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捺画作为汉字的一部分,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文本以《兰亭序》中的捺画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冯承素本《兰亭序》在捺画中的体现,共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冯承素的生平及主要摹本;第二部分:《兰亭序》摹本的内容;第三部分:分析了王羲之在《兰亭序》的技法特征;第四部分:讲述了捺画在《兰亭序》中的应用;最后部分:总结了捺画学习。
关键词:冯承素;《兰亭序》;技法特征;捺画
前言
书法是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谓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体,给人一种视觉艺术的享受。而汉字作为汉族文化的基本因素之一,对书法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推进作用,捺画是汉字组成的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冯承素的摹本《兰亭序》在用笔上形式多变,其中,在“捺画”的分析上尚未有详细的解释,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捺画在《兰亭序》上的运用,介绍冯承素的生平,解析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而后分析捺画的由来及其形态,希望对冯承素的摹本《兰亭序》的研究更近一步。
一、冯承素的生平与简介
冯承素[1](617-672),是唐代著名的的书法家,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长安信都人)。唯一且精通的喜好是勾画描摹复制古人的书法。
公元639年(李世民在位的第十三年),冯承素依样摹描写的《乐毅论》,受到多人推崇,其笔法之精妙非常人能写,一直以来被当做范本。后来他又和赵模、韩道政、汤普澈、诸葛贞等人奉命勾画描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众人中尤为突出,因此他摹本的《兰亭序》被大家称为是最为精致美妙的,受到世人的一致推崇。
冯承素的另一摹本《兰亭序之神龙本》[2],也是非常出名的。迄今为止市面上存在的摹写《兰亭序》墨迹则以“神龙本”最为出名,“神龙本”的得名源于因为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在卷的首页,“神农本”因此而美名远扬,但是因为神龙的踪迹只有左半,也被世人称做“神龙半印本”,这个特点就明显区别与其他的摹本。据说,该本现在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根据出土的《冯承素墓志》[3]所记载,到唐高宗时,他就做到了他中书主书,主要负责纠正核查臣子们向皇帝奏事的文书,也参与审核中书省发出的政令。直到672年的十月,冯承素因为得了很重的病而又医治无效,在长安通化里的家中逝世。家人遵照遗愿,将他妻子朱氏一块葬在了乾封县(今天的西安市)高阳原(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
2、摹本《兰亭序》
《兰亭序》有多种叫法,比如《兰亭宴集序》、《临河序》、《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今天的浙江绍兴聚会,会上有王羲之作序,然后大家开始作诗。其中,序中主要描述了附近风景之美与聚会之欢快,也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据传,所写的帖有28行,共324个字。后来到了唐朝,由唐太宗所有,把它作为了代表,曾经命令当时的书法家勾画描绘,然后分别赐予各个权贵。以下是唐朝《兰亭序》的五大摹本。
(1)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千百年来,“神龙本”《兰亭序》在书法界,有“中华第一书”之称。世间流传有许多版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最为出名,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根据权威专家考证,由唐代冯承素摹刻的真迹-天一阁博物馆内的《兰亭序》,是真正的“神农本”,体现了书法之神韵。如若到了天一阁,一定要拜访一下“神龙本”《兰亭序》。
图一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二)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摹写的《虞本》,也被称为“天历本”与王羲之的书法意韵较为相似,用笔浑厚有力,点画到位。
图二虞世南唐代《兰亭序》
(三)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摹写的《褚本》也被称为“米芾诗题本”,它的用笔较轻健,点画恰到好处,吸收了兰亭的神韵。
图三褚遂良唐代《兰亭序》
(四)最珍贵的版本
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的《定武本》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摹本,遗憾的是现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被认为是最珍贵的版本。
图四欧阳询唐代《兰亭序》
(五)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
唐代官员冯承素摹写的《冯本》,是最为接近王羲之《兰亭序》真迹的,又因为它的卷首处“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世人又称其称为“神龙本”。
图五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冯本《兰亭序》[4]摹本是用楮纸拼接而成的,纸质不仅光洁而且非常精细。它的前纸有13行之多,行与行之间相对宽松,后纸有15行,与前纸的行距相比,则显得比较紧凑,但是此卷前后左右工整且对称,疏密均衡,交错纷杂别有一番情趣,如若拿它与其它摹本相比,冯承素的摹本则要好很多。
