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叶是浙江省主要特色产业,浙江是主要茶叶生产基地、生产最适宜地区之一,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改革开放后,国内外产业快速发展,浙江茶叶出口贸易日趋繁荣,茶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虽然拉动了浙江茶叶出口贸易的增长,让茶叶市场前景更广阔,但也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让出口压力倍增面临着更大威胁,从出口贸易角度进行分析依旧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与分析。
本论文主要对浙江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国内外环境视角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浙江凭借着历史浓厚的茶文化、丰富的资源及地理位置的优势,使茶叶成为该省主要传统支柱型产业。但茶叶近几年来由于受贸易壁垒限制影响以及自身不足的因素,在“互联网+、一带一路”时代下面对严峻的挑战和新的契机,从企业、行业、XX方面分析总结相应对策及建议,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多元化产业,加强龙头企业和茶文化的品牌意识,推广国际标准,从而推进浙江茶叶产业化和标准化,提高产品高质量环保意识。
关键词:浙江茶叶, 出口, 茶文化, 国际标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古语有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由此能发现茶叶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浙江作为经典的茶叶产出省份,该省的茶叶出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2006年我国对茶叶出口开展全方位的开放手段以后,其出口发展前景良好,2008年,我国二十四个省份在茶叶出口领域中,该省份茶叶出口规模和总量超过了16万吨和3亿美元,在整个国家中排在首位,茶叶作为该省最有突出优势同时高效开发的农业出口商品之一,其在该省的经济创建和社会沿革中位置显著。
茶叶作为该省的经典优势领域,拥有显著的定价优势、资源优势,向来在国民经济沿革中位置显著。然而由于全球形式的转化和经济的沿革,该省茶叶领域出现越发多的竞争问题。在我国,首先是该省茶叶出口本身产生的品质、卫生等情况制约着其茶叶出口水平和良好声誉的提高;其次,中西部茶叶省份的发展,湖南江西、安徽等省茶叶领域沿革水平高,让该省茶叶引领者的位置岌岌可危。在外国,绿色壁垒越发提升,对茶叶的品质更加严谨,为该省公司造成极大的发展压力。茶叶作为一种没有需要弹性而具备更多供给弹性的商品,因为总体中往往是提供多于需要,全球国内市场竞争水平高,市场定价总是处于减少的倾向。所以,该省唯有增强自己商品的品质,主动处理绿色壁垒的限制,致力于增强商品的全球竞争效能,才可以让茶叶出口的和谐成长得到实现。
该省茶叶出口在获得关键成长时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更大规模、繁杂、尖刻和剧烈的竞争。所以,在新的全球贸易条件中,怎样进一步规范化分析该省茶叶出口贸易出现困境,对优化茶叶贸易氛围,增强整个领域的效益水平,提高农民效益变得十分关键,通过各种手段来让该省茶叶出口贸易发挥自身优势、规避自身缺陷,进一步走出一条更加平稳的道路,对其分析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Bummer等(2002)总结了这些年来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水平,其认为我国的乌龙茶和绿茶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而红茶出口则明显有着一定的劣势。然而乌龙茶和绿茶在全球市场中发展水平较低,其提高出口水平,开发市场规模还是出现一定的困境。其在分析中也指出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重点茶叶产国在发现绿茶消费提高后,和我国开始竞争这个领域的市场,提高其国家的绿茶发展水平,让全球绿茶市场竞争越发剧烈化。Zhao Chunming等(2012)在分析中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通过显示性比价优势系数对我国农业出口水平的分析,归纳调研出我国在全球市场、和X市场的竞争情况,同时对各种农业各自归纳总结出彼此的出口竞争优势;Lehinann等(2010)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调研手段,对罗马尼亚各类水果的出口竞争优势开展综合调研和探讨,获得该地区在少部分水果商品中拥有明显的竞争位置,但是其很多品种的水平的出口竞争水平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国内研究现状
