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简介
中国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为明朝人(1550年至1616年)。他字义仍,号清远道人、若士、海若。出生于江西临川,是汉族人。他的家乡在临川云山,之后又搬至现在称为抚州的汤家山。汤显祖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加上天资过人,很早就有了名气,他精通诗词歌赋而且在天文、地理、医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34岁时考中进士,之后被派往南京任职,曾担任太常寺博士等职务。
在中国戏曲史上,汤显祖是一位最富有哲学气质的作家,他曾师从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汝芳,同时对这一学派的的另两位启蒙思想家李卓吾与释达观也十分钦佩。泰州学派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主张人性自由,主张人应该有情感的欲望,这对当时儒家封建思想是一个不小的碰撞,而且在明朝后期掀起了一种新的思想,这种思想具有先进性和启发性。在他的主张里,否定了理性对人情欲的扼杀,认识到了两者的矛盾和对立。
汤显祖以戏曲创作家的身份最为出名,他的代表作有四部,它们被共同称为“临川四梦”,在这四部作品当中,牡丹亭是最为出色的,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不仅在中国文明,而且还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他所创作的另一部作品《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一部很著名的作品,是导演学发展的启蒙,对其具有指导意义。不仅如此,汤显祖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著名的代表作品有《红泉逸草》等。
(二)《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塑造原因
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的《牡丹亭》,是结合了当时落后的封建儒家思想体制,而在剧情里创作的花神又是以道家的思想为原型构造的,杜丽娘能够死而复生则是以佛教的三生说思想展开的。作者将三种不同宗教思想穿插在同一部作品里,将自己所有情感都表现在这部剧中,使他的至情学说更淋漓的表达出来。他在《牡丹亭题辞》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情感至上主义的观点:“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能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这种至情说,显然带有人本主义和个性解放的启蒙色彩,代表着晚明的时代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学家与戏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剧结合了当时明朝社会的时代背景,通过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将其进行展现,使整部作品具有传奇的浪漫色彩。该作品共有五十五回,情节环环相扣,每一节都为后面的故事做了铺垫,里面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部作品花费了他更多的心血。《牡丹亭》这部剧的思想不但是为了赞美人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戏曲的形式对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进行批判,对泯灭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犀利的否定。
1、社会原因
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明王朝正走向衰落。两千年来作为社会思想基础的儒学,已经日益迂腐固执,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发展,扼杀人性,女性受到礼教的束缚就更为残酷。16世纪,新的商业城市在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这样,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比如反对超经济的搾取方式,主张个人主义的国民之富;反对君主专制的政体,主张没有皇帝的民主政治;反对迷信和正统思想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等等。在文学上,出现了以市井人物为主角的文艺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汤显祖通过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表现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倡导人性的自由,这在当时使思想的一大进步。
