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漫长的中国诗词历史长河中,边塞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它所表达的边塞情怀更是许多诗人墨客共同追求的,爱国主义是主流,辅之以建功立业、久戍不归的乡思等情怀。中唐诗人李益也是其中之一,他是“大历十才子”的一员,出生在凉州姑臧,也就是如今的甘肃武威,后迁居河南郑州。他家庭门第显赫,自认为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因此,他自身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将门风范。李益出生于盛世,却长于乱世,倾心苦读,博览群书,本与他人一样,想读书仕进,可事与愿违,他只能通过加入幕府,随军出征来完成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少年时期,因安史之乱,他的生活由安逸快乐转向动荡不安,仕进的希望破灭;青壮年时期,为实现壮志,曾“三受末秩,五在兵间”历时二十年,成为唐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的诗人,期间作了许多表达边塞情怀的诗;晚年时期,他便游历江淮一带,也写了不少借古伤今的诗作,之后回归洛阳安度余生,享年八十三岁。他历经玄宗到文宗九朝,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部过程。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加之亲身经历的漫长边塞生活,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边塞诗。

一、李益的生平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第十,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的一员,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来迁居河南郑州。自认为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他曾在《从军诗序》中称“本其凉国,则士将之后。”据《唐书·李益传》记载,肃宗时的宰相李揆是李益的伯父,而陇西李氏又是当时的大姓,所以他的家庭门第显赫,而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的他,常常引以为傲,他的诗中常出现类似“关西将家子”(《边思》),“身承汉飞将”(《赴邠宁留别》)的诗句。而这为他后来所作的边塞诗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历四年,在他二十二岁时登进士第,本与其他人一样,唯一的目标就是读书仕进。可他自负才气,认为会被朝廷委以重任,但事与愿违,令他失望。随后又有两次登第,但均为“末秩”。德宗建中元(780)年,李益毅然进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府,以“平生报国愤”(《送辽阳使还军》)的激情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他从军二十年,跟随崔宁到过盐州(陕西定边)、夏州(内蒙乌审旗南)、宥州(内蒙鄂托克旗南)、灵州(宁夏灵武)、丰州(内蒙五原县南)以及受降地(内蒙包头一带)等地,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篇,例如七古《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七律《夜上受降城闻笛》等诗。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崔宁受人陷害,罢官归朝,李益被迫东归。次年(782年),李益进入幽州节度使(治所在今北京)朱韬幕。贞元二年(786年),李益第三次从戎,入鄜方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富县)伦惟明幕。贞元四年(788年)转入邠宁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张献甫幕。在这期间的诗歌有《邠宁春日》、《上黄堆烽》,侧面反映了诗人的边塞生活。贞元十三年,到达幽州,进入节度使刘济幕府,这是他第五次从军。约在贞元十五年(799年)离开刘济幕府,结束了近二十年的戎马生涯。可以用“三受末秩,五在兵间”来概括他的青壮年时期。之后便南赴扬州,与青年诗人刘禹锡同游扬州,作有《扬州早燕》《扬州怀古》《汴河曲》《过马嵬》等借古伤今的诗作。贞元末年,李益结束了江淮之行,回归洛阳。大和三年(829年),李益卒,享年八十三岁。
一、李益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一)家庭背景
李益自认为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他曾在《从军诗序》中称“本其凉国,则士将之后。”据《唐书·李益传》记载,肃宗时的宰相李揆是李益的伯父,而陇西李氏又是当时的大姓,所以他的家庭门第显赫,而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的他,常常引以为傲,他的诗中常出现类似“关西将家子”(《边思》),“身承汉飞将”(《赴邠宁留别》)的诗句。而这为他后来所作的边塞诗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社会背景
在李益生活在持续时间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刚结束的时期,那时的社会民不聊生、混乱不堪。因此当时的入仕制度也发生的较大的变化,
安史之乱给中唐带来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不但使当时的中央集权统治出现了一蹶不振的局面;而且它也给少数民族提供了有利的入侵机会。在安史之乱勉强平息之后,频发不断的战争及军事方面的巨额开支,使刚受过重创的唐王朝雪上加霜,经济方面入不敷出,老百姓更加贫困不堪。
1、边塞状况
面对这样的社会局面和经济形势,边塞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唐王朝为了应对此变化,不得不对边塞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具体表现为三点:
第一、由于安史之乱,唐王朝与周边少数名族的关系每况愈下,尤其是与吐蕃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反转,之前在战略上唐王朝是攻,现在变成了守,之前唐王朝占据的优势现在也逐渐变为劣势,以至于边塞地区的经济与农业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党项等少数民族也乘火打劫,因此唐王朝边塞的很多地区都被少数民族攻占,边塞百姓民不聊生。