范雨蒙,夏悦(2019)指出浙江省向来是我国茶叶出口的重点地区之一,其茶园地区、茶叶出产水平和出口规模向来在我国居于首位。由于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份子、金融危机的制约和全球竞争水平的提高,该省茶叶出口也受到极大的打击。本文通过对该省茶叶出口层面的竞争水平为分析内容,在全球贸易有关理论的支撑中,介绍了该省茶叶的实际发展情况、产生的困境,指出对应的发展策略。全文分成三个领域,通过该省茶叶出口情况为着力点,探讨了2008以来浙该省茶叶出口规模、出口数量、出口定价、出口地区和出口品种等内容,掌握了该省茶叶贸易由2008年到2012年的实际状况。另外,通过swot视角(优势、劣势、机遇、困境四个领域)探讨了该省茶叶的出口竞争水平。
盛国勇(2019)分析最近几年来,技术壁垒已经变成制约该省茶叶出口水皮的关键要素。在探讨该省茶叶公司情况的前提习啊,对近十年有持续出口规模的三十二家出口茶叶公司进行分析,同时调研素材探讨了技能壁垒对该省茶叶恭送出口水平、出口框架、出口定价和出口效益的作用,指出了优化该省茶叶公司打破技能壁垒的意见。
曾俏俏,周楚杰(2019)探讨了茶叶作为经典特色农业和茶区经济主导领域,在这个提高转化经济沿革手段的重点阶段,该省更必须深入掌握其茶叶领域的情况,对于出现的困境,使用合理的策略,持续提高其出口竞争效能。
周晓红,许金伟,张星海(2018)指出该省作为我国最大规模的生产茶叶地区之一,茶领域是该省十个最大规模的传统领域。文章利用调研指出该省茶领域继承传扬的情况,和产生的困境,指出该省茶领域继承沿革的意见。
浙江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 浙江茶叶的出口规模
1、生产规模
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其茶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依托其浓厚的茶文化历史,使浙江拥有国内门类最大和最具特色的茶产区。一方面,在目前的茶叶种植中;如表1,全省干毛茶产量六年位居榜首,其中2017至2019年茶叶生产分别为38.69万吨、39.86万吨、40.16万吨,涉茶年产值为近900亿元、1000亿元、1035亿元,其中毛茶产值为214亿元、235亿元、257亿元,已是我国唯一茶产值过千亿的省份。另一方面,在目前的茶叶行业中;主体大部分为合作社1500个、现有茶叶企业1.6万多家,茶产企业有三千多家,涉茶人员300多万人占全省的1/10[1]。
表1 2013-2019年浙江省干茶叶产量、毛茶产值及增长情况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
产量(万吨) | 32.1 | 34.7 | 35.5 | 37.96 | 38.69 | 39.86 | 40.16 |
增长率(%) | – | – | 2.31 | 6.93 | 1.92 | 3.02 | 0.75 |
产值(亿元) | 150 | 180 | 200 | 210 | 214 | 237.19 | 257.36 |
增长率(%) | – | – | 11.11 | 5.0 | 1.9 | 10.84 | 8.5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http://www.qianzhan.com)
2、出口量额
近年来浙江茶叶出口量额持续攀升,出口创汇额增加出口创汇能力也不断增强,看到浙江茶叶出口的可行性。虽然2010年上升之后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但2015年再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和浙江检验检疫局获悉,2015年浙江茶叶出口量1.34万吨出口额1.6亿美元,其中西湖和安吉茶质量安全试点共出口5500吨,出口额9803.76万美元。2016年该省茶叶年出口量近2万吨,出口金额已超2.1亿美元,截止至2019年出口量2.41万吨,出口额3.4亿美元[5]。由表2可知,与其他茶叶出口大省相比,江西出口量增长幅度最大与浙江仅差1万吨,虽然浙江产量第一,且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浙江多数茶叶在国内销售,在国外销售的茶叶出口量较少,虽然出口量和出口额同比增长23.52%、44.7%,但出口量2.41万吨仍排在第四位,出口额3.46亿美元排第二位。另外,仅次浙江后的安徽、湖南省份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并且出口额排于浙江后,可见安徽、湖南茶叶出口追上浙江省有较大上升空间。
表2.2018-2019年中国各省茶叶出口量(万吨)、出口额(亿美元)变化表
出口量 | 增长率 | 出口额 | 增长率 | |||
2018年 | 2019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19年 | |
浙江 | 16.29 | 16.85 | 3.39 | 4.94 | 5.23 | 5.81 |
安徽 | 5.97 | 5.92 | -0.89 | 2.35 | 2.47 | 4.83 |
湖南 | 3.75 | 3.64 | -3.14 | 0.93 | 0.95 | 2.33 |
浙江 | 1.95 | 2.41 | 23.52 | 2.39 | 3.46 | 44.79 |
