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外国人在中国咯什的探察活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问题还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深入细致的研究。笔者将此问题作为本文的选题,对外国人在中国咯什的商贸探察、地理探察、考古探察和社会探察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大量阅读和引用了外国探险家们留下的游记、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还参考了与本领域相关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外国人在中国咯什的活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总结和研究,同时还对其探察活动的历史背景、动机、目的、后果、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20世纪初叶,大量的外国人在西域进行考古探险活动,发现了尼雅、托库孜萨来、图木舒克、摩尔佛寺、三仙洞、阿帕克霍加麻扎等古代遗址,并对它们进行了考古发掘。由于很多外国人运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从而遭到我国知识分子强烈的谴责。本文首先简述了西域的文化特色。其次,根据外国人的考古研究报告及学术着作,介绍了他在西域的重要考古工作及研究成果。最后,依据中国学者对他的评价展开论述。本文试图证明外国人在西域文化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考古成就不容被掩盖。外国人运走了大量的文物,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理应受到指责。但是,面对文物的流失,我们还应该进行自责,因为是我们自己没有尽到保护的责任。
鲁迅先生当年说:“当假的国学家正在打牌喝酒,真的国学家正在稳坐高斋读古书的时候,莎士比亚的同乡斯坦因博士却已经在甘肃新疆这些地方的沙碛里,将汉晋简牍掘去了;不但掘去,而且做出书来了”。故而本文注重书写外国人在咯什探查的论述,以及本国人应该注重对我国文物的保护。
关键词:咯什考古;外国人探查;论述文物保护

概述
本文先是介绍体现咯什的地理特征,以及咯什的人文文化,外国势力对当时咯什的影响。本文研究外国探险家、考古学家的在咯什游记与回忆作品,以1840年——1978年为时间轴,搜集并梳理这段时期到过喀什噶尔的外国人资料,选择其中一些对喀什噶尔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的作品,以其游记文学作品中对喀什的记载和描述为研究文本,如斯坦因、保罗•伯希、贝里格里、大谷光瑞、勒柯客、A•N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利亚》、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凯瑟琳•玛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戴安娜•西普顿著,崔彦虎译《古老的土地》、斯文•赫定著,孙仲宽译《我的探险生涯》、橘瑞超著,柳洪亮译《橘瑞超西行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文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通过整理这些作品中有关喀什噶尔的信息材料,以此对1840年——1978年外国人笔下的喀什噶尔做一个宏观性的整体扫描,从而向读者展示那段时期喀什噶尔的面貌,说明外国人对喀什噶尔描述的不同并试图探索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一、咯什的地理位置及政治、文化
