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庆装置艺术的研究

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史上的混合艺术,始发于西方现代艺术。它是一种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很强的艺术,并且装置艺术在其观念上有别于传统。本文在装置艺术的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之上,分析陈庆庆的装置艺术在艺术材料的选择、艺术目的性的研究、艺术呈现的效果等,

  一、装置艺术的概念

  (一)装置艺术的定义

  装置艺术是艺术家借助特定的环境,对人类生活中相应的物质载体和文化载体进行修饰、加工、美化、改造、利用,进而创作出能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或深刻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1]。因此,装置艺术是由环境、情感和事物构成的综合型艺术。装置艺术在历史上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发展类似,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受到时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元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装置艺术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品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状态。

  (二)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X,是当代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分支。装置艺术在国际各地区的艺术领域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各种媒体、雕塑、建筑、音乐、戏剧及电影中,有许多艺术作品都是装置艺术品。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虽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装置艺术体系依旧需要不断完善与更新[2]。在装置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空间、创作技法及审美体验是评判艺术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只有将多种元素充分融入艺术作品,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情感细腻的装置艺术品。关于装置艺术的理念说法不一,艺术家也未给各类装置艺术界定明确的流派,致使装置艺术在某些领域呈现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装置艺术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年代感不够强,无法形成像绘画、雕塑那种具有明显历史印迹的艺术流派;另一方面,装置艺术品的原材料性质复杂,成分极其多样化,加之在创作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艺术种类,使其呈现出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特征更加显著。

  (三)装置艺术的发展历史

  1.中国装置艺术的发展史
  20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大批涌入中国,装置艺术也开始兴起。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到今天,装置艺术都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其题材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3]。1985年,X装置艺术家劳申伯格在中国举办艺术展,通过对生活用品的改造,改变了中国艺术家对艺术的认知。劳申伯格的艺术展为中国装置艺术带来了后现代观念,推动了装置艺术进一步发展。同年,青年艺术家黄永冰和他的朋友共同组织了厦门现代艺术展。随后,他们借助录像机和相机等为艺术展布置了一个情境,使陈旧的生活用品产生了较强的装饰作用,加深了中国人对装置艺术的认识。随后,杭州、广州及上海等南方城市也涌现出大批装置艺术家,他们将实物装置品与艺术形式有机融合起来,冲击了国民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引起了热议。20世纪90年代初,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经济形势不明朗,装置艺术的活跃程度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装置艺术逐渐活跃,并开始走向国际舞台。21世纪,中国的装置艺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更加充分地展现出其艺术价值,因此,无论在艺术形式、思想、理念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
  2.国际装置艺术的发展史
  20世纪早期,法国快递员为了消磨时间,利用水泥和石子等建筑材料,再配合装饰材料,创造出风格怪诞的艺术作品—《理想宫殿》。1923年,德国环境艺术家将表现主义运用到建筑结构内部,创设出对环境空间具有极强压迫感的作品—《柱》。《理想宫殿》和《柱》促使装置艺术萌芽、创立,是装置艺术的前身。20世纪70、80年代是中国经济和艺术迅猛腾飞的时期,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共同表现艺术家的个人立场和社会角色。这一时期,装置艺术家借助电影、电视和录像等方式展示个人装置作品。20世纪90年代,西方装置艺术更加强调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大批艺术作品以倡导世界和平、追求自由民主和消除种族矛盾等为艺术题材,表现了人类追求和平、自由的美好憧憬。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装置艺术已经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主流,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很多欧X家,都设立了专门的装置艺术馆。如20世纪70年代,英国伦敦成立了一家独特的博物馆,博物馆内部陈列着大量的装置艺术品;1983年,X旧金山的卡帕街成立了一家装置艺术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装置艺术中心[4]。

