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摘要: 江苏省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且发展开放型、外向型经济较早的东部沿海城市之一,这一经济大省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来分析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指出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然后运用协整

  摘要:江苏省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且发展开放型、外向型经济较早的东部沿海城市之一,这一经济大省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来分析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指出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然后运用协整检验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2000-2013年江苏省各相关数据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1、经济学理论研究
  从古到今,各国经济学家关于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持有不相同的观点,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理论:贸易的促进论、阻碍论以及折衷论。
  (1)贸易促进论
  静态贸易利益:1871年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即在商品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比较大的产品,有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比较小的产品。此外,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中指出,各国出口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国内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国际贸易解决了国内资源稀缺的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动态贸易利益: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D.H.Robertson.)、R.纳克斯(R.Nurkes.)作为R-N学派代表,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命题,指出对外贸易在带来直接的利益的同时,还可带来了间接的利益。
  (2)贸易阻碍论与折衷论
  “中心一外围论”,普雷维什(RaulPrebisch.)在《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报告予以系统阐述,即发达国家作为国际经济体制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组成了外围地带,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控制作用。
  J•巴格瓦蒂(J.Bhagwa)于1987年提出“贫困化增长”模型,即若一国增加初级产品的出口量,则会逆转本国贸易条件,降低国际购买力,给本国福利造成净损失。
  20世纪70年代,X经济学家克拉维斯(Kravis)提出了“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而不是“增长引擎”这一理论,即对外贸易既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也没有带动作用。
  2、实证分析研究
  巴拉莎((Balassa)将秩相关检验用以分析11个半工业化国家1960~1973年的GDP和出口额,发现扩大出口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朵拉(Dollar)运用OLS法研究41个发展中国家1963~1973年和1973~1985年数据,得出出口可以推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JordanShah和FonaSun使用时间序列的因果概念检验分析了中国1987年5月~1996年5月间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得出出口与实际工业产出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
  Kwan和Cotsomitis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1952~1985年间中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原因,而1952~1978年间这种关系却不存在。

  (二)国内研究

  1、经济学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调剂余缺论”成为了我国理论界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观点阐述的是对外贸易的目的仅限于可以增加区域物质积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推进,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理论界出现了“国际收支调节论”:对外贸易成为了创造外汇收入,弥补国际收支平衡的关键方式,这样进口对外汇的需求就得到了满足。
  2008年,曲如晓针对上述来年两种理论提出了反对观点,即“国际贸易盈余论”。她支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要根据国情有选择的进行进出口对外贸易,节约要素缺乏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2、基于实证分析的研究
  董秘刚(2000)考察了我国1978~1998年间进出口贸易额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性,揭示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互依存度高,且进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较高的推动作用。
  伊翔硕(1997)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证明了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的经济增长拉动效果不显著,不及“引擎”功效。
  利用巴拉萨一费德模型,杨全发和舒元对于出口贸易对怎样促进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他首先将出口商品划分为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然后分别剖析二者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终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越多,经济增长越慢,而初级产品的出口则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李晶结合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我国GDP总值和进、出口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会促进关系。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对外贸易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是由物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物质资本积累

  18世纪以AdamSmith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原因之一,增加资本存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对外贸易促进物质资本积累通常有以下两种机制:一是一国的对外贸易与一国的偿债能力和借贷关系紧密相连。该国的偿还能力与其出口规模正相关(规模越大,能力越强);进口量对多,借贷能力越强。二是刺激效应。进出口部门为获得更好经济效益,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得以生存,就会积累更多资本,拉动国内的投资需求。总之,资本就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二)技术进步

  对外贸易成为一个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关键途径,技术进步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为重要。具体看来:创造新技术需要资本,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转移进口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创造性破坏、改进本国生产要素的配置;新产品出口国可以进入收入和技术短暂增长的时期,继而增加本国对其他新技术的研发资本,具有良性循环效果。对于商品流动,其产生的技术转移效应有:
  (1)“干中学”效应。为了通过对外贸易以较少的资本和劳动投入获取较多的先进中间品,就驱使该国向他国学习先进的技能和管理经验,不断更新改造本国生产设备,降低劳动时间和强度,提高劳动质量,实现经济增长。
  (2)传染效应。主动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可接触技术前沿国先进的技术和诸多管理经验。因此提高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更容易争取到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技术的良机。
  (3)演示效应。技术先进国对新产品的出口产生生产和使用“示范”效应,有利于进口国“边干边学”能力的提高,促进进口国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产业关联效应。技术进步的“可积累性”和“外部经济性”对技术进步有着积极影响,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三)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对三大产业的配置符合市场需求,即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转移为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对外贸易对于产业的提升和经济的推动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一国资源供大于求,就会加大到国外市场组织生产的力度;当资源供不应求且生产条件不予满足时,该国就会扩大进口。总之会依据本国国情配置资源,增加本国收益。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一国必须淘汰畸形产业,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企业。

