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趋于老龄化和疾病发展过程的改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脑卒中病死率最高的国家,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是欧X家的5~6倍[1],并有年轻化趋势,其致残率同样始终排在单病种第一位。脑卒中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的第一杀手。尽管中风早期治疗的疗效很明显,但是由于求治延迟,只有少部分患者在最佳时间段内获得治疗,大部分病患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偏盲、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吞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以及二便障碍等,其中约15%的存活病人需要专人长期照看。这严重影响了病患的生活质量,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及社会,给国家和家庭带来重大的痛楚和沉重的负担。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成为我国卫生健康方面的首要问题之一。中国未来急需实施更多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方案,否则,脑卒中患者数量仍将继续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患者的年龄将继续趋于年轻化,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脑卒中(stroke)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2]。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又叫脑梗死,属于祖医学的"中风"范畴,是中风最常见的发病类型。其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严重者甚至可引起死亡。
脑卒中后遗症主要包括肢体运动障碍、肢体感觉障碍、偏盲、麻木、言语蹇涩不利、痴呆等。随着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日益变化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生活质量既是现代临床综合治疗的基本要求,也是患者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学意义。科学有效的治疗中风后遗症,尽最大努力保留和恢复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祖国医学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辨证分型、描述和研究。中医认为,中风是由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4]。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中医中药及针灸应用于中风治疗的记载,并取得一定的疗效。其中针刺与中药尤为特色,备受世界各地医学青睐。随着西方康复医学的引入,有众多学者将传统的中医综合疗法和西医的康复治疗相结合,在临床中不断的应用和试验。在临床上,中医综合疗法取得显著疗效并不断被认证和肯定。尤其是中医疗法中补阳还五汤加减、电针疗法、拔罐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中。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因其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简单易学、操作便捷、易于操作、安全等优点,中医综合特色治疗己经在国内外脑卒中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并有大量国内外文献报道其临床疗效显著。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运用综合疗法预防和治疗中风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最大程度的提高和恢复病患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相当大的探讨价值。
本研究即选取2016年05月至2017年05月在武汉市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不同的康复手段,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试验,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在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意义和价值。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1.1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05月至2017年05月武汉市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病人。
1.2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5]: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2006年6月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1.2.1蛛网膜下腔出血
(1)发病急骤;(2)伴随剧烈头痛,呕吐;(3)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6)首查头脑CT;(7)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病因。
1.2.2脑出血
(1)常在体力劳动或情绪过激时发作;(2)发病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血压升高;(3)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及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4)多有高血压病史;(5)首查头脑CT;(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
1.2.3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作;(2)大多数发作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3)发病较缓,多渐进发展或呈阶段性发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其他病史;(4)多发病后前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5)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2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6)应作头脑CT或MRI检查。(7)腰穿脑脊液多不应含血。
2.脑栓塞:(1)多发病急骤;(2)多数无前驱症状;(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4)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2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6)血栓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出现其他脏器、皮肤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多无意识障碍。(3)应进行CT或M R工检查,以明确诊断。(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2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S)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6]。
2病例选择标准
2.1病例纳入标准
凡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已确诊为脑卒中,年龄30-75岁首次发生中风,无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等对肢体运动功能有直接影响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等方面的疾病;脑卒中2个月后,均有偏瘫障碍,无严重的高血压等不适宜服用补阳还五汤及电针疗法,且生命体征平稳,心、肝、肾等功能基本正常,知情同意者。
2.2病例排除标准
凡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非脑血管病原因所致的偏瘫患者;急性期严重昏迷者;有严重过敏体质者;有严重出血倾向者;有其它继发性改变的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心肺肾功能不全者;不能坚持治疗者;妊娠、哺乳期妇女。
2.3病例剔除标准
病例纳入后如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复发脑血管意外者,予以剔除。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情迅速恶化者,应及时终止试验。
3研究方法
3.1设计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整个试验将按本方案在武汉市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患者中完成,由SPASS软件数据处理。按统计学要求,根据课题需要,以80例作为该试验样本含量。观察组与对照组例数相等。
