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

 摘 要

童谣对于幼儿膳食营养知识的普及、食欲的激发、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较大益处。在幼儿的饮食教育中,童谣可以以文学作品的身份,进行专门的集中教育活动;可以用以随机教育,利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进行花式念唱;可以与区域活动相互融合,给予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多种方式使童谣蕴含的食育理念深入幼儿的内心,继而外化于行。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对幼儿进行食育的重要性,提高运用童谣的意识和能力,使童谣在幼儿食育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童谣;幼儿;食育

引言

据《全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多数幼儿存在挑食、嗜食垃圾食品、偏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国民缺乏健康意识、营养素质、科学饮食常识等存在密切关联性。因此,有必要通过食育教育,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进行不良饮食行为的纠正[1]。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与正确饮食行为的养成是息息相关的,且幼儿正处于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关键阶段,此时一旦形成,要在后期进行纠正和改变是较有难度的,因而对我国学前儿童开展食育刻不容缓。“食育”一词源于日本,在中国虽逐渐得到重视但普及度还不是很广,开展的策略还处于一个待完善、待补充的阶段。童谣是幼儿熟知和喜爱的,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生活化等特点,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部分童谣内容上蕴含丰富的食育知识,如:膳食营养、餐桌礼仪、餐前卫生常规、珍惜粮食等等;体裁上将与饮食相关的食育知识融入到短小精悍的字句中,使食育知识变得凝练、有趣,读来朗朗上口;运用形式上不仅仅停留在念唱,还能与集中教学融合,结合领域活动开展或利用一日活动的过渡时间随机教学等等。可见,童谣是对幼儿实施食育的理想素材。

对幼儿来说,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童谣对幼儿进行食育,更能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促进幼儿较为系统全面的接受食育知识;对教师和家长来说,能够进一步认识到食育的重要性,有利于自身食育理念的更新,同时在实践层面上,能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参考。

 1 幼儿饮食行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从幼儿遵守餐前常规情况、进餐专注度、进餐速度、偏食和挑食行为、剩饭和撒饭情况这五个维度出发对幼儿在园的饮食行为进行观察,继而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幼儿在园饮食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情况如下:

 1.1遵守餐前常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餐前常规可以对幼儿的饮食行为起到一个很好的规范作用。在幼儿园的午餐环节中,餐前常规包括安静搬小椅子到自己的位置、洗手、拿毛巾、安静等待就餐。在实习所在班级的午餐环节前,幼儿一般会集中看动画片或者教师集中讲解一些早操事项。在保育员老师和值日生小朋友将饭菜和餐具分发完毕后,教师请小朋友们逐排搬小椅子回餐桌,紧接洗手、拿毛巾。就遵守餐前常规情况,划分三个维度进行观察,即自觉、被动、拒绝。自觉是指在教师请小朋友们开始准备时幼儿能够较主动遵守;被动是指幼儿在这些常规上有两项及两项以上需要被教师提醒;拒绝是指幼儿在教师提醒下依然没有执行。具体情况如下(表1-1):

表1-1 幼儿遵守餐前常规情况

自觉 被动 拒绝
第一天 28人 14人 1人
第二天 27人 16人 0人
第三天 28人 15人 0人
第四天 28人 15人 0人
第五天 27人 15人 1人
平均数 28人 15人 ——
占总人数比 65% 35% ——

从此次观察中发现,该班幼儿约有三分之一属于被动状态,幼儿在遵守这些从小班就建立的常规上面的自觉性并不高。当教师请小朋友搬小椅子回餐桌时,幼儿会开始出现聊天行为,甚至为了当第一名你争我抢。部分幼儿没有去洗手,又或者在洗手时不认真、方法不正确,应付了事。有些幼儿忘记拿毛巾就直接坐在位置上,经教师提醒才会去拿取毛巾。可见,在遵守餐前常规上面,幼儿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2进餐速度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来说,幼儿进餐速度是使他们倍感困扰的问题之一,有的幼儿吃起饭来慢悠悠的,完全不管在一旁着急的老师和家长;有的幼儿吃饭总是火急火燎,几分钟就能将饭菜吃完。幼儿进餐速度迥异,过快过慢都是教师和家长值得关注的点。那是因为幼儿的消化系统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进食速度过快容易因为食物没有得到充分咀嚼而导致消化不良,或者被呛到。而如果进餐速度过慢,不仅饭菜会变凉,导致里面含有的营养素遭到破坏,且食物也不再像一开始那么可口和新鲜,幼儿的食欲也会受到影响,从而更加不想吃饭。《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2016)》中提到,学龄前儿童在吃饭时细嚼慢咽但不拖延,最好在30min内吃完[3]。幼儿每次的进餐都应该有一个时间上的限制,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最好介于20~30分钟。本次观察过程中是以20分钟和30分钟为临界值对幼儿的进餐速度进行观察(表1-3)。

