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

当今社会,艺术教育被越来越重视,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总课时数为857-1047课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时,都应按照上述规定设置艺术类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

  当今社会,艺术教育被越来越重视,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总课时数为857-1047课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时,都应按照上述规定设置艺术类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因此,艺术教育成为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幼儿教育则是舞蹈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幼儿好动和好奇的心理,他们具备模仿的天赋,因此,教师进行舞蹈教学要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学习,让幼儿对舞蹈的热情不减,提升学习积极性,起到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幼儿本身出发,以有趣的形式将舞蹈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让幼儿乐于接受。
浅谈如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

  一、传统幼儿舞蹈教育的局限

  传统的舞蹈教育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教师成长和幼儿教学了,它存在有几个重要误区和问题。一方面,教师未能全面认识到幼儿心理特点和学习舞蹈的规律,传统舞蹈教育在此方面存在认识的误区。因此建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也存在偏差,不符合现代孩子学习舞蹈的常态。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处于发展之中,最主要的认识方式是感性认识,所以以理性认识为主要方式让他们学习舞蹈是不可行的,应当建立更加直接、直观、具体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舞蹈。
  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已经变得陈旧,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注意到,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会忽视教导孩子们去领会舞蹈本身蕴含的深刻内涵,而选择更加浅显的方式,让孩子们去模仿舞蹈动作,并且以检验舞蹈动作是否标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这种教学停留在“完成”表面而未真正向幼儿传递舞蹈的魅力,同时,过于枯燥的反复练习也会给幼儿带来不小的压力,导致幼儿因为追求动作上的标准而丧失了学习舞蹈的愉悦感。从幼儿心理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幼儿的心理感受,过于追求标准性,会导致许多孩子逐渐丧失对学习舞蹈的热情,并且厌倦于不断重复相同的动作,误认为舞蹈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事情。由此甚至对舞蹈学习产生厌烦、抗拒的情绪。部分孩子还会因为无法完成一些有难度的动作而感到灰心。
  纵观上述几个问题,传统的幼儿舞蹈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有待舞蹈教育人士进行改进。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引导不当,很容易让孩子对舞蹈学习失去兴趣,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打击,不管从哪方面看都为舞蹈教学增添了阻碍。因此,舞蹈教育要从传统问题的局限性入手,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让舞蹈教育进入一个事半功倍、丰富有趣的氛围之中。

  二、舞蹈教学要以幼儿为本

  1、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堂上的主角是幼儿,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晰循序渐进的道理,为孩子们设计一系列小步前进、逐层递进的课程,让幼儿能够在不断地向前探索中发现自己的成长需要,从而获得更多满足自己表现所需的机会并主动争取。同时,教师要遵循音乐教育的“和谐”理论,即只有儿童和其学习的音乐,及这些内容中多包含的各个因素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和谐的状态,幼儿才能在学习中收获最大的发展,并且做到在学习中最小化所受的身体疲劳和情感损伤。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经验都在向我们证明,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孩子才是一切的主体,教师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因素,从孩子的本质特点出发,认识到他们在这个年纪具有的好动、好奇、自我控制能力欠缺等优缺点,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师不得以个人意志作为安排课堂的关键,而是要一切从孩子为根本进行安排和设计。只有建立在孩子的需求上尽心完成舞蹈教育,才能将最好的效果反馈给孩子,为他们的成长道路护航。这是教师进行舞蹈教学最重要的出发点,也是身为一名幼儿舞蹈教学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2、把握幼儿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舞蹈不仅是一门综合艺术,还是深受儿童喜爱的娱乐活动,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孩子们在这个年纪正是好学、好动的时候,教师要深刻把握孩子的身心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孩子,老师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老师的体态面貌要充满活力、富于变化,目光要直视幼儿,同时饱含亲切、幽默、愉快和鼓励,说话语调要速度、有力且变化丰富,让孩子们感受到充沛的感情,更好地理解。这样,针对孩子的特质进行舞蹈培训,从老师自身的行为着手增添课堂趣味性,调动气氛,孩子们才能更加专注学习舞蹈。
  舞蹈的训练是辛苦的,如今时代独生子女很多,在练功的过程中不少小孩因为感到苦、累就流眼泪,甚至想要放弃。这时候老师要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他们看到身边的小哥哥小姐姐,让他们向哥哥姐姐学习,坚持下来,因为对幼儿来说,自控能力是微弱的,他们需要为自己找到确实有效的激励才容易坚持下去。比如,很多孩子刚开始舞蹈训练的时候最害怕下叉、下腰,每次要练都百般不愿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选出班上做得较好的孩子给予表扬,让他们给大家做示范。由此激发孩子们心中的好胜心,让孩子们调动积极性,坚持训练。