  二、陈庆庆的装置艺术

  (一)艺术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综合使用使得装置艺术作品更具有表现力。材料的质感、肌理和色彩是构成装置艺术作品的重要元素。装置艺术家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广泛而严谨,艺术家在进行装置作品创作前,会对设想的材料进行综合性分析,以了解各项属性特质。通过对材料特性的把握来塑造作品,并在材料中融入芝术家自身的思想情感,寓意于作品材料之中。装置艺术作品中的材料,传达的是一种返瑣归真之美,不一定会有矫揉造作的华丽,意在表达一种原汁原味的材料之美。当艺术家使用大众熟知的材料和玻璃材料一同进行艺术创作时,这就引导了观者从自身的生活出发,感受生活的氛围[5]。
  传统材料包括:纸张、木材、石料、陶土、纤维、塑料等,新型材料主要是新媒体的应用,比如播放视频音乐等,将装置艺术作品的欣赏维度从视觉拓展到听觉、触觉甚至嗅觉。闻所未闻的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不断扩张,使得装置艺术发展一个庞大的艺术形式体系。很多材料在使用中会使其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发生变化,满足装置艺术具体形式的要求。还有一些事虚拟空间形态的变化,主要利用电子等设备创作出虚拟的互动环境,设法使观众达到身临其境之感,追求“虚幻”与“在场”的对立。
  创作者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要选择生活中的材料,还要进行艺术加工,通过艺术作品将生活趣味表达出来。观者观看装置艺术作品的时候,就会从中找到生活的影子,亲切感油然而生。但是,如果装置艺术作品过多地呈现出生活内容而没有体现出艺术性,就会导致装置艺术作品缺乏艺术水平。所以,要想使装置艺术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创作者就需要具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能力,通过艺术化的构思使装置艺术充满魅力。

  (二)艺术目的性的研究

  装置艺术属于综合展示艺术,是展示场地、装置材料和情感的集合体。装置艺术创作者确定特定的时空环境之后,就按照设计意图重塑整个空间,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实体,根据艺术设计的需要进行选择、利用、技术改造、重新组合,从而将新的展示个体或者群体的精神文化体现出来[6]。
  将实物融入艺术,会给人一种错觉。创作者可以通过主观想象进行创造,利用自己的思维构建艺术作品。所以,装置艺术是创作者从直观上对物的形体进行艺术表达,通过想象而构建出有形的艺术品。
  在装置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对实物的形态进行抽象化设计,所使用的不同的线条和构图会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在视觉效果上就会给人以硬朗、理性的感觉,这就是装置艺术的效果。实物在艺术作品中会给人以贯通的感觉,能够产生真实的视觉效果,装置艺术作品就是可用的实物,能够引发人的情绪。其中,斜向的设计会使艺术作品具有动感。

  (三)艺术呈现的效果

  创作者的思想表达形式、生活体验、对于生活所持有的态度不同,装置艺术的创作风格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还可以体现出创作者对事物的领悟能力。创作者要想创造出优秀的装置艺术作品,就需要深入思考生活,提升作品的艺术观赏性。
  在陈庆庆的装置作品中,有一些以中国缠足女人穿的小鞋为主要材料的作品。最早以麻为媒介创作的作品《棺》带有一种对传统女性的悲悯情怀,而现在用不锈钢这种现代材料创作的作品体现的则是一种现代女性所具有的很强、很硬、很冷酷、很坚决的感觉[7]。在其女性系列作品之《棺》中,陈庆庆用麻编织成了一个立体的“棺材”,里面放置了一红一蓝两只绣花小鞋。透过丝薄透明的麻,这两只小鞋被隐隐约约地映衬出来,麻的质感、小鞋的精巧和朦胧的视觉效果让整个作品看上去非常唯美和安静,但是美好的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苦难。缠足使中国女性在身体上受到的伤害和精神上受到的压制是其他很多民族的女性所不能想象的。

  三、陈庆庆作品思想体现

  互动装置艺术也是动态设备之一,它的设计旨在通过与观众互动创建有意义的装置艺术作品。如果缺乏观众的参与,那么这一互动装置就是失败的,观众可以在互动中感受其装置的魅力。在有些情况下,互动装置的系统会是十分简单。比如在西方装置展览中,一个空间被白色充满,没有任何其他颜色,在房间入口处会装有各种色彩的气球,要求观众随意将其抛在墙上,达到各种颜色液体被散在壁上而形成放射的效果。但是还有一些装置系统则较为复杂,会有机械设置、感应器等。就观众而言,他们需要通过理解如何与艺术品互动而得到作品本身的意义[8]。

