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中的人性恶

摘要: 《蝇王》的作者威廉戈尔丁(WilliamGolding)通过讲述一个意味深长的悲剧故事,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质就是邪恶野蛮,自私自利的。而人性恶的根源就是欲望的膨胀,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人们争夺权力,并使用权力去控制他人,

  摘要:《蝇王》的作者威廉•戈尔丁(WilliamGolding)通过讲述一个意味深长的悲剧故事,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质就是邪恶野蛮,自私自利的。而人性恶的根源就是欲望的膨胀,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人们争夺权力,并使用权力去控制他人,谋取利益。同时也因为权力的争夺,人们变得残忍血腥,不择手段。而人们之所以具备善良诚实,勤劳勇敢等等优良品质,就是因为经过后天学习,具备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因为有文明社会中法律规则及道德规范的约束。我们应该承认人性本恶,发现人性恶的根源,彻底认清自己恶的一面,认识到真实的你自己。
  关键词:戈尔丁;《蝇王》;人性恶
《蝇王》中的人性恶

  前言

  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虚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未来,一群儿童乘坐的飞机被击落,孩子们流落荒岛。最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和睦共处,后来由于欲望的膨胀,孩子们回归恶的本性,由文明人蜕化成为野蛮人,发生权力的争夺,并逐渐开始相互残杀,最终引发悲剧。
  威廉•戈尔丁于198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蝇王》是戈尔丁最受欢迎,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他正是凭借这部作品,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杰出作家。《蝇王》自问世以来,就引发了很多关注。因为故事本身具有寓言色彩,中外许多学者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我国学者对《蝇王》的诠释,也从三十多年前开始至今从未停止。戈尔丁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1]他的小说贴近现实,描述真实,用现实主义手法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蝇王》通过描述小孩子荒岛求生的故事揭露了人性之恶。人性本恶,而人性恶的根源就是欲望的不断膨胀,内心的不知满足。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分析《蝇王》,揭示文章中隐藏的人性之“恶”,让我们彻底认清自己恶的一面。

  一、戈尔丁的人性观念

  人类天然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属性就是人性。该特性是为人所独有,区别于动物、植物等其他事物。而关于人性本质的探索,从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对于人性的种种研究从来没有停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性观,不同的作者也有不同的人性观点。[2]

  (一)戈尔丁人性观念的来源

  在东方思想史上,最为著名的人性论述,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孟子所持的看法就是“以善为性”,即性善论。孟子认为每个人最初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皆有善性。每个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此四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道德标杆与高尚品质。而与之针锋相对的就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每个人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人们就有贪婪自私的本能,放任本能发展,就会产生争夺;人们就有憎恨嫉妒的本能,放任本能发展,就会产生陷害;人们就有好利嫉恶的本能,放任本能发展,就会产生暴乱。荀子认为人性天然,而自私、憎恨、嫉妒等就是人之生理本能,所以荀子持性恶论。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环境,创造了不同的思想与文化。东方思想史上关于人性本质的主流观点是“性本善”论,但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性观念却与东方不一样。[3]西方有关人性的研究与论述也有很多,但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基督教的“原罪说”。在基督教的《圣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初只有两个人,是上帝给予其生命。他们就是亚当与夏娃,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伊甸园中。但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他们就在由魔鬼撒旦所化的蛇的哄骗诱惑下偷吃了善恶之果。他们违背上帝命令,上帝知道后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在人间受苦,并且忏悔赎罪。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祖先,人们认为他们把罪恶,遗传给了子孙后代。所以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人生而有罪,人人有罪,人性本恶。[4]而基督教在西方广泛传播,影响深远,所以西方思想受其影响,普遍推崇的人性观点就是性恶论。当然,出生于英国的威廉•戈尔丁也无法幸免,他的人性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基本的人性观点就是人性本恶,他的作品中也流露着基督教“原罪说”的痕迹。

