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并购已成为公司外部扩张与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并购,企业不仅可以整合资源和利用资源降低成本,还能快速得获得目标公司的技术、管理资源、市场份额等。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较晚,还有特别大的缺点:自身研发能力不强和缺乏核心技术。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需要新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要实现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有两个途径:一靠自身的研发能力,二是通过技术并购直接快速得获取新技术。显然,我国的汽车行业适合第二种,通过并购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并购动因和技术并购绩效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并购动因,并选取了金马股份并购众泰作为案例,对其并购绩效进行了财务指标分析与创新绩效分析。
关键词:技术并购;财务绩效;创新绩效
一、绪 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也在同向的迅速发展壮大。我国企业以多年的工业基础、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积累为基础,致力于打造具有质量一流和先进技术的自主品牌。在中国品牌建设过程中,汽车行业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仍在前进的道路上。
2001年至2011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2009年整体增速达到顶峰,奠定了这个汽车国际产销量的领先地位。可是从2015年以来整体的形式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往汽车行业都呈现一个高速增长的趋势,2015年却其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按这种形势看,很难再回到以前那种发展趋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在汽车行业这一块,中国并没有太多的优势,中国本土的品牌都在中低端市场这一块发展,想对比外国品牌却在中高端市场占领相对的地位。如何才能改变这一局势呢?中国品牌汽车企业该如何做出相对应改变?中国品牌汽车企业该如何突破这一难题?
整体来看,在当前汽车产业的转型中,真正的挑战不在于电动化,实现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仅是时间问题。作为传统企业,更大的难点在于智能化,需要从生产制造企业转变成科技企业。智能化,包括自动驾驶和实现软件定义,是车企此前不具备的能力,需要从头开始。
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兴起,我国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领我国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汽车行业随之步入快速变革阶段,加上剧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增加,然而,企业只从自身研发活动来提升竞争力的方式是无法快速且完全满足其发展需求,所以企业更倾向于从外部快速获取知识与技术。其中,从外部获得技术的方式有技术并购。
目前,为了获得目标方的先进技术和研发团队是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并购的关键原因,这种并购方式是以获取技术或者研发能力为目的实施的并购活动,通过并购获取技术,取得技术上的协同效应,以此强化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这种行业发展背景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经济实习、扩大市场份额和引入优质技术资源等,更愿意通过技术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弥补自身内部创新和研发的不足。本文结合当今经济发展背景,利用现有理论知识,选取我国金马股份并购永康众泰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技术并购对企业的效益影响如何,以期得出结论。
2.研究意义
习xxx讲话,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局限于国内,企业跨国竞争愈发剧烈,全球企业为了壮大自身,通过企业并购扩张自身的规模的案例越来越多。特别是技术并购,因为技术并购可以直接获取核心技术,让企业快速提高技术能力。进行技术并购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为企业提供互补性的技术,二是通过技术并购,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成熟的技术和资源,在被并购企业中形成优势,有利于扩大原有技术知识的使用范围,从而获得利润。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并购的不友好的一面,跟一般的并购相比,技术并购难度更大、面临的风险更大,主要体现在技术并购的难预测性和技术产出能力的不确定性。企业获取了目标方的核心技术以后,能否把外来的技术资源转化内部的技术资源是技术并购的难点之一,所以说,技术并购的实质是技术层面的知识转移。从并购交易完成与否的角度来判断技术并购是否成功是非常片面的,技术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被收购方的核心技术是否被收购方整合吸收,获取的技术资源是否转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新技术。所以,对技术并购的绩效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技术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现有的理论研究大多从传统的财务绩效分析和市场绩效分析,也有用托宾Q理论、企业R&D产出等指标。本文选取金马股份并购众泰的案例,从财务指标分析和创新绩效两方面对并购前后的绩效进行分析。
(二)研究内容和框架
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主要分成五大块,其中:
第一大块是绪论。在绪论中主要说明了该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背景、为什么要研究该文章?从哪方面进行研究?如何进行研究?采用哪种方式进行研究?
