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琏七言律诗的研究

陈琏(1370-1454),字延器,别号琴轩,广东东莞人,有诗文集《琴轩集》存世。该诗集录诗歌八百六十五题一千零一十五首。陈琏的诗形式多样,各有特色,其中七言律诗尤为代表。这些七言律诗既有对友人升迁的祝福,对友人因不同缘由的离别而心中的不舍;也有与友人真挚情感的交流,生活各方面的建议与鼓励;更有对山水的喜爱,对隐逸山林的向往;还有与名人雅士聚会宴饮,与之行文比试所留下的优美篇章。他的七言律诗感情真挚,意境开阔,题材广泛,语言朴素清雅,力求通畅,富有叙事性。在明初自成一派,与当时流行的台阁体风格迥异,对比鲜明,对于明朝中后期的前、后七子等诗派起到一定的模范引导作用。

关键词:陈琏七言律诗叙事性

一、引言

陈琏(1370-1454),字延器,别号琴轩,广东东莞人。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中举人,上任桂林府儒学教授。任期满,升国子监助教。永乐(1403-1424)间,升许州知府,未几,迁为滁州知府。成祖朱棣因其表现出色,召令出使扈州,滁州百姓上书乞留,皇上升陈琏为扬州知府,兼任滁州。任职九年,后升四川按察使。宣德(1426-1435)中,皇帝召还,改任南京通政使,专掌国子监事。时逢母丧,辞官守孝。正统(1436-1449),初复启用,召任南京礼部左侍郎,在职五年后,因年老致仕。陈琏博经通史,文藻丰富,文词典重,词翰清雅。编纂有《颖川郡志》《永阳志》《桂林志》《罗浮志》等。[1]毕生作品均被收录于《琴轩集》中,《琴轩集》现有两种版本,陈伯陶的《聚德堂丛书》十卷为通行本,但并非足本,足刻本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出版的《重刻琴轩集》的30卷本,此本书为海内孤本。杨宝霖先生收录并合集成书的《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琴轩集》[2]是以康熙出版的《重刻琴轩集》为底本。合《琴轩集》所载,陈琏的诗共八百六十五题,一千零一十五首[3],七言律诗约三百二十首,陈琏一生宦游四海,人生经历丰富,其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现就以陈琏的七言律诗进行深入分析。

二、陈琏七言律诗的内容分类

陈琏的七言律诗内容丰富,各种题材都能找到一些代表作品,比如在为官生涯或者在旅游出行中因情因景有感而发的写景纪游诗;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的送别诗;对亲戚朋友的逝去抒发悲痛的哀挽诗;与各路文人雅士宴饮应酬所作的酬唱诗:与各路朋友书信联络沟通感情的寄赠诗等。下面分而述之。

(一)写景纪游诗

在陈琏数百首七言律诗当中,数量最多的是写景纪游的诗,共有一百零七首。为官多年,经常走访各地,喜欢游玩各名山大川如泰山、尧山,名胜古迹如赤壁、函谷关,古刹名寺如少林寺、庆寿寺。凡每到一处,心有所感必赋诗一首,亦或是偶遇朋友,喜上心头,也提笔作诗一篇,故留下名篇上百,在表达情感方面令人感同身受,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探索一番。

陈琏第一次为官,便是中了举人,担任桂林府儒学教授。此时的他正值青年,于官于学都充满了热情,到达桂林后赋诗《至桂林》一首以表心中感情,诗中云:

桂林自昔最宜人,况复清时雨露新。昭代礼文初复古,隆冬天气煖如春。

衣冠士族从来盛,庠序儒风自昔淳。我忝一官司教铎,期将斯道觉斯民。

“桂林自昔最宜人,况复清时雨露新。”桂林的山水令人入迷,而恰逢雨后空气清新,更显风景宜人;“衣冠士族从来盛,庠序儒风自昔淳。”这一句提到桂林本地儒学气息浓厚,士族人数众多,学校学风淳朴。最后一句“我忝一官司教铎,期将斯道觉斯民。”说到自己来此地的目的是为了担任官职,担任教化众人的责任,并且非常希望自己能真的做到这一点。这首诗表达了陈琏心中的那份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热情,淳朴而真实,后来的他也的确尽忠职守,做满了任期,顺利升迁,不枉此行。

