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摘 要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础单位,是城市社会的细胞,随着城市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如今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社区志愿服务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能够发现,当前要想实现社区自治目标,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此类渠道能够发挥极大作用。最近几年来,对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XX对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并将其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得不看到的是,虽然在XX相关部门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国各个地区的社区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获得的成绩也十分喜人,但因为缺乏多样形式,相关制度并不健全等,导致其未能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需求,这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鉴此,为了逐步提高社区的治理水平,本文从社区居民参与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居民参与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其有哪些问题和不足存在,然后根据问题寻找合适的举措来对其进行处理。

本篇文章结构为:(1)研究综述,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和整理。(2)对社区和城市社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居民参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社区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都进行了介绍,对并居民参与这类服务活动之时需要满足的要求进行了说明。(3)以临沧市A社区为调查对象,以其居民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情况为调查内容,借助问卷调查手段来展开调查。(4)问题及原因分析。(5)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6)是总结性归纳出本文的观点。

关键词:社区社区志愿服务居民参与网格化管理

  绪 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社区居民,如果社区居民全员参与,那么社区治理的效果会更好,进程会更快。社区居民可以参与的工作有很多,不仅包括社区管理,还包括社区建设等,他们可以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社区治理的相关工作,参与社区治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党和XX逐渐将重心放在社区志愿服务方面,期以推动其发展。2017年,我党召开了xxxx会议,在会议中指出,为了加快社会信用建设,为了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需以人民为切入点,不仅要增强其责任意识,还要增强其诚信意识。2019年年初,习xxxx就提到,必须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将其作用最大化,以促进社区治理。在那之后,人们越发重视社区志愿管理服务工作。二零一九年七月,xxxx同志对全国所有志愿者、社会志愿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工作者提出期盼,XXX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传扬志愿精神。在xxxx同志的号召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壮大。同年十月,中国xxx于第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强调:中国人民应遵从XXX领导,响应XX与国家的号召,与党和XX共同加强与完善社区治理,共同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共同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人民在党和XX的引导下,与党合作,进一步加快了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2020年10月,XXX十九届五中全会顺利召开,该会议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性,强调了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xx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完成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以实现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等目标。之所以要打造基层服务管理平台是因为要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加快我国社会建设的步伐。对社会而言,社区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打造合理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能够保证社会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发展。但此前,必须从社区治理方式着手,对其加以完善与创新。要持续推进党员义工志愿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xxx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主要功能,增加社区治理活动的参与途径。进一步推动城市社区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权利下放到基层,逐步健全基层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搭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为基层减轻肩上的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XX越来越重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并不高。为了增强社区治理,为了进一步稳固与加快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笔者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上着手,对社区治理的发展展开了研究。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和“社区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发现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给出解决方法,期以此来加快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促进社区治理的完善与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能够丰富社区志愿服务理论。首先,从理论基础的选择上来看,目前,只有少数学者采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社区治理理论”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也只有少数学者是从居民参与的角度出发,大部分学者多是直接研究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此次研究是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展开的,是在“社区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其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除此之外,笔者在站在社区治理的角度上,对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寻找其优化路径。这样做不但可以丰富当前理论研究,还可以拓展基层社会治理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越发重视社区的发展,社会主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社区居民可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进而创建社会关系网络。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不仅可以维护其与XX部门的关系,还可以促进其与社区志愿组织之间的交流,令居民得以和谐相处。居民的参与观念会在社区参与主体的影响下得到改善,基层民主活动范围会在社区参与主体的引导下逐渐扩大。居民可以从中获取更大的权力空间,收获更大的国家政治空间。由此可见,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对象,系统研究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作用,能够使基层社会治理思路更加广阔与清晰。

2.实践意义

其一,通过深入研究网格化管理模式下A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剖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采用有效的手段处理问题,进而保障A社区志愿服务质量,加快其发展。其二,可直接影响A社区居民,提高其整体素质。首先,XX在增强居民参与积极性和健全参与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居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将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能力素养水平。其次,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不仅可以增进其对社区的了解,还可以增强其对社区的认同感,提高其社会道德素质。最后,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方面,我国最常见的现象是居民参与不主动,因此笔者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展开了研究,期以此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网格化管理的研究

“网格化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中国提出的,经查阅文献及研究发现,在外文数据库检索Gird Management(网格管理),其检索结果几乎都是以Grid(电网)为主,并无直接的关于“网格化管理”的概念,该概念在某些程度上与“网络化管理”较为相似,网络化治理的应用比较多。Stephen Goldsmith等人对网络化管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参与主体不止一个。他们提出,如果只是依赖XX部门来进行社会治理是无法达到最佳管理效果,得到最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所以,应该将其他主体纳入网络化管理,以促进社区治理。

2.关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

85居民个人和社区中其他居民通过家庭、地域、朋友等关系聚集在一起,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很多国外学者在对社区进行界定时都会提到共同体,他们把社区比作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在西方,XX部门不会过多的干预社区的管理和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因此,居民对参与社区治理有很强的参与欲。学者希尔斯提出,在居民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有参与社区治理的义务,而且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的,他们就会积极的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3.关于志愿服务内涵的研究

国外的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过志愿服务的含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各有差异。在Michael Sheridan看来,志愿服务要么是私人团体发起的,要么是公众发起的,其作用在于为社会做贡献,属于有组织活动。在John Wilson看来,志愿服务指的是个人或团体在自愿的前提下无私的将个人时间与精力贡献给他人,贡献给其他团体。

4.关于社区志愿服务的缘起和蓬勃发展研究

国外有研究者从发源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社区志愿服务,以LesterM.Salamon为例,该学者撰写了《非营利XX部门的崛起》这一著作,在书中其提及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在LesterM.Salamon看来,如今世界迎来了世界结社文化大革命,许多私营志愿服务迅速发展。。”David Kurten指出,每个时期有其对应的发展战略和组织形式,发展战略和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以第三代非XX组织为例,他们的目标是继续发展,不过第四代非XX组织目前还没有确定发展目标。。

5.关于社区志愿服务的必要性研究

LesterM.Salamon认为,市场可以为人们提供个人消费品,但不能使人们避免公共消费物品短缺问题。府部门面临着行为过度注重统一性,而对公众多元化的需要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将部分公共资源聚集起来,以满足部分群众的需求,可以增进人与社区的关系,可以促进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马歇尔提出,志愿服务部门在为XX工作的同时也在改变着XX。Susanne Ziemek眼中的志愿服务有利于经济建设与发展,因为在他看来,志愿服务属于经济活动。

6.关于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

在Edward Shils看来,居民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个人人生价值。Su Andy认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为志愿者争得利益,还可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哈里森认为,居民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会被他人所影响,因为很多时候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是想要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鼓励的,他人的认可和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动力。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网格化管理的研究

我国网格管理的发展进程较短,03年,北京市工商学会曾对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于传统工商区域管理模式上产生的变化开展了研究探索,然而其反响并不大。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在社区管理的基础上,将其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自此学术界越发注重网格化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2005年,郑士源等学者就网格化管理展开了研究,发现该模式关键在于资源共享,作用在于整合组织资源,其优点在于有利于管理效率,可促进其现代化管理思想的提升。2015年,陈荣卓等学者研究了网格化管理,在他们看来,它属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在网格化管理中,无论是计算机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前者可作用于管理对象分类,将其划分成单元网格,后者则作用于单元网格,实现其信息共享。甘露等(2018)认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管理方式,根据人数、区域等把所管辖区分为一个个标准的单元格,将高标准数字化平台与其相结合,可实现对单元格的管理以及监督。刘常师(2019)概括了学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既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方式,其将管理对象按照特定的标准划分,在划分后将其纳入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2020年,刘春呈系统研究了网格化管理,在该学者看来,它属于社会管理技术,他通过研究发现在网格化管理中,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技术,抑或是资源都十分重要,增进三者的联系有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2.关于居民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研究

2015年,夏淼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展开了实地调研,调查的对象是兰州市西湖街道G社区。该学者从居民的角度对该社区网格化管理进行了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居民参与程度低、参与意愿不均衡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其指出为了让居民更好的参与到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去,需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服务体系。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拓宽居民参与渠道。陆斌(2016)通过对厦门市六个区域社区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后提出,要让居民更好的参与到网格化管理中去,需要不断创新和规范相关制度、加强网格队伍建设、强化队伍、建立多元主体休戚与共的参与机制。井西晓(2017)通过统计分析后认为,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然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在网格化管理方面,我国的公民普遍缺少参与意识,缺乏参与能力,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公民忽略了网格化管理,只是单纯的遵从社区安排,很少主动加入网格化管理。杜金阳(2019)通过研究,提出目前居民参与网格化管理普遍存在参与的意愿不够均衡和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他提出XX部门发挥其作用,要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为居民参与提高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3.关于志愿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内涵的研究

通过《志愿服务条例》可知,所谓志愿服务,意为个人或组织自发的、 不求回报的为他人、社会等作出贡献。社区志愿服务归属于现代志愿服务,其作用在于促进社区发展,其目标在于服务社区居民。关于社区志愿服务,我国有关部门作出了如下定义,即其指的是个人或组织为社会、社区付出精力、体力等的活动。

4.关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的研究

我国研究领域有诸多学者研究了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以谭建光教授为例,该研究者对我国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其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此时我国志愿服务处于转型阶段。其二是上世纪九十年到九十年代末这一时期,此时我国志愿服务处于探索阶段;其三是从2000年起到之后的八年里,此时我国志愿服务处于兴起阶段;其四是2008年到如今,此时我国进入了全民志愿服务阶段。在谭建光教授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市新兴街街道创办了社区志愿服务协会,对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有标志性作用。魏娜(2013)对我国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将其发展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1949年到1980年的萌芽和初创阶段,二是1981年到1990年的初步建立阶段,三是1991年到2000年的体系形成阶段,四是2001年到2007年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阶段,五是2008年至今的全面发展阶段。夏建中(2019)对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该学者研究的起始点使我国社区服务初始建立阶段。除此之外,该学者还重点研究了1986年至今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并从XX的角度对相关的重要决策进行了分析。该学者还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街村朝阳里居委会的志愿服务小组进行了调研,在他看来,该小组对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

5.关于社区志愿服务必要性的研究

陈伟东等人(2018)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他们看来,志愿服务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居民的角度来看,社区志愿服务可以促进其公共精神的培养;其二,从社区的角度来看,社区志愿服务可完善其治理体系。宋煜(2019)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基础,对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一是社会服务角度,社区志愿服务在选择服务对象时通常都会先选择那些有困难或比较弱势的居民,有利于社会公平。二是社会参与角度,社区志愿服务把社区动员真正落实到位,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参加公共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社区居民可以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助人为乐,这样还可以使其成就自我。三是社会治理角度,社区志愿服务有激励和倡导等作用,当矛盾产生时可以起到化解的作用,有利于社区和谐。张敏、胡建东(2020)提出,社区志愿服务已逐步成为当前社区治理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快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可以保障社区治理,增进其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强社区治理能力,有助于我国国家治理。

6.关于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

在国内,学术界大多会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其一,对策;其二,参与动机;其三,影响因素。

关于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孙璐(2006)站在居民的角度系统研究了社区活动,发现前者的参与动机大多关系到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利益;二是感情。向秋红(2010)站在社会的角度,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对社区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在她看来,居民大多具有一定的参与积极性,但很少付诸行动。因此该学者认为影响居民参与积极性的因素包括利益、邻里关系等。由此可见,居民参与机会直接影响居民参与行为。陈伟东,吴岚波(2018)提出,利益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动机之一,居民参与能否实现其利益,直接影响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关于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冯琰(2006)看来,对居民参与积极性造成影响的因素不仅包括居民态度,还包括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收入等。弋梁莹(2011)从居民的角度对其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前者对后者的信任程度会对前者的参与过程造成极大的影响.宋文辉(2013)以我国社区文化志愿活动为基础,对居民的实际参与情况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程度与居民参与积极性为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该学者还从XX的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发现其与居民互动程度会直接影响居民参与积极性,二者成正相关关系。张小莉(2019)提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的参加率不理想、参与不深入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答案其实并不难。主要因素是社区服务不到位,如果社区服务无法为居民解决问题,满足其需求,自然对其社区意识造成负面影响。

