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读王铭铭先生的《人类学是什么》了解到讲人类学主要研究的两大方面即:人类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而认定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核心。使我对人类学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本文将从我个人对《人类学是什么》的感悟出发,进而阐述一些对这本书的见解。
关键词:人类学;文化;环境
《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由于它的初衷是,向各个学习阶段具有自学能力的人介绍人类学,以期望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所以作者下笔时选择多讲些白话和习语,通过引用几句大众所知的国学隽语和中国历史,帮助生活在中文语境下的人们理解西方学科和学者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一、人类学是什么基本概括
全书一共有九章。第一章“人看人”,讲人类学主要研究的两大方面:人类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而认定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核心。第二章“他者的目光”,以“文化互为主体性”如何成为学科基本观念的经过,讲述了近代人类学学科的历史。第三章“离我远去”,通过对民族中心主义和现代中心主义的介绍,强调了人类学方法——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亲属制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和宗教人类学。第四章“迈进人文世界”,介绍了在以上这四个方面人类学的主要观点。第五章“生活的节律”,讲到人类生活的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以时间为线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六章“天的演化”,讲到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人类学对这种变化的思考。第七章“看别人,看自己”,以作者在法国的一项微型研究为例,展示了人类学家的工作。第八章“人类学家的成年”,主要讲个“人类学家是如何炼成的”,也讲述了20世纪以来的人类学历史。第九章“富有意义的洞察”,探讨了人类学的作用,也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以及中国人类学家的使命。
这本普及人文知识的书籍,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学。书本提及了人类学的分科,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同时也涉及到了人类学的不同研究领域,例如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法律人类学。可以说是从不同的层次比较全面的向读者展示了一门学科。但是作者用语并不生硬,不是简简单单地罗列术语、概念,反而像是用言谈的口吻在诉说,却又不乏专业性。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杂多,由于对象的繁杂,它多多少少与其他的学科进行交叉。进而彼此影响。例如,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启发变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或者角度。
在各个章节中,作者穿插地转述了多位人类学家的理论,涉及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莫斯的“礼物”一说、列维-施特劳斯的人类学宏观概括等等。作者把人类学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深入乡间实在体会他者文明获取第一手资料,另一类则梳理汗牛充栋的一手资料,进行地域性或更加宏观的理论概括。
二、何为文化“互为主体性”
这本书突出了一个概念“文化互为主体性”。这个概念隐含着一个观点即是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的平等性。这个平等性在人类学的发展史上可谓来之不易。书中提及,华勒斯坦的《开放社会科学》的观点,西方社会科学的兴起与西方民族国家的内外事务的专业化有关。人类学就是伴随着欧洲的世界性扩张而产生的。在走出欧洲的过程中,欧洲人以自我的视角看待他者(其他文明),对其他文化进行评判,其中大多算是审判。通过我与他的对比,他们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和文明进化论的观点。如同中国古代中原人把周围的其他民族视为蛮夷戎狄。这种文化等级进化论属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它把自己看过未来的契机,把他者看做过去的遗留。近代人类学的另一个观点是传播论的观点。19世纪后期,伴随着世界的混乱和欧洲内部的矛盾,不少学者对欧洲文明的自信产生了怀疑。传播论虽然也是一种文化等级主义,但是,它认为文明的历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的边缘文化,文化不断退化。直到现代人类学研究才基本走出文化等级观的桎梏,像马林诺夫斯基、布朗、葛兰言、莫斯等人类学学家从各个视角出发,开创了现在人类学方法论。
