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中国人物画和水彩人物画具有共同的审美特点,但在线条运用、色彩渲染和构图等表现技法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蒋兆和的人物画深得中国画的意境美和神态美的意蕴,关维兴的人物水彩画是水色语言不断丰富的结果,呈现出西方水彩画的生动美和感性美。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水彩人物画;蒋兆和;关维兴

绪论
西方水彩画传入我国,从18世纪初期郎世宁来华算起,至今已有290余年历史,从19世纪末西方水彩画在上海开始广泛传播到现在,也已有100余年。自水彩画进入中国起,就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冲击之中。中国画和水彩画产生的地域不同,绘画的基本理念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两个画种的现代人物画都各具特色,但又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如何将二者相结合,把中国水墨画的精髓融入到水彩画创作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蒋兆和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关维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水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水彩画学会副会长,全国美展水彩画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其水彩上的艺术成就得到中外水彩界极高评价作为亚洲唯一人选,进入了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xxxx沃斯先生(Leslie.Worth)组建的世界十人著名水彩画家代表团。是他的水彩人物,造型严谨厚重,神形兼备,笔法洒脱,色彩高雅。诸如《人间圣母》、《初看世界》、《秋趣》、《陕北老农》、《青春》、《卫士》、《盛装的少女》、《童趣》等,都是脍炙人口,享誉世界之作。
本文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两个画种之间的异同,并以蒋兆和和关维兴为代表,通过各自的现代人物画作品比较其异同,对于属于西方绘画体系的水彩画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水墨画之间存在着差异,以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中西绘画的进一步融合、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画和水彩画的异同一直是绘画方面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水墨画与水彩画各自扎根于东西方民族文化的根基,受其传统哲学观念、审美意识的影响很深。它们各具特色,彼此又有相通之处。笔者认为关维兴的西洋水彩画属写实绘画范畴,强调再现自然与立体造型,运用其一切造型手段来塑造对象。而以蒋兆和为代表的中国水墨画受传统儒道思想及传统审美意识影响,作画追求“尚意”与“墨趣”,属意象化表现性造型范畴,二者有较大的区别。
国内对于中国画和水彩画的异同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工具材料上的异同、作画思路上的异同、构图法则上的差异、绘画技法上的异同、后期处理上的异同、画面风格上的异同等方面。
国外对于中国画和水彩画的异同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中国画善用线条,西洋画的线条并不明显;中国画注重散点透视法,西洋画注重焦点透视法;中国人物画不十分注重解剖学,水彩人物画很重解剖学;中国画通过背景的留白处理来表达画面的意境,水彩画运用色彩背景,有助于营造画面气氛和衬托前景。
中国画和水彩画受其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的影响各自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比较两者形成与发展原因及异同,意在使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创造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生态平衡。
本文以中国人物画与水彩人物画的异同比较为研究对象,针对蒋兆和和关维兴的现代人物画作品及画作风格展开论述,首先对中国画和水彩画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其次是结合蒋兆和和关维兴的现代人物画作品及画作风格分析中国画与水彩画在各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视角与构图的异同、画面意境的异同、艺术传统的异同、审美思想的异同进行分析。由点到面地分析中国画与水彩画这两个画种的现代人物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推动中西绘画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
1、中国画和水彩画概述
1.1中国画的历史和现状
