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骚》的主体意象

摘 要

植物意象一直以来颇受古今作者的青睐,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植物通常被作者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所著作品《离骚》的主体意象——香草拥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寄托了诗人的高尚情怀。《离骚》的主体意象和美人意象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抒发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愿与奸臣佞臣同流合污和对拥有明君忠臣的朝堂的向往之情。诗人通过对香草意象和恶草意象进行的对比,抒发了自己愤世嫉俗、不愿与奸臣佞臣同流合污的高洁之情。

关键词:香草 高洁情怀 美人 恶草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古时便已有人对《离骚》中的香草意象进行了研究,香草意象在文学研究上形成一种传统,并且流传下来,香草意象在当今学界也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文学界对于《离骚》中的香草意象,各个学者学派一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爱国诗人屈原通过香草意象来譬喻,来书写自身的情感与期望,这种隐形的暗喻写作手法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研究的。屈原十分喜爱香草,作品《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将香草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其对香草的喜爱可见一斑。经过研究核算,《离骚》中所包含的植物意象大概有40种,种类最多的是香草香木共34种(香草22种,香木12种),恶草6种。诗人耗费诸多笔墨来描述香草意象,在梁文勤的作品《香花芳草的深层世界—< 离骚 > 芳草意象群的多重喻指》(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中 ,他指出《离骚》中的香花芳草具有不同的譬喻 :“‘我’之美德修能、质变的人才、贤臣及君士”。而王逸则认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由此可见,香草意象是《离骚》这部作品的灵魂组成部分。

一、《离骚》的主体意象

意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而意象所指之物在作品中也会被赋予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离骚》中的意象自然也不例外。在《离骚》这部作品中,诗人描述了大量的香草意象,可见香草意象是《离骚》的主体意象。而这些香草意象都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寄托了诗人心中的情怀。

(一)香草意象的象征意义

1.以香草寓己身

无论是解读哪一部作品或是哪一种意象,都不能将它与作者剥离开来,因此,在解析其中香草意象的象征意义时,必须紧密与作者或者说作者的境遇结合起来分析。“离骚”二字从古到今拥有了不少种释义,最为广大读者熟知的,是“离”为遭受,“骚”为苦难。然而作者屈子却运用了美好的香草作为诗歌的主体意象,他在作品中说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于是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在作者心中,“江离”、“辟芷”、“秋兰”都是世间美好而纯质的事物,这些事物亦是代表了具有许多良好素质的诗人自己,他愿意以这些香草装点自己,让自己更加美好,追求更美好的品德。只是面对被排挤流放的境遇,即便心中仍有希冀,诗人心中却未必没有恐惧。

一秋的草木,便如同一世的人生。草木的生命是有限的,注定了香草的美好亦有时限。“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光阴迅速逝去,无法久留,四季更替变化有常。诗人由此想到世间草木在时间的流逝中已经由盛到衰,而自己的身体也在逐渐衰老。时间是最无情的事物,它带走了香草美好的光阴,就像是要带走诗人一生最美好的阶段一般。诗人用香草的凋零、美人的迟暮来譬喻自己被流放蹉跎的时间,他希望自己不会在流放的地方久留。

诗人放下苦闷,面对流放的处境依然不放弃,他不愿与楚国一些趋炎附势的贵族子弟官宦同流合污,亦不愿随波逐流,“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诗人相信只要他坚持自己美好的情感品德不变,如香草在一寸天地中保留的纯洁品质一般,即便形销骨立,他也不甚在乎,依然期望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

2.以香草寓明臣

诗人不仅用香草自喻,还用香草比喻明臣贤臣。在作品中,诗人写道:“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诗人种植了许多春兰、香草秋蕙,又种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培育其间,由此可见诗人心中是希望在楚国这片土地上,能够培植更多拥有美好品质的明臣,希望满朝明臣能如他种植的香草一般,枝繁叶茂,等待为君主效劳的一日。“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古代的三位贤君德行十分精美,于是各种芳草都愿意集聚在他们周围。其中还混杂有着申椒与菌桂,又岂止是汇集那些蕙草和白芷!诗人显然以香草喻指明臣贤臣,同时心中也希望在楚王身边也能聚集这样的明臣。

