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宣和书谱》是宋徽宗时期的时候内府重要的法书名迹,其内容来源丰富,汇聚了众多人的审美、文体和价值取向,是进入北宋书法风尚研究的好途径。通过《宣和书谱》以及其他相关文字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书法观念主要受到理学思潮影响。同时,《宣和书谱》还体现出崇古尚奇的书风特征。《宣和书谱》中记载的书法资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书法风貌和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也反映了书法理论和创作的一些特点和趋势。它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价值和史论价值。《宣和书谱》主要从美学角度对宋初书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很多关于书法审美观念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北宋书法的审美观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以《宣和书谱》为研究对象,对北宋书法“清”、“逸”、“神”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北宋书法批评的批评方式、价值取向和美感风格进行探讨。
关键词:《宣和书谱》清逸神审美
《宣和书谱》是我们所知道最先记录皇宫里的书法作品的书,是北宋宋徽宗时期写的一本书。每篇文章之前都有一段叙论,说明其起源、发展和选录标准。书法家之后是简短的小传和评论,和后来的目录的作品举行的御府。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记载和评价,如碑帖比较、字体变化、艺术风格等等。《宣和书谱》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宣和书谱》内容十分丰富,汇集了很多人对书法的审美、文体、价值取向,相对于书家的独特论述,是进入宋代书法风尚研究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而由于《宣和书谱》研究涉及方向与范围较广,可参考的论文与书籍文献也多种多样,如对《宣和书谱》本身研究,以及对其中各位书家研究的诸如《米芾书学研究》和《黄庭坚书学研究》等,还有关于北宋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像《元祐新旧党争于北宋后期政治》和《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最后便是对于宋徽宗本人的研究,文献有《宋徽宗的书画传奇》和《论宋徽宗对宫廷美术的贡献》等等,各种书籍论文数不胜数,层出不穷。
首先,从时代背景出发,对《宣和书谱》的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宣和书谱》不是一个人的结论。其次对作品进行考辨和评价,指出其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再次结合历代书家的相关著述,分析其创作风格形成原因。最后论述该书对后世的影响。
一、《宣和书谱》时代背景
在中国书法史上,《宣和书谱》的注解主要是针对材料书,但由于收录大多是书坛的大师,所以书评极有见地。特别是从东晋开始,由于书法理论和实践发展较快,对其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讨论和分析,使该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其中有些说法在当今的书坛上仍然举足轻重。正如“正书叙论”中提到的凡是到三国钟繇的人,都是《贺克捷表》的作者,准备完成他的佛法。还说过王羲之的《乐毅论》和《黄庭经》一出世间,时而不赀之宝。然则有文人,而后能通,直到今天,这些评论在书坛仍然举足轻重。其中评论钟繇“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其公认的存世作品有“五表”“六帖”“三碑”,其中“五表”书法艺术性最高,后世将他尊为“楷书鼻祖”,因此《宣和书谱》成为研究钟繇地位的标准性文献之一。
(一)《宣和书谱》的成书背景
