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区患者气味辨识度调查

目的:健康成年人嗅觉功能特点的研究。方法:95例正常嗅觉正常志愿者。43男52女。受试者接受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主观嗅觉测试采用t·T嗅觉仪。以乙酸异戊酯作为嗅觉刺激剂,对受试者进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检测。结果:1、左侧主观测试值为0.497±0.832,右侧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对医院体检人群进行检查。本研究对18岁以上的常住户籍人口进行调查。排除①认知功能障碍,不能准确回答问题者;②离开昆明半年以上者,非本地户籍人员。对全部合格入选对象按性别(男、女)和年龄(18-24岁、24-35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及以上)分层,共12层,进行现场调查,包括嗅觉问卷调查、过敏性鼻炎问卷调查、前鼻镜检查、气味识别度检测。为研发中国气味识别快速检测方法提供依据。

  1.2主观嗅觉功能测试方法

  应用日本第一制药公司生产的T&T标准嗅觉测试液(T&T Olfactometry)进行T&T主观嗅觉测试。标准化嗅觉液于1975诞生,以丰田和Takagi命名,是一种T-T嗅觉仪。该测试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可以同时检测嗅觉感知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
  试验方法:试验在通风的环境中进行。15*0.7cm无味滤纸前端浸泡在LCM嗅溶液,与受试者前鼻孔1-2cm,与受试者嗤之以鼻的2-3倍。从低到高浓度(从2到4或5)检测到该序列。五种嗅觉元素,A,B,C,D,E(苯乙醇、甲基环戊烯酮、异戊酸、十一烷酸内酯和臭粪素)进行测试。当一定浓度的受试者能够感觉到气味浓度在嗅觉检测阈值;在一定浓度的受试者能够区分什么是气味时,浓度在嗅觉识别阈值(我们提前将写卡片给各科闻气味,然后要求参与者选择特定的气味从卡确定识别阈值),福建鉴定试验的受试者被要求说只有大自然的味道,或类似的项目名称。本实验只需记录受试者的识别阈值,并划分鼻腔的左右两侧。

  1.3 OERP测试

  1.3.1受试者要求
  受试者坐着,和螺旋热敏电阻传感器放置在主体一侧鼻前庭内,位于螺旋电热耦合的中心,所以没有鼻前庭皮肤接触;对侧(非测试端)放置鼻拭子防止气体进入刺激探针固定在下面1cm,鼻小柱贴药,眼睛,测试阈值保持安静,平稳呼吸;保持清醒。在测试时,受试者被要求在测试中写下鼻子的任何感觉,包括冷和热的感觉,流感,刺激的感觉,等等。如果你能闻到气味,就把气味的性质和数量写下来。
  1.3.2测试环境
  测试是在一个标准的电声屏蔽室进行的。试验温度为室温,相对湿度为60%±5%。在测试中,受试者必须在两耳戴TDH39耳机。耳机是由电脑控制,整个检查过程中给予60dbspl白噪声,从而防止由刺激引起的噪声干扰。
  1.3.3测试仪器
  测试仪器对我们部门和北京为尔福电子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呼吸同步式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该仪器包括嗅觉刺激器、采集系统的脑成分分析和电子控制台;包括气体传感器、呼吸引射器、冷凝蒸发器和系统控制器在内的热刺激器,将控制台集成到脑电信号采集系统中。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嗅觉刺激器控制器选择种、量刺激刺激,通过控制台完成数、刺激刺激间隔、带通滤波器、时程分析、白噪声强度等参数设置。测试开始后,根据吸呼吸传感器信息到控制台,同步装置刺激枪同时发出指令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气体刺激释放指令激发枪,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并开始把平均分析,并显示在监视器上。该控制台可以对波形进行检测、处理,测量波形、延时、振幅等,并对最终测试结果进行存储或打印。
  1.3.4测试方法
  A、刺激剂:醋酸异戊酯(Isoamylacetate),氨水(Ammonia solution)均为分析纯,购自北京化学试剂公司。醋酸异戊酯常温下为液态,经嗅觉刺激器蒸发冷凝后制成25℃的饱和气体,刺激浓度<1648ppm,为嗅觉特异性刺激(Cometto-Munizetal,1991)。氨气为鼻内三叉神经特异性刺激剂,氨水浓度为1mmol(Geisleretal,2000)。对照为洁净空气。
  B、刺激参数:刺激上升时间小于20ms,平台时间约100ms。刺激次数10次,刺激间隔约30s(10个完整的呼吸周期)。
  C、记录方法:银盘电极记录。电极安放:记录电极为Pz,参考电极为右侧耳垂(A2),前额接地。电极放置的具体位置参照10/20国际电极系统。
  D、记录参数:电极电阻<5kΩ-10kΩ。生物放大器增益>105,共模抑制比>100dB,线性输入范围100μV,噪声<2μV。带通滤波0.1-40Hz。数字平均器采用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DSP系统的指令执行时间为0.1μs,信号转换时间8μs,存储时间仅为50μs。采样速率为256Hz。刺激同时开始记录,记录时程2s。
  E、参数分析:
  潜伏期:潜伏期测试采用峰潜伏期即刺激指令发出到各波峰值出现的时间间隔,分别记录P1,N1,P2,N2,P3的峰潜伏期。
  振幅:振幅测试采用各波峰(谷)与基线的电位差,测量包括P1,N1,P2,N2,P3峰基线振幅。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由用X±SD描述结果的统计描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福建与嗅觉相关电位潜伏期差异的主观认识右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观识别阈值和嗅觉相关电位潜伏期对性别差异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嗅觉事件相关潜伏期与年龄差异。提取率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成年人主观嗅觉识别阈(T&T嗅觉测试)测试结果

