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户外运动不仅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形成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方式,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参加户外运动。本文以问卷调查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学生在户外运动的活动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存在着学校户外运动课程的缺失、师资队伍存在明显不足、大学生对户外运动参与度不足和对相关知识了解渠道较窄等。对此,本文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一,未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应尽快开设此类课程;第二,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优秀教师;第三,学生应尽可能对开展户外运动;通过这些对策,促使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学生能够更多地开展户外运动,提高户外运动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开展对策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部分高校将户外运动融入到体育课程当中,并作为基本的内容,此后户外运动慢慢在我国成长起来并走向成熟,然后在大学生日常运动中也得到了普及。同时高校体育也在不断地扩大改革范围,由于大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缺少兴趣,使户外运动这项新形式更多的进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当中,从而加速了改革的进程,这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形成有积极作用。
从目前看,大学生户外运动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笔者发现目前户外运动虽然在户外俱乐部和竞赛领域普遍存在,但在学校基础教育中不受重视,在学校教育的引导下,有很多丰富的信息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少高校并未开展实践教学。因此本文对海口市大学城几所高校进行户外运动的调查,对完善高校户外运动课程,推动这一运动更好地发展创造基础。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户外运动除了和传统体育形式一样,能够使身体得到锻炼,提升身体素质,还可以使学生在意志品质得到升华,形成更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户外运动也是生存技能的锻炼。年轻人是户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开设户外运动相关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与课程发展改革趋势相一致,符合当前体育发展的实际。
海口市是海南的省会,通过科研资料的对比研究发现,海口市的户外运动发展程度一般,尤其下属的体育院校,设有户外运动课程的并不多,户外运动整体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对海口市大学城开展户外运动做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2.2研究意义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户外运动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但其新颖、时尚的魅力有增无减,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加入进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成为重要内容,但从当前来看,高校对户外运动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往的层次,在课程体系方面没有足够的建设成果。本文对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学生在户外运动的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希望能为体育课程的改善提供依据,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改革。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张瑞林在《户外运动》指出,在英国攀岩是群众喜爱的运动,英国有过攀岩经历的人非常多,全国有400多个攀岩综合服务馆。它具有多种功能,包括骑马、划船等。英国户外运动的普及,参与率较高的趋势[1]。
操学诚在《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中指出,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定向越野活动在日本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无论是XX还是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在这样的支持下,日本青少年在户外运动的参加度方面与日俱增。同时XX为提供更多的方便,开设了规模较大的户外运动综合基地。在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日本教育部早就制定了严密的计划,以推动相关课程进入学校。在一些体育院校,还专门开设“野外教育”等专业。旨在为户外教育和户外行业培养专业型人才[2]。
1.3.2国内研究现状
高兴贵在《影响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中指出:首先,风险意识的树立是最紧迫的,对自己大多身体情况要有科学评估,以身体所能承受的条件去参与户外运动;其次,团队意识的建立,团队合作才能度过难关;再次,高校户外运动在组织方面,应强调安全第一。尽量选择一条成熟的路线,避免户外运动在危险地区或不发达地区[3]。
徐向荣等在《浅析制约桂林高校户外运动开展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户外运动能够吸引较多学生参加,与娱乐性虽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人的综合素质,同时部分项目由于需要购买较为昂贵的装备。但是可能成本比较高,很难吸引大学生参加[4]。
张建伟在《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中认为:作为颇具挑战性的项目,户外运动他能凭借自身的优势来弥补我国当前体育教学方面的缺陷,使学生具备更强的信心,在其它运动方面也能积极参加。培养在社会上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5]。
龚小芹在《试论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的制约因素以及解决策略》中指出:(1)对户外运动进行研究发现,开课率仍然较低,学生数量不足;(2)高校教师应加强自主学习,使高校在户外运动方面能够获得不断的增强。(3)体育院校户外运动应注重增强安全性[6]。
杨汉教在《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中指出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展受到户外运动课程的大力冲击,因为户外运动成为新的云顶形式,改变了以往的观念。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能够提升学生多方面的技能素质和能力[7]。
李萍在《大学生户外运动参与影响因素分析》中提出户外运动的风险仍然较高,同时多数大学生由于不具备经济实力,一些保护性装备无钱购买,这些方面导致大学生不能广泛参与到户外活动中去。为保证大学生户外运动的质量,首先应解决关键问题,比如高校应成立专门部门,强化户外运动教学。将昂贵的专业户外装备以租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群体使用[8]。
高林博在《高校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一文中,认为户外运动在功能上较为齐备,在教学体系方面有一定的建树,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充分培养。在大学,户外运动应将绿色理念深入其中,利用更多业余时间进行活动。形成终身体育以适应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运动的趋势[9]。