  (一)强化了创作的偶然性,有利于艺术创新

  艺术创作往往有一定的机会。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机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机遇”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是什么?西班牙著名画家米洛曾说过:“机会产生了永不消逝的奇迹。”米洛的雕塑往往新鲜而富有个性,而且常常显得滑稽可笑。装置艺术在历史上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发展类似,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受到时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元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装置艺术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品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状态。对一些实验性的材料特性的不熟悉,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偶发性效果。肌理的偶然性、随机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可以给审美主体带来联想,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抽象的或具体的偶然性,而美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偶然的效果可以使创作者兴奋,也能强烈激发创作欲望。这些偶然的效果产生了许多创造性的灵感。正如罗丹所说,“美源于他人的共同之处”,艺术语言表达材料的发现和选择也是艺术家成就的重要表现。一个好的艺术家善于将普通材料转化为表达内心的心理语言,把材料和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材料本身的表现力。因此,在材料概念的发展中,艺术家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丰富了装置艺术的形式美,增强了装置艺术的表现力

  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功能方面,包括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材料的基本特性;二是材料的美学,主要是材料和质感的美学方面[9]。在追求美感的形式上,在装置艺术中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表面纹理或重新加工这些材料的表面纹理,从而产生新的质感层次。通过感知,纹理可分为两类:视觉纹理和触觉纹理。视觉纹理是指我们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到的纹理,比如树产生的织物纹理。触觉纹理是一个凹凸的感觉,可以感觉到手的纹理。在适当的光源下,视觉也可以被视为触觉纹理,如岩石表面的凹凸纹理。因此,装置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艺术家往往在展览期间根据作品的需要增减作品甚至重新组合。通过不同材料的对比,可以形成大量的肌理,表现为材料的综合化和多样化。材料的人工追求给装置艺术领域带来了丰富的美学和表现力。

  (三)丰富了装置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三个主要优势是材料拓展了新的审美领域,丰富了装置艺术的文化内涵。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转型和推动下,装置艺术中的材料文化表达逐渐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思维方式。材料的使用不仅是表达个体精神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属性。因此,把材料语言提高到文化水平并加以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装置艺术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年代感不够强,无法形成像绘画、雕塑那种具有明显历史印迹的艺术流派;另一方面,装置艺术品的原材料性质复杂,成分极其多样化,加之在创作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艺术种类,使其呈现出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特征更加显著[10]。艺术创作是运用丰富的物质语言和媒介,反映相应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观念。现代主义绘画大师康定斯基(1866-1944)曾形象地比喻:“每件艺术品都是它那个时代的孩子,也是我们感觉的母亲。每个文化时期,都有自己的艺术,它无法被重复。”在当代艺术领域,客体和主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材料已经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装置艺术创作中,材料不再被视为形式语言的单一形式。它除了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语言外,还应具有文化符号意义,并承载时代精神走向未来。

  四、陈庆庆丝蔴系列作品分析

  (一)为什么选丝蔴以及丝蔴被赋予的文化想象

  作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高潮,陈庆庆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丰富的女性主义主题。她的作品不仅涉及到爱情、生活和女性,而且涉及到超越性别的社会、人性和历史主题。这些哲学的主题和生命的本质,总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很好地表现出孩子是人的父亲。陈庆庆和她著名的丝麻编织服装作品,使她成为中国早期实验前几者。虽然她的作品大多精美,但气氛和气势都很女性化。这不仅体现在女性主义意志的一种精神和情感上,也是一种充满渗透力的个体语言想象。在各种作品中,艺术家们把灯光作为作品的造型元素,特别是自然纤维作品的光的艺术表现形式。陈庆庆作为中国当代先锋装置艺术家,他把社会问题和艺术思考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展示在人们面前,看似荒诞但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让观众自然而然的关注他的作品,其成功不仅在于作品独具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强有力的介入性使得作品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直指人心。装置艺术在历史上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发展类似,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受到时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元素的综合影响。
  麻是一种永恒的材料。它类似于人类的头发,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揭开尸体身上材料是含麻的衣服,只有脏衣服被去掉后才剩下亚麻。通常陈庆庆的丝麻上会加上干玫瑰与枝叶,或者用树枝围成如同茧般的形体。它们在工作室里如同从墙上长出来的自然物,在开放和生长着,怪异而邪美。艺术家使用永恒的、柔密的、感性的丝麻材料来做衣服,其中包含一个非常微妙的情感和身体的经验。
  陈庆庆艺术中《素》和《花容》作品在当代国内外艺术界有着较大影响力,陈庆庆的装置作品是通过在视觉结构上的相似性和文化语境的改变,重组一些符号,创造出有意义的东西。当代装置艺术最注重的是观念,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展示空间来呈现出一个新的视觉语境,创造出有意义的文化内涵。

