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尔雅诗稿》中的纪游诗研究

摘要

邓尔雅(1884-1954),原名邓溥霖,又名邓溥,字季雨,广东东莞人,有《邓尔雅诗稿》存世。邓尔雅游历广泛,去过广州、桂林、韶关、琼州、香港、罗浮等地,两次东渡日本,写下了大量的纪游诗,达一百七十二首。这些纪游诗或描绘山川景物,表达对山水景物的热爱;或记述民俗风貌,表达对民俗风貌的浓厚的兴趣;或感悟人情世事,表达对亲友的情真意切,以及对自身情操的陶冶。其纪游诗用典化句自如,通过刚凉沉实、荡逸明华的语言营造了殊观壮丽的诗境,使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邓尔雅 纪游诗 殊观壮丽

一、引言

邓尔雅(1884—1954),原名邓溥霖,又名邓溥,字季雨,广东东莞人。生于北京,为岭南名儒邓蓉镜第四子,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濡染家学,见多识广,师从何藻翔,求学于名校广雅书院。近代社会动荡,士人科举正途被切断,在医学救国思潮和爱国留学潮的影响下,邓尔雅于1905年至1908年间两次东渡日本求学,以安身立命。回国后,邓尔雅即以满腔热情投入教育事业,并在与其交往的众多爱国志士影响下,逐步参与到创办报刊、宣扬革命的进步潮流中来,他于1912年创办贞社广州分社、1914年加入南社,志在保护国粹、发扬国光。1915年,为避战乱,邓尔雅只身前往桂林任中学教员。三年期间,邓尔雅遍游桂林山水,在此写下了大量咏景诗篇。1918年,邓尔雅入滇军李根源幕,以期为国效力,保护国粹,在韶关及琼州期间,李根源保护了多处历史文化,邓尔雅均有参与其中。然军阀之间斗争不断,两年后李根源下野,邓尔雅黯然返粤。1920年除夕,邓尔雅广州寓所遭兵火,家园被毁,其所藏书画付诸一炬,只可辗转回东莞任教。1922年,广东政变,故乡不可居,年近不惑的邓尔雅背井离乡,流寓香港。1954年10月6日,邓尔雅病逝于香港,享年七十有二(虚岁)。

邓尔雅以书法篆刻名著当代,是一位有着精深造诣的艺术家。由于战乱等原因,其相关著作渐渐没入历史尘埃中,其学人身份鲜为人知,然邓尔雅善于诗文,在《时事画报》《南社丛刻》《南武学报》《国学丛选》等报刊发表过多篇诗文,200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邓祖风先生所存的《邓尔雅诗稿》,对邓尔雅的研究有很大帮助。杨宝霖先生在《邓尔雅诗稿》序中写道:“此影印本之底本,为邓先生自选,自校,为《绿绮园诗集》六种之最佳者。”[1]邓尔雅曾自云其诗:“大抵自述、寄人、纪游、题画者居多,以吟讽消遣。”[2]“其余绮语、闲情、应酬、游戏之作,都火之矣。”[3]可见,邓尔雅诗中,纪游诗比例较大,达一百七十二首。本文以《邓尔雅诗稿》作为研究底本,对邓尔雅先生的纪游诗进行研究。

二、邓尔雅纪游诗的内容分类

邓尔雅游历广泛,去过广州、桂林、韶关、琼州、香港、罗浮等地,两次东渡日本,写下了大量的纪游诗,达一百七十二首。他的纪游诗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题材丰富多变,大致分为对山川景物的描绘、对民俗风貌的记述以及对人情世事的感悟。按此分类进行深入分析。

(一)对山川景物的描绘

邓尔雅的纪游诗中,对山川景物的描绘较多,约有六十首。他将对游历之地山川风物的喜爱,一一表达在诗歌中。1915年,邓尔雅在桂林任中学教员,“乙卯至丁巳间,往返漓江四次。”[4]一度欲在此常住,更在1916年8月,携妻子大儿长女三女移家至桂林。“全忘肉味寻常事,山水居然内梦中。”(《漓江杂诗》)是邓尔雅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桂林杂诗》之一:

