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看见》
即使身处这样一个“全民记者”的年代,即使公共话语权被扩大到前无古人的状态,即使信息爆炸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仍然身受复杂表象的阻碍,难以抵达事件背后的真相。正如前人所说“新闻永远无法还原真实,即便它无限接近于真实”。《看见》便是一个无限抵达真相的过程的记录。它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心得自传,更多的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情感。
(一)一位新闻工作十年成长的自白书
这位从《夜色温柔》中起步的新闻工作者,从加入央视,便坚守在新闻调查的第一线。从《东方时空》、《新闻调查》、《面对面》、《24小时》,以淡定的神情,柔和的声音为公众塑造了一种融入生活,贴近大众但又矜持专业的姿态。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经过不断尝试、打击和坚持,在《看见》里,柴静终于能如此平和踏实的将自己所看见的世界娓娓道来。用柴静引用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所以在《看见》里,有太多相互的探问和个人的独白。在经历十年的风雨和历练之后,她褪去灰心和急躁,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她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的历程。用十年的时间学会了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如何报道自己。她的十年成长,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被我们看见。
(二)有关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柴静曾这样说道,“《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一直以来,柴静的形象定位都是知性柔和,充满情感的。她用十年的时间摆脱了新闻工作者刻板官方的普遍印象。但毋庸置疑的是,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双城服毒事件,药家鑫案……一系列在中国社会打下深刻烙印的事件中都有柴静不断看见,抵达真相的身影。这些能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往往最生动的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她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去了解那些曾经发生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事,让我们更深刻的读懂中国,看懂社会。
(三)中国新闻事业十年探索的里程碑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历史大国,中国的新闻事业始终承受着众多的束缚和禁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即使步履维艰,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前xxxxxxxx曾为央视的《焦点访谈》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XX镜鉴,改革尖兵。这正是中国大众对媒体,对新闻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在柴静的《看见》中,没有宏伟的宣誓和承诺,但实实在在的记录了奋斗在新闻一线媒体人的情感和良知。即使公众对当代新闻工作者颇有微词,但媒体的公信力仍然没有被磨灭。柴静便是用实实在在的动人细节展示了新闻工作者对真相的探寻,展示了十年来中国新闻事业在跌跌撞撞中未曾停滞的进步和发展。“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新闻求真,以此为碑。
(四)关于普罗大众十年见闻的叙述者
《看见》被看作柴静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这些给她留下了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都是关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故事。在这个联系越发紧密的世界里,没有人是旁观者,能轻易的独善其身。柴静带领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实际实在的人,而在他们身上,也同样能看见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跟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发生着联系。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二、《看见》中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众所周知,“新闻工作者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行业,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酷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就算有无冕之王的赞誉,但依旧随时可能沦为部门机关的“传声筒”,甚至是在市场经济中丢失新闻真实,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不管是在“华南虎事件”中媒体不明真相的推波助澜,还是在虐猫事件中媒体所带领的“一边倒”的舆论狂潮,都足以见得新闻工作者在传播公知,守护公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非比寻常的影响力。为了避免舆论监督权力的滥用,为了构建客观公正的媒体环境,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看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不为人知的世界,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守在一线现场的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
(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1.政治理论素养
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是做好新闻工作、当好新闻记者的前提条件。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反映现实、指导现实十分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没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往往就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会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产生偏差。《看见》中的柴静是一个拥有敏锐洞察力,自始至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工作者。在做两会观察的专题中,柴静从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客观公正的反映民情民意,进而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完善XXX执政和领导。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是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纽带。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把党和XX的政策迅速告诉群众,又把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及时反映出来,帮助各级党委和XX了解实际工作中和人民群众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柴静为两会做出的努力,为反映民情做出的贡献,就是基于其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
2.新闻业务素养