从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国的岩画遗存中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的起源,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东方艺术注重内在精神的魅力,诗歌文化、佛学玄理和中国水墨艺术都将意境美推向了极致。唐代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绘转为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历史上一些卓越的画家,如“意在笔先”、“计白当黑”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想象留白和“点墨显江山”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后的禅宗,将心灵的顿悟和心境之美作为美的极致,“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观将意境美作为了美的标准。绘画理论上进一步强调的神的重要作用,把形似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以简逸为上,后世重视绘画创作中主观意兴的抒发,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当作画家抒发主观思想情趣的一种手段。
中国画艺术注重以形显神,儒释道三家是中国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这种影响固然可以解释为哲学对艺术的渗透,而根底却在于它们本来就是审美的人生哲学。将“神似”“神韵”作为品评艺术的最高标准,人物画中的神韵观、山水画中的“气韵说”都无不显示了美的形体和精神的有机契合,吴道子的灵性舞动、徐悲鸿《奔马》的神来之笔都将美的精神借助艺术的形体传达出来。宗白华说过“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神韵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董仲舒将儒家思想融合五行学说产生了物我合一的精神至美,将自然的形体美注入了神韵。
1.2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中古时代的欧洲开始就出现了水彩画的雏形,最初的蛋彩画是现代水彩画的雏形。18世纪在军事上记录大量地形的“地形画”对水彩画的颜料和技法促进了改良。在18世纪后期,英国水彩画逐渐形成透明轻快、细腻抒情等风格。现代水彩画传入中国是在近代鸦片战争后,西方水彩画传入我国。这一外来画种,受到了中华民族美学的熏陶,开始了慢慢融入中华民族本体文化的进程,上海、广州等租界开始出现了一批带有广告性质的月份牌,带来了水彩画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水彩画,记录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全民族的斗争史。新中国建立后,水彩画用水调色的水粉来创作为当时政治服务,开始大为盛行。1954年8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水彩速写展览》,是建国以来——以至西方水彩画传入我国之后,全国性的水彩画成就第一次大检阅。在展出的作品中,水彩画家为突破水彩画材质表面的局限性,于表现现实题材等方面,作出了种种努力。如潘思同的《苏州河的早晨》,列阳的《姑娘追》、邵宇的《成渝线上》等等,都以其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中国水彩艺术的水色语言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
从1978年至今,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中国水彩画进入到了飞跃发展、空前兴盛的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撞击中,日益显示出了它的磅礴的伟力,这一时期水彩画,已显示出浓郁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特色,写实能力增强,艺术语言不断丰富,风格手法更加多样,造就了许多著名水彩画家。中国水彩画,以其恢宏博大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实而空灵的美学品味,充满激情的生活气息,酣畅精微的表现技巧,关注现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不仅赢得了国内民众的喜爱,也获得了国际水彩画界的赞许。
1.3中国画和水彩画的融合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书画出现了中西艺术空前的碰撞与融合,导致了中国融合画派的产生,于世纪末成为风靡山水画坛的资源与样式。刘海粟中国画师法吴昌硕、石涛,西洋画取法后期印象派,熔中西绘画于一炉;林风眠在20世纪上半叶即开始从传统大写意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角度融合中西艺术,学习西方画色彩斑斓,使中国画出现水墨意味。50年代移居海外的张大千,在欧美游历中接触到抽象表现主义画风,开创出泼墨泼彩的新风格,影响了改革开放后大陆山水画坛新格的产生。在西方流派的影响下,当代山水画,无论在时空表达的广袤性还是形式表现的丰富性上,均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写实、表现、抽象、象征以及形式主义、观念主义等出现现代化艺术特征,山水画审美客体的表现范围由山水自然扩展到现代都市乃至天体宇宙和梦幻心象,纷纷成了人们探索新的审美空间和确立个性艺术图式的载体,呈现出现代化和多元化特征。
