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选题背景
水资源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是人类生活生产、社会进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自然因素。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及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致使世界范围内有效的水资源储量正遭受着严重的考验与冲击。为进一步推动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保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然而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健康。为此,各国XX正加大力度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来治理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也节约了水资源的浪费。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并严重短缺的国家。为更好地缓解我国在水资源领域方面的压力,国家适时调整政策,从“七五”到“十二五”规划,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第五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家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厂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截止2010年底,已建成263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同时还有1849座处于建设中”。然而,在我国已建污水处理厂中普遍存在着运行负荷率过低、规模盲目扩大、运行管理效率低等问题,造成了极大的资金浪费。另外随着全国各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不断建设,从表面上看我国污水治理情况有所改善,各地水污染情况基本得到一定的控制。然而事实上,各地污水厂的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也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排放的臭气、设备发出的噪声及污泥排放等固体废弃物的影响
据2013年环境公报显示新增城镇(含建制镇、工业园区)污水日处理能力1294万吨、城镇污水再生水日利用能力301万吨。而污水处理厂项目后评价的环境评价趋弱。在盲目进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这些负面因素也应考虑进去。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追求污水治理效果这个问题上,不应该只从污水厂的数量及规模上来衡量环境治理的好坏,而是选取一个质量标准来综合的、明确的表征一个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的优劣。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评价分析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随着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张松滨、李万海、王红l5](l999)提出了利用二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系数,将模糊关系处理数据的多指标相关分析法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性能评价的方法。
朱羽中、范先雄[6](1999)对九江炼油厂污水处理厂现有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该污水处理厂采用两级生化法和生物膜法相结合处理炼油废水和生活污水。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COD、NH3一去除的稳定性,提出了改进运行模式。
刘开第、李思敏、庞彦军171(2000)认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效果涉及到污水处理水量、水质和消耗等方面诸多项指标,是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由此建立了未确知测度识别评价模型。
李如忠[8](2000)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进行了分析、评价,选出了相对较理想的处理工艺。
范祖悦、邹蔚l9](2002)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一项多目标多层次的污水处理扩建工程的技术改造方案,进行了模糊决策的综合评价选优,使方案决策结果更趋于全面、客观、合理。
王国平、王洪光[’O](2002)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污水处理厂的定量模型,考虑了与污水处理厂有关的技术、经济、管理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诸多因素。
陈郁、郑洪波、杨凤林、张树深(2003)依据环境因素、经济和技术因素,研究了一套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将污水处理过程看做产品的生产过程,在影响评价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总考核指标(即综合效益)及各单项指标(即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和技术性能)的优劣性进行比较与分析,评价出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劣性。
狄军贞、刘书贤](2004)将模糊综合评价具体应用到污水处理厂治理设施综合评价的研究中,通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污水处理工艺综合评价与排序。
李凡修、梅平、陈武!’s](2004)建立了利用多元联系数集对分析方法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改造决策的综合评价新模型,并对n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决策综合评价。
郭劲松、杨渊、方芳2005)对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选择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西部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研究提供了依据。
龚宏伟(2005)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综合评价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果,提出了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的基本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何雪梅、吴义锋(2006)运用进、出水时间序列的统计学模型对南京城北污水处理厂试运行状况和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实时监控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王佰伟,曹升乐(2007)探讨了逼近于理想解的模糊物元法、Blin法、密切值法和模糊优选法等四种多目标优选评价方法。并通过不同评价方法的集结建立了工业废水治理效果评价模型,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的评价具有借鉴作用。
总之国内研究者主要在项目前综合经济评价,而对于项目后的环境分析较少。
1.2.2国外研究现状
