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龄人口消费方式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老龄人口消费研究已经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数的激增带动了相应细分市场的消费,故而针对老年人这一消费群体进行相应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老龄人口消费研究已经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数的激增带动了相应细分市场的消费,故而针对老年人这一消费群体进行相应的细分研究就颇有必要。但是,我国此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关于老年人消费及其行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不足。本研究针对以上情况,进行了下列研究:
  首先,人口老龄化特点和消费方式基本涵义的研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从理论视角阐述老龄人口发展速度快、绝对数量大、各区域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和消费方式的基本涵义。本部分主要用理论视角研究人口老龄化特点和消费方式的定义。
  其次,老龄人口消费方式的基本特征研究。本部分主要是对老龄人口消费方式中求实性、习惯性、方便性、补偿性、服务性、自我消费与利他消费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城乡区域的老龄人口实际经济和保障能力进行分析。
  再次,老龄人口在消费需求中的研究。本部分主要采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了解老龄人口在服饰消费、饮食消费、住房消费、交通消费以及休闲娱乐消费等方面的需求研究。
  再者,老龄人口消费方式存在问题的探究。老龄人口消费方式复杂多样,就年龄而言无论从生理、心理还是社会经济等方面都与其他人群有不同的消费特点,因此影响老龄人口消费方式的因素也相当复杂。本章主要综合上述的调查研究,对制约老龄人口消费方式的供给约束、养老方式、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来进行剖析。
  最后,老龄人口构建合理、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的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上述对老龄人口消费的特征、需求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从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得出构建老龄人口合理、科学、健康消费方式路径的结论。
  通过社区服务及老年用品促销、商贸流通业的老年消费购物节营造搭建区域老龄人口消费平台,同时以休闲旅居、保养保健、社交及心理等方面进行接合国外先进发展经验的对比建设,借机带动并获得当地XX行政要务治理方面的更大的老龄人口消费改善支持力;针对老龄消费的专业化服务及配套支持不足,鼓励企业以促销为突破口,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筛选有竞争力企业继续参与老龄消费的专业化产品提供和市场覆盖,构建营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类咨询队伍,配备医疗护工、生理理疗师、义工等养老支持力量岗位,企业利用市场、资源集中优势培育相应人才,国家XX以税费减免为主进行配合措施。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步入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深化发展的加快,中国老龄化进程叶正逐步加快,目前我国年龄在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1%,并且具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预计至本世纪20年代左右,老年人口数将达到2.43亿,并占到当期总人口数的17%左右,届时60岁以上老龄人口在中国将逾4亿大观,其对应的老龄人口消费市场将呈规模化趋势增长。而另据中国国家老龄委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总需求量超10万亿元人民币,但反观目前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市场总需求的10%。故而引起了诸多学者对老龄人口消费方面研究的关注,但目前很少有学者进行老龄人口针对性的区域研究,笔者认为针对区域进行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老龄人口消费及其行为的研究室有必要也是有价值的。

  1.2文献综述

  针对于老龄人口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此间,经历了不少沿革。1939年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学研究中心组织———“老年研究会”成立,并汇集了包含医学、心理学和生化学等领域在内的各项成果,而时至1958年,则由1947年,X加州退休教育工作者EthelPercyAndrus博士创立了“全国退休教师协会”也称“X退休者联合会”(TheAssociationofAmericanRetiredPerson,AARP),成为迄今为止对世界老年学认知与研究最为重要的研究服务机构之一。
  而老年学获得与营销学的关注及后来的结合研究,要始于上世纪60年代,即1958年的道奇,曾基于其对老龄人口的研究预言了70年代老龄人口市场即将到来,并且在其中发展迅速,将在80年代成为消费热潮不断叠加出现。
  但是尽管如此,老年人口的消费及其行为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幼稚期(infancy),而不少发达国家在二战前花开深入老龄化社会,受惠于西方国家普遍的制度规范,老龄人口事业及其相应产业发展较为规范,获得了较为平稳的发展,这也是这一阶段西方老龄人口及其消费和产业相关研究成果偏少的原因之一。
  老龄人口产业相关研究在这一早期阶段主要集中于研究对象的宏观范畴的探讨,主要进行了对于生活水平相对富足的老龄衍生市场开发研究,涉及学者主要有Dodge(1958)、Reinecke(1964)及Goeldner和Munn(1964)和Goldstein(1968)等人。其主要的代表性研究特征为,将老龄人口发展过程中的老龄市场细分做一种普通市场的延伸,并未将其定位成具有显著区别特征的全新细分市场。(Tongren,1988观点)。
  时至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开始将老龄人口市场作为一种独立的市场细分门类进行价值研究,逐步将研究对象细化至微观层面,老龄人口的具体消费逐渐被关注并被列入研究对象队列中,这期间出现了诸如针对老龄人口的消费行为习惯进行研究的Martin(1976)、Mason及Smith(1974)以及Tongren(1977)等人,消费价格感知与意识方面,主要有Anderson(1976)、Bernhardt及Kinnear(1976);消费信息源对消费影响的研究,主要有Schiffman(1971)、Phillips及Sternthal(1977)等人;以及涉及消费过程的信息处理策略和年龄差异等方面对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有Phillips及Sternthal(1977);和后来专门研究消费者消费投诉的Gelb(1979)Bearden和及Mason(1979)等。
  上世纪80年代,RenaBartos(1980)于《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一篇文章,并首次提出了成熟市场概念,指出均龄在50岁以上人群构成但在消费购买和具体的生活方式上差异较大的构成市场,这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对老龄人口消费市场进行科学界定的学术文献。与此同时,该时段老龄人口消费已经被定义为专门分类市场成为学界共识和研究的共同视角之一。并且从中激发了人们广泛的研究视角开拓,从原先的单一走向多元,其中主要有
  老龄人口的细分及其变量和基于模型的实证研究,实践的学者主要有FitzgeraldBone(1991)、Goulding(1999)、Sherman及Schiffman(1984)、Bartos,(1980)Moschis(1993);针对老龄人口性别差异的消费研究如Sherman等(2001);消费者自我感知的有Barak及Schiffman(1980))、消费市场互动与支持的Smith及Moschis(1985)、Kang及Ridgway(1996);老年消费中的产品与技术创新,主要有Lunsford及Burnett(1992)、Gilly及Zeithaml(1985);
  研究消费环境对消费行为影响的Lumpkin等人(1985))、消费行为对广告反应的Greco(1989)、Tepper(1994)、
  老龄消费心理中的角色转换对其消费行为影响的有Schewe及Balazs(1992);老龄休闲活动对消费的影响得有Siegenthaler及Vaughan(1998)以及老龄消费的互联网运用态度及实际使用的有Eastman及Iyer(2004)等。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美乔治亚州大学营销学教授GeorgeP.Moschis创建的成熟消费者研究中心,是世界上老老龄人口消费行为研究的重要团队和组织机构之一。
  综上而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研究发展,老龄人口及其市场和消费行为的共同结合研究,其行为特征异质性已获公认,老龄人口的消费不仅影响深远,也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反观目前,老龄人口消费的诸多概念并未等到学界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其中规定老龄人口消费问题,是影响到今后老龄人口消费及其规模的综合研究成败的关键。
  老龄人口研究中的人口消费需求是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目前国际学术界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老龄人口的消费与其储蓄、收入变化退休等事宜联系在一次,学术界普遍持有的观点是随着退休而产生的生活消费成本相对上涨,则其个人收入维持作用的储蓄不得不出让一部分用于其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满足,是当前老龄人口消费的主要机制和模式,而接受子女赡养馈赠等则是相对较普遍但未能成为主要构成的因素。特别是建有社保制度的国家在其老龄人口面临自我消费的健康与保障等方面以及基本的生活消费,从而逐步形成在各国都具有普遍意义的“老龄朝阳产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夕阳产业”。同样,国内学者也普遍支持这一观点,并认为老龄人口消费的相应产业是弥合国家就业缺口的良机,特别是目前城市老龄人口的人均年消费额度在4000元左右,但全国却有近32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对于存在传统消费观念束缚而主要以继续储蓄代替完全消费的财产处理方式,对于广大老龄人而言相应缺少消费的强劲动力,而自身消费观念历来的相对陈旧也使得老龄人口消费及其产业发展较缓的原因所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产品需求。

