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分析下河南省生态环境系统建设

 摘  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环境问题一步一步的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生态与经济的联系也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显得愈加紧密。论文通过建立模型,筛选出了生态环境建设中对经济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各项因素要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增加环保投入力度,完善立法行政,发展环保高新科技,为河南省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与物质上的保障。

关键词:河南;回归分析;生态环境;经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河南省当前经济发展平稳增长,第三产业经济占比逐年增长,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在第三产业逐步发展的现在,第二产业占比依旧达到了45.85%,相比于其他发达省份, 这一占比依旧很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与治理成本等矛盾依旧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在环境与经济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同时,城市化建设也没有停下脚步,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过程,人口迁移,生活垃圾,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出行需求,城市化的每一项活动都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影响,这正河南省所面对的不可拖延,无法回避的问题。[1]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我们已然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经济增长的“量”已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我国也逐渐把环保提上日程,“GDP”不再是地方考核的唯一标准,地方环境质量也成了占比相当大的一部分,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日后真正的主流。在这一时代大潮中,河南也应该随之而行,对环保与生态的研究不应再拖后,环保成为了一个颇具紧迫的现实问题。

 1.2研究意义

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研究不止从污染方面研究环境对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更是增加了环境保护投入对经济影响的研究,让环保褪去“赔钱赚吆喝”的外衣,让环保经济这一概念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大众面前,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希望可以为河南省各XX部门解决问题与实践执行提供思路与依据。

2.基于统计分析下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2.1文献综述

生态环境与经济间联系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已有众多文献对其进行剖析解读,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其内容也逐步更新,并逐渐向着多方面发展。

辜胜阻认为,传统的经济测量方法无法反映环境变化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需要提出一种新的经济测量方法来描述和测定经济程度,也就是他所提出的绿色GNP。传统经济核算方法把环境损失作为常态来看待,忽略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使得最终经济核算高于事实水准。若要合理的反映经济状况,需要在经济核算中纳入环境指标。

秦增举从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方向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进行了研究与讨论,通过查阅甘肃省历年统计数据,并运用动静态结合,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指出了经济结构单一与落后对甘肃省后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巨大不利影响。

黄州认为创新驱动与生态城市建设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他认为,粗旷的城市化发展是经济与环境不和谐的重大因素,其本质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原有环境之间的矛盾,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详细列举了新生产方式对原生环境的影响,但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环境恶化并没有随预期恶化,他通过文献研究与实例研究两种方法得出现代科技创新与生态城市建设能缓解环境压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爆点。

谢晓彤,朱嘉伟,等把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定为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计算地区EI值,来反应说明这个地区几年来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还对原有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做出了优化与调整,把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生态承载力相结合,原有方法不能有效的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两种方法加以结合才能客观呈现这一地区的真正生态质量。

陈杨则从生态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的方向来陈述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其中详细描述了监管与法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公地悲剧,并通过列举发达国家生态保护法律与措施来侧面印证生态与经济的联系,把法制建设,行政监督,企业自觉作为解决环境问题与排污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研究环境与经济问题应综合多方面考量,环境问题本身就是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的综合,对其进行相对完整的剖析必须从社会人文,经济结构,XX行为等多方综合,基于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出环境对经济影响的主次,再根据主次分阶段解决环境问题。

 2.2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人类的自然环境包含了自然资源与环境两部分,环境又进一步细分为大气、水、土壤和生态环境,环境学将地球环境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岩土圈和存于此三圈之间的生物圈四大圈层,生物圈是人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的环境,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生态环境。[2]

我国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主要集中在这五个方面“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辐射环境”,综合这五项指标对一个地区进行环境质量评级。

大气环境评价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测定是PM2.5浓度,其浓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密集度,和地方XX的环保力度。同时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也都为大气环境评价的指标。

水环境评价则分为两部分,地表水和城市地下水,地表水质量代表一个地区污水处理能力和水资源的季节性与空间性调配,城市地下水位的调控就是得益于地表水的数量与质量,调蓄地表径流。而城市地下水则代表了居民用水质量,工业可用水量。