江西 | 0.89 | 1.34 | 50.59 | 0.52 | 0.68 | 32.35 |
湖北 | 1.31 | 1.22 | -7.23 | 1.24 | 1.45 | 17.15 |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二)浙江茶叶的出口产品结构
1、品种分析
浙江是著名特种茶产区茶类齐全品种繁多,主要产制乌红绿白四大茶类以及再加工类花茶五个大类,此外还有名优特种茶、果味茶、保健茶等,其中乌龙茶在全省范围内居于首位。根据表3,我国茶类出口产品结构,主要绿茶居茶类首榜出口量持续增长,但幅度不明显,红茶增长幅度最大,然而其他三类茶都在减少且总出口量少于红茶。近年浙江省茶叶出口以乌龙茶、绿茶为主,据厦门海关统计,2019年乌龙茶产量高达27.58万吨是绿茶的两倍,较2018年乌龙茶出口量超0.46万吨,占同类茶的52.47%,前4个月乌龙茶、绿茶总出口量5000吨占同期出口85.7%。目前乌龙茶出口数量最多且持续增长占当地的80%以上,占全国同类出口量的52.5%。其次是红茶、白茶、花茶等,其中出口红茶类以功夫、正山为主,白茶是浙江特有品种出口产品主要有白银针、新白茶等,花茶的出口占全国同类33.9%。除此之外,该省还有进一步出口特种绿茶、名优茶等特种茶,但出口数量都极少。浙江茶叶虽有优化增加产品出口结构,但主要出口茶类仍旧是依靠乌龙茶站稳出口市场拉动浙江茶叶出口效益,浙江茶叶出口产品总体单一问题并没有显著改善[5]。
表3 2017-2019年全国茶叶分茶类出口量(万吨)、占全国比重(%)统计表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
茶类 | 出口量 | 占比重 | 出口量 | 占比重 | 出口量 | 占比重 |
绿茶 | 30.39 | 82.9 | 30.29 | 83 | 29.47 | 82.9 |
乌龙茶 | 1.81 | 4.9 | 1.90 | 5.2 | 1.62 | 4.6 |
红茶 | 3.52 | 9.6 | 3.30 | 9.0 | 3.56 | 10 |
花茶 | 0.65 | 1.8 | 0.69 | 1.9 | 0.62 | 1.7 |
普洱茶 | 0.28 | 0.8 | 0.30 | 0.8 | 0.27 | 0.8 |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2.价格变化
通过表4能够发现该省茶叶出口定价大致反映出提高的情况,由于出口水平的提高,该省茶叶的定价也在持续提高,通过表能够发现,2015年至2019年期间定价提高水平慢慢降低,重点是由于绿色壁垒发展的打击,如欧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连续其次提高茶叶农残评估水平,即使该省茶叶出口定价提高水平慢慢降低,然而还是保持平稳提高的倾向。
表4浙江茶叶出口价格
年份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出口量(万吨) | 16.75 | 17.95 | 16.70 | 16.74 | 16.27 |
出口金额(百万美元) | 247.0658 | 282.7125 | 284.9020 | 312.0336 | 337.2771 |
价 格(百万美元) | 1.475 | 1.575 | 1.706 | 1.864 | 2.073 |
数据来源:国研网
(三)浙江茶叶的出口市场
中国茶叶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有128个,其中有1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万吨,占年出口量的64.8%。如图1可知,浙江茶叶主要出口市场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地区,远销五大洲日美欧越等50多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日本、东盟和X是该省茶叶三大出口市场。2019年浙江省茶叶出口量15.9万吨,同比下降5.8%,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3.3%。位居前十位的分别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香港、加纳、塞内加尔、多哥、阿尔及利亚、X、毛里塔尼亚和俄罗斯联邦[3]。
三、浙江茶叶扩大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拓展力度不足
浙江省茶叶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比例相对较少,拓展新市场能力欠缺。浙江茶叶出口市场除了日本、欧盟、X外,还有越南、非洲、巴基斯坦等国家地区。从现有茶叶市场来看,日本是该省茶叶出口占比最大的市场[1]。市场拓展方式主要根据现有出口国的需求,主要以原料茶、散装茶、OEM加工等方式出口至日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其他国家没有的特种茶、名优茶出口至追求高品质的国家,以互联网宣传推广产品文化,并且参与各大国际活动进行茶叶出口交易谈判,以价格竞争等方式拓展市场。