2以蒋兆和与关维兴的人物绘画为例谈中国画和水彩画的异同
2.1线条与色彩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的传统造型语言是勾勒点染,线条是独立的绘画构成要素,以追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作为最高准则和最高境界,而西方画重视画面色彩的描摹和整体意象的展示。蒋兆和重视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用疏淡有致的线条来描摹外物,关维兴将色彩作为画面的主要关注焦点,用色彩的明暗和搭配来表达内心情感。
线条是其重要的造型语言,蒋兆和的人物画的因其采用的色彩都为纯色的缘故,色彩运用较为响亮,各种线的运用来表现神采以及动感,而在水墨人物画中的线的作用更是被强化,洒脱、飘逸。在《流民图》等绘画作品中线条和色彩不仅具有描绘物象形体的功能,还具有表现作者精神的效果。蒋兆和的人物画将过多的外在美的装饰彻底打破,反叛含蓄、传神的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将传统的美给予打破、销往,破坏一切、打倒一切,面对社会和现代物质文明重新进行思考,将内心美的需求真实地显现,
希望在纯粹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文明,将精神的世界进行浓墨重彩地描绘。

关维兴的水彩人物画以造型为基础的,遵循光影造型的,而且色彩也注重写实性,所以更注重写实手法的运用,同时,通过色彩搭配的表现,来烘托作品所散发出的主旨以及内涵。色彩是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物特点,是自然现象,色相、色性、色调可以勾勒出多样的自然世界。色彩与生活、色彩与人的视知觉、色彩与人们思绪紧密相连,据国外研究表明,颜色和人的心情有潜在的影响,颜色的意义延伸也和情绪固化有关。红色一般是心情欢快的表示,白色代表洁净和美好,黄色代表温馨和浪漫,蓝色代表抑郁和内敛,灰色代表痛苦和悲哀。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情绪特色,成为内心世界不同情绪的外部显现。色彩可以在构图的过程中让水彩画显示出具有视觉效果的缤纷的多彩世界,感受到色彩的情感,和人们积累的色彩审美经验相联系带来独特的内心体验,和人们的某种情绪相联系,体验色彩带来的多样化的审美意义。水彩中的水色语言又是水彩画的灵魂,对比又称对照,将具有对立效果的审美元素设计在一起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等来表现强烈的审美对比。水彩画的灵动就来自于水性的活泼流动、水色碰撞等的特殊语言,用水来调和颜色之后,用千变万化的表现技法来表现水彩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精神的主题和民族特色的意蕴。
2.2视角与构图的异同
中西绘画在画面的意境营造和构图特点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蒋兆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含蓄空灵的画面特点,构图上注重整体意境的营造,而蒋兆和为代表的西方画派则在自然描摹的基础上用现实的视角勾勒出色彩斑斓的图画。中国古代画家张僧繇、顾恺之、曹弗兴、陆探微等都是以禅入画,将佛家的空灵和简约作为绘画的气韵,追求物我合一的空灵禅境。中国画艺术的特点,在于形象的深刻提炼上,既重视形体的夸张,又重视神情表达的含蓄。蒋兆和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他的1943年完成的《流民图》中塑造了百位难民形象,表现手法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杜甫像》中画得人物衣纹,清圆细劲,又“森森然如折铁纹”,偏向侧重于强烈而深刻的主观情感的表达,是我们东方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之美的线描风格。
我国传统的人物画就非常注重色彩的装饰营造,色彩的基本要素即色相、明度和纯度之间的靠近,在主色调上形成一种统一感,正确处理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如红绿彩、五彩、粉彩、青花、斗彩用色彩的浓艳表达了多样化的情感,红绿搭配的强烈感情对比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色彩赋予人们情感的象征意义,在色彩审美的情感经验中唤起人们的美感意识,为蒋兆和的作品增添了无穷的内涵和意境。

关维兴的作品色彩优美、立意新颖、巧于构思,善于勾勒生动真实的场景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如《樱花季节》中用造型艺术和动态的美来表现如花似玉的日本青春少女,借助水性、色性、纸性和时间性之间微妙的变化,生动地传达着人物性格和心理情感。他画的少

男少女、青年、幼儿和不同性别的老人,所表现的方法各有不同,那饱经风霜的华北老农、维吾尔族老人,那富于幻想的青年和那装饰独特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维族新娘》、《苗族少女》整个画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却非常真实,比例、动态、人体解剖关系以及画面的明暗、色彩关系的处理上达到了较高的造诣,在人物环境背景的处理上造成了一种真实的三维空间,生动地传达着水彩的艺术世界。
2.3画面意境的异同