声环境主要测定昼夜声环境质量和交通声环境质量,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保证一些噪声大的工业与运输业合理运作。

辐射产业在我省及其稀少,在环境评估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省辐射值常年趋于稳定。

2.3统计分析的概念与机制

本文对河南省生态环境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多元统计分析下的回归分析 ,它能极有效率的表达环境背后的理性自然与社会规律。回归分析法能有效研究一个以上随机变量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它可以对各个随机变量进行有效性判断,还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对因变量进行预测与推断,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决策。

回归方程的有效性建立在有准确的数据且非小规模样本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每一个独立变量都应该有十个数据对其进行支持,且每一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关联性,这保证了每一个变量对因变量都有显著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显著性检验,只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才能证明各个因子对结论有显著性影响进而对多个因子进行筛选。[3]

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的问题,想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解构数学的方法是最合理也是最便捷的,回归分析法正契合这一问题,国内外也已有一众学者用回归分析法研究环境问题,这也正是我们研究所需要的方法。

 3河南省的基本现状

  3.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自然环境方面,相较于十年前,河南省各项环境指标均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人工造林,造草,河网密度,都有所改善,单人工造林一项便是2008年的三倍,达18万公顷。[4]但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却没有显著性减少,洪涝,干旱,雪灾连年发生,近五年农作物年平均受灾面积达一万平方千米。

工业排放方面,近五年来,年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在一亿五千万吨左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一般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达73%,倾倒量更是接近于零,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而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中,工业氮氧化物占比最高,而工业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为火电、钢铁、水泥产业,以及柴油汽车,这一废气排放占比足以见得河南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旧很大。

空气质量方面,最近五年,河南省内的环保重点城市,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三门峡七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均逐渐变好,每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的天数基本都超过130天,最低113天,最高228天,虽说二级空气质量日连年增加,但与全国其他环保重点城市对比仍有不小的差距。[5]

 3.2 经济环境现状分析

产业比重与总产值,三个产业法人单位数由2014年的623772个增长为2018年的964944个,年平均增长率达11.6%,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更是由2014年的3万5000亿增至2018年的4万8000亿,年平均增长率为8.1%,高于我国的年平均增长率,且与法人单位数一同增加。[5]经济增长的其内在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主力方向的变动与微调,第一、二产业占比连年减少,2018年则实现了第二产业占比与第三产业占比的持平,产业转型效果显著。

人口与城市化,截至2018年,河南省常住人口达到9605万,人口呈增长趋势,但增长率趋于放缓,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七年来首次跌破5%,这意味着往后河南省可能要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给省内的一众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出了一道新难题,如若不积极求变,在之后的时间里,企业经营只会更加艰难。[5]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在2017年河南省终于实现了城镇人口对乡村人口的反超,城镇人口所占比例终于超过了50%,这是河南省城市化道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河南省的发展带来挑战,就业岗位、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生活垃圾等一种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河南省城市化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公共财政与可支配收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止可以反映在GDP,同时也可以反映在地方财政的收支与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称为经济财政负担率,他能综合反应XX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支配与从属关系,反应XX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和影响社会资源的程度。[6]XX有越高的占比,它就有越多的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调控,但这一占比必须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占比过高和过低都会对微观经济主体造成不利影响,这一合理范围在4%-8%之间,河南省近五年财政负担率平均为7.8%,处于合理范围内,而近十年来的趋势为缓慢上涨,证明河南省XX在慢慢重视公共调配,经济日益发展,调控能力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18年,我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63元,但仍然达不到全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且与之有6269元的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城镇化比率不够大和城乡收入差异。

 4 河南省生态环境系统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4.1 指数选取

我省生态与统计部门发行的《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是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涉及的主要数据有GDP、全省节能环保支出决算、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各项指标,为便于建立数据模型,我暂时将数据分为“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环保投入指标”三大类。