研究领域有多位学者研究了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他们看来,无论是社区志愿服务机构还是XX都会直接影响居民参与积极性。通过实证调研可知,对居民的参与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缺乏完善的奖励机制,缺乏合理的居民参与机制等。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领导者、组织者以及队员大多是居委会、社区内上层人士,因此许多活动是社区志愿队伍为了自身利益而开展的,并不符合居民意愿与需求。从居民的角度来看,他们加入的社区志愿服务大多来源于XX,来源于社区,关系到社区文娱的活动少之又少,居民大多不会参与社区管理,不会参与社区建设,导致居民的参与率明显不足。

关于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对策的研究在何春华(2017)看来,加强对居民服务意识的培养,健全与优化法律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保障机制能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陈伟东,吴岚波(2019)认为,从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更能吸引居民,让居民能持续保持参与热情。刘秉瑞(2020)提出,社区管理者需要主动的学习先进的志愿服务知识,并组建高素质的志愿服务队伍,对培训机制进行完善,对激励机制加以优化,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同时确保社区志愿服务质量,通过志愿服务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文献述评

1.国外文献述评

国外学术届虽然没有针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但是国外学术届对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领域的研究是比较重视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其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过在借鉴的时候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应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加以借鉴。

2.国内文献述评

我国有许多学者对社区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在近几年社区志愿服务中居民参与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整体来讲国内学者对于社区志愿服务中居民参与的研究,是基于理论研究实现的,我国已经完成了实践研究,且获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然而,国内学者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大中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中居民参与的研究,对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中居民参与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志愿服务的研究,分析了居民参与社区网格化,期以此为相关领域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帮助。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笔者在A社区的范围内,研究了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目的是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与意见以优化居民参与的途径,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参考思路。

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社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等的概念,介绍了社区治理理论等理论。第二部分包含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对引发问题的诸多因素的分析。第三部分,笔者就分析结果,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第四部分,笔者对本文进行了总结,表达了对此次研究的期许。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收集国内外与网格化管理有关的文献,与社区及社区志愿服务有关的论文、书籍等,对各资料进行整合,从文献中学习目前已有的理论和经验,了解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一些共性问题及经验,为A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借鉴。

2、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群体调研社区内成员,关键在于了解调查对象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意识、态度观念和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等。以概括出我们所要了解的信息,通过分析对A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本文研究提供论据的支撑。

3、访谈法

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分别对社区普通居民、社区志愿者和社区、街道、XX、民政、工会、共青团、红十字会等工作人员进行访谈,通过多个渠道了解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治理经验的先决条件下,引入“公共选择理论”和“社区治理理论”,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探讨在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下,就其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现存的问题,对引发问题的因素加以分析,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进行研究,为其发展提供建议,同时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增强提供建议,保障社区治理。

(二)不足之处

由于笔者本人的理论认识存在较强的局限性,本身的实践能力还有待加强,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力不够,研究中存在理论分析不到位、不透彻等问题。日后,笔者一定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经验。

 第一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本章为本研究的展开做理论铺垫。学者对社区和城市社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等概念的阐释有所不同,笔者对学术界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中选取与本文所涉及的概念相吻合的定义进行重新阐释。除此之外,还对城市居民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进行了研究,对其必要条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对公共选择理论等进行了介绍。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社区和城市社区

所谓社区,指的是一类社会生活共同体,构成这类共同体的人们都聚集在同一区域,而城市社区则代指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内的,由独立居民共同治理的区域。

社区一般具备以下几个要素:首先是地域要素,也就是社区的地域的范围是有一定要求的;其次是人口要素,只有人口数量符合要求的区域才能被称为社区;然后是组织要素,只有社区组织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区域才能被称为社区;最后是共性要素,也就是社区居民之间是有共同点的。除此之外,还有制度要素,也就是社区是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基于本来的街道和社区,把城市所管辖的社区根据特定的标准划分成多个网格,然后根据标准对网格进行编号,配齐人员,对辖区进行巡查和收集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把收集到的信息全部录入平台,把资源汇集起来,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一起分享信息,更高效的管理社区事物,更优质的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

三、居民参与

居民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以个人或团体的形式在XX部门等多元主体的帮助下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各个层面,保障社区治理效果,使其进一步提升的过程。城市居民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类型有两种,一是在居民在网格管理模式基础上参与社区活动;二是居民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笔者从性质的角度对居民参与的类型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经济参与、文化参与等,本文讲述的是志愿服务参与,既居民对志愿性的服务的参与,如关爱老人等。

 四、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

联合国对志愿者的定义如下:自发的、无私的为社会提供公共利益服务的个体,可以理解为自愿牺牲个人时间,不收取任何报酬,自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在个人可接受的范围内加入志愿者组织或机构,借助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不收取任何回报,通过专业手段长期为社会与公众提供帮助的人。本文对志愿者的定义是:在个人可接受的范围内,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帮助社会的人。

所谓志愿服务组织,意为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以志愿服务为核心而建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基金会、社会团体等都属于志愿服务组织形式。志愿服务组织包含诸多特征,如非营利性、自治性等。建立志愿组织的前提是合法注册登记,志愿组织只能举办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

五、城市社区志愿服务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是在城市社区的范围内实现的,其目的在于保障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关键在于开展公益事业,在于满足居民需求,因此志愿者理应将社会公共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社区志愿服务由多个内容构成,包括帮助弱势群体、保障环境卫生等。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全,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生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社区志愿服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核心。2014年年初,我国有关部门发表的《有关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的若干意见》为推动社会志愿服务规范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以及强化XX对社会志愿服务规范化建设的组织与推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具有集体性特点,是活动中的一种,其指的是人们利用相应的制度中采用集体解决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分配。对此,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的基础上添加了与经济学相关的方法。公共选择学派在研究中做出了假设:其一,XX的交换性质;其二,个人效用。除此之外,该学派还将效率以及公平纳入了评价标准,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为此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中的设想对象是“经济人”,也就是说,在该理论中,人们不仅理智,而且自利,他们在政治决策中更重视个人利益(包括权力、荣誉等)。这一假定虽然在学术上存在争议,实际生活不乏有愿意为社会牺牲自我的人,这一类人或许在其他场合会为了不同的目标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中,这一假设为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从群众的角度来看,能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的政策、制度等更有吸引力,他们可以通过投放政治选票的方式,直接表达个人偏好,这一过程便是居民参与的过程。城市居民参与社区选举,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都属于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理应直接反映居民要求,反映居民意愿与意志,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其对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关的诸多活动的参与程度能够直接反映网格化管理模式与居民意愿之间的匹配度,为该模式后续的优化打下基础。公共选择理论的监督对象是XX,在该理论中,公共政策不是绝对正确的,该理论强调,国家权力不能完全由XX把握,社会也应当拥有支配国家权力的权力,因此XX不仅要与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还要与居民通力合作。对于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人们理应理性看待。通过研究可知,网格化管理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XX应重视其应用与管理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二、社区治理理论

该理论属于基础理论,与之相关的理论有社区治理理论。2003年,俞可平以“善治”为主题,对公共事务管理展开了研究,在他看来,XX应与市场、社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研究领域有诸多学者与机构研究了治理理论,他们将其与我国的社会建设相结合,展开了系统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社区治理理论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以陈幽泓为例,该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这一方法,在区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其对社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社区治理理论包括以下特点:第一,参与主体多元化。XX可以实现对大部分领域的控制,对大部分领域的绝对支配,但对XX而言,无论是权威还是权利都不是其专利。从社区治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都有参与的权利,他们可以以合作的方式与XX相联合,进而参与社区治理。第二,社区治理的内容越来越广。传统的社区治理针对的是社区环境治理以及社区安全治理,但现在的社区治理包含社区居民生活等诸多领域,涉及范围甚广,其作用在于满足居民需求,保障居民利益。第三,如今,治理方法的选择关乎于居民,包含互动性特征。要想促进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增加其效率,只能由XX与参与主体上下互动。第三,治理结果的特性不仅包括合法性还包括认同性,具体反映在社区治理结果通知方面,反映在参与主体所提供的意见反馈方面。综上所述,所谓社区治理,意为解决居民生活在生活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参与社区的主体利用采用合理且有效的手段进行社区治理,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快社区建设,还可以促进社区发展。

社区治理的成效越好,越能吸引居民,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基于此,笔者对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居民参与的内容与方式、居民没有充分参与的因素、可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等。

第二章A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第一节 A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概况

  一、A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背景

从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角度来看,该社区的发展历程较短。为了增进居民之间的关系,为了增进居民的团结意识,提高居民互动频率,A社区常常举办志愿服务活动。自此,该社区志愿服务开始建设与发展。如今,社会迅速发展,临沧市志愿者保障机制越发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A社区志愿服务得以发展,其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除此之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已经融入了社区生活,无论是其活动形式逐渐增多,还是其服务规模都有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帮助救济活动逐渐转化为志愿服务活动,这样的变化无疑会加快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在xx的号召下,云南省临沧市XX于2014年加快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设,包括其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服务制度的优化。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该市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在临沧市的范围内,笔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其活动管理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该市志愿服务的类型增多了,内容增加了,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志愿组织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规模,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乐趣。XX与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遵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进一步加快社区建设,进一步促进社区治理,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同时保障社区志愿服务质量,确保其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这同时也体现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

1.XX积极推动

从XX的角度来看,其利用行政手段进一步保障了社区志愿服务,提高了相关活动的举办频率,在社区的范围内为社区志愿服务吸引了更多参与者。XX可以通过行政发文向社区居民宣告社区服务发展目标,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以临沧市XX为例,该XX组织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召开了会议,并在会议上强调了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强调社区内老党员、积极分子等理应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但想要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理应从重视志愿服务制度着手,提高制度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为社区建立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吸引更多居民的加入,加快社区建设。2018年,临沧市XX发表并施行了《志愿服务条例》,该XX不仅开展了社会工作进社区活动,还举办了宣传暨志愿服务的周年活动。在一年的时间里,云南省临沧市XX在XXX号召下,在xxxxxxxx的引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方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不仅举办了培训班,还召开了座谈会,不仅举办了诸多宣传活动,还开展了培训活动,建立了诸多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促进了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志愿者队伍的规模。除此之外,还确保了志愿服务管理质量,使其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使其服务效果得以增强。本次活动,通过对《志愿服务条例》的再学习、再宣传,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和志愿服务有机融合为一体,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三社互动管理模式的有效尝试,同时更是一次由XX部门搭台,社区居委会组织,公益类社会组织承接,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

2.社区调动资源

A社区获取资源的渠道有三个:一是XX投资;二是社会捐赠;三是社区筹资,不过,相比于XX投资,后两者获取的资源较少。除此之外,该社区还组建了诸多人力资源调动平台,从志愿者的角度来看,该平台的作用有三个,其一,吸引更多志愿者;其二,增强志愿者分配的便捷性;其三,有利于志愿者培训,可以提高其服务水平。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该平台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能将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与具体影响反映给居民;二是可以为居民提供便利,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A社区会将周边学校资源最大化,吸引诸多大学生志愿者,这样做不仅可以保障社区志愿活动质量,还能提高其水平,能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A社区会举办教育思想活动以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3.引入社会组织

居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而言,无论是街道还是居委会都不可或缺,因为二者不仅有支配作用,还有引导作用,他们通过合作共同组织了多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由此可见,从社区的角度来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一定会受到影响。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而言,无论是建设还是管理都十分重要,但其自身建设能力并不强悍,自身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只有在社区的引导下才能开展活动。对此,引入社会组织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就A社区展开了调查,发现社区街道办对其志愿组织十分重要。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将社会组织纳入社区管理,融入社区发展,用时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以社区街道办为主导,通过多方合作加强社区治理,开展文化建设,实施扶困帮贫等。其一,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想要满足其需求,加强其归属感的培养,必须培养其归属感,同时传扬正能量,将所有服务活动落到实处。其二,想要加快社区的建设,促进社区的发展,可从社区居民着手,增进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因此可组织志愿服务队。

