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产销量持续攀升,养殖面积也逐年扩大,2016年达到700万亩。本毕业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实地走访、文献查阅等方式,了解曲靖地区小龙虾养殖的现状。调查发现曲靖地区的小龙虾养殖技术落实于湖北、安徽、浙江等省份,养殖户对于小龙虾的一些生理特性了解不多。养殖过程中虾池的防逃工作做得不够全面,小龙虾逃逸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投饲量与次数都没有按照池塘里的虾数量与进食量来安排,水质调节不不严,水草种植不规范、水草数量太少。但是曲靖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5℃,与贵州广西两省交界,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小龙虾养殖的优势和基础条件。最后,结合小龙虾生物学特性,对曲靖市开展小龙虾养殖提出要加强养殖技术培训、让养殖户了解小龙虾习性;要做好养殖场所的选择及准备,做好苗种繁育和疾病防控管理,对小龙虾进行精准投喂饵料,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品牌建设,使曲靖小龙虾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要做好养殖区划,科学指导养殖生产,积极开展稻田养殖和池塘精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曲靖市;小龙虾;养殖;对策
1引言
1.1小龙虾生理学特性
小龙虾学名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隶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因其形态与海水龙虾相似,故称为龙虾,又因个体比海水龙虾小而称为小龙虾,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生产上和应用上又称为淡水小龙虾[1]。原产于北美洲,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小龙虾体长而扁,躯体分为头部和腹部,共有21节,其中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包括尾部7节。头胸部附肢13对,头部5对,前2对为触角,后3对为口肢;胸部8节,前3对为颚足,具有感官功能;口肢用于咀嚼食物;5对步足中前3对为钳状,第一对粗壮发达;腹部附肢6对,不发达,又称游泳足,不发达。雄性个体第一第二附肢变为管状交接器,雌性个体第一对腹肢退化。尾肢十分强壮,与尾柄一起称为尾扇。成体长约5.6~11.9厘米,暗红色,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鳌狭长[10]。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其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的生物学特性有利于科学饲养。
小龙虾适应能力强,能够在各种水域中存活。小龙虾多栖息与湖泊、池塘、河流和沟渠等淡水水域,可以在河边、岸边用螯足挖掘洞穴,繁殖生存。对水体的溶氧适应能力强,一般不低于1.5mg/L就能正常生长。在水体缺氧的情况下,它可以爬上岸来,而且可以靠水体中的漂浮植物或者水草侧卧在水面上,利用身体的一侧鳃来呼吸。小龙虾有掘洞习惯,在繁殖和越冬期喜欢掘洞,24小时可掘20厘米深,最深的洞长达1米多[10]。
小龙虾食性杂,主要以水草、藻类、小的鱼虾和浮游生物为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小龙虾的食性不同。刚孵化出来的幼体以自身的卵黄作为营养;二期幼体可以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三期幼体就可以摄食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比如桡足类和枝角类;幼虾就具备了捕食底栖生物的能力。成年的克氏原螯虾食性更加杂,除了可以捕食水生动物以外,还可以摄食一些水生植物的茎叶以及一些腐殖质和有机碎屑[10]。
小龙虾生长速度快,群体繁育能力强,大多数水体都能产卵,个体怀卵量小,雌虾产卵量9~11粒/克。其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在温度适应上还是地理位置适应上,都显示出超强的适应能力,在稻田、湖泊、河沟、池塘、沼泽地、大水面甚至是一些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生长繁殖。在我国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渔业养殖对象[10]。
小龙虾的营养价值高,100g虾干肉中,蛋白质含量58.5%,高于大多数淡水和海水虾。含有10种氨基酸。头壳中含有人体必需的4种主要微量元素铁、锰、锌、钴,其中锰含量是中国对虾的20倍[2]。
1.2小龙虾发展现状
1.2.1小龙虾发展现状
