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以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为神圣使命的教师,其职责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靠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教学语言是第一位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规定的教材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与交流,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乃至进行创造行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古罗马美学家朗基努斯说过:“美的语言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将对其它心灵产生深远的震撼。”教师美的言语本身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它必将对学生产生美的感染,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丰富审美情感,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可爱而又天真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差。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处在逐渐提高的阶段。因此,应该有与众不同之处:必须采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启发孩子们的心智;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运用贴近童心的语言展现语言的规范性与艺术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该该如何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的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是每个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只有规范、准确、思路井然有序,才能轻松自如的讲解课文,发挥语言的作用。有一位教师学识丰富,但他爱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讲起课来不是满口“之乎者也”,就是学生听不懂的术语。久而久之,他班的学生都不喜欢上他的课,起初上语文课只是不听课,后来,发展到部分学生不上语文课,这时那老师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由此可见,授课语言规范、简洁的重要性。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这样的教学质量才会高。

  二、形象、亲切、自然的课堂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由此可见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想指导学生朗读“乌鸦到处找水喝”这一段时,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这位教师就大声地说:“停!”然后要求学生再读,可是学生还是读不到位。这老师又生气地大叫:“停!”如此反复多次后,当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再读时,全班却鸦雀无声了。当时弄得这位教师很尴尬。是这些学生故意跟老师唱反调吗?我觉得不是。因为,在这位教师多次大声叫停的情况,已把这些孩子吓坏了,老师的语言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不知是读的好,还是不读的好。读吧,又怕被老师骂,所以干脆不出声了。你看,正因为教师的语言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形象的语言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表达,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即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技巧,运用比喻、排比等修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的效果。教师应瞄准文学作品的精彩处,乘势而入,或稍微加工后进行描绘,或美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想翩翩。

  三、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课堂语言、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优美的课堂语言犹如春风化雨,让学生如沐春风。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让我们的教学课堂升温。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只有把饱满的激情融于她的每一堂课中,语调要多变,抑扬顿挫,或庄或谐、或激昂或感伤、或亲切温和、或欢快流畅。形成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用以激励、诱发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自然而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主要抓住汤姆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读到“‘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的嚷起来。”这句时,读出汤姆的不情愿。在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汤姆和爸爸的话时,更是读出了汤姆的无可奈何、遗憾而又失望的语气。通过教师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文本,让学生心动神随、入情入境,真实地体会汤姆的心情。整节课下来,学生都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她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让学生去感受黄河万马奔腾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虽然学生没有见过黄河,没有亲眼目睹过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前行的羊皮筏子,但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里,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却浮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此时,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教学已达到了目的。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整篇课文的基调就是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悲伤的感情讲解课文。当讲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还有“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带着低沉而悲伤的语调,随着小女孩的悲惨死去感情由弱到强,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而言,只有死去才能解脱的残酷现实。对小女孩产生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也为小女孩所处社会黑暗表示愤慨。同时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由衷感谢伟大的祖国,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幽默、风趣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也能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德国海因•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有时,教师通过一些幽默的“点化语”或“插入语”会使课堂化平淡为神奇,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都主张课堂语言要尽量风趣幽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不仅使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使后进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励,获得克服困难的兴趣和信心。
  追求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目的不是停留在调剂课堂气氛,而是为了造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让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如:薛法根老师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在与学生表演课本剧前,微笑着对学生说:“这次便宜你们了,你们扮演爸爸,我扮演汤姆。”仅一句话,顿时满堂大笑,学生的表演欲和求知欲大增,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浓。当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我们不能为了刻意追求幽默风趣;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是用损别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要使自己的课堂妙趣横生,教师只有不断树立和强化幽默意识,善于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潜心阅读,积累幽默的格言、警句;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幽默大师”。
  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把“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推门而入,径直人座,这位教师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门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有的学生说,因为诗人知书达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适时地运用幽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的修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五、启发性的课堂语言

  善诱、启发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自得”。能产生这样效果的教学语言就是启发性语言。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比如教学《种瓜得豆》一文,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诠释了。”当我让他们自己在书中找答案,于是他们便马上去看书,不一会就找出了答案。我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个转基因技术是怎样种瓜得豆的吗?”孩子们开始了读书,还在小组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结果,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启迪,重点就凸显了。

  六、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

  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激励,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手段。它能产生较好的推动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愿,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的语言。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

  1、赏识与尊重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我们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评价语言,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
  (1)要巧用,在提问中,能常说:“谁能”“谁来”“谁愿意”等激励性的语言,定会激发学生思考,发言的欲望。
  (2)要真诚。真正的赞美是溶入血液的,用充满感情的言语评价学生,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在评价学生时,充满真诚地说:“太好啦!我发现了你很有勇气!”(情不自禁地竖起拇指)“你读书很会思考,老师喜欢你这样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真诚的赞美,让学生思想得到了净化,学会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3)要有效,要让被表扬的与其他同学知道为什么得到表扬。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一味地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廉价的激励一时间会让听者心里高兴,但不会成为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推进剂。我们不妨这样说:“你真棒!你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帮助自己理解文言文,这真是个好办法。”“这样评价,让被评价的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其他同学来说,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课堂上只有这样具有导向性的评价才能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4)要机智。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激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它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的,如果课堂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2、肯定与激励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评价语言,并适当给出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自信的作用。例如:“不错,学习得很认真。”“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大有进步,要加油!”“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另外,老师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发言的有:“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谁也来试一试,相信你能回答得更好的。”“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相信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这样的语言,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

  3、目光与微笑。

  人们常说:“人的脸就像一本打开的书”。可见,脸部和脸部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诚挚、友善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唤醒和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活泼、融洽。教师在运用口头评价语言的同时,配以自己丰富的表情语,也会起到“点石成金”的评价效果。其中,目光语就是一种有效地运用眼神和目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参与交际的言语,老师的目光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老师的目光充满自信,那么学生也会精神振奋,老师在课堂争取做到要与每个学生的目光接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注意着他,这种目光的交流,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当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比老师大声的斥责更有效。当学生胆怯时,老师亲切的目光会给他勇气。比如老师在表扬一个学生时,口头表扬的同时配上一个欣赏眼神,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
  微笑是最有魅力的。微笑的老师是受欢迎的教师,教师发自内心的笑,是一种甜甜的笑,能够创造出一种愉悦、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信任的一笑,能有效地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从容地思考回答;在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或作出创造性的举动时,教师报以赞许的一笑,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在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教师给以宽容的一笑能显示出教师的大度,并解除学生的负疚感。
  总之,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教师的语言时刻散发出艺术的魅力,要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霍姆林斯基(苏),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
  2赵敏成:试论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3张宝臣主编:课堂就是艺术
  4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杨九俊.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M].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6魏丽杰魏丽华主编《教师言语艺术》济南出版社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90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5月15日
Next 2021年5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