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加快建设社区志愿服务,才能进一步保障社区志愿服务质量,提高其志愿服务水平。由XX、社会组织等共同约束与引导社区志愿服务能够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其对社区的认同感,进而保障社区治理,促进其水平的提升,促进其发展。

二、A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A社区志愿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保护、疫情防控、文化艺术、关爱青少年、文明建设等方面,具体见表2-1。

表 1表2-1A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三、A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方式

社区内居民在需求方面各有差异,因此他们可加入的活动类型不同,他们参与活动的目的不同,参与活动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活动中采取的策略也是不同的。笔者以社区活动类型为基础,对居民参与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其参与方式进行了分析,具体见下文。

1.依附性参与

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依附性参与属于被动方式,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并非源自于居民的主观意愿。社区中有许多活动能够体现居民的意愿,但也有大部分活动并不符合居民群体共同需求,并没有顾及居民的想法。有许多社区活动是由组织者安排好的,如社区巡楼、义务劳动等。由此可见,大部分志愿活动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没有为居民带来利益。

依附性参与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定期参与志愿服务,在特定地点参与志愿服务。其二,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参与这一类志愿服务可以为社区带来劳动力。

访谈中有居民是这样描述的:A社区会定期组织义务劳动,志愿者会在组织者的领导下分批次进行义务劳动,居民们会在组织者的领导下轮流打扫卫生,在这一类活动中,我们会根据社区的安排处事。

2.志愿性参与

社区内居民自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参加社区内重要会议等。志愿性参与主要包含以下两类:其一,体力参与;其二,参与重大事项。对自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而言,参与志愿活动不仅能增进其团队感,还能增强其团体感,能够帮助他们取得荣誉,因此有需求的居民会选择主动参与。

访谈中有居民是这样说的:在我们社区,大部分志愿者来自单位,他们要么是社区成员代表,要么是老党员,要么是居民骨干。社区志愿者普遍拥有重构配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带来满足感。对我们社区而言,外来志愿者是非常重要的,但其服务是开展必定会被诸多条件所限制,因为他们并没有在小区内居住。社区内居民建立的志愿者团队往往能更有效的举办活动,他们能根据居民的需求为社区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与居民沟通,进而实现社区居民与志愿者的互利共赢。从服务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仅能从中获取大众的认可,还能借此得到居民的尊重;从被服务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仅从中得到了帮助,还借此收获了便利。对社区内老党员而言,对社区内积极分子而言,志愿者往往会积极主动的为其提供帮助,为社区节省了资源。

3.身体性参与

身体性参与指的是以锻炼身体康健目的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通过这一形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虽然,在社区活动中参与者需要或多或少的活动身体,但并未实现对身体的锻炼。在许多活动中,身体只是参与活动的工具。社区居民想要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锻炼身体就应该以身体为服务对象。A社区经常开展志愿服务,居民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可以在志愿活动中放松自我,感受生活。

访谈中有居民是这样描述的:每年年底,A社区内的居民会组织文艺演出,也就是“社区春晚”,无论是台上的表演者还是台下的看客都是社区居民。志愿队的成员也会参演节目,他们不仅会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弱势群体,还会在“社区春晚”中唱歌跳舞。一位叔叔将志愿者的付出以曲艺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曲艺合唱队以说唱的形式展现给社区居民,进行志愿服务的宣传。除此之外,我们社区还有很多志愿服务,例如练太极等。这一类志愿服务能够愉悦大家的心情,锻炼大家的身体。

4.权益性参与

在社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居民权益意识得以进一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社区志愿者组织为进一步提高居民权益意识开展了一系列维权活动,这也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的方式也不断创新,让居民一起制定志愿服务的内容,讨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中来。权益性参与一般可以被视为从本质上参与,参与这类志愿服务不单单是从表象上参与,其参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居民个人权益。

采访中有居民是这样描述的:社区工作者在策划志愿服务活动以前,许多居民都会参与其中,表达个人需求,并从中受益,但我们社区很少有居民参与其中。

除了权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之外,志愿活动还可以分为身体性、依附性等类型,许多人参与这些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动其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的提升,仅仅为了对象征意义加以表达。这也是权益性参与同其他三种参与类型的区别所在。权益性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能够使居民对个人想法加以表达,居民可以在商量和博弈中维护个人权益。权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能够使居民真正参与其中,能够更好地满足其个人需求。

四、A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A社区将志愿服务与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创新“网格管家”服务机制,建立起网格化类型的三级管理体系,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网格长。一是建立一级网格长网格。网格长可选聘优秀的xxx员或者社区成员;二是建立二级网格长网格。网格长由优秀党员或居民代表担任,若无合适人选,可由居民投票选出。三是建立三级网格长网格。三级网格长由志愿者或居民代表担任,纳入“网格管家”服务机制。“网格管家”服务机制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大框架设计,在党建引领下,一级网格长负责统筹管理辖区内大小志愿服务事务,调动辖区内的网格管家、党员、居民代表共同联系辖区内的所有志愿者和居民。“网格管家”以区域划分、分包到户、责任到人的网格管理机制,有利于实现“志愿者建在网格上”,全方位把志愿服务同社区建设相结合,把志愿服务打造为为民服务的有机体系。

 第二节 A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对A社区内所有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该社区内部个别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该社区在采取网格化形式的管理方案之后,对网格进行了等级划分,其中包括一个1级网格,2级网格6个,3级网格46个,此次调研分别从46个三级网格中抽取11人,问卷发放份数为506份,收回份数为456份。问卷发放群体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生、退休人员以及全职妈妈等。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居民都知道社区所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但很少有居民参与其中,居民满意程度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此外,该社区所开展的志愿服务的频率低,其服务质量相对也比较低。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接受本次调查的居民男女比例为46.93%和53.07%,人数分别为214人和242人,人数较为接近;从年龄来看,18岁以上16人,仅占总人数的3.51%,占比最少,18-35岁84人,占比18.42%,年龄介于35-55岁之间的有152人,占比33.33%,年龄高于55岁的有204人,占总人数的44.74%,占比最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不低于本科、专科的分别有九十一、一百二十八人,在被调查对象中,其占比分别达到19.95%、28.07%;高中(中专)、初中及以下的分别有一百七十八、五十九人,在被调查对象中,其占比分别达到39.04%、12.94%。由此可见,在被调查对象中,大部分为中专、专科学历,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基于收入情况来看,不高于三千元、介于三千至五千之间,介于五千至八千之间的分别有六十八、一百九十八、一百五十五人,在被调查对象中,其占比分别达到14.91%、43.42%、33.99%,8000元以上35人,占总人数的7.68%。

表 2表2-2被调查居民基本情况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二、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知晓程度

1.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了解情况

在被采访者中,了解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居民占比64.25%,其余居民对此并不了解。在与社区工作人员交谈的过程中,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说到,他们在认真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会专门抽出时间向社区居民宣传即将要开展的活动,同时向社区居民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使居民更加熟悉并希望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1图2-1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

2.获取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

在设计问卷调查时,针对“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社区志愿服务相关信息的”这一问题,备选项为五个,使受访人员可以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做出选择。调查结果表明,该社区内有二百九十三人知晓这一服务活动,其中主动了解、从网络平台、社区宣传栏途径知晓的分别有六人、二十四人、一百八十六人,在被调查对象中,其占比分别为2.05%、8.19%、63.49%,前者所占比例最低,中间次之,后者所占比例最高;选择“社区工作人员的上门宣传”这一选项的有164人,占总人数的55.98%,是占比第二大的;没有人选择“其他”这一选项。综上所述,居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了解城市地区的社区志愿服务信息,一个是浏览社区宣传栏,一个是工作人员的入户宣传,由此可见,A社区比较重视志愿服务宣传工作,宣传力度相对较大,但是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居民相对较少,并且需要居民主动搜索这些知识,而且还需要居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通过统计,发现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受访者都是年龄比较小的居民,他们对手机、电脑的使用较多,比较依赖从网上获取信息。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2图2-2居民了解社区志愿服务的渠道

 三、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

1.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的项目

通过对A社区说进行的社区志愿项目的调查可以看出,其服务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其中“疫情防控”、“社区环境卫生保护”、“便民助民”、“关爱青少年”和“关爱老年人”志愿活动开展较多。但是也有一些居民对志愿项目的开展不够了解,由此可见,A社区的志愿活动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3图2-3A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的内容

2.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的频率

通过调查采访得到以下数据,在四百五十六位接受采访的居民中,认为社区每月举行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到一次、介于三到四次、高于四次、的居民分别有六十五人、九十二人、一百五十二人,其所占比例分别是14.25%、20.18%、33.33%,在所有采访对象中,分别排在占比第四、第三、第一位,有42人觉得所在社区每月开展社区志愿服务1-2,占总人数的9.21%,占比最少;不了解该社区所举行的志愿活动次数的居民有105人,占总人数的23.03%,占比第二。在完成问卷后,有受访者告诉我,他所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每月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一个月会组织很多次活动,像有传统节假日的月份开展的活动次数就会多一点,有的时候又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目前,因为疫情防控所以几乎每天都有和疫情防控相关的志愿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社区的居民对该问题的回答并不一致,可以看出居民获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是不对称。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4图2-4A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的频率

3.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评价

从目前A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是否居民自身所需来看,有314人表示是符合自身需求的,占总人数的68.86%,占比超过了50%。纵观居民针对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价情况,满意度相对较低,对该服务项目表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的居民分别有七十四、一百五十一、一百二十一、八十九人,占比分别为16.23%、33.11%、26.54%、19.52%;有21人不满意,占总人数的4.60%。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居民不到5/1。将感到满意的人数与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相加,就是该服务项目的满意度,综合上面的数据可知,其相加结果为225人,在被调查对象中不到50%,由此可见,满意度尚未达到一半,基于这一现状,A社区还需要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以此进一步推动居民满意度的提高。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6图2-6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评价

4.对社区志愿服务氛围的评价

社区志愿服务氛围直接影响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好的氛围能够推动其不断发展,而好的氛围是不断积累形成的。调查显示,A社区尚未形成浓郁的志愿服务氛围,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A社区中,认为服务氛围不太浓厚、一般、相对浓厚、十分浓厚的居民分别有八十六、一百二十七、一百五十七、六十四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其所占比例分别是18.86%、27.85%、33.43%、14.04%,分别排在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第四位;有22人认为所在社区的志愿服务氛围基本每月,占总人数的4.82%,占比最小。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7图2-7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评价

 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况

通过对456位居民的采访发现,参与过社区志愿活动项目、没有参与过的居民分别有351人、105人,占比分别是76.97%、23.03%。在参与过社区志愿活动的居民中,有一大部分居民参与次数有限,参与率很低,有一部分参与者甚至只是偶然参加过,后面就没有主动参加过;还有一些参与过社区志愿活动项目的居民透露,他们并非主动参与到这类活动中的,而是由于自己属于低保家庭被迫要求参与到这类活动中,属于被动参与型。

经调查发现,调查对象参与最为频繁的活动有五类,即“疫情防控活动”、“社区环境卫生保护活动”、“便民助民活动”、“扶贫济困活动”、“关爱老年人活动”和“关爱青少年活动”,排名靠后的六类是:“体育建设活动”、“文明建设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党建工作指导活动”、“法律服务活动”及“医疗服务活动”。能够发现,上述居民参与频率较高的五类活动并不具备较高的参与门槛,而在其之后的六类在专业性方面就有一定要求,其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导致符合参与条件的居民较少,致使这六类活动的开展较少,然而,这六类活动正是居民所需的。此外,尽管不少居民表示当有志愿服务活动之时,其愿意成为志愿者,然而其实际却并未付诸行动。