  第二章老龄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2.1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高。

  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的升温,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各项制度及社会治理配套也逐步改善。特别是经济增长中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城乡二元制状况改善下的农村住户相应的社会服务及医疗保险制度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共和共建国初期,我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人口达2485万人,仅占当期我国总人口数的7.5%左右,至70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国家对于医疗保障事业的重视及政策支持,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与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在1970-1990的二十一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总人口占比,平均每年递增月0.09%,其中199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已经达到6314万人,占据全国总人口数的8.6%,而时至1999年,我国正式进入人口学意义上的老龄化社会。所谓老龄化社会指的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在1999年参照此新标准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参照2000年“五普”数据结果,可发现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已经分别达到10.45%、7.09%;同时,以2005年为例,该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增值10045万,相较2000年的年均增幅为2.8%,而六十五岁及以上老人的总人口比重由7%提升至14%,增幅翻倍,同样滴,以“六普”数据结果显示,我国没钱的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771亿,65岁及以上人口则对应地达到1.1885亿。这就说明,在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稳中有增,且增幅趋快。另据相关专家预测,我国将在2014年左右拥有超过2亿的老年人口,2025年为相应的3亿,2040年则为4亿,并继续稳定在大约3-4个亿之间的水平,也就是说不难看出,按照专家的预测世纪上半叶,我国的老年人口年平均涨幅将超过2.3%,这一目前世界上罕见的人口老龄化规模发展,不仅给中国XX治理及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负担,也呈现出了其特有的老龄化进程特色。

  2.2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制约不均衡特点

  鉴于我国东西部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差异,相应地区的社会结构治理和管理保证措施等均存在相应的差异,故而造成我国在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各不相同。而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不断的青壮年劳动力向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聚集迁移,导致一定规模的留守老人群体形成,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老龄人口分布特征之一,从而使得老龄人口总量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其特有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特征,并且特别突出地表现在我国的东部集中,中西部地区递减的纵向差异化特征。据测算,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老龄人口分布为六十五岁及以上老人比例超越现行国际通行标准的7%,且早在2000年便已达到11.46%的规模,仅以上海市为例,该市早于1979年便进入区域人口老龄化社会状态,其中2000年该市拥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达238万人,占到上海市全市总人口比重的18.5%;但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偏低,整个区域在同年期的老龄人口比重低于5%,而我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须在2012年末才能进入1:3的老年型社会行列,而西藏自治区则要等到2023年才能进入该阶段,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明显影响。

  2.3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协调匹配

  根据社会学研究分析,按照一般的社会发展进程,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学意义的人口发展均是在国家或该地区进入完全意义的经济现代化规模程度后,进入相应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或者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呈现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及经济发展的同步,也就是说基本以“先富后老”,或者至少“富老同步”。而对照我国,则是先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期,正是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实力处于欠发达的1999年,以衡量一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人均GDP而言,我国当时这一测算数据仅为780美元,而发发达国家对应数据则为5000~10000美元,这就说明我国率先进入了“未富先老”社会进程,而时至2005年,我国的人均GDP也仅为1703美元,与迅速发展的国家老龄化社会进程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应水平远远落后,也就说相应的物质基础事实上并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诸多严峻的社会治理和管理供给问题。
  另外我国老林人口还具有农村老年人比例显著高于城市;人口高龄化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态势并存;老年人口失能比例高且抚养比大。这都对与老龄人口的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章老龄人口消费特征分析

  结合老龄人口的消费特性及其消费行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调查分析,进行基于老龄人口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3.1老龄人口带动的消费市场规模发展

  根据人口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于2000年拥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2亿,约占国家总人口数的10.2%,而此时,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了一定的纵向时间发展的特有特点,即人口多、老龄人口或其对应的家庭收入规模增长、老人相应的需求增多的总体特点,而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一体化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我国大批量青壮年劳动力投入到全球价值生产的产业中去,呈现出劳动力的产业聚集迁移,而其所形成社会人口学发展结果之一便是“空巢家庭”和相应“空巢老人”群体的出现,且同时还差生了相应的丧偶老人和独居老人群体等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部分群体出现,相应的老龄人口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并迅速发展,伴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占据世界同年龄段人口总量近五分之一,且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以大约3.32%的规模递增,而这一增速超过我国总人口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老龄人口增长是国家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且据人口学专家预测,我国将在2030年获得5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3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0%左右,在这一发展进程中,老龄人口消费将成为一个独特的市场组成而长期存在。

  3.2(二)老龄人口消费心理特征

  虽然大多老年人在其家庭收入、个人消费现状及偏好间存在较大差异,但老龄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也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一致和行为趋同,并且存在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差异化特征,而针对老龄人群体的消费进行心理、行为方面的研究也有助于掌握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习惯规律,从而为树立相对科学健康的老年人消费提供指导参考。本研究首先针对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心理特质详析如下:
  3.2.1消费惯性依赖心理
  与年青一代不同的是,许多老年人由于长期一贯的生活习性和习惯形成,其消费也逐步呈现出相对较为稳定的消费行为习惯,而老年人在进行自身消费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生活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和消费辨别能力。在具体的消费商,则表现出对于消费商品对象的依赖习惯,和固有品质或品牌的稳定性选择刚性,这种消费行为习惯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难以改变。特别是,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老年人,虽然对于层出不穷的商品,老年人不能很好的记忆,但往往对“老字号”记忆犹新,这往往是老年人消费者在其年轻时使用过或具有相当品质稳定性的商品。而这中国消费心理依赖惯性,在老年消费群体中,往往又不以任何的外界刺激为转移。根据一项针对老年人消费的行为调查显示,在进入超市进行消费的老年群体中,有79.7%比例的消费者选择了规模相对较好的,且品种齐全的超市进行消费,且其中有近89.1%的比例进行传统品牌的选购。
  3.2.2理智消费心理
  由于老年人的消费心理特质中存在对于传统品牌,特别是“老字号”产品,由于老年人普遍持有自身具有相对较为丰富的产品消费知识与经验,其又具有与青年消费者相比较长的消费时间,老年人在进行消费时往往呈现货比三家的谨慎消费心理,不仅在消费前倾向于选择进行消费商品信息的比对,问询,而且往往选择进行同一类别商品的不同商家间的全面了解,并在进行深思熟虑后进行慎重的消费选择。这一消费理性心理特质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3.2.3消费产品结构的老龄化特征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对于消费的需求还呈现出一定的老龄化产品倾向特征,一般而言,我国老年人消费的产品倾向主要以食品和医药保健品为主,且占其消费支出的主要构成部分。老年人普遍认为,相对与年轻人的电子或时尚类产品消费而言,应以健康为消费心理主题,因后者是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心理选择趋向,同样,一般用于穿着和使用或出行及旅游休闲方面的支出也不应成为消费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表明,我国老年人消费支出中每月近40.3%的左右比例。并且,老年人中普遍认为消费即花钱,而花钱应该主要形成能够改善生活实效方面才能构成消费的动机,故而呈现出我国老年人消费的产品的老龄化特征。这也是由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消费心理年龄决定的,同时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影响,随着医学水平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普遍认同应在消费中对食品和医药保健品加以对其自身的健康改善,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其在身心健康方面的需求呈现集中化趋势,故而其消费产品结构呈现出集中性的老龄化特征。