表1-3 幼儿进餐速度的快慢情况

小于20分钟 20分钟~30分钟 大于30分钟
第一天 7人 28人 8人
第二天 8人 29人 6人
第三天 6人 26人 11人
第四天 6人 28人 9人
第五天 6人 28人 9人
平均数 6人 28人 9人
占总人数比 14% 65% 21%

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幼儿的进餐速度快慢不齐,总有几个幼儿很快完成就餐,主要是为了争做第一,目的在于玩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或是看到自己想看的书。部分幼儿会因为身边的同伴已经吃完饭去玩玩具或者看书,自己内心着急便狼吞虎咽起来。进餐时间较长的幼儿,主要是因为受到人或物的干扰。极个别幼儿甚至等到其他小朋友散步回来了或者接近午睡时间,在保育员老师的提醒下才勉强吃完。而且在观察的这段时间里,进餐速度处于两个极端的幼儿几乎固定,没有很大的变动。

总的来说,该班幼儿在园进餐的速度有的过快有的过慢,且速度过慢的幼儿比速度过快的幼儿要来得多。

1.3偏食和挑食行为及存在的问题

偏食和挑食行为是幼儿进餐环节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通过观察和与在班教师的一些谈话中了解到,冬瓜、白菜、胡萝卜、西兰花、猪肝是幼儿较为排斥的食物,鸡腿、鸡翅、瘦肉是较受幼儿青睐的食物。幼儿在面对喜欢的食物时会自觉加快进餐速度并要求保育员老师加菜。面对不喜欢的食物,幼儿会持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有的幼儿愿意尝试,在老师的引导下或同伴的感染下,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接受该食物;有的幼儿会将不合胃口的食物暂留一旁,等到最后寻求帮助无果或在教师的安抚下慢慢吃完;有的幼儿边吃边挑出不喜欢的食物,一口都不会去尝试。就幼儿偏食和挑食行为进行观察和统计,具体情况如下(表1-4):

表1-4 幼儿进餐环节偏食挑食情况

第一天 15人 28人
第二天 17人 26人
第三天 18人 25人
第四天 18人 25人
第五天 16人 27人
平均数 17人 26人
占总人数比 40% 60%

分析数据可知,接近一半的幼儿存在偏食和挑食行为。偏食和挑食行为的坏处在于幼儿容易因偏爱某种食物而使某些营养素摄入过多,从而引起营养过剩性疾病;或拒绝尝试某些食物,导致某些营养素补充不足,甚至营养不良。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不当、幼儿自身的口味爱好等等,都可能导致幼儿出现偏食和挑食行为。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丞待解决。

 1.4剩饭和撒饭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剩饭和撒饭包括米饭、配菜、汤等食物。该班幼儿在整个进餐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剩饭和撒饭现象(表1-5)。幼儿剩饭主要是因为遇上不喜欢的食物、同伴的影响(自身进餐速度太慢,看到同伴已经吃完后着急一起去玩)、进餐不专注(进餐过程分心,导致食物失去原来的味道)、身体因素等等。撒饭可能是因为幼儿的腕骨发育尚未完善,对于勺子、筷子的使用还不够娴熟。也存在部分幼儿进餐速度过快,过于追求速度导致饭菜洒出;部分幼儿进餐过程不专注,注意力没有集中在筷子和食物上,食物撒出也没有发现。

表1-5 幼儿进餐环节剩饭和撒饭情况

剩饭 撒饭
第一天 9人 8人
第二天 7人 9人
第三天 8人 8人
第四天 11人 10人
第五天 9人 11人

剩饭和撒饭是一种不良的饮食行为。剩饭既不利于幼儿对营养的吸收,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幼儿更加不喜欢吃饭,影响幼儿的食欲,不利于培养幼儿珍惜粮食的品质。长期存在撒饭行为同样对营养的摄入不利,同时在幼儿学习保持桌面整洁和进餐卫生礼仪上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2 童谣的食育功能分析