1.社区居民参与意愿

从居民参与意愿方面来展开分析能够发现,当前A社区大部分居民的服务参与意愿都很强,当然对于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同个体的偏好类型是不一样的。

当对居民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进行了解之时发现,在被调查对象之中,只有三百八十六人表示愿意参加,其占比将近85%,其余人员则表示自己并不想参与这类活动。由此可见,此次被调查对象中,对于此类活动,大部分都具备较高的参与意愿。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8图2-8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愿

对于表示自己并不想参与这类活动的被调查对象,询问其不想参与这一服务活动的原因,由调查可知,居民不愿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重要是因为时间不允许、志愿服务项目非自身需求、不知道活动信息,宣传不到位等,调查结果如图,有37人表示是由于不知道活动信息,占总人数的52.86%,而表示没有想参加的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并无足够的时间的人分别有十六、九人,其占比分别达到有22.85%、12.87%,表示并无原因,就是不想参加以及表示是其他,经了解具体原因为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人分别有六人、两人,其占比分别达到8.57%、2.85%。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发现,比例最大的为“不知道活动信息”,间接说明A社区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还需要再加大。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9图2-9居民不愿意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原因

对于表示愿意参加这类服务活动的调查对象,询问其具体愿意参加的类型(此处可多选),从而对这些居民具体愿意参与哪些活动进行了解。调查结果如图,358人愿意参加“疫情防控活动”,占总人数的92.75%,173人愿意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占总人数的44.81%,165人愿意参加“扶贫帮扶活动”,占总人数的42.73%,147人愿意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占总人数的38.08%。表示愿意参加文明建设活动、社区环境卫生保护活动的分别有一百二十九、三百二十五人,其占比分别达到33.42%、84.2 %,表示愿意参加关爱老年人活动、关爱青少年活动的分别有两百九十五人、两百七十三人,其占比分别达到74.61%、70.72%,表示愿意参加党建工作指导活动、医疗服务活动的分别有八十九人、八十一人,其占比分别达到23.06%、20.98%,除此以外,表示愿意参与法律服务活动的有七十三人,其占比达到18.91%。能够发现,大多数居民倾向于参加的活动都具备一个特点,那就是并不具备较高的参与门槛。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10图2-10哪些社区志愿服务市居民愿意参加的

2.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而在参与广度上,由调查可知,表示经常参与、偶尔参与的分别有八十七人、九十六人,其占比分别达到19.08%、21.05%,表示很少参与、从未参与的分别有一百六十八人、一百零五人,其占比分别达到36.84%、23.03%。我们不难发现,数据想加后,只有183人是经常或偶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只占总人数的40.13%,并未达到一半,由此可见,当前对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A社区居民并不具备较高的参与率。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11图2-11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况

在居民参与的深度方面,将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划分为社区环境卫生保护活动、便民助民活动、体育健身活动、扶贫济困活动、文明建设活动、关爱青少年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关爱老年人活动、党建工作指导活动、防控活动等十个方面,询问351位参与过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您对以下哪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较多”,通过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具体内容的参与程度,以了解居民参与的深度。通过调查发现,选择便民助民和社区环境卫生保护活动这两项活动的分别有一百七十六人、一百九十八人,其占比分别达到550.14%、56.41%。选择扶贫济贫、体育健身活动这两项活动的分别有一百五十七人、七十三人,其占比分别达到44.73%、20.79%。选择党建工作指导、文化建设活动这两项活动的分别有四十八人、六十五人,其占比分别达到13.68%、18.52%。选择关爱青年人、关爱老年人这两项活动的分别有一百三十七人、一百五十一人,其占比分别达到39.03%、43.02%。选择文化艺术、疫情防控活动这两项活动的分别有五十九人、两百二十一人,其占比分别达到16.81%、62.96%。选择医疗服务、法律服务活动这两项活动的分别有五十一人、三十九人,其占比分别达到14.53%、11.11%。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参与率较高的是“疫情防控活动”、“社区环境卫生保护活动”、“便民助民活动”、“扶贫济困活动”、“关爱老年人活动”和“关爱青少年活动”,其余活动的参与率则较低。能够发现,参与率较高的活动都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并不具备较高的参与门槛,而其余活动因为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导致符合参与条件的居民较少,致使这六类活动的开展较少,然而,这六类活动正是居民所需的,却是临沧市目前较为缺乏的。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12图2-12居民参与过的社区志愿服务

在对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之时,发现主要影响因素有三类,一是年龄因素;二是学历因素;三是收入因素。

通过表2-3能够发现,在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岁的居民中,其参与人数与参与度成反比关系,同时并没有多少人具备较高的参与度,将近70%都是偶尔参与或者没有参与过。在年龄不低于五十五岁、处于三十五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居民中,其表示偶尔以及经常参与这类活动的人数分别达到一百一十五人、三十七人,在年龄低于十八岁、处于十八到三十五岁之间的居民中,其表示偶尔以及经常参与这类活动的人数分别达到两人、二十九人。能够发现,社区志愿者群体存在较为显著的老龄化现象。

表 3表2-3不同年龄居民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程度统计表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通过表2-4能够发现,在最高学历为初中的居民群体中,表示偶尔或经常参与、很少或从未参与这类活动的分别有四十四人、十五人,其占比分别达到74.58%、25.42%。在学历为高中的居民群体中,表示偶尔或经常参与、很少或从未参与这类活动的分别有七十二人、五十六人,其占比分别达到56.25%、44.09%。在学历为专科的居民群体中,表示偶尔或经常参与、很少或从未参与这类活动的分别有四十四人、一百三十四人,其占比分别达到24.72%、83.28%。在最低学历为本科的居民群体中,示偶尔或经常参与、很少或从未参与这类活动的分别有二十三人、六十八人,其占比分别达到25.27%、74.73%.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受教育水平的居民中,参与度最高的是最高学历为初中的居民群体,而且其参与人数和参与程度成正比关系。其次便是学历为高中的居民群体,而最低学历为本科的居民群体,其人数和参与度成反比关系,而且参与程度比低学历人群低得多。也就是说,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大部分都不具备较高的学历。

表 4表2-4不同受教育水平居民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程度统计表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通过表2-5能够发现,当居民月收入在五千元以上之时,大部分居民的参与度都不高,相较而言,低收入人群的参与度要高得多。

表 5表2-5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分析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五、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需求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如今A社区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时,其开展的活动并未令居民需求得到满足。如下图,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表示自己是需要多种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其中表示想要参与疫情防控活动的居民占比最大,超过70%,有63.37%的社区居民表示自己需求社区开展的项目是医疗服务活动,其排到第二位,接着便是表示想要参与法律服务、艺术文化活动的居民,其人数占比分别为58.55%、51.34%,有47.37%的社区居民表示自己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是便民助民活动,占比第五,有38.38%的社区居民表示自己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是关爱老年人活动,占比第六,有36.62%的社区居民表示自己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是关爱青少年活动,其排到第七位,在其之后的是想要参与文明建设活动的居民,其人数占比达到34.2%,有30.26%的社区居民表示自己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是体育健身活动,占比第九,有24.78%的社区居民表示自己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是扶贫救济活动,占比第十,有21.05%的社区居民表示自己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是党建工资指导活动,占比第十一。然而通过图2-3可知,当前该社区开展的此类活动并未能满足大部分居民需求,超过一半受访者都表示需要社区开展“疫情防活动”、“医疗服务活动”、“法律服务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而社区开展较多的志愿服务活动是“疫情防控活动”、“社区环境卫生保护活动”、“便民助民活动”、“关爱青少年活动”和“关爱老年人活动”。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13图2-13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

六、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议

经统计,共有209位采访者给出了自己对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其中:67人建议加大资金支持,占总人数的32.06%,占比最大。建议设置奖励或者培训志愿者的分别有56、49人,其人数占比分别为26.79%、23.45%,此外还有17.70%的居民建议重视宣传工作。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是很具有参考意义的,居民本身就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又是服务对象,是最能直接感受出不足的,提出的意见建议都是和实际相结合的。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14图2-14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

 第三节 社区志愿服务访谈记录分析

在以临沧市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情况为研究内容展开研究之时,为了获得足够客观的研究结果,笔者又选择该社区居民以及志愿者等作为访谈对象,对其展开了访谈,之后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对社区居民的访谈分析

通过与部分A社区的居民进行访谈,发现大多数的访谈对象对所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并不是很满意,所以其对这类活动的参与度也不高,表示自己经常参与这类活动的居民极少。在活动内容方面,访谈对象A1提到:“我所在的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大部分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没有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的,有时候就会觉得没有参与的获得感,就不太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了。访谈对象A2 是这样说的:“社区开展的志愿活动和自己的自身需求是相斥的,我是比较希望社区能开展一些医疗服务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的,常规开展的环境卫生保护等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求”。访谈对象A3 是这样说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是不规律的,一段期间内活动内容会很丰富,涵盖10多个方面,一段期间内活动内容又会特别单一,只有2到3个方面的内容”。从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满意度来看,访谈对象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有满意的也有不满意的,访谈对象A4对社区志愿服务就比较满意,他说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是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对活动开展的频率也很满意。但访谈对象A5对社区志愿服就不太满意,他是这样说的:“我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很多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有点过于政治化,重形式而轻内容,是为了上级而开展,而不是为了居民而开展”。绝大多数的访谈对象都希望社区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可以多了解了解他们需求,听听他们的想法,让志愿服务活动更亲民一点,更务实一点,更丰富一点,更实质化一点。

 二、对社区志愿者的访谈分析

通过与A社区志愿者访谈,发现A社区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很少对参与者进行专门的培训,而且培训力度也一般,与此同时,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参与的主动性来看,访谈对象B1表示自己是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而访谈对象B2则表示自己并不是主动参与的,而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被社区要求参与的,和自己一样享受着国家给的低保补贴的其他居民大多数都是被动式的参与,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自己其实并不是很想参与。在了解他们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的相关培训是,发现两个访谈对象都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访谈对象B1表示,自己在成为志愿服务组织成员后,虽然也受到了培训,但培训时间并不长,而且培训内容也比较简单,自此之后也并无专业培训。访谈对象B2提到,自己在成为志愿服务组织成员后,并未获得过培训,只有在参与活动之时,会有工作人员提前讲解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来看,两位访谈对象都表示,一般只会参加不需要专业技能的比较简单,没有难度的项目。从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议来看,两位访谈对象都说到,如果能有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就好了,不管是什么奖励都能给参与者留个纪念。另外,两位访谈对象都表示,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相关培训。

 三、对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的访谈分析

在开展访谈工作之时,关于经费保障方面,访谈对象C1 、C2 表示,虽然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具备一定的经费自筹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相对有限的,经费主要还是需要从XX获取。关于对志愿者的培训开展方面,访谈对象C1是这样说的:我们对新接受的志愿者都是有一次培训的,但由于经费等愿意,之后一般就不会对他们进行培训了,只有对骨干和核心成员的培训。访谈对象C2是这样说的,我们没有系统性的培训,只是偶尔会有零星培训,培训时虽然会给参训者培训资料,然而在完成培训后并无考核流程。在谈及培训少时,两位访谈对象都提到了是因为资金匮乏,只能把原本就不充足的经费优先用在志愿服务的开展中。当询问志愿服务组织如何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之时,这两位访谈对象都表示,XX应当发挥作用,做好扶持工作,具体来讲,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志愿服务组织专门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扶持,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希望XX可以优先选择从我们处购买服务。访谈对象C1表示:当前志愿服务组织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全民并不具备较强的志愿服务意识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如今老人、青少年是志愿组织的主要力量,他们基本上都不具备专业的技能或是还没有来得及学习专业的技能。访谈对象C2表示:目前我们临沧市的志愿服务氛围其实相比较之前已经有质的飞跃了,氛围好了很多,然而志愿服务的内容却和之前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主要以环境卫生保护、关爱老年人、关爱青少年、扶贫救济等为主,也是因为缺乏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导致像医疗、法律和心理咨询之类的活动开展较少。