柴静曾经说过,“新闻是一盆水,从演播室到现场就等于把一个人整个放到这盆水里,浑身湿淋淋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接触到的全是新闻。当你沉浸在水里面的时候,你就不用去想你是什么样,你需要怎么去问。你只要去感觉它,按正常人那样,按照欲望去发现就对了。”所以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他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演播室里,当事人前。要无限接近于真相,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新闻人的敏锐和冷静。在《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一章节中,柴静深入非典病房进行实时采访。她所看到的生命的挣扎,不离不弃的守护和拯救都残留着温热的触觉。事后她也曾回忆,当时没有觉得害怕,只觉得兴奋。她终于可以放开所有的束缚去报道最鲜活的新闻,表达最直观的感受。这样的感受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本能。时时刻刻观察生活,发觉新闻点,真实客观的报道。并不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有机会亲临第一现场,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到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那便是生活,那便是一切新闻业务的开始。
3.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
即使“新闻无学”的观点长期以来被大众所接受,但事实上,新闻工作者需要熟练掌握的不仅是《新闻学》、《传播学》、《采访学》等一系列的新闻专业知识,还有与新闻报道相关的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的相关知识。新闻无学,实际上是无所不学。单从柴静在《看见》中细数的案例来看,其涉及面就相当广泛。要熟练的驾驭这些话题,并不断的探索真相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作为新闻工作者,柴静之所以被人广泛称道的重要原因,是她淡定平和但却紧抓要领的采访技巧。新闻采访,是获取真相的必经之路。在《山西山西》中,柴静为这次对山西煤矿污染的报道作出了充分的准备,使随后的一系列调查采访更加的水到渠成。以及在采访同性恋者过程中好友所说的要让悲惨者倾诉他的悲剧,只需让自己更悲惨就够了。这无不是专业技巧的运用,只有在实践中掌握专业娴熟的技巧,才能在新闻调查的道路上走下去,才能最大限度的还原真相。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柴静是感性的。虽然很多人反对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加入自己的感情因素,认为这样违背了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的基本要求。但柴静的感性并没有影响到采访的客观公正,反而被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记者的真诚,更有利于二者的感情交流,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感性并不是柴静在采访中的立场,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相反的,柴静在采访中表现的淡定的气场,柔和的理性是新闻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技巧。面对官方势力的不卑不亢,面对边缘人群的理解关怀,都让我们所能看见的世界更为真实客观。正如同柴静所说的那样“准确是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二)对新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高尚的动机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于无限的接近真相,为受众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柴静在《看见》中说“我们都痛恨用马赛克压在人脸上的丑陋和不尊重。”她之所以不惧危险,不顾质疑去采访那些游离在保护和尊重之外的边缘人群,只是因为她的痛恨和不平。做一条新闻,不该是谄媚的投其所好,也不该是肤浅的迎合大众,其动机应该单纯而高尚。“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不管是奋战在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是身陷虐猫事件被千夫所指的当事人,都有说真话获得公正的权利。
新闻工作者不同于传递信息的普通人,他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受众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看法。所以他从事一切新闻工作的动机都必须是秉着还原真实,服务人民的初衷。怀抱着高尚的动机,抛弃利己的狭隘心理。
2.作为“公知”的使命和责任
新闻工作者被看作是炽热而浪漫的人。新闻工作的本身是艰苦的,亲临现场本身就意味着危险和辛劳,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多重压力和考验。但柴静去看见了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留下了那么多强烈的生命烙印。她说“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将会失去更多的权利。”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本身就包含对大众合法权利的维护。所以柴静不厌其烦的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用不断接近的真相去抚慰双城的创伤。所以在北京奥运举国欢庆的时候,柴静选择了失败的感动,而放弃了所谓的胜利和光荣。所以在药家鑫案扑朔迷离的时候,柴静没有因为当事人的死亡而放弃真相,而是回到原点,看清这个时间对时代对生活的意义。
新闻工作者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往往被公众所关注,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监管体制的缺失,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也总是面临不小的挑战,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甚至于与各式各样的陷阱和诱惑做着斗争。但支撑了像柴静一样的新闻工作者不断东奔西走,探寻事实真相的动力在于,对新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发掘未知事物的兴奋感被柴静称作本能,所以她会看见那么多背后的故事。王克勤老师也说过,他在打假揭露的道路上受到过无数次的威胁和恐吓,但这是这一份责任感,让他始终走在调查事实的路上,从未放弃。
媒体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的公信力,新闻工作者只有潜伏期作为“公知”的责任和使命,才能做到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信条。
3.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道德
在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宽的今天,信息的快餐化让受众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更易产生偏差。市场经济的操控也更易让新闻工作者误入歧途。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无不是别有用心的操作,加上媒体人不怀好意的推波助澜。甚至于前段时间甚嚣尘上的《新快报》“请放人”事件。无不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而在《看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不畏艰辛,始终穿梭在第一现场的女记者。她在新闻调查中甚至忘记了自己,把所有的目的和本能都化作追寻真相的动力。“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这正是当今新闻者所需要的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和维护。
4.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柴静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感性而又冷静的,她的《看见》也时时透露出她炽热的扶持弱者的情感。她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姿态也收到了闾丘露薇等一些同行的嘲讽。但毋庸置疑的,《看见》之所以动人,柴静的新闻生涯之所以令人钦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悲天悯人的情怀。用她自己的话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所以说,柴静身上特有的女性魅力和悲悯的情怀是她个人的标签,也是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品质。

柴静在《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格外令人动容,同性恋者、性工作者,这些游离于大众之外的边缘人群,总是被大众和媒体有意无意的“忽视”,哪怕身边的好友也劝阻,这些太边缘了,大多数人接触不到,也感受不到。但柴静还是克服了偏见和胆怯,深入这些边缘人群的生活,她希望他们能被更多的人看见,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就算暂时还不在大众之列,就算还围绕着太多的偏见和歧视,但她仍然尽可能的用自己的增进大众和边缘人群的交集,盼望着他们终有一日与普罗大众浑然难分。