经济指标我们选取的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私人汽车拥有量,它们代表的经济考量最为宽泛,适用性强,几乎所有模型都能容纳,数据收集精度高,获取便捷,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指标里最为合适的指数。

环境指标里我们选取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在一个地区的环境评价里PM2.5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指标,而PM2.5的浓度与二氧化硫排放息息相关,二氧化硫排放越多浓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但PM2.5的浓度统计是以地级市为单位,与我们准备建立的模型不太融洽,所以我们采用二氧化硫排放作为环境指标,相较于PM2.5浓度它更易于获得与统计,具有普遍性。废水排放量则能反应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利用量与利用程度,相较于空气质量废水排放量的数据更直观更具体。

环保投入指标里我们选取全省节能环保支出决算,他是XX支出公开里的对环保支出的统计,是对我省环保投入最直观最权威的数据,投入越多也就证明XX对环保越重视。

时间跨度上,我们选取近十年的数据,信息化时代的数据离现在越接近越精准,让数据收集难度降低精度增加,同时又可以避免小规模样本造成的影响。

时间 地区生产总值(亿) 全省节能环保支出决算(亿元)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
2009 19480.46 92.98 135.50 20597.00 1126.06
2010 23092.36 96.38 133.87 24446.00 1381.32
2011 26931.03 95.60 137.05 28661.00 1721.76
2012 29599.31 109.45 127.59 31499.00 2040.33
2013 32191.30 111.92 125.40 34211.00 2415.45
2014 34938.24 119.95 119.82 37072.00 2739.26
2015 37002.16 177.77 114.43 39123.00 3016.05
2016 40471.79 195.72 41.36 42575.00 3153.47
2017 44552.83 241.65 28.63 46674.00 3407.22
2018 48055.86 358.70 19.85 50152.00 3766.02
时间 私人汽车拥有量(万辆) 人口(万) 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 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2009 220.18 9487 679.5 333980.16
2010 294.76 9405 694.6 358679.00
2011 383.63 9388 729.5 378784.85
2012 467.8 9406 795.8 403667.62
2013 580.64 9413 805.6 412581.82
2014 775.77 9436 832.8 422832.29
2015 836.73 9480 891.8 433486.68
2016 992.37 9532 915.4 402055.10
2017 1155.83 9559 985.6 409107.39
2018 1318.28 9605 1019.6 410513.49

 4.2 数据模型建立与检验

4.2.1模型建立

有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里,研究结果的精准性和周密性十分重要,研究人员最常用的方法是大量堆砌数据与指标。 但是,大量堆砌数据的方法不仅没有得出与预期相吻合的结论,反而增加了研究难度。 因此,这一批科学工作者开始寻找方法,力求得出一种能兼顾全面性与准确性的研究方法,并且适当降低研究与计算难度。终于在 1904年,查尔斯·斯皮尔曼在反复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在保证信息全面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在一些因素中提取多个变量的因素分析法。 因子分析的主要功能是确定基本因子和分类。 因子分析法由于其简单,科学的特点,在经济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6]

设X=(X1,X2,……. Xp) 是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F=(F1,F2,……. Fm) 为不可观测到的随机变量,则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X1=a11 F1 + a12F2 +….. + a1m Fm+a1

X2=a21 F1 + a22F2 +….. + a2mFm+a2

……………………………………

Xp=ap1 F1 + ap2F2 +….. + apmFm+ap

在上式中,m<p ,X=(X1,X2,……. Xp)为 X 的公共因子,A=(aij)是待估的系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a=(a1,a2……..ap)它被叫做 X 的特殊因子,特殊因子与所有特殊因子之间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关联性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其之间不存在联系。

因子分析法的主要目的是,将复杂程度单纯化,经过运算,将许多原始变量维度下降,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几个能够最大限度保持原始信息的随机变量F,并将其模型化。 建立出模型 X= AF+ a.然后用F表示原始变量X的信息。在选择共同因子F时,必须从慎重性的原则出发,网罗性地反映原变量的信息,防止重要的信息丢失。