第二、据文献记载,中唐王朝为了应对强大的外敌入侵,应对新的态势,为了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不得不改变之前的边塞防御格局,比如把盛唐时的十节度军镇格局缩减、分解为八军镇格局,主要用来防御吐蕃的入侵。由于吐蕃都是在每年秋收时来进犯,所以也就形成了“防秋”制度。后来又设立了神策军,一方面是为了牵制八镇势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协助边镇来保卫西北地区的安全。八军镇格局、“防秋”制度以及神策军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也表明了唐王朝新的御边体系的建立。
第三、中唐时期的兵制也在不断变化着。初唐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农兵合一的府兵制变成玄宗时形成兵农分离的职业雇佣军的募兵制。而在中唐时期,因为要平定叛乱和防御外敌入侵,所以募兵需求数量增加,而这给此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在物质方面,需要大量的金钱、粮食、衣物等;在精神方面,长期驻守边疆,助长了边塞战士的思乡情绪,出现了大量表达边塞将士思乡及建功立业的诗篇。
从以上的这些政策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唐时期的边塞状况相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状况有明显的不同,也存在许多弊端。
2、入仕制度(幕府制度)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使用帷帐,故称),也指那些运筹帷幕的大将。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作幕府。由于其属僚也称为幕僚,因此幕府制度也叫幕僚制度。而所谓的幕府制度就是权臣及地方长官用人参与府署行事决策的政治措施。唐初期,幕府有亲王统领的,也有将军统领的。而经过安史之乱,伴随着节度使的出现及壮大,又出现了方镇幕府,而他们的属僚为自辟,因此可接待容纳更多的文人志士,他们可以依靠幕主而升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方镇可以不遵守朝廷法度法规,所以入幕成为文人志士除科举以外的第二条进仕之路。虽然这些文人志士的志向追求不同,但同在一个房檐下生活共事,幕府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不约而同都是巨大的。
3、边塞状况
面对这样的社会局面和经济形势,边塞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唐王朝为了应对此变化,不得不对边塞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具体表现为三点:
第一、由于安史之乱,唐王朝与周边少数名族的关系每况愈下,尤其是与吐蕃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反转,之前在战略上唐王朝是攻,现在变成了守,之前唐王朝占据的优势现在也逐渐变为劣势,以至于边塞地区的经济与农业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党项等少数民族也乘火打劫,因此唐王朝边塞的很多地区都被少数民族攻占,边塞百姓民不聊生。
第二、据文献记载,中唐王朝为了应对强大的外敌入侵,应对新的态势,为了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不得不改变之前的边塞防御格局,比如把盛唐时的十节度军镇格局缩减、分解为八军镇格局,主要用来防御吐蕃的入侵。由于吐蕃都是在每年秋收时来进犯,所以也就形成了“防秋”制度。后来又设立了神策军,一方面是为了牵制八镇势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协助边镇来保卫西北地区的安全。八军镇格局、“防秋”制度以及神策军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也表明了唐王朝新的御边体系的建立。
第三、中唐时期的兵制也在不断变化着。初唐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农兵合一的府兵制变成玄宗时形成兵农分离的职业雇佣军的募兵制。而在中唐时期,因为要平定叛乱和防御外敌入侵,所以募兵需求数量增加,而这给此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在物质方面,需要大量的金钱、粮食、衣物等;在精神方面,长期驻守边疆,助长了边塞战士的思乡情绪,出现了大量表达边塞将士思乡及建功立业的诗篇。
从以上的这些政策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唐时期的边塞状况相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状况有明显的不同,也存在许多弊端。
三、李益的边塞情怀
纵观唐代边塞诗,几乎都离不开宣扬大唐国威,书写大唐将士们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这一基本主题。比如岑参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章碣的“行收部落归天阙,旋进封疆入帝聪”(《赠边疆》)[郝润华.胡大浚.李益诗歌集评,甘肃人民出版办社,1997年,第6页]等,而身为唐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中晚唐最伟大的边塞诗人的李益也不例外。但毕竟李益的个性和生活的时代与他们不同,所以所作诗歌有所不同,表达的边塞情怀自然也不同。
(一)独特个性下的爱国主义及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
李益自身本就具有侠少气质,这使得他有了几十年的军旅生活,也使他有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并希望以建功立业来报效国家的渴望。
1、爱国主义的情怀