黄亨奋在《户外运动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思考》中对高校户外运动协会加以研究,考虑到户外运动的现实情况,高校需进行户外运动安全体系方面的建设;应强化对教师的培训,成立各式各样的社团,加强交流沟通。其中户外运动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取足够的知识,参与基本练习,形成长期运动的习惯较强的心理素质。符合户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户外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10]。
全仕胜在《对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探索》中指出户外运动对学生有多重作用,可以使学生在户外锻炼方面形成较多的好习惯,特别是一些复杂的户外运动,能够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增强,并且也能使学生间形成协作机制。高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运动的益处。提高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的人是很重要的[11]。
赵巧宁等学者在《陕西省普通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可行性研究》中认为户外体育课程一经推出就吸引了较多关注,以其特有的机制为学生提供了较多选择,学生在户外运动方面虽然兴趣较高,但整体技术仍然较低。高等教育应强化对课程的设置,对师资方面要下大力气整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学校资源[12]。
综上所述,从目前已经查阅的文献来看,对高校户外运动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现在我国不少高校己经逐步向这方面迈进,但是当前文献缺乏对海南地区高校户外运动的开展。应当引起XX、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者的重视。本文以海口市大学城高校的户外运动现状为研究对象,希望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第2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现状。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四个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站查阅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的文章、期刊以及相关文献和学术论文等,给本论文以理论支撑。
2.2.2问卷调查法
为使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现状得到正确的研究,本文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向海口经济学院这四所院校的师生随机发送,由老师和学生分别填写,共向老师发放20份问卷,向学生发放200份。该项问卷调查旨在直观的展示海口市大学城各高校户外运动的现实情况。其中回收学生问卷195份,188份有效,有效率94%。教师问卷回收率100%,并且全部有效。
2.2.3实地考察法
本次研究中,作者亲自走访调查的这几所院校,对几所学校管理层进行询问,了解目前学校对于学生户外运动的支持力度,为本文撰写提供一定的实际经验和依据。
2.2.4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的统计功能,将调查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整理,并进行表格制作。
第3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海口市大学城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开设情况
通过对四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得知户外运动课程开设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海口市大学城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开设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海口市高校定向运动的普及程度相对不高,并且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只有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口经济学院有户外运动是高校体育运动的选修课程,海南师范大学开展较早,2004年至今已开设15年,而海口经济学院的户外运动课程开设于2015年,课程名称为定向越野。其中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口经济学院户外运动均为必修课,学时均为36学时,学分为2学分,开设对象为体育学院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
3.2海口市大学城高校户外运动师资情况
3.2.1性别、年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海口市大学城高校进行户外运动教学的教师以男性为主,占比为70%,这与户外运动的运动性质有关,男性相对于女性,体力和意志力更强;同时,选择户外运动课程的男生比女生多,这也是导致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
表2教师性别情况(n=20)
从表3可以看出,海口市大学城高校从事户外运动教学的教师大多年龄在26-40岁之间,年龄结构不合理。25岁以下教师数量很少,存在着后继无人的风险,而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也很低,使得整体教师队伍经验不足。
表3教师年龄情况(n=20)
从表4可以看出,海口市大学城高校从事户外运动教学的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为70%,硕士及以上学历地教师数量极少,只有10%。同时有4名为体校的毕业生,为专科学历。这反映了高水平教师的数量不足,应当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加强。
表5教师职称情况(n=20)
从表5可以看出,海口市大学城高校从事户外运动教学的教师职称水平一般,讲师和副教授居多,均占比45%,而教授职称的占比为10%,考虑到这一运动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讲师和副教授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因此教授职称的教师还应当继续增加,以提高教学能力。
3.2.3培训情况
表6教师参与培训情况(n=20)
从表6能够看出,海口市大学城高校户外运动课程教师参与培训情况不佳,75%的教师一年只能参加一次培训,有25%的教师能够参加两次。高校户外运动教师队伍中基本没有专门从事这个项目研究的人,只是经过非常少量的训练,对户外运动技术有一定了解就迅速上岗,并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有的甚至没有接受什么培训就直接开始教学。
3.3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情况
3.3.1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兴趣
从表7可以看出,学生对户外运动感兴趣的比例占到了65%,从数量商看是绝对多数,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只有11%。由此可见,户外运动以其自身时尚、新颖、具有挑战性等特点,受欢迎度较高。
表7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兴趣(n=188)
3.3.2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动机
表8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动机情况(n=188)(多选)
从表8可以看出,学生参加户外运动前三位的动机是增进健康、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现在大学生部分已经是200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到大没经历什么磨练,自己做的事情不多,这直接导致很多孩子意志品质存在不足,同时身体锻炼不足,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沟通,缺少团队协作能力。因此,适时出现的户外运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可以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3.3.3学生了解户外运动知识的途径
表9高校学生户外运动知识的获得方式(n=188)(多选)