  3.3老龄人口消费群体化特征

  作为老年消费群体,具有其特有年龄结构基础特征的行为共同点,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整体而言,我国老年人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有如下特点:
  3.3.1求实性消费特征。这一消费群体特征指的是,老年消费群体在其消费选择的行为表现中,集中展现其求真务实的作风,特别是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大潮时,其选择往往倾向于实用性较大,而美观和欣赏性相对较少的产品。求实性主要包括商品自身的实用性、商品价格的合适性和商品服务的可获和可靠性。老年人在进行消费选择时不仅首先需要考虑选择商品是否具有亲民的价格或合适的性价比,也对商品是否具有易用、实用的特性进行考察,并对商品所提供可靠服务具有相当权重的考虑。
  3.3.2习惯性消费特征。与青年消费群体有所不同的是,广大老年人在进行消费时往往选择自身的怀旧心理感受,特别是如今产品消费包装和使用中业逐渐注重对于产品在其时间维度上的“老旧”、“复古”特征凸显,当然这一消费行为特征也阻碍了不少老年消费群体对于新事物选择的学习和接受,特别是那些功能虽复杂但功效远高于老式产品,这一部分产品就不能很好地被老年消费群体所广泛接受。
  3.3.3方便性消费特征
  方便是老年人生理变化促成消费生活变化的自然走向,方便性消费是生理变化的必然结果,它一般表现为对购买和消费两个方面求方便的要求。这一特征主要是指老年人在进行消费行为选择时,往往考虑其消费品的整体易用和易获得性,对于那些包装华丽而复杂,使用功能繁杂,注意事项较多的产品则往往采取不消费行为选择;而随着老年人身心特质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进行易用品及合乎老年人消费技能水平的产品进行消费选择,特别是那些仍保持与老年人年轻时消费品包装或传统使用功能的产品,有独特的消费心理依赖,进而形成其习惯性消费行为特征。
  3.3.4.补偿性消费特征。所谓补偿性消费,指的是广大老年消费群体因当时消费条件相对低下,或不具备相应消费条件但存在消费欲望的商品,在今后的消费中存在完全的消费可能及消费能力时所希望实现的消费。对于广大老年消费群体而言,这一消费行为特征主要是其特有的年龄心理特质所决定的,也是其心理自我修饰平衡的一种现象。
  3.3.5.服务性消费特征。这种消费行为特征分类主要针对老年人因不具备强盛的消费自主能力或消费预见力的情形下,厂商或消费场所所能提供给老年消费群体的消费服务,从而进一步弥补老年生活及其消费能力不足。
  3.3.6.自我性与利他性消费特征。老年消费群体中的消费行为还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性和利他性。其中自我性主要是指老年消费群体在其消费行为中主要选择适合于自身消费需求部分的消费行为选择,并且绝大部分主要集中于上述分析中的老年型产品的消费购买;而后者则主要指的是以有关家庭子女或亲戚邻里产品需求的相应消费,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帮忙子女进行的生活必需品采购,或代为采购的邻里亲戚所需产品但又无法自行前往购买的部分消费。
  3.3.7.情趣性消费特征。
  基于不同于青年人的老年消费群体的生活阅历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老年消费群体在其消费行为选择中往往集中呈现出与青年消费群体不同的情趣特征。对于广大老年消费群体而言,平和、怀旧、朴素、典雅或深具内涵的消费特制追崇是其主要的消费情趣所在,而相比之下年轻消费群体则主要以丰富、绚丽、时尚或激情富有挑战性或相比之下相对偏于精神而非物质的消费情趣选择,故而老年人消费又呈现出与青年消费群迥然不同的消费情趣行为选择特征。
  (中国老年消费市场研究论文.docx)
  中间穿插数据调研:(理1全部性别、年龄、文化和城乡区域的消费选择行为差异性理1)

  3.4(四)老龄人口消费选择差异化特点分析

  3.4.1.老龄人口的消费行为选择性别差异
  消费选择在消费行为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涉及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的对立。本文将对城区老年人“性别’’和“消费选择”进行差异性分析。首先,本文对城区老年人“性别”和“购物时主要考虑哪三项因素”两个变量进行交叉列联分析。
  由表4—6可以看出,可见怀化市城区老龄人口在进行其消费购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商品质量功能”、“商品价格”、“商品的需要程度”,而其中怀化市城区老龄人口中的男性对于消费购物的“品牌”、“商品的需要程度”、“购物环境及保障可靠性”相对重视,而相反,女性老龄人口在消费过程中对于“商品价格”、“商品需要程度”及“商品外观”相对重视于男性。
  也就是说,对于怀化市城区老龄人口而言,其在进行购物消费时,对于品牌存在消费影响因素差异,且女性老龄人口相对男性更注重品牌的质量,而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售后服务等内在质量因素。
  而在消费场所环境类别的因素中,怀化市城区老年男性与女性均将场所远近、商品质量及价格合适性纳入考虑范围,并持有重要性相对排序。但其中,该城区老龄男性相对女性更为关注消费购物的距离远近,而女性则相较之下更注重价格与质量的适中性,而在排向相对靠后的几项影响要素中,女性对于消费对象的品牌和服务相对关注弱于男性,但消费折扣信息与商店名气则为其主要关注的消费影响因素。
  由表4—9可知,上表显示报告了怀化市城区老龄人口消费过程中关于同类产品档次选择的因素考虑,并呈现出不同性别老龄人口对于该想考虑因素的差异,其中怀化市城区老龄人口中的男性明显在产品档次方面较重视于女性,特别是对于价值相对较大产品,男性更多于女性老龄人口倾向于对高档商品的选择,而后者则以中档产品选择居多,这就说明了在商品内在品质的追求中,怀化市老龄人口男性相对集中于女性,并且根据产品进行分情况选择的消费者更多。
  类似地,消费购物中的议价便利性,怀化市老龄人口同样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显著地相较男性注重议价可能性。
  3.4.2.老龄人口消费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关于文化因素,本研究针对怀化市城区老龄人口消费进行了有关于文化程度和消费购物主要考虑因素的三项因素排列的交叉列联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怀化市城区老龄人口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影响其消费购物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排序为“商品质量与实效”、“商品价格”、“商品需要程度”,且其中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老龄人口在其消费行为选择中对于商品品牌和场所及环境相对更为重视和酌情考虑,而随之则“商品价格”、“商品需求程度”、“他人观点影响”考虑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则逐步递减,
  上表则表述了对于名牌产品消费购买过程中的不同文化教育水平程度的影响,其中在怀化市老龄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程度老龄人口相对更注重质量和品牌受欢迎度,而其对售后等质量因子影响因素关注较少,也就是说这一文化水平层次的老龄人口对于产品认知相对停留于较浅层次。
  类似地,在怀化市老龄人口的消费场所因素影响排序中,不同文化程度差异也较为显著,多数初中级以上文化程度老龄人口选择以大型购物中心及超市进行购物,而小学或更低文化水平人群则以杂货或集散型早夜市为其主要购物场所。
  而上表则则显示了怀化市老龄人口在进行消费行为选择过程中对于议价因素排序的文化程度差异,其中文化程度越高,则选择从不或很少进行过议价行为的老龄人口数量在逐步增加,而经常选择该行为的比例在显著下降,且这一差异化趋势并未在男女性别中获得明显的区分。