2、作者经历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在为官期间,看到了朝廷官风不正、腐败不堪的景象,向皇帝建言惹得圣上大怒,随之被贬,在浙江遂昌县担任知县,在任职的五年间,为官清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因损害了当地权贵的利益而受到排挤和陷害,在不可忍受的条件下离职回乡。赋闲期间,对当时的朝廷还抱有一丝希望,渴望能够重新被重用,但同时又想朝廷能够有可重用的大臣,官风廉政,百姓淳朴,安居乐业,自己能做做诗就可以了,最终渐渐打消了重新为官的想法,专心于诗词及戏曲的研究和创作。
在这部剧中,汤显祖将自己笔下的杜丽娘赋予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及灵性,他在剧中无处不流露出对这种生命意识赞赏,因为这种意识是一个人应有的天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杜丽娘这种思想是违背了封建礼数的,当两者发生矛盾和碰撞时,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爱情,她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用自己的生命与封建礼教做抗争,使这部戏曲的情感主旨得到了升华,对当时封建落后思想进行了冲击。在捍卫爱情的道路上,杜丽娘遇到了重重阻碍和困难,但她依然没有选择放弃,最终谱写了一段超越生死的爱恋。
(三)杜丽娘形象介绍
杜丽娘是作者倾尽全力塑造的戏剧主人公,其他人物都是她的陪衬或背景,在情节上也不构成戏剧冲突的对立方。这个人物体现着作者的生命哲学观念,通过她不只是要歌颂少男少女的爱情,更主要是在于对封建礼教下人的生命状态进行反思,对传统的道德理念进行指控。
杜丽娘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冷漠但实际内心热情似火,她的人格特点比较复杂矛盾。作为名门闺秀的杜太守之女,她不能逃脱封建礼教的幽闭式教育,当她经历过梦幻界、幽冥界的生死之爱,复归人间界之后,柳梦梅对她的求婚,竟被她以“以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由拒绝,可见她受礼教毒害之深。但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使她的情感和直觉麻木僵直,乃至暂时休克窒息,却永远无法熄灭人的内在自然情欲的火焰。《惊梦》与《寻梦》两出是《牡丹亭》的戏胆,极其真实地描绘了主人公内在生命之火由逐渐喷发到焚毁一切束缚的壮丽景象。
二、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牡丹亭》比较
(一)青春版《牡丹亭》介绍
青春版的《牡丹亭》是在知名戏曲创作家白先勇先生笔下完成的,它集合了众多戏曲创作家的智慧和结晶。这部作品在原著的基础上重新加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和艺术的新思想,并且也保留了昆曲古典韵律的美感和特点。白先勇的《牡丹亭》是以当代人们的欣赏标准为基础构思的,展现出与原著不一样的魅力。它通过戏曲舞台的形式来表达,对原著进行了精简,只保留了原著的核心内容,让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思想表现更加明了,线索更加清晰,曲折的故事情节让整体更具吸引力,所以它能够淋漓尽致的将古老的昆剧以现代的戏剧形式展现出来。
(二)两部作品的相同点
1、以情为主旨展开
《牡丹亭》创作的主旨始终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汤显祖版的《牡丹亭》将“情”分为了三部曲,从感情的萌生到感情加深最后至刻骨铭心,整部剧也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汤显祖塑造的杜丽娘是一个至情的女子,她在梦中萌生真情,从此便不能控制、无法自拔,即使付出生命也要追求真爱,最终和柳梦梅终成眷属。从这部剧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追求真情的赞美之意,因为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它比生命更加重要,为了它即便要违背封建礼教也在所不惜,这场爱情撼天动地,最后也有了好的结局。《牡丹亭》是文学艺术珍宝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它是《西厢记》的发展,更是《红楼梦》的启蒙。青春版的《牡丹亭》同样以情为主旨,并删除了原作中大量与情无关的内容,尤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刻骨铭心的感情是整部剧的核心,同时也包括了其他人物的感情,例如:杜丽娘双亲对女儿的爱护之情、女主人公和春香的友谊、男主人公和仆人之间的感情还有地狱胡审判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维护、石道姑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等。戏曲里的情感线索相互交织,使内容更加饱满。
2、以梦为线索贯穿
