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题材电影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

  摘要

在影视作品的取材中历史题材是一个少不了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历史中三国时期是不可不说的一段风云历史,故而大量的历史题材影片均以三国这一时期为背景进行创作,而曹操在这一时期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说三国便不可能少了曹操,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曹操都是三国时期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正如易中天先生评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一个人”,他亦正亦邪,既自负又自卑,既奸诈又坦率,既仁义又狠辣,长久以来许多经典影片都取材于三国时期那段风云的历史,例如《赤壁》、《铜雀台》、《关云长》等等,在这些影片中,曹操这一人物形象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戏份,且每一部作品的主创人员都根据自己对曹操不同的见解而创作出了形象各异的曹操,而今的观众虽无法确定哪一个才是真正历史上的曹操,但是却可以从不同的影视作品中的曹操的形象去想象出一个最符合自己心中所想的那个曹操。

关键词:曹操;《赤壁》;《铜雀台》;《关云长》;人物形象

  1.三国题材电影的论述

在我国十分漫长的历史中,三国这一段历史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即便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看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但是依然对这段历史略知一二,这要归功于罗贯中所编撰的《三国演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名著翻拍热,《三国演义》也以电视剧的形式被搬上了荧幕,掀起了名著浪潮,从此开始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成了一种趋势,三国这段风云历史成为了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无论男女老少说起三国都能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或是看法,这为现今影视作品不断选取这段历史作为背景打下了基础。

由于人们对三国这段历史均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电影创作来说便有了观众群体,电影与电视剧不同之处在于电影无需像电视剧一般需要用大量的时长去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宏大背景和原因,也无需将数量庞大的人物群像个个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在观众都对三国这段历史有着相对了解的前提下,三国题材的电影可以单独拎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片段或是人物,展开二次创作或是改编,便可以形成成为一部独立的影片,例如电影《赤壁》便是取材于三国历史中的赤壁之战这一时期,不必向观众交代复杂冗长的前因后果也不会导致观众看不懂。

有了观众对历史的基础了解,影片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演绎,还可以基于观众对某一人物的固有印象加以改编或是重新塑造,例如电影《关云长》便推翻了观众对关羽这一人物的传统理解,将武圣关羽刻画成了一位有血有肉,也跟普通人一样有着爱而不得的烦恼的一名普通农村小伙,这给了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增加了电影的争议性和话题讨论性,无疑让以商业效益为目的的影片达到了这一愿望。

到了电影《铜雀台》时期,影片的商业化更加明显,如李春燕女士所说:[李春艳.三国历史影视演绎探析——以《三国演义》《赤壁》《铜雀台》为例]三国历史到了2012年版《铜雀台》完全出走历史,陷入商业喜剧的漩涡中。由于过度地商业化,影片完全脱离了三国历史的背景,只是选取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刻画了一段完全没有听说过的故事,并且塑造了并不存在于真实历史中的人物在这段故事中,可以说是完完全全颠覆了历史,这样的方式在其他历史题材的电影中也并不新鲜了,但是由于三国的知名度,依旧掀起了大量的讨论热潮。

这些影片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讲最重要的究竟是历史背景还是人物塑造呢?

正如李元元所说:把小说改变成影视作品本身就是要冒风险的,因为“从文字写作到音像写作,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其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对于文字写作来说,它更多的是对自身行为自身心理的描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不存在一定要具备视像的效果;而音像写作则不同,它的叙述语言就一定包含色彩、光影和线条等特殊的时空性元素,它就是需要依靠画面来讲述故事。这个变化就决定了不可能和原著一样,要表现原著中无形的部分,必须看音像化叙述的转换条件。

所以并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国题材的电影具备如此大的争议性的原因,因为取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小说都是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的一个转换过程。

