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神话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嬗变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中国古代女性从主导地位沦落到附属地位。随着封建统治的加固,儒学的兴起,女性逐渐被束缚在家庭之中,成为家庭中的底层,禁锢着女性的发展,这在中国传统神话中均有所体现。从中国神话这一视角出发,分析各个时期不同的女性形象,以探究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认清现代女性的社会处境,当代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仍然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有利于现代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女性地位 神话传统形象嬗变

一、引言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女性一直处于非常卑微低下的社会地位。但是在上古时代,女性也曾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在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人们主要依靠采摘等精细劳作获得生活物资,女性对于精细劳作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人们的生存需要依赖于女性的劳作,这使得女性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同时,上古时代,女性占据着生殖优势,使得当时的女性有着极高的地位及话语权。在这一时期,神话当中出现在一些法力强大,具有独特魅力的女神,她们的伟绩显示出上古时代女性的强大与英勇,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而在进入父系社会之后,人们依靠劳动耕作与狩猎获得生活物资,男性的体魄优势在社会生产中凸显。随着汉代儒学的兴起,三从四德成为女性的行为准则,女性的地位呈现下降的趋势。神话作为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罗大众的追求。在神话的发展流变中,神话中的女性不再有征服自然的神迹,开始在婚姻、生育、女性道德等一些家庭传统生活的领域引领女性。西王母成为了王母娘娘,成为了天下女性成为端庄大方的家庭主母引领者;娥皇、女英泪染青竹的凄美爱情,表明从一而终的婚姻观成为社会主流;嫘祖种桑养蚕,显示女性确定了在小农家庭中织布的职责。神话中女性失去她们独立的身份地位反映了女性地位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英雄女神和传统女神的形象进行对比,探究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从神话角度探究当代女性在社会发展中遭受的隐性歧视的根源。

二、征服自然的英雄女神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一些有担当、有能力的英雄女神,她们掌管生死,有着征服自然的智慧与勇气。如女娲抟土造人,以创世神的形象出现在神话中,显示着她崇高的地位;女娲补天,取五色石补天,挽救了无数生灵的性命,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在神话中,塑造了一个伟岸英勇的女性形象;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法力无边,以部落首领的形象掌握着至高的权利;女娃不幸溺死在东海,变成精卫鸟,不断地衔石子、树枝投入大海,立志填平东海,她用直面灾害、征服自然的行动,塑造了一个英勇顽强、征服自然、坚持不懈的伟大女性形象。这些神话故事展示了女神征服自然的力量和英勇的形象,显示着女性在社会中有着较为崇高的地位。

(一)创世女神女娲

在上古神话中,女娲有着创世、造人、救世等丰功伟绩,作为女性神明,她的形象显示了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超然地位。女娲是万物的始祖。《山海经ž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楚辞ž天问》中写道:女娲有体,孰能匠之。从这两本古籍中的记载的女娲故事可以看到,早在战国时期,女娲就已经作为创世神和始祖神出现在神话当中。在生物科学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创世神是当代社会最有权威,最独特的神明。女娲创世神的身份显示了当代女性在社会上有着崇高地位。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在女娲造人这一耳熟能详的神话当中,女娲掌管着生的神职,她用黄土创造了人类,作为人类的母亲,被世人尊敬和崇拜,世人称她为创世女神。史前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是社会的主导,一切关乎民生的重大事件都由女性来做决定。[1]女娲造人神话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对生殖的崇拜。女性作为生育的主体,在尚未开蒙的时代享有高于男性的权利和地位。

除了生人神话,女娲还出现在洪水神话中。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作为救世神,以救世主的英勇形象,承担起保护生灵、消除灾祸的职责。根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面对滔天洪水,女娲勇敢的站在灾难最前沿,她用超凡的智慧与能力与灾祸抗争,天塌了,炼五色石补天、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天,面对灾害毫不畏惧,井然有序地解决了一系列灾祸,给世界带来新生。女娲在补天神话中的一系列措施,在人们心中塑造了一个智慧与力量并存的英雄女性形象。

在《山海经》中,女娲的外貌描述人面蛇身,形象十分奇异、独特。形象虽然怪异,却带有着神秘古老的气质。这一时期的人民对于野外自然生灵有着天然的敬畏感,山林中的生灵对他们来说是对生命的威胁。人们将他们认知中强大的生灵的特征赋予到女性神明的外貌形象上,女娲半人半兽的怪异形象,显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崇高。