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对于戏曲作品的创作,最重要的是戏曲的结构,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成为一部具有魅力和感染力艺术品,它的结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结构巧妙,以梦为线索贯穿整部戏,整部戏曲总共有五十五回,虽然故事情节复杂但却不混乱,结构紧凑而有序。第二回通过一场梦柳梦梅出现了,开启了这段爱情的萌芽,这场梦奠定了两人前世之缘,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白先勇在制作新《牡丹亭》的过程中,尽量将它的表现更贴近于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同时又不失昆剧的美感,将原著内容核心保留,使剧情的完整性未因为精简而遭到破坏。对于述梦部分,是贯穿整篇文章的线索,保留了其精华,同样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情节安排更加合理巧妙,节奏紧凑,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通过现代舞台的形式将这种古典美表现出来,更加精彩。
(三)两部作品的不同点
1、定位不同
在汤显祖版的《牡丹亭》中,是结合了当时落后的封建儒家思想体制,而在剧情里创作的花神又是以道家的思想为原型构造的,杜丽娘能够死而复生则是以佛教的三生说思想展开的。作者将三种不同宗教思想穿插在同一部作品里,将自己所有情感都表现在这部剧中,使他的至情学说更淋漓的表达出来。故事以明朝社会为背景并加入了带有神话色彩的内容,使故事更加神秘富有传奇。也对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对泯灭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犀利的否定。
青春版《牡丹亭》保留和传承了古老昆曲的古典韵律,使其更加典雅,让观众在当今这种喧嚣的时代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丹曾经说过:“昆曲是一种奢侈品,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闲暇的时间,让我们能够心游万初,在审美中完成一个从容而优游的穿越,然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1]以这个角度讲,青春版的《牡丹亭》可以为人们消除杂念,摆脱喧嚣。它发扬了昆曲的柔情、梦幻、曼妙与细腻,他向身处在物欲横流时代的我们勾画了一幅至纯至情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以娱乐为主、消费快餐文化的年代还能够汲取精神的养料,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2、人物塑造侧重点不同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主要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思想的禁锢,侧重表现杜丽娘在封建礼教和追求真爱的矛盾中蜕变,而白先勇则重点强调了人性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刻画了杜丽娘情感的深入和递进,在两部作品中塑造的杜丽娘都是多情的性格,如《牡丹亭》开始提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就表达了杜丽娘对待感情的态度超越了生死,仿佛她就是为爱而生。这种感情给她勇气、让她不顾一切冲破重重阻碍,她是当时先进思想的代表。在青春版的《牡丹亭》中侧重于描绘主人公的心理与情感的变化,所塑造的形象柔情却不做作,痴情却不傻、哀情却不伤感。
3、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
著名学者兼作家章诒和曾经说过:“传统的戏曲舞台,除剧本之外,表演技术决定一切。”[2]不论是将剧本以舞台的形式展现、还是将文字转换成画面,“青春版”的《牡丹亭》都是以传承昆曲的艺术美感为标准以表演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故事情节的刻画、情感的描绘、人物形象特点都需要演员来进行表达,所以演员对于昆曲能呈现出的艺术效果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青春版”的《牡丹亭》剔除了大量曲牌与唱词,减少了很多唱的部分,宾白的部分相对增加。观众在观看青春版的《牡丹亭》会明显感受到听曲的部分变少了,表演的部分增多了。要想吸引观众,就需要增加现代的元素,使其表演更贴近于现代人的口味。青春版的《牡丹亭》正是通过这部分的改进,才使得这部古老的戏剧重新在舞台上展现出不一样的活力与魅力,不仅赢得了现代观众的心理同时也是经典之作继续得到传承与发扬。
4、主题思想不同
白先勇制作的《牡丹亭》以青春和爱情为主旨思想,对原著的删减、重塑全部以该中心思想为原则进行创作。而新《牡丹亭》剔除了原作中抨击程朱理学的内容,将整部剧的表达都以情字展开,可以说更加注重对情感的描绘。因为在现今时代,早已不存在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体系,也就不需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否定,昆剧的美感会被传达太多刻板、枯燥乏味的内容所冲淡,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同样这种表达效果也不能给人们带来欣赏的乐趣,使重制失去了意义。不管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还是感情的升华表达,都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是人们对活着的渴望,和至真情感的追求,这些都是每个人所向往和期盼的。当刻骨铭心的恋爱感动了人们时,它的魅力就展现了出来。
