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代励志作家刘同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光线影业事业部副总裁,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其作品青春三部曲——《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受众多当代青年喜爱。青春三部曲讲述作者自己在大学毕业前后的迷茫,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学会与孤独和解,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语言简洁幽默却不失其人生哲理性。青春三部曲记录作者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十年里的生活点点滴滴,通过自述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当代青年读者能从作者故事中感同身受,并受到一些人生启示。
关键词:刘同 迷茫 孤独 光亮 启示
引言
刘同是一个青年作家,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光线影业副总裁,出版了《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和《向着光亮那方》等作品。《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和《向着光亮那方》被誉为刘同青春三部曲,讲述了青年刘同在20岁到30岁10年之间在社会奋斗的过程。在中国最大学生社区网站人人网对90后大学生阅读习惯调查中,刘同位列最受90后大学生欢迎作家第二名,2012年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以750万版税列中国作家富豪榜十四位。该书荣获“亚马逊读者选择奖——我们的感动”“中国作家榜年度最佳励志书”“2013年度新浪中国好书阅读微博最赞图书奖”“南国书香节十大好书top1”等荣誉。2016年,由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上映。先就以刘同的青春三部曲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进行研究。
一、面对迷茫
作者在书的封面就写到“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1]。”作者的青春存在迷茫,他迷茫于什么是青春这个问题,最后的答案是青春就是自己,每个人对于青春都有自己的答案。迷茫这种情绪普遍都存在青年上,在读书的青年迷茫为什么读书,高考对于他们人生有何种意义;20出头的大学毕业生迷茫于出了象牙塔后在社会上如何生存立足,和往后的人生职业规划;步入中年的青年则开始考虑晚年生活。对于迷茫,作者认为把时光当作阳光,把痛苦当作鼓舞,一晃十年后的今天,再看回自己写给自己的文字,就会觉得当时的痛苦事后回忆起来是那么幸福。20出头的日子,每天挣扎纠结,仿佛是经历一次新生的蜕皮,蜕去的是胆怯,是恐惧,是对事物的表面认知,得到的是对生活平和的接纳[1]。
(一)青春与迷茫同行
在《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本小说中,有个小标题引起笔者的注意——命和认命。文章内容大致是作者在闲暇时光里回忆其过往,曾经作者很喜欢一个叫冯唐的作者,为此去买了他的书,准备订购发现已用户没了买书优惠,他想到重新在注册新用户获得买书优惠。对于这个过程,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喜欢上一个作者,这就是命。发现他的书不能打折还坚持买下来就是认命,如果找到其他的方式来优惠自己,就是和命运作斗争[1]。”这句话带给当代青年启示是这里的命就是现实社会,认清社会现实并在社会里生存苟且就是认命,不能打折买书给人困扰,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就是与命运作斗争。
这个启示不禁想到海明威《老人与海》里老人出海寻找马林鱼,在海上迷失方向,钓到马林鱼时被鲨鱼盯上,老人没想过放弃美丽的马林鱼,他奋起反抗,与凶猛的鲨鱼搏斗,最后战胜鲨鱼,都说《老人与海》的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形象体现出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在此强调与命运作斗争的重要性,与命运斗争不一定成功,但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
(二)怎样走出迷茫
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候,迷茫往往带给人更多的是消极的情绪,所以要解决迷茫,作者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茫》小说中以自身为例子,对年轻一代面对迷茫如何解决做到启示作用,作者的解决方法跟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似,即首先要面对迷茫,承认迷茫,承认迷茫能更好的认识迷茫,对自己的迷茫提出解决方法,迷茫就好比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找不到方向,但一旦发现能根据星座位置判断方向,确定前行的目标方向,有确定的目标后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念,坚持才不会半途而废,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1、承认迷茫