(二)法力无边的西王母

最早记载着西王母的文献是《山海经ž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的外貌明显带有猛兽的特征,虎齿豹尾,半人半兽,是个凶神。人们将自然界凶猛的动物特征融合进西王母的外貌形象,使她成为一个有着残暴恐怖的怪神。环境的恶劣,武器的简陋,使得人类面对猛兽处在弱势地位,西王母的形象带着人类畏惧的猛兽的特征,表明了西王母在神话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塑造了一个怪诞的神明形象。

一个外貌奇特的怪神,掌管了令人生畏的神力。《山海经ž西山经》记载,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掌管着死亡与灾祸,神力与女娲截然相反。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医疗救治的手段,没有抗灾抗疫的能力,人们的生命太过脆弱。西王母掌管着天灾,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太过脆弱,无力反抗,只能不断地祭祀供奉西王母,以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安宁。人们面对死亡的威胁是软弱无助的,死亡是不可逃避的。人们对生命多看重,对死亡就有多畏惧。西王母司掌死亡,她的形象带着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灾祸意味着死亡,意味着人生的终结,人们对于不可预知、不可反抗的灾祸有着天然的恐惧。西王母掌管了人类的生死大权,在人们的心中,她的地位与始祖神女娲一样高的,显示了当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崇高。

(三)依罗娘娘

依罗娘娘是土家族人的创世神,土家先民认为,天地由张古老和李古老两位神仙创造,人类由依罗娘娘创造。在依罗娘娘造人的神话中,玉帝觉得人间太空荡荡,于是派遣张古老和李古老到凡间造人。遗憾的是,张古老和李古老造的人都失败了。于是玉帝便让依罗娘娘去造人,依罗娘娘用竹竿做骨架,用荷叶做肝肺,用豇豆做肠,用萝卜做肉,用葫芦做脑壳,通了七个眼眼,锤炼一口仙气,坐着能出气了,站起来能走路了,依罗娘娘做人做成了[2]。

张古老与李古老创造了天地,但是这么能力高强的神仙却没有办法造人。而他们都没有完成的任务,却被依罗娘娘完成了,显示了依罗娘娘的能力与地位是高于张古老和李古老的。造人这一伟大的使命使得依罗娘娘成为了土家族人们的始祖神,享有崇高的地位。依罗娘娘造人的生人神话显示了当时女性地位在土家族中的崇高。人民对生命的尊敬与向往,使得带有孕育功能的女性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与崇高的地位。

三、专注家庭的传统形象

进入农耕时代的父系社会之后,神话中的女性神明的地位开始衰落,身份带有依附性,逐渐失去了强大独立的神格。西王母的身份开始转变,她从残暴恐怖、独立的怪神变成了掌管长生不死药的王母娘娘,形象从可怖向母性转变;女娲神话在民间的流传度减弱;帝女娥皇、女英的最大成就是共同辅助舜帝脱险,人们称赞的是她们对家庭的付出,对婚姻的忠诚。人们歌颂的女性贤惠慈爱成为社会主流,女性只能在丈夫的发展与家庭的稳固来体现自我的价值,母性、慈祥等特质被深深刻在了女性身上,女性的生活开始被禁锢在家庭劳动、四方宅院之中。

(一)西王母的形象变迁

先秦以后,文献中记载的西王母颠覆以往的形象,逐渐向慈祥端庄、雍容华贵的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转变。西王母形象从战国开始改变,到西汉基本成型,在东汉经过道教的美化而成熟。[3]神灵形象的转变为人类外貌反映了人类种族优越感的出现,西王母形象的转变显示了当时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追求。她的身份与神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的形象是文采鲜明,光艺淑穆的。从汉代开始,西王母的形象已经出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固有形象的雏形。经过道教的宣传,西王母成为了带有仙气、统管天下女仙的神仙,她端庄威严,成为了天下女性的典范。西王母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从怪诞的死神转变为统领天下女仙的神明,但她的形象也随着神职的转变逐渐固化。

从东汉开始,西王母不再是被人仰望的女仙,而是追随东王公的女子。后世更有道教人士大肆渲染,东王公不知何去了,西王母又成为玉皇大帝的原配夫人———王母娘娘。[4]自西王母成为了玉皇大帝的妻子之后,她开始以玉皇大帝“贤内助”的身份教化天下女性,显示了女性地位的又一次下降。作为天下女性的典范,她自身带有的妇德思想的禁锢性与身份的依附性,经由西王母神话的传播带给千千万万的女性,使得中国古代女性都带有传统刻板的形象。神话中重点宣扬她的母性与贤良,传颂她为天下女性的典范、楷模。她的身份的转变,形象的变化,是父系社会之下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主流印象的改变,显示了女性主导地位的丧失,女性的身份地位逐渐固化为母亲、妻子。

