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摘要: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以及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35份。结果:(1)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归因于内。其能力、背景、运气三个

  摘要: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以及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35份。结果:(1)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归因于内。其能力、背景、运气三个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能力归因上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背景归因中,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年级。在运气归因中,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2)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来自城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学习适应、职业选择适应、生活自理适应性三个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职业选择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大四、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能力、背景、运气归因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适应性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成就往往跟自己的信念和坚持分不开,积极的信念会引领我们走上对的道路,消极的信念却会使我们踏上错误的道路。而优秀的大学生们肩负着国家的重担,国家发展与他们的成就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件事有适宜的归因,并由此进行正确的判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套新世纪教育宗旨,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以及学会生存,这所反映的就是社会适应的基本要求。要增强大学生们对环境良好的适应能力,其先决条件是:要注重大学生们适应能力的培养。如果环境条件已经变了,心理适应却不上,就会带来许多发展问题。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年期向成人期过渡和准备的时期,是从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过渡和准备的时期。个体适应能力不仅影响其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走出校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已有研究表明,适应状况的好坏将影响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进展。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们进行的干预研究表明,通过向个体提供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的降低其身心症状的严重度[1]。
  本项研究,正是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归因特点,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可能存在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为大学生们提供正确的建议,从而使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归因,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2概念界定

  1.2.1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也就是说观察者对别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的过程[2]。
  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3]。归因方式是认知的个性变量,是个体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归因有广义或狭义的区别。广义的归因是指人对自然、社会、精神文化等现象进行解释与说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出发,人一切的认识过程都是种归因的过程。而狭义的归因专指的是心理学中讲的归因,是根据人的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觉、思维以及推理等而造成了某种结果的原因的认知解释。在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他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外界的某些事情找到合理解释,并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其结果会又进一步影响到每个个体的情绪情感或者动机这些内在的心理因素。自一个人有了思维以后归因几乎时时刻刻都在随其左右,因此时间一长,这种一直存在的归因行为就会形成一种归因方式,并能内化呈个体个性的一部分,并且进而影响个体的情绪、心态、求知欲等。
  1.2.2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就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应属于社会化的范畴。每个个体的社会化根据社会学观点即为个体在社会与主体因素共同的交互作用下,普遍接受社会文化的价值和规范,获得所需的知识及技能,由最初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国内社会适应的研究中,最早对其进行定义的学者是朱智贤,由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说明社会适应为个体接受现有的生活方式、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张春兴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中也对社会适应进行过解释:个体为了能达到社会的规范而进行学习,从而与社会的环境维持和谐关系。
  陈建文也指出了社会适应是指人格上的环境适应,是个体通过顺应、调控和主动的改变环境,而达到的与社会和谐平衡的良好状态。
  潘友梅等人也指出,社会适应指的是每个个人或群体与社会或者环境之间进行的积极的互动,即,社会适应是每个个人或群体在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对自己进行了调整,从而达到与社会环境和谐、协调的状态。
  国外对于社会适应进行研究起步要比我国早,而且研究已经日趋的细化。范围主要是学校适应或人际适应、心理适应和职业适应。Wentzel和Asher从成就动机、自制能力、师生的关系和学业等级等方面来综合评价青少年学生的学业适应[8]。Bhattacharga&Gauri用了成绩的平均等级来作指标从而达到评价南亚移民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Berndt的研究指出,人际关系的不良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学校适应感到困难,甚会影响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

  1.3研究现状

  1.3.1归因方式的研究现状
  对归因方式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研究者在动物进行学习的实验中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狗在电击过程中发现不管它们做出怎样的反应都没有用,于是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感甚至还会扩散到其他新情境中,并使个体对任何事情的动机大打折扣。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进而被发现并广泛研究。
  李成齐对归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学生们在对积极事件进行归因的过程中,会倾向于做出内在归因;在对消极的事件进行归因时,则会做出外在归因。这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袁莉敏老师在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归因方式与乐观及生活的满意度呈现了显著的负相关,与抑郁呈正相关。
  国内学者钱树刚对高师的学生进行学业、人际成败多种维度的归因测评时发现他们在学业和人际方面的控制点均呈现明显内控。与人际归因相比的话,学业方面的归因更注重努力、运气这两个因素。而人际关系的归因更注重能力这一因素。
  1.3.2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到了80年代才开展,并且主要是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当前学者们对新生入学时的适应问题的研究增加了很多,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因为新生刚入学之时,学习和生活有了很大变化,而这些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新生入学时如何适应学校、适应同学、适应新环境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了他们学习、人际、环境和对教育模式的适应等。
  陶沙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者五大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因素相关模型。她也研究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入学适应的关系,认为这两者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这启示了人们应重视社会支持的功能[15]。
  李慧莉和张庆林研究了初一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发现总体呈V型趋势,也就是说入学的第一个月并没有明显不适,但到两个月左右这种适应感降低,而在四个半月后又开始好转。
  1.3.3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宋斐在大学生学业成绩、自尊和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男女生在积极事件上的归因方式和自尊存在着显著的相关[17]。余洁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组的大学生把学业上的成功更多归因于能力、努力这些内控因素,将学业失败更多地归于努力因素;而低自尊组的大学生把学业上的成功更多归因于环境、运气这些外部因素,把学业失败更多地归因于内部能力因素[18]。殷华西对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他认为归因风格是影响自尊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归因能够提升自尊,而消极的归因则会减损自尊[19]。