然而,诗人依旧有所顾虑。他不甚在意香草的自然凋落枯萎,却怕在其它原因的影响下,会让香草变质,变得污秽、不洁。楚国的朝堂就像一潭浑水,即便偶有明臣贤臣出现,诗人依然担心他们会被朝堂的追名逐利、勾心斗角、利欲熏心同化,变得喜爱争权夺利、贪得无厌。

(二)香草意象所寄托的作者情怀

1.忠君爱国情怀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香草意象亦是诗人心中情怀的寄托。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评论《离骚》:“《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作者认为《离骚》中采用了《诗经》“比”、“兴”手法,用“香草”来比喻“忠贞”[]。王逸是从忠君的思想来研究香草意象的,而这个说法也普遍被后世文人认可,也有不少学者是基于王逸的研究成果继续研究《离骚》中作者的情感的。“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诗人出身楚国贵族,却与贵族政见相左,被贬黜流放前与楚国“党人”相斗,只是终究为奸佞所害。诗人明白楚国的前路正因为那些奸佞小人而变得黑暗、艰险狭隘,即便君主因为谗言而将他流放,他依旧担忧君主的车子会翻覆,忠君之思可见坚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不仅忠君,更心怀楚国的子民,忧心着楚国的前路,忠君爱国之情唯心可鉴。只是被流放的处境让他无法将自己的忠心呈现在楚君面前,于是他寄托于香草之中,寄托于他所写的文字中,他希望自己的一片赤诚忠心,能够借由香草意象,或者说以香草为主体意象的《离骚》这部作品,令楚君能有所改变。

2.高洁情怀

兰,花中君子;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提到,菊花是所有花中的隐逸者。在所有的花意象中,兰和菊都是品行高洁的花,君子之风高洁,隐逸者心怀高洁,二者皆不为尘世污浊所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木兰之坠露为饮,以秋菊之落英为食,其中,饮露餐英是饮茶习俗,表现的是诗人高洁纯挚之情。屈原食秋菊之落蕊,当然不是干吃,而是饮菊花茶,表现自己修洁的品格和尊贵的身份[]。

古代曾有折芰荷为衣的习俗,“芰”的花和叶较难枯萎,不会很快变质,而且拥有浓郁的芳馥之气,还能用来医脉理病。诗人在作品中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香草来衬托自己的高洁情怀。香草可散发出芳香,多指美好的事物。而在诗人心中,香草是高洁的植物,他认为:“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芳草与污垢杂糅在一起,唯有纯白高洁的质地不曾亏损。诗人出身贵族,却品性高洁,与其他楚国贵族不同,是朝堂上的一股清流,为了楚国的百姓多次向楚君进言,楚君亦十分信任他,只是受奸人所迫,诗人不得不远离朝堂。诗人明白朝堂之上不乏奸佞小人,他们用谄媚迷惑楚君,披着“忠君”的外衣,掩盖着底下贪婪的嘴脸。楚国朝堂局势复杂,在奸佞当道,君主偏信谗言的情况下,朝堂的清流之风难以出头。诗人既忧心楚君被小人蒙蔽,也忧心贤明之臣在“芳与泽”杂糅的处境下最终“昭质”有亏,他希望朝中贤明之臣能得修高洁,不随波逐流,甘为佞臣。

3.美政情怀

众所周知,《离骚》在我国文学史上拥有着不凡的地位,是最长的一部政治抒情诗,诗人将自己的身世、遭遇、理想追求、政治主张等等都融入了其中,更以“香草”、“美人”等意象作比,不仅抒发了诗人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高洁情怀,更表达了自己对革新政治、施行美政这一理想的坚定信念。而“美政”是诗人爱国思想情感的核心。诗人的“美政理想”,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明君贤臣共同振兴楚国。黄震云认为:屈原作品中大量的香草描写,主要用来塑诗人明礼、明辨、养生、修能、忠贞的高贵品质,而这些高贵的品质,诗人希望楚君朝臣皆能持有[2]。