小龙虾原产墨西哥北部和X南部(Pennak,1853)因其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经过人类的活动和传播,现已广发分布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根据有关文献记载,1918年移植到日本(John,1972);上世纪30年代由日本引入我国南京(陈义,1947);并在南京周边和上海吴淞口一带定居。60年代从南京传到苏北,然后传入湖北进入江西(1969年),上世纪90年代引入湖南、云南等地。小龙虾对水质要求不高,食性杂、生命力和繁殖力旺盛,对环境的适应性广,无论是在温度适应上还是地理位置适应上,都显示出超强的适应能力,因此,目前除西藏外在我国都有分布。由于小龙虾喜欢打洞穴居,对田埂、池埂和堤坝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在一些地方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作为对本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入侵敌害物种加以清除的。但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小龙虾上了南京人的餐桌,90年代以后,随着群众对小龙虾重新认识及宣传推广,如盱眙中国龙虾节的连续举办,在全国迅速掀起龙虾“红色风暴”,吃食小龙虾成为时尚消费,小龙虾养殖业也迅速发展,养殖区域也在不断扩大,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如2006年我国淡水小龙虾的总产量仅为15万吨左右,到2015年,总产量已超过72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已经增长到700万亩以上,并且每年以30%—50%的速度飞速发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成为主产区和主要养殖区域,其中湖北、安徽、江苏、湖南、江西等5个主产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5%左右。如表1所示[3]:
随着养殖规模和产量的增加,我国的小龙虾产业也由最初的“捕捞+餐饮”发展成为了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同作用的、“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物流、节庆文化”一体的完整产业链[3],小龙虾的养殖业在一些地方则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地方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在小龙虾经济价值和养殖高效益的驱使下,小龙虾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以及产量得到了提升。据《水产市场导刊》记载,自从2006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推出了“克氏原螯虾的人工诱导繁殖技术”和“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技术”后,中国小龙虾的产量直线上升。在湖北省XX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建造了两个克氏原螯虾的良种选育中心;10个苗种规模化繁育中心,开展人工诱导的工厂化繁殖、水泥地繁殖、土地规模化繁殖和稻田繁殖,并开展土池、稻田人工繁殖——养殖一体化;在30个主产县建起了高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在7个重点加工厂开展加工技术及综合利用的推广[7]。湖北省克氏原螯虾的产业从良种选育到苗种规模化繁殖到健康养殖到加工到市场销售出口的产业链已经形成。2008年湖北的养殖面积达到了237万亩,产量道道了18.7万吨,占比全国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徽省的产量为7.4万吨,占全国的百分之二十;江苏省克氏原螯虾产量为5.9万吨,占全国克氏原螯虾养殖产量的百分之十六。江西占百分之八[9]。
从“小龙虾”走上餐桌至今,我国的水产工作者对最初的“生物入侵品种”进行了生物学、胚胎学、繁殖学,形态学、营养学、疾病学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如2006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推出“小龙虾的人工诱导繁殖技术”和“小龙虾与中稻轮作技术”,为小龙虾的养殖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小龙虾养殖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如利用闲置土地和不宜种植经济作物的洼地,池塘、稻田、河道流水生态养殖、湖荡围栏养殖、低洼田养殖等单养模式。还有事小龙虾与经济农作物混养,如稻一虾一稻轮作养殖、稻一虾一豆、稻一虾一休耕养殖模式、茭白套养、藕田养殖、虾林结合等混合养殖模式。
1.2.2小龙虾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龙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在小龙虾种质、种苗繁殖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7]。
1.2.2.1野生资源急剧下降。
市场对小龙虾需求量大,因此过度捕捞造成野生数量急剧下降。希望XX部门能将克氏原螯虾从《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中除名,已利于克氏原螯虾的保护[7]。