铁锁连衡可百艭,登舟安稳代徒杠。

訾洲雨霁烟消次,山色随人尽渡江。

这首诗描的是桂林八景之一的“訾洲烟雨”。訾洲岛,位于百里画廊漓江东岸,与象鼻山相对,是漓江上最著名的一座洲岛。百艘小舟以铁索连衡,浮桥渡江,登上小舟安稳如平地,訾洲的烟雨渐渐消散,象鼻山跟随着人的步伐,显露容颜,与人们一起渡江。诗人从浮桥入手,以旅人动态的视角,向我们缓缓铺展开訾洲烟雨、象鼻山色,使人如同身临其境。桂林游历,是邓尔雅诗歌创作高发期,又如《邓岩三游》:

前游未尽没游继,物色嵌岩入窅冥。

渎鬼狱祗相顾喜,郊麟薮凤淂熏馨。

端箱万乳垂华菂,游戏千春采茯苓。

福地能令起疴恙,平生何以报山灵。

据陈莉《邓尔雅评传》所记,1915年10月20日,邓尔雅在桂林寻得一幽深秀丽处,极爱之,作诗并命名其为“邓岩”。此后三游邓岩,均有赋诗。[5]这首诗写的便是他三游邓岩的感慨,前游意犹未尽,风光皆嵌入此幽暗之地,鬼神皆为此欢喜,“麟凤”即才智出众的人,在这郊野草泽之地得到熏陶,莲子与茯苓遍布此地,如此福地使诗人的疴恙得以好转,而诗人又能如何报答山灵。邓尔雅若干年之后仍作诗《忆邓岩》《忆桂林山水》,可见他对桂林山水的真心喜爱。又如《漓江杂诗》(往返四度)之一:

江流清浅仅容舠,天落银河渐渐高。

三日此山仍在望,榜人樘折几枝篙。

这首诗描写的是漓江的山水景物。清澈不深的江流上只能容纳小船。据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所记:“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6]由此可看出漓江之狭。天上银色的星河渐渐地铺落下来,诗人将这幅漓江山水画铺展这极尽壮丽的天幕之下,让人心旷神怡。乘舟多日,这片山水仍然望不尽,船夫撑折了多少枝船篙。折下的又何止船夫的船篙,望不尽的漓江山水更是让人心折。山清水秀,奇岩异境,极大程度上激发了邓尔雅的诗歌情怀。当然,邓尔雅对山水的欣赏并不止步于桂林。又如《曹溪道中口占》:

嶺表拙舆轿,如乘薄笨丰。一声疑欸乃,山绿上迦沙。

目听水泉香,眉语山岚碧。随喜愿皈依,奈顽不如石。

随地有山松,而非廿七干。徒行十里间,低回目严灌。

山静水尤喧,寺荒客难到。非阕洗砚来,奇巳天然秏。

曹溪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据《邓尔雅评传》所述,1918年,李根源带着邓尔雅等部下游览曹溪南华寺,见此凋敝,决定重修南华寺,此后也多次带领邓尔雅等幕僚部下游览并着力修缮与保护南华寺。[7]这首诗写的正是邓尔雅于曹溪道上所见之景,“目听水泉香,眉语山岚碧。”句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令水泉与山岚更为活泼、新奇,“随喜”为佛教用语,即见人做功德而乐意参加,诗人乐意皈依佛门,奈何心绪不能如石般静持。随地都有山松,徒行十里仍见到水渠,山的寂静显得水泉更为喧闹,也正是南华寺荒僻少有客来才如此清幽。若非于此洗砚,这处的景色完全天然消耗,亦无人问津。诗人于此处道出了修缮曹溪南华寺的必要性。

再如《罗浮杂诗》(丁丑三月,第一次廿一首):

观瀑听泉几雾探,尤佳水竃与龙潭。

烹茶亲试皋盧饮,不让曹溪一勺甘。

邓尔雅多次在罗浮山的迷雾中观赏瀑布静听泉水声,认为水竃与龙潭最为殊丽,诗人亲自尝试用此地的泉水烹煮的皋卢茶,可媲美“曹溪一勺甘”。此处“曹溪一勺甘”化用了宋朝诗人苏轼《过岭》 之二:“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8]而苏轼之“曹溪一勺甘”则出自宋朝释本觉所编《释氏通鉴》十二《韶国师》:“又有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溪一滴水。’韶闻乃大悟,平生疑滞,涣若冰释。”[9]此典故指佛理的真谛妙义。此处出现的“曹溪”指的正是前文邓尔雅所游之曹溪南华寺,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所游历的每一处地方都感怀至深,久久不忘。

