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准备
(一)调查背景
黑河市,古时候就是大名鼎鼎的瑷珲,在黑龙江省是有名的大城市,它的地理位置在黑龙江省的江北部,它与伊春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两个城市相邻,在其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只隔了一条嫩江,它的北部是中国地理出名的大兴安岭。2020年黑河市实现产值614.4亿元,比之去年上升了3.5%,增速有所提高有0.9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一。在黑龙江省的黑河被作为兴边富民试点市、成为国际化的经济试验区。
黑河的发展数据:
地区总体的生产总值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
工业增加值增长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
第一产业增长4.7%
第二产业增长11.6%
第三产业下降0.1%
三次产业占比为44.9:12.7:42.4。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下,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能和经济增长引擎。所以着力朝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各级产业的融合,提高居民收入。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农产品的加工和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产业融合是顺着发展潮流而提出来的政策建议,是市场看不见的手推动的。XX要从实践出发,用隐形的手进行推动和调控。我们要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融合,是因为这种融合有许多优点。我国,工业一体化在解决小农生产与大规模市场需求之间的整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成千上万家庭的小农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其中包括的内容有产品的类别、产品的数量、产品的质量维度、层次、品牌建设等方面,各级产业的融合使得市场参与的各个阶级都可以有所利益所得,各取所需。
举个例子,小农在种植中独自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是没有办法提高其收入的,因为农产品的加工者是没办法分散处理农名手中的农作物,那样会提高成本,只要将产业进行整合就可以实现问题的解决。三个产业阶段一体化的发展有助于精准满足需求。政策上引导农业向现代化发展,不断的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模式,缩小城乡差距。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农业适应和引导新常态、打破“农产品价格上限”和“农产品成本下限”双重压力的有最效途径之一。推进我国农村三产一体化是我国发展的潮流,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政策体现,也有利于缩小城乡的差距,落实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内容构成
首先要了解黑河市农村地区当地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并调查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深入农村地区进行走访,倾听群众意见建议。与多家合作社了解当前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进程,面临哪些阻碍和未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其次,要通过XX部门了解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和支持。通过对政策的解读,确定未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向。
最后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因地适宜,打造田园综合体的融合模式。通过推广特色产业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2.研究方法
文献查阅法:通过网络信息查找以及对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反复检索查阅,归纳分析三产融合的真正内涵。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做此调查所需的数据资料。本文使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利用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制作并发放调查问卷,网络问卷调查花费时间较短,即时可收到反馈,投入人力较少,方便快捷;回复率及回答质量较高,信度和效度有保障。
实地调查法:深入农村地区,收集所需资料。
(四)调查问卷
发放调查问卷“关于黑河市农村地区三产融合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问卷共15道选择题,分单选和多选两部分,单选题(1/2/4/5/8/9/12/13),多选题(3/6/7/10/11/14/15),多选题记录以票数为单位,而单选题记录票数等同于人数,均可作为单位1;问卷详情见“附录”。
二、调查数据整理
通过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在整理分析,使调查结果更清晰明了。
(一)问卷回收概况
本次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180份调查问卷,回收180份调查问卷;由于使用的是网络问卷调查,与一般的发放书面问卷不同,并且得到了黑河市农村地区广大群众较好的配合,经过反复审核,没有发现同一IP地址重复填写,也并无填写时间过短的无效问卷,基本可以认定全部为有效问卷,所得资料的信度以及效度可以得到保证。
(二)调查结果概况
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可以接受。
接下来做对应分析,了解黑河市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的情况和市民对三产融合发展所持态度。

关于对农村三产融合的了解情况如下图:

关于黑河市三产融合的模式主要如下: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黑河市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情况
农业:



农名采取坐售的方式对农产品销售,虽然销售的价格低,但是其可以节省成本。从2011年至2015年黑河地区的收集到的农业数据来看,2015年农业产值超过80%,其中养殖业比重下降,粮食产值占比重大,在这五年里,渔业和林业发展动力不足,所以黑河地区要以农业为核心进行产业融合。
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工业效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4%,利润总额增长32.2%,利税总额增长22.8%,其中地方工业利税总额增长22.1%。
由此可见,工业结构不优;粮食深加工没有真正改善;生产规模小实力弱;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因此,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粮食加工业良性发展;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培育成长型规模以上企业力度。
服务业:
黑河的发展不断的推进进程,产业的重心也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型,城镇化程度不断升高,第三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可以带动黑河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黑河的产业结构,提高当地区民的收入水平。从收集的数据来看,