虽然浙江省这些年对茶叶市场拓展方面付出诸多努力改善,但市场开拓能力成效不明显,易阻碍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浙江现有茶企超1.6万家,数量多但龙头企业有限,具有领头能力的龙头企业匮乏,135家中只有7家达到国级,浙江省只有天福茗茶一家被入选中国十大茶企中,初具规模投资少的小茶企众多[6]。与其他茶叶出口国相比,出口茶企没有组织、规模标准化强度相差甚远。独立品牌少知识产权重视度极低,加上设备过时、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茶叶品牌量下降[1]。同时,因国内茶企基本上是竞争多合作少,以致茶产业链不集群缺乏整体性制造压力大,有待提高龙头茶企领头力和增加茶产业链量,促进企业间合作,促进浙江茶产业链集群,打破以往的传统模式[7]。目前,浙江茶企的规模、人才和渠道相对薄弱,缺乏大型国际茶叶企业,品牌运营商相当弱,难以加快浙江茶跟世界消费群体联系以及被认可,以致浙江茶国际知名品牌创建受到阻碍[6]。
(三)茶叶加工成本高、出口“重量不重质”
1、生产加工成本增加
由于环境因素以及进口国技术标准的要求,消费者更重视茶叶的食品安全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增加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成本。一方面,因农残留限量标准更变提高;出口茶企质量检测项目增多,质量认证费用昂贵,例如有机茶进入欧盟,各环节须多重考核认证时间长费用很高。进口国家对进口茶商标更严苛的立法条款,购买相关设备的必要性等必然增加产品成本,想要以合同租赁的形式生产茶叶,必须增加土地费用和生产人员,因此茶叶生产成本开始提高[12]。
2、茶农的质量意识淡薄
不仅生产加工成本增加,而且茶叶出口“重量不重质”,茶农的科学文化水平低,对害虫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健康和环保了解不充分,对环境和认识和卫生认识很差,由于自身的素质制约,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和管理[15]。茶农法律意识和安全质量环保意识淡薄,对市场专业化模式接受度也不高,质量安全措施不到位,片面追求当前经济效益,不按标准科学用药或违法违规用药。缺乏合理使用农药的知识和意识,长期使用单一杀虫剂,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为预防和控制效果加大用药量。由于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费用高,生物农药见效慢等原因,在生产中仍然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导致农药残留。
(四)严苛的国际农残标准使出口市场准入门槛提高
发达国家为限制出口国的茶叶贸易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并提高要求,加大中国茶叶出口成本以及难度,严重影响浙江省茶叶出口贸易发展[10]。
日本、欧盟、X都是浙江省的主要茶叶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以严苛的茶叶进口试验标准,其中欧盟影响最大频繁更新,一年一调整甚至一年多调整。除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茶叶农残留最大限量标准加大检测力度以外,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X环保署公布了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多杀菌素在干茶叶、速溶茶和茶叶中最高残留限量修订为70ppm、1.0ppm、2mg·kg-1。2018年1月至5月,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了7批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主要是蒽醌、唑虫酰胺等超标农残、金属检测超标等问题。2019年7月25日欧盟委发布(EC)2019/1249号公告,修订对我国产茶叶的检查频率为10%提高至20%。农残留设立越严,茶叶出口壁垒更高茶叶国际竞争力更低,阻碍了浙江茶产业出口贸易发展[11]。
四、促进浙江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开拓新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
为规避茶叶出口市场过度集中的风险,浙江应挖掘并发展新兴市场。一方面,调整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减少对原茶叶市场的依赖,进一步挖掘新市场的潜力。以欧洲市场为例,紧握英德、荷兰、波兰、爱尔兰茶饮大国,特别是这些国家可以确保红茶市场的占有率和份额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应关注俄美等世界主要市场的发展,落实茶叶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另一方面,调整茶产品的出口结构。除了保持乌龙茶和绿茶的出口优势外,还要增加红茶、花茶、白茶的出口量,开发香茶、果味茶、减压茶、有机绿茶多种口味和功能性产品。为了使茶叶出口市场多元化,浙江应发展研发满足其他国家特定要求的新年轻一代茶叶产品[11]。