  (四)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可以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更新人们观念,使陈旧的传统产业不断萎缩,新的知识和精神文明不断涌现。对外贸易在人力资本积累增加上,主要有如下两种机制:
  (1)引进新技术。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对外贸易正能够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注重公民教育,弥补本国产业和技术的弱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
  (2)专业化分工。“干中学效应”有利于人力资源禀赋的增长,以提升国民对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学习。

  三、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现状

  (一)江苏省经济增长现状

  江苏省处于中国淮河、长江下游地区,位于黄淮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就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其经济发展还为全国平稳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85,江苏省年GDP(国民生产总值,下同)总量达到651.82亿元,在全国GDP比重为7.27%;2013年,江苏省GDP更是突破5.9万亿元,人均GDP超1.2万美元,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全国“五连冠”。
  表1反映了1978-2013年经济大省江苏省的GDP在全国GDP排名中占据稳定位置。不难看出,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江苏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增加,从1978年的249.2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9161.8亿元,增长了近237倍。近年来,虽然江苏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是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式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江苏经济还是算上跑赢GDP的。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图1显示的是江苏省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增长情况。自1978年以来,江苏省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之间差值逐年增大,1994年以前二者旗鼓相当,但在1995年之后,江苏省人均GDP飞快增长,与全国GDP增长的差距迅速拉大。显然,在人均GDP折射出的经济水平,江苏是高于全国水平的。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江苏省探求新的发展方式,努力优化三大产业结构,三大产业相互依赖、互相制约。江苏省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下降,由2002年10.47%降为2013年的6.32%,第二产业(制造、采掘、建筑业等)产值占总值比例2005年后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金融、运输、服务业等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未来有超越第二产业的可能。说明江苏省在产业结构上持续优化,经济转型初见成效。见图2: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一)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概述