鉴于水资源的可再生性,经过适当处理后既降低了水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节约了水资源的利用,世界各国都将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一项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些发达国家如X、英国、德国等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支持污水治理工作的进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X的污水处理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随后在几十年间迅速地且大规模地全面展开及应用。据统计,X是目前为止拥有污水处理厂数目最多的国家,平均每1万人便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而且污水处理效率较高
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意识到污水治理的重要性。随后英国环境署根据每个排放点制定了相应的水质排放标准,而生活污水由水业集团负责处理。如英国泰晤士水业集团,作为英国12大水业集团之首,下属三座污水处理厂,可承担1300万人的污水处理任务德国作为欧盟主要国家中污水处理费最高的国家,在污水治理与水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XX及各级组织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及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非常高。据统计,目前德国每年用于污水处的资金超过了60亿欧元由此看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现状良好,也基本实现了污水再利用的资源化处理。随着国外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数目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的问题已不单单局限于XX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公众参与到这项整治环境污染的活动中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污水处理厂的长期运行效果,从多角度来衡量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先后有人从经济、环境、污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1,12],从而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好地把握污水处理厂的情况。总体来说,主要包括对污水处理工艺的评价、经济成本的分析、环境释放的影响、剩余污泥的处理等方面。
1.2.2.1污水处理的单因素评价及相关发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污水处理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与评价,如费用评价、环境影响、生态毒性等。
J.J.Casares等[13]应用随机优化对污水处理厂模型进行了分析,其中目标函数的设计参数加入了总建设投资,并得出污泥的循环利用对于降低污水厂的建设投资有很重要的作用。
Ozer Cinar等[14]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对佩勒姆某污水处理厂的BOD、TSS及粪大肠杆菌进行了数据分类,得出在反应器中较低的pH值及较高的SRT是导致这些参数排放浓度过高的原因。
Athanasios Katsoyiannis等[15]对希腊某污水处理厂的生态毒性进行分析,将BOD5,COD,DOC,SS和POPs作为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毒性的评价提供了方向。
随后,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意识到这种集中式污水处理在资源利用及能源回收的限制,继而转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及应用的研究[16],主要应用于一些远离城市下水管网的乡村及高档住宅区等,如郝晓地等[17]以X为例,主要介绍了分散式在X污水处理中的发展情况,现阶段的主要技术手段,及未来的应用前景。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开始关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及回收问题,进一步为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实现处理后污水的再利用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体现,一方面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另一方面解决了水环境污染的问题。Mohammad N.等[18]以约旦河西岸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基于标准的重要性排序(IOC)方法,分析探讨了优化污水再利用系统的重要性及其评价结构框架的可行性。
1.2.2.3污水处理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全面的评价污水处理厂的可持续发展性,许多学者开始从多角度来评价、全方位来综合考虑污水处理厂评价指标的构建。
Annelies J.Balkema等[19]在现有四种评价方法(熵分析、经济分析、生命周期评价、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三方面提出适应可持续性发展的指标,另外也对当前研究中的一些决定性指标进行了统计归类。
Ulrika Palme等[20]选取污泥处理的四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借助多目标决策从生命周期评价、经济评价、风险及不确定性分析、磷的研究四方面来进行可持续发展指标(SDIs)的确定及探讨。
Xavier Flores-Alsina等[21]针对污水处理厂的评价目标大多比较单一的缺点,开始从经济、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确定了12个评价指标。而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项用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在污水处理系统的评价中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在污水处理工艺的选取、相关污染物的探讨研究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M.Ortiz等[22]对两种污水处理工艺(CAS和CAS-TF)进行了比较,以此来选取对环境影响负荷最小的工艺,这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对其工艺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Ivan Mu?oz等[23]将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用于城市污水处理中的优先污染物和潜在污染物的评价当中,主要针对生态毒性和人类毒性两方面进行了探讨Seong-Rin Lim等[24]将污水处理厂从分散式处理到最终处理阶段的数学优
化模型作为一个废水处理网络系统,通过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方法,从经济与环境的可行性两方面来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比较分析。
Flores-Alsina等[25]在活性污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环境影响、经济影响、技术性能、可行性四方面为基准的评价标准,应考虑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
Jeffrey Foley等[26]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释放进行了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同时指出氮磷的排放值将直接影响设备资源和化合物的消耗量,故而需要在提高当地受纳水体质量和减轻负面的环境影响之间进行权衡分析。