  (二)人生经历对戈尔丁人性观的影响

  威廉•戈尔丁于一九一一年在英国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他的童年在乡村中度过,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戈尔丁从小喜欢写作,爱好文学,但却听从父亲的意见到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可能天性难改,他中途又转了专业,攻读文学。毕业后,他当过编剧和演员,之后成为一名老师,在一所教会学校任教。安稳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戈尔丁也成为了一名海军,参加了战争,在英国皇家海军度过五年的军旅生活。在二战结束后,戈尔丁重新回到了学校,继续任教,并开始小说创作。
  战争的残酷使戈尔丁看到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粉碎了他以往天真与浪漫的想法。他曾说过;“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5]战争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本性的邪恶和残忍,他认识到人性恶的根源就是欲望膨胀,是欲望的膨胀带来了战争,也是欲望的膨胀带来了杀戮。亲身经历过战争之后,戈尔丁开始探求人性的真谛,最终创作了《蝇王》。战争使戈尔丁开始思考,执教经历使戈尔丁深刻的了解儿童,丰富真实的经历为他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所以他的作品生动细致,扣人心弦,使人回味无穷。戈尔丁认为生活中的各种争斗冲突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的客观原因,其根本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恶念的膨胀,欲望的膨胀。人性本恶,当心被黑暗吞噬,就会导致恐怖的现实。
  《蝇王》诞生之前,作家们普遍宣扬的是人类善良美好的天性,作品中描写的主人公也是具有勇敢无畏,机智善良等一切美好品质的人物。但是,戈尔丁的作品与其他人却截然不同。就如他的作品《蝇王》中的主人公们,在最初流落荒岛的时候,还能和睦相处,但随着希望的破灭,他们开始斗争,开始相互残杀,开始争夺权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虽然最终孩子们获救了,但发生的悲剧却已经无法改变。戈尔丁专门创作了《蝇王》,就是希望更直接清晰的让读者意识到人性本恶,认识的人性恶的根源,不要盲目的乐观与自满,希望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人们清楚的认识到人性本质为“恶”,才会开始控制与改变,向“善”的方向转变。

  二、《蝇王》之人性恶

  戈尔丁的人性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作品中流露出的基本的人性观点就是人性本恶。《蝇王》作为他的代表作,文中处处在诉说着他的人性观点。人性本恶,而人性中“恶”的根源就是人欲望的膨胀。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追求,但是欲望是会不断膨胀的,人一旦丧失本心,就会成为“恶魔”。然而当人成为“恶魔”,那么争权夺利,野蛮暴力,互相残杀的一面就会暴露无遗。

  (一)人性“恶”的根源

  人的本性就是贪婪的,野蛮的,不知满足的。人性本恶,恶的根源就是欲望的膨胀。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满足自身的欲望,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产生流血和牺牲。在《蝇王》中,主人公杰克就是典型的因为欲望膨胀而变成“恶魔”的形象。孩子们刚流落荒岛时,为了凝聚大家的力量,他们决定先选出一个头儿带领大家求生。拉尔夫和杰克争夺首领的位置,拉尔夫战胜杰克,成为了首领。拉尔夫为了安抚恼羞成怒的杰克,将合唱队分配给他由他负责,让他组成一支打猎队。但是得到打猎队队长一职的杰克并不满足,他内心深处对首领的职位虎视眈眈。杰克希望成为首领,希望拥有更高的地位,他对现实并不满意,他的欲望在膨胀。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扩大自己的权力,他通过打猎,展示自己的强大,希望增强自己对其他孩子的控制及影响。孩子们脸上涂着泥,举着长矛,在杰克的带领下狩猎野兽。他们跳着,歌唱着,“杀野猪呦。割喉咙呦。放它血呦”。[6]欲望的膨胀使杰克沉浸在猎杀了一头凶恶野猪的成就感里,沉浸在孩子们的崇拜里,痴迷于主宰生死的感受。杰克对杀戮以及权力的渴求已经超过了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他已经丢失了本心。
  杰克通过打猎成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获得了岛上大多数孩子的信任与拥护。杰克的权威已经超过拉尔夫,但是杰克依然不满足。拥有强大的权力后,杰克逐渐开始运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威逼利诱剩下的孩子们加入他的队伍。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他命令手下袭击了拉尔夫的阵营,杀死了猪崽子,武力逼迫萨姆与埃里克兄弟。最后拉尔夫成为了岛上唯一不服从他的人,为了彻底的统一,杰克对拉尔夫展开了残杀。杰克因为自己的杀戮欲,以及对权力的渴求,彻底迷失了自己。为了自身欲望,为了权力,为了生存,孩子们可以疯狂的屠杀曾经的同伴。他们显露出原始的天性,自私、贪婪、暴力,野蛮、嗜血、随心所欲。人性本恶,回归本性的人就是“魔鬼”。欲望的膨胀使他们彻底沦为只知杀戮的“野兽”。欲望会蒙蔽人们的眼睛,使人们丧失正确的是非观念,变得邪恶残忍,无法无天。