  2.三国题材电影的历史背景

本文一开始便说到其实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地去阅读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一书本身,大量的观众对于三国的了解其实是通过四大名著中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这一小说以及根据《三国演义》所演绎的电视剧,小说原著的主题思想其实是有着罗贯中本人非常深的个人主观倾向在其中的,也就是“拥刘反曹”,故而大部分读者或是观众其实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的理解在一开始就被《三国演义》给奠定了“拥刘反曹”的基调,大家对于这一题材的历史背景的探讨其实也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而是小说中所写的桥段,对于其中的人物塑造的探讨也是基于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异同。

而真实的历史记载跟小说的桥段本身就有较大的出入,这就让三国题材的故事本身就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取材自三国这段背景的电影往往并不是照搬真实历史事件或是小说本身的故事,而是选取其中一部分加以改编或是打着三国题材的幌子完全架空了一个背景进行故事的讲述,这就导致了以“三国”为背景的电影,无论是在话题性还是争议性上都有极大的价值。

  3.三国题材电影中的曹操人物分析

要说三国,首先要明确的便是三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三国演义》其实就是讲了在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以曹操为代表所统领的曹魏XXX、刘备为代表所统领的蜀汉XXX以及孙权为代表所统领的东吴XXX,所以广义上来说三国讲的三个主要XXX最后走向一统的故事,狭义上来说便是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个集团之间的人物所发生的故事,要说三国便不可能绕过这三个人,而曹操又是其中最具争议性和话题性的人物,所以无一例外地所有三国题材的电影,核心人物可以没有孙权、没有刘备,但是不能没有曹操。正如宋健在《曹操影视形象研究》一文中指出:这其中最具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莫过于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和“奸绝”曹操。而细数“三绝”之中,唯独曹操这一人物最具有争议性,粗略考量其形象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从西晋至隋唐再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乃至当代,或褒或贬、褒中有贬、贬中有褒、毁誉参半,其形象定位始终是摇摆不一,这种现象本身十分耐人寻味。

然而其实深入探究一下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不难发现无非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曹操本身的性格和他的出身以及经历就极具复杂性,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这一出身就让他与其他官家子弟如袁绍袁术等人便注定不是一路人,因为正统官家子弟看不起他,而曹操从小便任性豪侠放荡不羁,也不屑与其混作一谈,但是这样的出身也让曹操从小就经历了人情冷暖,看清了世态炎凉,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也导致了他极其复杂的性格的形成,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曹操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一个人,因为他是那样的矛盾却又非常合理,他极其多疑却又用人不疑,极其自卑却又极其自负,时而无比感性可理性起来的时候又冷漠得宛如机器,所以无论单看曹操的正面或者反面都是非常极端的个例,也不怪有的人看他爱得如痴如醉,而有的人看他却恨得牙痒痒。

第二是因为每个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需要塑造的历史人物的诉求不同,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以真实三国历史背景所改编的文学或其他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由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由于封建时代所谓的正统思潮的影响,宣扬政治正确是非常重要的,尽管罗贯中所生活的明朝风气相对开放,但是朝廷相反愈加严格地控制人们的思想,非常注重“忠孝仁义”的精神宣传,从程朱理学到八股取士,明朝经历了极其严苛的文化专制制度,在明朝前中期,统治者捍卫主题思想的决心贯彻到底,正所谓“正人心、明纲常”,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生产的,国家需要一面旗帜,一面宣扬忠君报国的旗帜,一个鞠躬尽瘁的标杆,这个人,放眼中国历史上最适合的便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所在的蜀汉XXX便是政治正确的,因为诸葛亮是一面旗帜所以诸葛亮所高举的蜀汉正统大旗便也是正确的,那么与之相对的曹操,即便有所成就也只好强行贬低。

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要将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搬上荧幕,可谓是既简单又困难,简单之处在于这一人物的复杂性使得创作拥有大量的切入点,无论是想将其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本身身上所具有的特质似乎都能让这一人物成立,而困难之处也在于这一人物过于复杂,要将这么复杂的一位人物塑造的生动立体又要符合观众的期待,那也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接下来便要以《赤壁》系列、《关云长》以及《铜雀台》这几部电影中对曹操这一人物的塑造方式进行详细的探究。