1.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通过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分析等实际研究工作,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绵阳塔子坝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现状(主要是处理工艺和数据指标)的了解与分析;
(2)对污水处理厂污染的分析;
(3)通过项目后评价和费用效益分析法,对绵阳塔子坝污水处理厂进行环境效益评价;

1.4.2研究技术路线
2.相关文献回顾
2.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是费用效益分析理论与环境科学结合的产物,是全面评价某项活动综合效益的一种方法。本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在水,大气污染的控制,自然资源的保护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其基本思路是,在分析某项活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环境效益转换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货币化),然后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加,求得综合经济效益。如果该项活动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则环境效益为正值,反之,则为负值。因此,综合经济效益也将有正负之分,正值表示该活动是可行的。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是典型的常规审计分析方法与环境经济学方法相融合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一种应用方法。其目的是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最少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收益,其基本原则是效益必须大于费用。环境效益一般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分析,经济效益包括由于由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保措施而带来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环境风险的降低、职工和附近居民发病率的减少等间接效益。环境费用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或主动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费用),目前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而发生的费用,如环保设备的投入成本及营运费用;二是国家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如超标准的排污费、环保基金等;三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环境要求而主动付出的环境成本费用,如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环保声誉,开发绿色产品等。
2.1.2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的步骤
费用效益分析的任务,是评价解决某一环境问题各方案的费用和效益。然后通过比较,从中选出净效益最大的方案提供决策。在费用效益分析中,首先必须弄清楚环境工程或政策的目标、分析环境问题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列出解决问题的各个对策方案、明确各个对策方案跨越的时间范围。有的环境问题涉及的环境因子比较单一,例如废水排放污染河流、湖泊,有的环境问题涉及的环境因子比较多,例如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可能引起占用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地下水、河流、湖泊),影响景观等,都要一一列出,以便进一步分析。
a.净现值法
一项环境对策的实施需要费用,实施后带来效益,用净效益的现值来评价该项环境对策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如下:
PVNB=PVDB十PVEB-PVC-PVE C
式中:PVNB———环境保护设施净效益的现值;
PVDB———环境保护设施直接经济效益的现值;
PVEB———环境保护设施使环境改善效益的现值;
PVC———环境保护设施费用的现值;
PVEC———环境保护设施带来新的污染损失的现值。
比较各方案的净效益现值,以其中净效益现值最大者为最佳方案。
b.效益与费用比较
求出各种方案的效益现值与费用现值之比净效益现值的大小,而“效费化”法描述的是获得效益现值为花费费用现值的倍数,
2.1.3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应用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X会计局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指出“由于科学基础上的主要缺陷使环境费用和效益的币值难于估定”,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依据经验如果在具体分析时注意了以下这些问题,那么还是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合理的分析结果的。环境影响地域界限的确定问题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中包括许多场外影响和经济外在性,这就意味着在概念上和实际上的分析界限的扩张。我们在实际确定环保治理项目影响的地域界限时需要格外慎重。一般可以将治理前污染物浓度达到背景值的地方作为环境影响区域的边界。在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时,重复计算是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不能直接计算效益时很容易造成重复计算。计量方法的选择问题环境质量的价值,可从其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也可从恢复(维护)环境质量不下降所需的费用进行评价,计量方法的选择应以尽可能反映环境物品或劳务的真正价值为前提。
2.2项目后评价简述
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建成投产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通过对项目的立项决策、目标实现、设计建设过程、生产运行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综合分析,对项目在财务、国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效益与影响及项目持续性所进行的客观全面独立的评价。
2.2.1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l)真实性
项目前评价或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是以预测为主,而项目后评价必须以真实资料、数据为依据,才能对项目建设过程、运行情况等方面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所以项目后评价具有真实性。
(2)客观性
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项目实施水平,使资金得以有效的利用。客观公正的进行后评价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保障。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拘私舞弊。
(3)独立性
独立性是后评价客观公正性的保证。借鉴发达国家后评价经验,应该设立独立的后评价执行机构,有专门的后评价人员来完成。同时,也应该有全国性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持。
(4)全面性
工程项目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的支持,还要考虑其对环境、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所以,项目后评价是对项目实全面、系统的评价。