站在不同的视角,新《牡丹亭》又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优秀青年表演家通过现代舞台剧的形式将原著的内容重新表达,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使观众产生对年轻活力、单纯爱情的追求,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比较
(一)相同点
1.心理的变化相同――顺从到叛逆
杜丽娘作为南安太守杜宝与夫人唯一的掌上明珠,从小深受受封建礼仪教化的禁锢和影响,父母的话她从来都言听计从,从小便聪明伶俐,擅长女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父母为了使她能够找到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婿,弥补没有儿子的缺憾,极力的让她变得贤良淑德。由于从小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杜丽娘并没有反抗。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在她的心里已经生了根,让他没有意识去进行对抗。她对男尊女卑的思想欣然的接受着,即使在她身边服侍她的丫鬟春香并不赞成先生的礼教说法,丽娘也没有因此去质疑先生,反而对先生的学识充满了仰慕,此时丽娘是非常顺从的,不过虽然她外表聪慧乖巧,但事实上她有着一颗天生热忱的心。

在《闺塾》一目中,杜丽娘在春香的影响下,天生活泼热情的心性被激发出来,春香让她对这个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她渴望亲自去体验去了解她从未见到的花园春色,当她面对园中景色时,她的心也随着湖水掀起了波波涟漪,她发现自己过去的时光都是没有颜色的,美景如此。观赏赞美它的人却很少,虽然觉得韶华易逝,可她却只能空叹,什么都做不了,她活的没有自由,从前的生命在她眼里也更加没有了意义,悲伤叹息之后也再没有欣赏美景的兴致。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欣赏够这美景,更重要的是这景色在她心里已经点起了一丝星星之火,她开始向往这样的生活,她对美妙的自然充满了热爱,她对无拘的自由更加的渴望,她不甘就这样活着,她开始对封建礼教产生了反抗的心理,在两部《牡丹亭》中,都围绕“情”展开杜丽娘的反抗之路。
杜丽娘生活在封建礼教严苛的家庭里,根本没有机会认识男子,甚至不能连家中的园色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去欣赏,更不敢告诉任何人,只能偷偷的去,在现实中,面对封建礼教的禁锢,她无处倾诉,心里的渴望更得不到满足,她只能在梦里和心仪的男子相见。两部作品都着重刻画了她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用他们刻骨的真情,描述了他们反抗封建礼教之路,同时也表现了杜丽娘从顺从到对抗的蜕变历程。
2.矛盾的交点相同――“情感”与“理性”
不论是哪部作品,杜丽娘这一形象都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她对礼教的反抗也并不是从一而终、彻彻底底的。她对待“情感”与“理性”显然是矛盾的,有时候也会试图去说服自己遵从于封建礼教。并试图在情与理之间形成某种平衡。在杜丽娘未死之前,这种矛盾的心里便存在了,在她刚开始产生情感的时候,就在说服自己遵从礼数,比如在《闺塾》一目中,杜丽娘并没有对先生迂腐的思想进行质疑和否认,反而去责备丫鬟春香,要求春香接受先生的处罚。其次,便情难自抑。等到杜丽娘还魂归来,她的行为就和一个传统女子没多少差别了。当她的情感爆发无法压抑自己的时候,她仍然不愿违背封建礼数,在《惊梦》中,即使情到深处也不愿违背礼数。
死去了的杜丽娘可以卸下世俗束缚在她身上的种种锁链,而还魂后的杜丽娘则希望以遵循社会各种的准则为代价得到世人的承认。试看杜丽娘转生后的表现:她鼓励柳梦梅考取功名以符合门第观念;这时候的杜丽娘全然不像那个此时她也不再是那个为了追求真爱不惜以命反抗的杜丽娘了,又开始顺从与那个已经厌恶了的封建礼教了。
从幻境到现实,杜丽娘表现迥异,展现出这一形象性格中的矛盾点。她想要反抗却因时代、因性格而显得不彻底。《惊梦》中的杜丽娘可以和一个陌生男子作诗赏柳,“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①。在梦境中杜丽娘是大胆的,可以抛开一切束缚,展现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愿望,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而《魂游》《幽媾》中的杜丽娘的反叛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为了追求真爱,她回到了人间,大胆的以游魂的身份来往于世人面前,只是为了找到心仪的人,此时此刻的杜丽娘已经不再是那个被封建思想礼教束缚的大家闺秀了,她变得敢于追求心中所爱,但是我们要知道,她之所以能变得如此叛逆,是因为她现在是以鬼魂的身份存在。似乎只有在梦境、鬼魂这种不现实的时刻,杜丽娘才是一个彻底的反叛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讽刺。作为鬼魂的杜丽娘是自由的,死亡使她卸去了身上任何礼教规范的包袱。而获得自由之后的杜丽娘首先要反抗、要冲击的便是封建礼教的束缚。这显然是丽娘心底最渴望的,埋藏在层层捆绑之下的真实心境。礼教对人性的戕害跃然纸上。