  4.国产电影中对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

  4.1《赤壁》中的曹操的塑造

赤壁大战是三国史上最精彩的战役之一,也是三国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战役,《赤壁》系列的电影选取了这一时期作为影片的背景,讲述了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意在要一举南下再东进平复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XXX和以孙权为代表的东吴XXX从而一统天下,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当时的蜀汉XXX和东吴XXX单拎出来都不是曹操的对手,在曹操的逼迫下两个国家抱着跟曹操鱼死网破的决心联了盟,因为曹操号称有八十万的人马,是蜀汉和东吴加起来的数倍之多,故而在电影的一开始便提醒了观众,曹操令人具有多么强的压迫感。

影片的一开始,在肃穆的皇宫里,一众文官和皇帝百无聊赖地在等待,大门外是黑压压的一片军队,仿佛是逼宫一般,皇帝无聊到甚至有点打瞌睡了,一只鸟飞进了大殿,皇帝像是看到什么稀世珍宝一般露出了笑容,伸出手接到了鸟儿,紧张的音乐响起,鸟儿飞出了皇帝的手心,在殿外曹操出现了,皇帝看见曹操紧张到不自然地咽口水,百官也纷纷跪起给曹操行礼,而不是给皇帝行礼,并且可以看见所有的文武百官皆是脱了鞋子不带佩刀的,可曹操不一样,他穿着鞋子带着佩刀径直走向了皇帝,带着意味不明的笑容给皇帝随意地行了礼,而皇帝却毕恭毕敬地给曹操行礼,在皇帝给曹操行了礼以后,文武百官才纷纷起身。

这便是赤壁中对曹操的第一段刻画,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地将讽刺曹操发挥到了极致,不难看出在这部影片里曹操是最大的反派人物,他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完全不将皇帝当做皇帝,而是当做自己的傀儡,影片在前五分钟里没有一句台词,却让人对曹操产生了一种极强的距离感,从这一点上来讲,对曹操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而曹操之后的一系列行为也加重了对曹操的反面塑造,例如将批评他的孔融祭旗。本片对曹操的塑造最有特色的地方便是讽刺曹操,例如生擒关羽之时,他假模假样地让部下不得对关羽无礼,又如蔡瑁、张允投奔他时,他明明不信任他们,却又渴望他们所带来的水军和船只,装作盛情接纳,最后又将二人斩杀,在斩杀后才后知后觉中了计,以及孙刘联盟的使者带着曹操所下战书的回帖前来,看完后竟不遵从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传统惯例,不由分说便斩了来使,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在丑化和脸谱化曹操。

张丰毅对曹操的演绎也是非常有意思,无论何时总是带着意味不明的笑容,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却总是做些后知后觉的事情,特别是影片不断穿插着战场另一边周瑜和诸葛亮的状态,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曹操的自大和自以为是以及不讲信用等等。

在两军交战时,一场使用八卦阵的交锋也是立场十分鲜明,曹操的部下人数虽多可是却像没有脑子一样径直往阵法里冲,被本来人数不多的孙刘联军打得四散逃窜,这场戏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关羽和周瑜等人的神勇,而另一边的曹操却在船上对此毫不在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并且此时导演告诉观众,自以为是的曹操其实一步步进入了孙刘联军的圈套之中。

要数电影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在于曹操对小乔的幻想,曹操在船上始终带着一名女子,而在身边带她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她的小乔长得神似,而在赤壁系列的下集中,导演直接告诉观众,曹操发动这样一场超大规模的战争的根本目的并不意在统一中国,而是要击败周瑜以获得小乔,不得不说是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也让人瞬间觉得对曹操之前的刻画像是开了个玩笑。

总而言之,在《赤壁》系列中,导演竭尽所能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位反派人物,这一点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人物动机方面,最后强行落到小乔身上,着实是有点幼稚且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4.2《关云长》中的曹操的塑造