  三、舞蹈教学要寓教于乐

  1、激发兴趣为主要目标
  和成年人相比,幼儿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受到兴趣的影响,很可能不感兴趣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了。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幼儿兴趣,把激发兴趣作为主要目标贯穿舞蹈教育的始终。众所周知,幼儿们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他们通过舞蹈大胆、随性、自由地表现情感,这都是是与兴趣。因此,在舞蹈中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找出舞蹈情感的激发点来编排舞蹈故事,让幼儿能够迅速理解故事内容,舞蹈的情感方向,从而明晰自己在舞蹈中所处的位置、角色。这样,孩子们边学边唱,就会觉得置身于故事中,表演着“小一休”的舞蹈,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休和尚”,幼儿觉得生动有趣,才会激发继续学下去的动力。由此可见,动用现代教学的观念,将幼儿放置于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对幼儿舞蹈的理解不再是教课书上照搬的一套,而是让他们通过实际地看、听、试、学加强对舞蹈的感受,从而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
  2、鼓励培养创新精神
  时代在进步,在改变,幼儿舞蹈不能仅仅依靠“吃老本”,而是应当勇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更适合现代孩子们的舞蹈,更加贴近他们的喜好和需求,从而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舞蹈。
  创新是灵性最好的释放,在幼儿舞蹈中,自由发挥能够让舞蹈进行升华,不仅体现在动作上,更是表现在情感流露上。创新是基于对孩子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尊重,对孩子们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的重视。舞蹈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也能够和游戏、交往等紧密结合,并且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孩子们更好地吸收所学,更加理解舞蹈,并且激发他们自由发挥的能力和欲望。因此,我们在舞蹈教学中要充分鼓励幼儿发挥自我想象,不必拘束于老师所教的动作,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比如说编排带有“花朵”角色的舞蹈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创造想象中的花,这样的尝试往往会收获惊喜,孩子们根据自己在日常体验中对花的观察,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造型:有的手掌根部靠在一起,展开兰花指形成一朵小花;有的通过手的高低形成一朵有层次的花;有的三两结伴一起,组成一丛花团锦簇的样子;有的把手团成一团,展现的是圆圆的绣球花……以这种生动的形式鼓励孩子们自我创造,我收获的结果是让人惊喜的。首先,孩子们纷纷加入了课堂无一走神,其次,在欢快中他们展现了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在一众各式各样的造型中,我还注意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趴在地上,一手托着下巴,一手上举。我问他:“你这是模仿的什么花?”他告诉我:“我模仿的是月季花被大风吹倒在地上的样子。”对于他别出心裁的造型和出色的观察能力,我给予了表扬,在我的鼓励中,孩子们的创新热情更加高涨了,我也看到了这些孩子们优秀的表现力,实在出乎我的意料。由此可见,在舞蹈教学中让孩子们能够动用平日里积累的观察、理解,融入舞蹈之中,不仅会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饱满,也会让孩子们充分自我展现、自主创作,提高对舞蹈的兴趣,加深对舞蹈的理解,打破常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成为幼儿舞蹈课堂的主人。
  3、正确对待个体差异
    幼儿在参加舞蹈活动时,找到了一种展现自我的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我表现能力的高低会造成幼儿在舞蹈教学中表现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注重通过舞蹈来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主要为了塑造他们活泼、健康的个性,注意别把舞蹈教学引上了竞技为主的道路,偏离了中心。对于孩子们在舞蹈学习中展现出来的差异,老师们要注重关注。有的孩子因为天赋较好,在舞蹈教学中表现突出,受到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有一部分孩子因为表现平淡失去了一部分关注,没有得到关注的孩子如果不及时引导,可能会造成他自卑、不敢表现的心理。