文化互为主体性,要求人类学家出离自身。作者不单单只做第二手的介绍,在第七章,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自己深入法国乡村实地进行人类学探究的过程和心得。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法国圣安德烈山乡村的生活状态,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活画,在文字中体会异域的文化。有了这种共鸣之后,接着分析文化习惯背后的更加基础的东西,对其进行反观自照,把法国乡村生活中的信仰、习俗与中国南部农村的生活经纬进行了对比和解剖。自己践行出离自身的使命,也让读者具体体会什么是人类学家的出离自身。
人类学作为科学,是对普通生活态度的反思,它基于一种惊醒,惊醒于生活的习惯、风俗、制度等等。在反思常识中,获得一种客观性。反思自己的文化与文明。人类学家出离自身就是要获得一种从他者眼光进行的反思。现代人类学用这种方式去反思民族等级主义和方兴未艾的现代性,用人类学独有的相对主义的文化视角对文化进行窥探,从而获得非功利性的启示。
三、人类学的精神实质
而在第三章“离我远去”中,王铭铭老师又对人类学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提出现代人类学似乎还在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们所喜欢的启蒙问题做斗争。不过,它的斗争对象已经转变成了欧洲扩张和文明的不到类似的狭隘的自我意识。确实,“文明”是西方哲学家们所发明出来的词汇,它当然指涉的是西方哲学家们自己的社会。在众多西方支配的叙述中,非西方土著人是作为一种新的、没有历史的人民而出现的。这意味着,他们自己的代理人消失了,随之他们的文化也消失了,接着欧洲人闯进了人文的原野之中。
李亦园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无论是蛮荒异域还是穷乡僻壤都要住过一年半载,并美其曰叫‘参与观察’。因而李先生说,人类学家的生涯,与孤独寂寞分不开,人类学家要备尝田野的孤独寂寞,是因为田野工作引起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震撼。“经常使你终身难忘,刻骨铭心”。人类学加不仅要承受孤独寂寞和文化震撼,还会时不时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马林诺夫斯基就在自己的日记里,忠实的表达了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困惑,他面对过的压抑、无聊、无所适从,也是其他人类学家面对过的。然而,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的种种忧郁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它们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
从而发现作为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所以,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人类学加不像心里分析师那样,用自我剖析来“推己及人”;他们也不像哲学家那样,在自己的那海里营造一个思想的建筑来代表整个世纪。作为一个人类学家,首先要学习离开自己的技艺,让自己的习惯和思想暂时退让给他对一个遥远的世界的期望。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获得“我”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一般特征。
人类学家离开自我的途径,有的是时间的隧道,有的是空间的距离。他们去的时间,是已经流逝的过去;他们去的空间,是一个“非我”的世界,“离我远去”的艺术,是一种思想生活。因而,人类学家不以肉身的离去为目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心灵,超越自己的文化,领略人如何可以使人同时又那么不一样。人类学家不一定要追求对遥远的文化的求索,不少人类学家也从事本土文化的研究。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而去”的意思,转化为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成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在一个想象或实在异域寻找他者对于“我”的意义。
什么是人类学的精神实质呢?在我个人看来,它就是这门学科要做到“离去之感”,而“离去之感”的发生过程,就是祛除民族中心主义世界观的过程。民族中心主义指的就是把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当成全人类的价值、把本民族的精神当成全人类的精神、将自己的文化视为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的那种心态。民族中心主义有时与民族的自尊心相结合,但两者有根本的价值论差异。民族的自尊心对于很多民族来说是可以理解、可以弘扬。但民族中新中医指的不是民族的自尊心,而是一种将自己的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的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对别人的生活方式存在如此根深蒂固的偏见,以至于忘记了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存在理由,或忘记了“我们都是人”这个简单道理。
在近代以来的世界中,什么事最严重的民族中心主义?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最严重的民族中心主义,不幸与我们希望达到的“发达目标”构成了难以割舍的关系,这种新式的民族中心主义,就是被逐步衍生出来的“现代中心主义”,它是我们今天生活得世界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知道,“现代性”这个概念,原来也是起源于西方民族中心主义的,它表达了欧洲近代以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的近代文化的推崇,它的根源与进化的文化观一致。现代性将欧洲近代史当城市世界史的总体未来,将现代国家的预期混同为社会的现实,相信其他不同的文化传统只有接受或接近这种新的政治方式之后,才能够拥有“适者生存”的能力。