3.形象相同――“至情”的化身
“临川四梦”中汤显祖最得意《牡丹亭》。千千万万的青年们在杜丽娘生生死死的至情中得到共鸣,杜丽娘敢于追求真爱的行为给当时正受封建思想禁锢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样也吸引着一大批人渴望向杜丽娘一样大胆的追求真爱,她成为人们冲破封建礼教思想的精神象征。杜丽娘,作为一个与封建礼教作生死斗争的叛逆女性。严父、慈母、迂腐的私塾先生和寂寞的空闺,如同一张大网将丽娘紧紧包围,约束越紧。丽娘活泼的天性、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就如同点点烛光,再浓重的黑暗也掩盖不住它们的光亮。
杜丽娘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人性最本真的律动,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出自于人格本身的主动追求;《牡丹亭》借丽娘一梦,表现了女性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我的光辉色彩。她性格中的一些妥协与软弱并不能掩盖这种光辉。甚至正因为某些不彻底性,倒更能凸显礼教对人性的戕害。因为她从小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门第观念、等级制度等礼教的戕害已经决定了她反抗的不彻底性。
《牡丹亭》表现的情和理的冲突,也就是作为人的本性的爱情和封建礼教对人性捆绑间的冲突。“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③杜丽娘形象之所以得到强烈的认同与共鸣,正是人们自我意识、自我思想的投影。因《牡丹亭》所反映的正是人性中最本真、最美好的感情。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是一段奇幻瑰丽的爱情传奇,也正是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生悲剧。杜丽娘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为爱所累、苦苦追求还遭遇重重阻碍,对于人性最基本、最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正体现了对人心的泯灭和思想的禁锢。在这一形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这种被封建礼教思想所禁锢的感觉让人觉得压抑,人们从杜丽娘的经历和性格中找寻自己,产生共鸣,仿佛从杜丽娘的身上看到了隐藏的自己,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和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一点上,她打动了人心。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他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新的思想,鼓励人们敢于对抗腐朽的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理想。
4、塑造人物的手法相同
汤显祖的《牡丹亭》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以虚实结合,以梦幻真的手法来创作。在《惊梦》一目中,柳梦梅只出现在了杜丽娘的梦中,是杜丽娘幻想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一种感情寄托的象征,表现了杜丽娘在内心对情感的渴望。而到了《言怀》一目,他成了真实的存在,此时杜丽娘开始敢于大胆的追求真爱,表现出了她性格叛逆的一面。在处理虚实的过程中,虽然汤显祖和白先勇的手法不太一致,但都是以幻写真,给创作增添了浓郁的神话色彩。
在白先勇所做的《牡丹亭》中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说“梦”也是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杜丽娘人物形象体现的重要场景,而且这些梦也为剧情发展具有一定助推作用。无论是在《惊梦》还是《寻梦》中杜丽娘都可以随意释放自己青春的个性,可以做自己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青春版《牡丹亭》在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以梦幻表深情,在整个戏曲人物形象塑造上主要是用虚幻的梦境描写真实的情感这种手法,通过勾勒梦中遇见真情、人与鬼之间的恋情这些带有梦幻和神话色彩的情节,来展现杜丽娘与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恋,使他们的感情冲破了现实的障碍,在梦境之中得到满足与升华。
(二)不同点
1、性格表现不同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非常的恭顺。作为一个从小在宦官家庭长大的女子,其自幼就受到父母、长辈们的“关爱”。古板的父母,迂腐的塾师的影响,使得杜丽娘养成例如谦卑恭顺的性格,这非常符合传统女子的修身要求,由于秉承了一些“儒门旧家数”的思想,为此杜丽娘从小就性格谦卑,很恭顺自己的父母。例如在《牡丹亭》中,《闺塾》一目中,杜丽娘刚出场时,眉眼柔情、满含春光,就是一个生活优渥、心思单纯的大家闺秀,在面对私塾先生的教化下,并没有对先生迂腐的思想进行质疑和否认,反而去责备丫鬟春香对先生的不敬,要求春香接受先生的处罚。从小就以一个出身名门大家的闺秀身份长大的杜丽娘在封建思想的教化下,可以说非常严格的克制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也经常教导春香知礼节。可以说起初的杜丽娘形象是在礼教束缚下的非常恭顺,柔和,和传统女子没有太大的区别。