在用笔方面,不仅保留了原笔迹勾画描写的痕迹,又让人体会到了其精湛的笔法所显现出的自由与随意。比较好地体现出了王羲之书法遒美健秀、委婉含蓄的风格。在现存摹本中,也是最为精妙的,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根据历史研究所得,卷首“神龙”[5]半印的小玺并不是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来添加的,所有说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它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三、王羲之王羲之《兰亭序》技法解析
(一)用笔特点
若论各体书中笔法最为丰富多彩的,则非楷书莫属了。历代以来,楷书爱好者学习研究其用笔,可谓是多如牛毛。楷书的每一笔都轻重有度,呈现抑扬顿挫之美。就捺笔来说就有反捺与曲头捺之分,由此可以判断,楷书用笔之丰富,似乎是再也不可能增加了。相比与楷书、草书,行书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书写过程中,笔豪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表现比较明显。对于王羲之晚年的改体,不仅体现了行书用笔的丰富多变,同时也增添了其内涵,这在他的《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般来说晋人喜欢斜着拿笔,比较注重运用手腕的力量,所以在运笔使转过程中,就会有一种中侧变化。晋人笔力比较强切有力,基本不存在点画软弱的毛病。
1.用笔牵引并且多用翻笔
点画牵引的起伏变化是比较微妙的,需要细细品味。《兰亭序》点画的牵引虽然有点复杂多变,但是相对来说却又极其自然,这种书法是比较少见的,即使是现在也未能超越。用羲之自己的话说就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6]。
2.用笔多露锋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用笔的藏露。其实,用笔的藏露不仅是一个节奏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笔锋调整的过程,这之间是相互转换,相辅相成的。这点在《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羲之自己也说:“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7]。
(二)行气章法特点
《兰亭序》用现在的分法应该是属于楷行一类,而不是行草,准确地说它是介于章程书与行书之间的一篇序文。如果从行气方面来分析,字的形状可以有大有小,写字的笔势也可以有轻微的摆动,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松紧,因此行气以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以上因素变化小的话,则行气多显平和;如若上述因素变化比较大,则行气就会显得比较跌宕起伏。如若从整体来看的话,一般前面比较平和,后面多跌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众所周知,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好像没有固定的法则,但是王羲之却将行书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变,现在的行书虽说与古时有差别,但究其本质,也就是从其发展而来。这在现在的行书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4、《兰亭序》中的捺画
(1)《兰亭序》中捺画的由来
众所周知,王羲之是魏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也是书法发展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魏晋时期正是由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时期。王羲之学习了钟繇的笔意,将隶书中的古朴转换成秀气的并且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楷书,随后不断发展成行书。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也是由此得来。
王羲之在行书的作品中,尤其特色的地方在于用笔中多钩提和牵丝,使作品看起来灵气且字与字比较呼应。这其中捺画体现的也是极其精彩的。冯承素本的兰亭序在还原中也变现的十分细腻,下面就来单独举例来谈兰亭序中精彩的捺画。
(2)《兰亭序》中捺画[8]的几种形态
1.直捺,相对来说,比较挺直,写的时候,用笔的力度较难把握,如果太单调的话,则会缺少该有的韵味。直捺看似是比较好写的,实则不然,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用笔力度的把握,是最掌控的。笔法:入笔首先比较轻,行笔中逐渐加重,最后在慢慢提笔,在完成整个书写过程时要连贯,一气呵成。
图六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2.平捺,平捺的写法是先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右下由轻到重按顺序自然下滑。平捺就像水波的起伏一样,有一波三折之美。
图七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3.短捺,短捺给人的形象就是曲中带直,强劲有力,虽说其形状看似比较短,但它的气势却非一般笔画所能比。
图八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4.曲头捺,曲头捺的写法相比其他,则显得比较大气。起笔的时候,需要由重到轻,然后再由轻到重。比如:“人”“八”的写法,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图九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5.反捺。一般就单字来说,行书多用反捺。反捺的写法,首先笔尖由左向右由轻到重像下用力,然后到末端的时候要轻按。“之”、“道”、“歌”、“欣”等都是带反捺的字,对于反捺的学习,要有足够的耐心,多临摹,多学习。才能掌握其写法技巧。
图十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五《兰亭序》之在捺画的运用