  3.5中国老龄人口消费偏好与消费行为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算深化发展,我国商品经济不断进步,其配套的服务也逐步升级。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也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培养着人们的消费倾向及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我国老年消费群体不仅呈现出传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偏好,也呈现出部分的新消费趋向。
  3.5.1我国老年消费偏好的发展状况中国老龄消费偏好的一般特点
  自上世纪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老年消费群体呈现出自身所特有的消费心理及行为选择特征,但限于产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老年消费所对应的产品及服务相对有限。我国老龄人口消费呈现出一定的偏好发展状况变化:
  首先,注重经济实惠与方便舒适。基于老龄人口的年龄基础及当前普遍的老龄人口对应的家庭状况,诸多老龄人口消费群体往往在其消费过程中呈现商品经济实惠的偏好维持,也别是中小类商品更能体现这一消费偏好特质,并且老年人消费还具有相应的节俭和节省偏好,这主要是由目前老年消费群体基本都经历了物质生活相对不富裕的阶段,而艰苦自立的生活作风也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如今大量文化影视作品中同样传递的年代战时优良生活作风的反复宣传,也致使不少老年消费群体在进行消费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消费节俭作风;另外,大多老年人在心理选择取向中往往包含对于家庭消费的整体考虑,经常以家庭消费安排来着眼考虑自身的消费活动及偏好。(王兰英,1999;刘泰洪,2001;何纪周,2004等)。
  同时,商品消费选择的便捷、便利偏好也是较为集中的老年消费群体性特征。老年消费群体虽主张生活消费的节俭,但也并非一味追求低价格,但主要注重产品性能和适用性(应斌,2005),特别是在上述调查分析中,广大老年消费群体往往选择适合其消费倾向的忠实使用品牌,或者相应的老字号,这不仅是上述分析中的消费心理特质,也是这一消费分类群体的普遍消费偏好所在。(石雪冬,张海莲,2005),并且这一消费倾向性和偏好往往应其对品质保障的注重而延续至下一代,使得消费倾向在下一代中传承。
  再次,隔代消费倾向化的明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广大青年消费群对于家庭的汽车或住房消费有所压力。这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的老龄消费群体而言,是一种必然的消费偏好发展趋势,由于目前全国普遍上扬的房地产购置成本趋势,而交通拥堵问题又难以解决,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房产购置的选择和出行的汽车购置,而对于刚刚步入社会进行初次就业或事业积累不足的青年而言,购房购车着实存在不小的压力,目前广大老年消费群体又都具有家庭整体利益的消费倾向思考,故而为子女进行房产、汽车等消费大件购物的消费需求也逐渐上升。
  同时,由于目前广大中老年及其家庭对于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关注加大,医疗和保健品消费也逐步成为消费需求偏好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何纪周,2004),这不仅表现在广大老龄消费群体对于保健食品和医疗保健用品及家用医疗器械的消费偏好,也同样出现了诸如饮食医疗健康卫生性的服务咨询类消费需求偏好。
  3.5.2中国老龄人口消费行为的新趋势
  时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相应的老龄人口消费在消费心理特质、偏好和行为选择上发生了相应变化。不仅具有追求经济实惠和节俭实用、注重老品牌、老字号及大多医疗保健用品的心理及偏好的选择行为特征之外,还形成了一定的新特征趋势,详析如下:
  3.5.2.1传统型消费向品质型消费过渡追求时尚和高品质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老龄人口消费行为在其心理特质和偏好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快速增加,有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在进行自身消费选择时形成其独有的较高层次追求。在这一点上,老龄消费群体中间存在“传统型消费心理”和“开放型消费心理”两大类型(又称“满足型消费心理”和“时尚型消费心理”),而这其中分别对应了两类不同的消费行为及偏好,其中前者主要针对其自身或所在家庭的基本型消费需求的满足,无论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丰裕程度如何,均进行着相对稳定的一定程度的家庭代表消费;而后者则主要变现为对于生活的追求与热爱,特别在心理特质和偏好上着重于生活品质的改善,而非基本生活的满足上(陈士嘉,2002)。前者主要集中于实惠和经济型产品的长期性中低幅度的消费行为欲购买,而后者则往往表现出短期、偶然性和较高集中度的消费行为购买。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化和改善,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消费群体会出现并持有后一种消费心理倾向与行为选择,不仅仅将自身消费锁定于传统的吃穿用,而是将其拓展至较高层次精神追求或科学合理性等方面上来。刘超、卢泰宏(2005)
  另外,随着我国离退休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多老龄人口群体选择退休而不是继续上岗,这就为其消费选择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呈现出持续和变化性、有限性和选择性、节奏性的三类时间维度消费特征。(IsabelleSzmiginandMarylynCarrigan,2001),即随着经济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化方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在进行消费行为选择时出现了相对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开始追求消费的平和与合理,从而可以在其自身消费过程中不断坚持货比三家,并形成针对品牌依赖粘性或实惠打折等信息的购买不定期、不定点特色;而上述分析中所指的坚持自我及家庭发展或甚至个性张扬的老龄人口消费群体特性也逐步呈现,表现出了传统产品消费的相对有限,往往不再将眼观局限于产品质量的“好与坏”,质量的“高与低”,更将其消费心理锁定于“是否中意或喜欢”的焦点;另外,随着老龄人口消费进入了情感和精神需要的阶段,非物质性产品消费在老年消费群体中的逐渐增多,诸如文艺、旅游等产品消费的时期性凸显,这就造成了老龄人口消费的间歇性。(曾智,2009)。
  3.5.2.2年龄层差异及精神消费追求
  本研究认为,具有不同健康状况及原先职业背景及受教育程度都对老龄人口消费构成不同的影响,甚至性别也对老龄人口消费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基于生活形态不同构成的消费心理及行为特质是相对较为稳定的,故而生活背景的各类要素均可对人们的消费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罗纪宁(2003)。而不同生活形态对于消费心理特质和偏好及行为的影响各不相同,特别是各年龄中的老年层,消费差异最为显著,其受到整个心理系统功能决策,及环境和心理作用的影响也最为显著,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选择特征。(刘超,2005)。而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着实反映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且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实施,大多老龄人口在退休后选择离职的纯消费阶段。而老龄人口中以75-85岁为主的中高龄消费群与以55-74的低轻龄消费群,存在老龄人口消费的一定差异,前者相对还呈现出除基本物质产品消费需求满足前提下的自身精神或文化追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主需求和独立自主个性,具体表现为同学、校友与朋友聚会,老年大学进修学习需求与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购买上,以丰富其晚年生活。(Moschis,1996)(刘超,2005)

  第四章老龄人口消费需求及其行为实证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国家社会保障及医疗制度的完善,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老龄人口规模日趋激增,以每年月3.2%的增速,预计至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可增至3.1亿人,而这其中必然存在针对于老龄人口消费的专门化市场,为此,本研究进行了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基于大部分老年人对现有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持不太满意的态度,本研究实施以服饰消费、饮食消费、住房消费、交通消费以及休闲娱乐消费等方面的需求为问卷调查研究对象,进行问卷研究。

  4.1怀化市老龄人口服饰消费评估

  本研究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老龄人口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展开,经调查发现,怀化市老龄人口在其日常用品消费中的服装鞋帽等纺织品分部类别相对满意度不高,当问调样本对象在被问及是否满意当下老龄人口对应的纺织鞋帽和衣物等类别产品市场时,大约有受访者中的77%表示不满或仅选择一般及不太满意选项,而选择很满意的仅占10%左右,选择相对比较满意的为12%,表示十分满意的为1%;同样,在问及认为自身是否需要进行符合其老龄身份穿着打扮时,回答相对有必要的占41%,而30%选择十分有必要,也就是说怀化市老龄人口在穿着服饰上呈现出一定的消费重视程度,而并非完全的无所谓,可见老龄人口在其基本的日常消费也较为重视。
城市老龄人口消费方式研究

  4.2怀化市老龄人口住房消费评估

  而对于住房等消费方面,相对选择较满意或很满意的老龄人口占多数,经问卷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老龄人口的住房消费具有资金长期累积的习惯和一部分比例的单位福利分房等因素造成,从而获得老龄人口对于住房方面消费的相对满足。(见图2)。
城市老龄人口消费方式研究
  当然,怀化市老龄人口仍存在消费潜力可挖,这是基于问调现实,当受访者被问及是否有在一直两年内进行购房消费或有购房打算时,将近33%的老年人选择可能这一表述,(见图3),可见老龄人口中的购房等大件消费并非毫无市场或消费潜在机会可言,主要还是基于相对的适合性市场开发等方面因素。
城市老龄人口消费方式研究

  4.3怀化市老龄人口出行消费评估

  而在出行等交通方面的评价中,从问调显示来看,怀化市基本老龄人口对于现有交通相对还较为满意,近81%老龄人口选择交通便利性方面的表示为方便或较方便,而选择相对一般的仅为16%,认为交通便利性价差的则为3%,同样地,也表明怀化市老龄人口中存在交通消费市场的开发潜能,例如可考虑如何开发为老龄人口提供相对更为低安全隐患及顾虑、快捷和方便、实惠的集中化交通方式,以及相应交通工具的优化开发。
  城市老龄人口消费方式研究

  4.4怀化市老龄人口消费重要性排序评估

  而在怀化市老龄人口消费行为选择及其相应的重要性因素排序评估中,图4报告了相应的占据比例,其中食品类部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约28%,排序第一,二医疗保健用品及纺织服装类为17%、19%,排序第二;而交通需求和文化娱乐方面需求则分别为9%、13%。可见,怀化市老龄人口中随着其年龄增长,其食品以及相对显示基础重要性的医疗保健用品消费支出比例会逐渐增加,而老龄人口的相对集中的闲暇时间也为其选择文化娱乐方面需求增长。