由此可见,邓尔雅对山水的依恋,对各个地方风物的兴趣,正是热爱山水景物,才令他写下数量众多的纪游诗。

(二)对民俗风貌的记述

山川美景令人心醉,各地不同的风俗趣物也让人心生欢喜,回味无穷。邓尔雅描写山水极尽壮丽,讲述民俗风貌却缓缓道来,此类纪游诗约有六十三首,看似平淡却韵味悠长,感情深沉幽远。

如《香港杂诗》二首:

香炉鱼市接渔家,景物年年有岁差。依旧入春开踯躅,因风敛冉向西斜。

市廛热闹为谁忙,輭得市民尽饮狂。分赁楼头犄角小,虫虫甜蜜恋蜂房。

这两首诗记述的是邓尔雅于1922年移居香港后,在当地的所见所闻。天后庙的香炉与卖鱼的市场都紧靠着以捕鱼为业的人家。这里的景致和事物每年都在变化,转春之时牡丹依然盛开,因为春风的吹拂,牡丹慢慢地收敛向西方斜去。街市上的商店在为谁繁忙,使得市民皆在欢畅地饮酒,纵情地歌唱。分租楼房的墙边角落狭小,可是小小蜜蜂也异常甜蜜,不忍离开自己小小的蜂房。诗人仅用了淡淡几笔,便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描绘出了香港当年的风貌,同时表达了自己与家人团圆满足。邓尔雅为香港所赋纪游诗并不多,但其对香港当时的风貌刻画却入木三分,诗风别开生面,如同题为《香港杂诗》的“移筑园亭中霤闲,全摹壶峤画觚圜。谁家花影成沿革,添起层楼异屋山。”“垂涎欲界此仙都,不计官能领略粗。栲栳量金争买卖,人人火急向欢娱。”可见诗人对所处之地的观察细致入微。

又如《广州杂诗》(甲子)之一:

寺寺冲繁改集场,塔后幽静市声忙。

寻思汉子元无柎,随喜风旛得旧堂。

据邓尔雅于另一首《广州杂诗》(甲子)下的小注:“六荣寺塔。”[10]可得出此处所写寺庙为广州市的六榕寺。六榕寺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寺庙由于地当冲要、事务繁重,逐渐成为了集市,塔后幽雅寂静,集市的嘈杂声却急迫不停。诗人寻思大丈夫原本就无所凭靠,此处“随喜”指参观庙宇,参观庙宇风中的旗幡便可以看到过去庙堂的风貌。邓尔雅用“塔后幽静”作对比,衬托出六榕寺如今的“市声忙”,可是诗人心中无挂,望着飘动的风旛,仍像是站在当初幽静的六榕寺中。

又如《宿黄龙观》:

东晋葛翁井,饮之能悦魂。

羽师逾百亗,曲调是双门。

座下诸峰伏,山中此地等。

一壶无内外,而别有乾坤。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东晋杰出医药学家。少好神仙导养之法,习炼丹术。师事南海太守鲍玄,习医术。长期居罗浮山炼丹。[11]传说东晋葛翁炼丹的井水,酿出的酒芳香甘冽,使人心生愉悦。羽师超过一百岁,有财势的门第会传出戏曲的调子。莲座之下众多山峰被降服,在山中只有黄龙观。道家传说壶中别有天地,常以“一壶”喻宇宙或仙境。仙境无分内外,却另有一番天地。

由此可见,邓尔雅对各地不同的民俗风貌有浓厚的兴趣,但在刻画时,也只缓缓道来,如实描述。不为眼前之境所迷惑,诗人自有一番天地。

(三)对人情世事的感悟

邓尔雅诗中属于感悟人情世事的纪游诗,共约四十八首。这类纪游诗一为诗人游历中思亲怀友,二为诗人感悟世情,修心明志。于千山万重间陶冶自身,“大裘广厦真风雅,始信诗人未易当。”(《韶州微雪》)邓尔雅用“隽永有味,古朴中含清新”[12]的诗句,向我们道出他所感悟到的人间世。

