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是充满动荡多灾多难的一年,让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停下了脚步,在居家隔离疫情的同时,也有了对艺术作品创作的思考时间。从两此世界大战到海湾战争,从印尼海啸到汶川地震,从非典肺炎到今年的冠状病毒,灾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绝大多数人通过一套复杂的信息传播体系了解这些全球性的灾难事故,而其中大部分信息是来自视觉信息的。
摄影作为一种最直接、最具当代性的视觉形态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作用。摄影不仅是单纯地客观纪录,还引发人们对于悲剧灾难的深层次思考。关于灾难的摄影照片,通关图片、视频的形式,现实社会的突发状况通关人们的视觉感官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地视觉符号。
在现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工艺技术的原始形态和技法得到了数字化的提升,从最开始的达盖尔银版法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显影时间到上世纪末期传统胶片的黄金时代再到现如今数码摄影的蓬勃发展,摄影师艺术创作的载体已经发生了数次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次创作的过程中我也选择使用数码和胶片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拍摄,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因为疫情的原因,放缓了前进的脚步,有了停下来思考的时间,我也选择使用不再主流的胶片作为记录的载体,完成这次创作。
关键词:视觉信息;客观纪录;胶片;摄影
引言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降临到我们生活之中时,所有人因为一次疫情改变了原本的生活轨迹,我作为一名摄影系的学生,在疫情隔离期间选择外出进行一次记录性拍摄,我没有像媒体人和诸多摄影师一样选择拍摄对于抗击疫情的广泛报道,而是将我的镜头对准在这次疫情期间生活受到影响的普通人。
我选择使用手中的胶片相机作为这次作品《冬日魔幻世界》的主要创作工具,以胶片作为载体,当今社会下以我所生活的城市作为切入点,拍摄这座被疫情阴霾笼罩下的城市中生活的普通人的疫情生活。胶片作为上世纪摄影艺术的主要载体,在本世纪初被日益发展的数码摄影所逐步取代,一个时代也随之终结,但是仍有大量摄影师、艺术家坚持使用胶片相机作为他们的主要拍摄工具进行创作。有些喜欢胶片所带来的特殊的仪式感和那种银盐颗粒显影带来的颗粒感,有些人则对这种复杂的手工工艺充满好奇,而我则是对这种两个时代的碰撞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的创作者们追捧胶片摄影,因为现如今胶片摄影已经变成了一种潮流,不仅仅作为一种表达摄影艺术的传统载体,而是演变为复古精神、潮流时尚的一种特征。胶片摄影能给予了我数码摄影所远不能及的使命感和仪式感,当我从挑选一款合适的胶片开始,到你走进暗房,再到最后拿到冲洗好的一卷底片,回忆起这一天里看到的场景,所有的步骤都是真实可感的,直接的,是我们平衡数字化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如今的整个人类社会因为一场疫情而被按下了暂停键,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停下来反思的机会,而我则选择使用我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在本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选择使用胶片相机和手机作为我主要的拍摄器材,在拍摄过程中我行走于这座城市之中,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早已没有了往日车水马龙的画面,现存的只是脚步匆匆的三两行人。在这种大灾之下,我选择创作这组纪实摄影作品来表现这场灾难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深层影响。
在拍摄过程中,我选择借鉴新纪实摄影所表达的展现熟悉的事物不可思议的一面。我并没有选择像传统纪实摄影或新闻摄影师一样的关怀人文记录大事件的广阔视角,我选择以偷拍、街头拍摄为主的非主流拍摄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拍摄方式下我认为更加自然,更加贴合我想要表达的这个魔幻世界。
1《冬日魔幻世界》创作综述
1.1 《冬日魔幻世界》创作背景
在现如今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今年冬天的一场新冠疫情让所有人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整个人类社会被按下了暂停键,随着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春节的影响,我所居住的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空城,城市的街道上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繁华,只留下了三三两两的行人以及飞驰而过的汽车,整个城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区门前拉起了隔离带,行人的脸上无一例外都戴上了口罩,每个人之间的距离都被刻意的拉大了。在这时我选择拿起我手中的相机,走出家门来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大事件。
为何起名为《冬日魔幻世界》是我很久前的一个想法,因为我出生于东北,成长与这片土地,所以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事物充满感情,但随着社会进步,东北地区逐渐没落,往日的工厂也已改造消失,此时的整个北方都已因旧时代的大量工业残留品与新世纪的水泥森林的交融而变得魔幻,而抛除现实社会的改变,每个人的思想也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冬日则是这片土地与这个国家其他地区所区别的一个方面,东北地区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冬天,而白雪作为这片地区的名片也早已被人们所熟知,所以我想在冬日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拍摄创作这组作品,正巧今年的一场疫情,就创造了这组独特的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冬日魔幻世界》。
1.2 《冬日魔幻世界》作品阐述