  2.1.1主观嗅觉识别阈的性别差异
  男性主观识别阈值为0.588±0.900,女性为0.413±0.73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男性老年人的主观识别阈值为0.595±0.945,右侧识别阈值为0.581±0.863,老年女性左侧的主观识别阈值为0.415±0.725,右侧识别阈值为0.412±0.742。老年男性和女性的左右主观认知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0.305)。(表1)
  表1成年人男女性左、右侧主观嗅觉识别阈结果
昆明地区患者气味辨识度调查
  2.1.2主观嗅觉识别阈的侧别差异
  因为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主观识别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左、右两侧的福建的主观认识是0.497+0.832,0.488+0.799,分别在左、右两侧之间的主观识别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0.749)。
  2.1.3主观嗅觉识别阈平均值
  由于右侧左侧和右侧的主观识别率无统计学差异,双侧侧鼻腔(共190侧鼻腔)的主观测量结果为0.49±0.81。在后续实验中,它将大于2.1。(±2SD,0.49+1.63=2.12,95%可信区间)作为主观嗅觉识别阈测试结果异常的指标。

  2.2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结果

  2.2.1波形分类
  用醋酸异戊酯作为一种兴奋剂,稳定的OERP波形可以记录在头皮上PZ。空气控制中没有可识别的波形。从乙酸异戊酯中提取的波形由五个波组成:正、负、正,每个波根据正负极性和顺序分别命名为P1、N1、P2、n2和P3。醋酸异戊酯的刺激后,受试者都可以导致N1P2波,但概率P1、N2和P3波是不同的。根据OERP波形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p1n1p2n2p3:PL,N1、P2、N2、P3五,p1n1p2p3波,2):唯一的P1、N1、P2、P3波,N2不明显;3),n1p2n2:N1、P2、N2波;P1,N3波不明显;4)、N1、P2、N2、P3:N1、P2、N2、P3波、P1波不明显:5);类型N1P2:只有N1、P2波。(图1)
昆明地区患者气味辨识度调查
  图1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波形分类单位10μv
  62.5ms
  2.2.2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各波引出率
  本研究探讨提取率为100%,其中左P1提取率为33.7%,NL的提取率为100%,P2的提取率为100%,提取率为37.9%,N2,P3的提取率为40%;对PL的提取率为28.4%,提取率为100%,N1、P2提取率为100%,N2萃取率是32.6%,P3的提取率为38.9%。
  2.2.3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各波潜伏期结果
  左侧P1为257.03±66.Slms,N1为445.57±65.79ms,P2为532.09±63.77ms,N2为599.22±86.69ms>P3为672.1I±85.41ms,右侧Pl为255.36±48.96ms,Nl为443.80±63.09ms,P2为538.17±61.61ms,N2为625.66±86.73ms,P3为684.68±93.62ms。
  2.2.4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l,P2,P3潜伏期左右侧差异
  成人左右两侧的PL、P2、P3波提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成人左、右心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723,0.318,0.162)。(表2)
  表2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l,P2,P3引出率及潜伏期的侧别差异(单位:ms)
昆明地区患者气味辨识度调查
  2.2.5成年人嗅觉诱发电位测试各波潜伏期的性别差异
  由于成人左右鼻刺激诱发的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没有统计学差异,因此有可能计算出基于侧面的男性和女性嗅觉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男性P1为250.44±58.48ms,N1为451.68±65.66ms,P2为534.53±57.77ms,N2为606.13±70.79ms,P3为673.07±65.13ms,女性P1为261.51±60.Slms,Nl为447.97±63.66ms,P2为535.65±66.78ms,N2为615.02±95.94ms,P3为681.43±101.36ms。男女性P1,N1,P2,N2、P3波潜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81,0.693,0.902,0.646,0.665)。
  2.2.6成年人嗅觉诱发电位测试各波潜伏期的年龄差异
