类专业 | 航空类专业 | |
年均增长率% | 6.28 | 7.17 | 9.75 | 6.20 | -2.56 |
各类专业占交通类专业年均比例 | 43.01 | 28.75 | 21.09 | 7.15 |
从2015年到2019年5年中,北京交通大学等七所交通类院校的招生人数依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整个范交通类专业招生人数以6.2%的大小稳定增长。在这里面,道路类专业的年增长率最大,七年平均为9.75%,并且,铁路与水运类专业的增长速率也不容小觑,铁路类专业七年内平均年增长速率为7.17%,而水运类专业则以6.20%的年增长速率紧随其后,但交通类专业并非只有增长的趋势,像航空类专业不仅占总的年平均比例最小,而且年证章率也为负值。在所有的交通类专业结构中,铁路类专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3.01%。
表3 北京交通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部分学科名单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系统科学 | A+ |
2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A- |
3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A- |
4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 | A- |
5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工商管理 | A- |
6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B+ |
7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8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统计学 | B+ |
9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机械工程 | B+ |
10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土木工程 | B+ |
11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软件工程 | B+ |
12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13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力学 | B |
14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光学工程 | B |
15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电气工程 | B |
16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B- |
17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数学 | B- |
18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B- |
19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20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B- |
表4 西南交通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部分学科名单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 | A+ |
2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土木工程 | A- |
3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4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机械工程 | B+ |
5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电气工程 | B+ |
6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B+ |
7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8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9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工商管理 | B+ |
10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力学 | B |
11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B |
13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B- |
14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15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建筑学 | B- |
16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软件工程 | B- |
以西南交通大学以及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可以看到,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专业以及土木类专业都有着不错的成绩,并且相关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也是本校的强势学科,这表明整体的交通类学科建设很占优势。同时,也可以看到计算机与金融管理类专业也占有一席之地。
2.2交通类院校的发展面临的困境
2.2.1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国内交通学校的发展往往相互高度竞争,很多因为想要提高自身排名而盲目比较,盲目地追求更多的专业和更好的办学场地与设施。这使教学发展走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不仅没有提升学校的综合影响很小,而且还浪费了很多教学资源。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够强硬,在进入社会时无法满足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并且,许多交通类学校对教育思想不够了解,对就业导向也不重视。这就导致了各大院校单纯的一方面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大学生日常学习的压力,从而忽视了当大学生进入社会时他们赖以生存的实践技能的素质的培养。
2.2.2教育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够强
因为大多数国内交通类大学前身为职业教育学校,所以自身发展总是下意识模仿着国内顶尖院校的专业设置安排,忽略了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情况。破坏了学科结构体系的完整性,浪费了很多资金在不重要的地方。其次,学校对自己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并不合理,一些交通学校注重人文社科,却开始忽视了部分理科和传统工程专业,这对于交通院校来说,会导致特色不够明显,并且各学科又盲目追求均衡,希望拥有其他综合性大学都有的学科,盲目的扩张和老师待遇的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处处都想抓,处处都没落实好。还有一点为,盲目迎合市场需求也是交通学校对自身专业设置把握不合理的一个表现,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人才的培养却需要时间,因此一昧迎合市场社会,就会出现培养出的人才社会并没有那么需要的尴尬场面。交通学校的专业必须根据其自身的学校条件并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判断未来社会的需求情况来综合设置。
2.2.3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度不高
当前,交通大学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缺乏广泛、多层次、详细的合作。这与国家所要求的大学积极参与市场,走“产学研”的道路相违背,由于我们国家的交通学校体系相对封闭,对与社会相结合的欲望相对来说不是很大,这也就导致了生产与教育的融合以及学校与公司之间的合作男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学内培养的大学生无法满足社会是人才的培训和使用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我国大学还是应该主动接触市场,构建一个大学与社会相联系的桥梁。
2.2.4实训教学质量不够高
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性,未能靶向企事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开发实践教学。该专业伴随着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壮大,在全国交通职业院校中属于历史悠久的专业,但近几年来受到高铁等新兴交通运输方式的冲击,传统的公路客货运运输企业不同程度出现经营困难的现象。企业经营的困难也在某种程度影响到人才培养,交通院校道路运输实训教学当中表现出实训场地难以保障,实训条件过于简陋等问题,有的院校以电脑、教学挂板等形式组建成实训室,实训教学不成体系,专业实训的质量不够高。
2.2.5 传统工科竞争力下降
随着近两年计算机与金融专业的火热,道路、土木类传统工科竞争力有所下降。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级土木工程专业大面积转建筑;武汉大学土建院2018级半数转入计算机、经管学院;山东大学2018级材料院超过一半人数提交转专业申请。这些都在表明传统工科已不再那么受欢迎,其中工作环境脏乱差,但薪资水平不高成为传统工科的硬伤,要扭转劣势,产业升级与提高薪资待遇成为必进的道路。
3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交通类院校的发展路径
3.1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与综合改革
从制度创新和综合改革的角度来看,工作重点是建设现代化交通院校,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以及重建收入共享和激励模式。加速建立运行机制,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学校自身的吸引力,核心能力和社会声誉。依托外界企业集团,利用“教育与交通系统共建交院”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探索混合型学校管理模式,产学结合改善整合。创新校企合作水平,交通大学的校务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和促进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调动基层教育单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院在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发展和社会服务中的主要作用。逐步建设使二级学院变为办学主体,形成权利,责任,利益平等,协调有效的二级管理体制。增强学校管理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全员,全过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人力资源开发质量。