作品主要拍摄于2020年初的三个月内,集中在春节期间的四个星期,由于这次新冠疫情的影响所致,作为一名从事摄影艺术工作者,我选择在这种历史重要节点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特殊时刻。在拍摄过程中我主要选择我所生活的城市为大背景,以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为中心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我将我的镜头对准了城市中的普通百姓和抗击在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其中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普通人,却在这个非常时期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责任,所以记录这些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就成为了我拍摄这组作品的初衷。通过拍摄过程中对于拍摄地点的选择以及对于作品整体风格的控制,最终我选择在一些地标建筑周边进行拍摄,在创作的同时保留这次拍摄作品的真实性和地域时间等信息。
在本次拍摄过程中我选择了许多非常规的方式来进行这次作品创作,首先我在器材上选择使用胶片相机来进行拍摄,之所以选择胶片作为我本次艺术创作的载体是因为我本人对于胶片的复杂的仪式感和银盐成像的特殊质感的偏好以及对于这种过时技法的探索欲望的驱动。
在拍摄过程中我选择了沈阳的几处地标建筑;北陵、故宫、浑河桥、中山广场作为本次拍摄的主要拍摄地点,在拍摄过程中以几处地点为中心进行拍摄
2 《冬日魔幻世界》创作依据
在摄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纪实摄影始终存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纪实摄影总离不开战争、冲突、灾难与死亡等沉重悲伤的话题。如奔波于世界各地以一种充满温情的视角拍摄下最恶劣环境中人物的纪实摄影大师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他的作品中就充满了对于这个动荡世界的现实纪录。
图2.1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银盐印刷, 1986年
在1967年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由约翰·萨考夫斯基策划的一场名为“新纪实”的摄影展,拉开了“新纪实摄影”的序章。“新纪实”的摄影作品与那些对于专注于大事件报的和对于热点问题长期关注的纪实摄影都不同,它主要呈现为一些碎片化的图像,从而以一些碎片化的记忆来进行记录并带有强烈的摄影师的个人表现色彩在其中。本次展览展出了摄影师戴安·阿勃丝、李·弗里德兰德、盖瑞·维诺格兰德的作品。弗里德兰德与维诺格兰德的图像呈现出了另类的社会风景,这些风景看起来熟悉又破碎、滑稽又奇异,充满隐喻;而戴安·阿勃丝则专注于拍摄“敏感”题材。阿勃丝曾说:“任何事物从来都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样。我要表现的是熟悉的事物不可思议的一面,以及不可思议之物熟悉的一面,我认可的是那些我从未曾见过的。”而当我们在现在去反观这位改变纪实摄影发展历程的女摄影师的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她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图片的背后意义的挖掘已远大于图片本身对于人体感官的震撼程度,这一点已经区别于多位知名纪实摄影师。
图2.2李·弗里德兰德,银盐印刷,1962年
但在当时,或许是因为突然出现的表现方式太过于前卫让人无法接受,或是拍摄的内容过于富有表现力,这些作品在展出后备受争议甚至被要求撤展。“新纪实”摄影就在各种争议中正式出现了,这三位摄影师也因此成为了新一代纪实摄影的领军人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的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大发展、社会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动,使人们不禁去思索除了人文关怀和对于现实生活大事件的记录外,纪实摄影是否应该有其它的作用。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传统那种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图片证据而存在着的纪实摄影可能不再那么重要。相较而言,注重如何去知晓生活、理解生活的新纪实摄影看起来则是更加合适的存在。
图2.3 戴安·阿勃丝,明胶银盐, 1966年
图2.4 戴安·阿勃丝,银盐印刷,1970年
新纪实摄影师们则没那么关注人类的社会中那些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大事件,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人经历作为切入点进行拍摄。相比之下,在传统纪实摄影师中,如知名战地摄影师,世界三大图片社之一马格南图片社联合创始人罗伯特·卡帕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公共命运的关怀以及对于大事件的深度创作,这种作品也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
图2.5罗伯特·卡帕,1944年
在此之前由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带来的那种个人情感激起强烈的的影像就已经引发了摄影界的关注;他所提出的“主观性摄影”和“非决定性瞬间”对后来的摄影师带来了长期的深远影响。罗伯特•弗兰克通过其发行的《X人》重新定义了当代的摄影语言从上世纪30-40年代的“街头摄影”中也发展出一种快速而又富有节奏的拍摄风格,纪实摄影在当时便已出现与之前不同的发展趋势。他们用及其个人化的镜头语言记录这个世界。
图2.6 罗伯特•弗兰克
图2.7 新奥尔良的电车,《X人》首版的封面,黑人和白人只能乘坐不同的车厢,表现了X的种族隔离现象
在我本次创作的过程中我选择结合将传统的纪实摄影与新纪实摄影的特点相互结合,在创作的抗击疫情大环境下,选择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主要的拍摄对象,同时对于社会大事件的记录予以保留。
3《冬日魔幻世界》创作过程
《冬日魔幻世界》的创作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前期规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
3.1前期规划
在《冬日魔幻世界》这组作品前期进行拍摄规划的过程中,我参考了一些之前的拍摄案例和新纪实摄影大师的一些拍摄样本。在前期我先去了一些拍摄地点进行踩点,了解一些抗疫工作者的工作流程以方便接下来的具体拍摄。在前期踩点观察期间我也随身携带了一台尼康F3胶片相机方便拍摄其中图3.1、图3.2、图3.3即为拍摄作品
图3.1 拍摄于沈阳故宫前放风筝的老人
图3.2路上从菜市场撤出的商贩
图3.3 疫情期间行走于中山广场前的拾荒老人
3.2 创作拍摄
