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初,方言类电视节目就开始兴起,并且频频取得佳绩,一时之间在全国刮起了一股“方言热”,但人们对于方言类的电视节目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和构成进行梳理,然后分析了以湖南电视台《越策越开心》为代表的方言类综艺节目能够成功的原因,总结出方言类综艺节目的生存优势,最后对该类节目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方言类综艺节目;《越策越开心》;设计分析;建议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各大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观众的选择不断增多,因此促进了观众的细分。面对这一现状,各大媒体只能不断推陈出新,吸引观众。随着各类民生节目的兴起,方言类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新的电视形式也登上了舞台,由于形式新颖,内容贴近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方言一词也成为了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但是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有些人对方言类电视节目持否定的观点,认为此类节目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不利于地域文化的推进,但大多数人却认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群中使用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冲突,只要做好节目的监管与掌控,保证其质量,控制其数量,这样的方言节目不失为推广地域文化的载体,不仅可以满足观众们的需求丰富电视屏幕,还可以宣传我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但是,目前来看,方言类综艺节目的同质性严重,不仅造成了方言类综艺节目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还使方言与普通话推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本文通过对方言类综艺节目的现状以及发展问题进行梳理,然后对此类节目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方言类综艺节目的节目质量,实现此类节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方言类综艺节目简述
1.1关于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方言是通行于特定的区域,由特殊的句子结构、发音和语法组成的语言[1]。方言类电视节目是指各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的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推出的一系列节目。方言电视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方言代替普通话作为信息传播的语言,方言在这类节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整个语言节目的核心,他直接影响着整个节目的定位、受众、选材、主持风格等等。
图1.1中国七大方言区
我国方言类电视节目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以四川方言播出的电视剧在当时广受观众欢迎,如《山城棒棒军》(如图1.1《山城棒棒军》所示)、《傻儿师长》等。山城重庆于1994年创办的方言类电视栏目剧《雾都夜话》,由普通的老百姓自己表演身边的家长里短和悲欢离合的故事,不仅可以让观众有代入感,还会觉得很亲切,因此在重庆引起了一股热潮,还被其他电视台争相模仿。2000年广州电视台推出了方言类电视节目《外来媳妇本地郎》(如图1.1《外来媳妇本地郎》所示),已然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地方节目。2002年方言电视节目增多,节目形式增多,有方言新闻节目,方言系列节目,方言综艺节目等,成为了电视荧幕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收视率也节节攀升。各地电视台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也纷纷推出了方言类的电视节目,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目有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如图1.4《拉呱》所示)、湖南电视台的《越策越开心》、郑州电视台的《有啥说啥》等,都是当地很受观众欢迎的方言电视节目。
图1.1《山城棒棒军》
图1.1《外来媳妇本地郎》
图1.1《拉呱》
现如今,由于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由此衍生出了抖音、快手、微博等短视频,与传统的视频不同,这些短视频时间短、平民化,因此可以让普通群众更好地表达自我,所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制造了一大批网络明星,其中有一些“网红”在视频内经常说自己的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方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子柒(如图1.1李子柒视频截图所示)、密子君、果子哥哥等,让东北话、川渝话成为了网红方言。
图1.1李子柒视频截图
1.2方言类电视节目的构成
1.2.1方言类新闻节目