士人往往好游,更好名胜古迹,要名胜自然就少不了名山大川,到泰山上去游览一番那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陈琏也曾为泰山的风景所倾倒,作过一篇《登泰山》,诗中云:

青鞋踏破翠重重,晓上天门第一峰。静听泉声鸣涧底,遥看云气出封中。

崖存唐代原刊颂,山有秦时旧种松。不惜乘风登旧观,闲披瑶草觅仙踪。

首联“青鞋踏破翠重重,晓上天门第一峰”就开始表达出了丰富的情感:陈琏用“翠重重”代指爬山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与后文的“第一峰”相呼应,但仍用自己的“青鞋踏破”并且“晓上天门”,表达了陈琏为欣赏美景,抑制不住内心的向往,一路破开重重障碍,早早地便登上了顶峰;而颔联“静听泉声鸣涧底,遥看云气出封中。”写得也非常优美,“静听”对应“遥看”,“泉声”对应“云气”,“鸣涧底”对应“出封中”,十分工整,辞藻简洁却又非常生动,短短两句就将山上的美景概括了出来,让读者也能体会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颈联的“唐代原刊颂”与“秦时旧种松”将泰山悠久的历史也描述了出来,早在唐代秦朝都已经有多位名人游士在此地游览,在上面泼墨挥毫,就连上面的松树也年代久远,这份历史的厚重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也想追寻仙人的踪迹,活的逍遥自在。整首诗对仗工整,措辞生动形象,使人便于理解,朗朗上口,其中情感的表达也很到位,使人读后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游览泰山时的那份愉悦的心情,令人心生向往。

游了名胜,自然也要游古迹。许多的名人志士都曾游览于此,赤壁作为一个古战场,自然也少不了。伫立在此,不由得心中感慨万千,留下《过赤壁》一首,诗中云:

炎祚将移苦战争,周瑜曾此破曹兵。江流不尽英雄恨,山色犹存今古情。

孤鹤声寒秋万顷,东坡梦断夜三更。神游故国知何处,半壁清风吹月明。

赤壁之战虽然早已结束,但是当年留下来的痕迹尚在。陈琏在此游览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心生凄凉,遥想苏东坡当年也曾游于此地,心想也许他也曾在半夜惊醒。“孤鹤深寒秋万顷”“半壁清风吹月明”这两句将这份凄清的景象写得令人感同身受,使人读后感受到了陈琏心中这一份感情,仿佛也曾与之同游一般。

陈琏不但好游名胜古迹,去拜访寺庙与众僧探寻佛法也是一大乐趣,而且留下了许多诗篇。如《游灵谷寺》《宝光寺》等,其中也包括了最著名的少林寺,并且也留下了同名诗篇《少林寺》,诗中云:

四面峰峦翠作堆,重重梵宇倚云开。空传北魏文皇建,曾见西天达摩来。

古塔有名依绿树,断碑无字卧苍苔。登临每喜询遗事,闲共高僧坐石台。

一开始从外部描写开始:“四面峰峦翠作堆,重重梵宇倚云开“表明了少林寺被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并且庙宇高耸,仿佛倚靠着云彩一般,立刻就把少林寺山清水秀,规模宏大的外部特征给表现了出来;颔联“空传北魏文皇建,曾见西天达摩来。”则是讲述了有关这一座少林寺的传说,传闻为北魏魏文帝所建,曾有人见过达摩从西天而来降临到了这座寺庙当中,既对少林寺本身的悠久历史做了介绍,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古塔有名依绿树,断碑无字卧苍苔。”则是对庙宇内部环境的描写,里面有著名的古塔与绿树并立,无字的石碑倒在地上长满了青苔,俨然一副古色古香的景象,进一步彰显了少林寺悠久的历史;最后尾联“登临每喜询遗事,闲共高僧坐石台。”则表明了作者本身喜好寻幽探秘的志趣,每次拜访古寺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与高僧一同坐在石台上闲聊,聆听过去的故事。四句诗拼凑在一起,立刻就把一座历史悠久,充满文化气息的少林寺给活灵活现地显现了出来,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喜欢探寻古迹,与有才之人交往的志趣。尤其是对于寺庙本身的描写遵循了由外到内,由虚到实的路线,如同自己也听说了少林寺的传说前来一同拜访一般,使人读起来很有条理,容易理解,印象深刻。

陈琏所游历过的地方之多,心中所感之深,从留下的如此之多的纪游诗中可见一斑,且对于所游之地所识之人亦是一种补充,拥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送别诗

陈琏的送别诗数量也很多,以送别为题的七言律诗有三十九首。而且根据送别对象的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也略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不舍分别、赞美山水、祝福同僚。下面进行一一论述。

不舍分别类的送别诗,多数用于作者与其他文人进行交往和表达情感。陈琏的语言朴实细腻,充分表达对这些文人知己之间的欣赏和分别之后难以重逢的痛苦,令人动容。正如《送李迪除晋府典宝》,诗中云:

五云阙下拜新除,千里王门喜曳裾。汉代文章推贾谊,梁园词赋重相如。

趋朝亲捧黄金宝,退食闲工玉箸书。别后故人应注想,平安莫惜寄双鱼。

在此诗中,陈琏对要进宫做掌管印玺的李迪除感到十分不舍,希望李迪除明白朋友们对他的思念,不要忘记给他们寄书信报平安。整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就是诗人对友人离开的不舍。全诗风格较为简洁,但营造出的这份淡淡忧愁的意境令人更能深切地体会陈琏心中的那份情感。

赞美山水类的送别诗,在表达送别之意的往往也表达了陈琏心中对山水风光的喜爱,对远离尘嚣的向往。这类诗往往使用委婉的手法与真挚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对朋友隐逸山林的嘱托,希望那些已经远离尘嚣的朋友们也能思念他。正如《送吕少卿致仕归山阴》,诗中云:

解组荣归似二疏,菊松三径想如初。寻盟宜结香山社,访古须寻禹穴书。

知有丹心驰帝阙,应无清梦到公车。相思好寄平安字,闻道春江多鲤鱼。

这首诗的主题是友人吕升归隐山林,陈琏送别。吕升是明朝老臣,永乐年间初为溧阳教谕,历官江西、福建按察佥事,所至有清慎声。后入为大理寺少卿,宣德八年致仕卒,故陈琏以吕少卿称之。陈琏在诗中语气轻快,写道吕少卿归隐后生活必定比以前更为清静,颔联意指闲来可以去香山社与其他文人交往,也可以研究古书、探访古迹,十分地自由自在;颈联意指肯定吕升的报国热情,同时也说明了退休之后不用再挂心社稷百姓,生活惬意快活。最后尾联很有意思,说希望在思念的时候可以寄来书信以表平安,并且听闻春江有许多的鲤鱼,字里行间的羡慕和向往之情可见一斑。明面上是对吕升退休后闲适生活的描写,但实际上也表达了陈琏对于山水美景的赞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远离尘嚣,与吕少卿一样归隐山林。

祝福同僚类的诗篇幅占据较大,因为陈琏本身升迁贬谪较为频繁,既有出使边疆,也有出使地方,更有辞官归乡;同时也因陈琏与许多官员也有交往,自然对他们的升迁也要表达一份祝福之情。如《送姚给事中升湖广参政》,诗中云:

朝端给事总能文,献纳才名最数君。宠命荣加三品秩,诰绫光绚五花纹。

春回凤阙天应近,雪霁龙河曙欲分。此去薇垣参大政,好摅忠荩答皇仁。

首先是对姚给事的才华给予了肯定,同时也说明了他升迁的理由,说朝廷上的给事们在写文章上都很有才华,其中最受盛名的正是姚给事本人了;其次就是说他因才华出众受皇帝宠信,得以升官,升迁的文书上的绫带光彩照人,十分漂亮,令人羡慕;最后则希望姚给事去到中书省参与政事要尽忠职守,以报皇恩。整首诗把升迁的缘由,过程以及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都写得很清楚,这份真切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陈琏的送别诗情感真实而丰富,对于友人的离开亦奉上最真挚的祝福,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一定的个人志趣,表达对友人思念之余亦有对未来的期盼,而且文笔清晰,风格简洁,富有个人特色。

(三)寄赠诗

文人之间必然有频繁的书信来往,友人之间题诗互赠是很常见的事,陈琏也留下了许多寄赠给朋友的诗篇,有三十四首。其中感情真切,文笔精妙。寄赠诗当中也有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而作的诗篇,如《寄陈孝思》,诗中云:

北栅园林称隐居,高名应似鲁璠玙。墨研铁砚时临帖,灯粲银缸夜读书。

旧种苍松应长大,新栽碧筱想扶疏。容台几度思君处,赋罢停云意有馀。

首联对陈孝思隐居的地点进行了交代,并且赞扬他的名声与鲁地的美玉一般天下皆知;颔联则是对他的隐居生活进行的一番想象,闲来练习书法,晚上就着明亮的等看书,十分的悠闲;颈联是说明陈孝思的隐居生活已经很久了,以前种下的松树应该也长大了,最近种下的竹子也郁郁葱葱;尾联与前面的诗句相结合,表达了陈琏因为与友人分别太久,自己在礼部工作的时候好几次想到他,即便是这一首诗写完了这股思念之情仍未散去,仿佛连云彩也停止了一般。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意象特别丰富,使用各种意象来代指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理解起来很方便的同时给予了读者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因长时间未与友人相见而思念的情感。

陈琏不但通过写寄题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也十分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和朋友再次相遇,如《寄云萝翁》,诗中云:

我爱公能敦道义,结交原不羡黄金。乞身归隐少尘事,教子读书多古心。

云萝匝地午阴合,风竹满窗秋意深。几时相过叙清话,绿酒尊前还共斟。

虽然云萝翁历史上是何许人也已不可考,但是此人必定是因为品德高尚才为陈琏所结识交往,并为之赋诗以寄之。首联陈琏就直接写出了云萝翁为人讲究道义,并且与人结交并非是贪图富贵,这种高尚的品格令陈琏非常喜爱;颔联则写出了友人隐居后不再为世俗之事所困,一心教育子女读书,如同那些不同凡俗的古人一般;颈联借景抒情,云萝花开得很茂盛足以成荫,竹子已经长满了窗台令人感到浓浓秋意,心中感伤;尾联则直抒心胸,希望以后能再次相遇清谈,一同共饮绿酒。这首诗表现出了陈琏描写朋友时喜欢描写其高尚的品德与爱好的这个特点,从侧面也表现出陈琏喜欢结交高洁人士的爱好。

除了通过写诗给朋友表达思念以外,陈琏也喜欢通过写诗来给朋友提建议与鼓励,如《寄庆远卫指挥姜仲文》,诗中云:

藩翰由来重武臣,如公才器更无伦。喜闻拜命加新秩,行见推恩及远民。

充国筹边先蓄积,仲升抚士务宽仁。弯弧挟槊真馀事,好立奇勋继古人。

陈琏在首联就写出了友人姜仲文升迁的缘由以及对他的认可,夸赞他的才华在武臣当中无与伦比。颔联则表达了陈琏对他生官加爵也感到十分高兴,希望他能将皇恩推及到边远地区的人民当中去。颈联则是给姜仲文的一些建议,建议他在戍守边疆的时候要先做好多方面的储蓄准备,不可轻视,而在奖励士卒,安抚众人方面要做到宽厚仁慈。最后尾联则是陈琏对姜仲文的期望:弯弓射箭,持枪上马这些对于指挥作战都不是难事,希望能够学习先人,多建功立业。这首诗语言朴实,仿佛两个老朋友在饭桌上的闲聊一般,但也正是这种风格让我们这种普通人读了之后也能充分感受到了陈琏对于朋友的那种纯真的友情,没有隔阂而直白的话语让人感同身受。

陈琏所写的寄赠诗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亦有对友人为官或为人方面的建议等,相比其他诗歌更显得平易近人,感情诚挚。

(四)哀挽诗

陈琏一生游历四方,交友无数,对许多朋友同事都待以真挚的情感,不论是升迁的道贺,还是分别的祝福,其中的感情在文字中都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对于好友的生离死别亦是如此,陈琏的七言律诗中哀挽诗共有二十三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诗如《挽梅岩区以齐先生》,诗中云:

蚤年应招觐枫宸,归向山中卧白云。高节能同徐孺子,清名足继杜徵君。

岩梅老去春何在,墓草荒来路莫分。江海诸生情最切,不堪闻讣泪纷纷。

首联说明了陈琏的友人以齐先生年轻时就响应皇帝的号召为之效力,而回来时就归隐到山中隐居,简单地叙述出了友人的生平;颔联则对友人的高尚品德进行了一通称赞,将他与名士徐稺和杜徵君相比,称赞他与这二人一样气节高尚,声誉清美,和首联相结合就能让人对这位以其先生有了大致了解;颈联则描写了岩梅已谢而春天未至,坟墓上的野草以及长得很高连路都被遮蔽的景象,点明了哀悼这一主题,并且给予了读者一定的画面感,感之更深;尾联则写了众人对于友人离世的反映,表面上写的是众人听闻死讯后纷纷落泪,实则与前文对以齐先生的各方面描写相呼应,更加显得友人品德高尚,受人爱戴,并非是陈琏一家之言。这首诗与一般的挽诗相比,并无万分悲痛之感,反而这种淡淡的哀伤令人更觉情感真切,这种独有的言淡情真的写作手法,正是陈琏诗歌的特点所在。

除了对友人的离世以外,对于同事的逝去陈琏亦会写诗表达情感,例如《挽董伯琪教谕》《挽礼部郎中史安》等,但是与写给朋友的哀挽诗的手法又略有不同,如《挽广东参政况文》,诗中云:

早闻风雅蔼孤骞,经济才高众所尊。执法声华昭柏府,承宣勋业重薇垣。

丹心政拟报明主,一疾胡为归九原。欲吊英魂无问处,长歌楚些泪潺湲。

况文,明江西高安人,字应奎。永乐进士,曾担任御史,善决冤狱,官至广东参政。在首联和颔联可以看出况文的为人与工作态度,夸赞况文为人风雅与众不同,经世济民才华高超受人尊敬。执掌法律的盛名美誉在御史府众人皆知,继承发扬的丰功伟业在中书省广为流传。在陈琏的诗歌中少有如此不吝赞词的情况,由此可见况文参政的为人在陈琏心中评价是多么的高;颈联表达了这首诗的目的在于哀悼况文参政正欲报国却中道因病去世,喜欢在诗文的颈联点明主题也是陈琏诗文的一个特点;尾联则讲述陈琏想要凭吊参政况文却因其客死他乡而无处祭拜,只能泪流不止,诵唱招魂曲以寄哀思。与陈琏写给友人的哀挽诗相比,写给同朝为官的同事的哀挽诗更注重描写其工作方面的功绩,既是对同事工作态度与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其为人品德的一种赞誉。