  将本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分为70岁以上组(,70岁,35例)和70岁以下(<70岁,65例)两组,70岁以下组Pl潜伏期为263.21±50.75ms,Nl潜伏期为446.47±62.88ms,P2潜伏期为528.02±60.23ms,N2潜伏期为624.10±86.43ms,P3潜伏期为684.71186.85ms;70岁以上组Pl潜伏期为245.40169.06ms,N1潜伏期为455.46±67.18ms,P2潜伏期为547.88±65.18ms,N2潜伏期为598.72±87.12ms,P3潜伏期为671.74±92.22ms。两组之间P1,N1,N2,P3潜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59,0.358,0.206,0.533),而PZ潜伏期却有统计学差异(P=0.036)。
  从而得出成年人P1,Nl.N2,P3的潜伏期分别为256.27158.65ms,449.69±64.42ms,611.73±87.13ms和678.31±89.17ms;70岁以下组P2潜伏期为528.02±60.23ms,70岁以上组P2潜伏期为547.88±65.18ms。
  2.2.8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1,P2,P3振幅左右侧差异
  成年人左、右侧Pl,P2,P3振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54,0.401,0.562)。(表5)
  表5男女性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1,P2,P3振幅侧别差异(单位:μV)
  组别P1 P2 P3
  例数例数例数
  左侧32 12.32±5.67 95 16.19±5.69 38 9.17±4.9
  右侧27 11.16±8.72 95 15.57±4.52 37 8.42±6.06
  P值>0.05 0.554>0.05 0.401>0.05 0.562
  2.2.9成年人嗅觉诱发电位测试各波振幅的性别差异
  由于左右鼻刺激诱发的嗅觉事件相关电位的幅度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有可能计算出基于侧的男性和女性嗅觉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男性P1为11.14±3.89μV,N1为-7.52±5.18μV,P2为15.19±5.16},N2为-8.23±4.01P3为9.43±5.71μV,P2-N1为21.64±10.05μV;女性P1为12.42±9.01μV,N1为-8.46±9.27μV,P2为16.47±5.07μV,N2为-8.11±4.00μV,P3为8.41±5.00μV,P2-N1为24.44±10.18μV。男女性P1,N1,N2,P3波及P2-Nl振幅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14,0.169,0.087,0.907,0.447,0.058)。
  2.2.10成年人嗅觉诱发电位测试各波振幅的年龄差异
  同前将本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分为70岁以上组(≥70岁)和70岁以下两组,70岁以下组P1振幅为12.28±7.66μV,N1振幅为-7.93±4.84μV,P2振幅为15.63±5.08μV,N2振幅为-8.34±3.97μV,P3振幅为8.04±3.47μV,P2-N1振幅为22.26±10.00μV;70岁以上组P1振幅为10.99±5.96μV,N1振幅为-8.20±4.55μV,P2振幅为16.33±5.23μV,N2振幅为-7.94±87.12μV,P3振幅为9.58±6.98μV,P2-N1为24.74±10.40μV。两组之间P1,N1,P2,N2,P3及P2-N1振幅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28,0.700,0.369,0.653,0.232,0.108)。

  3讨论

  3.1 T&T主观嗅觉测试结果

  Doty(1985)报道采用UPSIT嗅觉测试法检查正常人得出女性主观嗅觉察觉阈和识别阈都优于男性,BA Stuck(2006)报道采用Sniffin’Sticks嗅觉测试,将受试者的气味阈值(odor threshold)、气味辨别(odor discrimination)和气味鉴别(odor identification)积分相加得到TDI积分(the sum of results obtained for odor threshold,discrim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TDI score),发目前男女之间的TDI积分没有差别。福建的结果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本组所有主观嗅觉识别和坚持的结果,在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五种IT&amp识别阈值的稳定性;在嗅素T嗅觉计只0.22-0.45,sniffin'棒稳定性的阈值是0.61 UPSIT,0.9稳定性试验(Doty,1995),可能错误的结果;2,女性的嗅觉感受月经周期的影响,而雌激素能改善嗅觉功能(Pause,1996),实验组受试者在50岁以上,多数有更年期,所以男女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很明显。