方言类新闻节目就是在新闻节目中用方言播报新闻,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话,观众是当地的人。此类节目中山东电视台的《拉呱》、杭州电视台的《阿六说新闻》(如图1.2.1所示)等都比较有代表性,不仅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在全国的收视率也相当可观。其中《阿六说新闻》的收视率远远超过了当地其他新闻类节目,并且还获得了全国优秀节目百花奖;《拉呱》也成为了该频道的王牌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方言类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新闻类节目比较严肃,让百姓觉得比较遥远,话题也不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方言类新闻节目,用方言来播报新闻,让老百姓觉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并且选材都是家长里短的故事,可以让观众有代入感,因此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图1.2.1《阿六说新闻》
1.2.2方言类栏目剧
方言栏目剧是影视剧和电视栏目的结合体,在栏目中演戏,在剧中制作节目,既是戏剧又是电影的双重属性。在重庆电视台播出的《雾都夜话》(如图1.2.2所示)就是一档非常成功的方言类栏目剧,播出十六年长盛不衰。该栏目剧的所有剧情都来自老百姓身边事,并且使用群众演员来代替专业的演员和主持人,以调侃的语气讲述人生哲理,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觉得非常亲切,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并且选材多是社会问题以及家庭伦理道德问题,一直秉持着“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的原则,因此社会关注度极高。
图1.2.2《雾都夜话》
1.2.3方言类影视作品
方言类影视作品是用方言代替普通话电视剧或电影在影视中进行影视作品的方言化[2]。比较有代表性电视剧的是《武林外传》(如图1.2.3《武林外传》所示),剧种不同的人物使用了不同的方言,据不完全统计,该部方言类电视剧中至少出现了八种不同的方言,如陕西话、东北话、上海话、天津话、河南话、唐山话等,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方言的大荟萃,也深受大家的喜爱。前几年播出的电影《无名之辈》(如图1.2.3《无名之辈》所示),展现的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因为故事背景发生在中国西南部,因此里面的演员说的大都是川渝方言,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有代入感,因此此部影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图1.2.3《武林外传》
图1.2.3《无名之辈》
1.2.4方言类综艺节目
方言类综艺节目是将方言代替普通话的节目。比较有代表性的此类节目有《十三亿分贝》(如图1.2.4所示),节目定位是“一本正经,高唱胡聊,土洋结合,南腔北调”,是中国首档以为节目定位的方言类音乐综艺节目,节目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够从媒体推广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去保护中国的语言资源,通过以音乐的形式来引起人们对方言的注意和重视,将方言、音乐、文化、风俗习惯等综合表演给观众,寓教于乐,轻松愉快,通过“方言+音乐”的混搭,为观众们提供了别有风味的视听盛宴[3]。另外,方言小品、相声、二人转等,也可以算作方言类综艺节目,他们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表演式,以幽默、活泼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因此一些方言如“老铁”、“瓜娃子”、“分分钟”等词语也在网络上受到了人们的追捧。笔者将在下面一章中以湖南电视台的《越策越开心》为例,介绍其成功之处,并且分析一下方言类综艺节目的生存优势。
2方言类综艺节目的设计分析
湖南电视台的《越策越开心》(如图2所示)是一档比较成功的综艺方言类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不仅深受湖南观众的喜爱,还收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追捧,自开播以来一直都是湖南电视台的收视保证,还连年获得了全国电视节目评比综艺类一等奖以及全国电视百佳的荣誉称号,并且还有了自己的同名动画片《越策越开心》。“策”是湖南方言“逗”的意思,此档节目,不仅是名字,就连内容和形式上也结合了方言,是一档名副其实的方言类综艺节目,下面笔者就从该节目的节目环节设计和节目内容设计两个方面分析该节目成功的关键。
图2《越策越开心》
2.1节目环节设计
《越策越开心》一共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开场演出、越播越开心、嘉宾访谈以及花絮。
图2.1《越策越开心》
2.1.1开场演出
电视节目的开场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目能否抓住受众的眼睛能否成功的关键都取决于开场环节,同时特定的开场也塑造了节目特色,进而成为此档节目的品牌[4]。在方言类综艺节目《越策越开心》中,开场从平民百姓比较观众的社会热点问题中进行选材,经过节目编剧的编排之后,演员半表演半述说的形式进行开场表演。这种开场形式不但凸显了节目特色,还让受众倍感亲切,进而体会到地方语言独有的魅力。
图2.1.1《越策越开心》开场演出
图2.1.1《越策越开心》开场演出
2.1.2越播越开心
在越播越开心这一环节中,马可和汪涵两位主持人摇身一变,变成了两个搞笑新闻主播,这里的新闻不是我们之前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严肃、认真的新闻,而是一些无厘头的搞笑新闻,或者是把一些经典电影的片段进行重新的配音或剪辑,期间穿插了大量的湖南方言,主持人在中间起到了串联的作用,让节目更加新奇有趣,更加具有看点,同时节目中的方言作为区域特色进行文化输出,让受众了解到区域的文化特色,发挥出了本档节目此环节的方言的价值[5]。