3.2分组
将2016年05月-2017年05月入住我院的住院病例中诊断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5.32±5.89)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年。其中合并有高血压21例,脑动脑硬化23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19例;脑缺血后遗症患者31例,脑出血后遗症患者4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3治疗方法
两组均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降压药、降糖药及抗生素等,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并做好基础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保证营养等基础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
3.3.1对照组
电针:用华佗牌0.35mm×40.0mm不锈钢毫针,针刺肩髃、臂臑、合谷、外关、足三里、梁丘、丰隆、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太冲,采取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连接电针治疗仪两组,予以连续波,持续30分钟,每日1次;

3.3.2观察组
①电针:用华佗牌0.35mm×40.0mm不锈钢毫针,针刺肩髃、臂臑、合谷、外关、足三里、梁丘、丰隆、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太冲,采取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连接电针治疗仪两组,予以连续波,持续30分钟,每日1次;②拔罐:根据具体情况,患者取平卧或侧卧体位,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附于治疗部位,拔罐区域为膀胱经及背部督脉循行处,成功吸附后留罐,持续10~15分钟;③补阳还五汤加减[7]:黄芪60g,当归尾10g,赤芍20g,川芍10g,地龙10g,桃仁10 g,红花10g。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加入天麻10g、钩藤10g;风痰阻络加入天竺10g、半夏10g;阴虚络阻加入生地20g、木瓜12g;气虚血瘀加入熟地15g、丹参20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2次服用。14剂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下1疗程,共观察治疗2个疗程。
3.4疗效标准[8]
显效: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正常,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瘫痪肢体部分运动功能恢复,肌力3~4级,相关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相关症状与肢体功能均无好转或反恶化。
3.5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IBM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等级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计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临床疗效:对照组患者(电针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患者(电针配合拔罐、补阳还五汤加减)临床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40例(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40 15 16 9(77.5)
观察组40 24 11 5(87.5)
注:两组疗效比较,经过卡方检验后P<0.05,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讨论
从临床应用实际看,目前,中、西药与针灸、康复训练等并用的综合治疗方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较为理想的方法,适宜于各期中风偏瘫患者。其中,中药和针灸治疗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值得重视。
针灸是祖国医学最璀璨耀眼的国粹,针灸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疗效也较肯定。早在3000年前就有大量中医古文献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9]记载有针灸如何治疗中风、预防中风。现代医学早已将传统针刺与低频连续脉冲电流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并有大量临床试验得出电针刺激对肢体功能恢复有较好的康复疗效。穴位的电流刺激使受损伤的神经和肌肉被动收缩,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支持,防止肌肉的萎缩。目前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的前三个月内是康复治疗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而进入恢复期后有明显的后遗症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则疗效甚微。中风偏瘫患者如能够尽早运用电针疗法必将进一步提高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瘫疹论》,是治疗气虚血瘀的经典名方,尤其对中风治疗有独特疗效。王清任认为,中风半身不遂之本源于元气亏损,应将缺"五"归还补齐,气行周身则"十"全矣。并指出"气通血活,何患病之不除","治之要诀,在明白气血"[10]。他在研究方法上独辟蹊径,开创传统中医人体解剖的先河,在瘀血形成原因上独具己见,首创了"气虚血瘀论",认为"血瘀"这一病理现象普遍存在。原方重用黄芪每剂达四两,使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甚至可日服2剂。配伍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芍、红花、桃仁,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以达气旺则血行之效,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此方取效关键在于辨证要准确,辨清禁忌症,阴虚血热者忌用,无气虚者慎用,高血压用之无妨,但有严重高血压者慎用,中脏中腑为中风之重症,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者禁用。缺血性中风宜早用,出血性中风宜慎用。如此则可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
拔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可以使人得以放松、减轻生活的压力,还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同样,在偏瘫的治疗上,拔罐疗法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疗法可以祛寒除湿、疏经活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11],还能增强体质。操作起来简便易学,安全可靠。针刺联合拔罐可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现,电针疗法、补阳还五汤加减、拔罐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的联合应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取得显著疗效,针药结合,内外兼治,长期坚持疗效更好。
6结论
本课题通过中医综合疗法对中风偏瘫有效性进行疗效观察,发现常规的电针疗法确实对促进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疗效,而电针疗法配合口服补阳还五汤及拔罐疗法结合运用的作用更显著,预后更佳。本课题的对照组可以看出,中风偏瘫后在恢复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造成患者偏瘫侧肢体异常运动的发生。所以,应该在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及时应用中医综合治疗。
本课题由于病例数量相对较少,临床水平和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对本课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未来有机会一定会做大量病例搜集,加强自身临床能力和理论基础支持,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做更加系统的研究,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康复提供更为准确的临床依据,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加减、电针疗法、拔罐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的综合应用较教科书常规电针疗法改善脑卒中偏瘫疗效更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宇传华,罗丽莎,李梅.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01):1-5.