第二大块为我们阐述了技术并购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相关的文献。在文献综述方面,主要从并购动因和技术并购绩效进行了相关的解释和相关的总结。主要概括之前在绩效评估这一块所涉及的内容,其中涉及采用何种方法?采用何种具体的指标?这一大块的内容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本文更好的进行相对应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大块是介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并购动因分析。这部分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了汽车行业三个阶段的并购浪潮,由此得出中国汽车行业并购的动因。
第四大块是案例分析。本章选取了金马股份并购众泰作为案例,先介绍了并购信息,然后基于财务指标和创新绩效对这次并购绩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五大块是结论。本章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得出了技术并购对企业的绩效影响。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选择金马股份并购永康众泰作为研究的对象。对近年来汽车行业并购现状分析,对该行业并购动因和绩效进行了研究。通过收集2015年—2019年9月的财务数据,分析众泰汽车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以此分析众泰汽车并购前后的绩效影响。在我国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出台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企业更倾向通过技术并购获得新技术,本文结合国内外汽车行业的并购发展现状及动因,选取了金马股份并购案例,研究其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并得出结论。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研究法。
本文选取了金马股份并购案例,对2017年金马股份并购的动因及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行业并购情况。本文通过研究金马股份并购前后的各个年度的财务报表和创新绩效,分析了其并购绩效,最后得出结论。
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技术并购概念界定
随着全球的发展,企业技术并购的实践越来越多,传统的并购理论已经无法全面解释技术并购的利润机制,因此对技术并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刘开勇(2004)认为技术并购是大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为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能力对中小企业进行的一种并购行为。郝清民,任欢欢(2015)认为技术并购也称为“研发并购”,是指为了自身技术需求,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主动去并购具有独特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李征、赵晓巍(2007)提出技术并购既是一项风险活动,也是一项战略活动,认为技术并购风险主要有目标技术本身性质及市场的不确定性。
本文认为技术并购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具有高新技术或者专业研发机构的公司,来弥补自身的研发和创新不足,优化现有技术和目标方的技术或者突破技术壁垒进入新的发展领域。
(二)文献综述
1. 有关并购动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协同效应的动因。协同效应,是指两个企业并购后整体的效益大于并购前两个企业效益之和,即“2+2>4”。张德亮,和丕禅(2002)从组织资本的角度对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解析:提出为了谋求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企业通过并购转移自身的组织资本,让收购方的剩余管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标企业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关于规模效应的动因。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周绍妮,文海涛(2013)从产业演变阶段的角度分析并购动因:第一,就是行业刚起步阶段,企业并购主要为了进入该行业,通过并购快速的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第二,处于规模化阶段的产业,产业内部竞争剧烈,利润下降。因此这阶段的大批并购案件,主要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以此消除竞争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第三,到了平衡和联盟阶段,并购主要为了分散风险。
还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并购动因。唐文娟,张泽,朱海英(2018)认为能够解释并购动因的理论有但不限于如下几种:战略调整——战略发展理论、效应协同——协同效应理论、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理论、代理冲突缓解——委托代理理论。蔡军辉,张佳林(2005)认为上市公司并购动因有四个:低价获取目标公司资产的动机、上市公司为获得优惠政策而并购、企业为获得壳资源而并购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 有关技术并购绩效的文献综述
(1)基于财务指标评价法的并购绩效研究
财务指标评价法又称会计研究法,主要通过运用各项财务指标对比分析并购前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此衡量并购绩效。
冯根福,吴林江(2001)选取1994—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以此为依据分析并购前后绩效,结果表明:1.并购前,企业短期内的并购绩效与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正相关;2.不同期间的业绩跟并购类型的类别有关,发现两者互相趋向不同、有分歧。3.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呈现一个倒V型。
(2)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并购绩效研究
事件研究法是以发生并购行为为时点,研究并购前后股价变动,以此衡量并购绩效。