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给年轻人的启示更多的是承认自己的迷茫,所谓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就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迷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式困惑,我们没有病,都正常着。迷茫不是罪,假装自己不迷茫才是。有迷茫,承认它,接纳它,在克服它,才是一路上我们结伴同行的意义[1]。青年们可能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出现迷茫的时刻,性格软弱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逃避,相比于性格坚定的人来说,他们的软弱是奇怪的,更多的启示迷茫时逃避的青年人,迷茫不奇怪,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候,这样想想,“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能让青年人稍微卸下一点心理负担,或者用迷茫警醒自己让自己出现迷茫的问题所在。
2、确定目标
作者刘同面对大学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毕业生一样心存迷茫,但是他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离开家乡湖南,去往更大的城市实现梦想。这个信念从他高中的时候就确定下来,同时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个作家,所以他每天都坚持写作,,在大学时就不停写作向各个杂志社寄稿件,毕业后他选择离开家乡去北漂。直到到现在,他实现了他的目标和梦想,他发表了自己的小说,也北漂成功,成为大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3、坚持努力
《谁的青春不迷茫》不仅有小说,同时作者还将其改编为电影,电影与小说的内容不一样,但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与小说是一样的青春里充斥着迷茫。电影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较为老套的校园爱情故事,其中电影里的女主角林天娇是个学霸,她的个体理想是成为一名天文学家,但面对母亲的期许和要求,她压制了自己的个体理想,将考入清华大学金融系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完全被母亲的意志所压制。为达母亲的要求,她放弃自我,生活中只剩下学习。
在林天娇迷茫辗转于坚持自我理想还是屈从于父母的要求时,而男主角高翔以林天娇相反的“学渣”身份却展现出对自我理想的强大坚定力。高翔的“我想飞”是要飞出个人家庭境遇;飞出物质现实社会对青年价值观的扭曲[6]。因此,尽管因为成绩差被老师冷嘲热讽,高翔仍然坚持自我理想,在一次校会里,他背着自制的滑翔机从学校高楼上一跃而下,他飞下来的瞬间,许多人惊讶于他异于常人的行为,又或者羡慕他追逐自我理想的勇气。他的行为恰好迎合了学校的口号“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个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有志青年[6]”。在同学们挣扎于升学压力时,他选择退学,背起行囊,去追逐自己的理想。从学校到非洲,高翔完成一个人的“漂鸟运动”[6]。
“‘流浪者’‘游荡者’通常用来形容青春电影中个体青年对自由的追寻。‘流浪者’,可以视为由于某种缘由而非自愿地四处漂泊以生存下去的人;而‘游荡’则指漫游、徘徊、流浪。无论是‘流浪者’还是‘游荡者’,都带有迷茫、无目标之意。‘漂鸟运动’虽然没有固定场所,却是目标明确下有意识、有选择的行为举动[6]”。因此,高翔的“飞翔”行动虽然在世俗眼中是无意义的,但却是对自由的追寻对自我理想的坚持。
与电影男主角高翔一样,作者刘同是个北漂,在高中的时候就坚定要考出老乡湖南,高考后父母想要他留在湖南学医,继承父亲心愿,但是为了走出湖南家乡,为了喜爱的文学创作道路,刘同背着父亲报考了师范大学中文系,以至于与父亲关系一度到达冰点也没有后悔放弃。
作者大学毕业后就打算在传媒行业一直干下去,在小说里能了解到作者作为职场新人的迷茫,他作为职场新人不懂规则被众人排斥,但是他没有被打败,还是坚持下来,学会变通,甚至在辗转各个部门中学会各项技能,能力得到提升。他当过湖南电视台的主持人,在电视节目《职来职往》中率真不做作的个性,让他立马拥有大批粉丝,成立了现如今的 “同学汇”,节目中他给予每一个求职者最公正的评价,给了每一个观众一面明镜, 成功地树立了一名职场偶像[4]。刘同从毕业后就业起,从一个小小的电视主持人,一步步往上走成为节目总监,到现在成为光线影业副总裁。这些都归功于在面对挑战勇于突破,善于学习,其中坚持和努力是重要的推动力。