如《倭都雪夜》:

车马喧阗忽地无,方知有雪布倭都。

窗栊棉纸泥方格,炭墼红星迸锦毹。

水瘦山肥畴昔梦,琼思瑶想一时苏。

睽携玉戏十年久,顿触童心九九图。

这首诗刻画的是诗人初到日本时的心绪。据《邓尔雅评传》所述,1907年底,邓尔雅到达日本,适逢大雪,诗人睹物思情,想起来童年在江西粮署时大雪纷飞的日子,又思及回到广东后久未见雪,一时感慨万千。[13]忽而没有了车马喧嚣的声音,原来有雪布满了日本的大道,“窗栊棉纸泥方格,炭墼红星迸锦毹”运用白描,细细描绘了诗人在日本的住所环境。回想起以前在江西“水瘦山肥”的童梦,竟一时无法自拔。已有十年多没见到下雪了,见此顿时便想起了儿时所见的九九寒消图。诗人于异国他乡中对童年的回忆,可见其情深意切。

又如《香港杂诗》之一:

一衣将费中人产,半榻相高三径资。

何止催租败清兴,空山以外莫吟诗。

据《邓尔雅评传》所载,1922年,战争蔓延,东莞也并不太平,邓尔雅不得不流寓香港,住锦田村。初至香港的邓尔雅,无固定的收入,他尽力地赚取全家的生活费用,以解决家人的温饱问题。[14]这首诗便是在这种处境之下所作,“一衣将费中人产,半榻相高三径资。”写出了诗人背井离乡的拮据窘困。令人失去清雅兴致的,又何止被催租件事。在幽深少人的山林以外,就不要吟诗了。诗人如此无奈的感慨,让我们看到了战乱时期文人的艰难处境。

又如《罗浮杂诗》(丁丑三月,第一次廿一首)之一:

先君旧有昆仑籍,于此读书栖洞宫。

忽记亲恩生异感,青山垂咲实无穷。

邓尔雅于诗后小注:“先大夫尝住持白鹤观,青山绿水垂笑于无穷,郑所南语。”[15]罗浮山是岭南道教的发祥地,历来以其清幽的环境为道家推崇。邓尔雅的父亲邓蓉镜曾读书于此,并曾入道籍,甚至当过罗浮山白鹤观的主持。1936至1937年,邓尔雅两游罗浮,回想起已故的父亲,一时感慨万千,此处化用宋末诗人郑所南的话语,使感情更加厚重丰富,青山绿水,垂笑无穷,着实令人难以离舍。

再如《罗浮杂诗》(第三次廿首)之一:

道冠儒服又僧鞵,无可名称亦日佳。

宗旻短长分取舍,坐忘光顾学心斋。

从邓尔雅的另一首诗《入酥醪观籍道号员峤字壶系口占》可以得知,他曾入道籍,“不因学道顿皈依,却喜深山与愿违。”(《罗浮杂诗》)在遭遇世间无奈困境之后,他试图思禅学道,以寻求内心的平静,这是战乱带来的无奈。头戴道士的帽子,身着儒生的服饰,脚穿僧人的鞋子,无所谓可称呼的门派,诗人也只觉每日安好。人间的纷扰世事都已忘却,“坐忘”指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只知道要摒除内心的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

由此可见,邓尔雅的纪游诗中不仅体现对山水风物的热爱,还看到了诗人对亲友的情真意切,以及对自身情操的陶冶。在世间动荡不安之时,邓尔雅尝参禅,亦尝修道,以保持本心,不为纷乱所惑。

三、邓尔雅纪游诗的艺术特色

邓尔雅的同窗好友陈之达在《邓尔雅诗稿》序中评论其诗:“尔雅之诗,刚凉沉实,荡逸明华,合其殊观,均归壮丽。知其缘情实深,且往往融化古意于融畅圆美中,又得力于学问者矣。”[16]其纪游诗同样具有如此特点,即诗境“殊观壮丽”,语言“刚凉沉实、荡逸明华”,用典化句自如。

(一)诗境殊观壮丽

邓尔雅向往山水,寄情山水,大自然的壮丽也滋养了邓尔雅,他的诗歌意境“合其殊观,均归壮丽”。邓尔雅往往不直接描写景,而是另辟蹊径,从旁处切入,最终营造壮丽的意境,让人耳目一新。