所以,对此情况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不但会让这部分孩子失去学习舞蹈的热情和信心,从而放弃舞蹈,还可能在他们幼小的心中产生一种压力,有可能伴随着他们长大会在以后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我格外注意这一点,除了关注孩子们的舞蹈情况,我对每个孩子都投入了关注,耐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有需要的及时给予帮助,对于表现出色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在孩子们的情绪中,表扬是能够激发他们更大的兴趣,让他们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也乐于坚持练习,展现自我。碰上胆怯的孩子,我就会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或者对他们的表现给予满意的微笑,点点头,不时口头鼓励一两句。这样一来,那些有些不敢表现自己的孩子很明显的,会逐渐放开自己,在舞蹈方面找到自信,老师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激励。我认清幼儿舞蹈教育在孩子一生中所提供的重要的影响,除了锻炼他们的舞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所以,我对待每个孩子都尽量和蔼可亲,让他们感受我身上的关怀和亲情,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孩子们才会勇于在我面前大胆表现,展现他们这个年纪应有的活力,而不是拘束自己。
  4、引导幼儿感知美、表现美
  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幼儿学习舞蹈对于提高审美能力很有帮助。因此,幼儿舞蹈常常拥有诗意的构思,艺术造型美、儿童形象美、音乐旋律美。这些美的特点是幼儿舞蹈中对于生活的一种解释和阐述,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编创,让孩子们通过内在韵律和形体节奏的结合,将自己心中多彩的思想表现出来。让这些生活中的艺术美,贯穿到孩子们成长中去,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熏陶孩子的情操、道德、审美,让孩子拥有美的品德。这种展示舞蹈美的方式是寓教于乐的一部分,孩子会被美好的东西吸引,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舞蹈中的美感,孩子自然会产生向往、憧憬之情,让美好的种子种进心灵,从而激发出对于舞蹈的热爱,和坚持练舞的决心。我在排练幼儿舞蹈的时候,特意选择了《相聚在北京》这首歌曲,通过浓厚的民族特色向孩子们展现了我国民族团结、文化丰富的特点,让孩子们感受到各个民族独特的风采,和团聚一心,相拥在祖国怀抱中有爱团结,共建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每一个孩子通过这支舞蹈都感受到了祖国深厚悠久的文化,各民族独有的迷人文化。我在引导孩子们感受这些美、理解这些美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将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感表现出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它升华为自己的素质,让这么意识植根孩子的思想,从小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荣誉感。这种感知为乐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在他们的世界里需要接受这样的文化教育,但由于孩子对于枯燥的东西容易失去耐心,所以用舞蹈的方式提炼精神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既能够让孩子们钟情于舞蹈,又达到了陶冶情操、思想熏陶的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以外,在舞蹈排练中老师要做深入浅出的引导,让孩子层第感受、回想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从而奠定模仿、表达的基础,让孩子的感受更好地转化为肢体语言,让舞蹈表现更加出色。
  总之,幼儿舞蹈教育要以调动孩子积极性为主,以幼儿我为根本进行教育,要切实立足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肢体的锻炼、情感的表达中提升自我,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黄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3]高月梅,张弘.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李华华,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黄河之声,2014(15)
  [5]肖溪格,浅谈情境创设在学前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方法,2013(6)
  [6]高惠军,论儿童心理特征与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关系[J],舞蹈,1997(1)
  [7]王鸿昀,舞蹈教育——当代普教美音系统中的一个缺环[J],舞蹈,1997(2)
  [8]刘青戈,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4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9月19日
Next 2019年9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