张君(2016)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法,对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收购后联想的经营情况并没有很明显的得到改善,而且大多数人对联想未来的经营状况保持消极的态度,所以说此次收购并没有给联想带来一个正向的市场绩效。吕建江,王孟晔(2016)通过观察2012-2014年的489个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的股价变动情况,分析并购后的短期绩效,发现,企业通过现金支付的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超常收益。
(3)基于创新绩效的并购绩效研究
温成玉,刘志新(2011)根据选取了96起高技术上市公司的技术并购事件,对其创新绩效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从并购是否属于技术并购的角度出发,发起并购后,如果并购类型是技术并购的话,会发现其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的正影响,如果是非技术并购的话,会发现创新绩效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郝清民,任欢欢(2015)对我国242个制造业高技术上市公司的技术并购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得出:技术并购以后,并购公司双方的相对规模扩大、技术知识基础以及技术员能力提高;从并购后上市公司绩效整体上升可以看出,并购的确可以促进上市公司的创新绩效。
3. 技术并购检验结果评述
技术并购对企业的绩效体现在两方面——显著的正影响和负影响
(1)正影响
朱朱磊,韩洪震,王春燕(2016)选取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2007-2013年发生的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得出,企业在技术并购后自身创新绩效显著提高。陈一凡(2018)选取了 2010年-2016年间A股TMT行业上市公司的所有并购事件进行回归检验,得出,通过发起技术并购,可以给公司的创新能力带来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谭肖(2019)对我国107家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并购进行研究,得出,收购方的知识基础规模和技术并购经验对企业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负影响
王宛秋,张永安,刘煜(2009)选取了2000年到2005年41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进行假设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并购并没有给主并企业的绩效带来普遍贡献。奕丽萍(2013)对132家高技术企业的并购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技术并购以后,我国上市高技术公司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不明显,也就是说技术并购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4.文献评述
通过对以上文献综述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在并购动因方面研究,主要有战略发展、追求协同效应、多元化经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分散风险等。在绩效评估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财务指标法、事件研究法或者创新绩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并购前后的绩效,发现并购后,可能是提高了公司的绩效,能产生较高收益;也可能没有带来理想的市场绩效,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改善。从现有的研究发现:技术并购给企业的带来的绩效可正可负。本文结合已有文献研究,以金马股份收购众泰为例,使用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进行分析,研究并购前后绩效。
三、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并购动因分析
(一)中国汽车行业并购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为了自身的战略目标,选择通过并购以此达到目的,我国的首例并购案例发生在1984年。中国加入WTO后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国外汽车整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进驻中国市场,给汽车行业注入活力,给我国市场带来新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并购市场整体呈活跃状态,公司并购作为公司快速扩张、优化资源配置的捷径,很多企业走上了并购的道路。
2005年,南汽收购英国MG罗孚汽车公司,南汽集团通过技术并购提高自己的中高档轿车的生产技术水平。2013年,万向集团并购XA123系统公司,直接获得的磷酸铁锂电池的核心技术,加速了向新能源产业进军的步伐。2011年,均胜电子打开了国际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技术壁垒的契机,是通过并购德国普瑞,获得了其一百多项技术专利。由此可得,我国企业通过选择技术并购来快速的获取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的在市场的竞争地位,达到全球相关领域领先地位的目的。但同时我们发现技术并购也不是一定成功的,技术并购相比其他普通相对难度更大,资源整合的力度更大,面临的风险也大,现如今,失败的并购企业也有很多。比如2009年湖南华菱集团收购澳大利亚FMG公司,次年华菱亏损24.4亿。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大概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增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些有闲置资金的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些小型汽车企业开始利用闲置资金进行并购。这时候一些规模小、成本高以及技术薄弱的汽车企业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或者被收购。这个阶段的汽车行业,钢材成本攀升影响汽车成本、成品油上涨和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较弱,没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弱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都是汽车行业非常迫切解决的危机,所以这种情况下汽车行业比较倾向于并购国外的先进技术。比如南天海集团收购X二级零部件供应商凯萨。