四、人类学的意义
学习人类学最大的意义是让人认识到文化现象的多样性。虽然人类学中对“社会演进论”,也就是认为人类社会朝着既定的更高的目标和方向发展的这种观点已经遭到一些批判,但我们即使认为人类的发展是有其方向的,也不能因此而排斥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与向前发展并不矛盾。
人类学其次的意义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影响,诱发蛮族的开化。文化的多元绝不意味着文明没有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之分。只不过在人类学看来,分野并不那么绝对罢了。现代文明去研究原始的野蛮的文明,现代的野蛮民族必然也直接间接地经受现代文明的影响。
人类学最后的意义是,让人重新注意到现在的所谓文明社会中其实残存着大量野蛮时期的遗留,如在战争、宗教、婚姻和各种风俗人情中,实际上还有很多神秘原始的因素。我们固然不能假设蛮族的生活幸福民心淳朴,但更不能认为现代文明社会因其理性、文明和精雅因此就是绝对高级并因此可以沾沾自喜的。
人类有活动踪迹以来的历史有50万年,有史记载的历史最长只有8000年,而人类学的正式研究不过500年,人类各民族和文明间的较为畅通而普遍的交流则仅仅只是近两百年来的事情,人类的大部分历史未知的,现在文明仅仅犹如长久黑暗中的一点闪光,因此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现在所处的地位即使是骄傲的但也必须是克制的,必须小心翼翼,心怀谨慎与敬畏。
五、结语
《人类学是什么》打破了只是简单地罗列概念和事例的传统模式,在系统介绍人类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一种研究的方法,启发读者思考。
作者以“人看人”作为关键词来重新思考人类学,在“他者观”和“文化互为主体性”这一综合体的人类学形式下,辩证地审视人类学,实现不同角度之间的对话。
本书不仅为读者勾勒了人类学的核心等诸多方面,而且立足于人类学研究的“自身特色”,处处渗透着对人类学研究的深切关怀。
一提“人类学”,人们眼前便浮现出某种古怪人物的形象——用放大镜费力端详一块化石的老学究,在神话堆里漫游的哲人,身着探险家制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考古学家,坐在摇椅上玄想关于人的宗教本性的哲人,穿越于树林、田野之间,亲近自然的人们等,人类学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模糊,甚至于离生活很遥远,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人类学的专业书籍。虽是十分喜欢人文学科的。但是对人类学的了解知之甚少。只大约知道,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它综合了各学科的大量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可能要与世界各地的各个种族接触,进行实地考察……这种结合了丰富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工作方式。
从学科上看,理解中的人类学,只认为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学科。可人类学不单单是概括的一句话这么简单,上到史前文明,下到现代互联网新媒体,都能够成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虽然人类学什么都可以研究,但并不意味着,什么研究都能算的上是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人,活生生的人。关于人的一切奇奇怪怪,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都能成为人类学家的兴趣点。
也是由于对人类学的这种喜欢,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心使然,是一种猎奇的心态。在本书的阅读中,随着进一步地了解人类学,明白了人类学的一方面是为了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但它的意义更在于通过对“他者”的洞察,与自己熟识的生活环境产生一种距离感,来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要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学者可能要离开自己舒适的城市,到达一个边缘的乡野,与当地人共同生活,进行至少一年的“参与观察”。
我也认识到,正如我过去没有认识到,人类学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终究是一门将如何“善待他人”的学问。这是一直以来万万没有想到的。伴随着人类考古和历史的发展,人类学的观念不断发展,人类学创始之初的定义和内容现在看来已经太过于狭隘了。相比较哲学,人类学是感性的、具体的,同时也是飞速更新的。善待他人,只有在与他人“和而不同”的共同相处中,才可以反观认清自己,才可以达到“真”。对个人如此,对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文化,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王铭铭.《人类学讲义稿》[M].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
[3].爱德华·伯内特·泰勒,连树声译.《人类学》[M].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