如《漓江杂诗》之一:

唱随北牗比吟肩,阴厦阳台各异天。

幽梦如山如叠彩,高寒不记是何年。

这首诗写的是桂林之叠彩山北牖洞,邓尔雅夫妇共游北牗洞,“阴厦阳台”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随着阴晴变化,北牗洞的景色不尽相同,各有特色。隐约的梦境里山峦交错起伏,翠绿的群峰一层高过一层,“叠彩”一语双关,既指叠彩山,也指此山如同堆砌在面前的一道绿色的屏障,地势高而寒冷,诗人在梦中不知时日,早已记不清过了多久了。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妻子在桂林北牖洞所见之景,其对山水景物着墨不多,而是写在此地游历的日子犹如幻梦,美好得使人忘记纷扰,只记得桂林的层峦叠翠,使人对叠彩山北牖洞更心生向往。

又如《漓江杂诗》(重游归舟,往返四度得数百首)之一:

幽谷凹深张鬼目,巨涡急转状蠃旋。

东南云接西南雨,云雨往来三峡天。

这首诗写的是漓江山峡的壮丽风光。诗人身临幽深的山谷,远望那凹陷极深之处,惊险如同目睹鬼怪张大的眼神。巨大的旋涡急速转动的样子就像蠃虫在旋转纷飞。东南方的云雾连接着西南的雨水,云雾与雨水的交际,汇成了这独特的峡谷风光。“幽谷”一词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张鬼目”“状蠃旋”这两种特殊新奇的比喻更让人惊叹不已。“东南云接西南雨,云雨往来三峡天。”漓江山峡云雾萦绕、雨水连天的壮丽之境就此倾泻而出。

又如《罗浮杂诗》(丁丑三月,第一次廿一首)

仙都景物至清嘉,寻海扬尘有岁差。

惟爱顽青长不改,年年踯躅自然华。

这首诗写的是罗浮的美景,年年都在变化的景物,却让诗人一直迷恋。仙都可观赏的景致和事物最为美好,每年都在变化。只爱这顽青依旧不改变,每年都在盛放的牡丹自然而华美。“寻海扬尘”即世事变迁,与“岁差”同用,强调变化之大。诗人于1937年两游罗浮,以往所见的景物大多有所变化,但不变是诗人对罗浮自然美景的热爱。

再如《罗浮杂诗》(第三次廿首):

苏苏考水与桥齐,石值泉源雨涨溪。

树杪百量飞瀑下,跳珠涫湔若颇黎。

苏醒的河水与桥的高度平齐,正是泉水涌出,下雨涨溪水的时候。百量瀑布飞落至树梢,溅起又落下的水珠,响起了如同开水煮沸的声音,又仿佛正在清洗“颇黎”,“颇黎”即玻璃。全诗都在描写罗浮涨溪时的盛景,“苏苏”“与桥齐”“百量”“飞瀑下”“跳珠”“涫”“湔”“若颇黎”几乎每一个字词都在为刻画罗浮涨溪之景而服务,无一不在描述此景之殊观与壮丽。

由此可见,邓尔雅笔下的山水壮阔,秀丽非常,不直接写景却让人更有代入感,仿佛身在其地,感同身受。

(二)语言刚凉沉实、荡逸明华

邓尔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又游历广泛,见多识广,他喜用俗语入诗,不受约束,方音方言、西语、冷僻古语和典故等,皆曾入诗。

如《漓江杂诗》之一:

所以岩奇钟乳奇,倒茄仰视总垂垂。

一花一叶天人眼,说与凡夫定未知。

为何说漓江的岩石钟乳石奇峭,正如倒植的荷梗,下落延伸,让仰视的人们难以忘怀。但就像能看破“一花一叶”的天人,即使将道理告诉凡夫,他也不能明白。邓尔雅将见过桂林奇岩异景的人比作天人,未见奇景的人比作凡夫,个中因缘只有亲眼看到了才能参透,表现出桂林岩石钟乳石让人无法想象的壮丽。

如《移家桂林赁楼檆湖》(丙辰八月偕内子大儿长女三女同游):