身为楚国的贵族,与国君同姓,又担任要职,出入君王身旁,屈原深知责任重大。他把君王与国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心辅佐君王,以实现振兴楚国的宏大志向。他忙于内政外交,在国内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成效显著[]。后虽陷于奸臣之手,但诗人依旧坚持在楚国进行全面的改革,对内削顽固的旧贵族势力,富国强兵;对外则行远交近攻之策,联合其余国家共同抗秦。然而诗人最终还是被楚君贬出了权力中心,壮志未酬。诗人在《离骚》中不可避免地表达出对楚君“亲小人,远贤臣”的行为感到的心寒和不甘,悲思愤涌,诗人只能宣泄于笔尖,将一腔政治情怀寄托笔下。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在诗人心中,要治理一个国家,君主的贤能十分重要,唯有国君具有高尚的品格,才能享有国家,“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同时,选贤任能,罢黜奸佞。“举贤授能”,不分贵贱,将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权威垄断。“循墨不颇”,修明法度,不因贵族特权而偏颇,都是诗人心中的“美政”。《离骚》是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与根深蒂固却腐朽没落的楚国旧贵族进行斗争的实录。只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振兴楚国,明君、贤臣、法度不可或缺,同时,民本亦不可忽视。正是明白这一点,诗人在《离骚》中反复提到了“民”的问题,“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一个朝代的兴亡固然与君主、臣子有直接关系,但民为一国之本亦不可忽视。唯有君臣皆德配其位,施行美政,重视民本,才能振兴楚国。

二、主体意象和美人意象

(一)美人意象

1.美人意象

《诗经》中的首个篇章——《关雎》第一节中写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此拉开了两千余年来诗文赋曲等文学作品对“美人”意象延绵不绝地描绘之序幕[3]。《离骚》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香草,其次便是美人意象。若说《诗经》中的《硕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美人”意象的开端,那么《楚辞》中《离骚》对“美人”意象的运用是前者的继承和深度发展。《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月出》:“月出佼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等等,这一系列的美人意象美至极致,然而在现实中这样的美人是稀有的,甚至难以寻觅,足见其稀罕。于是在这些美人身上,难免汇聚了来自各阶层各学派的创作者心中的美好理想与愿望期盼。这些创作者笔下的美人拥有着其他人所不能及的人格操守,心怀忠贞,不风流轻佻,不为威暴所摄,举手投足,庄重典雅,从容不迫,兼具着美好的理想情操,诗人们以此为理想,好逑不已。追求这些美人,亦是暗喻在追求那些高尚的理想情操。

《离骚》中也有不少描述都运用了美人意象,“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由这些对美人的描述可以看出诗人对美人的追求锲而不舍,亦坚定无改。

2.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

其一,诗人以“美人”自居。在过去那个封建势力和男权强盛的时代,女子要实现自己活着的价值十分困难,这就造成了女子对于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美貌往往会更加在意,从而畏惧着时间的流逝,未出嫁的女子更是如此。诗人胸怀伟大的政治理想,却没有办法实现,自被放逐后,对时间岁月亦如待嫁女子般尤为敏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感叹时光易逝,紧紧地将“美人迟暮”与自己的功名事业、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二者皆因为未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间却在飞速流逝而感到焦虑,他们唯恐失去机会,只能等“美人迟暮”。

其二,诗人以“美人”寓明君。事实上,“美人”一词在先秦是并不特指漂亮的女人,它也指有道德的人。确切地说,“美人”就是圣王、贤者、善人。在《离骚》中,屈原有时以“美人”自居,有时“美人”则指理想的君王[]。诗人在朝时,以国家的振兴为己任,君王和国家在诗人心中居于同等的位置,诗人一心辅佐君王,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宏伟志向而努力。此间,诗人与楚怀王的君臣关系未尝不能成就一段“明君贤臣”的佳话。然而,天子近臣,最易招人妒恨。上官大夫的构陷,终究让诗人与楚怀王离了心,无论是“非我莫能为”还是“僭越之心”,都让一国之君产生了忌惮。之后诗人更是被贬出流放,再无缘朝政。楚怀王偏信小人之言,诗人心中不甘沉寂,在作品中曾借用了巫歌中“神游”的主题,通过三次“求女”的行动诉说了他的“政治失恋”。三次“求女”的对象都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女:宓妃、简狄和二姚[4]。“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美人的闺房深邃而难以接近,圣明的君王亦没有觉悟。神女与君王都拥有着让人仰望的高贵身份,君王对自己的疏离,就如同神女完成使命离开时那一份触手不可及的疏离。面对神灵,诗人心中心存敬畏,面对君王亦是如此。“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道浑浊,遮蔽美德,妒忌贤能,称扬恶行,诗人的遭遇便是对这两句诗最好的诠释。诗人“求女”归根结底是因为君王对自己的疏离和贬黜,对现实的迷惘与无力,追求“美人”事实上是在追求一位明君,一位能够明辨忠奸、识人善任、不为奸臣所迷惑的君王,一位能够让他实现心中政治理想的君王。只是诗人最终依然求而不得,不能从困境中脱离,只能看着楚国在奸臣贼子的毫无作为下逐渐走向衰落。