本文采用的指标如下:1X (全省节能环保支出决算(亿元))、2X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3X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4X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5X (私人汽车拥有量(万辆))、6X (人口(万))、7X (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8X (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4.2.2模型检验

在研究开始之前,应检验原始变量是不是适合做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要利用Bartlet 球形度检验工具和 KMO统计量来检验原始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KMO 统计量用于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性是否足够小,是简单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的一个相对指数,其统计量取值在 0-1 之间。KMO 统计量值越大,就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KMO大于5.0 时,适宜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形检验统计量服从卡方分布,如果卡方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 Sig大于05.0. ,那么原始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经过计算,KMO 统计量的值为 5.0693.0且 Bartlett 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 为0.000,小于0.05 达成了显著性检验。如下表所示。因此,本文认为原始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0.647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159.207
自由度 28
显著性 0.000

再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因子变量。根据因子分析原理,从 p 个原始指标中提取 m 个相互独立的因子,每个因子是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原始指标的解释力度由提取因子的特征值大小来进行反映:特征值越大的因子对原始指标的解释力度越大。一般情况下,以特征值 1 为界限,小于1的因子对原始指标的解释力度不如额外引入一个原始指标的解释力度。所以实践中大都取特征值大于 1 的公共因子。如果提取的 m 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 80%,那么这 m 个因子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指标的信息由下表可知,前 2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 1,且2 个公共因子的累积贡献率 97.714%,说明前 2个因子能够对样本数据进行很好的概括。

总方差解释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载荷平方和 旋转载荷平方和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1 6.789 84.866 84.866 6.789 84.866 84.866 4.739 59.239 59.239
2 1.028 12.848 97.714 1.028 12.848 97.714 3.078 38.475 97.714
3 0.096 1.198 98.912
4 0.070 0.875 99.788
5 0.013 0.161 99.948
6 0.003 0.037 99.985
7 0.001 0.013 99.998
8 0.000 0.002 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4.3依据模型进行环境与经济的关联性分析

对于上述模型与数据,把载荷矩阵旋转其因子的解释力也会随之增加。分析旋转过后的因子矩阵:第一个公共因子说明了,1X (全省节能环保支出决算(亿元))、2X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6X (人口(万))的载荷系数很高,分别达到 0.902、-0.929、0.971。地区生产总值受全省节能环保支出决算的影响很大,而地方生产总值又节能环保支出,所以可以此因子解释为环境与环保投入对经济发展运行的主因;对于第二个公共因子而言,8X(废水排放总量(万吨))的载荷系数较高,达到了0.993

由此可以得出地区生产总值由(全省节能环保支出决算、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口以及废水排放总量构成,如下表所示。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成分
1 2
全省节能环保支出决算(亿元) 0.902 0.351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0.929 -0.29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0.703 0.707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 0.664 0.745
私人汽车拥有量(万辆) 0.779 0.622
人口(万) 0.971 0.110
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 0.754 0.653
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0.089 0.993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

a. 旋转在3 次迭代后已收敛。

 4.4河南省生态系统建设评价及其影响

4.4.1生态系统建设评价

河南省的环保与生态系统建设成果日渐显现,最直观的的表现就是环境与经济的同步进步,GDP,人均GDP与环保投入连续10年持续上升,难得可贵的是废气排放则连续十年下降,并且人口的波动并没有对环境造成剧烈的影响,证明了河南省目前的环保策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河南省每年发布的《河南省环境质量年报》都会标注我省17个地级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且环境质量确实逐步向好,表现在空气上的是各地级市工业废气排放减少与PM2.5浓度的降低。表现在水资源上的是河流污染减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以及污水处理厂数量增加。表现在土地与林业上的是退耕还林与封山育林措施的实施和每年不断的人工造林行动。这些成果也离不开XX的行政法令与舆论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普及和宣传,环保法令的的执行,环保企业的保护与支持,以及全省范围内的机动车限行措施。这一切的汇总造就了现如今的河南省生态环保系统体系。