  2.1融合食知,丰富幼儿的膳食营养知识

童谣中蕴含有丰富的膳食营养知识,能够帮助幼儿认识食物的名称、种类、特征、食物间的合理搭配、营养价值等等。对幼儿来说,原本深奥难懂的知识,通过童谣这一载体,能够降低难度,便于理解和掌握。

如《蔬菜歌》里的“菜心青青粗又长,茄子身穿紫衣裳。西红柿高高打灯笼,芋头地下捉迷藏。冬瓜长个圆圆身,木瓜越老皮越黄。绿紫红黄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介绍了蔬菜的典型特点,在童谣基础上结合图片或者实物,有利于帮助幼儿对不同种类蔬菜的理解。

再比如《营养鱼虾蟹》里的“小对虾营养佳,富含碘镁磷和钾,丰富蛋白就靠它。小鱼儿肉儿美,低脂肪来高蛋白,吃完壮壮成天才。大螃蟹吃腐食,八条腿呀真好吃,吃蟹要沾姜醋汁,不能同食红柿子。”不仅介绍了鱼虾蟹的营养价值,还点出了螃蟹不能与红柿子一起吃的禁忌。

诸如此类的童谣,简单的字里行间着蕴含丰富的膳食营养知识,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幼儿学习与理解。

 2.2富有食趣,唤起幼儿的感官体验

童谣所描绘的对象往往生动有趣,可以通过童谣向幼儿介绍食物的色泽和味道、制作过程等,这比起“今天的菜很好吃,很有营养”、“今天的菜名字是×××”等口头介绍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幼儿的感官体验。

如《蛋炒饭》“一勺油,两瓣蒜,三颗鸡蛋,四碗饭,五翻翻,六拌拌,七个娃娃嘴巴馋,抱着碗、等盛饭,口水流了满地板。”不仅向幼儿介绍了今日的主食及简单的制作过程,还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蛋炒饭的美味,激起幼儿的食欲。

在进餐前向幼儿介绍食物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幼儿知道马上要吃饭了,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还能够激发幼儿的食欲。如果是陌生或者幼儿不熟悉、较少听闻的食物,简单的介绍能够避免幼儿产生抵触情绪和进餐环节过于好奇分散注意力[6]。如果遇上大部分幼儿平时比较不喜欢吃的食物,通过餐前的介绍,能让幼儿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使幼儿对该食物的排斥感有所降低,减少偏挑食行为的出现。

2.3含有食规,帮助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

食规是指进餐环节中的常规和行为要求。幼儿园的进餐环节是一个集体性的活动,里面包含许多规则和要求,如果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过分运用命令的口气进行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幼儿以形象思维发展为主,逻辑思维相对发展稍晚一些,教师要尽量用幼儿愿意接受、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规则[7]。童谣中蕴含着一些常规的步骤、顺序、方法、做法等,融合好的行为习惯,用此对幼儿进行行为上的引导,是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念唱过程中幼儿能按照童谣所描述的行为去做,久而久之,能够提高幼儿自觉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如《洗手歌》“吃饭前,先洗手,讲卫生,不得病。挽衣袖,伸出手,哗啦啦,洗一洗。小肥皂,起泡泡,搓手心,搓手背。手指缝,别忘了,大拇指,搓一搓。小拳头,抱一抱,小手腕,转一转。哗啦啦,冲一冲,捧起水,冲龙头。关上它,擦一擦,我的小手干净啦。”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顺序和方法,能有效防止幼儿出现步骤的遗忘、玩水、洗不干净等问题,每当童谣响起,幼儿便知道该洗手了,该怎么洗手,既提高了幼儿的自觉性,也有利于正确方式方法的掌握。 再比如《吃饭歌》“小餐桌,四方方,宝宝吃饭坐桌旁。一口饭,一口菜,细嚼慢咽无声响。青菜鱼肉都爱吃,不挑食,身体壮。吃完饭,看一看,碗儿净,衣不脏,桌面地面净光光。从小养成好习惯,宝宝身体更健康。”把餐桌上吃饭不出声、不挑食、不剩饭、不撒饭等礼仪包含其中,对幼儿的进餐行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助于珍惜粮食、吃饭细嚼慢咽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这类童谣内容情景化、动作明晰化,能给予幼儿健康积极的引导,尽管不能建立起系统的是非观,但是也能逐渐地让幼儿认识到什么做了好,什么做了不好[8],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童谣在幼儿食育中的运用策略