在《关云长》这一部影片中,一开场便是曹操带领匠人在给关羽打造尸身,在完工以后,曹操在关羽的棺材面前说了这样一番话:“关云长义薄云天,却落得这般下场,以后还有谁再讲道义?”而在其旁的僧人双手合十说:“義字上羊下我,一个和羊一样善良的我,关将军的义不只是道义,更是慈悲啊。”而曹操回答道:“那是可悲,他本是一匹狼,却天生一副羊的心肠,而这个天下,是狼的天下,狼的天下。”说到最后曹操的扮演者姜文闭上了眼睛,这一段对曹操的演绎让观众看到了曹操的野心有多大,也看出了本片对曹操刻画的侧重点便是“狠”。

而后是曹操的一段回忆,导演采用了第一人称使用画外音,由曹操本人讲述了官渡之战是如何以少胜多克敌制胜打败袁绍大军一举统一北方,这一时期关羽正在曹操营中当俘虏,曹操希望关羽能帮自己解围,在征得了关羽本人的同意后却被部下质疑关羽是降将,难免不会有二心,而曹操此时却说:“曹营上下,有谁不是降将啊?”这一句台词将曹操的自负与用人不疑展现地恰到好处,而后关羽帮曹操取得了颜良的首级,打赢了官渡之战。

而后是一段曹操在大殿之中代为宣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里有一个细节刻画便是曹操扶着皇帝上殿,皇帝嬉皮笑脸地跟曹操笑着,曹操也陪皇帝笑着,但是皇帝却没有说一句话,在坐下后便乖乖听曹操跟关羽斗嘴,而关羽批判曹操的理由便是“天子受屈”,曹操却笑着反问关羽是否觉得皇帝在此受了委屈,关羽义正言辞道宫廷之上从来严禁佩戴刀剑,可如今上下百官人人皆此,以下犯上之心昭然若揭,曹操觉得好笑,而身后的皇帝不以为然的表现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当关羽问道“曹孟德见皇上何以不用下跪?”时,曹操还未说话,皇帝却率先开了口:“你若不喜欢,你也可以不用跪啊。”这一段刻画可以从两个切入点来分析,从历史正统来讲,可以看出此时的汉朝已是病入膏肓了,礼崩乐坏,就连贵为天子的皇帝都已经不再看重和讲究礼数了,从人物刻画来讲,便是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位有着非常说辞能力的奸臣,已经给皇帝洗脑成功了,让皇帝本人都觉得他做什么都是对的,而这一段的刻画也将关羽的“忠”深深地刻在了观众心中,与之对应的便是曹操的“不忠”。

本片的最精彩之处便是紧接其后的另一场戏,关羽在田野间发现了曹操竟也在田地之间劳作,曹操给关羽讲在他来这里以前,此地皆为荒地,是他的到来让这里的人们有地种有粮吃,曹操的一段台词也是非常有意思,他说:“老刘家的房子快塌了,我曹操给他修好,可偏有人说是我拆了老刘家的房子”,关羽不以为然,讽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曹操却反驳道明明是“天子挟曹操以令诸侯”,本片对曹操的塑造方向到这里也十分明确了,本片没有按照传统的拥刘贬曹式的方式去塑造曹操,而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式,将曹操刻画成为了一个在时代浪潮下具有新兴思维的领导者。

而后关羽惊讶地发现贵为天子的皇帝也在田野之间劳作,关羽一时很有触动,与皇帝的一番对话后,曹操对皇帝和对曹操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无疑此时观众对整个三国时期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导演让观众接受了一个全新的辩证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这几场戏刻画下来简洁明了,非常成功。

  4.3《铜雀台》中的曹操的塑造

《铜雀台》这部影片中,一开始便给观众建立了一个奇异的故事背景,一男一女两个小孩被一群神秘的人追赶,跟其他一般大的小孩被带到了一个不见天日的洞中集中训练,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就如此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机械的训练,只有女主角的画外音向观众讲述她和一同被抓起来的叫穆顺的小孩在此进行了不为人知的多年的训练,直到他们长大,带着面具的神秘人让他们在一个石头打造的台子上面进行殊死搏斗,只有赢的人才可以活下来,而奖品便是由刘亦菲所饰演的女主角,穆顺在台上的人杀掉了一个人后不愿看到女主角被践踏,便顶着巨大的恐惧上了台,和另一名已经杀了一个人的男子开始了决斗,两人打得不可开交,穆顺为了保护女主角被剑划伤,最后女主角从麻袋中挣脱,一剑刺死了另一个人。