不论是寄赠诗还是哀挽诗,陈琏对于亲朋好友的真情实感都是如此的真实与直接。与寄赠诗相比,哀挽诗更多的是对哀挽对象的生平总结,以及对其人格才学等优点因斯人已逝而无法继续影响后人而感到悲伤,更显得这份情感真实而做作,令人读之亦心生感慨。

(五)酬唱诗

陈琏与各界名人雅士交往,在诗文上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宴会亦或是别的场合作诗一篇和曲以唱之亦为常事,因此留下了不少应酬交友为目的的酬唱诗,有六十首。其中大致可分为宴会应酬,书信来往两种,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用于宴会诵唱或者私下吟诵的酬唱诗最有特点,其标题中往往就包括了所和之人以及应和之韵。如《和杨嗣庆见寄韵》《和总戎沐督府见寄韵》《和主文晏彦文试院韵》等,其中较为典型的如《和杨嗣庆见寄韵》,诗中云:

我爱西江老徵士,传家喜有百年书。才名重似连城璧,文采光如照乘珠。

洛社衣冠原自好,柴桑风致未应殊。山中著述人争诵,莫惜佳章远寄予。

只要是涉及到文人之间的社交宴饮,少不了相互称赞,但一般都是使用侧面描写和打比方的手法来写,例如首联“我爱西江老徵士,传家喜有百年书。”就是使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友人杨嗣庆这位元祐三年戊辰科进士的家中藏书的年代久远来赞美友人才高八斗,学识渊博。颔联“才名重似连城璧,文采光如照乘珠。”使用的就是打比方的手法,夸赞友人的才名文采好比价值连城的玉璧和光可照车的宝珠一般美好难得。颈联和尾联则是对其归隐生活的描写,称友人即便是归隐乡田,衣着打扮和为人气概也一如既往,在山间写下的文章亦被人们争相传颂,并且希望他能把这些优秀的文章广为流传。整首诗的风格和陈琏其他的寄赠诗相似,但是其中的称赞与祝福的意图更加明显,更适合在宴会这种公众场合中相互致意,增长气氛,也算是颇有特点。

同属于酬唱诗的为赋诗也很有特色,这种诗文的记事性和目的性都很强,往往在诗文的标题和正文中都能看到作诗的地点,一同参与的人名以及写诗的目的等,如《瞻云为给事中罗亨信赋》《咏诸色牡丹同黄少保诸公赋》《忠孝堂为英国公赋》等,其中较为明显的如《咏诸色牡丹同黄少保诸公赋》,诗中云:

天下名花是牡丹,几株齐放近瑶坛。檀心香染锦绣段,金缕杯承码碯盘。

粉面临风浑欲语,霓裳带露不胜寒。同游此日俱勋贵,共倚雕阑得细看。

不论是诗文标题还是正文,都可以看出这首诗的目的非常直接:首联和尾联诗点明了标题当中的作诗目的以及参与人群:与黄仲韶黄少保以及其他达官贵人同游,以牡丹为题进行歌咏。以某事某物为题现场作诗,借以进行文采的交流比试,这种活动在文人之中非常常见,所以这种诗的目的性往往比其他的诗明显得多。诗中颔联颈联都在极尽所能地描写牡丹,并且描写得尽善尽美,将美丽的牡丹比作美人一般,粉红的脸庞迎着风仿佛要说话,漂亮的衣裳带着露好像不胜寒风。实在是美不胜收。

比起其它类型的七言律诗,酬唱诗的辞藻与文笔方面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这种用于文采比试的酬唱诗,往往目的在于逞才,事关比试胜负才华高低,亦或者受台阁体的影响,有堆砌辞藻之嫌,所以对于文笔有极高的要求,故特显辞藻华丽,文笔精彩。

三、陈琏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陈琏一生的仕途较为平坦,多褒奖,少失意。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局势较为平稳,国力强盛,处于明朝的强势时期。在这种环境之下,陈琏的诗歌拥有开阔的意境,少有那些悲身叹世、怀古伤今的诗作,现就以陈琏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