  4.5怀化市老龄人口消费购买力

  根据上述调研,再结合需求与市场规模间关系,可分析怀化市老龄人口对应的购买力和消费市场规模。根据人口、消费购买力、购买意愿之和为市场规模的原理,怀化市老龄人口还是具有相当的市场潜力。特别是本次调查中,怀化市老龄消费者月均收入为688.4元,相对略高于632.4元的人均月收入平均值。也就是说,该地老龄人口消费购买力相对中青年有更大的市场潜能。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怀化市老龄人口相对较长期和集中的储蓄累积,而怀化市中青年在职人员相对闲暇时间较短,则在消费行为选择中呈现出相对老年人具有更高的比例其次,老龄人口自身负担相对较轻,而其子女也基本成人,有自我生活的物质支持,这就形成老龄人口相关方面消费;再次,怀化市老龄人口消费观念上的有效转变,

  第五章老龄人口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老龄人口消费存在多元复杂的特性,不仅存在自身年龄属性等差异,更在老年主体自身的身心构成上,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化影响,本研究从影响1老龄人口消费行为的因素出发,剖析研究影响其消费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5.1供给约束的影响

  作为全球性发展问题,人口老龄化在全球已不可逆转。相对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相对较早,而相应的其针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也早于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针对于老龄市场进行的消费品开发也相对成熟,不仅包含了广大老龄人口消费群体所集中趋向的吃、穿、住、行、用等各个领域的产品,但即便如X等老龄消费市场开发较为完善和成熟国家,其除保险业为广大老龄消费群体提供了相对集中的服务外,其他相关产品行业及市场也亟待开发。而对于中国而言,相应的老龄消费产品如适合老年人的食品、老年医药品、老年医疗保健用品及器械也亟待开发。(刘超、卢泰宏,2005)。特别是穿着使用部类商品,现有商场、购物中心、超市一般以男装、女装、童装等分类设置销售柜台,而鲜少有老年专柜。这不仅造成不少老龄消费者前往中年专柜的成熟款型进行服装选购,或者以非专门的服装销售场所进行选购,但往往造成颜色暗淡无光或款型相对不合适等现象产生,老年消费群的穿着消费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同样,以医药保健品为例,虽然目前我国该行业产品可谓琳琅满目,选择面丰富,但各类商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且在功能定位上相对老年用户模糊不清,在老龄消费者在进行选购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而逢年过节儿女购买的保健消费品也主要集中在针对中老年消费者的慢性疾病,专门针对老龄,特别是高龄老龄消费者的产品相对缺乏,这也导致相对局紧的老龄消费品供给约束下的相应消费不足。

  5.2养老方式的局限

  作为另一影响老龄人口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养老方式,在中国正经历着发展变化。对于老龄人口而言,随着其生理功能逐渐下降,其体力和精力也有所不足,因而产生了其生活方面的照顾需求,特别是生活中相对不方便或者有诸多疾病的老龄人,由于身体行动不便存在需要照顾的必要,故而形成了养老需求。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相应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时间、场地和人员的提供缺陷。因而催生了除家庭养老之外的社会力量养老方式,且在不同养老方式的逐渐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李大雁,2001)。
  5.2.1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龄人口消费。
  作为中国老龄人口家庭的传统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已历经数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孝道,诸多子女仍然选择以家庭方式及力量进行养老的义务责任履行。这种方式也在历代老龄人口家庭照顾中产生了日常生活照顾、经济财务保障及精神慰藉等效果。而正是这种方式也影响了普遍老龄人口消费群体特征,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为,广大老龄人口均选择除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考虑到子女家庭的消费支出及家庭公共支出,进而形成相对更为复杂的消费行为特征。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可知,老龄人口中的自我消费观和理他消费观构成不同老龄人口的消费心理特质。前者主要考虑除子女必要生活费用及相应的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之外,有关于其老年人自身相关方面需求的满足消费,而主要变现在精神层面方面,在消费中主要注重其自身在情趣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满足上,并体现出其自身的生活理念与价值取向和自我观念的实现上。冯丽云(2004)
  而作为普遍家庭养老一致的家庭成员组成结构,每个老龄消费者均会为家庭其他成员进行利他性的消费,特别是中国社会家庭中主动并积极地为子女进行支持角度的利他消费,这主要变现在对于自身生活相对节俭,而对于子女生活及其他相关方面需求则积极配合,这在中国具有相对普遍的意义。而更为特殊的是,低龄老年人群体面对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负担压力,成为“三明治一代(sandwichgeneration)”,即不仅要照顾子女的消费需求,更要注重对于上代老人的照顾,这一类老龄消费群体往往具有极少考虑自身消费需求,而需进行相对较多的利他消费行为选择。
  5.2.2社会化养老方式的发展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青壮年劳动力相对顾及家庭或进行家庭养老的比例有所下降。特别是针对于诸多独生子女或有长期外出求学、就职或自立家庭后,对家庭老龄人口的关注或赡养相对减少,这也间接促使了社会化养老或社会力量介入的养老方式多元化产生,进而促使老龄人口对于该方面养老方式的需求不断产生。同时,随着我国XX对社会化养老政策的重视与支持,并获得社会层面的广发关注,这也促使了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不断转变发展,诸多社会养老机构也应运而生,由此产生了由于社会化养老发展下的老龄人口消费行为变动。这不仅增加了老龄人口对于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更对有关于专业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消费增加,以及在基本物质产品消费需求有所保障下的精神层面和文化方面的需求有所增加。

  5.3健康状况的限制

  对于广大老龄人口消费者而言,在其退休后,存在大量的闲暇时间,而在自身健康状况有所保障的前提下,这一群体往往会进行一些出于自身兴趣爱好的消费。而往往老龄人口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有健康状况这一项考虑因素的影响。只有把握好老龄人口对于其自身健康的评估及其对于消费行为达成的影响,才能掌握老龄人口的消费规律,鉴于不同人群对于自身健康状况有不同的评估主观标准,部分老龄人口觉得老年时期健康要好于年轻时,而大部分老年人则较为担心自身健康状况,而即便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状况有较好评估的老龄人口群体,也会得到子女或社会救助力量在其健康方面的关注;而从老龄人口消费的自身分类来讲,无论是基本满足型还是时尚消费型,均注重了首要的自身健康。因为经过老年化过程涉及其生理、心理和环境变化,但任何一个老年人都会经历生理器官及机能的衰老,进而是其自身行动的不便及多重病患的产生,而同时,随着子女外出工作,老龄人的自身寂寞、心理失衡也逐渐产生,因而基本老龄人都会产生健康方面的消费需求产生,特别是在其预防疾病,就医或药物服用方面的需求,以及相关的健康咨询或社区活动等均会有所增加。

  5.4经济支付能力制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获得改革开放的成果,民众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来说,就城镇退休职工的老龄人口而言,不仅获得单位退休养老金,还基本能获得子女赡养费、历年储蓄的利息收入及一定量的额外收入可能,在没有债务负担的前提下该部分老龄人口相对获得较为广泛的收入来源渠道,因而作为老龄人口消费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其存在的债务可能也或者在年轻在职在岗的工作时期已经还清,或者则获得子女相应的财务支持,相对获得了较为闲适的消费心理环境。当然,由于存在较大的家庭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各个家庭及对应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而老龄人口的整体收入差异也导致了其消费层次的差异存在。构成这些差异的主要经济收入因素有:
  5.4.1养老金数量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改善进程不一,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老年阶段的收入也存在一定的配比差异,而且各地国民经济发展差异也存在对于当地老龄人口收入分配的差异化影响,而养老金水平差异则直接造成了各地老龄人口在消费的物质基础主要构成上的差异。当然,城镇二元经济的差异,致使同样为老龄人口的城镇退休职工与务农人员间存在最大的退休金获得差异,造成普遍的怀化市老龄人口消费能力差异
  5.4.2家庭子女赡养支付能力差异
  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一直存在下岗现实,而这部分家庭在经历工作变故后,相对缺乏求职信心,收入也因缺乏工资薪金的支持而显得不稳定,故而反过来由家庭老龄人口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支持,从而间接影响了老龄人口在这一层面的消费需求及购买能力。特别是上述分析中出现的“三明治一代”家庭,在经济支出上,老龄人口不仅要顾及上一辈高龄老人的生活消费支出,还要兼顾年幼第三代或年轻子女的相应生活负担,部分家庭甚至令这一群体的老龄人口成为家庭经济的主力。上述种种均成为影响老龄人口消费的重要因素。

