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及时空演变分析 ――以湖北省生态经济带为例

近年来,贫困和区域差异扩大等问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宏观问题。提升区域发展能力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区域发展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阶段性、动态性、可塑性和空间性的一般特征。在发展过程中,特定区域在

  引言

  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区位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资源共享的差异、历史积累的不同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既定的客观存在,不受人好恶的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到,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加快区域发展的速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区域的发展方向。这一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包括企业创新能力理论、企业自生能力理论、人的能力理论和国家能力理论。国内关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系统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目前主要集中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内涵的界定、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评价、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来说,这种动力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可以说,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已成为一个最重要和关键的影响因素,确保各地区公平、有效竞争,实现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和东部四大区域格局的形成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党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中央XX往往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整合各种资源,着重研究城市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将湖北生态经济带纳入了区域战略,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理论重点是突出区域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湖北生态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资源。在推进经济带协调发展时,尤其注意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网络技术与业地有效结合,发挥汉江航运通道的作用,重点改造运河港口,提升铁路运输功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区域合作分工,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打破地方保护政策,加强与其他成熟经济带的对话与磋商,降低交易成本,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髙市场竞争力,产生经济效益,形成多层次机制,实现利益均衡,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的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机构,发挥XX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经济带的协调与合作,对全省经济起到示范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搜集阅读、资料分析归纳、统计年鉴查找。经济带各县域自我发展能力进行测算过程中,采用均方差权重确定法测算并评价。具体分析经济带自我发展能力及其各维度的时空演变规律。

  一、区域发展能力的内涵

  (一)区域发展能力的概念

  人类是能力发展的历史。区域发展能力是是一个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指地区依靠内部力量对区域稀缺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发展过程中,从不同的分析视角看,自我发展能力由诸多要素构成,在不同水平阶段中存在差异性,时至今日,仍未就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达成共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区域发展能力的概念不仅要经济发的内涵,还要体现社会发展的特征,本文认为,区域发展能力是指区域主体基于自身,依靠内部系统机制,扬长避短挖掘区域潜力、通过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健康发展的能力,从实现状况看,自我发展能力往往由内部经济社会运行状况来体现。发展经济学认为,区域发展是主体对内外资源的创造、集聚和利用过程。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组织,也包括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的组织活动,还包括平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相互关系的活动。自我发展是依靠系统内在潜能实现发展的能力。但并不意味区域发展在封闭条件下实现,并不意味摒弃外部力量的作用。自我发展能力决定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外部推动力决定速度的快慢。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稀缺资源的利用是开放的,包括内部和外部资源的积累,以及内部和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区域发展中,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是必然选择。区域发展能力可分现实的能力和潜在能力。现实的发展能力是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区域系统立足自身,使得区域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优化,资本能力增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潜在发展能力是指以区域自我内部逐步断升级实现发展内生化。具备潜在发展能力的地区,具备实现自我发展的要素,但缺少生成自我发展能力的机制,潜在能力水平的高低由区域发展的相关要素来决定,又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能力的特点