风逸烟高青破颜,峡中人事本清閒。

水光摇隙移窗琐,春曜扶梯上屋山。

了了霞栖同吉梦,岩岩诗骨幸坚顽。

案头清供长璀错,看作裘钟侍扈班。

洒脱奔放的清风与飘高的烟使人露出笑容,在山峡里人间世事本就清闲。水面映现出的光色摇曳倒映在窗琐上,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扶梯,一起爬上屋顶。诗人与妻子道明白同时做了到栖霞洞游玩的美梦,高耸诗的风骨,顽强坚定。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文饰繁杂,暂且看作王献之“裘钟”班竹笔筒陪伴侍候王羲之的“扈班”巧石笔架吧。邓尔雅带着家人移居桂林,一家团圆,“裘钟”与“扈班”相伴,夫复何求。

又如《宿酥醪观》:

题作酥醪字,山阴得釀泉。

酵犹方士法,籍有玉堂仙。

明月专良夜,梅花补阙天。

罗浮魂唤醒,南北并枝妍。

酥醪观,建于晋代,是罗浮山道教五大观之一。在山坡背阴的一面汲取酿酒的泉水,以方士的方法发酵,明月降临美好的夜晚,梅花填补世间的不完美。对罗浮的向往再次被唤醒,南方北方的花枝同样妍丽。诗人用了“明月”“梅花”两种意象,暗示了其自身对酥醪观的感受,皎皎如月,暗香如梅,其内涵耐人寻味。

邓尔雅的纪游诗的语言用词刚凉沉实、荡逸明华,层出不穷的形容方式,往往让人感到新奇,产生对未见之景的向往。

(三)用典化句自如

邓尔雅的纪游诗许多都化用了典故,或引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两种方式运用自如,为其诗作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诗句典雅,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其纪游诗的内容和思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于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把典故浓缩提炼,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还有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如《重游中巅》:

不太清孱不犷顽,无双两戒属茲山。

题名造象摩厓侧,般薄凉台燠馆閒。

数武阴阳频易向,九疑高下强登攀。

天教灵秀饴心苦,全望梯危缒滑艰。

这首诗写的是邓尔雅重游桂林辰山中巅。“不太清孱不犷顽,无双两戒属茲山。”化用了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己亥杂诗》其一五二:“浙东虽秀太清孱,北地雄奇或犷顽。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17]辰山中巅不算清瘦孱弱也不粗野不驯,无论南北最为无双的也唯有这座山了,化用前人诗句更突出此山的“无双”。在山崖石壁上题名造象,不远处的山背阴向阳一直轮换,诗人多次预估之后决定攀登高峰,上天造就清秀美好的景象让人忘却心里的苦闷,让人一心只想着攀爬危梯,拴绳子通过滑溜的地方。无论攀登如何艰辛,诗人也要“强登攀”,以此衬托辰山中巅的“灵秀”,教人无法放弃。

又如《韶州杂诗》之一:

千古谿山得姓曹,端因文采遂相高。

袈裟展作伽蓝地,割据英雄枉捉刀。

邓尔雅于诗后小注:“曹山曹溪因魏武之裔居此得名。寺址本陈氏地,六祖向索一袈裟地,允之,及登山相地,则以袈裟蔽陈目,陈无以难,乃乞留其祖墓,故陈氏墓在寺中由寺僧祭祀。”[18]此诗借用了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曹操捉刀的典故:“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19]曹山曹溪因曹操后裔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却被六祖以袈裟索去作为寺院,当初割据争霸的英雄曹操,倒是枉费了一番心思。诗人对韶州的曹溪曹山历史有所了解,却不止于此,联想到三国英雄的算计,更添唏嘘。

又如《漓江杂诗》(重游归舟,往返四度得数百首)之一:

湘漓山好乳为岩,饱煞生平饿眼餕。

匹素写之应不尽,何如臣有腹中函。

邓尔雅在其诗末小注道:“吴道子对明皇语:‘在臣腹中,请匹素写之’”[20]可看出此诗借用了画圣吴道子的典故,据唐朝朱景玄所撰《唐朝名画录》中记载:“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壁图之,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时有李思训将军,山水擅名,帝亦宣于大同殿图,累月方毕。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21]画圣吴道子之画技固然让人钦佩,而诗人认为,漓江山水平生难能一见,匹素应当也画之不尽,唯有在心中铭记罢了,以此突出漓江风光的旖旎难以描绘。