二、面对逆境和孤独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笔墨描写最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的人际关系很广泛,有众多的朋友,但是仍然觉得孤独。
作者在小说中写到了许多曲终人散的故事,作者认识众多朋友,他们之间认识的时间,经历青春的迷茫,他们面对迷茫时总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从负隅前行,到冷静旁观,才明白成长中种种的孤独感,如今看来都是无形中的自我成长[3]。在作者的微博平台上看到作者对当代青年孤独感的见解,当代青年有两种极端,一种是个性鲜明,这种人群数量占少量,他们特立独行、不合群,难以被他人理解,更多的时候孤芳自赏;另一种则是人群数量庞大隋波逐流的人群,左右逢源,看似周围都是人,只是一味迎合,看不清自我想要,虚伪的自我满足,可能孤独感更甚。两种极端,却有一样的孤独感,不禁感叹道“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是热闹中的沉默。”继迷茫后的孤独,带给青年一代以下启示。
(一)纵有疾风吹来人生不言弃
有很长或者很短,作者写道“有一种孤独是与志同道合的人定下目标,没脸没皮地往前冲,等到离光明不远的时候,你扭头一看,却发现志同道合的人已经不见了[2]”。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提到作者有个朋友,他叫李旭林,出生贫困家庭却十分有写作才华,他与作者相识于大学学生会找学生干部,那时候的作者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大学生,与之相反,李旭林却因为才华能力早早被任命为文学院的宣传部副部长,十分擅长写作,作者能坚持写作也有此人的影响之一,两人因写作结识,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时光冲淡一切,在两人毕业后各奔东西,作者仍然坚持写作,李旭林实现他从事教育事业的理想,在忙碌的生活中联系越来越少,最后联系断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当代年轻人的孤独感来自于本来气味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追逐各自的理想,开始渐行渐远,到中途失去了联系,而这种孤独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无数次。
每个人身边都有形形色色的好友,有的友谊长存,双方能时不时碰面;有的人半途退出,友谊只能半途而废。面对半途不见的朋友或许叹息,在那瞬间感到孤独,但却不能忘记和否定这些“半途而废”的朋友,他们在我们人生许多的分叉路口总是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令人看到真实的自己,读懂自己。即人虽没有联系,但是对自己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即使人不在,但是留下的文字、照片和其他物品让他永远留在你的心中。
(二)每个人最后都是孤独前行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本小说中的各种孤独,给予笔者我最大感受是无论如何,到最后与你亲密的人会与你渐行渐远,最后都是孤单一人,最深的体会应该是亲情。龙应台在《目送》里提及这么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7]”文章中作者谈到他的父母,谈到他的外婆,也谈到朋友的母亲,作者从朋友叶欢母亲的病逝中受到恐慌,一瞬间就想到自己母亲的病逝,也怕待自己很好很慈祥的外婆去世,再也吃不到外婆独特味道的素面,但是人总有一死,看着对方离自己而去,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得出的感悟便是:感情越深越难割舍,一旦割舍,孤独感就会来势汹汹。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很长,身边的亲人会一直在身边,热热闹闹,越长大越发现会越孤独,小时候的玩伴,读书时的同学,一旦进入社会就开始各奔东西,工作后的同事来来去去,你认识很多人,但也很多人从身边离去。作者身边的朋友也是如此,爱音乐特立独行的望子是作者为知己,最后结婚嫁人失去联系;发小小五在大学时因为误认为自己间接导致女友堕胎死亡,辍学去了外地打工在一段时间里失联······找不到挚友,是孤单的,所以给予当代青年珍惜友谊。
综上所述,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面向着光亮的那方
“每个人面对生活都有挣扎、困惑、无助、委屈、不服,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先天优越的条件,没有养尊处优的环境,我们每一天,都要靠自己的努力,逐日挨过。当一个人需要光亮的时候,他是积极的;当一个人找到光亮的时候,他是无畏的;当一个人追逐光亮的时候,他是可敬的;当一个人给予别人光亮的时候,他是温暖的[3]。”作者这句话启示当代青年,人生不只有迷茫、孤单和无助,还有光亮,只要你肯去寻找就必定有。