  第六章改善老龄人口消费的对策建议

  针对于怀化市上述老龄人口的消费问题,本研究进行了基于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怀化市老龄人口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独特特征,不仅在横向上存在经济和物质基础差异较达特点,而且老龄人口时间跨度的消费价值挂念也有所差异。同时,在消费心理和选择行为习惯上呈现出相对的粘性,即历时数十载的消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改变,特别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相对稳定,以及家庭经济收入条件尚未获得彻底改观的情况下,难以获得针对老龄人口消费的彻底改观。
  当然,这不并意味着怀化市老龄天空消费情况及消费心理特质或行为习惯难以获得提升改变。相反,合理科学的政策配套支持,以及老龄人口消费市场的对应开发等措施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龄人口消费状况,同时获得在老龄人口层面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及政治方面的有益改善。
  为此,本研究建议从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背景,通过XX、企业、相关辅助部门、社会性服务机构及非营利性组织进行的多向互动,来进一步针对老龄人口消费群体进行细致、具体而可行的政策支持配套。总体上,以短期为目标,则主要借助老龄人口的职业对应属性及结构调整,或者相应特色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并配合老龄人口消费群体对应市场的积极开发来改善老龄人口消费更新率以及对应的消费心理观念等特质;以长期为目标,则主要以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破除及相应配套制度建设的改善,进一步规范与统筹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国家治理层面的老龄人口消费优化,并以老龄人口消费的政策激励扶持和内容创新为相关行业引导举措,来改善我国老龄人口消费情况,从而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目标科学合理地实现。基于本研究上述分析研究,具体对策建议详析如下:

  6.1短期方面的建议

  6.1.1.创新我国老龄人口职业缓冲体系,形成老龄人口延续社会化
  根据我国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而言,老龄人口的消费与其工作年限及相应的退休或停止劳作有相当关联。而目前的相应措施主要有适当延长工作服役年限、退休返聘等职业缓冲机制来从另一侧面调节老龄人口消费的收入基数。但这些都存在政策供给调整的一定机械性,不能很好地进行对于老龄人口消费心态调整和动机形成的激活。为此建议应从社会资源整合及各企事业单位基础情况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相对灵活的老龄人口退休机制,以及与其年龄及身心状况相对契合的工作机会调节,从而形成消费能力的压力转移方式提升,并结合社会力量与市场改善扩充进行相应的老龄人口消费激活。而同时,鼓励国家与XX治理,及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及各级XX与社区的进行相应的配套,不仅应重点做好与老龄人口消费开发的各项配套,更应彻底改变以往对老龄人口消费相应市场开发或政策配套工作方面的不支持、不重视观念;再者,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工作岗位具体要求,适当进行适合老龄人口的工作续留及返聘等措施,并在相应工资薪酬及养老保障配套上进行革新,从而带动相应的老龄人口消费有效增长。
  6.1.2.开辟市场的专业老龄化开发和老龄产品专业提供,提升老龄人口消费有效需求.
  根据本研究上述分析,其健康与年龄状况是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因素,结合我国老龄人口消费现状与环境综合情况,建议进行基于老龄化的产品与服务专门化提供,以改善并扩充老龄人口消费。可以尝试以市场开发的专业老龄化和专业化的老龄产品提供来加以改善。其中,前者是指企业在进行专门的市场开发过程中注意结合老龄人口身心特征的产品与服务的专业提供,包括涉及老龄人口的消费观念倡导与转变、老龄人口消费途径拓宽,老龄人口的消费专门针对性服务提供等;而后者,则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进行自身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相应的销售及流通环节中处处为老龄人口进行单独的考虑,不仅照顾到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特性,更是将老龄人口的消费心理特质、价值取向及消费行为选择进行相应的新产品开发融入,并在产品及服务的咨询上,进行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单列服务,进而提高其老龄人口消费力增长的潜能开发。
  6.1.3.培育针对老龄人口的金融支持产品,拉动相应需求
  对于涉及老龄消费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金融支持对于其进行消费具有一定的后备支持作用。为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鼓励有条件老龄人口或其家庭进行有关的金融产品选择,而为此,须首先具备适合于老龄人口在这一层面进行相应消费的产品可供选择,故而各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充分挖掘其业务或产品组合潜在可能,为老龄人口的金融产品选购提供可能便利,而其中的各保险公司更应积极拓宽渠道,加大适合老龄人口保险产品研发及宣传推广,配合我国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实施确保老龄消费者的金融投资安全。同时,各金融服务机构更应树立老龄人口消费不例外的观念,彻底消除老龄人口消费信贷周期及额度的歧视限制,特别可尝试包含老龄人口及其家庭经济实力基础的“代际金融”产品拓展,从而拉动了相对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老龄人口进行适应的消费选择。
  6.1.4.利用政策支持与产品研发及相应的服务配套唤醒老龄消费换新率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发现,怀化市老龄人口消费存在一定的依赖粘性,并且长期固定于几个品牌的消费,而由于老年人长期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且不存在快速消费性质的产品,这就使得老龄人口的消费换新率不高,也客观上影响了老龄人口消费的综合结果。本研究建议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关于选购产品和特殊产品的相应提供改善。国家可从政策角度调整各厂商企业对于老龄人口选购产品的消费换新率引导提供的鼓励和优待;同时各企业应结合市场和社会的反馈积极有效地实施消费品换新率研究与创新开发,从而以优惠、优待和市场宣传吸引等手段进行专门针对老龄人口消费群体的消费引导,同时以相当的服务支撑、价格减免和社区关爱活动等形式消除老年人消费心理顾虑及障碍,积极培养老年人新消费观和消费换新率观念,从而为其接受更为广阔的消费产品奠定基础。
  6.1.5.结合文化和氛围宣传,扭转老龄消费意识
  作为广大老龄人口消费者,其消费同样存在一定的粘性与被动,为此本研究建议加强有利于激励老龄人口消费的相关营销宣传和文化氛围营造。特别是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诸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相比我国先进的商贸流通业在一些与年轻人生活和工作较为密切关联的节日往往营造各种时尚的购物环境气氛,而相对重阳节等就显得较为冷落。这不仅与老年消费总体规模不大有关,也与部分商家的销售观念密不可分。由于营销学意义上的消费虚化,即以65周岁为界,之后的老龄消费在消费与使用上呈现分离状态,购买者不用,而使用者不买。然而,对照上述数据分析可发现,不仅怀化市,而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老龄人口消费过程的经济主体性活动的半消失状态,对国家相关的经济与消费刺激政策和鼓励措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呆滞。这就需要作为老龄人口家庭的子女进行其父母老人的消费观念更新沟通,不仅注重对其老龄父母的消费价值观进行分析,更应注重自身在赡养父母老人方面的消费支持付出;而对于国家和XX而言,更应加大文化宣传方面的传统老人相关节日气氛的营造和购物消费环境的支持措施,引导商业企业开展合适规模的老龄人口消费对策。再者,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有关休闲和体验经济、娱乐和健康经济与老龄人口消费相匹配的项目开发,从而形成老年人层次的丰富业余生活。
  6.1.6.组合老龄消费与子女赡养,优化家庭优抚消费规划
  根据上述分析可发现,老龄消费主要关联着家庭的经济收入及其消费。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忽视老龄消费的家庭支出可能组合。无论在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任何时候,家庭成员中的老龄人消费都与其收入及消费支出密切相关,并且老龄消费过程中的家庭连带支出形成了历来的家庭儿女情感间的沟通与维系,并不能被社会力量的老龄人口养老体系所替代。并且,加强相应的家庭养老中的老龄人口消费与其支出的联系,有助于相应减轻社会化模式养老的对应负,形成更高效的老龄人口消费层次与水平。为此,本研究建议从家庭的医疗及卫生用品、器材到保险融资及生活必需品,甚至汽车等大件商品的消费行为中都对老龄人口消费与家庭消费支出加以组合捆绑,并进行商贸流通企业相应的项目开发,从而形成针对整个消费项目的相对吸引力,既带动了老龄人口对应消费,又形成了组合捆绑下的家庭养老方式革新,稳固了家庭老龄人口与全体成员的情感维系。
  6.1.7实施家庭、社区、机构协同互动,消除老龄人口消费盲区。
  针对上述分析中家庭及社会化养老模式,由于两者存在相应优势与弊端,应结合运用才能获得老龄人口消费的合理发展。特别是针对老龄人口所在的家庭与社区、安养机构等,应积极进行老龄人口的家庭养老方式转化,以减少老龄人因离开家庭或原先居住生活环境而前往相对模式的养老场所进行老年生活的身心压力,也有益于这部分老人的获得相应的家庭子女的关爱照顾.当然作为合理补充家庭养老的不足,XX在其社会治理中也应适当注意社区的老年安阳服务,可以通过养老的社会福利院、疗养院、养老所、托老中心进行相应的,特别是针对本研究中怀化市老龄人口中不能进行相应的房产和汽车等大件消费的部分群体,更应注重对其进行配合补充的社区化老龄人口消费关爱。同时,建议XX做好相应社会化老龄安阳机构的运营监管,从而提升其在培育老龄人口进行除安养机构在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之外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改善型消费,并在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上加大投入力度,并对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与沟通技巧的培训,以改善相应的老龄人口消费能力。