图2.1.2汪涵和马可
2.1.3嘉宾访谈
在这个环节中,跟其他节目不同的是,《越策越开心》不仅仅只是请那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明星、演员等,也会邀请生活中非常平凡的普通人物,他们或许是超市里卖东西的阿姨,或许是路边上修鞋的大爷,或许是小区楼下的保安……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让不同的观众在节目中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此环节的设计让节目更具包容性,嘉宾是你即使我,让受众更容易有带去感,同时也更贴近受众的生活[6]。
2.1.4节目花絮
电视节目的花絮是节目的结尾,此档节目的结尾添加了一些亮点,在结尾放很多令人忍俊不禁的东西,如主持人或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节目组会在花絮上配上搞笑的字幕,更会令人捧腹大笑,让
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下一次节目抱有期待。总体来说整档节目前后衔接得非常连贯,比较紧凑,欢乐的气氛贯穿了节目的始终。
2.2节目内容设计
《越策越开心》自开播以来收视率就长盛不衰,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其节目内容设计的比较合理,又结合时事。《越策越开心》的节目定位是一档综合类的方言娱乐脱口秀,这给观众们带来了很多不同的看点,每期节目的主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以后确定的,与当下的热点话题相挂钩,重视时代元素。比如有一期节目的主题是《无奈的高考》,“高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一直以来就受到老百姓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家长们,更是异常关注。在节目中几个主持人化身在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长,通过几个充满笑点的小故事,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能引发思考,起到教育的积极作用。
节目内容还融入了很多时尚元素,通过在节目中加入一些网络新词语,也使节目有了很好的效果。如在节目中就曾出现“恐龙”“hold不住”“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月光族”“白骨精”等网络流行词语,时尚元素的加入保证了节目的时代性,紧跟时代潮流,紧跟观众的审美取向,使节目内容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
图2.2《越策越开心》节目视频截图
图2.2《越策越开心》节目视频截图
2.3节目舞美设计
众学者对舞美定义为:舞美设计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是四维时空交错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它在艺术创作上属二度创造,具有从属(演员表演)的性质。在演出中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通过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塑造人物形象。创造和组织戏剧动作空间,表现动作发生的环境和地点[7]。舞美设计在综艺类节目上应用广泛。众所周知,综艺节目不仅内容丰富,环节有趣,其中舞蹈与美感也成为节目的重中之重。事实上,综艺节目的舞美不仅是一个“门面”,更是一个与综艺表演内容的联系,在营造持续情感流动的同时,体现内容,甚至创造内容。观众在观看节目时,首先看到的是节目场景的呈现,是综艺节目场景的“颜值”,为节目本身服务,可以成为节目的专属标志。
下面我们以方言类综艺节目《越策越开心》为例来说说节目中的舞美设置(如图2.3所示)。在这档节目中,舞台配置不可或缺的就是灯光,灯光在综艺节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受众关注编导想让他们关注的点,同时灯光也让舞台更加丰富,不用颜色的灯光也呈现了不同的氛围,烘托整个节目的氛围。道具的应用可以说是非常广泛,基本每期节目都会有各种新奇的道具出现,不但丰富了节目内容,还为节目增加了一些小看点,可谓是画龙点睛。演员使用道具形成联动,更加为节目增添独有的特色。总而言之,舞美设计在综艺节目中是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但让节目更加吸引眼球,还能让这部分成为一档节目的亮点,它不仅体现了本身的作用也服务于节目本身,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2.3舞台设置
近些年来方言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不管是在节目内容和形式还是老百姓的口碑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些节目在丰富了人们空闲时间的同时,也带给了一些专业人士些许思考,方言类综艺节目是如何在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的,该类节目是否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方言类综艺节目的生存优势体现在哪里。
图2.3舞台设置
图2.3舞台设置
3方言类综艺节目的生存优势
3.1受众对方言的亲切感以及方言本身的魅力
方言是人们从小习得的,方言中凝聚了人们独特的情感,因此对方言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也是由于说同一种方言的人在外相遇会觉得倍感亲切的原因,方言成了人与人之间破冰的一座桥梁。