捺有着不同的行笔角度及形态,在基本笔画当中,是比较难学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中大量运用捺画,行笔或稳健或轻快或圆润,给整帖添加了不同的韵味之美。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捺画在《兰亭序》中的运用。
(1)在《兰亭序》这篇摹本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个“之”字,加上最后落款一个“之”字共二十一个字“之”,字虽同,但写法却各有各的美。如:
《兰亭序》中第一个第一行“暮春之初”[9]的“之”,点的写法如横,横画的写法牵引明显,折与撇的收笔叫圆润,捺笔则是内敛收锋。布白匀称。
图十一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对于第二个第二行“会于山阴之兰亭”[10]的“之”,它的横画与撇画连成一线,捺画适度转笔,布白上紧下松。
图十二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第三个第六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之”,点画则像前倾的鹅头,横撇的转折处尤其明显,捺笔以反捺内收,含蓄之中,体现出了其深厚的功底。
图十三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2)除了二十一个“之”的用法之外,捺画在其他字体上表现也较为明显,如“述”、“峻”、“今”、“遇”等的写法
,可谓说,捺画无处不在,如下图:
图十三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图十四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图十五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图十六冯承素唐代《兰亭序》
六捺画的学习
汉字的基本笔画,根据历来的传说,大概只有八个,而捺画无疑是比较费功夫的,应该多下功夫。如果拿行书中的捺画与楷书相比,则会发现其形态多变,因为它的笔法注重简单,精炼。所以,对于捺画的学习者来说,是相对较难的。当然,凡事都有难难易之分,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及学习的热情,在学习点、横、竖、撇的基础上,学习“捺画的写法与运用”[11]。
(1)采取有意义的方法,通过对一波三折的含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其写法。我们说的波实际上就是指的捺画,因为捺画的形状看起来比较像波浪,当然,这只是对捺画做的一个形象比喻,仔细一想,捺画也确实像是从高坡上下来的一段流水,学习者迅速应用联想,激发其兴趣。这就使抽象的笔画变得形象化,不仅加深了学习者对捺的印象,而且还能形象地描述出捺的捺颈和捺脚,很好地培养了学些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运用“字根拓展法”,分析并掌握相关的技法,提高学习者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先试写,然后有了初步感知后,在交流中学习捺画。
(3)通过书法艺术的学习,学会感悟书法的魅力,找寻学习者的动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要加强对学习者书法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写字兴趣的培养,捺画在所有笔画中是比较难学的,所以在学习之前,要做到有明理,对怎样写,如何写得比较规范,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在写字的开始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习者的写字兴。只有兴趣培养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学习捺画的书写,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12]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生长的传统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其增加了新的血夜,而且为其发展贡献了不可估量的力量。
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也是独具一格,非其他书法所能及。所谓艺术无国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多种方式深入到世人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书法带给人的慰藉已远超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
在21世纪的今天,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对我国文华的传承,无疑是锦上添花。书法的学习不仅能丰富自己的头脑,而且能提高个人整体的修养。对于书法的欣赏者而言,既得到了审美的享受,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江锦世、王江:《新出土唐<冯承素墓志>考释》
[2]【艺术】第一行书《兰亭序》
[3]期刊论文《冯承素墓志》及相关问题考论-中国书法-2010(11)
[4]《兰亭集序》赏析福建基础教育网[引用日期2013-12-29]
[5]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
[6]王羲之《用笔赋》
[7]王羲之《用笔赋》
[8]期刊论文羲之《故里翰墨香“书圣”打响临沂人文品牌》
[9]神龙兰亭.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10]《平安帖》.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1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同上
[13]期刊论文王羲之《兰亭序》临习心得——以冯承素摹本为准-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0(10)
[14]中国书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