[2]Pedro Castro,Elsa Azevedo,Jorge Serrador,Isabel Rocha,Farzaneh Sorond.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nd cerebral edema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Link to cerebral autoregulation[J].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7,372:.
[3]杨柳,赵秋利,杨丽.脑卒中院前延迟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03):286-288.
[4]骆彤,李鹏.从“气血”论中风病机[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3):177-179.
[5]贺亚龙,范百亚,郭晓贤.缺血性脑卒中NEW-TOAST病因学分型与其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08):51-53.
[6]林森.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1,17(3):119-121
[7]刘燕.补阳还五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37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导报.2011,12,12(17).57-58.
[8]王璐.脑卒中临床护理中早期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05):269-270.
[9]程燕,丁德光,周仲瑜,焦杨,李家康.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28):114-115.
[10]杨佳昕,海英.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病文献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6):10-11+13.
[11]洪寿海,刘阳阳,郭义.拔罐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2,(02):261-263.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综述
概述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及多并发症等“四高一多”特点。尽管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风的存活率较前明显升高,但其造成的后遗症,各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却成为了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首要难题。一般大部分患者中风后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发生率最高,延缓康复进程,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质量,给家人、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怎样降低脑卒中后致残率成为全世界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祖国医学治疗中风偏瘫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中医综合疗法取得显著疗效并不断被认证和肯定,特别是中医疗法中中药方剂、针灸、拔罐等特色疗法。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上仍然缺少强有力的临床观察,因此,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在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具有非常的意义和价值。
1中风偏瘫的定义、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1.1中风偏瘫的定义
现代医学认为,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急性脑功能损伤后除意识恢复清醒外,仍存有不同轻重的肢体运动障碍,称为中风后遗偏瘫。
1.2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
综观本病,由于机体自身脏腑功能失调,元气亏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饮食内伤、过于劳倦、七情失常、气候忽变等外因,而造成体内瘀血淤积、痰热内生,或肝阳亢盛、血随气逆,导致脑神经痹阻或血溢脉外,引发中风,造成肢体瘀血阻滞,络脉不通。其病位多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正如王清任认为,中风半身不遂之本源于元气亏损。
1.3中风偏瘫的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部分病人还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出现无法辨别冷热、疼痛,或患侧出现麻木感、针刺感、蚁行感等症状,少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即平时前方时看不到患侧一方的事物。
2中风偏瘫近年各种中医疗法
2.1内治法
因各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同,治法各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1活血化瘀,益气通络
中风后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气滞则无以运行血脉,血瘀不能濡润筋脉,筋病则掉眩强直。故治法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佐以益气,所谓“气行血亦行”,佐以益气药使气旺则血行。症见短气乏力、肢软、神疲、偏身麻木、舌苔紫暗等。在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中,行气活血化瘀法都能非常应用。其中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芍、红花、桃仁)得到了各家认同。活血化瘀方药可通经活络,改善脑部循环、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组织受压,促进缺血病变区神经功能。杨胜雄[1]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添加了赤芍、人参、全虫、蜈蚣、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牛膝、木瓜、天麻、丹参、蛤蚧等,临床疗效显著。
2.1.2祛风化痰,逐瘀通络
中风后风阳内动,夹痰瘀阻经脉,或气血不足,运行无力而致瘀阻经络,症见头昏眩晕、神志恍惚、手足躁扰、面色红、胸胁满闷、食少纳呆、舌苔黄等。治法当以祛风化痰,逐瘀通络为主。李峰[2]自拟的祛风通络化痰汤(组方:天麻、芍药、桃仁、红花、地龙、全蝎、水蛭、半夏、胆南星、菖蒲等),王淑伟[3]自拟的祛风涤痰通癖汤(组方:秦艽、三七、当归、川芎、红花、丹参、水蛭、全蝎、胆南星、天竺黄、龟板、枸杞、牛膝、丝瓜络等),这些方剂都在临床观察中已证实对中风偏瘫风痰阻络证患者有明显效果。
2.1.3益气温阳,养阴解痉
中风多为元气亏虚,复感情志、饮食、劳倦内伤,引发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症见偏瘫日久、气短乏力、视物不清、耳鸣、腰酸膝软、厥冷、失眠多梦、肢体麻木等。治疗当以益气温阳为主,辅以养阴解痉。乔文丽[4]的益气温阳,养阴解痉方(组方:黄芪、党参、白芍、石斛、桂枝、桑枝、地龙、甘草等),临床观察表明此方治疗中风偏瘫、缓解肢体痉挛效果显著。
2.2外治