第二阶段,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慢慢复苏,加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消费的政策,比如节能产品惠民补贴、购买税收优惠、以旧车换新车等等,使得汽车行业在经济市场中占有了一席地,步入了增长阶段。非技术行业的卖家看到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国家的鼓励政策,开始投资汽车行业。这个阶段的并购主要是为了发展关键能力、获取新技术和扩大地理覆盖面。
第三阶段,我国汽车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随着智能化、共享化、数字化和电气化的发展,已经出现智能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新领域。而且居民的消费追求越看越高,发展趋势也演变成环保、智能、安全等。
(二)中国汽车行业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购事件也越来越多,笔者认为并购动因有如下几点。
1.为了自身发展,迎合市场需求
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初期,国内市场有巨大需求,但是除了人力成本是优势外,其他如管理、技术、产品等都是劣势,所以企业急需寻求发展来适应市场需求。如上所述,当时的汽车行业研发能力差,企业就不能从内部突破,企业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只能从外部寻求突破,通过并购国外企业,获取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获取新技术,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缺乏高端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一直是我国汽车行业的面临的最大危机,汽车行业还有规模多而分散的特点,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跟整个行业发展的仍有差距。行业整体发展迅速,技术没有同步发展,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发展就遇到阻碍。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最好的突破口,我国的汽车行业需要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核心产品。现有两个途径获取技术进步或者突破,一是从内部突破,就是依赖于企业自身内部的自主研发;二是从外部突破,就是通过技术并购直接获取先进技术增强自身竞争力。第一种,需要大量的研发时间,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高新技术人才,整个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代,汽车行业对电子、人工智能等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更愿意通过技术并购快速获取新技术,以达到节约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的目的。
3.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国家鼓励整车厂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倡有能力的企业向外国投资或者进行跨国并购,利用跨国并购可以扩张经营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核心竞争力。
四、案例应用及分析
(一)并购信息介绍
金马股份全称是黄山金马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的民营上市公司。2016年10月,金马股份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购买永康众泰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作价116亿。2017年3月1日,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对该方案予以有条件通过,2017年4月6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核准批复。2017年6月7日,公司名称由“黄山金马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安徽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叫“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泰汽车”)。
从被收购方永康众泰的角度来看,谋求转型和新工厂的扩建都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众泰2015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资产负债率高达83%,其中总资产为128.26亿,总负债105.78亿元。说明当时的众泰有很大的资金问题。还有一个更直观的数据,2015年众泰的新能源补贴有11.41亿元。但是净利润却只有9.68亿元,很显然,如果没有了新能源补贴众泰的利润是负数的,也就是亏损的。所以在这种现金流不足情形下,金马股份提出116亿收购,不仅可以解决了资金的困境,还能借着金马股份上市。而通过并购,金马的汽车零部件与众泰的整车生产的资源整合,可以做强做大乘用车整车制造。
从收购方金马股份的角度来看,永康众泰的优点有如下:第一,永康众泰是一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主要业务是汽车整车研发、制造及销售,而金马股份是制造汽车零部件的,永康众泰的整车制造和金马的零部件可以资源整合和互补。第二,永康众泰是我国第一个获得纯电动乘用车国家生产许可的整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版块有很大优势,让金马股份看到了其在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第三,通过并购金马还可以获得永康众泰的研发平台,共同开发汽车电子电气产品,扩大企业的生产汽车电子和电气部分与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原有产品结构,实现零部件产业的全面升级。
(二)基于财务指标的分析
1.盈利能力
本文选取众泰汽车2016年-2019年9月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等指标,分析了中众泰汽车并购前后盈利能力的变化。具体如下表:
表 4-1 盈利能力分析表 单位:亿元
年度 项目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营业收入 | 16.26 | 16.94 | 208.04 | 147.60 | 54.01 |