  2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0名被试,收回有效问卷235份,其中男生79人,女生221人;城镇户口141人,农村户口158人;大一120人,大二145人,大三16人,大四19人;独生子女164人,非独生子女136人。
  表1被试情况一览表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2.2量表

  2.1.1多维多向归因量表
  多维多向归因量表是由Lefoout等编制,共计48个项目。采用Likret五级计分,0-4计分,0表示很不同意,4表示很同意。它提出了四类归因:能力、努力、背景与运气,前两者属于内控归因后两者属于外控。每个维度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为成功事件,3个项目为失败事件。最终可以获得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这四个因子分,以及归因总分。每个因子上的分数为0-24分,分数越高越说明被试在此因子上的内控或外控倾向越明显。其中某因子维度得分越高越说明个体做此种归因的可能性越大。总分为外控性得分(背景与运气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能力和努力得分)之差,分数越高,外控归因倾向越强。
  2.1.2卢谢峰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
  问卷有66个题目,共有角色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这七个维度,还有效度量表,包括6个项目。采用Likret五级计分,分为正向题和反向题,各维度相加得到总分,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强。

  3结果

  3.1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

  3.1.1总体情况
  表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情况(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由表2可以看出,该研究选取的大学生中归因方式平均来说内控得分高于外控,总分为-1.6.
  3.1.2差异情况
  3.1.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
  表3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男生归因方式的总分显著低于女生。其中,能力归因、努力归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3.1.2.2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
  表4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生源地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3专业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专业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
  表5大学生归因方式的专业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4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是否独生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
  表6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是否独生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总分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归因于背景的大学生存在是否独生的差异(p<0.05),具体的表现为属于独生的大学生归因方式为背景的显著多于非独生的大学生。
  3.1.2.5年级差异
  采用F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年级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7:
  表7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年级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7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但在能力、背景、运气的归因上存在年级差异(p<0.05)。
  事后检验结果如下:
  表8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归因方式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8可以看出,在能力归因上,大一、大二与大四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归因于背景中,大四与大一、大二、大三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在运气维度,大四与大一、大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得分。

  3.2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

  3.2.1总体情况
  表9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9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分为221.64,其中人际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适应性得分较高,而环境的总体认同感和生活自理适应性较低。此结果中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感的得分要高于常模得分,而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的得分要低于常模得分。
  3.2.2差异情况
  3.2.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性别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0:
  表10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10可知,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3.2.2.2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生源地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1:
  表11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生源地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总分及人际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因子分都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城镇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
  3.2.2.3专业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专业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2:
  表12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专业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12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p>0.05)。
  3.2.2.3是否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是否独生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3:
  表13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独生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从表13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是否独生的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3.2.2.4年级差异
  采用F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年级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4:
  表14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年级差异(M±SD)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由表14可知,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以下是对其进行事后检验的结果:
  表15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由表15可知,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职业选择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大四、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3.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

  表16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r)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由表16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呈显著的负相关,表示归因于外(背景、运气)则社会适应能力越差。其中,归因于能力、背景、运气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讨论

  4.1.1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状况讨论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归因方式努力维度得分略高。有研究显示把成败归因于努力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倾向[20]。因此,本研究中调查的大学生基本上具有一种良好的归因方式。而改变部分大学生的归因偏差,培养其良性归因,对其进行归因训练,可以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4.1.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差异状况讨论
  从结果看,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归因于努力和能力。这与以往的研究部分一致[21][22],在蒲少华老师的研究中,男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能力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但是能力是不可控归因,将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这可能存在归因偏差。个体会因此自暴自弃,影响进一步的人际关系。男性大学生倾向于能力和努力归因,这可能与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有关,社会上对男性的认可程度更多的从其能力和努力程度来看。因而这可能导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把成败归因于自身,而非运气和背景。
  在能力、背景、运气三个维度中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能力归因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背景归因中,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在运气维度,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得分。背景归因和运气归因都属于外控型,这种归因方式人会认为人们不管怎么努力都无关大局,对自己的挫折、失败、不幸、错误总是从外部找原因,认为虽然自己做了努力,但外因干扰,没有办法。诸如“人的命,天注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都是说的这种处世态度。中国第一个运动心理研究方面的博士张忠秋认为过硬的球队不会被社会舆论压垮,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外控归因。能力、背景、运气三个维度中,大四学生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究其原因,可能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面对择业选择一方面可以内查原因反思自己的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希望通过提高能力有更好的前程,而另一方面又倾向于把遇到的一些困难归于背景和运气这种外因,以合理解释与自己的预期不符的情况。