从表9中可以得出,目前高校学生户外运动知识的获得方式仍然以体育课上的教师讲解为主,占到了总数的82%;除此以外则是通过专业网站获取户外运动知识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也只有30%。这也说明了目前大学生获取户外运动知识的局面仍然比较尴尬,学校教育虽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必须通过课余时间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效果并不好。
3.3.4高校学生选择户外运动项目情况
表10高校学生选择户外运动项目情况(n=188)
从表10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爱好是比较分散的,定向运动是大学生选择相对较高的,占比也仅有30%,主要原因是这一运动安全性较好。但是定向只是所有户外运动项目中的一个,不能只是偏重这一项运动而忽略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其次,登山、徒步以及攀岩也具有一定的参与度,但这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校一般不会主动开展这些活动,但是学生对这些运动兴趣相对较高,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3.3.5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组织形式
表11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组织形式(n=188)(多选)
根据表11可知,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学校组织为主,占比高达78%,这主要是因为海口市高校在户外活动方面以集体活动为主。户外运动由老师进行充分策划,计划也比较详细,学生互相帮扶,安全方面有充足的保证。所以学生更愿意参加学校集中组织的活动。排在第二位的组织形式是朋友之间,达到了72%,因为这种方式比较自由,因此被众多学生所接受。朋友同学共同举行活动,能使彼此的关系更为亲近。这种形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可能缺乏组织者,因此安全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一旦发生意外,所有学生都缺乏主意。其它方式进行户外运动组织的占比较低,一方面独自或网约参与户外运动有安全性的问题,同时消费较高,很多学生负担不起。
3.3.6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频率
由表12可以得知,大多数学生一学期只能参加一次户外运动,占比为48%;而一学期参加两次户外运动的也只有29%。大学生总体参与度仍然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虽然对户外运动兴趣高,但实际参与时会存在懒惰心理。有的长期在宿舍打游戏形成惰性。还有就是户外运动的具体内容普及程度仍然不高。如果长时间发展下去,高校中的体育教学在学生面前不仅会变得枯燥,变得更为形式主义,而且让学生对缺乏信心,最后变成应付考试。
表12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频率(n=188)
第4章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情况一般,普及程度相对不高,并且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影响了高校户外运动的开展。
4.1.2海口市大学生高校教师性别比例、年龄比例均不合理,高水平教师明显不足,教师参与培训情况不佳。
4.1.3海口市大学生对户外运动有着较高的兴趣,而增进健康、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主要的参与动机;户外运动知识的获得方式仍然以体育课上的教师讲解为主;大学生参与户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校组织和朋友之间一起;目前大学生总体参与户外运动的次数仍然非常有限,大多数一学期只能参与一次。
4.2建议
4.2.1户外运动课程应在各大高校呈现。对于尚未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学校领导应予以重视,尽快开设相关课程。
4.2.2海口市针对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做好用人机制的完善,吸引优秀师资,使教学结构日趋完善,对教师们的户外运动培训也要逐步加强,丰富其专业知识;其次,直接聘请更为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户外运动教学。
4.2.3海口市大学城高校学生可以社团作为突破口,形成户外运动社团,邀请教师做指导,教师主要为学生讲解重要的安全知识,包括户外活动中的饮食卫生、紧急医疗等知识;大学生户外运动社团要做好规划,定期举行户外运动活动,推动户外运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瑞林.户外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操学诚.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6(06):24-27.
[3]高兴贵.影响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118-119
[4]徐向荣,刘昀.浅析制约桂林高校户外运动开展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30):202-203
[5]张建伟.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成人教育,2009(4):7-9.
[6]龚小芹.试论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的制约因素以及解决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9):13-15.
[7]扬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J].湖北高教研究,2009(6):55-57.
[8]李萍.大学生户外运动参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8):64.
[9]高林博.高校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3):21-22.
[10]黄亨奋.对我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意外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4):66-67.
[11]全仕胜.对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2006,(3):32-33
[12]赵巧宁.陕西省普通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可行性研究[J].体育,2012(40):55-57
[13]王维琦.“户外拓展训练”对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C].许昌学院学报,2009.
[14]杨玉霞.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8)
[15]王三保.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符传铭副教授和高小亮副院长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取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符传铭副教授和高小亮副院长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设计期间,为我带给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推荐,符传铭副教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没有这样的帮忙和关怀和熏陶,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此向符传铭副教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和帮忙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忙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那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生我养我,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无条件的帮助我,并把我送到学校学习知识。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