净利润 | 0.60 | 0.88 | 11.36 | 8.00 | -7.58 |
毛利率 | 20.55 | 23.42 | 18.77 | 13.54 | 13.07 |
净资产收益率(%) | 2.90 | 4.03 | 6.76 | 4.55 | -4.42 |
营业收入增长率(%) | 46.29 | 4.16 | 1128.48 | -29.03 | -59.59 |
净利润增长率(%) | 43.93 | 43.93 | 1204.27 | -29.55 | -282.35 |
以下数据来源:网易财经。
图4-1 毛利率分析
由表4-1发现,并购前两年的盈利指标都相对稳定,有小幅度的增加,说明并购前众泰的盈利能力不错。从整体来看,在众泰汽车2017年并购以后,发现并购第2年开始盈利指标的增长率都是负,说明众泰汽车并购以后的盈利情况不理想,企业的经营效益下滑。最直观的是,2019年净利润出现负数,说明企业是亏损状态。净资产收益率是反应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虽然2017年9.3亿元下降到2018年4.63亿元,但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正数,说明2018年企业经营还是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到了2019年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数,说明企业经营状况有点糟糕,盈利能力越来越弱。
由上图4-1发现,营业收入一直在减少,但是毛利率基本不变。是因为2017年并购以后,营业成本一直在下降,这就是毛利率下降幅度不大的原因。
综上所述,众泰汽车并购前的盈利能力不错。并购当年的盈利能力最强,第二年的盈利能力较强,第三年的盈利能力很弱。
2.偿债能力
本文选取流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短期偿债指标,来分析众泰汽车的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趋势。如表4-2所示:
表 4-2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单位:%
项目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净营运资本 | 14.45 | 12.34 | 32.9 | 31 | 6.8 |
流动比率 | 2.12 | 1.65 | 1.21 | 1.22 | 1.05 |
速动比率 | 1.64 | 1.1 | 1.01 | 1.05 | 0.86 |
现金比率 | 79.2 | 40.16 | 40.18 | 30.31 | 15.47 |
从表4-2可看出,并购前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处于下降状态,但不影响企业的众泰的短期偿债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还行。2017年至2018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有小幅度的上升,净营运资本和现金比率都有小幅度的下降,到2019年4个指标都在下降。说明开始并购的两年间,财务状况稳定,流动负债的偿还有保障,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很强,但是在并购的第三年,速动比率小于1,说明众泰汽车有很大的偿债的风险,众泰汽车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差,债权人很可能收不回债权。
表 4-3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项目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资产负债率% | 38.77 | 47.39 | 49.14 | 45.87 | 45.48 |
股东权益比率% | 61.23 | 52.60 | 50.67 | 54.12 | 54.53 |
利息保障倍数% | 430.33 | 905.73 | 1363.64 | 425.12 | -562.77 |
由表4-3可看出,并购前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在增加,说明并购前众泰偿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好,长期偿债能力很强。2017年-2019年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小幅度的下降,总的来说,资产负债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所以众泰的放贷安全程度比较好,未影响到盈利能力。股东权益比率也相对稳定,说明众泰汽车的财务风险相对平稳,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稳定。但是并购的第3年利息保障倍数出现了负数,表明企业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有很大风险,众泰的偿债能力很差,可能无力举债经营。
综上所述,众泰汽车并购前的短期偿债能力还行,长期偿债能力很强。众泰汽车并购两年间的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强,长期偿债能力还算稳定,但是第三年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差,长期偿债能力也很差。
3.营运能力分析
本文选择了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分析众泰汽车的并购前后营运能力变化。具体指标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 4-4 营运能力分析
项目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2.91 | 2.27 | 7.55 | 2.75 | 1.26 |
存货周转率 | 2.07 | 1.59 | 8.56 | 4.77 | 2.57 |
流动资产周转率 | 0.66 | 0.58 | 1.94 | 0.83 | 0.34 |
总资产周转率 | 0.51 | 0.45 | 1.12 | 0.45 | 0.17 |
从表4-4可以看出,并购前的各项营运能力指标都在小幅度的下降,数值相对来说算稳定,说明并购前众泰的经营稳定,销售能力有保障,资产流动性稍强,营运能力还行。
同时从上表还可以看出,并购当年的的各项指标都是最高的,并购后的第二、三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说明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变缓,而且存货周转率也在下降,企业存货转换变现能力也变缓,说明众泰汽车的市场前景不乐观,销量不好。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在并购后也一直在下降,说明急需补充流动资产,因为众泰的销售能力下降,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变慢。表明并购后众泰的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周转能力差,获利能力较差,营运能力变差。