  (二)人性“恶”的表现

  是孩子们的到来打破了珊瑚岛的平静,是孩子们内心中恶念的膨胀把原本宁静和谐的珊瑚岛变成了血腥杀戮的战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孩子们之间发生争夺与冲突。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孩子们做出了很多丧心病狂的举动。而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自私、狭隘、放纵、野蛮、贪婪、迷恋暴力和对自身的无知让人触目惊心。
  1.残杀西蒙
  自古以来善与恶是相互对立的,在《蝇王》也不例外。如果拉尔夫代表书中秩序、文明的一面,杰克代表书中野蛮、暴力的一面,那么西蒙代表的就是“善良”的一面。[7]西蒙可以说是文章中真正善良的一个人,他的精神高度高于其中任何一人。当孩子们陷入野兽来袭的恐慌时,只有西蒙不相信有野兽,他是孩子们里面仅有的一个清醒的人。是他提出“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6]西蒙是唯一勇于承认野兽是人性中一部分的人。也是西蒙发现所谓的“野兽”只是飞行员的尸体。西蒙心地善良,相信科学,坚守着秩序与文明。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在这个风景如画的珊瑚岛上,遭到了同伴的残忍杀害。西蒙迫切的想将“野兽”的真相告诉伙伴们,但是没有人听他说话,反而误把他当作野兽,残忍的杀害了他。
  “人群立刻跟着它蜂拥而下,他们从岩石上涌下去,跳到‘野兽’身上,叫着、打着、咬着、撕着”。[6]孩子们已经陷入了原始的暴力与欲望,现在的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野兽,只记得杀戮。他们“没有话语、也没有动作,只有牙齿和爪子在撕扯”。[8]在这个失去文明社会中秩序与道德规则约束的小岛上,善良的力量是如此的弱小。随着西蒙遭到残忍的谋杀,岛上彻底陷入了混乱。西蒙是与生俱来的根本人性善良的唯一代表,他的死意味着岛上善良与科学的灭亡。西蒙的死亡,充分表现出了其他孩子已经由“文明人”变成了“野蛮人”。孩子们陷入了原始的暴力与疯狂,非常嗜血野蛮。他们已经没有了基本的人性,现在的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野兽”,他们的内心只余杀戮。
  2.摧毁秩序
  在《蝇王》里面,海螺是秩序与文明的代表,孩子们还让它成为了权力的象征。[9]海螺是孩子们在珊瑚岛上第一个重要的发现,流落到岛上各处的孩子们也是因听到海螺的声音才聚集在了一起。也是因为拉尔夫拥有海螺,孩子们比较信任他,选举时才选择他当首领。在最初开会时,谁手里拿着海螺,谁才可以发言,海螺还带有权力的意味,承载着政治的民主性。一开始大家十分遵守规定,拿着海螺才开始发言,包括最桀骜的杰克在发言前也会“抢过海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文明痕迹的逐渐消失,大家变得野蛮,信奉力量为王。拉尔夫对团队的控制力在逐渐减弱,杰克却因为在打猎活动中的出色表现渐渐受到大家的信任与崇拜,杰克对团队的控制力在逐渐增强。海螺渐渐失去它所代表的对团队的控制力。随着拉尔夫和杰克的对立,海螺进一步失去了它的影响力。最后,在杰克的营地,拉尔夫和猪崽子试图吹响海螺时,已经没有人听从海螺的指挥,海螺彻底失去了其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当罗杰杀死猪崽子时,海螺也被砸成无数白色的碎片。
  海螺的破碎预示着岛上所有孩子们心里文明天性的彻底消亡,岛上的秩序与民主彻底被催毁。文明社会对孩子们的约束是来自各方各面的,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孩子们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与规则,约束他们的行动,要求孩子们听话,遵守他们的规定。而孩子们非常弱小,只能被动的遵守规则,改变自己,变成大人们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但是当他们流落荒岛,岛上没有大人,没有规则,没有约束与监督。随着滞留荒岛的时间增加,孩子们身上文明的烙印逐渐淡化,回归恶的本性。是孩子们亲手摧毁了岛上的文明,岛上的秩序。
  (三)人性“恶”的救赎
  《蝇王》中深刻的揭示了人性之恶,但是作者戈尔丁在其中却隐藏了救赎的主题。作品中的西蒙,就是戈尔丁专门安排的伏笔。西蒙拥有善良的品质,他乐于助人,体贴友善。对于他来说,善良并不是文明强加于他的一种约束力。不论他所处的环境中有没有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他都依照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行事。他愿意为集体的利益做些事情,愿意帮助同伴。但是在这个远离文明社会的小岛上,秩序与善良的力量却脆弱不堪,西蒙遭受了其他孩子残忍的杀害。西蒙的遇害,充分说明了在来势汹汹的强大邪恶势力面前,善良的力量十分弱小。[10]西蒙类似某种基督式的角色,一个为了传播大众没有认识到的真理而牺牲自己的殉难者。[11]我们承认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追求善良文明,而为了达成我们的目的,我们不畏流血,不惧牺牲。
  我们必须要认清自己人性恶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趋向至善,获得拯救。[12]现实可能暂时是黑暗残酷的,但人类未来的发展必定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蝇王》中拉尔夫在杰克一伙的种种陷害下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但是他却没有屈服,顽强的反抗。他遭到了追杀,但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却被登岛调查的海军军官查拉尔夫救下。被杰克他们点燃的森林,产生滚滚浓烟吸引了过往的巡洋舰,带来了救援。孩子们获救了,可以回家,可以重新回到文明社会。得救了,孩子们却颤抖着抽泣起来,想到发生在岛上的种种,孩子们茫然、内疚、伤心、又悔恨。我们坚信善良必定战胜邪恶,我们知道通向至善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条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但是我们不会气馁,不会放弃。我们会增强自身的力量,驱除自身的罪恶,走向光明与善良,获得拯救。