(二)打造茶叶文化,加强国际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1、打造国际品牌文化和知名度
从茶文化开始,浙江茶企和地区品牌的经营者让闽茶文化走在第一位,融入国际茶文化。闽茶文化是闽人与茶共生共融的生活方式总和,从生产发展到茶具茶艺到茶道茶德,充分重视闽茶文化凸显的跨文化特征,成为独具一格的闽韵茗香。通过定期举办“闽茶丝绸之路”、国际茶占、茶馆等活动,提高对浙江茶的认知。深挖其他品牌文化内涵,使用不同的官方手段宣传闽茶文化,打造不同于浙江茶叶的国际品牌文化[19]。
2、加强龙头企业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培育龙头企业。XX优先支持竞争激烈的加工外向型龙头茶企,促进农业、产业和贸易的一体化。支持和鼓励茶企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一系列生产基地,拓展和宣传产业范围[15]。从浙江茶领域看,安溪县在重点茶县名列第一,宁德有100多家龙头茶企在从事生产经营,南平市已拥有国家重点龙头茶企[9]。在三大茶产区中,可以选择拥有最高技术和专业的的茶叶生产区,将资金完全被用于有序管理茶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降低茶税,呼吁茶商付出努力,帮助扩大优秀茶企规模[8]。同时,建立现代茶叶企业体系和适度的行业组织,促进改革产权多样化转变和农户集约生产,促进茶产业的整体出口贸易全省各地区共同发展[17]。
(三)增强茶农质量意识,重视茶加工环保
1、提高茶农的质量意识
由于茶农的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提高茶农科学用药和茶叶生产水平。第一,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茶产业以及茶农的整体素质。重点培育专业农户组织体现茶叶生产者培训项目,综合改善浙江茶叶的技术质量和现金可利用技术含量,加快标准化进程,强化标准意识,把标准化生产变化为生产经营者有意识的行动[15]。第二,定期向茶农普及新技术和杀虫剂管理知识,树立绿色环保发展的理念,提高茶农的绿色发展及法律意识。茶厂生产要加强提管理,卫生条件和环境修改,农业部门或相关部门要对茶产区、种植区供应的农药进行监督管理[22]。第三,在生产环节,通过强化培育力度,实现茶农组织化。
2、重视茶加工绿色环保
除了提高茶农的茶叶质量意识外,在茶叶加工中还要重视绿色环保的意识。对茶加工来说,首先要降低产品成本,投资高新技术。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费用,茶公司和茶农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引入高学识的人才,开发创新产品。避免使用禁用农药,提高预防和管理效果,降生产成本,将在生产基地开展专业化统一预防和控制植物病虫的示范项目[12]。其次,重视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改善加工茶厂卫生条件的环境管理和净化,在茶叶精制加工的环节中,推进无公害、有机茶叶体系建设和统一标准规范检测。强化流通部门的市场管理,最大限度地活用绿色保护措施,以确保绿色茶叶的加工和出口质量[11]。
(四)推广国际标准,推进茶叶产业化和标准化
1、加强实施并推广国际标准
XX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茶企的监管,建立统一的标准生产体系机制,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处理能力。一是XX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提高监督水平,对茶叶农残超标进行专项治理行动,对重点区域实行“检打联动”,以标准化示范为基础,强化安全的药物治疗指南,进行质量和安全性评价,促进责任实施[16]。二是实施全面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可追溯安全监管体系和农资监管平台升级改进,全程标准化。改善检测机构和设施,加强茶叶产品环境检测,严格检测茶叶农残留的出口,以确认茶出口质量符合标准[9]。三是根据目前国际茶贸市场对农残限量标准规定,建立综合茶产业组织及标准化生产标准系统,以提高茶产业规模和运营效率[11]。四是开展对国际标准的分析与研究,履行严格的国际茶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茶质量检查和监督认证体系,严格控制生产茶产业的质量,积极体现HACCP认证体系。
2、推进茶叶产业化和标准化
积极处理技术性贸易壁垒,采用国际标准跨越技术贸易壁垒,提高浙江茶叶质量。企业加强源头管控,强化出口茶叶生产和处理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广泛的GAP、GMP规范。实现各环节质量标准化程序,严格控制合格茶叶生产,防止药物扣留问题。XX科学有效地保证国际标准的茶检质量安全管理,确保了有效建的有机茶检绿色认证及其他国际认证,并建立了完善的茶检检疫体系,以国际水平检查为标准,以摆脱农药残留的标准[22]。完善技术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健全信息系统,提供全国统一的管理标准化体系与标准规范。