表 4-5 流动资产和总资产分析表 单位:亿元
项目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流动资产 | 27.39 | 31.31 | 182.8 | 173.3 | 141.1 |
总资产 | 34.09 | 41.13 | 332.9 | 324.8 | 308.5 |
营业收入 | 16.26 | 16.94 | 208 | 147.6 | 54.01 |
流动资产增长率(%) | 23.88 | 14.35 | 479.8 | -4.53 | -18.58 |
总资产增长率(%) | 17.18 | 20.67 | 706.48 | -2.09 | -5.02 |
营业收入增长率(%) | 46.29 | 4.16 | 1128.48 | -29.03 | -63.41 |
由表4-5看出,并购前,流动资产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都在下降,但是营业收入在增加,说明众泰的营业收入出现增长见顶的现象,总资产增长率在增加,表明众泰汽车扩张规模的力度加大。2017年流动资产、总资产和营业收入达到最大值,说明并购当年的众泰汽车的营运能力最强。由上表可以看出,2018年、2019年的营运指标的增长率是负数,而且营业收入的下降幅度是最大的,说明并购第二年营运能力开始下降,销售情况不理想。
综上所述,众泰汽车并购前的营运能力不错,在并购的当年的营运能力最强,并购第二年次之,第三年营运能力很弱。
4.成长能力分析
本文选择了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来分析众泰汽车的成长能力。成长能力指标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 4-6 成长能力分析
项目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营业收入增长率% | 46.29 | 4.16 | 1128.48 | -29.03 | -59.59 |
净利润增长率% | 43.93 | 43.93 | 1204.27 | -29.55 | -283.02 |
净资产增长率% | 2.96 | 3.67 | 676.87 | 4.58 | -2.16 |
资产增长率% | 17.18 | 20.67 | 706.48 | -2.09 | -1.53 |
由表4-6可知,并购前,净资产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都在上升,说明众泰有比较强的生命力,成长能力不错。并购第一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非常高,说明众泰汽车的成长能力很强,并购的第二、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都出现了负数,表明众泰汽车的市场需求小,销量降低,业务扩张能力也差,并购第三年的净利润减幅最大,表明公司经营业绩不乐观,市场竞争能力非常弱,不具有成长性。
(三)基于创新绩效的分析
1.发明专利数增多
笔者通过查找2017年到2019年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二级子公司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图4-2 2017-2019众泰制造专利申请数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
由上表可见,并购第二年的专利申请数增多,虽然第三年有所回落,主要是因为第三年的经营效益减少导致研发的投入减少,总的来说,并购以后的发明专利有所增加,说明技术并购的确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科研研发投入增加
笔者通过分析众泰汽车的2017年至2019年的研发费用,来分析其科研研发投入的力度,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图4-3 研发费用表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由图4-3可以看出,并购前没有研发费用,并购以后研发费用增加,第三年有所减少,所以技术并购对科技研发有促进作用。
五、结论
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为了适应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企业要引进改良和创新的产品,也就是说,企业要在技术上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在国际技术变革的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谋求高收益。在未来,以获取技术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并购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成员。
本文研究了汽车行业并购动因,通过金马股份并购案例的动因和绩效的研究,得出:技术并购对企业的并购第一、二年的经营效益和创新绩效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年出现负效益。
从财务指标分析可以分析出,并购的第一、二年,盈利能力强、偿债能力不错、营运能力很好,具有良好的成长能力,尤其是第一年,财务状况稳定,流动负债的偿还有保障;但是并购的第三年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都很差,表明公司经营业绩不乐观,市场竞争能力非常弱,销售能力下降,不具有成长性。从创新绩效分析得出,并购第一、二年的专利申请数和科技研发费用都有所增加,第三年都减少了。
参考文献
[1]岳宗寒. 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并购动因与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9.
[2]弓煜慧. 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3]全晓.事件研究法下中国上市企业跨境并购绩效探析[J].北方经贸,2019(10):78-79.
[4]杨青,周绍妮.技术并购能够带来技术创新效应吗——基于收购公司成长潜力视角[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9[2020-01-03]
[5]侯慧明.企业技术并购协同效应的形成与评价模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01):129-134.
[6]. Research and Markets; Smart Money Investing in the Technology Sector – Q4 2018: Tracking M&A, VC and PE Investments Globally – ResearchAndMarkets.com[J]. Computers, Networks & Communications,2019.
[7]许长新,陈灿君.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技术知识视角的一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4):158-164.