(二)美人意象和主体意象的关系

1.相互依存

美人意象与香草意象一般,在《离骚》中亦被诗人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而与《诗经》中的美人意象相比,《离骚》中的美人意象寄寓的情感更加深刻。诗人以美人意象比喻自己,用主体意象——香草譬喻美好的品质和能力。诗人认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高阳氏给予了他贵族的出身,诗人的父亲给予了他“正则”“灵均”之美名,他既有这般美好的内在,又具备着修饰自己的能力,就如同美人佩戴装有芬芳香草的锦囊配饰来修饰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于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内在品质与外在修饰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美人若是没有了内在的品质,就如同一具红粉骷髅,缺少了灵魂;若没有了外在修饰,美人的内在品质难以被发现,便容易错过被他人欣赏的机会。诗人朝饮木兰坠露,夕食秋菊落英,用这些香草来哺育自身,不断修饰自己,如同美人惜取芳草进行装扮,心中期望着有一日能够重得君王青睐,为君排忧解难。诗人喜爱着香草的美好,于诗人而言,香草与自己是互相依偎,相互共存的事物。草木零落,就如美人迟暮,而诗人自己被流放的处境,恰恰对应了“香草不存,美人无颜”这一幕,抒发了诗人对时光不复,自己逐渐衰老却还未从困境中挣出,楚国的政治还未进行任何改变的急迫。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诗人在被流放时的感情寄托,唯有借助“美人”与“香草”之间的联系,诗人才能寄托自己心中的焦虑与忧愁。

2.相辅相成

王增斌的《从香草美人透视屈原的人格魅力》指出:“香草美人传统的本质就是以男女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因此可以理解“香草”指代诗人自己,“美人”代指楚怀王[]。上文也提到,香草意象是诗人在比喻自身、比喻明臣,美人意象则是在比喻君王。“美人”与“香草”,相辅相成,就如自古以来,有明主,便会有明臣;有明臣,亦会选择明主。明主明臣相辅相成,继而成就君臣佳话是每一位忠君明臣心中所期盼的,诗人也不例外。

诗人拥有楚国贵族的出身,个人品质品德亦十分出色,对政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诗人在朝前期,曾深得楚怀王信任,屡次迁升,随着诗人的才智锋芒逐渐外露,楚怀王对诗人的信任也日渐加深,每每遇见重要的政事,亦会与诗人相商。诗人进行政治的内外政治改革,君主的支持断然不可少,然而最后这些信任还是被一个君王的疑心所磨灭。诗人几番求“神女”,却始终求而不得,与其几番被贬,遭到流放的事迹相吻合。“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只是“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宓妃时仪威盛,与诗人遵守礼法的个性相悖,唯有放弃她。诗人后求娀氏,只是娀氏已成帝王后妃,最终求美人不得。最后诗人欲求虞氏二女,但想到美人能力不足,说成的希望十分渺茫,从而主动放弃。求“神女”的过程坎坷,其因有三:所求之路不同;为外物所阻;诗人自身的放弃。屡次失败的经历,已让诗人感到失望,就如同楚怀王的屡次不信任,直至最后,诗人失去了初始的信心。政治的内外改革最后没有得到楚怀王的支持,是诗人心中最大的遗憾。诗人以“香草”与“美人”相辅相成的关系来比喻君臣,便是寄寓了自己对拥有一位能够识人善任的明君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辅佐君王左右的能臣贤臣。