在前期踩点结束后我设定了几处拍摄地,首先我去了沈阳故宫和北陵进行第一次的拍摄,在拍摄过程中我使用了手机和相机作为我主要的拍摄工具,相机我使用了两款胶片相机,分别是Nikon F3和BRONICA SQ-A 并配合使用了多种胶片,分别是KODAK ULTRAMAX400、FUJIFILM PRO160NS、ILFORD HP5进行拍摄,我选择了135和120 6×6两种画幅来拍摄不同的场景,同时使用IPHONE 11辅助拍摄。
图3.4 疫情期间北陵暂停开放后扒门缝向内观察的健身者
图3.5 在河面上骑行的人
在随后的第二次拍摄中我选择前往了浑河岸边进行对城市夜景的拍摄,期间恰好遇见了在冰冻的河面上骑行的人,我便用手中的胶片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
在第三次拍摄时我选择在家楼下的居民区拍摄了抗疫工作者的日常工作。
图3.5
图3.6
在第四次拍摄过程中我前往了中山广场和机场进行了一系列拍摄
图3.7
图3.8
图3.9
在随后的拍摄过程中我主要以街拍和偷拍的形式在沈阳的各处拍摄,整体的拍摄过程持续近两个月,直到天气回暖后才结束,其中又对一些地区进行了多次补拍。其中一些作品也由于疫情的好转开始转变去拍摄一些公关活动地点。
图3.10
图3.11
3.3后期制作
在拍摄过程结束后,我将全部胶卷邮件进行冲洗,针对于我所选择的几款胶片,我选择使用富士sp-3000扫描仪进行后期扫描,并调整了整体的后期色彩使其保持同一个风格。针对于黑白胶卷,我自己手工进行冲洗。
图3.13 120中画幅相机使用的胶卷
4 总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冬日魔幻世界》这组作品的创作历程,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共同对抗新冠疫情,我选择通过新纪实摄影的表现方式和呈现手法来拍摄了一系列专题纪实摄影作品来记录这个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历史事件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在文中我浅略分析了我的作品收到新纪实摄影师的诸多影响,以及通过他们的作品对我的拍摄方式做出了何种改变,针对于他们的作品我做出了哪些尝试,对于街头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切身尝试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经验。
在拍摄设备的选择上我使用了胶片相机来作为我主要的拍摄器材,搭配了两款定焦镜头进行拍摄。在拍摄结束后我深刻思考了胶片摄影对于现在数码摄影当道的今天有何种意义,而随着日渐高涨的胶片价格和逐渐增多的用户群体,胶片摄影以后则会成为一个小众群体存在,在创造艺术品的同时也会有人投身于对古典工艺技法的深入研究中,如一些早已失传的上世纪初的洗印技法也有望重获新生。
结论
通过全文对于作品《冬日魔幻世界》的深入分析,针对于当今社会的新纪实摄影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作品中切身投入到拍摄当中,体会到当年这些摄影艺术家的拍摄时的不同感受,将传统的人文关怀为主的传统纪实摄影与新纪实摄影相互融合,在画面表现手法和拍摄方式上进行创新。将自己作为一名冷静的观察者,以不一样的视角进行冷静的观察,对拍摄对象不进行过多干预,从而达到最自然的拍摄画面。使观看者可以再不同的人表达的不同观点中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同时对于纪实摄影作品的价值进行了二次思考,随着摄影作品商业化的逐渐开发,纪实摄影的商业意义虽然不及观念摄影和商业摄影一般明显,但是也在逐渐被挖掘放大,现如今的各大影展、画廊也逐渐将纪实摄影作品推向交易市场的商业舞台。
对于胶片摄影的复兴和二次繁荣虽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但是由于其入门门槛高,操作复杂繁琐,我认为还是会作为少数人的个人爱好而长期存在,针对于其定位人群的商业价值也不及其艺术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美]阿瑟·罗思坦. 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 [日]重森弘淹著. 西方摄影流派及其大师们[M].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6
[3] [美]玛丽·沃纳·玛利亚.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0
[4] [德]瓦尔特·本雅明.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7
[5] [苏联]A·瓦尔坦诺夫. 摄影的特性与美学[M].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5
[6] 姜进. 新文化史[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8
[7] 韩丛耀. 图像:主题与构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
[8] 唐团结. 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9] 李媚,阮义忠. 中国摄影家[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9
[10] 陈昌谦. 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M].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12
[11] [英]威尔·贡培兹. 现代艺术150年[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7-33
[13] 吴钢.摄影史话[M].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3:19-38
[14] 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7:20-28
[15]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北京:三联书店
[16] [英]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1844-1879:[M].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4.7:70-103
致谢
大学四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摄影系的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四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四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老师寻求帮助,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