  6.2长远建议

  6.2.1.构建纵横交错的养老保障体制,提升老龄人口的收入和购买力
  根据上述有关老龄人口消费的社会保障影响因素,应从长期角度入手进行进行基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主体三方面的分层管理、城乡互动,并进行相应补贴的各类措施改善及创新。特别是针对老龄人口消费群体的消费,应注重在不同地区和消费阶层间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从而扩展原先意义上的老龄人口消费拘谨或停留于传统消费品的小规模消费。其中具体措施详析如下:
  首先,针对于不同的社会分层,由于我国目前存在大量的收入不均及阶层间收入阶差过大等现象,而不能较好改善的基尼系数相对较高致使老龄人口收入间差异相对较大,应在经济社会的治理中注重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合,以应对因这一政策保障差异引起的老龄人口消费能力差异。
  其次,鉴于处于日臻完善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的改善,地方XX不仅要从社会统筹角度加大农村老龄人口的相应消费制度保障,具体而言须做好针对农户的现收现付的点征缴,并不断通过机制与结构调整的相应创新形成村镇合作医疗的农户对象保障及其相应的转移,并从地方财政中进行有效的切割和补充,进而形成合理的老龄人口及其家庭的消费补助,形成一定程度和规模的消费扶持。
  再次,针对社会保障领域中低贫对象,主张以一定的市场与产品开发代替原先一味的金钱与物资资助。对于目前相对低贫的老龄人口及其所在家庭的收入及消费状况,而当前广大企业一直存在的流通与售货成本的高涨,两者间矛盾不可调和,而往往是以XX及相关机构进行相应支持,这种被称为“输血”性质的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消费能力缺陷背后的根本性质弊端,而广大企业也不能因此而进行长期的老龄产品优惠优待。为此,建议从源头入手,结合怀化市老龄人口的消费心理特质及产品偏好,进行相应的传统使用功能与相对低廉价格的产品研发,特别是针对社会保障对象范畴中低贫老龄人口及其家庭的基本功能满足型高性价比产品,同时,国家和当地XX应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以解决上述企业在进行相应产品项目开发时的启动必要资金支持。
  6.2.2逐步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社保体系,有效扩充农村老龄消费
  根据上述分析,虽然目前城镇老龄人口是我国老龄消费群体中的主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也不断地趋于合理化调整,至本世纪前中叶,大量外出务工农业人员将面临步入老龄的现实问题,也就说这一就业大军也将迈入老龄化阶差,而这将成为不久将来我国老龄人口消费群体的主力军,而其进行劳务输出地一般由于资本规模制约因素难以令其获得相应的后续发展,故而这一群体也必须重返农村进行养老或相应的老龄消费实践。而根据理念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大部分农村外出劳动力从城市建设中,特别是第一产业部类获得的直接收入正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这就表明单纯的农村部分劳动力中老龄人口消费者其消费动力需要强劲的刺激方可带动,而这种刺激的有效性需要保持在该部分人口的在城市时间段,方能获得较好成效。为此,本研究建议针对类似于怀化市老龄人口消费结构特征及其消费心理特质及行为偏好,更注重在城人口的消费综合因素培育,以其在岗年龄作为铺垫,进行有条件的综合技能与职业培训,不仅可以有效延长这部分人口的将来在岗贡献时间,也可以形成其新消费观念和行为趋势,而在城人口由于其家庭的存在与消费带动,则可以获得更高和更全面的消费认知及行动导向。同时,应积极促成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及制度隔阂下的老龄人口消费能力培育及转换。
  6.2.3.带动非营利性组织及社会团体老龄消费促推作用,延伸老龄文化消费
  根据上述分析,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习惯模式的重要因素。而仅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2698元(即超越了3000美元大关),相应的居民存款也已越20万亿元人民币,完全冲破原先关于“未富先老”的消费观念,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追逐物质之外的消费感知与价值,这往往集中在精神层面,而此时人们对于消费所抱有的心态和行为选择标尺的把握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受教育程度。也正因为老龄人口在家庭结构中的构成特殊,其以孤身居多的特点使其更注重消费的群体认同。而这就告诉我们需要进行现行消费状况的改善和营造,特别是在老龄人口中颇受欢迎的各类消费品销售及能吸引其注意的各种消费氛围营造及价值引导;同时,作为老年人,和怀化市老龄人口类似地对于适应其年龄层次的精神文化类消费需要进行大力的开发,这不仅包括老年用品的广泛深入开发,更在于其便利通常的销售渠道和产品可获得性提升,和老龄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老龄消费包围式拓展;最后可以借助社会中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对于老龄人口消费增进方面的文化社会活动营造,既可以依托老龄人口相对集中社区进行相应开发,也可以通过与老龄人口所在家庭其他成员进行良好互动沟通后,鼓励发展老少咸宜的消费类文化后动,诸如售书、典藏器物趣味品鉴、怀旧风文娱活动等。只有借助于丰富多彩的老龄人口文化生活,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诸如怀化市的老龄人口消费增长。
  6.2.4.构建老龄人口福利供给系统,有效搭建老龄人口消费平台
  根据上述针对于怀化市老龄人口的消费行为新趋势特点的分析,不仅存在年龄层的差异,也具有向品质层消费过度的倾向,而对照其社会福利程度而言,该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消费支持不足。而这种消费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推及我国也是存在的,甚至在广大老龄人口群体中尚不明了哪些部分是可以用作自身的消费性质福利,或者整体上究竟可以享受XX部门所提供的哪些福利,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优待优抚项目的老龄人口针对性不强等缺陷。为此,本研究建议适当条件下尝试适合老龄人口消费的社会化福利系统的构建运作,从家庭、企业对口服务做起,以社区和街道等基层为切口着手开展,以血压、血糖仪,老年健身器械以及常用老年工具用具的优惠销售为起点,以商贸流通企业中的老龄人口商品购物消费节营造等手段为抓手,进行适合怀化市老龄人口的消费平台统筹搭建;同时接合国外先进发展经验及当地老龄人口消费现状,以休闲旅居、保养保健、社交及心理等方面进行对比建设,以引导老龄人口进行合理消费,并在长久时间中逐步鼓励老龄人口将消费融入其生活的部分,并同时带动当地XX部门在其行政治理中将老年消费及关爱纳入其重要的行政要务中,获得更大的老龄人口消费改善支持力。(通过社区服务及老年用品促销、商贸流通业的老年消费购物节营造)
  6.2.5提供并培育专业咨询及消费支持队伍,配合税费减免优待
  从上述针对怀化市老龄人口的消费规模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矛盾中,可知,现今老龄人口消费发展相对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及老龄人口的自身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专业化的服务,以及该方面提供服务的不到位,从而引起的老龄人口普遍对于消费的自发和自主性,而缺乏一定程度的引导和渗透则是造成诸多老龄消费的传统商品消费行为类质趋同和新型消费或品质型消费行为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所在。为此,本研究建议,应从老龄人口消费对应的专业化服务提供及相应人才培养角度入手,着手进行老龄消费改善。首先,基于现今工商企业普遍冷落于老龄产品开发营销的现实,以现成品鼓励促销为突破口,并以此为带动点开展各相关企业的老龄消费品市场开发业务业绩考核竞争,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筛选有竞争力企业继续参与该地区老龄消费品的市场供给与覆盖,同时也从中获得企业自身的老龄消费品专业服务队伍;其次,在整体经济发展相对有实力地区开展家庭养老社会支持性质的服务人员及消费专业咨询队伍组建,通过营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咨询服务的供给改善来提升地区养老水平;在医疗救助方面,则可在医院、社区医疗站、社会药店、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会及民资福利院等机构配备相应的医疗护工、生理理疗师、义工等养老支持力量岗位,不仅有效开发新就业增长点,也全面促进了老龄人口在其老年生活中的各方面的消费意识与潜能;再次,应以产品和服务供给为提升我国老龄人口消费专业化服务的深入功能机制,在企业生产经营和营销过程中利用市场和资源集中的优势,培育相应人才,打造更优化和适合老龄人口的消费服务;最后,从国家和XX角度,应以税费减免为主要政策的配合措施,从而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老龄人口消费产业及专业化服务行列中来。
  6.2.6通过老龄人口安养示范探索新型老龄安养消费模式
  根据本研究前述分析,怀化市老龄人口在消费改进还可以考虑更深层调整改善。由于老龄人口消费与其对应家庭,及养老和安养模式密切相关。而研究中,性别、年龄以及文化水平等因素均对其消费心理和选择行为产生不同影响,换言之,老龄人口消费各方面均未获得较完善发展。而上述因素对于老龄人口自身而言已属于不可逆,而随着老龄人口中部分相对经济条件宽裕群体的扩展,相对存在同质化的针对老龄人口消费相关建设便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为提升促进怀化市老龄人口消费水平所进行的建设实效,研究建议从企业、行业、XX等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老年城”综合化建设。首先,从企业角度应进行相当程度的规划,不仅从其产品供给,更是其市场规划和“老年城”综合化建设的融入接合,争取在其短期内整合所辖资源配置、人才、产品及市场资源进行配合综合集约化的“老年城”项目实施;从行业角度而言,各生产企业应尽快适应现代经济竞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行业资源整合和服务信息提供,从而为构建适合老龄人口消费的安养示范基地服务;而同时,XX应注意引导社会资源与投资力量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集中投资,也要进行XX在产业政策上进行扶持与引导,从而在客观上促进老龄消费产业要素集聚和为老龄消费促进进行基础累积,并进行具有示范建设意义的老龄人口消费软硬环境招投标,促成专业化安养社区的消费环境高标准落成。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逐步发展深入,与老龄人口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也会不断深化和复杂化,由于老龄人口问题波及越来越广,解决老龄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也是迫在眉睫,而其中与老龄人口相关的消费及其方式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更是关系到老龄人口的生活方方面面,为此应结合各部门资源进行协调统筹,并从各个环节进行相应布置与策划部署,从而为老龄人口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人口司:TheSexandAgingDistributionoftheWorldPopulation,the1994Revision.1995.266-267.