中国画追求心物合一的空灵境界,中国画家多以禅意入画,宗炳著有《画山水序》,他的绘画理论将佛教思想的自然佛性论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上,将“神、道、心”的概念契入其对绘画的论述中。石涛、扬州八怪的禅画一体影响着中国画的传统,即便在西方绘画盛行的清末,虚谷的空荡禅定的画风仍然是绘画界一道独特的风景。蒋兆和的画风超然象外,大面积的留白运用更呈现了空灵清净的“禅那境界”。他将老庄哲学和禅学直觉融入画中,创作出了“得自天机,出于灵府”的画作,在写实的基础上将禅学的空灵和画作的简约疏放相得益彰,形成了现代中国画的宗风。
关维兴的水彩人物画注重画面的真实感,运用色彩和水色语言来营造感性的画面世界。对称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完美形态,对称在和谐完美中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庄严、秩序、安静、平和。在艺术设计中,对称是有机生命的完美的形式体现,纵观世界的建筑或是一些艺术形态对称之作也是比比皆是,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当中,中外很多古代建筑、教堂、庙宇、宫殿等都以“对称”为美的基本要求.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关维兴的《苗族少女》中背景的细致描摹和人物神态的刻画都为画面的真实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呈现出明显视觉动态的艺术世界。
3对中国画和水彩画异同的思考
3.1艺术传统的差异
中国人物画和水彩人物画在表现技巧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艺术传统上的差异表现。中国书画注重创作者内心感官的独特体验,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内心参悟的过程,是和禅宗的心灵顿悟相吻合的,禅宗以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因此从一开始书画就和禅宗结下了不解之源,由以佛教为题材的书画传播着佛学,对佛教禅宗的发扬光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传统书画以心灵的修行为创作的源泉,中国书画为禅宗的发扬提供了难得的“道场”,[4]将外物的灵动之美内化为心灵的顿悟,通过内心的精神修养来外化为对自然美景的描摹和展现,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又实现着心灵的参悟,对禅宗的直觉起着精神的助推作用,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是故至人无为,大至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中国书画广阔的自然情怀和舞动空灵的美是禅宗参悟的道场,为禅宗的直觉提供着最深沉的内在动力。西方水彩人物画注重写实之风,从古代流传下的严格的比例、细致的描摹都是水彩世界的独特语言,艺术传统的不同造成了和中国人物画对人物描摹的不同展现。
3.2审美思想的不同
美学是和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从古陶器的纹饰到柏拉图的美的感知,从中庸和合之美到空灵、超体验的美,传统审美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体系。蒋兆和与关维兴的人物画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两大审美思想的差异性。
3.2.1西方传统审美理念
西方美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艺术,奴隶主的穷奢极欲和华美装饰造就了艺术性的建筑饰物和匀称的构图。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美学家提倡和谐的比例美,将几何的结构美和人体的匀称美结合在一起。帕拉图从形体内化为精神的真善美,将美作为形式和精神的融合。对形体的美的追求一直是西方审美的主流,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美论、康德的“依存美”以及黑格尔的“感性美”无不是美的形体表现。
文艺复兴将艺术的和谐和自然的形体美融合在一起,达芬奇的“镜子理论”将美的创作成为自然美的反映,将主观的观察角度和审美环境的变化注入到对美的创作上来,美的反映是那个时期的主流。均衡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平衡是运用大小、色彩、位置等差别来形成视觉上的均等。均衡是对称美的一种反映,它来源于自然事物在力的状态下稳定存在的视觉感受,所以均衡是力与量的视觉平衡。西方美学发展的轨迹是在外形美的道路上不断开创和延伸,将和谐的比例、匀称的构造、完美的背景在美的关照中不断创造出美的愉悦感。
3.2.2东方传统审美理念
东方建筑在恢弘和巨大中诞生了壮烈美,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都以超越人类的极限方式显示了东方独有的艺术美,彰显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力量。东方艺术注重内在精神的魅力,诗歌文化、佛学玄理和中国水墨艺术都将意境美推向了极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想象留白和国画艺术的点墨显江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后的禅宗,将心灵的顿悟和心境之美作为美的极致,“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观将意境美作为了美的标准。