(一)黑暗中也有光明
《向着光明那方》这本小说更多的讲述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哲学里阐述这个世界是矛盾的,所以黑暗与光明这对矛盾组合在世界人类社会中表现出来,每个人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但是总会有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点光明,对当代年轻人的启示就是不要惧怕困难挫折,因为总会有人在你实在扛不住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
1、困境中终有援助之手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过困境,当代青年在职场上工作受到挫折就是他们人生过程中的困境之一,有人颓废而一振不起,有的人积极面对而跨越大坎。作者刘同刚工作时在湖南广电工作的时候就要面临被分配到不受重用的部门,但是他的领导小曦哥重用他,帮刘同承担过错,之后同甘共苦,一起跳槽到光影做节目制片人。在跳槽光线影业后,刘同还是个倔强不肯弯腰的年轻人,对待空降的领导张老头是愤愤不平,而视为师兄更甚为老师的小曦哥与他成为对手,但是小曦哥与张老头给予刘同最大的宽容与帮助,让作者知道人不可永远不可一世,不可以貌取人,帮助作者更好的成长,在张老头决定辞职回到家乡创业时小曦哥跟随而去,作者仍留在光线影业,不过此时的作者已经成长,能独当一面,在往后被调派到其他部门都能直面困难,独挑大梁。
作者的经历启示当代青年即使有困难也不要惧怕,因为在困境中还是会有人给予援助之手。
2、纵使世界充满恶意还仍有善意
现实社会上处处都有恶意,就像你工作时遇到小人的陷害,也有现在在网络上说的“受到甲方爸爸的刁难”,现今的网络暴力也是如此,传言一个人不好其他人就会相信传言,谣言的传播就是这样。作者的堂叔是近亲结婚生下的小孩,所以他天生智力存在问题,作者的堂叔福田比他小两岁,从小两人一起玩,那时他们关系还很好,知道作者上了初中,知道自己的堂叔智力有问题,而且因为上过生物课,都知道近亲结婚生的孩子有问题,在作者班上还流行“近亲结婚生的孩子”这句话来侮辱他人,作者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堂叔感到羞耻,对待福田疏远又嫌弃,福田心细敏感,感受到作者对他的恶劣态度,但是仍真诚对待作者。
真正让作者幡然醒悟的是,长大后的他拿着相机回老家,在池塘边拍照时相机掉进河里,福田知道后就大冷天把厚重的衣服脱掉,只身穿着防水服进入池塘里照相机,当福田把滴着泥水的相机找回来后,所见之人都说他傻,但是作者知道,福田虽傻但是善良。福田最后因为在楼顶帮忙晒黄豆的时候失足踩空摔死了,福田去世之前吵着要存钱罐,等福田走后回家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当初的一个存钱罐变成了两个,一个是自己的,一个给收养回来的妹妹。在作者父亲回忆起福田每当听到一个成语就会那本子记下,不明白就查字典然后用自己的画表达出来。
福田不傻,只是比常人反应慢一些,他用自己的赤子之心真诚对待他人,即使他人对他是嫌弃的鄙视的,仍是心存善良,真诚待人。看了福田的故事后心里隐隐发酸,总感觉好人没好报,但是却又感谢如此善良真诚之人曾存在于世上,像福田那样善良真诚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像黑暗里的光,即使世上对他们充满恶意,也愿意把自己当作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给予了当代青年一个启示,即使世界对你充满恶意,也要心存善良真诚。
(二)后生可畏
刘同是80后,而他有个90后的朋友,她叫苏铁。苏铁的父母离异,之后她爸再婚给苏铁娶了个后妈,苏铁跟她后妈像朋友一样,他后妈是作者刘同的朋友,刘同与苏铁相识是在苏铁大学毕业时,刘同擅长职业规划,苏铁后妈就介绍两人互相认识,希望刘同帮忙做职业规划。在两人聊天过程中,刘同把苏铁当作小妹妹,以长辈的身份来指导,苏铁对未来想到十分焦虑,一来她对高工资大企业不感兴趣,二来她看着同龄人在擅长的工作单位上得到重用,而她的世界里还一片空白,对她的职业规划就是干新兴工作,苏铁到了新浪微博里实习。
苏铁没有刘同想象那样碌碌无为,相反她干得十分出色,在新浪博的岗位里的到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但是因为不喜复杂的人际关系离职,刘同认为苏铁没有危机意识甚至为苏铁在离职之后选择销售行业而感到担心,因为两个行业跨度太大,苏铁是能为一个决定投入全身心的一个人,在销售行业里做出销售冠军的成绩。90后的苏铁用行动告诉作者什么是后生可畏,令作者明白:“年龄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成熟标志,一个人是否成熟来源于他是否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的目的,来源于他是否敢于承担所做决定的后果,来源于他对自己的了解与信任程度。[2]”
古人道“士别三人,更当刮目相看。”苏铁的故事启示当代青年不可小觑任何人,更别小觑年龄小的人,术业有专攻同时年轻人更富有创造力。
1.年轻自信就是资本