  3.2嗅觉事件相关电位各波引出率

  在健康人群中,嗅觉事件相关电位N1,P2的提取率为100,各波的诱发率无差异,与文献相符。(Thesenetal,2001;Geisleretal,2000;Thesenetal,2002;Murphyeta1,2000)。现在,嗅觉相关电位位置来自嗅球、嗅通路梨状皮层、嗅结节、前嗅核、杏仁核、海马、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和丘脑,眶额皮层等部位,但每个波的具体位置尚不清楚报道,PL,N1、P2潜伏期和N2振幅响应嗅处理的感觉(Murphyetal.,1994;Evansetal.,1995)。潜伏期和P3波幅反应嗅觉认知过程(Pause,2000);而P3可以反映受试者的嗅觉认知过程,但由于本组成人有超过一半的人不能记录到清晰的P3波,不利于对神经系统和后续的退行性疾病的比较;因此,为了便于比较不会P3波作为观察分析的关键指标。

  3.3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

  3.3.1性别对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的影响
  Claire Murphy(1999)又称为试验,对14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6岁到89岁,没有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在P2潜伏期。刘建锋(2005)用一种类似的嗅觉诱发电位仪检测55名健康的年轻人。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P2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实验中,这些结果与男性和女性的P2潜伏期不一致。
  3.3.2侧别对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的影响
  Hummel T,KobalG.(1992)研究发现,鼻侧刺激P2潜伏期的差异,八卡(2006)的结果表明,不同侧刺激P2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有左右侧的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1),刺激的高浓度使延迟差减(BAStuck,2006),2)、本组所有志愿者均行鼻部常规检查和神经功能检查,基本排除单侧鼻腔病变或单侧神经系统损害的单侧因素(Pfaaretal,2004)。
  3.3.3年龄对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的影响
  Claire Murphy(1999)又称为试验,对14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6岁至89岁进行,结果表明,2ms扩展了1岁的年龄。2005年刘剑锋使用类似的型55例(男25,女30)健康的年轻人(18-33岁)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刺激量0.5ml,而其他刺激和记录参数和实验参数一致,年轻人嗅觉相关电位P1、P2、P3的健康,潜伏期为233±32ms(),511±90ms(),717±88ms(),与本组结果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表8)。BAStuck(2006)H2S检测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80岁的嗅觉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P2潜伏期显著延长。陈星名(2007)检测60例嗅觉诱发电位仪用嗅觉(18-39岁,20例,39-59岁,60-72岁20例,20例,男性和女性)。嗅觉测试表明,18-39岁组和39-59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组间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2潜伏期嗅觉事件相关电位在70岁以上组(J70岁)比70岁以下年龄组更长,这与文献报道一致。一般反映了事件相关潜伏期的嗅觉嗅觉信号处理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信息处理能力下降,认知速度减慢,成年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2潜伏期延长,并随年龄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3.4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振幅