四、对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

在以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人员为访谈对象展开访谈后,收集并整理访谈记录,发现当前该市社区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处理。第一,缺乏足够的资金。当前该市XX并未给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多少经费支持。第二,对接不充分,绝大多数的访谈对象都表示目前的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居民的实际需求是不想符的,差异很大,几乎大部分的活动都只在表面,没有特定的对象也没有特定的目标,就比如开展的社区环境卫生保护,对于小区住户来说,这个活的的开展意义其实并不大,物业人员每天都会对小区卫生进行清洁,其实并不需要志愿者再区进行重复清洁。在对XX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之时,D1表示,最近几年来,为了推动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临沧市XX采取了许多举措,虽然略有成效,却依旧存在着市民参与不主动等问题。

 第四节 A社区志愿服务的成效

  一、参与形式不断丰富

最初,临沧市A社区在开展志愿服务之时,主要服务内容是安全治理以及疫情防控等,居民的参与也集中于这些方面。最近几年来,伴随着社区发展水平的迅猛提升,社区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志愿服务的范围不断进一步扩大,同时其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举例而言,比如开展的法律宣讲活动以及居民维权活动等。另外,社区还专门创立了创意生活达人社,在达人社里,除了书写绘画外,还能够学习刺绣手工等,除此以外,社区还专门搭建展示平台,居民可以义卖物品,赚到的钱可以捐给社区的残疾人。同时,社区还专门设置了市民课堂、太极志愿服务队等,居民不但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区民众解疑答惑,还可以通过参与服务队来强健身体,或者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整体来讲,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形式变得愈发丰富,这也令居民在参与志愿活动之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二、参与领域不断扩大

近些年来,A社区开展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在其内容、形式不断丰富的同时,居民参与领域也变得更为广泛。能够发现,在该社区刚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时,主要开展的是一些邻里互助的活动,后来则覆盖到更多领域,比如文化建设、帮贫扶弱等。此时,不再只有弱势群体以及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社区志愿服务,而是有更多居民可以在这些服务活动中满足自己的需求,另外,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也在不断提升之中。

 三、参与意愿不断增强

当前在建设社区服务之时,主要是围绕怎样能够令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来展开的,然后慢慢对服务领域进行拓宽,令更多居民能够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作用,从而令社区服务质量、效率都可以得到提升。在社区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后,对于社区志愿服务,居民的认同感将会更强,此时其也就更愿意参与到这类活动中。

采访中有人是这样说的:当前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之中。我们的许多活动都可以满足我居民的需求,以助残为例,志愿服务组织会定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比如安排志愿者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基本上就是有这样一个形式。在为其提供服务之时,并非统一制定服务时间、内容等,而是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比如有的老人需要较高频率的服务,而有的老人,只需要一两月去看望一次即可,不同的人的情况并不一样,这就是一对一的服务形式。实际上,以往在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之时,一般都选取的是一对多这一形式,而在将其替换为一对一的形式后,志愿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服务对象也更加满意。对于这一点,社区居民都是有目共睹的,当其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有了足够了解后,其志愿服务参与意愿也就会增强。

 四、参与渠道不断拓宽

当前社区志愿服务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居民也有了更多的途径来参与到这类服务活动中,而不会像以往一样受到时空的较大限制。能够发现,当前A社区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之时,选择了许多新的服务方式比如互联卡等,此时不但能够令居民的时间大大节省,令其有更多精力、时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同时还令居民有了更多渠道参与这类活动,其参与热情也因此被充分激发出来。

在访谈中有人是这样说的:“如今我所在的社区,其开始运用更多方式来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互联卡服务便是其中之一。实际上,一直以来,社区都希望更多居民能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而推行互联卡服务毫无疑问能够让更多居民受到吸引。举例而言,当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之时,其只需要准备互联卡,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部分互联卡上,然后到小区各户,将互联卡交给居民,告知其自己是志愿者,若有相关需要可以打这个电话。当说完后,再拿出并未写信息的空互联卡,告诉他如果你觉得我可信,你也可以把你的联系方式留给我。或者说你也可以和我一样,从楼上到楼下,把你的联系方式给其他人。如此志愿者就和居民间拥有了联系方式,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互助氛围。

第三章 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参与意识不高

虽然临沧市近年来都在推广志愿服务,也组织了很多次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因为活动会受地域、人员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志愿服务开展并未覆盖临沧市的每个角落,能真正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的市民也有限,致使仍有一部分市民从未参加与志愿服务,甚至并不认识志愿服务。此外,在部分市民的传统认知中,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一直都是XX部门,社区治理和自身的关系并不大,所以市民对于志愿服务的内容并不清楚,要想对其进行了解的意愿也很弱,这都是因为居民并未形成志愿服务的理念,其志愿服务意识仍有待加强。

1.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了解不够

首先,关于社区志愿服务,居民的了解并不多。通过分析问卷结果能够发现,在被调查对象中,超过35%的人表示自己并不清楚这一服务;大部分社区居民仅仅是知道有志愿服务,却不知道志愿服务的具体内涵,也不想去参加自己并不了解的活动。甚至有居民都参与过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但也只是参与而已,参与停留在表面,依旧并不了解志愿服务。在对A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之时,其提到:“当前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之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居民并不了解志愿服务,也不愿意加入进来。”

其次,关于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也并未形成充分认识。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的管理模式导致的,大部分社区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配合上级而联合开展的,社区自己自发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就比较少,而专门结合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的志愿活动就更少了。通常社区人员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之时,若并没有多少居民愿意当志愿者,其一般都会让特殊群体来当志愿者,举例而言,比如低保户等享受国家补贴的居民,又或是党员干部。这种安排,其实并不能达到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还可能会让“特殊群体”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可能导致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圆满完成。

2.居民参与意愿不均衡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A社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有许多,这表示该社区居民大部分都形成了较强的参与意识。同时,笔者还发现,对于这类服务,居民的参与意愿具备的特点为:首先,整体来看,居民具备较强的参与意愿。问卷调查结果中84.65%的居民表示自己愿意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在访谈的过程中也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人员表示“现在组织社区志愿服务比以前容易,以前活动参与人员较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进来,活动开展就比较顺利”;其次,对于各类志愿服务,居民的偏好程度是不一样的。尽管大多数居民都愿意当志愿者,为他人提供帮助,然而参与这类活动不但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还需要花费许多精力,所以居民一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之时,更倾向于那些涉及自身利益的活动,举例而言,比如“疫情防控活动”和“社区环境卫生保护活动”,居民更愿意参与专业性不强,参与门槛低,参与比较简单的志愿活动,举例而言,比如便民助民活动、关爱老年人活动等,而对于那些参与门槛较高的活动,比如“体育建设活动”、“文明建设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党建工作指导活动”、“法律服务活动”及“医疗服务活动”等活动,居民的参与意愿就很弱。

3.居民参与程度较低

笔者从两个方面分析居民的参与程度。一是参与广度不足。首先,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直观的看到居民的参与率较低,经常或偶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仅占总人数的40.13%。此外,在访谈时,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其实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大部分都是一批人,目前仍有一些居民从未踏入过志愿服务这个“大家庭”的门。二是参与深度不足。通过对居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类型并不丰富。由问卷调查可知,居民参与疫情防控活动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社区卫生环境保护活动、便民助民活动、扶贫济困活动、关爱老年人活动和关爱青少年活动,文明建设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医疗服务活动、党建工作指导活动和法律服务活动的比例均小于20%,其中参与率最小的为法律服务活动。然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中,法律服务活动、医疗服务活动及文化艺术服务活动均排在前五且比例超过50%,能够发现,当前社区安排的支援项目难以令居民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4.参与主体不合理

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其构成情况为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可知,若将偶尔以及经常参与都看作为具备较高的参与度,那么就能够得到以下的统计图,通过统计图能够发现,当前该社区这类志愿服务的主体构成并不具备合理性。

如果从参与者年龄构成方面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在年龄低于十八岁、处于十八到三十五岁之间的居民中,其表示偶尔以及经常参与这类活动的人数分别达到两人、二十九人。在年龄不低于五十五岁、处于三十五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居民中,其表示偶尔以及经常参与这类活动的人数分别达到一百一十五人、三十七人。其中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年龄不低于五十五岁的老人,并没有多少中青年参与其中。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15图3-1参与主体年龄段分析

如果从学历水平进行观察,在表示经常或者偶尔参加的居民中,学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的分别有四十四人、七十二人,在被调查对象中,其占比分别达到74.58%、56.25%。学历为专科、本科及以上的分别有四十四人、二十三人,在被调查对象中,其占比分别达到24.72%、25.27%。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居民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者,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参与率较低,参与者中缺乏有知识有文化的居民。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16图3-2参与主体受教育水平分析

从收入水平来看,在表示经常或者偶尔参加的居民中,其收入不超过三千元、超过八千元的分别有五十二人、十人,在被调查对象中,其占比分别达到76.47%、22.86%;收入在3000元—5000元(含)中“经常参与”或“偶尔参与”的居民有84人,占这个年龄阶段总人数的42.42%;收入在5000元—8000元(含)中“经常参与”或“偶尔参与”的居民有36人,占这个年龄阶段总人数的23.23%。整体来讲,居民收入水平与其参与度成反比关系,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中,并没有多少高收入居民。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图 17图3-3参与主体收入水平分析

总的来说,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是不合理的。首先,参与这类活动的中青年较少,大部分都是年龄超过五十五岁的老人。其次,参与者中缺乏有知识有文化的居民,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居民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者,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参与率较低;三是参与者中缺乏高收入群体的参与,收入在3000元(含)及以下的居民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者。

 二、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能力不足

1.参与方式被动,缺乏组织化参与

如果从主动性程度方面进行观察,可将居民分为主动、被动参与两类,前一类型要求居民的自主性达到一定水平,而被动参与则是并不是自己主动的,居民没有过多的选择空间,而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邀约下或是强制要求之后的参与。结合A社区居民参与的实际情况,发现A社区的大部分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其实都是被动式,即一般都是社区下达命令要求参与,或者邀约让参与活动的,而且参与的通常都是执行类的活动。像关爱老年人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也需工作人员提前到每家每户做好宣传和动员。在开展访谈工作之时,有居民提到:“通常都是社区的人员来通知让我们参加活动的,具体参加什么活动,由社区决定,我们只需要听从安排即可”。能够发现,当社区刚刚出现之时,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通常是居委会或者XX部门,然而当社区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后,若想清楚社区、居民需求,若想为民众政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就必须让居民主动在社区治理工作中发挥作用。

2.居民获取信息渠道不畅

通过调查能够看到,在被调查对象中,表示自己对于社区志愿服务并不清楚的人占比达到了35%以上,而那些比较清楚这类服务的居民,其主要是通过两类渠道获取信息的,这两类渠道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宣传;二是宣传栏,只有少部分是通过网络平台而知道的。在展开访谈工作之时,说自己参与意愿不强是因为并不清楚活动信息的居民占比超过50%,而在询问“在您看来,如何能够令居民的参与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之时,有67.35的居民选择了“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了解志愿服务”。如今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主要由两个,一是电话宣传;二是工作人员上门宣传。虽然临沧市A社区都会在社区宣传栏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但是并不是所有经过宣传栏的居民都会停下脚步,认真阅读。虽然临沧市A社区是有专门的志愿服务微信群的,但是微信群其实并不适合社区内的老年人,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而社区的青中年,虽然会使用微信查看信息,然而因为工作繁忙,应酬太多,所以其并没有什么时间参与这类活动。

3.居民志愿服务专业技能掌握薄弱

以居民志愿服务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可知,其专业技能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专业能力;其次是专业素养。居民在参与常规性志愿服务时并不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在参与专业性志愿服务时则需要具备服务所需的素养和技能。以医疗保健类志愿服务为例,此类志愿服务活动对居民专业健康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访谈中,大部分人表示自己并不具备志愿服务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致使自己无法参与医疗、法律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三、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质量不高

1.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过于“行政化”