影片直到这里也没有讲述这群人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里进行如此非人的训练,直到女主角被马车装好不知送往何处,采用了画外音的方式告诉观众,所有人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杀一个人,全天下权利最大的一个人,而这个人是谁,不知道。

影片的前情正式讲完,正片开始,皇帝疯疯癫癫地在唱着戏,而他身后的寝宫里他的皇后正在被另一名男子侵犯,通过台词的交代我们知道了这名男子便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将皇后侵犯后,正值皇帝唱完戏,太监前来汇报皇帝:“大军已至,全军素缟。”皇帝的饰演者苏有朋用一段非常精彩的、略显浮夸的表演向观众演绎了这个傀儡皇帝的心理活动,他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都快要笑出声来了,可他马上整理好自己的表情,哭着冲出了画面,这一段的刻画非常具有喜剧色彩。

大殿前,文武百官齐刷刷地站着在等待大军凯旋,皇帝哭着冲了出来,可是没有人跟他互动,直到凯旋的大军站定,全军都挂着白帐,最前面还拉着一副棺材,曹丕哭着大喊了一声父王后跪在了地上,一时之间鸦雀无声,可是却从棺材背后走出了一名骑着马身着头盔和战袍的人,此人便是由周润发饰演的曹操。

曹操的出现打破了整个场景的氛围,皇帝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张着嘴不知说什么,直到曹操走到他的面前,他马上又开始擦眼泪,好像真的对曹操“死而复生”喜极而泣一般,而曹操略过了曹丕,只是走到皇帝面前后回头对一众官吏包括自己的儿子曹丕说:“让某些人失望了吧?”

这便是曹操出现的第一场戏,刻画方式非常新颖,具有非常强的戏剧张力,略显夸张的表演在观众对三国时期的背景均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并不难懂,演绎得可以说是非常到位。

而后我们知道了由刘亦菲饰演的女主角灵雎其实是一个专门为了暗杀曹操所构建的杀手组织的一份子,他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刺杀曹操,刺杀这个让天下陷入大乱的贼人,而在与曹操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曹操并不是十恶不赦之人,而曹操对她也是动了真情,只因为她长得像一个人,在后来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这个人是她的母亲,也就是貂蝉。

故事的主线是灵雎和穆顺的感情线,由于穆顺已经被阉割,觉得自己无法给予灵雎幸福,而穆顺也发现了灵雎并没有杀曹操的念头,他反而想到了让灵雎就这样跟随曹操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而灵雎也在摇摆和怀疑之中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她更加矛盾了。

最终整个组织决定进行最终的刺杀行动,不成功便成仁,穆顺也在行动之中,但是他跟曹操达成了协定,如果他扮作曹操帮曹操脱难的话,希望曹操能够好好对灵雎,曹操答应了,但是最终灵雎和穆顺一起坠下了悬崖,曹操没有抓得住。

影片的结尾,曹操和皇帝一起坐在皇帝的秘密基地里面,整个组织其实是皇帝直接控制的,他想要杀了曹操让自己重新掌握实权,可他没有成功,而曹操只是一心想要得到灵雎,他也没有成功,两个人就那么坐着,镜头逐渐拉远。

  5.不同的电影中对曹操的塑造的异同

  5.1归纳不同电影中对曹操塑造的相同点

分析完了几部影片对曹操这一人物的塑造后,可以发现其实在这些影片中,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几个相同点,第一是均采用了对皇帝的态度,包括皇帝对曹操的态度来对曹操进行塑造,因为曹操最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曹操和皇帝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微妙的态度,是非常好的一个塑造的切入点,以皇帝和曹操之间的对话和表现来展现对曹操的刻画是以三国题材为背景的电影的第一个相同点。