  1、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受政策引导和上海经济发展辐射的作用,江苏省进口贸易总量也飞速增长。如表2,江苏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523.55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5637.6亿美元,15年翻近11倍;出口总额从2001年288.78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3418.7亿美元,为2001年11倍。可见,江苏省出口额逐年上升,进口总额呈下降趋势。从外贸总额占江苏GDP比重来看,江苏省的进出口贸易对江苏省经济起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对外贸易发展的具体情况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在江苏省得到了巨大提升。2009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省进出口3388.32亿美元比2008年略低14个百分点,但仍比2006年高18个百分比。近年来,江苏省不断缩小与全国桂冠广东省的对外贸易额差距,保持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贸易自主能力不断增强。此外,江苏省不断吐故纳新对外贸易体系:
  (1)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调整,工业制成品占主导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21世纪科教兴国和品牌战略的积极实施,江苏省进出口商品结构有了重大改变。
  在出口方面,商品结构改变,逐渐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结构转变。如表3所示:初级产品占据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势态,由2000年3.26%下降到2013年1.60%。但是工业制成品出口迅速增长,比重稳步攀升。2000年到2013年期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259.3亿美元增长到3193.96亿美元,比重从91.67%上升至97.12%。此外,依据图4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速平缓,从2000年的53.88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1279.7亿美元,2013年占出口额比重已达39.5%;机电产品逐渐占据江苏省工业制成品的主导地位,比重由2000年26.29%上升至2013年65.2%,有力地增加了我省的外汇收入。可见,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改善的成效显著。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在进口方面,图4显示了江苏省2002~2013年进口商品结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江苏省进口商品结构近年来稍有波动但总体平稳。工业制成品保持主体地位:由2000年174.36亿美元,87.75%增长到2013年1831.55亿美元,82.51%;但是初级产品进口的比重上升。其次,江苏省逐年增加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这对我省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也加快了江苏省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贸易方式持续改进
  对出口额影响较大的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参见表4,历年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数额最大,占据贸易方式的主导地位,其中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236.63亿美元降至2013年177.4亿美元,下降了近25%;进料加工贸易发展不稳定。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比重一直很小。一般贸易近年来持续上升,但仍然小于加工贸易规模。由此可得,加工贸易正是因为能够充分利用我省丰富资源,增加产品附加值,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传统市场发展平稳,新兴市场略有下降
  随着国际化战略影响的逐渐深入,江苏省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贸易伙伴已达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见图5,欧盟与X成为江苏省对外贸易的两大贸易伙伴,出口规模分别由2010年的698.1亿美元、583.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635.1亿美元、701.7亿美元,相比较而言,X逐渐超越欧盟成为了江苏省第一贸易国;对香港出口较为稳定,对日本出口却逐年下降,但总体来说,江苏省外贸以传统的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市场对象,有利于“技术外溢”给江苏省经济增长带来积极效应。就新兴市场而言,江苏省对其出口有明显下降趋势,2012年拉丁美洲和非洲达到近年来最高,分别为219.3亿美元、98.9亿美元,至2014年分别下降了12.8%和6%。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4)出口主体不断扩大,外商投资占主导
  外贸出口按照经济类型可以划分为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江苏省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中,外商投资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外,但是其从2011年起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为2152.11亿美元,2013年为1942.22亿美元,年均降幅为4.7%,总体发展平稳;民营企业持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一直比较低。由此可见,江苏省对贸易出口处于以外商投资企业主体,民营、国有平稳增长的格局。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二)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见图7,江苏省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轨迹基本一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且能够看出江苏省对外贸易总额占GDP总额比重增势平稳。总的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具有相关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引进外资——增加物质资本积累——经济增长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江苏省提供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外商投资企业也逐渐占据外贸主导地位。近年来,江苏省利用投资规模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3年总共吸收332.6亿美元外商投资,连续14年荣膺全国第一。江苏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012年以前逐年递增,2013年有所回落但是降幅很小。投资额、投资项目的增加,以及外贸行为引进的现金极速,可以使我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闲置资源的折旧率,从而增加物质积累。同时,江苏省对外贸易“示范效应”,加之丰富的投资资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
  2、转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新鲜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借鉴提供必要的条件,且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外贸易带来技术转移的四种效应提高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2014年,江苏省共有57项通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攀上历史高峰,与2013年相比,获奖总数增长18%。其中,12项对重大成果的研究具有导向型作用,42项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解决了我省社会发展过程中原材料不足和技术资金缺乏等问题,正可谓“创新驱动发展”。
  3、产业演进——优化资源配置——经济增长
  江苏省对外贸易,是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这种结构符合江苏省资源分布特点,有利于贸易结构的优化。从图8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起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就超过50%;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没有上涨趋势,但是比重比较大;资源密集型产品在份额上,不仅基数小,且呈下降趋势。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另外,对外贸易主要对于江苏省经济提升的体现在以下几点:资源分配逐渐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就要用较少的劳动投入获取较大的经济收入,努力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提高江苏省在全国的综合指标,最终达到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4、教育提高就业增加——人力资本增加——经济增长
  无论是从加工贸易都占据主导地位,还是直接引进高质量人力来说,对外贸易都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具体看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每百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92人上升到1082人;接受高中文化教育的人数由1304增长到1614;初中文化人数由3637上升到3867;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3240下降到2418。对外贸易的竞争性和“干中学”和“外溢”效应为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见表6,1995~2013年社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增势相对迅猛,从1995年21%增长到2013年37%;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增势平稳,比重高于一三产业。即使二三产业的技术含量高,知识涉及广但就业人数多,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解释该现象的形成。因此,就业创造劳动,从而增加社会劳动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四、江苏省对外贸易与其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将江苏省对外贸易额中的进口额和出口额作为主要实证分析指标,用地区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增长。样本区间为2000—2013年江苏省GDP与进出口贸易额,数据均选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2014),各个数据单位均为亿美元。
  为了研究二者之间关系,首先要排除一些非关键因素对分析的影响,即假设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没有影响。其次选取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进口额IM,出口额EX,净出口额NX,借助EViews6.0软件进行分析验证;最后调整时间序列变量,取各数据自然对数,即LnG,LnEX,LnIM,LnNX,以避免数据变动带来的波动性和消除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性。

  (一)变量时间序列平稳性分析

  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后再进行单验根,可以达到各变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处理后的对数(LnG、LnNX、LnEX、LnIM)和各自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7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由表7知,LnG与LnEX、LnNX、LnIM的水平序列全完全不具有平稳性,但是一阶差分后与5%ADF检验临界值差值显著,序列平稳。因此上述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可进行下一步协整关系检测。