此次在展开问卷调查工作之时,在“对您而言,您所在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和您自身需求是否相符”这一问题上,超过68%的居民认为是相符的,其余都选择了否定答案。在对该市精神文明办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之时,其提到,当前该市在设置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之时,并未充分对接民众需求,一般都是通过“领任务”这一方式来确定项目,比如XX要求开展雷锋月活动之时,社区就会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能够发现,其主要根据XX要求来开展服务活动,自主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较少。在以社区工作人员为访谈对象展开访谈之时,也遇到这一问题,其提到,当前社区工作太过繁杂,而社区志愿服务也无专人负责,大部分时候,都是上级要求开展什么活动,我们直接领取任务,并不会去分析居民需不需要以及其实际需要是什么。

2.缺乏专业化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如今该市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之时,主要开展的活动是扶贫济困活动、便民助民活动等,也少量开展了体育健身、医疗服务和法律服务。整体而言,尽管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十分丰富,然而其服务却并不够专业。在“你所需的社区志愿服务类型为”这一问题上,选择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的人数占比分别达到了63.37%、58.55%,而这两类服务活动的参与门槛都较高,要求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但A社区当前只是偶尔开展义诊活动,虽然也有法律服务活动,但一般都只是举办知识讲座。

3.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成效并不明显

经分析可知,令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是居民参与这类活动的目的和动机。然而当前在A社区,居民参与成效却很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于社区志愿服务,居民并不怎么满意。具体来讲,其中分别有16.23%、35.96%的人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分别有26.10%、17.11%的人表示一般、不太满意,选择“不满意”的居民占比 4.60%。同时该社区的志愿服务氛围还有待改善。通过调查发现,在该社区志愿服务氛围方面,表示非常浓厚、比较浓厚的人数占比分别达到14.04%、34.43%,表示一般、不太浓厚的人数占比分别达到27.85%、18.86%,有4.82%的受访者认为“基本没有”。在个别访谈中,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很多时候上级安排的任务都非常繁重,时间要求也较紧,所以无法及时做好宣传工作,完成活动后也并未对参与者进行奖励,所以有的居民参与一两次后就不想再参加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若能够设置实物奖励,将会吸引到更多居民参与其中,若并无实物奖励,就不会有多少居民主动加入。在展开访谈工作之时,部分人员表示:“许多项目并未和居民需求对接,只是走过场而已”。同时,很多人都提到,希望社区在开展志愿活动之时能够围绕居民需求来进行开展,比如多开展些法律服务以及医疗服务活动等。

 第二节 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XX层面

1.XX财政支持力度不大

如今,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水平之所以还未能得到显著提升,其原因有许多,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便是其中之一。能够发现,其经费主要来自XX和社会团体等,没有建立专门的经费。虽然,XX部门有专门用于志愿服务的项目资金,但由于申请困难度较大,很多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并满足申请条件。因此,对于缺乏民营企业和社会团体资金支撑的城市社区,组织需要资金支持的活动就变得很困难,如:需要购买服务或专用设备的项目,就使得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以爱护环境卫生、便民助民、关怀老人等为主,而较少组织体育健身活动和社会医疗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较单一,缺乏多样性,而这毫无疑问并不利于居民参与热情的提升。通过调查发现,认为XX需要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更多资金支持的人数占比达到了32%以上。

2.志愿者管理制度不健全、政策未落到实处

为了做好志愿者管理工作,我国制定了制度规定,《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志愿服务条例》(下简称《条例》)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办法》和《条例》的指导意义较大,所以各地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管理细则的拟定,从制度上规范志愿者的管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今临沧市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志愿者管理制度,然而其主要针对的是志愿服务记录以及志愿者注册登记等,在志愿者管理方面的政策并不多。而且其制定的许多制度都并未得到贯彻落实。能够发现,当前志愿服务组织要想做好志愿者管理工作,仅凭日常居民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否则就会令志愿者管理工作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在开展访谈工作时,有人表示自己之前曾通过填写电子表格加入了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加入后并未得到任何培训就被安排参与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后来工作太忙就再没去,然后到今天已经过去许久,都无管理人员和自己联系,自己是否还在组织中也未可知。而之所以出现这类现象,经笔者分析,很可能是因为志愿服务组织并不专业,由“志愿失灵”理论可知,通常非营利组织成员的管理能力都较差,而这必然影响组织绩效。

3.XX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角色定位还不够准确

当社区志愿服务大部分都和XX存在关联之时,XX不但要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还必须充分发挥权益保障以及激励等作用。当然让XX为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并非是让志愿服务组织从属于XX,而是在这类组织的独立性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让XX发挥作用。如果XX存在过度干预的现象,便会令社区志愿服务蒙上行政化的色彩,此时居民要进行自我管理就会显得十分困难。而若XX并不重视居民参与情况,又会导致其参与出现走形式的问题,而若部门并未做好协同工作,也会令居民参与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二、社区层面

1.服务类型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居民自身需求

能不能满足居民的个体利益,是其愿不愿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决定性因素。由调查可知,通常只有志愿服务活动和自身利益存在紧密关联之时,居民才会拥有较高的参与热情,若其和自身利益并没有什么关联,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同时通过对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群体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参与者主要包括两类人群,首先是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大部分都已经退休,因此日常生活圈比较狭窄,此时其对于社区服务环境以及邻里关系的需求较高,而成为社区志愿服务者能够体现其自身价值。其次是低收入群体,比如低保户、学生等,这些人员自由支配时间十分充裕,通常都在社区内活动。以低保户为例,社区给予低保户低保资格,因此其利益和社区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其参与积极性通常都会很高。除了上述两类群体之外,其他群体通常都需要工作,其在工作中就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获得较高的收入,而参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并不会对其利益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其并没有多高的参与热情。经分析可知,如今许多社区志愿服务都是在上级要求下进行的,并没有多少是居民自愿开展的,所以无法令居民实际利益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大部分社区在设置志愿服务项目之时,主要将内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社区环境的维护;二是特定人群生存需求的满足,其内涵还不够丰富。对居民需求量较大的法律服务、医疗服务等活动开展较少,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并没有很大创新,开展形式也缺乏创造性。志愿服务的对象范围因为服务内容而受到限制,无法涵盖社区的全部居民。

2.社区激励、培训、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1)社区激励机制不健全

尽管社区志愿者都是自愿参与活动的,然而也不能够因此就完全让其无私奉献,而是应当对志愿者激励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具体来讲,奉献是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就不能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从志愿者角度看,许多人都希望通过提供社区志愿服务来得到社会的赞同和精神上的满足。

如今相关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比如A社区通常都是借助表彰这一手段来激励志愿者,然而其覆盖面并不高。与此同时,不同个体成为志愿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对于部分志愿者而言,评优评奖、获得荣誉能够令其产生成就感。而对于另一部分成就者而言,其更希望自己参与志愿活动这一行为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关注。由此可见,在选择激励手段之时,应该根据志愿者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而非表彰一种方式。当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虽然能够获得社区的表彰,但自己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自己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加上当前社区的奖励手段并不多元,也并未对居民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在内,所以很容易使其参与热情大打折扣。

(2)社区培训机制不健全

实际上,当前大部分社区对于招募的志愿者的要求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水平就很难得到保障。正因如此,社区在招募志愿者以后,就必须做好对其的培训工作。然而通过以志愿者以及社区工作人员为访谈对象展开的访谈能够发现,不论是社区还是志愿服务组织,其都并没有组织针对志愿者的培训活动。具体来讲,首先,其并不重视对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因此在并未开展活动之时,若想召集志愿者显得十分困难。其次,当需要开展活动之时,通常只能在活动将要开始时,才能够确定哪些志愿者能够参与其中,所以无法在活动之前展开相应的培训工作,只能够简单的讲一下注意事项。同时笔者通过走访发现,无论是志愿服务组织还是社区,其都会在志愿者管理章程中对志愿者培训要求进行明确,然而因为没有足够的运行经费,所以通常只有部分志愿者能够参与到培训之中。没有经过培训直接影响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过程享受,导致居民参与过几次后就不参与了,认为参与的意义不大。

(3)社区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如今,临沧市通常是通过社区和街道来发起社区志愿服务的,如果志愿服务组织想参与活动,就必须和社区交流,得到社区的许可。当然,不论是发起者还是参与者,其因为多种原因比如觉得麻烦等都没有进行相关协议的签订,同时也并未对志愿者进行人身保险的购买,在这种情况下,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志愿者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就很容易和发起者之间产生冲突,而此时因为责权界限并不明确,所以要想充分保障志愿者权益就显得十分困难,这也必然会令志愿服务效率以及质量受到极大影响。也就是说,志愿者必须在确定自身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之后,再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而当前临沧市却并未做好这一工作。这无疑让居民在参与志愿服务前不得考虑自身安全,直接影响居民的参与意愿。

3.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面临困境

在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方面,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再加上技术方面的局限,所以未能建设出优质的管理信息平台,此时要想科学分配调动资源,就显得十分困难。与此同时,需要意识到的是,要想建设这类信息平台,不但需要花费较高的资金成本,而且还需要许多硬件设施设备。除此以外,后期也必须进行相应的维护工作。而当前,由于物质方面的局限,促使社区此类信息平台难以广泛覆盖社区居民,此时后者便无法借助此平台得到相应的服务,也无法和社区充分沟通,表达自身的诉求。

由调查可知,在部分社区,虽然希望成为社区志愿者的居民有许多,然而大部分居民并不清楚自己如何才能够成为志愿者,还有部分社区虽然有志愿活动,但是志愿者人数却寥寥。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则是因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同时,其也并未针对志愿服务活动设置健全的引导平台,明确相应的管理手段原则以及监管方式。这样就会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也就不能高效地实施,无法达到理想的服务水平。

4.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欠缺发展能力

社区在完成志愿服务队伍的构建工作之后,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机制的设置,这促使志愿服务队伍的规范性大大削弱。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时,居委会对其进行了过度干预。能够发现,在还未实行市场经济之前,通常都由XX来决定要不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怎样进行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在其中并无法发挥较大作用。然而当市场以及XX失灵之时,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能够起到的作用将是极大的,若XX对其进行过度干预,便无法令XX失灵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另外,如果此类组织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之时受到过多干预,就无法根据居民的实际意愿和需求来选择开展怎样的服务活动,如此不但无法保障居民的利益,还会大大削弱其参与热情。其次,社区志愿者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当前该社区并未设置相应的激励表彰机制,对于居民的招聘培训以及退出等流程,社区的重视度也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群体的流动性就会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由调查可知,许多居民虽然参与过社区志愿者,但是并未注册,而经常做社区志愿者的居民很少,大部分都是偶尔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由此可见,因为没有相关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导致其志愿者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三、居民层面

1.公共精神缺失

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公共精神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公民的公德意识;二是公民的社会责任。Arthur Smith是《中国人的德行》这一著作的作者,改作者在书中提到,我国民众并无公共精神。而这并非信口雌黄,而是其通过观察而得出的结论,由此可见,在我国,公共精神属于稀缺之物,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则是因为几千年来我国都处于封建社会,“天道伦常”成为人们奉行的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共精神是无法被孕育出来的。同时,和社会相比,我国更重视家庭和个人,更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建国后,我国又一直忙于发展经济,尽管后来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相应的社会契约精神和市场规范意识仍有所欠缺。再加上经常有特权来对市场经济的公平性进行破坏,也对公共精神的建立造成了影响。此外,民众受到传统思维的禁锢,在其看来,社会治理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是XX的职责,其并未认识到,要想做好社会治理工作,除了XX的参与外,市场以及民众都必须在其中发挥作用。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许多,并未做好对民众的德育工作便是其中之一。具体来讲,首先,相较于德育,学校更重视智育。其次,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泛滥,青少年受到家庭以及网络庸俗文化等的影响,并未培育出公共精神。通过访谈也对此观点进行了印证。通常那些愿意参与这类活动的青年,一般家庭教育水平都较高,其父母大多也都有投身于公共事业。