第二是曹操对权利的极致追求也是多部影片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相同点,无论是《赤壁》系列之中曹操一心想要自己平定天下,还是《关云长》之中,曹操认为非常时期就算背负骂名也要为皇帝平定天下,还是《铜雀台》之中曹操并不想称王但是心中毕生追求的夙愿便是一统天下,相同点均是曹操已手握大权但却仍然对权利有着更加极致的追求,以至于他对人才或是美女有着近乎变态的渴望。

第三个对曹操塑造的相同点在于,多部影片均采用了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对曹操进行更加全面的刻画,例如在《赤壁》系列中,采用了大量的镜头去对比同一时间下曹操的行为和周瑜、诸葛亮的行为,而在《关云长》中则是曹操与关羽的对比,在电影《铜雀台》中则是曹操与其子曹丕以及皇帝的对比,这也是多部电影中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相同点。

 5.2归纳不同电影中对曹操塑造的不同点

由于不同电影的主旨不同,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大有不同,基于不同电影中对曹操人物形象塑造的相同点也可以发现对曹操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点,例如虽然多部电影均采用了刻画曹操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来塑造曹操,但是塑造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在《赤壁》系列中,曹操作为电影最大的反派角色,在塑造时便采用了曹操对皇帝极为恶劣的态度,坐实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来达到对曹操的塑造目的,而在《关云长》这一影片之中,则是用皇帝自身对曹操的态度侧面反映了曹操并不是一位奸雄,而是愿意背负骂名也要完成统一天下这一壮举的英雄,在《铜雀台》中,由于架空了历史背景,曹操的夙愿不再是发动战争或是统一天下,而是跟那些想暗杀自己的人们斗智斗勇,保住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权利并且想要追逐一段从未真正拥有的感情。

其次是在构建曹操这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上,多部电影也是大不相同的,《赤壁》系列采用了对比曹操和周瑜、诸葛亮的方式,来展现了曹操的愚蠢和自大,并且极力地讽刺曹操的自以为是,这是为了突出曹操作为一名反派人物的形象,而在《关云长》中则是给了观众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中性地去展现了曹操也许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大奸大恶,也许他也是迫不得已呢?在《铜雀台》中则是将曹操塑造成了一名不过是在权力顶端无法决定自己命运走向的可悲之人,展现了曹操欲静而大风不止的情景,最后曹操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支柱灵雎,也只是像失去了心爱玩具的小孩一般在台阶上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然后是在人物动机的设立上,对曹操的塑造更是完全不一样,在《赤壁》系列之中曹操的形象和动机跟《三国演义》之中刻画的曹操是很相近的,是一名奸雄,他的目的就是打败所有敌人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领导人,但是由于他出师无名又极其多疑、自负、自以为是,他最后以失败告终,甚至影片为了讽刺曹操,最后告诉观众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一战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小乔对他的青睐而已,极其幼稚且讽刺。而在《关云长》中,曹操的目的则是无论是否背负骂名,他都要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事业,那就是统一国家,并且让这个国家的人民从此远离战乱,从此有衣穿有饭吃,这里的人物动机让曹操看起来是个中性的甚至正面的人物。而在《铜雀台》中,由于背景的架空,曹操的动机很难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于是导演便让曹操的夙愿便是获得跟曾经爱慕的貂蝉长得一模一样的灵雎的青睐,而最终他也没能达到这个目的,这里的曹操只是一名可悲的人,无法达成自己愿望的一个人而已。

  5.3结合分析其他相关文献,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理解与展望

在影视作品的取材中历史题材是一个少不了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历史中三国时期是不可不说的一段风云历史,故而大量的历史题材影片均以三国这一时期为背景进行创作,而曹操在这一时期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说三国便不可能少了曹操,例如《国产电影中曹操人物形象塑造》中提到基于曹操形象的争议性,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取材于那段历史,这些作品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也各有千秋。

大量学者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影视形象探究已经非常充分了,如国内学者袁红兰在《国产电影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曹操在电影《铜雀台》中孤独傲视、在电影《关云长》中善于诡辩,再如学者刘梦扬、崔宾彬在《再现时代英雄——浅谈《赤壁》中的人物塑造》中提到曹操的反面形象可能受传统的拥刘贬曹思想的影响,在片中反面形象出现的曹操也符合国人善恶分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欣赏习惯。可如果能够进一步表现出曹操统一机动的合理性,是否冲突会显得更深刻?