李益因当时的社会动荡,无法以科举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而且他认为将门之后就必须将一身壮志付与疆场,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反反复复从军几十年。因此,爱国主义的情怀在他的诗中表现的生动贴切。比如《边思》“腰垂锦带配吴钩,走马曾防御塞秋。”描写的是诗人自己的装束以及他的驰骋疆场的战斗经历,后两“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却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诗人无可奈何的苦涩及壮志不遂的感慨。但即使如此也隐藏不了他的爱国热情。唐王朝虽已衰落,但它依旧是李益等青年才俊的希望,热爱国家、渴望在边塞建功立业成为他们毕生的追求。而作者将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相统一,又把这样热爱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融入诗中,叫人回味无穷。又如《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流一箭射天山。
这首诗通篇用了四个典体现出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的壮志情怀。他借古抒情,以历史戍边名将马援和班超及他们的历史事件为例来表达诗人及边塞将士为保家卫国长期驻守边疆的壮志豪情以及视死如归不惜战死沙场的决心,全诗充满着豪放激昂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是一曲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慷慨诗篇,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安边定远的心愿。
2、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
在李益诗中表达最强烈的情怀就是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而这种建功情怀在送别诗中就有所表现,比如《送柳判官赴振武》:
边庭汉仪重,旌甲事云中。
虏地山川壮,单于鼓角雄。
关寒塞榆落,月白胡天风。
君逐嫖姚将,麒麟有战功。
这首诗没有了唐王朝衰落给诗人带来的悲痛,而是借着山川、鼓角等边塞意象来勉励好友,一个“壮”字和一个“雄”字体现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友人、对边疆将士的信任和鼓励。诗的末尾借着对友人的勉励表达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慷慨、霸气。又如《赴邠宁留别》: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
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
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李益他出身将门之家,认为“身承汉飞将”,所以他对建功立业有着远大志向。整首诗抒发了诗人从军报国,安邦定远以及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
另外“边头射雕将,走马出中军。远见平原上,翻身向暮云。”(《观骑射》)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充满英雄情怀的建功立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的浪漫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二)通过亲身感受表达征夫久戍不归的深沉乡思情
因为李益长期身在边关,熟知边疆各种声音,特别是笛声、角声等,并且还能准确体会它们是怎样拨动征人的心弦、牵引征人的愁思。因此他的诗中也有一些反映久戍思乡的。
1、出征将士的迫切思乡之情
在当时的军中,将帅们xxxx,巧取豪夺,不思进取,心思不在怎样打胜仗上,导致战士们则辗转作战,长期拼死沙场,有家难归。因此,他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绪十分强烈,比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篇主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的是夜上受降城远望的景象,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的是征人听到笛声而产生的思乡之情。似雪的白沙、如霜的月光、悠扬的笛声、思乡的征人构成了一幅月夜思乡图。在受降城下,万物萧条,似雪的沙海、如霜的明月将周围照的凄绝苍凉,思乡之情无从排遣发泄,而悠悠的笛声则将思乡之情表现的更为强烈。这首诗通篇都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在诗的最后,诗人将个人感受扩展成征人的共同感受,引起了共鸣,在当时深受欢迎,被谱为乐曲,天下传唱。沈德潜称之为“绝唱”,胡应麟称之为“中唐绝”之“冠”。类似的诗还有很多,比如《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首诗从感觉、听觉、视觉三个方面表现出了“三十万”将士在月夜思乡的情绪,画面辽阔,意境悲壮,称得上是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交代了天山气候的寒冷,战士们顶着寒风在冰雪地里艰难前行,其条件之艰苦不言而喻。第二句“横笛偏吹行路难”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引起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征人的心理感受。“偏吹”两个字不仅折射出了征人当时的心情,而且使将士们本就低沉的心情更是增添了几分凄凉。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则表现的是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鸣,在荒凉苦寒的边塞,突然听到悠扬、哀怨的笛声,征人们共同的思亲怀乡的情绪如洪水般倾泻而来。李益的这些表达出征将士思乡的诗歌,都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声色相应,体现出了诗人悲壮的风格,当然,李益在写诗时还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将笛声、角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充分的显示出来。
2、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的征人哀怨