楚怀王对诗人有知遇之恩,诗人将楚怀王引为知己,因此诗人愿一生为君王所用。诗人愿为香草,散发着自己的芳香,为君王所配,充分发挥自己的功效,让君王的品德更加高洁,与君王相辅相成,成就和谐的君臣关系,从而实现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在政治上施行仁政,强国富民。

三、主体意象和恶草意象

(一)恶草意象

1.恶草意象

在《离骚》的所有意象中,还有出现了除香草意象以外的另一种植物意象——恶草意象。先秦时期,最先出现植物意象的诗歌《诗经》中的“草”原本并无善恶之分,这些草在《说文解字》、《尔雅·释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著作中有一定的阐释,有些具有食用功能,有些具有药用功能,还有些有着社会公用方面各种不同的功能[]。恶草在《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著名字典中的解释义项有两种,第一种释义是“有害的草,毒草。常比喻邪恶者。”第二种释义为粗劣的食物。在宋代黄伦所著《尚书精义》中指出:“田有恶草,则害嘉谷。”这里的恶草主要指的是危害庄稼谷物的草。先秦时期,草与农民的庄稼耕作息息相关。那个时期的农作物生产量并不高,因此农民对于农田最终的产量问题尤为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农民视庄稼中妨碍农作物生长的草为恶草,亦有理可据。据《陆氏诗疏广要》中记载:“《离骚》云: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以三者皆恶草。”在《离骚》中,恶草意象主要有薋、菉、葹、茅、萧、艾6种。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小人的屋中布满了薋、菉、葹这些恶草,却也有与众不同之人不肯佩戴服用。从《楚辞》开始,诗作中的恶草意象便有了系统的隐喻层面,《离骚》中的恶草同样被诗人赋予了隐喻的含义,与诗人的情感有着巨大的关联性,恶草意象的出现往往和诗人忧愁遗憾的心境相关。

2.恶草意象的象征意义

《离骚》中的植物身上都蕴含着诗人赋予它们的特殊象征意义。在作品中作为主体意象的香草意象象征着拥有高洁品质的诗人自己以及明臣贤臣,同为植物的恶草则象征着楚国朝堂中的奸臣佞臣、谄媚小人。学者王逸曾经为《离骚》作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恶草”不是对具体某一种对象的描述,而是指代了一个群体,它的出现往往是群体性的,就如田间的杂草一般,数量庞大并且难以根除,它象征着诗人所处朝堂的政治阴暗面,象征着扎根在楚国朝堂的旧贵族势力,难以分化与根除。以恶草寓奸臣,诗人明白,朝堂中的奸佞之臣便似庄稼中妨碍禾苗作物生长的杂草,数量众多,且会遏制其他贤明之臣的成长,让楚国朝堂变得更加杂乱,难以整治。“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在那些小人眼中,佩戴香草的诗人是异类,不是他们一党之人,因此排挤诗人,他们担心佩戴香草的诗人得到君主宠信,触及了他们的利益,因此屡次三番针对他。“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他们取了粪土填满自己的锦囊,反倒说诗人佩戴的申椒没有任何香气,就如同那些奸佞小人内外品质有亏,反是污蔑诗人心有污秽。《离骚》中的恶草意象出现次数远不如香草、美人意象的出现次数,但却不容忽视,诗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些恶草的出现,才让香草昭质亏损,让香草遍布的楚国国力渐衰。若要振兴楚国,必须整顿朝堂,除去如恶草一般有害的奸佞之臣。《大雅·生民》云:“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唯有除了那长势高大茂盛的杂草,才能见到金灿灿、长势喜人的作物。

(二)恶草意象和主体意象的关系

1.对立关系

“香草”与“恶草”,前者是高洁之物,后者为恶臭有害之物,两者在诗人心中呈明显的对立关系。恶草生命力十分顽强,且随处蔓延滋生,就如同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一般。诗人联想到恶草于人有害这一点,描述美人配香草,小人配恶草,在诗中写得明明白白。诗人给予了两者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又将二者不经意地进行了一番对比,从一方面来看,香草以寓明臣,恶草以寓奸臣,美人以寓君王,美人佩戴香草能锦上添花,美人佩戴恶草非但不能向高洁的方向发展,反而受其所累,亏了昭质;另一方面,以香草自喻,以恶草寓小人,香草拥有着美好的外在,更能时时散发着芳香,沁人心脾,必要时亦可作药用,与人有益,反观恶草,与香草共同生长时会遏制香草的成长,在田间亦会妨碍作物的生长,与人无益,更是有害。在诗人笔下,此二者影射朝堂忠奸之辨,只是君王不识忠臣,却重用奸臣,疏远贤臣,犹如美人佩戴恶草,于君、于国皆有损。