接近真相,也可能是接近残酷,新闻工作者不该是冰冷的传声筒、扩音器,而应该时刻怀抱着一种大爱,即使忘了自己,也不会忘却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1.良好的性格和心理
新闻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所以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拥有敏锐洞察力和职业责任感之外的最重要的个人素质。从柴静笔下的《看见》来观察她的十年成长,除了她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最令人称道的还有她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处世态度。她在调查中结识的好友,她在经历中留下的难忘,都是因为她自始至终都在用生命去做新闻。非典带给她的不是恐惧,而是生命的跳动;卢安克的无能带给她的不是唏嘘,而是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这都得益于她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在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目前,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日益加剧,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日益提高,新闻工作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然而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新闻队伍的素质和新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柴静是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苦难,但依然从容不迫的追寻着真实。这样强大的心理,是新闻工作者普遍需要的。
2.坚强的意志力
新闻工作者是艰辛的,需要敏锐复杂的思维方式,更免不了终日辛勤奔波。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生活规律就要被毫无征兆的打破。新闻工作是更富有冒险性的,批评性报道要揭露人间丑恶,往往接受打击、报复、诬陷、甚至付出生命的危险。同时,在信息爆炸,传媒平民化的今天,新闻工作竞争是激烈的,新闻事业迅猛发展,各媒体为挣抢“独家新闻”,赢得受众,对新闻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还有不可忽视的是,新闻工作者的人际关系越发的错综复杂,从国家领导到平民百姓,来往于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即便已是成名多时的“非典记者”,即使在央视的《新闻联播》都为柴静的两会观察开设专题,作为知名新闻工作者的柴静,还是承担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直面一声声沉默的尖叫。
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有长时间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和顽强、拼搏的毅力。时刻准备着,为亲临现场,为还原真实而东奔西走。
三.如何塑造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一)推动新闻立法,完善监督体制
新闻事业的运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国家的安定团结休戚相关。为了规范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作风,新闻立法刻不容缓。新闻工作者的修养是其自身素质,同时也是新闻工作大环境的产物。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落后于物质文明的今天,新闻工作的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和规范。新闻工作因其特殊性难免会聚到暗访、诽谤、误传、造谣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在当今的中国法律体系中十分不健全,我们需要统一的规则指导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同时也需要健全的监督体制,保证新闻传播的客观真实。惟其如此,中国社会才能塑造一个健康的新闻环境,是群众接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健全了法律和监督,将法治与人治相结合,才能保证新闻工作者不轻易受到资本利益的蛊惑,为新闻工作者开展新闻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
修养是人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稳定的、潜在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基本观念、基本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如前文所述,政治立场和政治素养,对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而在新闻报道中,政治取向也尤为重要。所以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教育,提升其政治觉悟,使其坚定维护主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娴熟的业务能力
要做好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掀开种种表象,看清事件背后的真相。需要主动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和见闻,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报道去发掘。但新闻又不同于文学创作,有太多实践的要求。这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实践,从而积累经验,培养娴熟的业务能力,成为一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柴静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丰富的经历和经验。当一个新闻工作者抛开顾虑和恐惧,直面丑陋和残酷,他便有了接近真相的机会。
(四)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一直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所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最不容忽视的环节。新闻工作者因以xxxx提出的“三贴近”原则为指导,下基层,深入民众。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信条,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公知”立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为受众报道更多有温度的新闻。以自身的坚守换来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
【参考文献】
[1]韩建梅.浅谈如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活力.2012年第八期
[2]罗山.浅论电视工作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巢湖电视台
[3]陈丽荣.如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贵州教育报刊社2010年
[4]张家齐.论节目主持人的记者意识——以迈克·华莱士和柴静为例.电影画报2011年第四期
[5]刘婧.柴静《看见》节目语体对当代传统媒介借鉴意义.www.douban.com.2014
[7]张姗柴静专访对新闻客观性的践行研究–以《看见》为例.河北大学.2013
[8]程振宏.朝发夕至走在路上—《新闻调查》任重道远[J].央视国际,2004.
[9]朱丹.提问是记者的天职[J].解放日报,2007.
致谢
历经风雨,终于完成了本次论文写作,在这次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但在导师和同学亲友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了论文写作。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陈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在您细微的帮助和指导之下我才有可能完成这篇论文,谢谢您!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和亲人,在论文写作中你们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和关心,谢谢你们!最后,我要感谢本文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的作者,是你们的研究成果给了我启迪和指导,是站在你们的肩膀上我才能有这些成果,谢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