  4.2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讨论

  4.2.1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体状况讨论
  总体而言,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在环境认同、生活自理和择业方面适应性较差,而在人际适应性则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们对所在学校评价较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个体总是带着较高的期望进入大学,而期望与现实往往存在差异,因而导致其环境认同感不足。如何协调期望与现实的差异、避免对新进入的环境的消极看法,是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而生活自理和择业适应是大学生们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如今大学生们大多为第一次离开家自己生活,因而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出现择业适应问题也可以理解。因此为了缓解大学生毕业前选择自己的职业时面对的的严重心理压力,辅导工作应提前进行,为学生提供建议,促进大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的选择。
  4.2.2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差异状况讨论
  从结果看,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这可能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从小身处环境、所受教育与农村大学生不同有关。身处城镇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相对要多于农村学生,相对封闭的信息量就导致较低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这也提醒各高校应更多的关注农村大学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
  在本研究中,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三个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职业选择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大四、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与常模的结果类似[23]。常模中除个别因素外,大四学生的适应性分数平均都是最高的。这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更加成熟,同时经历了四年的大学教育已经适应了离家独立的生活,而且已经经历过实习,有了自己的目标,更能直接向着目标前进。

  4.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讨论

  从结果看,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能力、背景、运气归因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努力与社会适应性呈正相关。这表示当大学生们更多的归因于努力时,社会适应性能力更强。而当他们更多的归因于能力以及外部原因时社会适应性能力要较低。这与胡慧和叶敏老师的研究结果一致[24]。可见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强弱与他们的归因方式有密切关系,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助心理健康,而消极的归因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们很需要从交往、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很多方面入手,根据新环境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安排,调整自己的心理,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积极适应社会。

  5结论

  5.1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归因于内。其能力、背景、运气三个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能力归因上,大一、大二与大四都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归因于背景中,大四与大一、大二、大三都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在运气维度,大四与大一、大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得分。
  5.2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其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三个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职业选择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大四、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5.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能力、背景、运气归因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Lamothe,D.,Currie,F.,Alisat,S.,etal.Impactofsocialsupportinterventiononthetransitiontouniversity.CanadianJournalofCommunityMentalHealth,1995.14(2).
  [2]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83-385
  [3]栗少君.运动归因研究的过去、现在及未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3:26-33.
  [4]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12-113
  [5]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34-139
  [6]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25
  [7]潘友梅,徐贵权.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扫描与透视[J].教育探索,2006,8(1):31-33
  [8]Wentzel.AsherSocialrelationshipsandmotivationinmiddleschool:theroleofparents,teaehersandPeers.JournalofEdueationalPsychology,1995,190:214-20
  [9]Bhattacharga,Gauri.TheAdolescenceschooladjustmentofSouthAsianimmigrantchildrenintheU.S.JournalofEdueationalPsychology,2000,l35(137):77-85
  [10]BlaekA.E,DeciE.L.Theeffectsofinstructors,autonomysupportandstudents.autonomousmotivationonlearningorganicchemistry:Aself-determinationtheoryperspective.SeienceEdueation,2000,84(6):740-756
  [11]李成齐.大学生归因方式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3):298-300
  [12]袁莉敏,张日昇.大学生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2(19):111-115
  [13]钱树刚.高师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测评[J].丹东师专学报,2001,19:65-67
  [14]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2:81-87
  [15]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908-909
  [16]李慧莉,张庆林.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过程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56-359
  [17]宋斐.大学生体貌自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4):82-85
  [18]殷华西.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差异研究及其教育建议[M].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25
  [19]余洁.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23
  [20]郭庆科,姜晶,王洪友.MMCS的心理测量学性能及中国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特点[J].心理科学,2012,35(6):1491-1495
  [21]蒲少华,李晓华.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1(7):63-66
  [22]陈泊蓉.西安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2):29-32
  [23]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0-41
  [24]胡慧,叶敏.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归因方式、羞怯感的关系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8(4):16-20
  附录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214.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