(一)感情真挚,意境开阔

陈琏本身的性格比较儒雅,这也是他的诗文显得意境开阔的主要原因之一。陈琏喜欢通过各种客观景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看似写物,实则写情;句句“无情”,字字有情。陈琏的诗句中往往喜欢描写各种风淡云轻的景色,再辅以简单直接的语言,营造出一副开阔的意境。如《送司训王恭之任闽清》,诗中云:

新拜儒官出帝京,过家奉檄为亲荣。方辞北阙三千里,此去南闽几月程。

菡菼滩声和雨响,武夷山色与云平。闽清学者从来盛,坐拥皋比称宦情。

这首诗的“菡菼滩声和雨响,武夷山色与云平”描写了水声与雨声相和,高山与白云相平的景象。简单两句,就将这一副开阔而又大气的景象给烘托出来,很有画面感。这种简单直接的描写手法,将陈琏祝愿友人的仕途如这番景色一样,前途光明没有障碍,将这一份情意埋藏在这种简单的环境描写之后,形成了这般开阔的意境。

又如《送王给事中奉使琉球国》,诗中云:

金门给事总名流,奉使咸推陆贾优。亲捧纶音辞凤阙,远持玉节去琉球。

彭湖波静皇风畅,三屿山明瘴雾收。他日远人应侯问,好言圣化迈成周。

这首诗是陈琏用来赠予远赴琉球当官的王给事的。其中颈联 “彭湖波静皇风畅,三屿山明瘴雾收。”描写了彭湖湖面平静,远处的三屿岛风景优美,瘴气也都收回去了。表面上是在写风景,意在希望友人为官的时候能够少有风波和艰难险阻,能够一番风顺。将写景与对朋友的祝愿结合了起来,给人以纯粹直接的感受。

除了直接的表述情感,许多诗人也有在诗中选用恰当的语言,来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陈琏的诗中也有如此直接表达自己情意的诗句。如《寄庆远卫指挥姜仲文》,诗中云:

藩翰由来重武臣,如公才器更无伦。喜闻拜命加新秩,行见推恩及远民。

充国筹边先蓄积,仲升抚士务宽仁。弯弧挟槊真馀事,好立奇勋继古人。

其中的颔联 “喜闻拜命加新秩,行见推恩及远民。”就是直接向友人表达内心的喜悦;与尾联“弯弧挟槊真馀事,好立奇勋继古人。”也是对朋友进行直接的鼓励,希望他能多建功立业。这都是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句子,这种直抒心胸使人更能体会到当中的这份真挚的友谊。

又如《送江公子大潜归临安》,诗中云:

闻道临安风景好,凭君问讯近何如。钱王台榭久芜没,逋仙梅花今有无。

物态人情那异昔,湖光山色想如初。他时登览定相忆,烦寄一封云锦书。

诗中的首联:“闻道临安风景好,凭君问讯近何如”,直接向江公子询问最近过得怎么样,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既不会显得突然反而更显得与朋友的亲,最后一句:“他时登览定相忆,烦寄一封云锦书”也是如此,希望友人在登高游览想起陈琏的时候,与他修书一封。这首诗最后的尾联,让全诗的意境一下子变得开阔,同时也与首联的直接的问候形成呼应。诗中亲切自然的话语,也很能让读者体会到陈琏与朋友之间真切的情意,在营造了开阔意境的同时也表达了真挚的情感。

由上可见,陈琏的七言律诗中不管是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是运用简洁直接的描写手法来描写风景往往都能做到情景相融,营造了出开阔的意境,非常具有特色,这种感情真挚的写作特点与后来形成的台阁体压抑平庸而又毫无生气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明朝的前、后七子起到了一定的模范作用。