在神职方面,西王母从掌管病毒与自然灾害的怪神变成了掌管不死药、长生的上古女神。人们对于长生的追求从未止步,掌管长生不老药的西王母形象扫除了以往人们对她掌管死亡的恐惧心理。人们对西王母的供奉不再带有畏惧心理,而是期盼与渴求心理。对于灾祸与死亡,人们感到的是无尽的恐惧,而对于长生,感到的则是无限的向往与追求。面对恐惧,人们会感到卑微,面对追求,人们会得到奋斗的力量。人们对神明产生的不同心理,侧面反映了西王母神地位的下降。在后世,为了抬高男性地位,男权社会不断的改造女性神明形象。西王母的形象一度被改造,她先是追随东王公,后成为玉皇大帝的妻子,逐渐走下神坛,开始了从属地位的神明生活。西王母形象的改造恰恰证明了女性地位的下降。

(二)娥皇、女英的贤内助形象

在民间,娥皇、女英的故事广为流传。《列女传·有虞二妃》比较详细的记载了娥皇、女英的神话。人们歌颂娥皇、女英的贤惠旺家,歌颂她们对婚姻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娥皇、女英作为尧帝的女儿,她们相比其他的女子,应该拥有更高的地位,但在面对舜的时候,却可以放下自尊,共嫁一夫,同心辅佐舜帝。神话中,她们的婚姻不能自主选择,婚姻大权掌握在父亲的手中,父亲决定把她们嫁给舜,她们能够为了正妻的位置用自己的智慧相互竞争,反映了女性在婚姻中地位的卑微。嫁给舜帝之后,她们齐心协力辅助舜帝,屡次帮助舜帝脱险,并在舜帝死后殉情。娥皇、女英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一夫多妻的婚姻习俗,反映了女性的从属地位。神话中赞扬了娥皇、女英贤惠顾家的贤内助形象,显示了贤惠顾家成为中国传统女性固有形象深入人心,表明了当时女性地位的衰微。

娥皇、女英的婚后生活充分的展现了已婚妇女在当时社会中的家庭地位。《列女传·有虞二妃》记载,“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在嫁给舜帝之后,娥皇、女英放下帝女的骄傲,齐心协力帮助舜度过重重难关,充分展现了她们不俗的智慧与高超的能力。然而就是有非凡智能的两名女子,却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一身才华只能施展于家庭俗务之上,在外传播的美名皆是持家有道,贤良淑慧,反映了自西汉起,女性施展才华的舞台开始被束缚在小家之中。在要求女子有妇德、妇言、妇功、妇容的主流思想下,女性的附属地位一再加固,女性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广阔的天地。

娥皇、女英在得知舜帝的死讯后,她们选择了溺水殉情,死后化为湘水之神。她们的殉情行为反映了女性不能独立生存于社会的社会风气,夫死妇随,一女不嫁二夫的婚姻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二女殉情成神的经历,是当时社会对贞节烈妇的肯定,其实质是宣扬女子从一而终的贞洁观念,这为女性立下了贞洁牌坊,是为女性套上的又一层枷锁。

(三)黄帝之妻嫘祖

在《史记ž五帝本纪》中,嫘祖为西陵之女。较早的记载,仅言嫘祖作为黄帝妻子或“元妃”的身份,晚后些的史籍始将嫘祖与养蚕制丝联结在一起。[5]相传在黄帝战胜蚩尤后,大力发展生产,嫘祖是黄帝元妃,她负责做衣冠,在这过程中,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为了纪念嫘祖创造养蚕制丝的方法,世人尊称她为“先蚕娘娘”。此后,嫘祖开始倡导栽桑养蚕,开创了丝绸文化。把养蚕制丝这项功劳加在嫘祖身上,是秦汉以来儒家把黄帝目为各族共同祖先,把什么好事都往黄帝及其身边人身上推这一政治需要的产物。[5]唐代碑文《嫘祖圣地》称嫘祖发明了种桑养蚕的方法。嫘祖作为黄帝的妻子,需要德配其位,人们为了提高嫘祖的声望,把养蚕制丝的发明创造都加在嫘祖身上,尊称她为先蚕娘娘。成为了养蚕制丝的创始人,使嫘祖的品德与地位更加的优秀,却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尊卑荣辱依附于丈夫,女性的地位随着丈夫地位的提升而提升。