1.2.2.2种质质量下降,退化严重。
野生资源的急剧下降和枯竭必然导致种质质量的严重退化。克氏原螯虾种植质量的退化表现在捕捞个体越来越小,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出肉率降低、抗病能力减弱[7]。
20世纪90年代湖北加工厂收购的材料虾个体重35g以上的占到百分之七十,而现在个体重在35g以上的还不到百分之三十,加工1kg虾仁由原来仅需5.5kg材料虾到如今上升到6.5kg-7kg;由于种质退化,近几年来克氏原螯虾的病害频繁发生,尤其是2008年在江苏安徽湖北三省的克氏原螯虾病毒导致部分养殖户亏本[7]。
1.2.2.3种苗繁育体系滞后。
一个养殖产业的大发展往往是在苗种的人工批量繁殖完全解决之后得以实现的。近几年我国养殖克氏原螯虾成为一个热点,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但苗种奇缺,苗种成为克制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发展的问题。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克氏原螯虾种苗人工繁育体系还十分滞后。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江西、广东、陕西等省份每年到湖北购苗很多,湖北省每年9月~11月,能规模化的培育苗种提供,但仍然是供不应求,造成价格一路攀升。
1.2.2.4养殖模式陈旧、标准化养殖程度低[7]。
虽然近几年全国的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连年大幅增加,但养殖模式比较陈旧,稻田养殖是多投放种虾,依靠人工增殖的方式来养殖,池塘大多是传统的“春天放苗,秋冬收获”。加上水产界长期以来对克氏原螯虾的认识存有较多误区,以及养殖户普遍追求短期利益,在基础设施上不愿意多投入,克氏原螯虾的养殖问题较多,很多地方都是在错误的观念下进行的养殖或粗放养,标准化高校健康养殖面积所占比例很低,导致养殖单产低。错误的养殖方式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疾病变多,养殖效益也因此变得逐年降低。严重制约的行业的发展以及养殖户的热情[7]。
1.2.2.5产业发展不平衡,加工产品单一。
尽管我国克氏原螯虾的出口量不断的增多,但是加工的产品单一,仍然以虾仁、虾尾为主,加工的方式也比较落后,生产仍然以劳动密集为主,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料来赚取经济。缺乏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工量小,加工能力薄弱。我国克氏原螯虾发展及其不平衡,普通食品的加工能力盲目扩张,高附加值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的加工能力不足,苗种繁育及供应体系落后,养殖规模也不能满足加工需要,产业的延伸度差[7]。
1.2.2.6存在对小龙虾的较多误区
尽管克氏原螯虾进入中国已经有接近90年的时间了,克氏原螯虾产业在中国仍是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水产界,克氏原螯虾的产业误区很多,严重的影响了克氏原螯虾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导致了部分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户会出现亏损的状况。在中国的水产界对克氏原螯虾的误区也突出表现了对克氏原螯虾的认识不足,国家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科技投入少。比较严重的有一下几点[7]:
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误区。在中国,克氏原螯虾的繁殖是最大的一个误区。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者认为克氏原螯虾一年繁殖两次或者多次,可以在11月或者3月投放亲虾。然而事实是克氏原螯虾一年繁殖一次,秋冬繁殖类型,投放种虾的时间因该在9月之前。
克氏原螯虾争斗性误区。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克氏原螯虾都被认为是一个争斗性很强的种类,不可以与常规鱼类混养,甚至认为克氏原螯虾会对渔业和生态产生极大的破坏。然而事实是克氏原螯虾的争斗性较弱,行动缓慢,不会对水产养殖业造成过大的危害。相反,克氏原螯虾的敌害较多,如果要发展克氏原螯虾的产业,就要加强对敌害的防控,否则难有成效。全国有很多养殖户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对敌害防控不到位,养殖池中野杂鱼太多。“彻底除野,加水过滤,驱赶水鸟,严防敌害”的防控措施被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7]。
由于克氏原螯虾经常在浅水处活动,有些人习惯性的认为“养鱼要深水、养虾要浅水”,因此许多养殖户也以此流传着错误的养殖说法。很多养殖户水很浅,60~70cm,甚至更浅,在这种条件下养殖的虾产量低,个体小,甲壳厚,经济效益差甚至会亏本。克氏原螯虾是个夜行性动物,夜晚常在浅水区活动和蜕壳,但池塘水浅不利于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有实验结果表明池塘养虾水深应该在1.5m以上,最好在1.8米以上,水浅容易导致温度高,会将小龙虾养成铁壳虾。当然,池塘里也需要有坡度,来为克氏原螯虾的蜕壳创造出浅水环境[7]。