1、地理位置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地处欧亚大陆中部,我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诸山和沙漠之间,有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形成的叶尔羌河绿洲和喀什噶尔绿洲。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印度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因此喀什噶尔地区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然而山区的冰雪融水给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在诸山山麓和山间则形成了一些山地草地。这种草地、戈壁、绿洲相间分布的空间形态为不同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2、政治、文化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一阶段时间喀什噶尔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国际政治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来成为各国列强觊觎的对象。在近代历史上喀什噶尔是中亚政治、商业的中心,所以迄今凡到中亚旅行过的人,没有一个不介绍喀什噶尔的。丝绸之路是从远古时代开始起人类文明对话、经济交流、语言接触与政治关系的作用与纽带,丝绸之路这一重要交通要道上的部落和民族趁优越的地理环境与交通便利在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一时兴起的东方热潮是丝绸之路上诸民族灿烂文化的魅力而已,对这种灿烂文化感兴趣的西方国家为开辟国际市场,满足于自己日益上升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开拓东方民族与国家丰富的资源以探险,考察与传教的多种活动方式开始参透到他们的生活。丝绸之路上作为一颗明珠的喀什噶尔在国外各国探险家、考察家、军官、商人与传教士等各类人士视野中以各种美丽的名称来描述。从而有着丝绸之路的咯什在政治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其文化也是绚丽多彩的,因为咯什在丝绸之路上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故而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聚集于此,这样的咯什拥有这丰富的人文文化。
3、外国人探险家眼中的咯什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咯什探险考察人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广、专业考察最强、成果也颇为丰富的时期。大批量的外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对咯什进行探查考古的活动。在外国探险家的眼中咯什是一个很具有人文、政治文物的一个地方。他们对这里充满神秘、期待、猜测。
二、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外国人士在咯什的考古活动记载
1、斯坦因四次中亚考察及成果
1900-1931年,主要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四次中亚考察;
1898年,斯坦因开始筹划第一次中亚考察,考察目的地是中国新疆省和阗一带,考察的目的主要由两个:
1、调查“中亚文物英国搜集品”的赝品问题。
2、调查“中亚文物英国搜集品”的真品出土地点。
第一次考察:第一次中亚考察(1900-1901年):发掘和田地区、尼雅遗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00年7月29日至9月11日,斯坦因在喀什噶尔活动期间,还顺便打听了伊斯拉姆.阿克亨的情况,得到的消息加深了他对伊斯拉姆.阿克亨及其出售文物的怀疑。1901年5月12日回到喀什噶尔,结束了在新疆的发掘,然后携所获文物(约1500件左右)经俄国费尔干纳、撒马尔罕、谋夫、巴库,于7月2日返回伦敦,正式结束了第一次中亚考察。他在这次考察中的发现物现主要藏在大英博物院东方古物部和大英图书馆东方部。
第二次:第二次中亚考察(1906-1908年):发掘古楼兰遗址,在敦煌莫高窟骗走大批敦煌文物。敦煌文物轰动整个欧洲。
第三次:第三次中亚考察(1913-1916年):重访尼雅、楼兰遗址、敦煌,再次卷走大量文物1912年初,他载誉返回英属印度白沙瓦。回到印度后,他打算去阿富汗进行一次考察,但阿富汗爱弥尔对他的请求未置可否,印度总督劝他先考察其他地方,斯坦因遂决定第三次来中国西北考察。
第四次:第四次中亚考察(1930-1931年),斯坦因在于1930年11月11日至1931年4月25日期间最后一次绕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后,看到实在无法按照订原方案实施他的考古发掘和其他考察计划,只好灰溜溜地离开新疆,又经吉尔吉特道,于1931年7月2日返回斯利那加,结束了他的第四次中亚考察,共计326天。斯坦因事后在公开场合对第四次中亚考察只字不提,所以这次考察详情至今不为学术界所知。