(5)反馈性
项目后评价的最终目的决定了评价结果要反馈到决策部门,以作为今后新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制定投资计划的依据。因此,建立后评价结论的扩散与反馈机制很重要,可参考发达国家建立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模式,长期的为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
2.2.2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1)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
a.项目立项审批阶段,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审、项目审批等。
b.项目筹建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工程勘察设计、融资方案、采购招投标、合同条款及协议签订等。
c.项目实施建设阶段,主要包括:项目合同执行、重大设计变更、工程建设进度及质量、资金支付和管理、项目管理等。
d.项目竣工验收及运行阶段,主要包括:工程竣工和验收、试生产运行、财务状况及运营管理等。
(2)经济效益后评价
经济效益后评价是指对建成投产后的项目投资经济效益的再评价,通常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分析两部分。经济效益评价是以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实际数据为基础,重新预测项目生命周期内各项经济数据,计算出各主要投资效益指标,并同项目前期预测的经济效益指标相比较,从而得出该项目投资经济效益的结论。同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同类项目投资决策水平。
(3)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以实际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对照该项目审批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从而得出各环境指标是否与预测值一致、是否符合有关环境规范条例。对于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应加强治理并审核项目环境管理的决策、规定、规范、参数的可靠性和实际效果。
环境影响后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检查排放物在总量和浓度上是否均达到了国家、地方及行业排放标准。同时,评价项目选用的设备和装置是否经济环保、环保监测及管理是否行之有效等。
(4)社会影响后评价
社会影响评价是针对项目建成投产后对社会产生的直接、间接(或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所作出的评价。主要从经济、环境及社会发展等方面考虑。主要从项目成后提供的社会就业岗位数、对自然环境及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否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考虑。
(5)可持续性后评价
可持续性后评价在项目后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用于评价项目建成后,是否可持续运作下去、是否能以同样的模式再建设该类项目并得以良好的发展。主要从经济财务因素、管理运作模式、政策法规及环境生态等方面考虑。
2.2.2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项目后评价方法主要是以收集项目建成实际运行资料为基础,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研究相结合,根据评价内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常用的项目后评价方法有:对比法、逻辑框架法、综合评价法等。
(1)对比法
对比法分为前后对比和有无对比两种。“前后对比,,是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预测结论,以及初步设计时的技术经济指标,与项目的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确定项目的实现程度并分析差异、找出原因。此方法简单、直观,是项目后评价中最普遍应用的方法。“有无对比”是将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实际情况与假设项目未建设的情况相对比,用以度量项目产生的效益、影响与作用。这种“有无对比”的方法一般用于项目的影响评价。目前在我国应用的主要是前后对比。
运用前后对比法仅可以得到各指标的偏差程度,并不能明确得出是何种因素引起了这种偏差。在项目后评价中,不仅要分析指标的偏差,更重要的是找出使项目评价指标发生差异的主导因素,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各种因素影响指标的程度,才有助于后继投资项目的决策。
(2)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LFA),也就是逻辑框架结构矩阵,是由X国际开发署在1970年开发研究的。目前它已成为国外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三分之二的国际组织采用LFA作为援助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一般用来进行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项目成败的原因分析以及项目可持续评价等。
逻辑框架法是一种概念化论述项目的方法,即用简单的框图来分析一个复杂项目的内涵和关系,使之更易理解。该方法将几个内容相关的同水平动态因素组合起来,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这些条件包括了事物内在的因素和事物所需要的外部因素。
3)综合评价法
项目综合评价法是在项目的各个部分、各阶段、各评价层次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价。综合评价有两重意义:一是在各单项评价的基础上,谋求建设项目整体评价结果,二是将不同观察角度或不同价值观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目前综合评价方法已发展有几十种之多,为两大类:即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前者多是采取定性的方法,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重,如成功度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后者根据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重要性来确定权重,如灰色关联度法、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等。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实际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将评价目标分为若干准则层,准则层又分为若干指标层及二级指标层,赋予准则层及指标层权重,经过数学处理,使评价目标最终得以量化表示,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以进行比较和判别的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本研究拟采用对比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绵阳塔子坝污水处理厂进行后
3塔子坝污水处理厂概况
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位于城市下游的经济开发区(原塘汛镇洪恩村),设计总规模20万m3/天,分两期建设,总占地210亩,其服务区域包括龙门:石马坝;园艺:青义:市区;高水;普明等11个地区,目的是在丰水地区走节水防污之路,控制绵阳城区污水对安昌江、涪江的污染,保护过境水水质和地下水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塔子坝污水处理厂处理绵阳城区内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80%以上,出水水质均达到了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日处理能力均为10万m3/天,一期工程采用TOT模式,投资1.5亿元。二期工程于2002年4月开始建设,工程采用BOT的模式,占地52亩,投资约8000万元,XX作为业主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监管。2004年8月,绵阳市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全面竣工,顺利通过专家验收。2.1工艺流程简介