与2013年相比,2019年产值增加了3.1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黑河县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逐年递增,比重不断增大,体现了黑河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趋势,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黑河市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
融资环境
我国XX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才能实现产业升级,但是信贷不能满足产业推进的融资需求量,其中影响的因素是信贷的手续复杂、门槛高,渠道窄、成本高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我国的重要阻碍因素,我国的产业融合将受到强大制约。
农产品加工业实力
现阶段,我国的关于农产品加工方面有集群趋势,增长较为平稳。对于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提升增速明显,技术也在不断的升级。
到了2016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收入达到20.1万亿元,占制造业比重19.6%,虽然规模大,但是加工方面发展水平低,很难满足产业融合发展一个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土地在产业融合中是基础,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前提就是要有足够规模的土地,所以要处理好土地流转的问题,但是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且农村人口流动频繁,流转时很难与其取得联系,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对农业多功能性认识和利用
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没有意识到农业的多功能化带来的好处,有价值的当地农业特色没有得到保护,很多传统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已经消失,减少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途径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以及休闲农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低。虽然旅游资源是丰富的,但是没有进行良好的开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规划不够全面,且发展模式趋同,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旅游发展缓慢。
四、对未来研究的对策及建议
(一)农业+特色产业
这种产业整合模式是近年来我国最流行的产业整合模式之一。农村城镇农业具有当地的特色,在XX的政策支持下,相关的合作社组织组织加快土地流转,因地适宜开发,加快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特色小城镇是适应产业一体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统一体。使得农村的发展模式不单一,建立特色的小镇可以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产业结构联系和经济联系。不仅可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开发了乡村,实现其价值,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越快,小城镇的质量就越高。发展特色城市也代表着产业整合的方向。最重要的特征是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只有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这一特征才能持续。
(二)田园综合体
2017年国家出台红头文件中提到了“田园综合体”,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展全域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悠闲的生活空间的积极产业导向,这是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例如,2015年山东省莱芜市加快城乡资源流动,吸引工商业资本进入农村,建设景观综合体,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已经出现在一二三产业综合开发区,特别的是农业、畜牧业和林业、渔业等行业有机结合形成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创造的绿色生态环境吸引城乡旅游者来观光,可以使旅游者以消费为目的,通过简单的加工,使产品以农业为主体,以旅游服务为主,以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产品、销售等行业为主体。农村综合产业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
从未来看,田园综合体将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园区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相结合。三次产业创新理念的新体验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顾益康.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农业集约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85(08).
[2]戴宗贡,解力平,王炜.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镇化综合研究[J].浙江学刊,1991(05).
[3]王昭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市场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1994(01).
[4]戴雄武.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J].经济研究参考,1997(11).
[5]于刃刚.三次产业分类与产业融合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1997(25).
[6]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05).
[7]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J].晋阳学刊,2005(01).
[8]梁伟军,易法海.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产业融合理论解释[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9]李俊岭.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03).
[10]段海波.刍议农业产业融合机制和农业产业化[J].改革与战略,2014(05).
[11]张红宇.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新金融评论,2015(06).
[12]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02).
[13]张天禹.农村“三产融合”组织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4]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10).
[15]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04).
[16]王翠婷.成都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17]侯玉洁,马丽卿.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4).
[18]蒋辉,张康洁,张怀英,刘兆阳.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17(07).
[19]刘宏娜,杨同毅.三产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7).
[20]汪梁.产业融合视角下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1]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22]陈俊红,陈慈,陈玛琳.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17(01).
[23]郝庆禄,范拥军.激发休闲农业的新潜能[J].人民论坛,2017(33).
[24]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04).
[25]李瑾,冯献,马晨,郭美荣,贾娜.“互联网+”农业:产业融合机理、困境与出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
[26]李敏,王桂荣,张新仕,杨兰伟.新形势下农村三产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9(04).
[27]梁瑞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推进建议[J].中州学刊,2018(03).
[28]刘威,肖开红.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三产融合模式演化路径——基于中鹤集团的案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01).
[29]江登斌.试论农村多元经济融合[J].经济问题,1994,(08):10-12
[30]李瑞霞,陈烈.国外乡村建设的路径分析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8(5).
[31]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18-22.
[32]姜长云.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新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5,(07):48-49+5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