李益的边塞诗歌在表达个人感受的同时,也表现出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的征人哀怨。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的表达,将这首诗的思想境界开拓了,也提高了它的社会价值。又如《听晓角》: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这首诗写通过秋霜落叶、一轮孤月、无数大雁及萧瑟秋风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而诗的主旨是写征人的边塞愁绪和乡思。在构思和写法上有其独特之处,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从音响着手,后两句“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并没有直接写听笛的征人及其他们的思乡感受,而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想象和描写从北塞飞向南方的一群群大雁,与此同时又听到了秋风中传来的《小单于》曲,以此来表达诗人此时的思乡与哀怨之情,同时含蓄曲折地表现出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的征人哀怨,使诗的意境深沉,感情悲凉。
这类诗总的来说都是通过诗人亲身感受来表达征人久戍不归的深沉乡思情。
(三)以征人的眼光来表达对边塞风光的热爱
古往今来,边疆风光高寒壮阔、民族风情奇异特别。因此,描写边塞风光的诗人很多,他们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吟诵,也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赞美。李益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李益是以征人的眼光来表达对边塞风光的热爱,对塞外的感受更深。
1、基于现实而又不拘于现实的异域生活风情
李益曾长期生活在边塞,他对异域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多以朴实形象的语言来再现异域生活,基于现实但又不拘于现实。比如《暖川》:
胡风冻合鸊鹈泉,木马前群逐暖川。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这首诗语言清新,风光壮美,感情深沉,意境高远。前两句“胡风冻合鸊鹈泉,木马前群逐暖川。”写的是边塞冬日的景色,后两句“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写的是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通篇都是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同类的诗歌还有《塞下曲四首》: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前两句“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着重刻画征人及他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风貌,后两句“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则突出人物活动背景。塞北的春天,马群在稀稀疏疏的绿色草地上欢快的奔驰着。而这样的壮美豪情并不多见,十分可贵。
2、以征人的眼睛和心灵实地观察、体验表现塞上特色
诗人也善于写边塞风光,他以征人的眼睛和心灵实地观察、体验表现塞上特色,使其凄凉中又不失美感。如《度破讷沙二首》:其一
眼见风来沙旋移,终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
这首诗是诗人在边塞沙漠遇到沙尘暴是所写,明代顾璘《批点唐音》曾评价说:“不见此景,安得此言?”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也曾指出:“诚非身亲其景,不能为此言。”据此,也进一步证实这首诗是亲身经历后所写。
诗的前两句“眼见风来沙旋移”写风沙来势汹汹,以至使诗人联想到“终年不省草生时”即在这茫茫沙漠终年无草木生长,也正是这种震撼人心的经历与诗人博大的胸襟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性使他笔锋一转写到“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用以进为退的手法来表现出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虽凄凉,但令人震撼,表现出别样的美。
综上所述,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李益,从军近二十年,身临其境体会了边塞生活的“酸甜苦辣”并且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波动。身为将门之后,他有安边定远,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他终究是凡人,所以他对边塞风光及民情风俗也会产生热爱赞美之情。他将自己的悲愤融入诗歌之中,表明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与此同时也勉励他人。“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的生活更加激发了李益渴望建功立业的信念。李益亲身体验边塞生活的经历加之他高超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悟,使边塞诗歌体现出了别样的美和特别的情怀。在逐渐衰落的唐王朝时期,诗人们没有了豪迈的气概,也没有了创作的激情,但李益的边塞诗就像阴暗中的一束亮光照在了人们的心中,使他们又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参考文献
1、李益从军诗序[M],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C],苏州:秦川书屋,1702
2、范文澜中国通史[M],人民出版社.1978
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M],现代出版社.1990
6、郝润华胡大浚李益诗歌集评[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7、刘冬颖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边塞诗[M],中华书局.2015
8、刘昫等旧唐书·李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张巍李益边塞诗歌论稿[D],吉林:吉林大学,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