2.居民天然的“自利性”导致其参与意愿不足

在对居民参与动机进行分析之时,可用到“经济人”假设理论。能够发现,在要不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之时,居民通常都会围绕自身利益来作出决定,同时其会根据公共事务和自身利益的相关情况来排列事务的优先顺序,也就是说,如果事项和自身利益存在紧密关联,居民的参与意愿就会十分强烈,反过来,如果事务和自身的利益关联性一般,或者并没有什么关联,其涉及的都是公共利益,那么居民的参与热情就会显著降低。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可知,如果和支出成本相比,收益要高得多,那么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就会很高。而通常当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之时,其需要支出的成本包括:首先是物质成本比如金钱等。其次是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居民参与这类活动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而实际上其若是将这些时间用来工作或者社交等,其就会得到一些收益。能够发现,以往社区是单位制的,而当前这一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受教育水平高、收入多的人群和社区之间不再像以往一样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主要从社区外满足自身在各方面比如情感以及物质方面的需求,此时其参与意愿自然不会很高,进而也就对志愿服务主体结构的合理性造成了影响。然后是因搭便车导致的附加成本。经分析可知,社区志愿服务存在许多特点,公共性便是其中之一,而当居民参与这类活动之时,形成的公共利益不一定和自身利益相符,许多居民通常持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纵然自己并不当志愿者,自身也能够享受到社区的公共利益,而如果社区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也并非只有自身会受影响,甚至部分居民为了自身能够获得利益,还会不惜对公共利益进行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即当需要处理公共问题时,一些人并不参与,只想不劳而获,此时参与者除了要承担自己的成本外,还需要承担这些人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极大的挫伤参与者的参与热情。

3.居民参与能力和时间不足

第一,如果想要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创造出价值,参与者不论是在能力方面还是素质方面都必须达到相应要求,此时其也才能够借助合理手段来保障自身利益。经分析可知,参与者的参与能力主要由其文化水平以及沟通能力决定,通常情况下,个体文化程度与其素质能力成正比关系,与其民主意识以及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也成正比关系。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志愿者通常收入并不多,学历水平并不高,同时年龄也较大。由于自身能力存在局限,只能参与普遍性的、专业性要求不高的活动,而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活动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无法参与,此时当志愿服务活动不同之时,参与者的参与意愿也不同。

第二,空暇时间较少,精力不足。居民并不具备较高的参与水平是由许多原因所导致的,并不具备多少闲暇时间便是其中之一。由访谈结果可知,通常社区志愿者都是一些并不需要工作的人员,比如学生以及退休人员等。除此以外,精力不足也会对居民参与热情造成影响,比如部分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志愿者在技能以及体力方面满足相关要求,若并不具备足够的精力,其参与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4.缺乏对志愿服务的正确认识

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令居民多元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极为有利的。然而对A社区进行调查后发现,该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有许多问题存在,所以并未充分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此时,对于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居民就难以形成充分认识,此时其参与意愿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第四章 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一、提高居民参与意愿

第一,对于居民的参与意愿,需要表示尊重并且进行引导。通过对居民参与意愿进行引导来令居民间的信任度得到提升,如此居民参与基础才能够变得更加牢固。经分析可知,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所以当前要想开展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就必须有居民的参与,这对于社区和谐环境的营造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果从社会资本的视角进行观察能够发现,个体生活在社会中必须和他人沟通,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和支持,如此在其自身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才能够获得满足。而如果想和他人形成和谐关系,必须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掌握,让互相有信任的基础。社区志愿者也是如此,若居民并不清楚这类活动的内容,那么要想和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志愿者形成信任关系就会十分困难,此时其参与热情必然大打折扣。要想令居民广泛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必须令其有渠道能够对这类活动的信息进行了解,而要做好这一工作,第一,社区需要积极宣传居民奉献精神,对社区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报道和宣传,令居民对社区产生较强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其参与度,如此服务队伍的规模才能够得到扩大。第二,除了社区志愿服务机构以及居委会以外,社区工作人员也需要积极宣传社区志愿服务。令居民对此类活动足够了解以后就能够和他人形成和谐关系,信任度也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其可以在参与期间建言献策,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助力。最后,培育居民的信任资本。当前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多种举措来令居民更加理解和信任自己,工作手段、流程的公开便是不错的方法。当居民之间互相足够信任,同时其对社区足够认可之时,其才会愿意主动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作用,这对于社会资本的成长而言十分有利的,同时社会资本在增加之时,又能够为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第二,对社区公共利益进行培育,利用居民的各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当前各类新型物业小区不断涌现出来,这改变了以往的地缘关系,社区也不再像以往一样是熟人社会,而是各种不同价值观念、背景、学历水平等的人汇聚在一起。此时对于社区,居民依赖度下降的同时,其归属感以及认同感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明确居民社区的共同利益,并通过多种举措,令居民的多元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让居民能够习惯于消费各种社区的公共产品。具体来讲,首先,如果想要将居民的目光引到社区公共利益上来,必须通过多种举措实现其个人诉求,同时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之时,能够对居民的主体地位进行保障,按照居民需求来确定服务内容。其次,必须对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充分运用,按照居民需求情况来进行各类资源的配置,对志愿服务内容进行优化和丰富,同时充分借助企业以及各种组织的力量,来令居民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志愿服务。

  二、增加居民参与能力

如果居民拥有更强的参与能力,其参与欲望将会显著提升,而当其参与欲望显著提升之时,其参与频次便会增加,参与经验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如此就又促进了其参与能力的提升,能够发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一是促进居民有序参与。要想令居民清楚如何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从而令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这类活动中,就必须借助各种途径比如网格群、社区公开栏等来将社区志愿服务动态公布出来。同时相关社会组织也必须做好宣传以及培训工作,令居民能够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诉求,同时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令自己的参与能力得到强化。

二是促进居民团结互助。在Tocqueville看来,若所有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去帮助别人,想要实现集体利益就会变得难如登天。而若居民之间足够团结,能够互相帮助,其就可以转化个人利益,形成集体利益,并在众人的努力下令集体利益得以实现。当居民作为志愿者参与这类活动之时,除了能够和更多的人交流,令自己的交流能力得到强化,同时在和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其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也都能够得到提升。

  第二节 多路并进,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质量

  一、推行项目实践模式,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借助项目实践模式,能够令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令志愿服务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如此居民在申请当志愿者之时,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也就更愿意参与到这类活动中。经分析可知,如今有许多社区都会设置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然而大部分项目不但缺乏多元的参与主体,而且内容与种类也并不多样,无法令居民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毫无疑问极大的影响了居民的参与热情。若想改变这一状况,居委会以及XX就必须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并根据居民需求来确定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对社区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给居民进行鼓励,令其自己进行自治团体的构建,然后按照两方面来进行项目活动的开发,这两方面首先是居民需求;其次是社区利益。第二,必须设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项目活动的开展途径、手段流程等进行规范,通过分析能够发现,只有更多居民参与到这类服务活动中,才能够对居民们的需求形成充分了解。与此同时,通过培训等手段对参与者进行培训,令其技能和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这对于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是十分有利的,而令居民积极参与到此类活动中,除了能够令其服务能力得到强化以外,还有利于社区和谐氛围的营造。

  二、加强指导与帮扶,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第一,必须将各类主体比如企事业单位、居民、社会团体等引入进来,同时借助多种举措令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这类活动中。通过和辖区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完成常态化协作机制的构建工作,让各类主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令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水平得到提升。

第二,积极壮大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分析能够发现,如今临沧市主要通过XX采购这一途径来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组织正是其采购对象。若是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能够令XX的治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而要想提升这类组织的活跃性,XX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XX需要通过资金以及政策手段来对这类组织进行培育,令其获得良好发展。其次,XX需要对其独立性进行培养,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令民众能够了解这类组织,对其形成正确认识。然后,XX还可以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鼓励,令其都能够参与到这类组织中。另外,XX还需要在社区以及这类组织之间进行相应平台的搭建,令两者之间的联系能够变得更加紧密,让一个社区能够和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对接。

第三,需要对企事业单位进行鼓励,通过构建“企业+志愿服务”,令其能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发挥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宣传那些参与积极性高的企业,令其知名度得到提升,这对社区和企业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依托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推广志愿服务新模式

借助党建新型管理手段来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让党员起好带头作用,为其他志愿者做榜样,从而令社区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必须明确模式内涵,做好模式推广工作。通过对党建新型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在社区建设工作中,令基层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是其内涵所在,如此就能够借助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推动实现社区民生服务的提速。

第二,必须更新服务理念,重视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具体来讲,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之时,需要将其和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对党建工作的经验进行充分运用,同时积极和社区居民交流,了解其具体需求,然后围绕需求展开志愿服务工作,令社区志愿服务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也就是说,当前各社区要想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就必须要按照实际情况将其和社区党建进行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若发现有各类问题存在,需及时采取合适举措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为此模式的顺利推行提供保障。

四、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协同治理模式

当前社区必须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强化,令其主体规模得以扩大。具体来讲,当前社区如果想让更多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令社区志愿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就必须对这类服务的组织化以及标准化建设工作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分析能够发现,社区内的志愿服务组织有的是正式组织,有的是非正式组织,当前必须充分将这两类组织运用起来,借助其来推动志愿服务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讲,首先,需要充分运用正式组织网络对居民参与度进行提升。能够发现,当社区志愿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以后,也就能够为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因此必须将足够的管理权力给予这类组织。第一,XX不要过度干预社区管理工作,而是让社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各类制度规定,进行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第二,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期间,居委会也必须充分发挥作用。然而观察实际情况能够发现,居委会由于具备太过明显的行政职能,所以不但未能对居民参与度的提升产生促进作用,反而对其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而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其就必须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其次,如果想要令居民参与度得到提升,还必须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通过对社区各类非正式组织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这类组织中居民之间通常都是十分熟悉的,所以互相之间的信任感也很高,因此设立更多这类组织能够令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当然必须意识到的是,当前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工作之时,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比如缺乏充足的人手,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XX部门必须做好相应的投资工作,并在制度上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其次,这类组织自身也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对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对服务内容进行丰富,从而对居民参与度的提升提供助力。当居民参与到这类活动中之后,其也才会更认同社区,其归属感也才能够得到强化,而让各种非正式以及正式网络充分合作起来,进行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对于提升居民参与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节 多措并举,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一、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

当前社区如果想让居民之间形成足够的信任,从而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就必须对志愿服务制度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来讲,如果从地区视角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制定相关政策制度能够为社区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如果从政策视角进行观察能够发现。通过立法,不但能够令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和得到扩大,还能够对主体责任关系进行明确界定,这对于开展多元化社区志愿服务而言是十分有利的。而且制定各类规范制度还能够令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形成更为充分的认识,令其参与观念得到改变,如此其参与热情才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借助这类制度还能够对社区居民进行引导,令其能根据自身偏好以及需求来选择参加何种社区志愿服务队或者选择参与哪种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除了制定规范化制度以外,还可以制定鼓励性政策来令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升。具体而言,借助立法手段,可以引导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令其个人价值得以实现。而从居民自身视角进行观察,其除了需要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意识进行强化以外,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令自己的参与能力得到提升,当其参与其中之时,才能够创造出更多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众多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存在较高的参与门槛,参与者必须掌握相应的知识比如心理辅导以及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才能胜任,然而当前许多参与者是无法达到这一门槛要求的。当居民想要参与这类服务活动但却并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之时,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就必须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来对居民进行培训,令其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创建出优质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令社区志愿者供不应求的情况得到缓解,实际上,当形成优质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之后,还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居民,令其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要想开展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为其提供支持,而若是让志愿服务组织自己来筹集资金,其是很难满足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资金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XX部门就必须充分发挥作用,做好财政资金支持工作。虽然如今在社区志愿服务方面,XX已经借助购买服务这一手段提供了许多资金,然而要想令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起来,还必须在XX的日常财政当中设置专项经费,按照各街道社区年度计划统筹分配。具体来讲,当XX提供足够的财政资金后,各街道需要对社区志愿服务资金需求进行分析,做好相应的预算工作,接着再由XX统一划拨资金。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项经费不可以挪作他用,只能够用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此外,XX还需要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财政支持,经分析可知,尽管这类组织并不属于XX组织,然而根据临沧市实际情况能够发现,若是想让该市志愿服务组织通过自筹资资金这一举措来维持自己的运行是存在较大难度的,所以对于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支持也迫在眉睫。在为这类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之时,主要将资金用在对这类组织的管理以及培训上。

