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至此以后,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对外贸易的总额和结构上面都取得了很的进步。当前,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进一步上升,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并且不断增加使用外资基金的支持力度。可以说,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速度的关系,当前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西部内陆地区应当充分利用自己自身的优势,不断增加对外贸易,调整好贸易的结构,从而促使整个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外贸产品结构

一、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1、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方面
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还比较落后,在全国总GDP中所占比例较小,并且贸易份额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因此,当前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必须加以重视,提出改革措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1)近10年来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情况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历史、发展速度等原因,其对外贸发展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资源利用也不够,开发力度也不够高,有很多制约因素。但是,西部资源有自身的优势条件,如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环境要素较好、成本较低等,因此,当前提升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是很有可能的,并且提升的空间也很大。西部内陆地区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优势明显,当前中西部地区况场旅游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一直处于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二是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当前中西部地区居住人口很多,有全国30%左右的人都居住在中西部地区,市场需求和规模很大,有待开发。三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有特色,中西部内陆地区各个省市之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经济优势,如云南省其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四川省则在加工工艺方面较为先进,陕西省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强,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已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口号,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来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中西部地区应当积极利用这些利好政策,吸收东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先进经验,引进外商来西部地区开发合作。
(2)西部地区外贸产品结构
当前,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其对外贸易的构成主要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在这产品范畴内出口的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技术密集度较低的产品为主。当前我国总体对外贸易出口产品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是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总体上而言,仍是以纺织品、服装、低级机电产品等为主要的出口对象,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不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并且出口产品的回拉效应不够,对于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推动力不够大,带动度也不高。因此,从总体上看,当前西部内陆地区外贸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结构不合理,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急需对产品结构进行改革。
2、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与规模方面
(1)外贸规模小于中东部地区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现有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总体上经济的水平,还是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在外贸规模上,西部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在2009年全年过程中,西部地区19个省市外贸商品总额只占全国的10%,相比东部地区差距过大,这也侧面上反映了西部内陆地区外贸规模远远小于中东部地区。
(2)外贸速度低于中东部地区
当前,西部内陆地区发展速度相比以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总体上看,在外贸方面发展的速度仍然非常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当前西部内陆地区仍然是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生产的外贸产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产品为主。在政策扶持下,当前西部内陆地区已经明显改善了以前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工业和农业产业链,并且开发出了特色的资源产业。这些产业结构会对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得西部内陆地区的初级产品出口量大幅提升,并且会对西部地区的总体出口贸易产生回拉效应,但是这些影响还不足以从整体上改变西部地区外贸速度缓慢的局面。因此,当前必须对整个外贸局面进行改革,才能大幅拉动西部地区的外贸增长速度。
二、西部内陆对外贸易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原因分析
1、经济基础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GDP的总值比例从1980年的52.17:17.53,到1995年末比例达到59:14.5。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2000年之后,西部地区利用自身的条件,对经济进行了较大调整,国民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年均增长速度为百分之16.7,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高,更比东部地区高出1.4个百分点。但是在西部地区持续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生产总值与东部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因为东部之间的速度虽然偏慢,但是其基础比较强。可以看出,2010年GDP差距,东西部为166838亿元,差距已经越来越大①。
2、地理交通劣势明显
(1)地理位置
西部内陆地区大多处于高原地区,山脉较多,交通不便,并且土地资源缺乏,大量缺水,大都都属于荒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这种地理条件非常大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且,西部地区属于我国的内陆地区,没有便利的海洋运输条件,道路系统也不发达,相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健全,信息来源也不灵活。因此,产品如果想要对外出口,必须穿过中部地区到达东部港口才能向外运出,可以看出,地理位置的不利条件使得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成本大幅增加,从而影响了贸易的发展。
(2)运输成本高
西部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位于我国靠近西部的大陆边境,靠近国界线,疆域辽阔。但是,这一地区基础建设较为落后,道路交通较为不便,与这些地区接壤的国家大多数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导致了西部地区的贸易层次较低。西部内陆地区交通主要由以下不便:一是缺乏水陆交通的便利。二是铁路运输不够发达。铁路交通没有东部地区那样密集的便捷条件。因此其运输主要以内陆陆上运输为主,但是由于陆上运输运输成本特别的高,因此,在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中,运输成本成为西部对外贸易难以扩大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3、政策倾斜力度不大
(1)国内政策性因素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之所以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长期以来对西部的对外贸易政策限制较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发展的改革开放战略就是以东部地区为主,制订的相关政策就自然向东部地区倾斜,使得东西部地区差距逐渐扩大。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对外开放的政策设定是逐步进行的,主要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在享受改革开放政策上面,东部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倾斜,获得了相对灵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东部地区在政策上较为优势,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政策上没有倾斜,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并且在国家整体战略上仅作为东部改革开放的资源供应地,因此导致了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与东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苛刻的贸易壁垒
当前,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项重要限制因素。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用来对本国贸易进行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技术较为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科技含量很低。因此,在国际贸易上受制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导致西部对外贸易产品不能大量出口。
三、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1、树牢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从战略实践上给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进行改革和发展,就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解放传统观念,对以前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不断加强开发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有着成熟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当前只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从各方面政策上略加促进,就可以使得整个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和往来,对国际市场上的贸易需求变化进行获取和分析,对本地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把西部内陆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开发出来,成为促进对外贸易的经济优势。不断吸引外资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开发对外贸易的原始资源,促使企业高新技术改造,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断加强整个西部内陆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2、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改善对外贸易的投资环境,主要是要从基础建设入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和外商加入投资行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来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另一方面,还应当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政策环境进行保障,利用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主要在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行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与利好措施,鼓励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开创新拓展。当西部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就可以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到本地的经济建设当中来,从而进一步改善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影响贸易进出口的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和发展,最终促使整个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健康快速有效的发展。
3、优化整个产业结构
当前,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初级产品出口和劳动密集型初加工产业为主,因此,我们要想对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必须改变现状,将以往的那种粗放型产业结构调整为集约型产业结构。将初级产品为主的现状改变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要坚持以质量取胜而不是以数量取胜。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出口结构改变为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商品为主,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其次在进口贸易中,必须针对西部内陆地区当前的经济发展特点,对现有的资本进行充分利用,同时引进发展西部内陆地区经济所需要的高精尖技术设备。同时做好本地化研发,针对本地特点研制出符合需要的高新技术。这样就可以通过对贸易进出口同时进行调整,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减少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损失。
4、加快西部人力资源开发
西部地区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营造一种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尽快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逐步缩小同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改变“孔雀东南飞”现象。建设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和设立专项人才基金,特别是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高等学校和人才密集的大城市,要建设成为西部人才聚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带动周围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科技发展。发展西部地区科学教育事业,加快外贸人才的培养;加强现有外贸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开放意识和领导外贸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有利于外贸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吸引有志于西部地区外贸事业发展的人才参与西部经济建设。总之,西部地区要实现对外开放,加快对外贸易的步伐,要注重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要认识西部的地理优势小,交通运输条件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变投资环境;要有好的领导好的政策,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积极性,还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外面的人才,这样才能使西部有前进的动力。
注释:①《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年版
参考文献
1.陈丽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研究》,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部蓝皮书2009: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
3.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五版,
4.郑光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丁四保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费洪平,论区域地区发展特色经济,资源产业,2000(5)
7.白光,西部大开发一一发挥特色经济,建材出版社,2001
8.王礼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的对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0(11)
9.MichaelE.Porter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之出版社,2002
10.黄晓玲,宋沛,《中国对外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第四版
12.薛荣久,张玮,唐宜红,《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