  从主体发展的角度看,区域自我发展是由家庭、企业、XX和非XX组织等四种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能力综合而成的【2】,从宏观上讲,一个地区可被视为机整体,具独立主体的特征。从微观讲,行为主体包括家庭、企业、XX和非XX组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区域产业能力、市场能力、空间能力及软实力4个维度耦合的复杂系统,并基于上述4项要素构建了区域发展自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自我发展能力分为家庭、企业、XX和非XX组织的宏观和微观自我发展能力,在宏观意义上常常说,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一般概念,从微观角度来看,是指家庭成员作为劳动力的供给者,具有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预期寿命和道德素质。企业发展能力为规模扩张、竞争力提升、利润创新和产品竞争力。XX能力指履行其职能能力是区域发展的基本保障。具体说来,是为区域发展提供硬件设施和法律制度、文化软环境、区域财政和公共品的能力。非XX组织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内容上看,区域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集聚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以及综合协调发展能力。创新开发不单指传统意义上技术和产品开发,还包括理论的推进。因此,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由各组成部分整合而成【3】。区域发展能力由创新发展、要素集聚、资源利用和协调发展能力组成。生产要素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劳动力,还包括知识、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所说的要素集聚,不仅指要素向特定的空间集聚形成集聚经济区,也包括吸引外部的要素流入内部增强内部的要素密度,形成集聚优势。协调发展不仅是生产与消费、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区域差异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协调能力,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能力。根据能力水平,发展过程分四阶段:没有自我、低水平自我、高水平自我和完全自我能力阶段。随着要素的变化,发展能力也将变化,导致区域发展的动态特征。任何空间都面临自身发展问题,在不同阶段,自身发展问题具有不同的意义。发展的可塑性指通过中央XX的援助实现。由于可塑性的存在,区域开发具有现实意义。反映了区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三)区域发展能力的理论研究

  区划发展能力研究理论在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等区域各有侧重。学术界历来十分关注,也形成了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4】。国外围绕能否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经济发展理论。一派主张区域均衡论,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各区域的发展水平将趋于平衡,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核心,首先要分析经济增长的潜力,而地理学、规划学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区域优势。随着可持续研究深入,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包括资源承载、环境缓冲、经济发展、科技支持和管理控制能力。国外对发展潜力进行深入研究,强调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金钱本位,呼吁将人能力建设作为发展新思路【5】。自生能力理论认为转型和发展中国家,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不同主体培育要借助比较优势,区域发展能力理论侧重点所不同。整合理论时,应持开放的态度,平衡好主体与客体、结构与总量、培育手段与发展目标的关系。持多元视角,统筹组合效用。研究重点还包括:考虑政策创新价值,针对性解决我国经济贫困、多民族集聚、能源资源富集、生态屏障、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存在的问题,拓展可行权利;在科学发展观下,落实区域主体核心地位在金融时代,寻求新平衡,完成各方利益的协调。本选题从中国特色建设道路视角,以现代化发展为主线,对区域发展思想进行梳理,分析不同时期区域发展的理论资源客观评价区域发展成效,剖析XXX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内在逻辑和创新,总结我们发展战略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这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价值。研究大量涌现,但缺少系统综述。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对我国的研究有所借鉴【6】。

  二、我国的区域发展状况

  (一)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战略是国家现代化的布局战略,指区域开发中重大的或决定性的谋划,是区域发展观和全局谋划的有机结合。不同历史下战略思想的变迁,反映了党探索中国区域发展道路,顺应时代变化,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与时一俱进、开拓创新,深化对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当前,落后、萧条、膨胀、塌陷等区域问题集中凸显,一方面是大量闲置和荒废的工厂和农田,另一方面是过度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恶化,一方面是欠发达地区青年劳动力流失,另一方面是发达地区人口膨胀造成的”城市病”。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初期政策放活和特区优惠享有先闯权利,具备先发优势,而在经济公平竞争的今天,离开政策、体制的环境,东部进入一个发展瓶颈。一旦特殊政策取消,特区在概念上就没必要存在【7】。在国家的支持,中央部分集中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不利于产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只有经济发展的平台,它本身不产生经济效益,而仅仅依靠中央“输血”来解决非发展的根本问题。重要的是用市场经济方法,增强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中部地区为了实现赶超,片面依托能源优势,大力发展高耗能的能源化工产业和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较短时间加快了经济发展,但资源浪费、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经过多年的调整和转型,我国区域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差距不仅没缩小,相反,它进一步扩展。区域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与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补偿不足是常见的。”中共对提案”系统提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标志着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在“第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发挥比较优势和推进功能区为重点,促进协调发展【8】。
县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及时空演变分析 ――以湖北省生态经济带为例