由于人们经常在水质较差的水沟中发现克氏原螯虾,有很多养殖户认为“克氏原螯虾是生活在臭水沟中的种类,对水质要求不高,水越脏越肥最好”,因此许多养殖户不注意水质的改善。其实克氏原螯虾对水的要求比一些鱼类还要高,以溶解氧为例子,水体缺氧时,先死虾再死鱼,只不过克氏原螯虾能爬出睡眠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避免大量死亡。水质不好也是养成铁壳虾的原因。能在臭水沟中发现克氏原螯虾是因为他的虾青素是其他对虾的几倍之高,对水域的适应能力很强。并不是他对养殖水体没有要求[7]。
养殖模式的误区。中国水产养殖传统上采取冬春季放种,秋冬季捕捞。很多地方克氏原螯虾的人工繁殖也没有过关,只有春季的4月~5月份能获得少量苗种,加上虾的价格在秋季以后走高,因此常常采取“春放秋冬捕”的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为秋冬繁殖的类型,其最佳的生长期实在秋季的9月~11月和春季的4月到6月,加上克氏原螯虾喜欢掘洞来躲避炎热的夏天、繁殖和越冬,并且对新环境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可见养殖克氏原螯虾采用春放秋冬捕的模式并不合适。现今提倡“夏秋放钟、春季补苗、捕大留小、轮捕轮放”即是“7月~8月放种虾,9月~10月放虾苗,4月~5月捕捞时补苗,”试行轮捕轮放,捕大留小的养殖模式,既发挥了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又是,也避免了在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旺期捕捞、运输、投放而影响其正常的蜕壳、生长和发育[7]。
2曲靖小龙虾养殖现状调查
2.1调查方法
本次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曲靖市主城区玄天宫农贸市场、南关综合农贸市场、兴冯农贸市场、何家屯农副市场、龙潭菜市场、西苑白牛农贸市场内从事小龙虾经营的经营户、养殖户进行问卷发放。
首先制作一张调查问卷,共19个问题(问卷见附录),用了一周时间去了曲靖市主城区玄天宫农贸市场、南关综合农贸市场、兴冯农贸市场、何家屯农副市场、龙潭菜市场、西苑白牛农贸市场内对从事小龙虾经营的经营户进行问卷发放。
问卷调查。调查的经营户均是临时销售摊点、有实体店的商家,对个体经营者、门店老板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和问卷介绍,整个过程中做到礼貌和态度谦和。由于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临时销售摊点几乎找不到人,加上一小部分经营户不愿填写,最终共计发出问卷40份,实际收回问卷少于10份。
2.2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可以归并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养殖、经营户的个人基本资料,第二部分是店铺及经营销售情况,第三部分是对小龙虾养殖、销售市场的看法及建议。
3曲靖发展小龙虾养殖对策及建议
3.1曲靖发展小龙虾养殖的优势
3.1.1曲靖地理位置
曲靖市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山高谷深,断裂、河曲发育,流域面积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达80多条。水域资源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0.2亿立方米,截至2016年,曲靖市有815座水库,库容量24.7亿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18.74亿立方米。曲靖是云南第二大城市,经济基础较云南其他城市有较好的先天条件,因此市场大,交通便利,小龙虾的新型养殖业因此能够在曲靖有发展机会与条件。
3.1.2曲靖气候
曲靖主要是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一般具有冬春光照条件较好,春温不热,风高物燥,夏无酷暑,降水集中。秋季降雨多。多年平均气温14.5℃。
3.1.3曲靖交通优势
曲靖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珠江源头,与贵州广西两省交界,素有“云南咽喉”之称。曲靖是云南第二大城市,经济基础较云南其他城市有较好的先天条件,因此市场大,交通便利,小龙虾的新型养殖业因此能够在曲靖有发展机会与条件。
3.2曲靖发展小龙虾养殖建议
3.2.1加强培训、让养殖户了解小龙虾习性。
小龙虾具有夜行、掘洞、攀援、脱壳等习性[]。喜欢在浅水湿地中生存,可以利用废旧的池塘、稻田种植的水面养殖。养殖基地四周有高大的树木对养虾没有阻碍,在夏秋高温季节需要设置遮阳网等措施。高大的树木也能起到提供荫凉的作用。池塘中间需要有足够的水深。小龙虾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某一群体选择某一区域作为固定的领域,不允许其他同类的进入,当外虾进入相遇时,会发生争斗,自相残杀[10],当群体过大或者饵料不足的时候,会出现在蜕壳后的虾饺弱时或者提醒小的虾被吃掉的情况。小龙虾还具有很强的挖洞能力,洞穴的深度成虾在50~80cm之间,幼虾在25cm左右,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的季节小龙虾大都穴居,以此来躲避极端的温度;繁殖期的小龙虾交配产卵都是在洞穴中进行。所以养殖小龙虾对池塘有破坏性,要求养殖池以粘土或者壤土最好。小龙虾在环境不适应,饵料不足或者连续阴雨天气最容易逃逸。养殖户必须在养虾塘四周和进出口设置防逃设施。小龙虾的生长需要蜕壳,每次蜕壳需要5~10分钟,当小龙虾蜕壳时会跑到浅水区,所以需要在池塘中预留一定的坡顶来让小龙虾蜕壳。因此,只有对养殖户进行培训,让养殖户充分了解和认识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后,才能做好养殖。