2、普尔热瓦尔咯什考察及成果
1876-1878年,普尔热瓦尔斯基进行中亚考察。重点考察罗布泊地区,一直考察到1877年3月中旬。1878年4月30日,他在库尔勒与阿古柏进行了会晤。此后,普尔热瓦尔斯基和李希霍芬之间就罗布泊问题进行了辩论。(↑李希霍芬)
1879-1880年,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他的中亚考察中,在西藏发现并猎获了野马。俄国的生物学家惊喜发现,这种野马是“世界上一切野马之母”。他们欢呼普尔热瓦尔斯基找到它们是“了不起的探险发现”。俄国沙皇亲自将这种野马命名为“普尔热瓦尔斯基马”。其间,他于1879年6月到达敦煌,成为近代第二个探访敦煌莫高窟的欧洲人。
3、杜特列.德.兰斯和费尔南德.格瑞纳德在中亚考察
1891-1894年,法国人杜特列.德.兰斯和费尔南德.格瑞纳德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进行了他们的中亚考察,在考察期间,他们在新疆和田一带搜集到一些汉文-佉卢文二体钱币,并于1892年4月13日和6月5日两次在和阗南部喀拉喀什河东岸的科马里石窟(GrottesdeKekoumari)搜集到三册佉卢文桦树皮写本的残片,即“杜特列.德.兰斯写本”。
4、斯文赫定
1890年12月,他由沙皇俄国进入中国新疆省,抵达中亚名城喀什进行探查。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1894年5月1日,抵达喀什。1895年2月17日,斯文赫定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经验不足、条件恶劣,经过苦苦支撑才被正巧路过的一支骆驼队搭救。1899年,斯文赫定又在瑞典国王经诺贝尔的资助下,在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西藏。
5、保罗•伯希和
1905年,斯坦因(SirAurelstein)中亚考古新发现的消息传人欧洲后,1906年伯希和受法国金石和古文字科学院及亚细亚学会的委派,进行中亚考察。
1906年6月15日,伯希和与军医LouisVaillant和摄影师CharlesNouette一起从巴黎出发前往中亚探险。3人乘火车经莫斯科和塔什干进入了中国的领地新疆。探险队8月末到达喀什,在俄罗斯总领事馆逗留了一阵子。中国的官员对伯希和流畅的中文感到吃惊,并为探险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便。探险队离开喀什,第一站到达了图木舒克村,然后前往库车。
6、大谷光瑞探险队
日本大谷光瑞派遣的三次中亚探险队。1900年被派往欧洲考察宗教,见到斯文赫定等人中亚探险的成果,决定利用回途往中亚探险。1902年8月,大谷光瑞一行4人从伦敦出发进入和田,在库车一带、克孜尔千佛洞等地进行了4个月的考察。1908年6月,野村荣三郎和橘瑞超从北京出发,穿越蒙古进入准噶尔盆地,调查吐鲁番周围遗迹。次年2月,两人在库尔勒分手,野村荣三郎在库车周围进行盗掘、调查,然后经阿克苏到达喀什;橘瑞超则进入罗布沙漠,并在楼兰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然后沿南道经若羌、和田抵达喀什。两人会合后翻越喀喇昆仑山口进入印度河畔的列城,历时18个月。1910年8月,橘瑞超从伦敦出发,从俄国入境至塔城,经乌鲁木齐、吐鲁番,再次进入楼兰遗址,然后又从且末北上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库车,经喀什、和田进入西藏北部,再取道且末、若羌抵达敦煌;在敦煌与吉川小一郎会合,1912年2月离开敦煌,经哈密至乌鲁木齐。橘瑞超赴俄国,取道西伯利亚铁路回国。吉川小一郎在吐鲁番又进行了发掘,在喀什、和田调查了佛教遗迹,然后沿和田河北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阿克苏,还翻越天山到伊宁一带进行了考察。大谷探险队的3次考察活动,其收获结集为《西域考古图谱》、《新西域记》等书。其他著作则收录于《大谷光瑞全集》中。
7、橘瑞超
1909年11月—1910年8月随大谷光瑞历访印度、埃及、罗马及英、法、德等国,会晤斯坦因、斯文赫定、保罗•伯希和、阿尔伯特•冯•勒柯克、谢尔盖•奥多诺维奇•奥登堡等人,从中取得欧洲各国在新疆探险的最新情报。
1910年8月从伦敦出发,经俄国西伯利亚入新疆参加大谷探险队第三次考察,重访吐鲁番、楼兰、喀什噶尔等地,原拟从西境入西藏之计划未遂,东行至敦煌,北折新疆,假道西伯利亚,1912年6月回国。