2.同化关系

恶草意象与香草意象同属草意象,原本二者并无善恶之分,盖因人之所念,才让文学作品中不同的草类植物拥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植物的意象是客观事物——草类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寄托着主观情感的抽象事物。恶草与香草两者同样都是植物,“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兰芷已不再散发芳香,荃蕙亦被同化成了茅草,为何昔日是芳草,今日却成了萧艾?诗人感叹,此皆因不好修洁,方从香草成了恶草。由此可见,二者并非全无联系,全然对立。若香草不修洁,任自身为污秽所染,亦有可能成为荒野枯草,品质不复美好。相对应的,如若臣子自身不注重品德,不重视修洁,即便是一种香草,最终也难以逃脱被恶草同化的结局。

四、结语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恶草三种意象含纳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情怀,描绘了一副先秦时期诗人在楚国的瑰丽图画,尤其是诗歌中的主体意象——香草更是为后世的意象研究提供了难以言尽的留白,知无尽而识无穷。

参考文献

[01]孙晓榴.《离骚》中“香草”意象的研究概述[J].新西部(理论版),2013(20):85+88.

[02] 刘中黎.《离骚》“意象美”探析评述[A].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47).

[03] 卢玲玲.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https://wk.baidu.com/view/e40ad308b9d528ea81c779c8?ivk_sa=1023194j,2014.

[04] 蔡爱芳.异质同构 男女/君臣——《离骚》“美人”意象钩沉[J].名作欣赏,2012(08):64-65.

[05]赵纪希.浅析“香草美人”意象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124-125.

[06] 蔡萌萌.《诗经》“恶草”考[D].山西大学,2015.

致谢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水,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十六年的读书生涯也即将在一片炎夏中划上句号。回首过往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不仅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更积累了进入社会工作的无数经验,这是学院给我的,也是学院中我身边的每一个人给我的。虽曾有过迷茫和彷徨,但幸运的是我在学院中拥有了众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给予了我支持,是我前行的动力。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他严谨的教学态度与渊博的专业知识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能从中受益匪浅。即使工作繁忙,教授却依然不忘对我的论文进行专业而细致的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拟写大纲到开始撰写初稿、修改二稿,再到定稿,教授都十分耐心地审阅每一份我上交的论文资料,并且帮助我分析思路、提出修改建议。每一次与谢教授的探讨都能让我突破自己固定的思维,在论文中开创出新的思维天地。能得到谢教授的指导与关怀,是我莫大的荣幸。

其次,我要感谢文学院传媒学院中的全体教师。他们之中有的在文传学院中担任过任课教师,有的是课堂中的匆匆过客,有的在背后默默为我们辛勤工作。感谢老师们的专业指导,使我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工作,使我们的学习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导,使我能够在严谨和谐的班级氛围下与一群伙伴共同学习成长,使我能够在论文遇到难题又不便向老师请教时转而向同学寻求帮助。

再次,我要感谢各位班委和我亲爱的舍友。是班委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时时刻刻向我们转达各种信息,引领指导着我前进,哪怕行差踏错一小步,也有班委在身后帮助我纠正错误。她们在不同时刻对班上同学的关怀使我感受到了来自班级的温暖,使我更加喜爱着我的班级。同时,我的舍友在我的大学生活中给予了我许多的帮助,让我在大学学习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感谢你们不辞辛劳,让我能够在学校拥有一个安逸的学习环境,是你们的辛勤教育,才有了现在的我,是你们的爱,让我能够在人生之路上拥有无限勇气,一直走下去。谢谢所有帮助过我和支持过我的人,无论我将来身处何方,都会永远记得你们的关怀!祝所有同学前程似锦!

论《离骚》的主体意象

论《离骚》的主体意象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62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3月18日
Next 2023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