小说中的苏铁是自信并且年轻,作者在年轻时虽说自己当时的心理是自卑的,但是从他讲述在学校,在职场的回忆时给予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外表强大自信,不可否认他们年轻但莽撞却富有信心,他们的故事启发当代青年要保持自信,年轻不是缺乏经验的表现,年轻在社会中是一种潜在资本,正因为年轻能具有千千万万种可能,自信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正因为自信,能坚定跨出每一个都具有风险的第一步。
当代社会有许多年轻人选择创业,能进行创业的都是内心自信强大的年轻人,同时很多新兴企业都渴望年轻的血液,渴望拥有自信的年轻人,自信的年轻人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能赋予重任,故年轻自信是潜在的社会资本。
2.年轻就是创造力
苏铁就是当代年轻一辈具有创造力的代表之一,当今的年轻人的思想不会陷在条条框框的规矩中,面对前人的经验意见会敢于发出质疑,会跳脱这条已有道路,寻求自己独特的道路,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就是具有创造力,人老了总会使用惯性思维来思考,渐渐思维僵化,思想保守,年轻人更勇于尝试,故许多新媒体行业喜欢招聘年轻人,与年轻人工作进行头脑风暴,能促进思维的敏感性。
(二)改变并不等于妥协
青春三部曲更多的讲述作者刘同在性格上的变化,曾经的他就像许多初出茅庐的热血小子,菱角分明,倔强认死理,在光线影业时,上面空降了一个领导张老头,张老头瘦瘦小小,看起来没有领导的能力,作者认为空降的上司喜欢自把自为,所以对待这个空降的上司他是无视的,不愿意听取上司所谓的意见,但之后他发现原来这个瘦瘦小小的空降上司能力了得,这个上司甚至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他不在年少气盛,在对待他人不在泾渭分明,变得圆滑。
小说故事中写道很多作者面对迷茫和孤独的感受,最后他用类似阿Q精神的精神胜利法战胜,到最后,作者是豁达的,在承认迷茫和孤独中学会成长。
综上所述,刘同的青春三部曲启示当代青年,人一旦发生改变,被社会磨平菱角,变得圆滑不是对社会现实的妥协,也不是变成最不堪的自己,应该更豁达的接受自己的改变,变得圆滑后有更多朋友,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这是一种成长,所以改变并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成长。
结语
刘同青春三部曲里面的故事零零散散、平平淡淡,都是以自身的故事为起点,延展到身边朋友的故事,故事有讲人生迷茫、职场的艰难、亲人好友的生离死别,他是畅销励志书的作者但是他也是个平凡人,他的故事就是平凡人一生过程中平凡的缩影,读者能在他的身上读到自己的影子。
青春三部曲中有作者的语录,但是不是激昂热烈的,是和风细雨,柔柔的侵入心间,给予当代青年启鼓励的同时受到启发,明知道社会十分现实,但仍有善意,同样的迷茫、孤独的经历谁都有,以豁达的精神来面对生活。
青春三部曲是作者刘同对十年青春的记录,里面记录都是十年间的日记,回顾至今,面对以往的记录,不禁感慨当初记录的困难都是垫脚石,每个日记到十年后都有故事的延续。
刘同的青春三部曲虽然曾被誉为最佳励志书,但也有其缺点,在小说界内就有人批评刘同的青春三部曲文章简略浅显,毫无深度。但是在当下许多青春文学的内容都是劝人积极向上的大背景下,刘同的散文和小说显得十分不一样,更多的是对青春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体会,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较为真实的人生遭遇和青春体验。[5]细细品读,浅显的内容带着平凡人生活的深意,有困苦、有挣扎,处处有着生活气息,按现在的话来说作品“接地气”。笔者认为“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有所启发就证明该小说尤其存在意义和受欢迎的原因。作者也很坦然地说,“大家之所以喜欢我,就是因为说话直接,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而不是一味地去贩卖成功学。就例如他的一部作品《谁的青春不迷茫》一样,其实他一直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青春都特别黑暗,觉得自己特别差别人特别好,但关键是找到那条路[4]”,就可以了。作者真心诚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读者深受感染启发,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总而言之,刘同的青春三部曲能让当代青年读者从中受到启示,更勇敢的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2]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刘同.向着光亮那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四妹.刘同:大同世界中的小不同[J].劳动保障世界,2013(08):62-63.
[5]熊华勇,罗满足.“80”“90”后作家笔下青春文学的成长主题[J].文学教育(下),2020(01):7-9.
[6]钟丽琳.《谁的青春不迷茫》的青年价值观探析[J].电影文学,2017(03):114-116.
[7]龙应台.目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