嫘祖致力于人伦教化,倡导女性养蚕制丝。养蚕制丝为女性增加了制衣的职责,男性与女性开始有了明确的分工,男耕女织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使女性的价值体现开始转向家庭。女性的价值被压缩在宅院之中,相夫教子、打理家务成为了女性唯一的使命,女性退出了权力的舞台,屈于辅佐地位。

四、从主导到附属地位下的形象固化

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女性地位逐渐从主导走向附属,女性在农耕劳作的劳动生产中缺乏优势,导致女性失去了话语权,女性难以再为自己的权益发声。在长期处理家庭事务的过程中,女性形象开始固化。女娲不再有新的神话事迹,西王母追随东王公,娥皇、女英殉情成神,天庭女仙或清心寡欲,或下凡追求爱情,精怪或成仙或嫁给凡人,女性神明精怪大多被女德,家庭所束缚。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为女性套上了层层枷锁。在儒学一次次的打压之下,女性遵循着三从四德,把一生都消磨在深宅后院,女性失去了地位、尊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象变得单一固化。

(一)身份的依附性

从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女性地位开始下降,这一点在神话中有所体现。《山海经》在记载了女娲、西王母、精卫等一些有个性、有鲜明形象的女性神明的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如旱魃、女丑般悲剧结局的女性,天女魃助黄帝战胜蚩尤,却因丧失神力而流浪于人间,女性地位下降的趋势已经显现。女性神明的形象开始向传统女性形象转变,以附属的身份行使权力,西王母依附于东王公、玉皇大帝;娥皇、女英是黄帝的贤内助;嫘祖以黄帝元妃的身份获得尊荣;而一些神女,作为神明的女儿,她们没有神职,神力微弱,仅仅是以神明女儿的身份,成为地位低于神明,高于凡人的神仙,她们是凡夫俗子肖想的对象,是仙凡恋故事中的女主角,这在一些仙凡恋的传说中有体现,如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都以神女思凡,嫁给凡人并为了爱情不断抗争为故事框架,白蛇传中的白娘子有着千年的道行,她的修行之路却止于情感与家庭。

无论是妻子还是女儿,都是依附于男性的一种家庭身份,她们的身份都带有明显的依附属性:她们行为的初衷大多是为了服务于丈夫、家庭,她们的才智与能力都使成为兴旺家庭的手段。七仙女嫁给董永,织锦还债,后与董永共建家庭。神女的婚姻没有自由,她们失去了利己思想与独立人格,成为了符合妇德要求的神话女性。她们被人传颂的是一个贤妻良母,有着为丈夫的拼搏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的良好品德,被歌颂的是为了丈夫家庭可以放弃自尊,放弃神明身份的决心。她们有非凡的能力与才智,但是却没有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揭露了女性被视作保持家庭的稳定的工具的事实。女性沦为了家庭的奴仆和传宗接代的工具,始终周旋于家庭俗物之间,人生的最大价值是为丈夫提供良好的环境,帮助丈夫走向更好的阶层。

周礼明确规定了女性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6]没有私产的女性只能依附于家庭,三从四德的女性观使得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生存和发展。在现代普遍的观念中,财产是一个人是独立生存于社会的底气与依靠,而古代社会从制度上就杜绝了女性独立生存的可能。在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白蛇传等神话传说中,凡人追求仙女,与仙女结为凡间夫妻。仙女放弃优越的生活下嫁凡人,与凡间男子过上男耕女织的平淡生活,显示了平凡男性迎娶仙女的幻想,反映了当时高门嫁女,低门娶妇的社会现实。神话中,女性的抗争精神主要是为了追求婚姻自由与幸福,抗争结果失败与否,都无法改变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事实。神女最终也只有回归天上孤身一人,和回归到男耕女织的家庭生活两种结局。她们有着绝世的美貌,不凡的能力,但是行为却终究没有脱离相夫教子的女性形象,在社会上缺乏独立的身份地位,即使是帝女,神仙,她们最终依旧是过上日复一日,男耕女织的生活,成为丈夫的贤内助。

(二)男性审美的女性形象

自汉代起,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便脱离了上古神话中怪诞的外貌特征,女神大多带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秀丽端庄,温婉慈祥,女性形象开始刻板化。西王母转变成容貌绝世、慈祥端庄的妇人形象。由于中国封建伦理思想是围绕着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建立的, 因而可以说女性的传统模式乃是根据男性的愿望构成的。[7]神话出自男性笔下,以男性为代表的公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能构建一套美女的标准[8],从先秦开始,神话中女性的外貌形象开始附和男性对女性的期许与幻想。