  3.1食育童谣选取的原则

  3.1.1目标性原则

选取童谣所遵循的目标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所选取的童谣要有利于实现《指南》、《纲要》里面对幼儿所提出的与饮食方面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其二是指每次利用童谣开展食育时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有目的地选取,所选取的童谣内容上要针对幼儿的实际问题,以促进目标的实现。

3.1.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利器,幼儿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所选取的童谣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有一定的感染力,这能够激起幼儿学习饮食知识的兴趣。趣味性可以体现在篇幅上短小精悍、节奏上明快活泼、运用形式上丰富多样、对象的拟人化等。

  3.1.3教育性原则

利用童谣开展食育,就表明所选取的童谣要有利于幼儿某方面(餐前常规、均衡饮食等)的教育,且主题健康,对幼儿的成长有益,也就是要具备教育性,这是实现教食育目标的基础。

  3.1.4经验连续性原则

童谣内容中所指向的食物、饮食习惯要贴近幼儿当下的实际生活,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帮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使幼儿的先前经验和后续学习之间能形成一定的联系,获得更直接的体验。例如,南北方在饮食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在选择童谣时,侧重点就要有所不同。或者当幼儿对某类食物出现较为明显的排斥行为,教师可以就此为题材,结合该食物的营养价值等选择或编制童谣,及时开展教育。

3.1.5发展适宜性原则

童谣的选取要符合幼儿的年龄适宜性,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所选取的童谣是不同的。面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在选取童谣时可以考虑多种知识的融合,篇幅可以相对加长。而年龄较小的幼儿由于理解能力有限,童谣的篇幅上就得有一定的限制,内容也较为单一。只有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2运用童谣开展食育的途径

  3.2.1领域渗透,开展专门的集中教育活动

饮食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正确洗手的方法和顺序、合理配餐、餐桌卫生等属于健康领域;珍惜粮食、进餐礼仪等属于社会领域;认识不同种类的蔬菜、荤菜等食物、食物中有哪些营养和价值等属于科学领域。童谣本身属于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能够运用在各个领域的教学中。

(1)在语言领域中的运用。在语言领域中,童谣能够直接用于开展专门的文学活动,让幼儿在学习作品、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作品的过程中掌握作品所蕴含的食育知识。这类童谣更多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美和韵律美。

(2)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童谣短小精悍、形象鲜明,深受幼儿青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甚至可以加入实物来帮助幼儿理解童谣的含义,从而学会其中的知识。

 3.2.2融入区域,进行动手操作和游戏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基本的活动,也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是重要的学习途径,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够获得不同的“关键经验”,因此区域活动能够作为童谣开展食育的一个延伸和巩固。主体突出、内容简单、画面感较强的童谣可以让幼儿在美工区进行绘画;部分童谣能够在操作区动手实践,例如合理配餐(提供食物的模型或图片,根据童谣提示进行现场搭配);部分童谣情境性强,则能够在角色游戏中加以巩固,例如餐前常规和餐桌卫生。

 结 语

在幼儿食育方法的选择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同时,也能习得关于膳食的常识性知识。童谣具有多元化食育功能,虽然利用童谣开展食育的方法有它的优点所在,但其中不乏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斟酌和深究。饮食教育对幼儿来说意义非凡,童谣是块宝玉,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营养更加充分的土壤,它更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挖掘和运用,使之在食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食育过程变得有趣化、简单化,从而让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中进行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俊娥.浅探幼儿阶段开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促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223.

[2]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5.

[3]杨月欣,苏宜香,王之琐等.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2016)[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4):325.

[4]孙艳玲,柴玉花.浅析幼儿园食育开展的必要性[J].幼教园地,2017(35):172.

[5]高志英.让诗歌走进幼儿的心灵[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8.

[6]廖珩.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问题及其矫正——以南充市幼儿园为例[D].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17.

[7]李彩虹.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9(16):43.

[8]廖富菊.幼儿童谣教学多元化功能之探析[J].科学咨询,2016(40):10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李冬梅.家园共育构建幼儿健康饮食行为[J].科教文汇,2018(441):98.

童谣

童谣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2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258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26日
Next 2023年8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