3.2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交通强国建设分阶段有序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目标明确。交通类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要紧随交通运输发展步伐,精准对接交通运输行业。我国地域广阔,高职院校相对分散。高职院校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不同高职院校拥有的优势不同。交通类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发挥行业优势,抓住地方特色,利用地区资源”的原则,科学合理的选择优势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3.3推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建立“校企双赢”的机制,确保双方受益。就现在我国学校与公司之间的合作现状而言,我们需要进一步调动公司的积极性。因此,大学必须首先主动与公司和机构联系,以增进相互了解和沟通。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断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在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为我们的合作企业提供优质的毕业生。对于需要提供教育,培训和技能评估合作单位员工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合作公司的发展壮大。同时,也要让合作公司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合作企业各种资源,使之产生教育功能,解决学校发展时资金不足和培训空间不足的问题,提高毕业生质量。
在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的过程中,考虑到交通运输业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大学应为校企合作制定明确的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以交通行业事业单位机构为合作的主要对象。建立“学校与企业双赢”机制为中心,在提高其为运输业服务的独特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共同发展委员会”。利用理事会促进学校与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4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基于继续适应市场需求和优化专业布局的原则,在继续最大程度地利用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交通强国战略,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专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协调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方法。
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加快培训基地建设。着眼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道路交通的发展需求,适应新交通技术,新形式和新服务的发展要求,同时实施基于培训的高水平实践基地的施工计划,同时利用行业中的投资,建立将教学与生产相联系的建设生产培训基地和运输合作创新中心,有效地将教育链和产业链连接起来。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大提速时期。XX总XX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战略方针,明确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人才培养目标,为交通运领域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交通运输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应探索与交通强国目标导向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助力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国内外对交通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交通的发展状况,交通情况对经济的影响等,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对交通院校的关注较少。我国正处在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行业能够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现行交通环境下我国交通发展现状的分析,了解了交通强国发展对交通人才素质的要求,并结合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国内交通类院校的发展现状,探索出目前交通类院校发展面临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教育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够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度不高、实训教学质量不够高等问题,最后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与综合改革、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推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路径,为我国交通类院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致谢
马上面临毕业了,借此论文的机会,我首先向本次论文的指导老师献上我真诚的谢意。在本次论文写作中,是您从最开始的选题到最终的定稿对我一次次的指导与关心,才使得我的论文最终成型,我再次对您表示崇高的敬意与感谢。
其次,我还要对教育过我的每一位老师表示感谢,是您们的关怀与教育才使得我的知识在学校中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我在本次论文中有所依仗,对您们的感谢我会铭记在心,期望能够通过未来的表现来报答你们
然后,对此次答辩的老师我也非常感谢,是您们的意见使我更加完善了论文,了解了自身的不足,非常谢谢你们。
最后,对我的家人和朋友,以及在本次论文写作中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诚恳的谢意,我的学习知识以及论文的写作都与你们的支持离不开,再次献上我深深的谢意。
参考文献
[1]Godson S. Olusanya,Monday O. Eze,Oluwaseun Ebiesuwa,Charles Okunbor. Smart Transportation System for Solving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J]. Review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tudies,2020,7(3).
[2]Reebie Simms,David Hernando,Reynaldo Roque. A new paradigm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instability rutting in asphalt pavements[J]. Road Materials and Pavement Design,2020,21(7).
[3]Linjiang Zheng,Jie Yang,Li Chen,Dihua Sun,Weining Liu. Dynamic spatial-temporal feature optimization with ERI big data for Short-term traffic flow prediction[J]. Neurocomputing,2020,412.
[4]R. Marzoug,O. Bamaarouf,N. Lakouari,B. Castillo-Téllez,M. Castillo Téllez,O. Oubram. Traffic intersec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accidents and evacuation of damaged car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21,561.
[5]Tao Wang,Yuanshu Zhang,Jing Zhang,Zhen Li,Shubin Li. New feedback control strategy for optimal velocity traffic model[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20,559.
[6]师百垒,王敏,房海勃,赵珍祥,白广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土建交通类教师profession教学模式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54-57.
[6]张颖,游金梅.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108-112.
[8]陈炳霖,樊毓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社团创新管理探究——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春雨行动协会为例[J].知识文库,2020(16):101-102.
[9]张莹. 基于行业发展的我国交通运输类院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10]赵显峰.对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认识[J].珠江水运,2020(13):113-114.
[11]王磊.基于“互联网+”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浅析[J].商讯,2020(09):174+176.
[12]陈玉臻.基于“互联网+”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0(18):39-40.
[13]张颖,游金梅.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108-1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