(二)题材广泛,叙事性强

陈琏的七言律诗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即便只是粗略一看也能得到很多信息,而且题材广泛,常见的各种题材都有留下或多或少的作品,如写景纪游诗的代表作《登泰山》《过赤壁》《少林寺》;送别诗代表作《送李迪除晋府典宝》《送姚给事中升湖广参政》;哀挽诗代表作《挽梅岩区以齐先生》《挽广东参政况文》;酬唱诗代表作《和杨嗣庆见寄韵》《咏诸色牡丹同黄少保诸公赋》:寄赠诗代表作《寄云萝翁》《寄庆远卫指挥姜仲文》等等。而且各种风格作品数量亦不少,加起来有三百二十首。广泛的题材与叙事性强的写作风格相互结合,使得他的七言律诗更显得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由诗题可知赠诗或送别的对象、游历或送别的地点以及创作的原因等等,在起到很好的表述作用。如《送高铭归广东省亲》,诗中云:

凤凰城头初日明,尚舍省亲辞玉京。金陵酒香花欲语,杨子潮来江有声。

怀英每切白云念,令伯独深飞鸟情。高堂鹤发喜无恙,行看彩衣称寿觥。

陈琏在这首诗中记录了送友人高铭回广东探亲的故事,从首联“凤凰城头初日明,尚舍省亲辞玉京”,就知道了事情发生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这么早就要准备送别朋友离去了。颔联“金陵酒香花欲语,杨子潮来江有声”,从这句中可以看出设宴饯别时候的情形,离江边很近,耳边都能听到潮起潮落的声音;酒席上的酒香气扑鼻,花儿仿佛也有千言万语一般。诗中记录了送别的时间,离别酒宴的环境和陈琏心中的情感,在记事方面可以说这首诗和我们现在写的日记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了。

(三)语言朴素清雅,力求通畅

陈琏的七言律诗中令人称道的是用词大方通俗,语言简洁,力求朴素,用典不多,力求通畅,如明初诗人高启一般,而非随大流跟随明初流行的台阁体,只追求辞藻的华丽却缺乏内涵。言语朴素彰显出其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在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之中往往蕴涵着热烈的情感与深意。

如《寄潮州卫指挥王祯》,诗中云:

忠孝双全迈古人,况兼能武更能文。兵书早学周司马,笔法原师晋右军。

先陇奉襄情独切,北堂献寿礼尤勤。素知报国丹心壮,好趁青年策异勋。

这首诗可谓是通俗简洁的代表了,首联就是“忠孝两全,能文能武”百分百的赞美;颔联则夸他的兵法是学习周朝的《司马兵法》,而书法则是学习王羲之的作品,进一步证明其能文能武;颈联则说他在先人的坟墓前祭拜的感情比别人还要真切,向母亲进献寿礼非常勤奋不敢怠慢,从侧面证明他非常有孝心;尾联则是肯定他的爱国之心,并劝他趁着年轻要立下功名。全诗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对友人王祯的赞美与鼓励。用词非常通俗没有太多的典故,但是感情真挚,热烈而直接。这份毫无保留的友谊使人印象深刻。

四、结语

陈琏的七言律诗共约三百二十首,其中包含的题材之广阔,令人目不暇接。其诗歌意境开阔,辞藻清雅,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还能突并且在传统意象方面有所突破,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在不断的归类分析之后更显得具有文学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玉安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明)陈琏撰.琴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932-1933

[3] 李遇春.陈琏《琴轩集》版本考略[J].岭南文史,2014,(第2期)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3

[5] 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58

致 谢

大学四年转眼而过,在这短短的四年里发生了许多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也认识了许许多多的老师与朋友,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也愿意助我一臂之力,我也十分感谢他们。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她不断地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们在论文方面受益良多,从选题,面批等等各方面都无时无刻不遵循着严谨的原则,事无巨细都给予了很高的要求,不断追求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在此特别感谢老师的指导!

陈琏七言律诗的研究

陈琏七言律诗的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59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3月16日
Next 2023年3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