三、外国的考察队眼中的咯什及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
1、考察队眼中咯什的地位
咯什噶尔是中国西北边陲的古老文明城市之一。由于新疆的丰富资源、浓郁的独特文化传统,朴素的民俗,历来被认为中国最具有异域风情的城市。历史记载非常悠久,有蚊子记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堪称新疆历史的活化石,曾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近代历史许多的探险家都对咯什地区做了记载并且发表了诸多作品、考古报告和探查结果。咯什因其咋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是中亚政治、商业的中心、所以迄今凡是到中亚游玩过的人,没有一个不介绍咯什的。正因为如此咯什的名字就被外国人所知道。
从此不难看出,咯什在外国人眼中在西域还是有着很重要的角色,有着很高的的地位。换句话说,咯什噶尔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它以自己长期以来崇高的地位,当时国际政治战略中位置与科学事业中众多的成就来被誉为古老的文明城市。至今它以“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西域的一块宝地”、“沙漠中的天堂”、“新疆美丽的绿洲”、“中亚第二布哈拉”和“伟大的咯什噶尔”等等美妙的名称带带相传。
2、科学考察活动
马可•波罗的游记在欧洲传播之后,西方人对东方的国家和民族的兴趣大大的增加。随着19世纪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探险和考察是他们扩大殖民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他们陆陆续续的来到新疆来到咯什。
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有很多科学考察队来到喀什。1858年,俄国军官瓦里汗诺夫一一个商人的身份来到咯什。他在天上南部和伊利地区收集资料进行考察。写出了咯什社会、经济、文化、民俗、宗教、地理和人口等强狂。在考察中写出《咯什噶尔》等好多游记。
1868年,英国人莱茵特尔来到了喀什噶尔,他用先进的气候测量方法确定了咯什噶尔的海拔高度为4017英尺
1869年7月英国人复赛斯刷领XX使团自拉达克出发,经张承莫路到达沙都拉,该师团的成员还有很多科学家。他们是奉命与阿古伯联络,但是阿古伯已经去了库车,吐鲁番等地,他们沿途进行考察带回去大量的地理资料,这时英国对咯什噶尔的科学探查是最成功的一次,是各个成员都发表了探索经历和观察报告。
1890年,法国探查家杜特雷依奉命率领考察队枪王新疆探索,科学家和东方学家格伦那也参加了这个考察队。他们从巴黎出发,经塔什干,奥希、抵达咯什噶尔、和闻、尼雅、克里雅等地。他们通过了天文的测定肯定了咯什的位置,探测了昆仑山的坡度,并考察了腾格里湖,湄公河以及长江的河源。
1894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开始了他对新疆的大规模考察,他从经在中国西部沙漠高原地区游历过8词。他到咯什噶尔、再从咯什噶尔前往咯拉胡、帕米尔冰川、进行探查发现了很多文物遗址。带走了很多的文物。
四、外国势力对咯什的影响
1、近代西方国家直接对中国新疆的侵略
近代外国人士在新疆,特别是咯什进行的所有各类名义的考察活动跟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殖民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在这些活动中既隐藏着可累考察队为殖民主义服务的,又有为中亚特别是新疆古代文明所吸引的科学家考察精神,这两种并存。近代新疆签订了很多条约。
这也是对新疆的直接侵略
2、反面意识形态的侵扰
意识形态方面的侵略是进行殖民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帝国主义列强在新疆的文化攻击,大都利用传播泛伊斯兰,泛突厥主义及其东突厥斯坦分立论,通过教育、出版、宣传等阵地扩大其势力影响,以达到分裂中国和分割新疆的目的。
3、掠夺文物方面
随着西方列强国家经济的的快速发展,他们把自己的活动方向和销售倾向自然而然的转向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这一新的途径。在此过程中他们活动以探险、考察与传教等名义下进行的。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即从1893年至1931年的粗略统计,外国探险队仅进入新疆就有100余次,这是近代史上外国人来中国探险考察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甚至猖狂的时期。对于各国不远万里。不惜代价陆续来到中国的考察队、每次就从中国猎取大量的文物、典籍和考古资料。这样让中国的文物遭到了破坏。