  (二)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对外贸易与江苏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长期稳定,本文采用的是E-G法。
  (1)设定回归方程式为:
  LnG=α1+β1LnEXt+ut
  LnG=α1+β1LnZEXIMt+ut
  (2)借助EViews6.0软件测算,得到相应的长期均衡回归式为:
  LnG=4.740+0.677LnEX
  (24.21)
  R2=0.92F=586.90DW=1.72
  LnG=4.2467+0.694LnZEXIMt
  (22.23)
  R2=0.91F=493.57DW=1.63
  对协整方程进行回归后分析,得出了各变量间残差序列,再重复平稳性检验的步骤,最后发现每组残差序列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可以得出,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与间有着进、出口额有着同方向的变动走势,且对经济增长有长期正向效应。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概述

  对于二者因果关系的验证,可参照格兰杰检验,检验对象的长期性关系可由其深入验证。本文已通过协整分析以得出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再通过格兰杰检验研究二者是否互为因果,研究结果见表8:
  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检验数据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检验水平下,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原因;但进口额和净出口额不是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江苏省正在努力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大规模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江苏省经济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效有利于出口产品规模的增加,增加出口所占比,增加江苏省GDP总值。显然,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补互惠是持久一致、息息相关的。

  五、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

  开放型政策的积极向导、丰富的劳动力、优越的地理环境促使加工贸易成为江苏省出口商品的主要贸易方式。当前,我省出口产品中所含的高科技含量和每单位产品所能取得的经济收益同普遍较低,仍处于价值链下游阶段,大部分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与国外。
  江苏省是经济大省,也是外贸大省,在进行贸易时赚取的主要是简单的加工利润,主要利益都被拥有高科技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侵占。因此要想保持经济领先,势必要提高创新能力。尤其在苏中、苏北地区,大部分依旧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只能形成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主导的产业。在技术和资金上劣势,依旧比较明显。

  (二)外商投资企业比重过大

  目前,江苏省对外贸易从企业类型分布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处于领军地位,这无疑会对江苏省内资企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也随之加大,增加了江苏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若缺乏一定的自主性,无形中增加了对外贸易的风险度,这都不利于江苏省经济持续增长。
  一个地区需要有健康的经济成份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外资的引进,可以在产业建设初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带来先进的技术优势。但是若外资企业的比重过大,显然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拥有发展的主动权是有制约的。外商投资的比例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将会沦为纯粹只能提供劳动力的角色,在资本和技术上必须要在外商投资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三)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以长江、淮河为界将江苏省分为三个部分:长江以南地区为苏南;苏中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为苏北。区域的不同,对外贸发程度也不同,经济自然也就不平衡。近年来,苏南以其优越地理位置,对外开放时间久、程度高,发展最为迅猛;苏中、苏北经济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与苏南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江苏省三大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整体经济的增长。出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江苏省经济增长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在经济领域,不仅仅要在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上将苏南的经验向苏中、苏北转移,更要在技术和资金方面予以一定的支持。尤其在基础建设和政策吸引上,对苏北、苏中进行一定的照顾和帮助。同时,苏中、苏北两大地区在发展时切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尤其是在面对产业链相对较落后的情况下,不能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

  对比江苏省的进口与出口的相关产业,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出口的对象依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占据较大比。相对于进口方面,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成为进口贸易中的主要部分。因而,这种以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产业其在贸易中议价能力较低,不能形成比较持久的刚性需求,且容易被取代。另一方面,进口的机电设备在短暂的时间内,难以形成关键性的核心技术突破,在对方掌握话语权的形势下难以形成议价能力。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其他地区新兴廉价劳动力的兴起,江苏省的产业出口的持续增长点必须要在开拓以资金、技术为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上。若能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产业链的形成,相对于国际依旧优势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开拓较大的空间。

  六、江苏省对外贸易促进

  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鉴于江苏省能够在国际新形势下稳定发展,本文针对江苏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证分析的结论,针对以下几方面提出改革政策和建议,实现多赢局面。

  (一)鼓励创新先进,形成产业聚集地

  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优秀品牌的企业和大宗成套设备的出口优秀企业,可以鼓励并推动其进行产品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进步,在产品的知识和技术附加值上形成核心竞争力。而重点企业在建立境外的研发处、贸易处、推广处以及售后服务等分支机构时,予以政策支持和指导,促使能够成长出具备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企业。同时,在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上可以实现地区平稳过渡、梯度升级,在苏南地区具备优势的加工贸易在升级的同时可以在省内向苏中、苏北进行转移。
  产业方面,要关注传统产业的成长更要加大新兴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具备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的企业,以收购、投资、重组以及合作等方式加大企业实力,淘汰畸形企业,来实现对于国外优秀品牌、技术乃至人才的引进获得。响应国家对于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基础建设的号召,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快招商引资,加快形成产业高地,提升规模效应。

