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往往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推进或后退,就如两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样的因果关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在不停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身边事物的存在方式。
文字从纸质到荧屏的信息化已经渐入佳境,相应的作为图书的储存中心-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正在成长。
随着市场经济慢慢进入中国,人们生活节奏慢慢加快。图书馆作为一个固定的空间地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便捷生活的需求,从70年代开始应用信息化,到90年代的全面采用,图书馆渐渐从图书的保管中心变为社会知识信息的流通中心。
图书馆信息化等于再造一座虚拟图书馆,首先需要将图书文献数字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将资源上传在网络上,使得读者能够时时刻刻通过电脑手机下载,方便快速的获取知识文献,这座虚拟图书馆可以是个网站,是个APP,既能存储大量知识文献又可以是一个交流平台。如果钱钟书先生生于这个时代,想必他四年横扫清华图书馆的豪言会变成十年横扫中国的图书馆软件。诚然,信息化必定会出现电子出版,对纸质书的出版造成冲击。但信息化使得图书突破了时空的束缚,这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所必须的。电子出版的管理,以及电子版权知识版权方面的法律也需要得到完善,中国早些年因为对知识产权法律不完善,导致创新人才缺少、流失国外,进而国内盗版商品猖獗。网络上盗版小说,图书更是比比皆是,但这都需要时间

当然,信息化不仅仅方便了读者,也同时将图书馆从被动的输送知识文献,变为了图书馆与图书馆、读者,以及读者与读者交流合作的一个流通中心。
长期以来,图书馆都是独立的,内向的,各地图书馆呈现国家地区板块模式。但信息化建设的普遍能使各地图书馆互取所需,文献资源得到共享,文化与技术得到交流读者也能在图书馆平台上进行文献交换,思想碰撞。从而既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又使得读者能得到更完整,更精确,更实效的知识文献资源,最终目标是组成一个全国性的、完整的图书馆信息化体系。但从而引发的两个个问题,一个是图书馆缺少一个权威的领导机关。既然是各地团队合作,就必须有一个领导机关进行统一协调合作,资金、人员、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得到统一的解决。第二个,信息化的的不标准,不够规范。各个图书馆使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库不同,这些差异都会成为信息化的阻碍。
信息化既是对图书的改革,也带动着图书馆管理方式的改革。
信息化意味着管理和维护系统自动化,但各地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导致各地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不一。比如我们学校的图书还未完全数字化,虽然引进了图书的查询与索引信息化,但因为图书仍需要到馆藏中心获取,大部分工作仍然需要人工处理。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都会随着图书信息化而改革,相应的工作也会从传统的整理图书,管理图书,转到针对读者以及网络的信息服务工。管理方面的人员也相应的需要更换,以前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趋向老龄化,成为收留无业人员和照顾关系户的工作地点。信息化的到来必定需要大批的复合型人才,拥有专业的信息处理和图书管理技能。
另外,图书馆信息化大大降低了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的交流合作成本。
传统的图书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国家对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投入资金较少,部分地区甚至连日常的运作都无法保持。信息化的到来对于图书馆的资金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图书馆信息化消除了内向性,开始面向社会,各个馆之间联系加强。所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极大增强图书馆的活力,使得各个馆的积极性增加,在社会的形象地位提高,吸引更多人重视学习和文化。并可以通过电子书式的消费阅读方式,为图书馆获取发展资金,进而进入图书馆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人民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良性循环。而且随着复合人才的需要,也能解决中国难就业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时代的变化纵然在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有得必有失,在得到钢铁的坚固同时我们失去的是森林的鸟语花香,得到平整的柏油路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黄土的潮湿温热,在得到理智的科学法律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青楼的附庸风雅。我们拼命逃离温情的故乡只为成为十几层写字楼里商业动物的其中一只。时代随着事物而改变,事物却不能逃脱时代的洪流。所以我唯一担心的是随着科技发展纸质书籍的淘汰,图书馆会不会因为信息化,从一座聚集各种人才学者,人来人往的学术性殿堂,而渐渐变成一栋只存着图书,只有工作人员的单调建筑。我认同科技发展对人类的贡献,但对漠视人的精神需要的科学却不敢苟同。
心得体会——管理学
老师第一堂课讲到:“管理:带领别人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我认为一个企业家或是一个公司老板,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人才”,然而,间接面对的就是“管理”,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管理的最重要原则——以人为本。这和现代的管理理念一致,到处都是听说的“以人为本”,因此,在这里,我才真正的在书上接触到了这个观念。
其次,管理者中的“人际技能”,这又映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点。
再次:分工与协作,分工要求各尽其职,协作便又是现在热炒的“团队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欲信息处理能力。学习管理学知识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学习管理学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的,知识源于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生活更好的理解知识。作者在本文中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对管理学知识计划功能的理解,并能够结合实际应用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职能。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计划制订分为如下步骤:
寻找机会→确定目标→拟订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衍生计划→用预算量化计划。
在学习管理学知识后,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了一个企业或是团队的成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以下两点又是不可或缺的。绝对深度的沟通技能与一定的激烈措施。沟通是领导能够深得人心的重要保证,而激励便是领导能够留住人心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这一个学期学习管理学知识带给我很多启发,我也将会应用于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