[8]戴旭东.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9]韩宝山.技术并购与创新: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J].经济管理,2017,39(09):195-208.
[10]茅迪,施建军,陈效林.知识相关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企业技术并购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5):129-136.
[11]陈松,冯国安.三种技术导入模式的技术效果[J].科研管理,2003(03):58-62.
[12]李征,赵晓巍.技术突破性、外部性与企业技术并购[J].科技与经济,2007(04):16-19.
[13]肖勤福.世界性企业购并新浪潮的新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1997(65):55-56.
[14]雷文心,黄慧,王珍义.技术并购模式、技术相关性与企业创新绩效[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31(06):69-72.
[15]王志亮,霍成帅.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9,17(04):43-47.
[16]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01):54-61+68.
[17]张峥,聂思.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04):36-43.
[18]吕建江,王孟晔.上市公司的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与短期并购绩效——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研究[J].商,2016(26):200-201.
[19]张君.创造性资产寻求视角下跨国并购绩效分析——以联想并购摩托罗拉为案例[J].商业研究,2016(07):129-137.
[20]郝清民,任欢欢.技术并购与研发的创新演进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6):63-68.
[21]温成玉,刘志新.技术并购对高技术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1,32(05):1-7+28.
[22]王雯婷.技术并购绩效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7):41.
[23]John Hagedoorn,Myriam Cloodt. 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 Research Policy,2003,32(8).
[24]Massimo G. Colombo,Larissa Rabbiosi. Technological similarity, post-acquisition R&D reorganiz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horizontal acquisitions[J]. Research Policy,2014,43(6).
[25]姜滨滨,匡海波.基于“效率-产出”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文献评述与概念框架[J].科研管理,2015,36(03):71-78.
[26]王宛秋,张永安,刘煜.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12-1719+1728.
[27]何邓娇.技术并购对企业并购绩效贡献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6):27-28+30.
[28]朱磊,韩洪震,王春燕.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的数据[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8(03):103-110.
[29]谭肖. 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
[30]李耀伟. 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中南民族大学,2018.
[31]陈一凡. 基于技术并购的企业创新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8.
[32]奕丽萍. 我国上市高技术企业并购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3]李思勇,张晶.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7(32):100-101.
[34]周达勇.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01):3-4.
[35]吴永林.企业并购动因和目的析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04):31-37.
[36]戚啸艳.企业并购动因的理性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0(01):25-26.
[37]邓荣霖,邹亚生.企业并购──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J].经济界,1997(06):16-19.
[38]于中鹏,马冀勋.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和现实分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1):30-33.
[39]张德亮,和丕禅.企业并购动因的一种理论解析[J].经济管理,2002(10):20-24.
[40]周绍妮,文海涛.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75-82+97.
[41]张志惠.企业并购动因分析[J].冶金财会,2001(07):22-23.
[42]唐文娟,张泽,朱海英.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及策略思考[J].会计师,2018(05):44-46.
[43]刘磊.关于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84-85+97.
[44]蔡军辉,张佳林.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J].西部财会,2005(10):10-12.
[45].2008年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J].现代零部件,2008(07):60-62+64+66.
[46]姜滨滨,匡海波.基于“效率-产出”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文献评述与概念框架[J].科研管理,2015,36(03):71-78.
致 谢
本文是在卢琪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卢老师的热情帮助和精心指导。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学术眼光、精益求精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感谢卢老师对我在四年学习和生活中的关心和教诲,特向卢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在此,还要感谢刘飞、黄静等老师在四年的学习中给我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所讲授的《会计基础》、《企业财务分析》等课程给我思想的启迪,从他们所讲授的课程中我学到了会计理论知识和财务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我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我能够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写作。衷心感谢卢老师给予的帮助!同时我还要感谢周金金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陈碧莲老师、谢霜老师等所有任课老师的精心授业和教辅人员的辛勤工作!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文献资料已开列出来,本文的有些句子或段落引自这些参考文献。在此向所有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了一些调查活动,其中部分调查活动是由我的朋友协助完成,在此对我的朋友以及接受了课题调查的所有公司和消费者一并表示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