2.1.1A0E工艺流程
AOE工艺,是A/O工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它由缺氧、好氧、兼氧三个生物处理过程构成。第一缺氧段A区是利用原污水中的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而第二兼氧段E区则是“内源呼吸”反硝化脱氮,也就是在E区利用细菌生长曲线的静止期和衰老期,活性污泥内一部分微生物死亡、自溶释放出的有机碳进行脱氮,同时该工艺也能有效地去磷,经处理过后的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国家排放标准。
首先,废水进入A区(缺氧区),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初步的降解,水中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反应。二沉池的部分污泥外回流输送回A区,来保证污水中有充足的微生物量,0区中部分混合液通过内回流输送到A区,用来提供A区足够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反应,生成氮气,一氧化二氮,进人大气中,达到脱氮的目的;还有部分在有氧条件下不能降解的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能部分分解,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其次,A区中的混合污水通过溢流口进人O区(好氧段),有机物进一步降解,硝化细菌将流人0区的污水中的氨氮及有机氮氨转换成氨氮通过硝化反应,生成硝酸盐和水。混合液在O区实际上存在三个状态,好氧、兼氧、缺氧。
因为在0区,曝气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通过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来控制的;当0区混合液中的溶解氧高于所设定的值时或混合液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所设定的值时,就停止曝气,混合液中的溶解氧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消耗,逐渐
降低,当混合液中的溶解氧大于0.5毫克每升时,该段时间内处于好氧状态,微生物生命力强,降解有机物的速率高,在该段主要去除BOD和氨氮的功能上。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硝化反应;当混合液中的溶解氧低于0.5毫克每升而大于0.2毫克每升时,在此段内,混合液处于缺氧状态,混合液中的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反硝化反应;当混合液中的溶解氧低于0.2毫克每升时,该段时间内即为厌氧状态。当混合液中的溶解氧或氧化还原电位低于其设定值时,程序就发出指令开启空气调节阀,降低管路中的压力,当管路中的压力低于鼓风机所设定的最低压力值时,就启动鼓风机,开始曝气,混合液中的溶解氧又逐渐上升,这样在O区,好氧—缺氧—厌氧、厌氧—缺氧一一好氧三个过程重复进行着,使0区既有去除BOD的功能,又有脱氮的作用,但主要体现在去除BOD。
最后,O区的混合液通过池底的通道进人E区,进人E区的有机物浓度很低但是混合液又被间断地曝气,此时微生物就自身氧化(即内源呼吸),有些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难以降解,往往在庆氧条件下被部分降解,进一步去除BOD,降低COD的含量和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混合液中硝酸盐在此段中进一步反硝化,彻底脱氮。整个处理工艺可详细分为三大部分:
致谢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李华亲自指导下完成的,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是李老师耐心的讲解才使得我的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从中我不仅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同时,我也要感谢各位老师在这几年一直在生活中、组织上给予我的教导和无私的帮助,让我在绵阳师范学院这个大舞台上有锻炼的能力、自我完善的平台。在此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衷心的感谢在此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个人,在这里请接收我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王洪波,李江,梁剑.邛海海河口水质变化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14-17015.
[2]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邛海流域环境规划报告[R].2004.
[3]环境保护部.20l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水环境)[R].北京:环境保护部,2011.
[4]赵永宏,邓祥征,战金艳,等.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3):92.98.
[5]李世杰.中国湖泊的变迁[J].森林与人类。200r7(7):12-25.
[6]谭飞帆,王海云,肖伟华,李彦军,何鹏浅议我国湖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2012.4
[7]赵解春,白文波,山下市二,等.日本湖泊地区水质保护对策与成效[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6):126—134.
[8]涂建峰,江小年,郑丰.欧洲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战略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07,28(14):8.11.
[9]HOHNECKER H G.Sustainable lake protection in southwest Germany-Lake constanc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C]//Proceeding of 2009 Beijing I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echology Conference.Beijing:[s.n.],2009
[10]PERVAZE A.S Ecosystem Restoration in the great lakes:the great lakes regional collaboration strategy[R/OL].(2006-05-08)[2012-03-21].http://www.geo.mtu.edu.
[11]涂建峰,郑丰.X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战略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07,28(14):5-7.
[12]Pingali,P.LEnvironmentalconsequencesofagricultural commericalization inAisa[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6):483-502
[13]胡小贞,金相灿,卢少勇,等.湖泊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及其适用性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9):28-33.
[14]樊后保.世界酸雨研究概况[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22(4):371-37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