3.2.2做好养殖场所的选择及准备。
小龙虾不适宜高密度精养,可以利用废旧池塘、稻田、水生植物田块进行养殖。目前主要有池塘养虾、河沟养虾、稻田养虾、藕田养虾等养殖方式,以低产池和稻田养虾为主。养殖场地要远离工厂、矿区、农药田附近。工业污水、重金属、杀虫剂等有害物质会误染水源。养殖前必须对土壤、水质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必须符合养殖标准[1]。做好水质调控,小龙虾的生存水温0~37℃,生长最适温度为18~30℃;PH适宜范围在6.5~9,最适为7~8.5;溶氧在正常生长时期保持3mg/L以上,特殊时期比如蜕壳、繁殖、育苗等期间保持在5mg/L以上。种植水草,营造生态环境。水草可以作为小龙虾的栖息地和良好的饵料,同时还能吸取水体及土壤中的营养盐类,起到优化生态的作用,有利于改善虾池的水质。水草的覆盖率尽量能达到池塘面积的一半以上。水草品种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浮萍等,沉水植物有金鱼藻、苦草等,挺水植物有水芹菜、芦苇、茭草等。其中沉水植物主要作为小龙虾的食物。水草栽种时水花生沿着池塘四周呈条带布设。池中则以沉水植物为主要的种类。当水草扎根后,可以适当的施肥,起到促进水草生长和抑制青苔的作用。做好水草管护,坚持早春浅水、施肥、早投饲,以促进水草的生长,夏季旺盛的时候要定期的刈割,避免水草老化死亡,引起水质变化。水草不足的时候要及时的补充[1]。
3.2.3做好苗种繁育和疾病防控管理
随着小龙虾养殖面积的扩大,养殖密度提高,以及水域环境恶化等,小龙虾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池塘养殖小龙虾季节性病害,近年来在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大面积发生,已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完善苗种繁育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疾病防控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主产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等,利用云南野生龙虾资源,做好种苗繁殖。同时要提早投苗,提早收获,待疾病爆发时大虾已基本捕捞完毕;种好水草,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水,保持水体稳定;在4月初至5月底投喂加有壳寡糖,酵母多糖或中草药的配合饲料,以提高小龙虾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利用生石灰、漂白粉、漂粉精、茶粕、巴豆、氨水、二氧化氯等做好养殖水体或田块的消毒工作(勿用晶体敌百虫),积极推广安全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9]。
3.2.4精准投喂饵料。
小龙虾刚孵出的幼体以自身卵黄为营养;二期的幼体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幼虾捕食水蚯蚓等底栖生物。小龙虾的食性比较杂,对饲料的要求不是很高,在野生条件下以水生植物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有机碎屑、腐殖质、水草、浮萍、水蚯蚓、螺蚌肉和水生昆虫等都是摄食的食物范围。人工饲料有大豆及豆饼、麸皮、菜叶、动物内脏和配合饲料等,配合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为28%-30%,粒径在0.8cm以上。小龙虾的胃容量小,肠道短,必须连续不断的进食才能满足生长的营养需求;小龙虾的摄食不分昼夜,但傍晚至黎明是摄食高峰,摄食强度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水温低于6℃和超过35℃的时候,其摄食量明显的下降。小龙虾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下,将出现蜕壳激素和酶类分泌的混乱;当水温、水质等环境不适时,会出现蜕壳不遂并大量死亡的情况,在饵料严重不足的时候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投喂时采取量少次多的方法投喂,在适温的范围内一般投喂2-3次,在春季和秋季水温较低后,每日投喂1次,在傍晚投喂。饲料应多点散投,定点检查,最好把饲料投放在浅水处和池中的浅滩或者洞穴附近[1]。
投喂量应该根据天气、成活率、健康状况、水质环境、蜕壳情况、用药情况、生物饵料量等因素确定。日投喂量一般为池塘存虾量的3%-8%,实际投饲量可根据吃食情况而定,一般投料3小时候以后吃完为最佳。投饲原则是天晴、水草少的时候多投,闷热的雷雨天、水质恶化或者水体缺氧的时候少投,池中有饲料大量剩余的时候则少投或者不投。水温适宜则多投,水温偏低就少投。小龙虾很贪食,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吃食,所以养殖小龙虾要比养殖螃蟹开食早;饲料的质量影响小龙虾的品质,在小龙虾上市的季节要适当补充投喂一些小杂鱼等动物性饵料来提高商品虾的质量;小龙虾蜕壳时停止进食,所以当观察到小龙虾大批蜕壳时,要减少投饲的数量[1]。