  (二)我国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个完整的发展战略包含战略依据、方针、目标和重点,以及对策。要素之间互为条件、不可或缺。制定区域战略必须遵循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对发展的总体要求,表明发展方向和最佳程度,是制定实施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影响战略重点、阶段、对策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符合客观规律基础上,体现超前性,又不能脱离现实。它是动员社会的旗帜,昭示着社会发展,也是发展理沦、宗旨和意图的体现。战略方针指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原则。是规范行动的指南,又是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反映着客观要求。战略重点是实现目标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有利于加快实现,体现战略方针的要求。区域发展战略凸显全局性、长远性、至高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也称均衡发展战略,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平衡地推进各个领域、行业、部门以及区域内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有本质区别。均衡发展,无重点,稳步发展。”协调发展”虽然强调各领域的同步运作,但其发展具有中心性、重点性和非均衡性【9】。选择出重点的区域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一予倾斜,促使其优先发展,从而在区域的各领域形成中心、重点。而对非重点的领域实行抑制或限制。党和XX的政策与法令强烈地主导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明显的XX主导特点。

  三、湖北生态经济带发展概述

  (一)湖北生态经济带的概念

  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形成是以武汉为中心,黄石、黄冈、荆州、鄂州、恩施、咸宁、宜昌七个市州为节点,以巴东县、江汉区和黄梅县等48个沿江县市为依托,建设沿江高新技术产业、沿江先进制造业和沿江现代服务业密集区。该经济带拥有黄鹤楼、长江三峡、咸宁温泉以及荆州古城等旅游品牌,周边地区储藏有如铁矿、钛矿、磷盐、石膏等丰富矿产资源。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等先天条件,长江经济带成为粮油、淡水鱼的盛产区。经济带全长1061公里,横贯东西,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分布有保持最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农产品主产区以及丹江口水库等【10】。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形成是以武汉为中心,黄石、黄冈、荆州、鄂州、恩施、咸宁、宜昌七个市州为节点,以巴东县、江汉区和黄梅县等48个沿江县市为依托,建设沿江高新技术产业、沿江先进制造业和沿江现代服务业密集区。努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初步形成如汽车、水电、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也是重要的汽车工业和新兴工业基地,集中50%以上的经开区。汉江区域是沟通南北的枢纽,又是连接东西的桥梁。“两带”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展不平衡、资源整合不充分、产业竞争力不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只为52.59%,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工农业发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废水、废气中的污染物危害较大,国家从资源、产业、城镇体系以及生态环境分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解决其突出的主要问题。

  (二)湖北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优势

  湖北生态经济带位于扬子江和长江的边界,中国黄河北部和秦岭南部巴河谷之间,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是相当于中国从北到南的枢纽,军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也有许多独特的特性,文化底蕴深厚,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灿烂结晶,汉江流域已成为现代著名的文化旅游区域。拥有著名的武当山,武当文化历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佛罗伦萨”【11】,武当山道教覆盖了整个红山、湖北、全省和陕西、河南等地。它形成了武当文化圈,从十堰延伸到襄阳,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区的第二支点,甚至延伸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充分展示楚文化注重顺应自然的道教魅力,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使汉江流域成为环境优美的龙头。大红山和张家界也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深受国内外、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的欢迎。襄阳独特的文化地理条件在国内外是非常罕见的。田园风光、名人胜迹的和谐搭配吸引游客,历代大诗人对襄阳山水赞美不已。襄阳古城,风景秀丽,以其传统的风格,在发展湖北省文化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打牛郎织女七夕文化的文化旅游品牌,创造的优美环境,使汉江流域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目光,成为十分宜人的生存之地,建设生态、有机、景观农业,对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三)湖北生态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整合不足。“两带”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利和农业资源,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但因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有很多制约因素,资源的开发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第二产业仍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行业,如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竞争力不强【12】。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金融等高端技术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农产品附加值低,而光电信息、粮食、油料、果蔬、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较短。产业层次普遍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两带”间存在同质竞争和无序发展,没有达成两带之间优势、特色资源互补的经济一体化格局。没有达到两种优势互补的特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扬子江航运的潜力尚未充分发展,大部分中上游航道梗阻严重且航道等级较低,南北运输通道能力紧张。长江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东西向陆路交通不连贯,通航标准长期缺乏有效管理,运输效率低,汉江生态经济带港口码头建设滞后,主要港口功能薄弱,配套能力不强,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国际运力薄弱,没有和武汉新港有效对接,尚未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四)XX提高湖北生态经济带自我发展能力的举措