虽然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是端庄大方、柔顺体贴,但是也有男性喜爱女性妩媚的外貌,于是妩媚的精怪成为神话传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蛇、狐狸,草木皆成精怪,成为符合男性隐性喜好的美女。端庄与妩媚不可兼得,男性便通过禁锢女性思想,削弱女性自主生存的能力,以维护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娶端庄的女性为妻,纳妩媚的女性为妾成为男性选择配偶的潜规则,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贴合了男性的利益,满足了男性内心的需求。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古代男性对女性外貌形象最高的追求。自古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真实的显示了古代女性外貌的不自由。在神话传说中,无论是神仙还是精怪,女性都有着貌美这一共性。无论是带有仙气的神仙,还是或清纯或妩媚的精怪,她们都暗合了男性喜爱的女性外貌形象,而有着异于凡人的神仙精怪,要么会成亲生子,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要么终身不嫁,成为无欲无求、无情无爱的圣女,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预期。《聊斋志异》中,书生多穷困潦倒,精怪则貌美聪慧,然而精怪偏爱书生,热情的奉献自我,为人们所感动的圆满婚姻,依旧存在着纳妾行为。没有女性神明可以在步入婚姻后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我。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古代, 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己任的上层社会男子们, 似乎更热衷于男女情事, 广纳姬妾、挟妓嫖娼成了他们政治生活以外的主要生活内容。[9]男性对于女性美貌的追求,成为禁锢女性思想的一个原因。

五、当代传统神话改编中的女性地位抗争

从五四运动起,女性解放运动从未终止,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寻求解放女性自由的出路,她们追求精神的自由,想要要改变当时的社会和女性群体的命运, 所以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她们选择以战友的身份与男性并肩作战,以寻求平等的地位。在当代,XXX女性开始为平等的社会地位拼搏,女性走出家庭,成为家庭的经济来源之一,事业成为女性自尊、自立的底气,在工作中,女性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示女性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在当代社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女性更加的独立自主,她们相对于落后地区的女性社会地位更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神话经过改编或还原,以电视剧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一些神话改编的影视作品,重新赋予女性独立的人格,塑造出更加丰满的女性形象,力图摆脱刻板的传统女性形象,改变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印象。

(一)妈祖

妈祖是中国的海神,是流传于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在宋代,妈祖开始作为海神救民疾苦。神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利用的道具,向妈祖的信众传达儒家孝悌、忠君、仁爱思想。妈祖在不同时候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精神,表现出妈祖信仰传播的社会规范功能。[10]妈祖的功能众多,救人治病、铲除奸佞、护国庇民、保佑平安,功能广泛的神明为民众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安慰,满足了民众祈求神灵的需求。作为海神,妈祖是海民出海平安归来的希望,她与上古女神女娲、汉代西王母有着共同的神职,掌管着生的神力。然而,妈祖的神话故事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干预,成为了朝廷教化百姓的工具。

在《妈祖》电视剧中,妈祖打造了一个接地气的女性神明形象,塑造了一个维护和平,惩恶扬善的正义女神形象,赋予了妈祖更加人性化的神明形象,力求摆脱以往的政治性教化,打破了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的神话电视剧潮流。《神话》、《欢天喜地七仙女》、《天仙配》等神话电视剧都以男女爱情故事为主线,女性形象与爱情、婚姻紧密联系。但是在《妈祖》电视剧中,妈祖从林默娘成为神明的奋斗成长历程带有之前神话电视剧所没有的励志情结,突显了女性神明智慧与勇敢的一面。在民间神话中,妈祖作为统治者教化民众的道具,地位超然却给人居高临下之感;电视剧极大的丰富了妈祖的形象,着重叙述了妈祖在挫折中的成长历程,为妈祖的形象增添了人性的一面,展现了女性拥有的坚毅,大慈大爱的崇高品质。林默娘得道成仙的历程,显示了现代女性对独立事业的向往与追求。