  [2]JohnC.Mowen,MichaelS.Minor.消费者行为学(黄格非,柬珏婷译).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3.247-253.
  [3]James,Estelle,Protectingtheoldandpromotinggrowth:adefenseofavertingtheoldagecrisis,WorldBank,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1996(1).
  [4]GongW.ChineseConsumerBehavior:.ACulturalFrameworkandImplications.Journal OfAcademyofBusiness,2003(9):373-380.
  [5]NunnallyJ.PsychometricTheory.NewYork:McGraw•Hill,1978.126–128.
  [6]Thaler,R..MentalAccountingandConsumerChoice.MarketingScience,1985(4).
  [7]Thaler,R.MentalAccountingMatters.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rketing,1999(3).
  [8]DanielKahneman,TverskyA..Choice,Values,andFram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0.
  [9]Selart,M,etc..Self-controlandLossAversioninInter-employChoice.JournalofSocio—economics,1997(5).
  [10]WilliamGZikmand.营销调研精要(吕晓娣,史锐泽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244-260.
  [11]ChristinaGoulding.Heritage,nostalgia,andthe‘‘gray'’boomer.JournalofMarketingPractice,1999,5(6):177-193.
  [12]GeoffLancaster,IanWilliams.Consumerssegmentationinthegreymarketrelativetorehabilitationproducts.ManagementDecision,2002:393–410.
  [13]DaleA.Lunsford,MelissaS.Bumett.MarketingProductInnovationstotheElderly:UnderstandingtheBarrierstoAdoption.The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1992(Fall):53-63.
  [14]GeorgeP.Moschis.Retirementandretirees:anemergingbusinessopportunity.Generations,2002,Summer:61-65.
  [15]戴维•L•德克尔.老年社会学——老年发展进程概论(沈健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16]埃里克•阿若德,琳达•普奈斯,乔治•津克汗,李中进,等.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91-201.
  [17]J保罗•彼德,杰里•C奥尔森.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韩德昌等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07-223
  [18]菲利普•科特勒,洪瑞云,梁绍明,陈振忠,等.营销管理•亚洲版(梅清豪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03-547.
  [19]贺京同.行为经济学与中国经济行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17-241
  [20]王爱珠.老年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1]xxxx人口普查办.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上册).
  [22]奚恺元.别做正常的傻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15
  [23]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等.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8-133.
  [24]乐国安.廊刚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人学出版社,2003:153-155.
  [25]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2005.187-198.
  [26]卢泰宏.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38-265.
  [27]洪楠.SpssforWindows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8]星野克美著.黄恒正译.消费文化符号论[M].北京:远流出版社,1988:18—19.
  [29]应斌.银色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人学山版社,2005.8—35.
  [30]陈启杰.市场调研与预测[M].上海: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4.167-179.
  [31]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2]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8-41.
  [33]姚建平.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84-203.
  [34]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马谋超,陆跃祥著.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2—133
  [36]李冰.苏南小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对江苏省镇江市谏壁镇的调夯:[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7]谢鸿.购物决策风格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差异的实证研究——以大学生mp3消费行 为为例[D].福州:福州大学,2006.
  [38]谢建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39]丛辉.具有超市白有品牌偏好的消费者特性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40]何永香.中国农村消费者购物决策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1]孙明遐.大学生消费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2]魏勇刚,苏小玲.消费者心理账户中的心理效应研究[J].消费经济,2005,21(4):70-72.
  [43]魏勇刚.个体心理账户中的认知机制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3):106-109.
  [44]刘超.老年消费市场细分方法与模型[J].消费经济,2005(10):29-33.
  [45]应斌.X细分模型对我国老年市场界定及营销的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2):80—84.
  [46]刘超,卢泰宏.2l世纪中国老年消费市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24-28.
  [47]王兰英.老年消费市场特征及企业营销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1999(8):56-60.
  [48]曾智.论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 (6):275—2780.
  [49]刘化英.罗杰斯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0.(6):56—58.
  [50]刘萍,王振宏.国外自我概念研究中的理论模型建构述评[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7.(2):111-114
  [51]刘风娥,黄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
  [52]朱存梅.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4): 140-142.
  [53]王怀豫.农村高龄老年人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及性别差异,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报告,
  [54]葛米娜.基于老年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决策模型研究一以武汉市为例[J].现代商业, 2007,(17):241—243.
  [55]翟春艳,杨毅.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4(4):92—96.
  [56]宋旭琴,向鑫.XXX的消费心理及其对营销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2.4(7):106-108.
  [57]陈学军.消费者心理特征对新产品购买的影响作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3(4)62—63.
  [58]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2):297-300.
  [59]应斌.企业开发老年市场的对策思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3—36.
  [60]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30.
  [61]牟海鹰,黄希庭.西方关于消费者信息加下的新近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1,9(2):186—191.
  [62]林清河、施坤寿、许家铭.消费者决策形态与价值观之研究一X地区大学生之实证研究.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专刊:人文及社会科学,2000.11(1):16—29.
  [63]昊国英,杜建芳.未来我国老年市场的消费能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2.
  [64]李纲伟.抓住老年人心理特点,积极开发银发市场[J].经济师,2003.6.
  [65]顾大全.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商机分析综述[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08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2月10日
Next 2020年2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