五.外国侵略者对新疆文物的掠夺
1、英国对新疆文物的盗窃
斯文赫定,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肆盗窃新疆历史文物的一个显赫人物。瑞典人,英雇佣的一个御用学者,先后七次到新疆进行考察,最后一次是在1935年。仅在这一时期,他就曾两次探察新疆,一次探察西藏,所盗走的新疆历史文物数量惊人。
1894—1895年,遍游帕米尔以及南疆的喀什、叶尔羌、和田、塔里木河、罗布泊一带,由此前往西藏北部,又往西宁、兰州到北京,然后途经库仑(今乌兰巴托)赴俄,假道西伯利亚返欧,全程为一万四千六百英里。其中有二千零二英里的地方是从前欧洲人没有到过的,经他测绘的地区有六千五百二十英里。著有《走过亚洲》、《亚洲沙漠行记》、《中亚之行的地理学研究》等,1898年5月获奖章一枚。
1899年再次旅游新疆,经莎车、阿克苏、库尔勒到塔里木、罗布泊以及西藏北部,然后返至喀什,1902年底结束,行程达一万零五百公里,窃走大量汉文文卷抄本和钱币、木雕,还带走地图一千一百四十九张,仅他测绘的塔里木图就达一百张之多,写有《中亚和西藏》以及一部五卷本的《1899—1902在中亚旅行的科学结果》,又获得维多利亚奖章一枚。1906年又路过新疆去过一次西藏。
继斯文赫定之后,斯坦因(匈牙利人)到过新疆四次:本世纪初有三次,最后一次是1930年,是英国侵略者雇佣的一名文化特务。
第一次来新疆是1900年6月——1901年夏,窃去十二大箱文物。因盗窃“有功”于1903年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的巴克格兰特勋章一枚。
第二次来新疆是1906年6月——1908年,窃去文件卷达八千件之多。此外,还有许多箱文物。英国皇家学会在1909年再次授予他勋章。
1913年夏——1915年夏再次来疆,窃去历史文物达182箱,其中一部分是从新疆盗走的。他到过疏勒、和田、尼雅、且末、若羌、罗布泊、哈密、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轮台、库车、伽师、阿尔楚尔、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巴里坤、古城、吉木萨尔等地。开始在和田的玉龙喀什河进行考察,取得了不少资料,并画出了一个河系图。他在玉龙喀什河与克里雅河之间的发掘中,盗去许多塑像、壁画、木简和大量的生产工具。从尼雅故城遗址的发掘中,盗去用佉卢文书写的木简、文书、印章、钱币、家庭用具、人物像和梵文文卷。在一座大型建筑物中发掘出一整套佉卢文记录和一所地下档案库。在离丹丹马里克不远的拉瓦克故城遗址,又盗去属于一千年以前的许多雕像和艺术品。在克里雅一座寺庙底下,掘出大量用梵文、汉文、和田文书写的文卷以及藏文和和田文的木简。在若羌一带的米兰,所发掘出的藏文文献和许多纸书、绢书文卷也全被他盗取走了。在库鲁克河一带,斯坦因在考察古楼兰东通我国内地的道路中,发现一座古堡和一座城堡,其中有许多汉文、粟特文和佉卢文的文书;在楼兰考察宝塔遗址时,又发现一批汉文、佉卢文文书;就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一个属于公元前二世纪末的古墓群,墓穴内有尸骨、殉葬品,还有汉文记录。所有这些历史文物也被他窃去了。斯坦因在吐鲁番高昌故城和哈喇和卓一带所窃去的文物,用五十头骆驼来载运。著有《中国土耳其斯坦考古和地形探察之行的初步报告》、一部三卷本的《西域》和二卷本的《古代和田——中国土耳其斯坦考古探察详报》等著作,就是依据他所盗去的这些文物资料写成的。
2、德国对新疆文物的掠夺
1898—1899年,菲特雷尔、霍尔德雷尔分别到新疆搜集过地质资料,摄制了七百张照片。1903年,格伦韦德和胡特,在吐鲁番窃去了大量的文卷抄本和艺术品,并装运在四十六个大箱中运往柏林。1904年11月,由勒柯克率领的“第二次探察队”抵达吐鲁番和哈喇和卓,他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发掘洞窟和宝塔,所窃去的文物、资料达几百箱之多。1905年,格伦韦德尔又将在吐鲁番发掘的文物装满二百多个箱子窃至柏林。直至1914年,德国的所谓探察队,从新疆窃去的历史文物计有四百三十二箱。在当时所有考察队中,只有德国具有剥取古代壁画的盗窃技术。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珍贵壁画就是这样被运往柏林的。
3.日本对新疆文物的掠夺