(二)殷夫人

最早记载殷夫人的古籍是《三教搜神大全》,“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素知夫人是殷夫人早期的原型。到了明代,在《封神演义》中,素知夫人是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原配妻子。无论是在明代还是在元代,她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显示了古代对女性形象中母亲身份的认同感是极高。无论是在《三教搜神大全》还是在《封神演义》,都对殷夫人的着墨极少。在人们的印象中,殷夫人只是一个贤妻良母,一个传统的家庭主母,她温柔善良,和蔼可亲,带有中国传统女性固有的一切特征。即使是在动画片《哪吒传奇》这一现代影视作品中,她仍然是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贤妻良母,遵循着三从四德,行为懦弱,地位低下的女性。她不认同李靖管教哪吒的教育方式,却又不敢违抗李靖的大家长权威;她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反抗丈夫的权威,保护孩子的能力与勇气。这样一个地位低下,能力软弱的母亲形象,成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女性的剪影。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制作组对哪吒的母亲殷夫人的形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动。在性格上,殷夫人变成了一个彪悍的女子,她潇洒豪迈,英勇果敢;会武功,有事业。电影中的殷夫人在性格与身份上与传统形象截然不同,从而塑造了一个有能力、有自信、巾帼不让须眉的职业女性形象,反映了XXX女性地位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殷夫人成为了一个带有母性的柔软与事业的刚强的女性,面对天生带恶的哪吒,她依然能够表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面对妖魔鬼怪,她可以展示自己的刚强与正义。在家里,殷夫人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会包容孩子的与众不同,会愧疚于公务繁忙,无法长时间陪伴孩子;在家庭之外,她是将军夫人,她有着维护陈塘关治安的职责。

同时,电影中的殷夫人带有现代女性共有的痛点:女性无法在家庭与事业中找到平衡点。电影中,殷夫人表现出公职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但她没有放弃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寻找平衡点。女性有事业有可拼搏可奋斗,突破了传统女性在家相夫教子的大众观念,反映了XXX男女平等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在社会上,她是公职人员,她尽职尽责,心系百姓,面对妖魔无所畏惧,维护着陈塘关的安定,展现出XXX女性的事业心。在家庭中,她是母亲与妻子,她与李靖是处于平等地位,可以毫无顾忌地与李靖争论教育孩子的理念。夫妻相互扶持,度过难关显示了当代相互扶持,地位平等的婚姻关系。这个没有大家长权威的家庭,更加符合XXX人们对家庭的诉求;殷夫人独立的人格也更加符合XXX女性形象。

六、结语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逐步降低。虽然古代有很多有才华、有能力的女性,但是女性的才华并没有施展的舞台,推动社会的进程、社会权力的更迭的历程里,没有女性参与的身影。即使是如娥皇、女英这般有着帝女身份的女子,依旧被束缚在相夫教子的牢笼里;即使是如天女魃这般有能力,对黄帝战胜蚩尤有功的女子,最终也只能沦为遭人嫌弃的旱魃。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平等成为社会主流,人们大多认可女性的权力与地位,然而一些顽固观念封建思想和隐性歧视依然存在,在一些落后封闭的地区女性地位依旧有待提高。从殷夫人形象的改变,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提高的呼吁与诉求,男女不平等的情况依旧存在,消除女性在社会中遭受的隐性歧视需要每一个现代青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纪燕.女娲造人神话文化意义阐释[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7):20-21+128.

[2]陶阳,钟秀编.中国神话(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13.

[3]李鹏.论中国神话中的“西王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64-66.

[4]梁蕾.论女娲与西王母形象及演变[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01):70-74

[5]张广志.嫘祖三题[J].寻根,2018(02):4-8.

[6]唐娅辉.传统性别文化的建构与女性地位的嬗变——中国女性从女神到女奴的历史追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3):62-69.

[7]焦杰.传统女性的刻板模式与男性审美视角的矛盾——以中国古代姬妾妓娼现象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33-40.

[8]唐闻君.美丽的性别——“神话重述”系列作品折射出的当代女性身份认同危机[J].文教资料,2013(35):116-118.

[9]唐善梅.从传统到现代:在依附与独立之间彷徨的中国女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07):30-34+47.

[10]张宁宁.妈祖形象的符号化建构与文学传播[J].妈祖文化研究,2019(01):50-54.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知道我完成论文的撰写,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感谢我的妈妈,一直鼓励我,支持我完成学业,为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感谢我的家人,因为他们的支持,我能够选择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未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不辜负家人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他们,报答他们!

感谢我的朋友,在疫情期间,努力的安抚情绪低落、心理焦虑的我,帮助我调整心态,积极地防疫抗疫,正确地看待疫情消息。

感谢我的室友们,在这陌生的城市,我们努力地包容彼此,你们和我共同布置了一个温馨的家。我会永远记得四年里的美好。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中国神话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嬗变

从中国神话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嬗变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194.html,

Like (2)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3月17日
Next 2023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