  三、研究《蝇王》中人性恶的意义

  《蝇王》涉及到人性的根本趋向,深刻揭示了人性之“恶”,强调人的天性中潜藏着不可克服的恶意识,这种意识会不断膨胀,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13]《蝇王》诞生之前,作家们普遍宣扬的是人类善良美好的天性,作品中描写的主人公也是勇敢无畏,机智善良等具备一切美好品质的人物。但是,戈尔丁与其他人却截然不同,他的《蝇王》与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的《珊瑚岛》都是荒岛小说,描写的都是一群孩子们流落荒岛,进行冒险求生,最后获救的故事。但不同的是《珊瑚岛》中的主人公们团结勇敢,在岛上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他们还帮助岛上土人,感化海盗,最终回归社会,其中塑造的角色完美无暇;而《蝇王》中的主人公们最初还能和睦相处,但随着希望的破灭,他们开始斗争,开始相互残杀,虽然最终也获救了,但发生的悲剧却已经无法改变。戈尔丁专门创作了《蝇王》,作品中主要角色的命名也和《珊瑚岛》一致,主要人物都叫拉尔夫与杰克,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两部小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直接清晰的让读者意识到人性本恶,不要盲目的乐观与自满,希望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人们清楚的认识到人性本质为“恶”,才会开始控制与改变,向“善”的方向转变。
  戈尔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蝇王》,蕴含深刻的寓意。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阴暗与邪恶。研究《蝇王》可以让我们正视我们真实的内心,我们必须有自知之明,只有发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才可以想出解决的方法,彻底解决问题。人性善恶本来是一个复杂难辨的哲学问题,但是戈尔丁却把其融入在小说中。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领会感悟深刻的哲理。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要懂得发觉自己的缺陷。发现缺点才能进行改正,发现不足才能继续进步。

  结语

  威廉•戈尔丁年轻时参加了二战,二战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的战争经历让他对人类本性有了新的认识。他通过《蝇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质就是贪婪自私,邪恶野蛮的。而人性恶的根源就是欲望的膨胀,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人与人之间争夺。[14]人们争夺资源,争夺权力,并使用权力去控制他人,谋取利益。同时也因为权力的争夺,人们变得残忍血腥,不择手段。而人们之所以具备善良诚实,勤劳勇敢等等优良品质,就是因为经过后天学习,具备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因为有文明社会中法律规则及道德规范的约束。我们应该承认人性本恶,发现人性恶的根源,彻底认清自己恶的一面。人性本恶,自由、文明、理性需要良好的道德与法律约束。希望读者从中得到一些感悟,认识到人类的本性,弃恶扬善,建设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行远.《蝇王》的主题、人物和结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5):63-67.
  [2]蒋先福.法治的合理性[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3]邓建民,杨汉国.论法治与人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272-275.
  [4]郑定.“罪”之渊源与哲学依据[J]法学家,2006(5):40-52.
  [5]龚志成.《蝇王》译本序[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6]威廉•戈尔丁.《蝇王》[M].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4,99,177.
  [7]王丽娜.简析《蝇王》中的善与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111.
  [8]王彦兴,龚璇.孤岛上的荒唐游戏——对《蝇王》的心理分析批评[J].外语研究,2005(01):65-68.
  [9]李源.论《蝇王》中象征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49-153.
  [10]吴华兰.《蝇王》中人物的象征意义[J].琼州学院学报,2010(03):71-72.
  [11]魏颖超.论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宗教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s1):120-122.
  [12]管建明.《蝇王》人性恶主题中隐含的赎救主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7(6):121-124.
  [13]杨静.戈尔丁《蝇王》中人物的象征意义[J].前沿,2012(08):166-167.
  [14]左剑峰.感性学视域下的先秦儒家情感观念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041.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6月6日
下一篇 2020年6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