  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生态经济区要主动融入经济带建设,推进“两带”连接,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分割。应用在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发展和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区,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建立国际港口物流和贸易基地,加快汉江交通系统和城市规划过程,建成国际化港口物流与贸易基地,增强港口吞吐量和服务功能,联系长江和汉江,实现其经济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两带各自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统筹规划,促进两带协同发展。充分调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组建汉江中下游开发集团公司,加快水电工程的建设,实现完整的水道建设体系,提高中游长江运输能力。加快完善陆地交通网络,如加强沿江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了两圈的互动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大数据和信息化【13】,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业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发展新兴产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扩大产业链,积极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和金融电子产品,完善光电信息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以江汉平原为核心,加快建设优质稻米商品基地和优质棉花基地,推进无公害稻米生产,发挥各自的优势,明确分工与协作,构建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节能、高新产业,推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完善生态保护机制,设立开发扶持资金,加大保护补偿力度,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推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

  结论

  区域发展战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的形势,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XXX区域发展战略。如果我们要科学规划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反映XXX区域发展战略的经验和教训【14】,推动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区域战略,把缩小地区差距摆上突出位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扭转区域差距扩大的问题。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的形势进行研究,基于区域的发展过程的特点规律,对XXX战略进行调整。目前,区域发展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既有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经济结构失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制约科学发展,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两大问题。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这要求我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进行探索,同时促使学术界对诱使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区域发展能力分为创新开、要素集聚、资源利用和协调发展能力。本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民经济由不同地区有机地联系起来,成功实现了本地区作为区域单元的宏观目标,实现区域发展,必须考虑地区差异性,实现区域协调的对策性研究。落实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都要从地域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开展区际联合与协作,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地域间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以达到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增强区域经济互动与合作,有利于发挥湖北生态经济带的带动作用,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串起整个汉水流域,要建立生态保护的领导机制、规划决策机制人才和研究成果的保护机制。要搞好总体规划,从资金支持上加大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倾斜的力度,加快实施专项扶贫工程,突出一个核心、两个支点。

  参考文献

  [1]AMIT L.Challenge to theory development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3,30(5):815-834.
  [2]Lin Yifu,Tan Guofu.Policy burdens,accountability,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1999,89(2):426-431.
  [3]Sen A.Why health equity[J].Health Economics,2002,11(8):659-666.
  [4]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辽宁沈阳:辽宁出版社,1993:3-5.
  [5]郑长德.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J].民族研究,2011,45(4):15-24.
  [6]陈作成,龚新蜀.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测度与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13,34(2):101-115.
  [7]马明,高宇璇.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问题,2016,33(3):112-117.
  [8]李豫新,张争妍.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3(3).
  [9]梁振芳,农国忠.资源富集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实践探索与建议:百色市调查[J].理论探讨,2011,21(10):270-272.
  [10]冷志明,唐珊.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基于2005年,2008年,2011年县级数据的实证[J].地理学报,2014,69(6):782-796.
  [11]关靖云,赵恒山,陶一平.等.新疆各县市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49(6):958-966
  [12]安彬,何家理,肖薇薇.秦巴山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实证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7,37(4):303-309.
  [13]周彦,吴一丁.新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338-339.
  [14]吴康,汤国安.江苏省沿江8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2):211-216.
  [15]邵建平,苏小敏,张永.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基于比较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6):44-4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64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3月10日
Next 2022年3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