当历代帝王用武力夺取XXX时,他们想到的是以“文治”的手段治理国家,稳固XXX。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们都曾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宋朝就是这样一位杰出代表。书法作为北宋最流行的艺术文化之一,当时的皇帝提倡用艺文来装饰和平安宁。所以,宋皇室非常重视书画创作和鉴定,特别是对有名的书家李公麟、米芾等人更是推崇备至。因此,他们都有大量的法书传世。此后,刘康刘沆《淳化阁帖》为基,抄写了《王羲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七帖》《王濛》《颜真卿》等十卷,被称为《潭州志》。还有20卷镌刻在藩师旦,也被称为《绛帖》。世传藩崩,次子各出十卷。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曾参与此贴的创作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书法作品大多失传。到南宋初年,《淳化阁贴》已经散失殆尽。直到元代才得以恢复。在元朝的唐太宗时期,秦观写出一卷《法帖通解》,打开了研究《国泰民安法》的大门。它不仅保存了宋王朝大量珍贵书画珍品,而且也反映了当时书法家创作风貌及书坛盛况,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历代文人墨客都十分珍视。而米芾的《秘阁法帖跋》,要对《淳化阁帖》的真实性逐一进行评估,先研究其真实性的先例。随后,黄伯思出版了两卷《法帖刊误》,每一卷都避免和准确地检查了流传次序,艺术风格和笔记的真实性。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过许多有关“真迹”或“伪书”的著作。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由于《淳化阁帖》遭到破坏,出其不意,蔡京稍加修改,仿照石刻,雕刻得比《淳化阁帖》还要好,后来被称为了《大观帖》。由此得知,在宋徽宗时期有着大量的内府法帖,也还着与之相关的著述,加上之前谈论到的“编类真赝”的说法,给《宣和书谱》的编撰提供了相关的背景条件。
(二)《宣和书谱》中北宋书法编纂取舍
《宣和书谱》中共有书家198人,最早是张芝、钟繇,以蔡京和米芾时期结束。唐代时期的书家数量最多了,北宋的书家最少。从不同的层次的书家看的话,各个职业的人都有,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生活。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的资料,在别的书里应该很难找到他们,这本书中记载的都是详细并且真实的。
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以来,朝廷上就发生了新党和旧党的纠纷。他们从截然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策措施演变为个人恩怨,最后演变为小团体,甚至私人的争权夺利。对政治敌人的镇压也变得更残忍。随着党争的激化,北宋王朝内部逐渐形成两大政治势力。这种持续的党争严重影响了北宋末年的政治生活,加速了北宋的衰亡。并且,也影响了北宋特别是徽宗时书法的收藏、欣赏和评价。因此《宣和书谱》并没有收录旧党书家的书法作品,对大量旧党书家排斥,尤其已经名扬天下的苏轼和黄庭坚,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损失。
二、《宣和书谱》北宋书法审美思想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书法审美思想,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组合的关系,形成了共同的审美,便会产生一系列相同的鉴赏标准。下面举例几个,简要概述当时的几种审美思想。
(一)谈“清”的审美思想
“清”原意指水澈透明,纯洁净亮。后引申到:天空,如天朗气清;环境,如清静;人们思维意识,如清醒、清楚、清除;中国近朝代名(公元1616一1911),於1636年国号改为清(大清国)。“清”与纯和净相近,与浊和浑相对;在《宣和书谱》中,“清”表面在字,实质却在于人品与学识。多处引用“清”来评论书家和其作品。
《宣和书谱》中卷六评宋绶书法:“建中之字,肥而重浊,或为时辈所讥评,谓有五代以来衰乱之气;至绶则无间言,盖其书富于法度,虽清癯而不弱,亦古人所难到。”
在书法艺术中,笔力好的人,书法作品线质瘦而精;笔力不如的人,线质肥而厚重。李建中的字,肥、重浊受到讥讽,而在当时宋绶的字“清癯而不弱”,意思便一目了然,瘦劲而有力在当时得到重视。
《宣和书谱》评张徐州书法云:“故其胸中流出而见于笔画者,无复有抗尘走俗之状,作行书亦自不凡,笔力清劲,势若削玉。”
从“清劲”的“劲”知道已经从笔划转到对笔法的关注了;“故其胸中流出而见于笔画者”进而上升到人格。
《宣和书谱》评陈书怀书法:“作行书,笔画圓整,其《论梅发》一帖,宇虽妩媚,而中藏劲气,如幽香孤艳凌轹冰霜者,其清致自应如此。大抵昔人为文肆笔,莫不因其感发,既得于心,遂应于手,亦自不知其所以然也。”
清致,便是在表达书家及其作品所呈现出的清雅的风度和美好的情趣。按照此评述,陈书怀则是,将内心所得展示在作品中,以“梅”来比喻内心的洒脱,只想远离尘嚣,用心灵感悟一个纯净透亮的世界,造就超凡脱俗的品格。
在《宣和书谱》中,以“清”为核心的词语的还有清约、清远、清肃、清闲等等很多,对书家以及作品在不同方面的评论,呈现出当时时代对“清”的审美思想的崇尚。
(二)论“逸”的审美思想
《宣和书谱》的品评书家的词汇中“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中心词。我先把这些关于“逸”字在著录中的出现摘录部分如下表格:
“逸”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会意字,字形从辵,从兔,据兔子善于奔跑会意,本义是逃跑。由此引申为散去、失去。又引申为超出范围。此外还表示安闲、安乐。也表示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意思。
在《宣和书谱》中大量使用含有“逸”字的词汇进行品评,先后有“飘逸、纵逸、散逸、俊逸、清逸、放逸、超逸”等。可见,“逸“与“清“都是在品人、品书。以“逸”为标准,也已经成为当时的“风气”。下面举两个例子浅述。
《宣和书谱》评谢奕说:“尤长于行书,飘逸之气,入人眉睫,故窦臮以赋美之曰:‘达士逸迹,乃推无奕,毫翰云为,任兴所适。’又见无奕之书不构于俗学之妙而风气自高。”
谢奕并不以书法出名,由于有“飘逸之气”,有清雅脱俗的格调,《宣和书谱》对谢奕的行书给出了“飘逸”、“逸迹”的高度评价。
《宣和书谱》对低于“逸”的标准的书家作品,也会提出批评。其评释应之说:“释应之,莫知世次。作行书,尝以文绢写进士沈崧《曲直不相入赋》,颇有气骨。然笔法本学柳公权,至其分间布置,则殊乏飘逸,故学者病之。”
可见,“逸”成为了当时的审美范畴,《宣和书谱》中作者对“逸”作出的区分很多种,反映出作者审美上主观的好恶。从整体来看,作者对“逸”的审美因素相对重视。
(三)说“神”的审美思想
“神”是汉语常用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由表示祭台的“示”和表示雷电的“申”构成。神字的本义是天神,泛指人们身体上的精神和虚无缥渺的神灵,神由精神、神灵引申为异乎寻常的、不可思议的,如神速、神奇;又引申为注意力、精力,如劳神、伤神;又引申为表情,如神情、神采。
书法中的“神”有神妙之意,指的是书法的造诣达到一定的境界。《宣和书谱》卷十三评张芝云:“其笔力飞动,神变无极,几与造化者为友。”“神”和“造化”为友,可见,其境界的高妙。
《宣和书谱》卷十九评怀素书法:“考其平日得酒发兴,要欲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是可尚者。”这里的“神”是字势的飞动、圆转的一种动态感觉。由此可见,字势笔力的变化所得之“神”,是宋代当时审美的境界。随着对书法审美的多元化,“神”的内涵也在发生着转变。
《宣和书谱》卷十二评李煜书法有“风神”:“尤喜作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然殊乏姿媚,如穷谷道人,酸寒书生,鹑衣而鸢肩,略无富贵之气。”笔力瘦劲有力,有风神之感。说明当时审美风格笔力瘦骨则有风神自出。
《宣和书谱》卷十四评郗鉴书法:“作草字下笔刚决,略无留滞,厚实深沉,丰茂宏丽而不乏风神。盖瘦则风神生而鉴书厚实丰茂,宜堕于朴野而笔力乃尔激峻。”此评出现,可见“风神”的审美变化,不仅瘦硬的笔力可以散发出风神之气,丰腴的作品,也可用风神来评之。具有独特变化,富有特点的作品,皆可用风神来评价。
三、《宣和书谱》中北宋书法审美观的体现
《宣和书谱》对非常之多的书家都有详细的记录,因此这本书有很多关于书法艺术的概论、风格特点等。当时北宋时期的书法思想观念被很多人接受。下面列举其中一部分书家以及作品代表当时的审美体现。
(一)“清”书法审美观的体现
“清”在书法作品中,从字形来看,瘦癯与清相对应,浊则与肥厚相对应;从笔法上来看,瘦劲则是笔力,清润则是用墨厚重。列举两个例子:
谢安的书法(见图3.1,3.2),在《宣和书谱》中称之为“清润遒劲”,也就是骨力而遒润;他的作品用笔轻重得宜,转折处圆润有力,气势贯通。
王僧虔书法学习王献之,《宣和书谱》评王僧虔书法:“作正书颇工,初法献之而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极清肃而比献之风流蕴藉则所不逮。”
“肃”对于人来说是严肃,在书法里,是指书法严明法度;以“清肃”来评王僧虔书法,在法度的范围内添之美感(见图3.3)。
“清”由书至人,又因人及书,呈现了与其他时代所不同的“人格”内涵,以“清”评论的词语有清劲、清肃、清癯等,都是当时北宋书法审美的体现。
图3.3王僧虔《王琰帖》
(二)“逸”书法审美观的体现
《宣和书谱》中对关于“逸”的品评词语最多,连篆书作者都追求“逸”,可见,当时对“逸”的重视,由第2章2.1可知,作者将“逸”进行了细分,其中,运用“飘逸”一词最多。
图3.4欧阳询《兰惹帖》
《宣和书谱》中评欧阳询的行书作品为“笔画工巧,意态俊逸”(见图3.4);李白行书为“飘逸”(见图3.5);蔡京(见图3.6)与蔡卞(见图3.7)二兄弟的行书皆为“飘逸”等等;这些含有“逸”字品评书法的文章在全书中出现的次数较多,便不一一列举出来。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当时的审美思想。
(三)“神”书法审美观的体现
一开始,“神”的内涵是最高境界;后来瘦骨体现“风神“;时风变化后,肥美也是“风神”的一种体现。
张芝,尤善草法,从《宣和书谱》中可知其书法作品(见图3.8):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尽情挥毫,而能字字飞动,更得天然。成就了张芝“神变无极”。
图3.8张芝《八月帖》
怀素字字欲飞动,圆转有力,“宛若有神”,其书法作品(见图3.9)气势飞动,便由运动所得“神”,体现了当时“神”的境界。