  3.4.1侧别对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振幅的影响
  Dotyetal(1997),Hummel(1995),Jones(1993)由于右半球功能相对特化,右半球波幅高于左侧半球,但左右半球差异无显著性。这与刘剑锋(2005)所得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为:1),在本实验中,记录电极位于PZ,但不是放在一边,和2)。本组所有志愿者均行鼻部常规检查和神经功能检查,基本排除单侧鼻腔病变或单侧神经系统损害的单侧因素。((Pfaaretal,2004),3),嗅觉中枢之间存在交叉,单侧刺激可引起双侧嗅觉中枢的激活。
  3.4.2性别对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振幅的影响
  Evans(1995)报道青年男性P1,N1,P2,N1P2的振幅分别为2.414.7μV、-0.9±5.1μV,5.5±2.7μV,6.5±2.8μV;青年女性P1,N1,P2,N1P2的振幅分别为1.9±4.lμV、-1.8±3.9aV,8.3±3.9aV,10.2±2.5uV;女性N1P2振幅较男性大(P<0.05)。Hummel(1998)报道年青人P2振幅为20.8±8.5}V,N1P2振幅男女分别为20±2.75uV和28.57±2.86uV。男女之间振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hesen(2001)报道年青人P2,P3振幅分别为12.17±1.61μV和13.31±1.41μV。刘剑锋(2005)报道一组青年男性Pl,Nl,P2,P3,N1P2的振幅分别为7.37±5.15μV、-5.44±4.78μV、14.37±7.06μV,11.59±6.95μV,19.53±6.89uV;青年女性Pl,N1,P2,P3,N1P2的振幅分别为7.0716.79μV、-7.04±5.82μV,18.53±8.69μV,14.38±7.04μV,25.24±8.44μV;女性N1P2幅度大于男性,但没有其他的振幅和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陈兴明(2007)结果表明,在性别上,只有P2的幅度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而其他波之间没有性别差异。
  男、女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仪器之间的差异的可能原因,刘建锋,采用陈星名(呼吸同步型)和在实验中使用类似的工具,所以在P2振幅或有性别差异的结果,但没有其他波的性别差异;多用于非呼吸同步型嗅觉仪其他作者,他们发现,性别差异在更多波的性能。如前所述,妇女的嗅觉功能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同时,雌激素能改善嗅觉功能(停顿,1996)。本课题研究对象均在50岁以上,大部分已绝经,可能导致性别差异消失。
  3.4.3年龄对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振幅的影响
  嗅觉事件相关电位的幅度可以反映参与事件处理的神经元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嗅球僧帽细胞减少,颞叶、下丘脑和杏仁核的嗅觉的退行性变化,所以在嗅觉事件相关电位幅值的关系应该能够找到减少的幅度,这一结论在陈兴明,Hummel,BA Stuck等的研究结果中都得到了应证,Murphy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正常人的年龄超过16岁增加了10年,和N1P2波幅下降1.5uv。但在70岁以上的研究组(70岁以上)中,70岁以下成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波幅无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是:
  1、仪器采用同步呼吸型嗅觉仪,气体传输的仪器虽然过程是同步的,但由于每个呼吸强度的流动,鼻腔是不一致的,可能会引起刺激性气体实际到达嗅上皮,时间每呼吸不同,偏差这种同步性差导致的结果。这是未来嗅觉诱发电位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2、本实验所使用的刺激量大于反应阈值。它可以激活正常情况下不激活的神经元细胞,使嗅觉神经元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3,本组所有受试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年龄偏大。在其他实验中,将青年人和中年人的结果与成年人的结果进行比较。
  4结论
  1。成人t检验和t检验的正常范围为0.493±1.627,性别和性别无差异。
  2、成年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1,N1、P2、N2、P3波的潜伏期不存在性别、侧别差异,但有年龄差异分别为p1256.27±58.65ms,n1449.69±64.42ms,n2611.73±87.13ms和p3678.31±178.34ms;小于70岁成年人P2潜伏期为528.02±60.23ms,大于70岁成年人P2潜伏期为547.88±65.18ms。
  3、嗅觉事件相关电位p1.n1,P2波幅,n2.p3和p2-n1波不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分别为11.83±7.08μV,-8.02±4.7315.88±5.14μV,-8.15±3.97μV,8.80±5.50和23.14±10.19μV。

  5展望

  目前对嗅觉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本实验的前提是使用自行研制的嗅觉诱发电位仪。主观嗅觉阈值和嗅觉诱发电位是嗅觉正常老年人的参考价值,为今后开展各种相关的成人嗅觉检查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1、注意嗅觉事件相关电位的阈值和阈值水平的潜伏期,振幅的测量,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进一步完善呼吸同步嗅觉诱发电位仪,特别是提高同步性。同时,改进波形识别的训练,不仅可以保证生理状态的结果,而且结果更稳定可靠。
  3、为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样本最好包含所有年龄段。
  4、通过动物实验,探索嗅觉事件相关电位各波源。

  参考文献

  [1]卫旭东,等.嗅觉障碍的研究进展.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19(4):256-258
  [2]Hvastja L,Z anuttini L.O dour memory and odour hedonics in children[J].Perception,1989,18:391-396.
  [3]高旭栋,崔娜,安立峰,郎金琦,朱冬冬.嗅觉障碍常见病因、治疗及预后[J/OL].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0):1623-1627.
  [4]金晓峰,王剑,李永金,刘剑锋,倪道凤.简体中文版本嗅觉障碍生活质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OL].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18):1423-1429.
  [5]Doty RL,Shaman P,Dann M.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a standardized microencapsulated test of olfactoryfunction.Physiol Behav,1984,32:489-502.
  [6]孙安纳,柳端今,蔡新霞,等.五味试嗅液的研制及健康年轻人嗅阈测试.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2,27:35-381.
  [7]Wolfensberger M,Schnieper I,Welge-Lussen A.Sniffin'Sticks:a new olfactory test battery.Acta Otolaryngo,2000,120:303-306.
  [8]Cain WS,Gent JF,Goodspeed RB,et al.Evaluation of 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the Connecticut Chemosensory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Laryngoscope,1988,98:83-88.
  [9]Cain WS.Testing olfaction in a clinical setting.ENT J,1989,68:316-328.
  [10]Huart C,Legrain V,Hummel T,et al.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chemosens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to characterize the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odors in humans.PloS One,2012,7:1-11.
  [11]李楠,徐心.嗅觉障碍及其临床检测方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21):9759-976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84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3月17日
Next 2022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