  (二)确保外贸增幅,保持持续发展

  通过对于境外重点市场的选择,针对其特点可以展览会、广告宣传等形式进行重点推广,以使得新型产业从无到有的规模化、传统产业在从有到精的品牌化。而在电子信息产业、船舶以及光伏等产业,在发展以及出口上遇到的一系列新的状况和困难,必须在多个方面予以支持,例如在金融(资金、贸易便利化)放宽政策对其是最强有力的帮助。
  另外,在应对国外贸易战时,尤其是反倾销等贸易壁垒,XX的地位更是不可或缺。同时应形成贸易摩擦的相关预警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来保护江苏省的企业权益、产业安全。最终目的是建成出口基地,实现苏北、苏中、苏南的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各自的产业优势、建成一批具有领导力的龙头型企业。
  当然对于产业的选择,保持增幅的同时要注重可持续的发展。不可因为增长,而牺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空间和未来经济技术的优势。

  (三)实现进口增长,平衡内外贸易

  针对前沿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以及战略资源(重要能源、原料)的引进,在落实相关国际政策、遵守贸易规定的情况下积极实现稳步增长,大量引进核心技术,转化吸收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在进口政策以及进口贸易的增长上,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形成江苏省鼓励进口的产品和技术相关说明,并且在政策上对扩大进口予以明确,以合理的进口政策(如进口贴息、进口信贷和进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优惠和补助)实现进口的增长。
  不过,相关的进口和引进都应该本着真正有需求、有诉求、有追求的原则进行,不可因为一时的数据而为了进口而进口。内外贸易的平衡本身也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所应该具有的特征之一。

  (四)增加贸易伙伴,扩大出口规模

  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中分析到,江苏省拥有300多个贸易国家或地区,目前商品出口市场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的贸易格局,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及地区的贸易市场应该予以重视,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这样可以使得在应对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市场)的贸易争端时有更多的谈判筹码,具有一定的贸易主动权,避免因为市场的单一依赖而陷入贸易壁垒的被动。
  既要重视欧美发达市场,也更要注重发展中地区的市场需求。不仅要拿进来别人优秀的,也要将自己创造的优秀处向外发扬。尤其示在对欠发达起区,也可将技术和资本对外进行开放,帮助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的技术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进步。在针对不同地区的贸易需求时,应予以针对和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保障机制

  服务的改善应具有创新意识,大宗商品(船舶以及大型的成套机电设备)企业予以先退税、后核销。而拥有着良好的出口信誉、经营时间长久、出口记录优良的企业,都可以享受到优先退税的政策,即可通过出口报关的电子信息先退税,之后对全部的单证资料核销。
  服务的关键在于要服务者明白自身的定位和要求,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安保员”、“服务员”的角色,不可在角色和意识上发生倒置和不作为。简化行政手续,严格执行标准;鼓励创新服务,严惩非法行为。当然不仅仅是职业和道德约束,更应完善相关的额法律法规予以制度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Heckscher,R,TheEffect0fforeignTradeOnTheDistributionOfIncome,ReprintedinAEAReadingsinthetheoryofInternationalTrade,PhiladeIphiaB1ackiston,1949
  [3]Ohlin,B,InterregionandInternationalTrade,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3
  [4]Balassa,B.ExportandEconomicGrowth:FurtherEvidence[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78,(5):181-189.
  [5]DOLLARD.Outward-OrientedDevelopingEconomiesReallyDoGrowMoreRapidly:Evidencefrom95LDCs,1976—1985[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2.
  [6]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81~85.
  [7]李聪慧.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河南科技,2011(23):9
  [8]陈亮.舒兵.季晓芳.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M].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期3月(28卷第一期)
  [9]李冀中.外贸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8):25
  [10]朱启荣,言英杰.中国外贸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构建与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3,(12):87~93
  [11]牛树海.江苏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07,(9):54~60.
  [12]李学勇.XX工作报告[N].新华日报,2013-02-22(A01).
  [13]董思雁.张华.赵银德.江苏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江苏大学[J].
  1009-0061(2008)12-0067-03
  [14]刘宏武.河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267~88
  [15]胡静.江苏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N].江苏大学学报.2014年3月(第16卷第2期)
  [16]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一一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5):37~40
  [17]中国青年网江苏频道.2014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中国青年网2014年10月
  [18]梁淑霞.以延伸产业链、攀升价值链为重点加快江苏利用外资的转型升级[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13,(5):71~89
  [19]张兵兵.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4):30~42
  [20]侯永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2014,(4):18~22
  [2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一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2]杨继国.对外贸易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一以福建省为例[J].中国市场,2013(11)
  [23]王丽丽.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5):71~8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28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0月25日
Next 2019年10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