中国画艺术注重以形显神,将“神似”“神韵”作为品评艺术的最高标准,将美的精神借助艺术的形体传达出来。中国人物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物我合一的精神至美,将自然的形体美注入了神韵,彰显着空灵的美学意蕴。
4 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画与西方画简要地讲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分类不同:中国画分为工笔、写意;另一种分法是山水、花鸟、人物等;西画分为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
二.对颜色的理解不同:中国画的颜色不追求真实,特别是墨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黑色,甚至不能作为黑色,古人说“墨分五色”,尤其是其在干湿浓淡不同情况下的千变万化所显现出的韵味是西画中的黑色远不能比的,这同时也给中国画在色彩上的表现带来了困难,有待于现代画家们去探索。
三.对刻画对象的理解不同:中国画不注重写实而重视写意,即借物言志,致力于表现画家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山水画是客观环境中不可能存在的形象,与西画的风景画有本质的不同。
但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绝缘,国画是中国的国宝,讲究笔法,力度,神韵,分为写意,工笔等门类。画面潇洒,清新的感觉。油画起源于西方,有古典主义和后现代印象主义等很多门类。它们之间要想进行融合,就必须要舍弃自身的一些东西。
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国画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并要以正确的艺术见解表现其艺术内涵的深度。中国画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新的发展,才能够提高其艺术价值,提升国际地位。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人物画和水彩人物画具有共同的审美特点,但在线条运用、色彩渲染和构图等表现技法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画艺术注重以形显神,显示了美的形体和精神的有机契合。中国水彩画,以其恢宏博大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实而空灵的美学品味,已显示出浓郁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特色。蒋兆和的人物画的因其采用的色彩都为纯色的缘故,色彩运用较为响亮,各种线的运用来表现神采以及动感,而在水墨人物画中的线的作用更是被强化,洒脱、飘逸,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写实的基础上将禅学的空灵和画作的简约疏放相得益彰。关维兴的水彩人物画以造型为基础的,遵循光影造型的,而且色彩也注重写实性,所以更注重写实手法的运用,同时,通过色彩搭配的表现来烘托作品所散发出的主旨以及内涵,巧于构思,善于勾勒生动真实的场景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运用色彩和水色语言来营造感性的画面世界。中国人物画和水彩人物画在表现技巧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艺术传统和艺术审美的差异表现,中国画尚写意而西方水彩画尚写实,中国人物画的意蕴审美和西方水彩画的形体审美都带来了艺术上的差异。未来中国人物画必将和水彩画在共融发展中获得艺术的创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2]丰子恺.丰子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3]姚慧.浅谈禅宗的直觉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1期.
[4]黄铁山;中国水彩画回顾、现况和展望[J];美术;2006年11期
[5]陶世虎;走向繁荣的当代中国水彩画[J];美术;2006年11期.
[6]杨成寅艺术享受中的思索——观X画家陈忠藏水彩画展[J];美术;1995年12期.
[7]邵学海;水彩画中的文人气息[J];艺术界;2005年02期.
[8]黄铁山;中国水彩画百年一回头[J];中外文化交流;2006年12期.
[9]娄师白;我对中国画艺术的认识[J];荣宝斋;2005年01期.
[10]张洪亮;试比较中国水墨画与西洋水彩画之异同[J];美术;2002年03期.
[11]李亮之;徐坚水彩艺术初探[J];书画艺术;2004年04期.
[12]李刚;追求独到走向崇高——中国画艺术创作心得笔谈[J];美术;2004年08期.
[13]杨奠定;水彩画艺术[J];中国书画;2004年03期.
[14]吴琼.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
[15]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16]叶俊东.探析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文海艺苑.2010年8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