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

摘要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大学生根据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或组织的,以帮助他人、服务社群、增加社会福利为目的的公益服务行为。大学生公益活动具有整合功能、综合功能、参与功能,包括了“为公益组织活动”、“因公益参与活动”和“以公益引导活动”等形式。主要通过基于专业学习提高公益能力、打造公益品牌,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基于多方共赢达成行动合力等方式,为高校公益事业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成大学生公益活动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公益活动;价值实现;大学生;功能定位

前言

公益本质上是一个个体或团体,通过行善事善举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一种公共物品。从2011年起,受到“官营”慈善公益机构一系列公信力危机事件的影响,民间自发和自愿的公益活动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在这过程中,大学生公益活动也不断地在行动。但是,单纯从社会信任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公益活动,显然是不够的。本文章尝试跳出官民分离的角度,从功能定位出发,对大学生公益活动的价值实现进行了探索。

一、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概念

公益活动指由个体或团体自发地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而自发进行的一种集体行为。公益是一定规模群体的集体行动,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集体行动,有别于个别的个人公益。具体来说,大学生公益活动是指大学生为服务社群、帮助他人、为公益事业而自发组织或者参与的公益服务行动。高校学生的公益活动有以下三类。

为公益组织活动

为公益组织活动,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公共利益所组织的工作。这种工作包括了设计和策划公益项目、宣传号召公益行动,组织开展活动等等。公益组织的对象往往是精英、意见领袖和有影响力的机构,他们可以凭借个人或团体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一起来参与到公益活动之中。

因公益参与活动

因公益参与活动,是社会上的个人或团体在社会公益的感染与激励下,自发地参加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社会公众的善行的活动之中,并产生了一定规模效应。“因公益参与活动”的“参与”指的是公众或社会团体在公共利益中的参与状况及其所产生的环境。

用公益引导活动

“用公益引导活动”比起前两点“因公益参与”、“为公益组织”,它的“进入门槛”较低。它所覆盖的群体范围,要比“为公益组织活动”和“因公益参与活动”的更广。这是一种基于结果的社会公益活动,它并不需要泛化的伦理观念去评价社会公益,反而倡导将公益理念融入到商业活动中,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最终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公益活动中。

二、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

大学生公益活动不仅是为社会服务,更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为他人服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大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因此,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具有教育功能、参与功能和整合功能。

教育功能

大学生的公益服务是大学生通过参加公益活动所开展的一项学习活动,它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它是大学生将志愿服务输出到别人或社会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互助、团结,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开阔学生的眼界。

 1.大学生公益服务对教学主体的转换更为有利

大学生公益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去思考在公益服务中要做什么,要怎样对公益项目进行设计,从哪里去筹措服务中所需要的资源,在教育教学中更有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

 2.大学生公益服务对于教育教学的路径转型更为有利

对于集体精神与传统的社会公益精神,通常会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进行传播,教师在课堂讲解,向学生“灌输”理论。大学生的公益服务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体验感,从而提升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参与的大学生与得到帮助的人的个人成长,主要是以“做中学”的方式来进行活动,以实践来验证他们的想法,从而达到持续的进步。

 3.大学生公益服务对于教育教学的方式转变更有利

通常说起教育教学,一般都会想到教师在教室里“教”,而学生则“听”、“记”为主,以此达到效果。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大学生的公益服务则试图转变这种教育和教学方式,将“公益”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否参加过公益服务,参加过公益服务的次数,服务的实施效果如何评价,都由学生自己来评定。

参与功能

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参与功能表现为,构建“多方受益”的公共服务模式,有助于实现“朋友圈”的封闭循环,实现“共享”的利益共享;它有助于促进个体和社会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的价值;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也有助于社会政治的渐进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创造一个有序、高效的社会参与空间。

  1.大学生的公益行为可以从“利益封闭”走向“利益整合”

一般来说,追求经济利益往往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时间一长,利益格局就会因为竞争而变得僵硬,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参与”的公共服务模式,将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分享创造条件,实现利益共享由封闭向整合转变。

 2.大学生的公益行为能够为大学生实现价值提供渠道

大学生的公益行为能够为大学生实现从个体的价值到社会的价值提供渠道。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的欲望,都希望得到他人、团体或社会的认可。要把个人的成就动机和社会价值的表现相联系,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联系机制。社会资本的累积和经济资本的积累,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和XX的单边力量,而是要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创造性。由此得知,公益服务的广泛开展是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的公益活动能够在公益参与和公众参与之间建立桥梁

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方式,在实际中也确实存在许多阻碍。然而,公益服务会使情况发生变化。公益活动已经超出了普通意义上的善举,而是融入到整个社会,甚至是他们的一部分,超出了熟人的圈子,来到了陌生人的身边。这就是“公共”的意义,它已不再局限于家庭,也不再局限于家庭,每一个普通人有可能与整个社会的公众阶层产生关联。

整合功能

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整合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价值整合,组织整合和社会融入。价值整合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组织整合主要是指培育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公益服务和公益学习,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公益行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现下,独生子女在学校是很常见的。独生子女在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家庭因素的影响,其团队协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如何在这些学生们踏入社会前,加强其合作能力与集体意识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多多参与公益服务,能够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组织、自我提高的能力的。社会融合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公益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地去对社会进行了解、探索,学会服务社会,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相结合,并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价值和专业知识学习的时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杰出建设者和后代。

三、大学生公益活动的价值实现

要让大学生公益服务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牢固树立“公益”观念,让“公益”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要加强高校学生的社会公益意识,使其专业技能在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学以致用;同时,它也要能为受惠主体提供符合需要的产品,建立多赢的产品生产机制,使各组织和个人都有机会提升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一)立足专业学习提升公益能力

大学生公益服务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公益服务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公益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并且稳固下来,就会保证了高校有足够的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并为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依据。公共服务学习需要融入高等教育和教学,这样一来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公共服务能力的目的。在日常教育中,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人际交往礼仪、公益精神、社会服务知识等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还要将公益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把专业知识融入公共利益服务中,使大学生公益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公益服务专业化程度及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

打造公益品牌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成大学生公益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着力打造大学生公益服务品牌。这样才能使公益服务品牌不断创新发展,促使公益服务深入推进。从学校方面上来说,可以通过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立场出发,拓展支持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学习开展公益活动的项目,也可以通过接受社会的捐赠为其公益服务筹备资金。在大学生的视角下,应以学校和周边社区为依托,积极探索以“人人可参与、人人都受益”的“微公益”模式,力求打造与大学生能力相匹配的公益服务品牌。

基于多方共赢达成行动合力

与一系列意义、原因或意图有关的行为被称作行为。强调行动意味着个人不是社会世界的产物,甚至不是社会世界操纵的对象,而是周围的世界的创造者,他们在思考、在感受、在行动。公益的生成首先要靠人们的实际行动,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踏踏实实去做,只有这样,公益才能得到发展。事实上,XX、企业和民间力量都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公众对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各种需要。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公共氛围,让每个人和组织都愿意为之付出,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公益机制,让每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同时又能受益。这样,每个人与组织,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实际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所有人的善意化为最有力量的行为。

四、总结

大学生公益活动在我国高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校学生已成为大学公益服务的主力军。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教育助学等领域活动中,都能看到大学生们积极活跃的身影。大学生公益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公益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此外,大学生公益活动同时也具有参与功能、教育功能和整合功能,通过公益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探讨[U].当代青年研究,2013(1):61.

[2]赵荣等.从XX公益到社会化公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

[3][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M].杨善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8-21.

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

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002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13日
Next 2023年8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