3.2.5做好品牌建设
品牌是产业化重要因素。小龙虾国内消费以餐饮和加工为主,餐饮消费市场呈现爆发增长态势[11]。国内小龙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如潜江市“小李子”、“利荣”、“虾皇”等国内知名的小龙虾餐饮品牌[3]。特别是潜江通过连续举办龙虾节,将“潜江小龙虾”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曲靖市在发展小龙虾养殖的同时,发挥旅游、绿色、生态等多种优势,将创建培养品牌作为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市场推广、广告宣传、创办“龙虾节”等多种传媒形式,借助省委、省XX提出打造“三张牌”,让“绿色”成为曲靖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积极打造专属于曲靖的小龙虾品牌,提高曲靖市小龙虾等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使曲靖小龙虾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3.2.6做好养殖区划,科学指导养殖生产
小龙虾具有一对特别发达的大螯,喜欢掘洞,掘洞能力较强,在无石块、水草、杂物等隐蔽物可供躲藏的水体,常在栖息水体的堤岸处掘洞。洞穴的分布、深浅、走向、洞内栖息数量与水体水位的波动、堤岸的土质、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小龙虾的生活周期密切相关。它还有较强的攀爬能力和迁徙能力,在养殖水体改造不到位,进排水系统不好,水体深度不够,小龙虾栖息水体不适应的情况下,常常爬出水体外活动,或从一个水体迁徙到另一个水体。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区划,可以利用曲靖市区、沾益、陆良等县市相对较平整的坝区的低洼地、半荒地开展养殖,同时做好防逃工作[12]。在曲靖的梯田、丘陵地区不宜养殖小龙虾,防止对河堤、池塘、库坝造成破坏。
3.2.7开展稻田养殖和池塘精养
近年来,小龙虾养殖主要以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主,约占养殖面积的80%左右。如2017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中稻田养殖面积约为850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70.83%,池塘养殖面积约为200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16.67%,其他虾蟹混养、大水面增殖、莲(苇)田套养等混养面积约为150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12.50%[3]。云南省稻田养鱼始于三国时期(公元223-263年),养殖历史悠久,目前已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80多个县(市、区)[13],1983年全省稻田养鱼8533公顷,2005年全省推广稻田养鱼102300公顷,2009年全省稻田养鱼118600公顷,2015年云高产高效稻田养鱼面积达100000公顷。另外有内陆池塘10145公顷,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在适宜的地方开展小龙虾养殖。
参考文献
[1]金学萍,宋长太.淡水小龙虾养殖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渔业致富指南.2018.5-25.
[2]王蕊.克氏原螯虾的营养保健功能及相关食品的研究与开发[J].水产科技情报.2008.35(1):24-27.
[3]郭云峰,朱泽闻,马达文,唐建清.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J].中国水产.2017,(7):8-17.
[4]程辉辉.小龙虾养殖、销售和消费现状及调查[J].科学养鱼.2017,(2):5-7.
[5]薛卫生.克氏原螯虾池塘养殖技术.2016.4.
[6]曾献华.安徽省无公害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探析(2016-2)[A].
[7]舒亚新.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2010.8.
[8]汪翔,何吉祥,宋光同,崔凯.安徽省克氏原螯虾养殖效益调差及经济潜力分析(2016)[A].
[9]陈旭研.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2019.6.
[10]佘磊.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养殖模式.2018[J].
[11]宋彦华,吴艾嘉,罗艳蓓.小议餐饮文化在云南休闲旅游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5).:
致谢:首先感谢云南农业大学四年来对我的教育,感谢领导、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也要感谢导师,感谢老师对我的指引以及指导,让我能顺利的完成论文。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