书法家李煜的作品(见图3.10)瘦骨而有风神溢出,与郗鉴书法(见图3.11)的厚实深沉,丰茂宏丽,但依然有风神;代表了“风神”的多元化,有特点并且生动的作品,便可用“风神”评价。
四、《宣和书谱》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从《宣和书谱》中可以知道书法字体的演变并不是因为个人影响的,使由于当时的时代观念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宣和书谱》书中是有关于字体演变的叙论的,如果将这几篇关于字体的叙论综合在一起去欣赏的话,是需要很长时间去阅读,其中的内容跟随着字体演变讲述着各个书家的情况,内容丰富有趣味,值得我们深刻研究。
图4.1赵佶《夏日帖》
《宣和书谱》里的审美观虽然没有那么完整和系统,但是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当时北宋书法的美学思想观念,书法艺术思想的心画和胸次以及书卷气三个审美观念,更能体现出我国古代书论更上一层楼,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圈子。在宋徽宗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好像才到了一个成功的阶段,从宋代到现代,书法的发展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比上一阶段好罢了,都没有达到当时宋代书法的成就。
在宣和年间的时候还有《宣和画谱》与《宣和博古图》两本书。徽宗特许书画院的人,像朝官一样佩鱼袋,可谓褒宠有加。《宣和画谱》没有撰者姓名,共有二十卷,记录徽宗内府所藏历代画家的作品。《宣和博古图》共有三十卷,有一大半都是宋代的青铜器。可以知道宋徽宗赵佶对书画文是有多么的喜爱。赵佶有着丰富的资源去接触各种书画文物,与著名画家交流探讨,能书能画,他对艺术的喜欢与他自身的艺术天赋,都提高了他在书法上的创造性,由此,在书法上创造了“瘦金体”(见图4.1)。赵佶的“瘦金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发明,从《宣和书谱》里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来他在这个方面的用心及崇尚。
结论
通过对《宣和书谱》的深入了解,我认为这本书对其中北宋书法的审美观念记录的文章,值得我们去深刻了解和认识研究。这本书收录了很多书家的作品,以及对他们的欣赏与评价,对我们考察当时的书法艺术都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书中的记载了不同阶层的书家,以及他们的详细资料。
《宣和书谱》作为北宋时期书法艺术的集合体,无论是从书法艺术还是历史层面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通过对《宣和书谱》的阅读,我看到了古人对书法艺术所付出的努力与精力。各个时代各位前辈的作品令人着迷与向往,无论是徽宗的瘦金体的独具一格,还是颜真卿与柳公权的“颜筋柳骨”,亦或是“宋四家”行草体,都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书法艺术的璀璨耀眼。
参考文献:
[1]宣和书谱[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4.
[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编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4]马静婷.宣和书谱书法批评词语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5]姚瀛艇等编写.宋代文化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6]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M].东方出版中心,1988.
[7]尹旭.宣和书谱的书法美学思想[J].固原师专学报,1989(04).
[8]丛文俊.中国书法史总论[M].江苏出版社,2002.
[9]段霄芸.赵佶书法艺术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10]王晓亮.北宋书法韵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11]金传道.北宋书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2]郭志霄.苏轼黄庭坚论书诗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3]凌云之君.从宣和书谱看宋徽宗时期的书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4]王簃轩.宋徽宗书法研究[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