4.4.2生态系统建设影响

生态系统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环境,经济以及人文方面。

生态系统建设最直接的受益方就是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我国的地位不断提高,河南省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城市绿化面积超过10万公顷,近十年来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整体处于下降趋势,滑坡泥石流等与植被覆盖息息相关的地质灾害更是连年下降,全省年平均不超过6次。与之相对应的灾害防控工作也是同步到位,森林火灾预警建设让河南省森林火灾发生事件连续六年下降,农作物受灾保护让每年超过200万公顷农田得到保护,免于绝收。

生态系统建设为经济带来的更多是经营销售生产理念的转变,再由这些转变反馈给经济增长,让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得多方向,不再只局限于重工业生产,原材料出售等高污染低收益的产业。采矿业企业数量数逐年下降,截至2018年采矿业企业数量不足2010年的60%,这一情况不是个例,制造业,电力热力行业,都有放缓乃至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反的运输交通,计算机,科研,服务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增速都保持在10%以上。截至2018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达461万,已连续六年出现行业就业人数下降,2017和2018年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仅三年便有超过140万人退出这一产业层次,而在2018年,高新科技产业与服务业所代表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537万,就业人数超过十年连续在增加,同时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也在逐年上升。无论从何种方面看,经济转型都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发展。

在环境与经济改善之后,人文理念也会随着进步,生活习惯、消费理念、出行选择等等方面都变得更加绿色环保。民众对环境要求日益苛刻,城市在人心中的印象日渐改变,城市不应再是钢筋混凝土的洞穴,而是自然与生命的乐园,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连年增加,终于在2018年将要突破40%,公园也到达438个。并不止于基础设施建设,人们的消费习惯同时会反映在原材料生产上,以塑料为例,2018全年初级塑料产品166万吨,横向对比前10年,其处于最低位置,且整体呈下降趋势,证明民众对塑料制品需求减少,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步转变。

对河南省生态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生态环境建设所面对的问题与困难根据本篇我们所得出的模型得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环保投入、废气污染排放、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同时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也出现在这三点里。

首先是环保投入问题,河南省地域广阔,环境多样,358亿的投入绝不能说足够,河南省公共总预算支出9217亿,环保决算投入占比3.88%,横向对比临近的河北省,预算总支出7726亿,环保投入决算433亿,占比5.6%,河南仍存在环保投入不足的问题,财政的制约会使诸多政策无法实现,造成环境改善效率不够高等问题。

废气排放代表了工业污染对经济的影响,污染排放越多证明第二产业越发达,而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经济贡献率大幅增加的现在,代表了经济结构转型不完整,第二产业占比依旧过高,但同时产业转型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导致了污染持续发生,且污染量偶有增加的情况。另一方面乱排污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监管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够大,违规成本低都是企业违规排污的依仗点,如何合理监管与引导也是生态环保建设的一大难题。

持续了将近40年的计划生育给我国争取了发展喘息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劳动力不足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现如今我们正处在这一转变时期,人口红利尚未消失,城市化进程还在发展,环保教育与环保意识还没有普及进每一个民众心里。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依旧不足社会总人口的10%,高级科研人才缺少,高科技环保作业人数依旧得不到保障,高科技人才缺失,高科技设备不够理想,每一项问题都极其迫切,但又都不是能快速解决的问题。

针对问题与困难提出的建议对于环保投入现阶段仍显不足的问题,盲目的扩大XX预算投入是十分不理智的,想要增加环保支出就必定要增加XX财政收入,近年来我省财政负担率一直维持在合理范畴,但同时也基本处于临界点,如若再增加财政负担率势必会打击私人企业积极性。外部资金来源行不通,那么不足资金就需要自己来创造,我的建议是整合环保投入资金,建立基金池,在保障环保政策正常的施行下增加其盈利能力,让支出变为投资,亦或是XX牵头创立环保公司,主要从事协助处理环保问题与环保设备研发,在解决创收问题的同时为环保科技人才提供一个平台,实现多赢局面。