  (二)《素》

  图1
陈庆庆装置艺术的研究
  陈庆庆的装置艺术《素》在手工上细致和复杂的艺术特点,如丝麻和麻绳中每条线的质感,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实质上均是同一物象或同一种关系的不厌其烦的重复。感觉像是生命的无限再生产的状态,这种方法类似于不间断的手工编织。而传统的师耕耕女编织成一双手,就像鸟天生会筑巢,缝、编、织、绣的手工劳作,虽然已经和现代女性毫不相干,但也似乎有了一种自然的技艺积累,他们在艺术上不断编织着编织技术的趣味。他将转变成女性主义的话语。这种语言类似于编织和缝纫,是女性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虽然在女性艺术中并不普遍存在。

  (三)《花容》

  陈庆庆的装置艺术《花容》中把搓衣板摆放成竹简的形式与《女人河》中的河流形式在意义上是一致的,都是借用书与河流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对历史承载的含义,强调对女性劳作历史的叙述,同时肯定女性在历史和社会中的重要性。竹简的形态只是呈现作品观念的载体,以及一种完整装置作品结构的方式,而并没有男性化的意义指向。
  图2
陈庆庆装置艺术的研究

  五、结论

  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史上的混合艺术,始发于西方现代艺术。它是一种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很强的艺术,并且装置艺术在其观念上有别于传统。以往的绘画、雕塑多是表现现实,采用写实的方式,而装置艺术几乎不受任何条件所束缚。强调在欣赏中感受思维的转换,打破传统视觉体验,这是它带给人们最直观的特点,而这一特性正是从其独特的形式感传达出来的,结合多种材料将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在给观众带来全新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有一种观念上的新思考。装置艺术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当人们观赏艺术品的时候,会有油然而生的亲近之感。装置艺术创作多采用各种生活用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当然,装置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表达,创作者要在创作中融入自身的情感,这样才能使装置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本文以陈庆庆装置艺术为研究对象,对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材料和生产方法的深入研究发现,女性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真实观念与一些批评观念存在矛盾,而矛盾的重点集中在女性意识、女性材料,以及女性化创作方式上。主要选取艺术家陈庆庆的装置艺术中的作品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的研究方式进行对比,从而突显作品《素》和《花容》最具艺术特色,以这两件作品来剖析艺术家陈庆庆的艺术特色,通过对陈庆庆的装置艺术作品的计划演变,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让大家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陈庆庆的艺术特色,从而去发现陈庆庆的艺术创作的研究方法和对新生事物的艺术感知,还可以看出陈庆庆的解构与重构、错位与体验、转换与再现的艺术魅力,他的装置艺术中的丝麻特色,给了我们思考丝麻介入装置艺术的可行性,同时也推动了国内装置艺术中的丝麻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逸群.装置艺术对环境艺术的塑造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52-53.
  [2]孙莹.当代艺术视野下景观装置艺术探究[J].中国报业,2017,(24):81-82.
  [3]杨晓倩.纺织材料在装置艺术设计中的研究[J].染整技术,2017,(12):85-87.
  [4]束安吉.当代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7-58.
  [5]刘也.装置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17-18.
  [6]谷丰登.装置艺术——《脸谱》[J].建筑与文化,2017,(07):252-253.
  [7]张开.浅谈摄影装置艺术的表达形式[D].中央美术学院,2017.
  [8]田福.徐冰水墨装置艺术特色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7.
  [9]张操,陈玲.符号语境下的装置艺术解读[J].艺术科技,2017,(03):38-40.
  [10]李世慧.装置艺术的形式美[J].大众文艺,2017,(01):77-7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20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3月29日
Next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