2.2.1针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将传统针刺与低频连续脉冲电流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对肢体功能恢复有较好的康复疗效,并有大量临床试验作为基础。穴位的电流刺激使受损伤的神经和肌肉被动收缩,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支持,防止肌肉的萎缩,改善脑循环,加速侧支循环的建立。历来医家创有许多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案。其中,张冀徽[5]在针灸组进行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等);康复组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等治疗,临床观察表明针灸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康复组,说明针刺可明显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疗效显著。付润[6]对中风偏瘫患者患侧穴位采用电针疗法,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临床疗效表明以电针为主,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中风偏瘫有较好疗效。
2.2.2中药外用
中药的外用可以使有效成分渗透皮肤,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解除疼痛。李春红[7]等自制中药舒愈膏(黄芪、川芎、赤芍、地龙、水蛭、当归、胆南星、冰片等)外敷于针刺后的穴位,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丁潇[8]对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除进行单纯康复治疗外,还使用中药热敷,通过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被动活动范围等情况,表明中药热敷联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疗效确切。
2.2.3穴位注射
张建福,梁雪峰[9]等给对照组采用西医中风偏瘫常规治疗及中药补阳还五汤与电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疗法,观察表明穴位注射疗法可以明显提高中风偏瘫的康复疗效。
2.3内外结合
治病必求其本,临床上做到标本兼治,从外而内,从内而外必能取得更好的疗效。郭庆森[10]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中药对照组采用中药辨证治疗,针刺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行针刺治疗,联合治疗组应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观察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总体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治疗或单纯针刺治疗。此法为内外齐治,属于中医综合疗法的一部分。
2.4中医疗法结合现代康复
随着中西医的逐步渗透,中医疗法和康复联合治疗中风偏瘫被越来越多的医者认可。现代康复治疗是借助临床康复器械或特定的推拿手法来缓解患者疼痛,锻炼其肌肉,使其肌肉软组织粘连改善。谢静霞[11]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相同的康复治疗联合针刺治疗(主穴三阴交、内关、人中;下肢体偏瘫,取足三里、承山、绝骨;上肢偏瘫,取大椎、肩井、合谷、天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3小结
由上述可知,中风后的偏瘫治疗内治上应根据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阶段而实施不同的药物,根据伴随症状而有所加减变化,再结合相适应的外治方法,调整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恢复或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虽然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上取得了不少显著的效果,其中主要疗法包括中医辨证论治、针刺疗法、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几个方面,但是大部分治疗仍为单纯地运用中药外治,或是重复简单的针灸,或是各种中医治疗方法的堆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缺乏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现代病机病理的理论支持,机械地进行堆砌治疗,并且没有更多的综合治疗临床观察作为理论指导,或研究方法不够科学。未来,我们应该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上继续进行深度地探讨与研究,使中医内、外治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科学有效地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诊疗方案,更加积极地将中医综合疗法纳人到中风偏瘫的整体康复治疗体系中,使中医疗法在身体康复,到心理康复及社会康复等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也要更加规范地设计科学的临床研究,客观评价临床观察疗效,使结论更加科学、更有可信度。
参考文献
[1]杨胜雄.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3):19.
[2]李峰.祛风通络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284例[J].光明中医,2010,(09):1636-1637.
[3]王淑伟.自拟祛风涤痰通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05):415-416.
[4]乔文丽.益气温阳—养阴解痉中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12):12-14.
[5]张冀徽.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3):239-241.
[6]付润.电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点滴体会[J].北方药学,2014,(02):89-90.
[7]李春红,贾敏,赵世珂.舒愈膏穴位贴敷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0,(01):19+81.
[8]丁潇.中药热敷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疗效观察及分析[J].河北中医,2016,(03):367-369+402.
[9]张建福,梁雪峰,李贞培.穴位注射在脑梗死偏瘫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27):36-37.
[10]郭庆森.针刺联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1):187-189.
[11]谢静霞.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10):80-82.
致谢
本次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我的指导老师万满堂老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毕业设计选题到设计完成,万老师给予了我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万老师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我所需要学习的,特别感谢万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谢谢!
感谢湖北中医药大学五年来对我的辛苦培育,让我在大学这五年来学到很多东西,为我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感谢学校领导、老师们给予我的帮助与关怀,谢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