大谷光瑞、渡边哲信、崛贤雄、波多养作、橘瑞超等等,在二十世纪初期先后来过新疆。1902年8月,大谷光瑞(当时在印度考察佛教寺院)率领的日本探察队,从印度出发至新疆。随同大谷的,有崛贤雄、边部等人。他们直至1903年夏才结束回国。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乌鲁木齐等地活动,窃去大量的文卷抄本。大谷光瑞回国后,还编辑出版了《新西域记》上下两卷。1902年,渡边哲信在库车至焉耆途中,还搜走了一部《拉什德史》和许多唐代经卷及维吾尔文书。1906年,日商波多野养作、林出贤次郎由天津抵哈密,历游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等处,沿途测绘地图,进行所谓考察活动
1908年,橘瑞超、野村荣三郎曾在镇西、孚远、乌鲁木齐、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喀什噶尔、莎车、叶城等地进行所谓考察。随后,在1909年或1910年,他二人又在焉耆、若羌、叶城、喀什等地考察古迹。在这期间,他们盗走了新疆一大批历史文物,其中有唐代文书、借钱文书、户籍册、地券、画册、唐宋壁画、古钱、古代各种文字的刻本和写本佛经、绢本唐佛画、纺织品、古印以及各种器物等。
此外,法国的道维涅、布朗克、杜特雷依、邦宁、沙凡尼昂、伯希以及X的莫斯、庞伯里、戴维斯、亨廷顿、劳弗和奥地利的楚格迈尔等等,都先后到过新疆,也盗窃了许多历史文物。这些侵略者和御用学者,不仅盗窃新疆的历史文物,还任意歪曲和捏造新疆的历史,目的是为其侵略新疆制造理论根据,为其侵略政策进行辩护。
结论
综上所述,很多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他门为了研究古代西域文化而走进咯什噶尔发现并考察了许多古代遗迹,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他在西域的考古成就让人们大开眼界,原来在这片荒凉的沙漠中,竟然埋藏着如此灿烂的文化。正是因为有斯坦因这样的人,丝路文化才能重现于世。作为一名孜孜不倦、奋斗终身的学者,斯坦因的贡献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他们咋考古过程中运走了大量文物,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应该受到强烈的谴责。历史无法更改,不容忘记,这份耻辱更是无法抹煞。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抹煞这些科学家和探险家在学术上的成就。我们应该做的,也不仅是一味指责他们的不道德的行为,还应该反省自身。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应该如何向世界证实,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文物,有能力研究我们的祖先遗留的文明。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奋发图强来洗刷耻辱。向世界证明:我们有能力保护丝路文化,既然敦煌在中国,那么敦煌学就一定在中国!
咯什噶尔是属于中国的,丝绸之路也是属于中国的,而丝路文化却是属于世界的。我们欢迎所有热爱丝路文化的人来保护它、研究它,但决不允许任何人破坏它。塔克拉玛干沙漠曾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丝路文化是人类曾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又被遗忘了的文化。斯坦因等考古学家让这已消逝的文化重现于世,让人类有机会重新解读丝路文化,了解这神秘而美丽的道路上曾有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维文论文
【1】试论维吾尔族多次改变现象的原因{J}.阿克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2);19-21
【2】浅谈维吾尔族中多种宗教并存的现象{J}.新疆社会科学,2010(3);18—23
【3】维吾尔文学史上以“和田”确定为笔名的文学家们{J}.新疆教育学院报,2011(2);41-47
2、汉文论文
【4】《维吾尔文学与文化变迁的关系》的论文列入了2011年5月7日至9日于中央民族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题为《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一书的学术价值{J}.剑南文学,2011,(12);78-7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