方言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因此能够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人们之所以会对方言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对方言类综艺节目有认同感,也是跟方言背后所承载的地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有关。受众对方言类综艺节目的追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认同,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与追捧,这种自豪与追捧可以超越年龄、性别、地域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方言比普通话有更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它能让表达更生动、形象,因此方言可以达到更加生动幽默、有趣传神的效果。方言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出当地人的性格特点,如江南水乡的温婉、川渝地区的泼辣、东北地区的豪放等。另外,每个地区的地方俚语、俗语等也只有用方言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如四川方言里的“瓜娃子”“耙耳朵”、“紧到说”等、东北话里的“老铁”、“破马张飞”、“滚犊子”、上海话中的“乒乓响”、“捣浆糊”、“不适意”等,如果用普通话说出来,就少了些许韵味。
3.2内容和形式上的生活化
新闻学中的贴近性是指新闻与受众在思想,兴趣或地理上的贴近[7]。内容、形式等越接近观众,就越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这种“以小见大”、“从微观看世界”的新闻更鲜活、更生动,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因此要立足于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层面寻找新闻的素材,报道的内容越纯碎,新闻的形象才会越清晰[8]。而方言类综艺节目,其内容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用方言这一载体,能够快速地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湖南电视台的方言综艺节目《越策越开心》就是在开场演出的时候选取社会中的热点新闻、热点话题等,经过编排由主持人汪涵和马可以及其他演员进行演绎,以夸张、搞笑的形式演出,调动现场的气氛,也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嘉宾访谈这一环节中,节目组请来的嘉宾也不是名人明星,而是生活中的普通老百姓,如菜市场卖菜的老婆婆、在小区当保安的老大爷等,来自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用方言来讲述他们平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如图3.2所示)。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生活化,拉近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使节目能够深入人心。
图3.2《越策越开心》消防专题
图3.2《越策越开心》消防专题
4对方言类综艺节目的理性思考
4.1协调好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方言类综艺节目主要是使用方言,但是在节目中也或多或少地会使用到普通话,因此,如何协调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也是这类节目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使用普通话的电视节目还是在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这也是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鼓励群众使用普通话影响的。有一部分人反对方言类的电视节目,是认为该类节目会影响普通话的普及,其实只要找准节目的位置,给节目定好位,方言类节目不仅不会阻碍普通话的普及,在方言使用严重、普通话不那么普及的地区以该类节目作为引导,在节目中适当地增加普通话的学习,还会对普通话的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如节目可以邀请当地对群众比较有影响力的人,让他们在节目中现场教学普通话,利用这种节目,将学习普通话作为一种时尚潮流,久而久之自然会起到效果,为推广普通话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方言类综艺节目称为普通话节目的有益补充。
4.2节目内容做到雅俗共赏
方言类综艺节目内容和形式都偏向生活化,节目内容取材于生活,这种形式虽然可以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有代入感,吸引了一部分观众但是也失去了一部分观众,节目内容应该再细化,争取做到既有“雅”的部分,也有“俗”的部分,既有大众文化又有流行文化,做到雅俗共赏,让不同的观众都可以在节目中找到自己喜欢并且感兴趣的内容[9]。对于方言类综艺节目,“俗”的应当是外壳,而节目的内容要“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内涵应该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相一致,要做到通俗、易懂但不庸俗、低级,不要只看收视率,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哗众取宠,节目的内容要以品质取胜,立足根本。另外,方言类综艺节目除了要给观众带来欢乐以外,也应该给人们带来思考的空间,不能只为了欢乐而欢乐,要更注重其对大众的教化功能。
4.3强调绿色收视率
“绿色收视率”的概念最开始是由中央电视台提出的,借用了绿色GDP