五、总结
本文先通过各个学者关于浙江茶叶研究所发表的看法和观点进行分析,总结近年浙江茶叶出口发展现状,认为茶产业作为浙江主要支柱产业,借助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地理优势,近年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快速创造新机遇,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目前出口状况来看也是新挑战,虽茶叶产值全国首位,但仍旧持续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导致在出口贸易方面占优势的茶叶产能过剩影响浙江茶叶的发展。国际市场开拓力薄弱,创新能力欠缺,茶品牌与龙头企业影响力低,技术性贸易壁垒没有彻底解决,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嘉琪.浙江省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3):43-44.
[2]杨婉铃.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全国流通经济,2018(18):13-14.
[3]宋秀峰,余嘉明,蒋婷婷.浙江省茶叶产品B2C跨境电商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2018(290):96-99.
[4]朱慧芳.从茶叶供需角度谈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J].浙江茶叶,2016(12)27-28.
[5]戴斯玮,傅雅凌.“一带一路”战略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浙江茶叶,2018(6)25.
[6]于学领.浙江茶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茶叶,2018(8)53-55.
[7]田栩静.“互联网+”背景下茶产业发展策略[J].浙江茶叶,2018(10)24.
[8]闫华清,吴芳.“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出口茶叶品牌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9(583):112-115.
[9]赵慧.浙江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8(6)71-76.
[10]孟德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及规避[J].北方经贸,2018(6):17-18.
[11]李冬梅.浙江省茶叶出口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技,2018(11):60-64.
[12]林成.浙江茶叶出口贸易竞争力探究[D].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7(2):154-159.
[13]张琳娜.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现状与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2017(1):41-43.
[14]覃院莎.茶叶深加工技术探讨[J].现代园艺,2018(8):215.
[15]高峰.浙江省茶产业“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中国茶叶加工,2016(3):13-18.
[16]张雯婧,何孝延,王晰,苏峰,高峰.浙江省茶叶质量安全情况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茶叶,2017(3):4-5.
[17]赵艳丰.跨越技术贸易壁垒[J].中国外汇,2017(1):64-65.
[18]颜谢霞.跨境电商对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浙江茶叶,2018(6):26.
[19]陈太盛.浙江茶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茶叶学报,2018(2):89-94.
[20]任晓萌.浙江省外贸型茶叶企业贸易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商论,2018(7):64-65.
[21]张建威.“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9):191-193.
[22]王波,邱娟,兰美桂.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浙江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8(9):13-1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