青春版的《牡丹亭》对于杜丽娘的刻画上要开放的很多,“青春版”同时对原著杜丽娘一些低俗的形象进行了改变,重点突出了她善良纯情、敢于追求真爱、为爱执着不顾一切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尚雅致。
2、舞台形象不同
汤显祖版的《牡丹亭》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而在青春版《牡丹亭》中,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沈丰英柔中带刚,将杜丽娘传统的形象进行了一次升华。为观众表演的杜丽娘气质优雅、体态柔美、绰约多姿,眉目之间充满深情,风韵姿态动人娴雅加上真情的表达带给观众美的感受,加上融入的现代元素又给观众一丝青春的气息。这种体态风韵的表现不是经验丰富拥有过硬唱功本领的资深演员所能展现的。在这部戏曲中,演员大多年轻富有朝气,长相甜美或俊朗,最大程度上满足观众对视觉美的追求,博得年轻观众的欣赏和喜爱,让他们感受到当代昆曲的魅力。
青春版《牡丹亭》,杜丽娘形象非常具有一种现代感,为了区别传统戏曲中杜丽娘保守的舞台形象,作为戏剧的舞蹈编排老师吴素君为该戏剧量身设计了一套水袖舞蹈,加上王童老师设计的素白蝴蝶服,加强了舞台的表演效果,使整部剧的舞台效果更加唯美动人。使得杜丽娘整个舞台形象更为的唯美,柔美,让人惊为天人,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1]于丹.游园惊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章诒和.中国戏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王舵.欧阳林天青春版《牡丹亭》的审美意蕴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4]赵哲群.青春版《牡丹亭》“传奇”——新媒体热捧出的媒介奇观[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14(04):51-56.
[5]李琦.王晓燕中国传统戏曲海外传播策略初探[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6]刘丹.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6.
[7]陈均.青春版《牡丹亭》如何走出国门——以《青春版牡丹亭美西巡回演出2006》剪报册为例[J].戏曲艺术,2015,36(04):111-117.
[8]孟聪.梅兰芳访美与青春版《牡丹亭》访美的比较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5.
[9]傅谨.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在“白先勇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文艺争鸣,2013(07):110-113.
[10]陆涓.对昆剧《牡丹亭》多元发展现象的思考[D].天津音乐学院,2013.
[11]陈宁.传播学视野下的《牡丹亭》[D].陕西理工学院,2012.
[12]曾创创.《牡丹亭》原著与“青春版”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2.
[13]杨樨.《牡丹亭》的现代跨文化制作[D].苏州大学,2012.
[14]黎小燕.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D].暨南大学,2011.
[15]王省民.民族艺术走向文化市场——对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成功的另类解读[J].文艺争鸣,2010(10):59-62.
[16]胡丽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2(01):67-71.
[17]邹红.曲高未必和寡源远还须流长——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之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53-59.
[18]胡友笋.传播学视角下的“青春版《牡丹亭》现象”解读[J].民族艺术研究,2008(05):42-50.
[19]朱栋霖.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J].文学评论,2006(06):96-101.
[20]陆士清.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94-99.
[21]何西来.论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及其意义[J].华文文学,2005(06):14-19
[22]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诠释[J].文艺研究,2005(11):104-109+16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