污染物排放问题最忌讳的就是一刀切政策,无监管无指导的强制执行会把企业从一个极端逼往另一个极端,污染物的产出是生产活动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它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减轻的,而如何引导企业就成为了解决这问题的重要一环。我的建议是完善立法,合规行政,合理界定,目前我国法律对企业违规排污只进行直接行为的处罚,但对于其排污连带造成的影响没有完善的法律来予以制裁,这就导致了企业违规成本太低,它只需要对他的排污负责造成的不良影响由大众买单。为避免这一现象,应出台相关法律条例,让违规企业付出他应有的代价,使其不敢进行违规操作;还有就是为防止公地悲剧,要明确各企业环保划分与职责,尽量做到环保方面全覆盖,不能由企业承担的XX再接手,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严格执法,做到赏罚分明,在政策上使企业逐渐靠向环保与清洁。

我省作为一个人口输出大省,如何平衡本省劳动力人数和外出劳动力人数一直是一个难题,其核心点在于为何我省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而非留在家乡,高端技术型人才渴望自我价值实现,他们需要的是能完美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而对于低端劳动力市场,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收入的压力,而这两者所需的条件河南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相比都不占优势,所以我的建议是转换思路,破格从外部引进人才,策划以年为单位的环保发展布局计划,带动我省环保方面技术发展,以技术力和声誉来吸引人才,同时和高校合作给予优惠条件,培养专业型人才,签订用人协议,为留住高端人才提供一个可能。

结论本篇文章先是陈述河南省十年来的经济结构发展变化,自然环境当前现状及其特征。其次,在当前经济与自然环境和各项数据搜集的基础之上,运用SPSS软件对各项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最后经过检验和筛选得出,在生态环境系统建设中,环保投入、污染排放和人口是对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最大。

明确了问题的主要核心,在面临不同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能听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对于这三项主因我们分别给予了拓宽收入来源、加强立法监督、引进培养人才的意见。当然除了这些主因之外也有诸多因素影响着河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城中村、城市化、人口大规模流动等河南特色性因素文中也有提及,这些问题也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分析与解决,其目的都是为了河南省可以以一个良性的姿态进步和发展,为河南省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

 致  谢

在论文研究与写作中,同学与老师给予了我十分大的帮助,在我研究方法出现瓶颈时,同学与我积极讨论,老师给耐心解答。整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能再次体会到同学的友善与老师的关怀,着实让我感动,将这份经历与记忆铭记于心,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黄州. 创新驱动河南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5.

[2] 郭庆杰.河南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02):54-56.

[3] 许允之,范莹莹,姚羽霏,孙宏文,杨毅,李鹏程.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在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中的应用[J].煤矿机电,2019,40(05):57-62.

[4] 赵体顺,田金萍.河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刍议[J].华东森林经理,2001(03):1-3.

[5] 王慧倩,贾文毓.河南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演化研究[J].对外经贸,2020(02):97-100.

[6] 王伟志. 我国地方XX债务风险评价及预警体系研究[D].燕山大学,2016.

[7] 李雷通.试论河南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6,No.401,58+64

[8] 陈杨.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C].贵州民族大学,2019.

[9] [德]霍斯特·西伯特[著]《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0] 秦增举. 甘肃省经济与环境协调性统计分析[D].兰州财经大学,2017.

[11] 朱嘉伟,谢晓彤,李心慧.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生态学报,2017,37(21):7039-7047.

[12 ] 陈劭锋.承载力: 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 1) : 13-17.

[13] 韩俊丽,段文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水利,2004( 7) : 12-14.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HJ/T192-201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

[15] 林扬扬.绿色环保要求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J].科技风,2019(36):112.

基于统计分析下河南省生态环境系统建设

基于统计分析下河南省生态环境系统建设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29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2944.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4月29日
Next 2023年4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