 三、构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

由调查可知,在部分社区,虽然希望成为社区志愿者的居民有许多,然而大部分居民并不清楚自己如何才能够成为志愿者,还有部分社区虽然有志愿活动,但是志愿者人数却寥寥。能够发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社区三方之间并未形成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社区志愿服务参与度造成了影响。实际上,若居民能够具备较高的参与度,这对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若想做好这一工作,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就必须对社区各类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并借助合理举措动员居民,令其积极参与到这类活动之中,具体来讲:

首先,需要进行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能够发现,在构建此平台以后,居民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人员就能够充分沟通,从而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借助各类数字化平台比如微信、微博等,能够令居民和XX部门居委会等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实现各类信息的共享,令居民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要进行社区居民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具体来讲,需要基于社区居民来创建志愿者资源网络,令更多的居民能够受到吸引,从而让志愿服务队伍得以壮大。在将要开展活动之时,需要统一管理居民,令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运用,邀请相关专家,让其来指导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然后,就要进行线上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借助其来统一发布全市社区志愿服务信息,通过网络联合各社区和街道,如此志愿者仅需打开手机就能够根据自己需求来进行志愿项目的选择,且不局限于只参与本社区的志愿活动。

 第四节 多管齐下,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

  一、加强志愿者培训,优化志愿者队伍

要注意的是,志愿者要想做好志愿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热情,还必须具备法律常识等知识,而且部分志愿服务项目还必须储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展开培训工作培训志愿者极具必要性,当然也应当根据项目种类及人员情况来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在展开培训工作时,要注意的事项包括:

首先,需要进行志愿者培训方案的设计。在设计方案之时,不要被空间局限,比如除了可以集中组织居民在线下开展培训活动以外,还可以让居民在网上学习相关知识,在完成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以后,需要将其贯彻落实下去。

其次,工作要有针对性。需要有通识教育方面的内容以外,还要有专业教育方面的内容。除此以外,还必须在不同时期根据志愿者的实际情况来展开不同培训。

另外,进行考核机制的设立。因为志愿活动是自愿参与,所以必须设置人性化的考核机制,达到对志愿者进行激励的目的。如果志愿者通过考核,则需向其颁发相应的证书。

 二、完善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

要想令志愿者能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发挥自己的作用,XX就必须积极建设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保障好志愿者的相关权益。而且除了需要建设这一机制以外,还必须对其进行落实。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首先,必须对志愿者权益保障制度进行优化。根据《条例》相关要求以及该市实际情况来对志愿者权益保障相关制度比如志愿服务资金管理制度等进行优化,从而令志愿者的权益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其次,监督志愿者权益保障情况。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此监督部门需要监督的内容有许多,比如志愿者权益纠纷、培训活动等等,除此以外,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之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监督工作。

 三、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如果想要令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意愿得到强化,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激励机制的设置。能够发现,尽管社区志愿者都是自愿参与活动的,然而也不能够因此就完全让其无私奉献,而是应当对志愿者激励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具体来讲,应当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志愿者的具体需求,然后结合其需求来进行激励方案的设计,令这类方案能够具备针对性特点。比如对大学生等青少年志愿者,除了可以给其提供纪念品外,还可以和学校形成对接机制,将其志愿服务经历和奖学金评定联系起来。而对老年志愿者,尤其是其中的退休人员,因为这类人员参与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发挥自己的剩余价值;第二,人际交往,所以可以设置表彰等精神奖励。对于中青年志愿者,除了需要设置物质奖励外,还必须设置精神奖励,尤其是可以与其工作的单位形成联动机制,让其志愿服务经历和公司表彰、晋升等联系起来,作为其表彰、晋升等的参考依据之一,如此便能够令各个年龄阶段的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如果社区志愿服务开展于特殊时期,也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激励制度,以疫情防控为例,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城市都组织了许多人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对于这些志愿者,除了要对其进行表扬外,还需要给予其相应的资金补贴,除此以外,还可以拓宽激励范围,令其家属也能够从中受益,若志愿者贡献极大,便在医疗以及教育等方面给予其家属相应的便利,如此除了能够令志愿者参与积极性得到提升以外,还能够展现出XX对志愿者的关心和肯定。

当然,除了管理层需要设置激励政策外,还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如此志愿者就能够获得来自社会的认同感,当其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许多人提供了帮助后,其也会产生成就感以及满足感,且这样的激励最为持久和有效。

因此,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激励。一是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即强化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要求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感情的投入和交流,令社区居民形成相应的身份认同感。居民只有生活在欢乐友爱、互相尊重的社区环境中,才能主动与其他居民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二是参与激励。其强调要提升居民参与这类活动的积极性,可以让居民有机会在这类活动的管理决策中发挥作用,这是一个不错的手段。比如,设置志愿服务队轮流队长机制,满足居民参与组织管理的愿望,为居民发挥个人才能提供机会。因此,让居民适当的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发起、决策、指导等环节,既能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又能为志愿服务发展增添创新活力。三是荣誉激励。荣誉激励主要通过授予荣誉称号、新闻报道等方式对志愿者的付出给予回报,是对志愿者工作的高度肯定。当前社区需要做好评优评先的激励工作,定期举办表彰大会,并通过社区宣传册、微信文案推新、电视台采访等方式进行宣传歌颂。四是回馈激励。借鉴全国经验,设立优惠待遇机制,比如“时间银行”储蓄回馈,参观景点享受一定优惠,志愿者在升学、考公等方面都能够享受一定加分。另外,优惠待遇机制要注意阶梯形和差异性,突出保护星级志愿者权益。通过多元化激励方式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实现志愿服务思想内化和志愿行为外化。

 结论和展望

综上所述,作为XX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够代表XX切切实实为民众日常生活排忧解难,让民众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而言,社区为其生活提供了许多保障。此次研究的临沧市这一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也并不具备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在志愿服务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待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令社区志愿服务质量得到提升,除了社区自身要努力外,还必须得到XX等部门的帮助。此次选择临沧市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居民参与情况为研究内容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当前该市在这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存在,举例而言,比如居民的参与度不高,参与主体并不具备合理性,却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等等,在对这些不足和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后,笔者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令该市社区志愿服务居民参与度得到提升进行了建言献策,比如应当对活动形式、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积极进行志愿服务平台的构建等等。希望此次研究能够为该市城市社区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令其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黎付林.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研究综述[J].湖南行政学报,2012(01):20-23.

[2]王譞.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以北京、天津、重庆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05):14-18.

[3]刘秋丽.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科横,2014,29(02):87-89.

[4]巨东红,康凯.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及行为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3):215-219.

[5]魏文云.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J].才智,2016(17):257.

[6]喻兴琼,赵桂雪.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与原因探析——以汕头市X社区例[J].商,2016(33):97.

[7]陈丹青,王競瑶,卢志鹏,徐莉,严凌毅.杭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51):79-81.

[8]徐娟娟.关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7(12):217.

[9]何春华.XX推行背景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9):211-213.

[10]徐勇.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衡水市杨树社区为例[J].学理论,2017(12):103-104.

[11]吴胜锋,张鹏飞.当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对策——以湖南省永州市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18(03):77-79.

[12]张瑞,隋英霞.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J].戏剧之家,2018(15):221-222.

[13]迪丽甫祖尔·吐尔逊. 乌鲁木齐天山区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居民参与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8.

[14]张兰晴,刘娟娟.以社区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地方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49):111-112.

[15]罗晓蓉.XXX提升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思考[J].经济师,2019(02):9-10.

[16]康之国.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 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J].求知,2019(03):11-13.

[17]张小莉.社区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志愿服务培育研究——以洛阳市C小区“邻里守望”志愿者组织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01):22-24.

[18]于明梅.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0):33.

[19]杜金阳.我国城市居民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0]夏家硕.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1]郭彩琴,张瑾.“党建引领”型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创新探索:理念、逻辑与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3):15-20.

[22]汪振.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机制探析——基于社区认同的视角[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3):53-56.

[23]宋丽佳.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愿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9):127-128.

[24]刘卓知.城市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达州市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29(04):62-69.

[25]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艾光利.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街道经济桥社区为例[J].重庆行政,2019,20(05):48-49.

[26]王献宇.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N].佳木斯日报,2019-11-28(003).

[27]余玉,钟琳莉.浅析中小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青年,2020(02):224.

[28]郝前.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问题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Y社区为例[J].经济师,2020(04):79-80+82.

[29]刘秉瑞.我国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以南京社区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0(06):47-48.

[30]丁晶.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N].山西党校报,2020-07-05(003).

[31]刘梦平.浅析社区志愿服务的困境与出路[J].市场周刊,2020,33(08):179-181.

[32]罗晓蓉.推进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思考[N].中国人口报,2020-08-20(003).

[33]张敏,胡建东.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质量路径探究[J].人民论坛,2020(26):70-71.

[34]华旻,钱文华.共建共治共享下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J].杭州科技,2020(04):62-64.

[35]王越英,尹琴荣.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之思考[J].长江论坛,2020(05):77-81.

[36]鞠静.加拿大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模式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5):1-9.

[37]钱建宇.深化社区志愿服务提升基层治理质效[N].孝感日报,2020-11-14(004).

[38]赵媛媛,李名静.党建引领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模式研究——以天津市X区J社区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0(21):59-63.

[39]邵新哲,计国君.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智慧社区协同运作机制研究——以四川省S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为例[J].软科学,2023,35(02):137-144.

[40]黄晓星,蒋婕.治理现代化与社会建设: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分析进路[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0,1(02):63-79+209-210.

[41]刘霆宇. 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组织化路径[D].华东理工大学,2023.

[42]刘惠婷,李倩.社区志愿服务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2(10):72-73.

[43]于静静,徐礼平.社会治理背景下社区志愿服务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8(04):11-13.

[44]马艺如.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居民参与现状研究——以淄博市H社区为例[J].现代交际,2023(11):238-240.

[45]贺芒,杨童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及类型研究——基于C市3个社区的实例考察[J].创新,2023,15(04):1-11+125.

[46]夏静文,王吟雪.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S市H社区为例[J].华东纸业,2023,51(04):105-108.

[47]朱晨凯.社区治理要激发居民主动性[N].宁波日报,2020-11-10(A01).

[48]保罗.杰.伊尔斯利.志愿者教育导论[M].李桂福,戴汝潜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22-26.

[49]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何增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

[50]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陈一梅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6.

[51]Sherry 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69,35(4).

[52]Curtis E. A. Karnow. The Grid: 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J]. Leonardo,1999,32(4).

[53]IanFoster. Grid Technologies & Applications: Architecture & Achievements[A]. The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High Energy and Nuclear Physics[C].The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中国物理学会,2001:6.

[54]Goldsmith Stephen,Eggers William D.. Governing by Network: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the Innovations in American Government Program at the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2005-06-22.

[55]Adam Dinham. Empowered or over-powered? The real experiences of lo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UK’s New Deal for Communities[J].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2005,40(3).

[56]Steven Cohen. Governing by network: 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J].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2006,25(1).

[57]Kang Ki Ho,Lee Jin He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Governance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 Participation and Rural Community Design Project Performance – Focused on the Case of Utturu Village -[J]. Journal of Korean Society of Rural Planning,2015,21(1).

[58]Michael Howlett,M. Ramesh. A chilles’ heels of governance: Critical capacity deficits and their role in governance failures[J]. Regulation & Governance,2016,10(4).

[59]McLaverty Peter.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novation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M].Taylor and Francis:2017-07-05.

[60]KristinaHinds.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Governance and the Caribbean Community[M].Palgrave Macmillan, Cham:2019-01-0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410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0月22日
Next 2022年10月2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