再如《乙卯九日与杜鹿笙伦竹骞伉俪登独秀峰绝顶》(在王城内后宰门):

如笔凌云劲以遒,题名绝顶禊清秋。

愿言高蹑轻风举,赋得崇阿帝子州。

足下群峰咸頫伏,眼前万象一齐收。

靖江山水吾能对,都入清湘画稿搜。

据《邓尔雅评传》可知,伦鸾(?-1927年后),字灵飞,号竹骞,广东番禺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女词人,早年从邓尔雅学诗,杜鹿笙为其夫婿。[22]邓尔雅于桂林偶遇杜鹿笙伦竹骞伉俪,他乡遇故知,自然欣喜非常,几人时常相约游玩桂林山水。“愿言高蹑轻风举”句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23]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赋得崇阿帝子州”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24]能为高大的山陵、帝子的长洲赋诗。良辰美景,又与志趣相投的人赋诗唱和,世间快活之事莫过于此,邓尔雅的平生最向往之事,也在于此。

再如《罗浮杂诗》(丁丑三月,第一次廿一首)之一:

冲雨冲烟一艇移,送行山色上船迟。

归装匧衍沾吟稿,春水鱼虾定不知。

邓尔雅于诗后小注:“自石龙镇以小舟至九子潭为吾莞与博罗交界处,吾邑清初祁文友有满江春水长鱼虾句,王渔洋戏呼祁鱼虾以比邝鹦鹉黎牡丹也。”[25]邓尔雅所注典故出自清朝吴元相所著《松麈燕谈》卷九:“东莞祁工部珊洲文友为庐江令,有诗云:‘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王阮亭深爱之,戏呼为祁鱼虾,祁作色起。阮亭笑曰:‘君勿怒,此自有例。’珊洲问何例,阮亭曰:‘君不闻梅河豚耶?’珊洲失笑而罢。”[26]一叶小艇冒着雨烟移动,为诗人送行的山水上船迟缓,随行的小箱子里装满了吟咏山水的诗稿,待在春天的河水的鱼虾一定不知道,曾有人为它们赋诗。这首诗一开篇便“冲雨冲烟”,给读者一记刺激,而后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罗浮山水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罗浮山水的依恋。以祁文友与鱼虾之典故收句,更添趣味。

活用典故,化用诗句,使邓尔雅的纪游诗增添了蕴意与多义性,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

四、结语

纪游诗,或游赏山水而寄情于山水,或凭吊名胜而托意于名胜。追寻前人的游踪,从他们的角度感受和体会,一游名山,一览胜迹,也许会深刻得多。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使纪游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丽。

邓尔雅的纪游诗共约一百七十二首,其中,描绘山川景物的纪游诗约有六十首,记述民俗风貌的纪游诗约有六十四首,感悟人情世事的纪游诗约有四十八首。其诗歌诗境殊观壮丽,语言刚凉沉实、荡逸明华,用典化句自如。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在赏析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更加贴近作者。

参考文献

[] [4] [10] [15] [16] [18] [20] [25] 邓尔雅.邓尔雅诗稿[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02,47,390,393,02,91,164,400.

[2] [3] 邓尔雅:《绿绮园诗集题识》,载容庚编选:《绿绮园诗集》,1960年稿抄本.04.

[5] [7] [12] [13] [14] [22] 陈莉.邓尔雅评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212,120-121,209,49,135,112.

[6]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17.

[8] (清)王文诰辑注. 苏轼诗集 1-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27.

[9] (宋)释本觉编. 释氏通鉴. 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1925.

[11] 刘乾先,董莲池,张玉春等.中华文明实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341.

[17] (清)龚自珍,刘逸生注.龚自珍己亥杂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9.196.

[19] (南北朝)刘义庆;崇贤书院注. 世说新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89.

[21] (唐)朱景玄,温肇桐注. 唐朝名画录[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03.

[23] (晋)陶潜. 陶渊明集[M].扬州:广陵书社,2018.83.

[24]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注. 古文观止[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167.

[26] (清)吴元相. 松麈燕谈三十二卷.

 

《邓尔雅诗稿》中的纪游诗研究

《邓尔雅诗稿》中的纪游诗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12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3日
Next 2023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