这一概念,而绿色GDP则是指从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损耗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净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就是摒弃这些粗俗低级的内容,强调节目内容对社会的贡献和积极影响。在当今电视节目对娱乐和低俗的过度追求中,绿色收视率为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方言类综艺节目要将绿色收视率这一宗旨贯穿到节目的始终,强调责任、品味和创新。节目制作者要有政治观念和大局意识,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坚守电视传媒的品味和品格;另外还要不断创新,创新是节目的灵魂,是节目发展的不竭动力,方言类综艺节目要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有特色有品味的节目,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另外,在技术手段上也要向网络化和数字化靠拢,建立自己的网站或APP,将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制作成本,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10]。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近些年来,方言类综艺节目不断推陈出新,利用方言的独特魅力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传播着中华方言文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方言作为节目独有的特色使其更加具有亲和力,让受众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和语言魅力。方言类综艺节目在形式上也让观众耳目一新,节目内容取材源于大众的生活,表现形式贴也近百姓的生活,以综艺节目为载体进行了区域文化的输出。方言类综艺节目作为载体让方言文化得以传承,方言文化也使得节目拥有了自己独有的品牌,二者的结合让受众体会到不一样的节目文化特色。然而面对受众的需求日益增多,方言类综艺节目也层出不穷,但节目的质量却是参差不平,这就要求节目编导要权衡利弊合理把关节目的质量,在方言文化的取材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受众不单单只接受平常简单的内容,同样也需要高雅的艺术文化,编导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制作出优良并且有深度的节目,只有这样才能让方言类综艺节目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长久生存。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M].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4(4):139-148
[2]徐景奇,范文锦,关青.电视片的编导与制作[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104-109
[3]陈兵.电视品牌构建[M].北京: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34
[5]项仲平.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4-11
[6]任金州.电视摄影与编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84-88
[7]苗棣.中国广播电视节目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09-115
[8]彭晓华.电视产业经营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99
[9]翟德尔,廖祥雄.映像艺术:电影电视的应用美学[M].1989
[10]沃尔特.麦克道尔,艾伦.巴腾.塑造电视品牌:原则和实践[M].北京: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致谢
行文至此,论文完稿,代表我的大学生涯要走到了最后一程。时间如白驹过隙,入学之日恍如昨日,毕业却已经悄悄临近,如黄粱一梦,终有醒来的一天。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父母和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谨以此向所有陪伴我走过这段时间的人们致以真诚的感谢。
感谢我的各位导师,疫情期间,忙于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对我的论文给予了大量的心血,从开题到定稿,事无巨细,对我在论文中所出现的问题细心分析,耐心解答,论文的修改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大学期间,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作为长辈,关怀备至,如沐春风。学生有幸,得老师照拂,恐才疏学浅,不孚恩师厚望,唯有铭记在心,砥砺前行。
感恩父母,赐我生命,伴我成长,二十仔求学之路,仰赖父母恩情,羊羔跪母,乌鸦反哺。儿无所他求,愿父母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感恩学院,是老师们的细心培养,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学习的机会,真正懂得了一名编导人的职责所在。感谢同学,四年同窗,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一起走过的大学时光,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感谢朋友,陪我熬过一个又一个修改论文的夜晚,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给予我鼓励。
寥寥数语,道不尽心中感激,疫情期间,不能亲口向所有人道一声感谢,心中遗憾,却道来日方长。漫漫人生路,定不负恩师教诲,不负父母叮咛,不负亲友期盼,不负韶华,不负自己。离别不代表结束,而是新征程的开始,愿各位都可以前程似锦,我们来日方长。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