曹操无论是在真实历史中还是艺术的虚构场景里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曹操是大奸大恶之人,因为他表面上对汉献帝忠心耿耿而背地里却将权力玩弄于鼓掌之中;也有人说曹操仁义忠勇,善用人才,正是他的野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是他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是真正意义上那个时期的王者,是历史的功臣;还有人说曹操能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的历史名句,是建安文学的奠基人。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理解在电影作品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目的正是为了研究在不同的国产电影中对曹操形象的不同塑造方式,借此案例来探究影视艺术对历史人物的不同阐释之道。针对曹操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特点的认知,可以完善有关曹操的其他历史人物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扩大对历史人物形象的不同塑造方式的研究范围。

  结论

提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阐释之道对于电影创作的意义

以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创作离不开对真实历史中的人物进行塑造,而即便是对同一时期的同一人物的塑造在不同的电影中也是各不相同,因为这些人物离我们现今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千百年之久了,所以对于他们的塑造,我们是凭借着我们对他们的印象或是想象来进行塑造,而这些印象和想象的来源则包含了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以及影视形象。

历史形象是正史上记载的人物形象原型,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大量的史料的丢失使得许多历史人物的记载出现了空白和模棱两可的记载,这便使得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进行创作时要加入大量作者自身的想象和构造在其中,而通常这些想象和构造的来源都是作者身处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正如前文所提到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为何会有“拥刘贬曹”的思想一般,而现代电影创作则是基于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再次进行影视形象的重塑造,其逻辑跟文学创作是一致的,是加入了主创人员的想象和构造在其中的,来源也同样是主创人员身处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

由此可见对历史人物的不同阐释之道是不同时期的电影对同一段时期的历史进行评价的一种手段,对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的改编其实就是对当下文化的一种改编,要塑造和刻画好历史人物其实是要积极地思考和认识当下的文化,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自说自话,真正好的电影应当是辩证性地去思考历史,又给观众以启发和回味。

  参考文献

[1]欧阳梦.电影《关云长》中关云长的人物形象塑造[J].电影评介,2014(23):21-22.

[2]袁红兰.国产电影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J].电影文学,2015,(13).

[3]李艳婷.电影《赤壁》对《三国演义》的传承解构[J].电影文学,2014(13):66-67.

[4]谢永.从电影《赤壁》探讨好莱坞美术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2(21):129-130.

[5]刘梦扬崔宾彬.再现.时代的英雄——浅谈《赤壁》中的人物塑造[J].大舞台,2011(07):175-176

[6]宋健.曹操影视形象研究[D].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2013.

[7]米文佐.三国题材影视改编的文化魅力——从电影《赤壁》说起[J].电影文学,2009(11).

[8]宋健.对曹操的再演义——浅析电视连续剧《三国》中曹操的荧屏形象[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362-364.

[9]何文.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D].陕西省:西北大学,2007.

[10]李元元.影视演绎中的《三国演义》[D].山东省:山东大学,2010.

[11]李春艳.三国历史影视演绎探析——以《三国演义》《赤壁》《铜雀台》为例[J].电影评介,2015(06):16-17

[12]叶小楠.历史题材的新探索——评电影剧本《华佗与曹操》的人物塑造[J].电影新作,1982(04)

[13]傅根生.历史、文本与消费——《赤壁》的接受与批评[J].理想与创作,2008(05):116-119

浅析三国题材电影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三国题材电影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7847.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11月3日
Next 2023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