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个人评价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02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家庭环境、个人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并探讨三者的相关。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生家庭环境总体较好;大学生家庭环境在性别、年级、生源地

  摘要:本文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个人评价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02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家庭环境、个人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并探讨三者的相关。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生家庭环境总体较好;大学生家庭环境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自我评价水平中等;大学生自我评价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积极;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4)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中的部分维度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单元,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庭环境是家庭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也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和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个体的道德水平、自我概念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形成等等。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或者离异单亲的家庭,容易对孩子过分严厉、打骂孩子,使孩子变得胆怯紧张,有些孩子甚至会产生极端行为,比如自杀;也有的家庭因为夫妻关系不好或者工作原因,对孩子放任不管,使孩子自暴自弃,产生“没人管我”的心理,从而对家庭失去信心,痛恨家庭。因此,研究家庭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很有意义。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在和外表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产生偏差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紧张、焦虑、敌对等。自我评价过低会使人封闭,把自己孤立起来,不愿意参加活动,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回避交往,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害羞、拘谨,否定自己。自我评价过高往往喜欢自我炫耀、夸夸其谈、傲气十足,缺乏谦虚,使人讨厌。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体的情绪、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有着强烈的负面影响。
  Gentry曾乐观地认为我们正趋向于发展一门“应对科学”,因为应对方式对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西方国家的培养方式相比,中国的家庭对孩子呵护有加,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更多,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社会关系开始改变,从学习到自己生活,从人际交往到求职,脱离父母的监护,一步步走向独立,必须面对多重压力、需要适应多种变化。Sax曾对大学新生进行30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要变化倾向是饮酒行为和身体、情感上的自信心下降,吸烟行为及紧张压力感增加[1]。国内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有较大的心理压力,l4.7%的大学生面临压力和困扰时采取退避、幻想、自责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2]。
  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主力,是推动社会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家庭环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这三者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前人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以此为基础,探索自我评价和家庭环境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机制,对适当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改善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支持。

  1.2概念界定

  1.2.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指家庭的家风和行为规范,包括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家规和行为原则,也包括文艺、学习、娱乐、家务劳动等[3]。
  1.2.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品德、能力、个性、外貌、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他人的评价、态度和判断,通过自省等方法将这些印象内化和整合为自己的内心模式,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过程。
  1.2.3应对方式
  应对是指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突作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应对方式是指典型的习惯性的解决问题方式的倾向,是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作出的固定反应,即解决问题或危机时的习惯或偏爱方式[5]。

  1.3研究现状

  1.3.1家庭环境的研究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是Vennon,他认为家庭环境就是指家庭为受教育者提供的能够学习的环境、能够学习的器具等学习条件,此外还有图书、设备、场所等必要的学习生活保障,这一个概念对于家庭环境的定义还只停留在物质层面[6]。张庭辉认为家庭环境是家庭中各种主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发展的氛围,这种动态发展的氛围形成主要来自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元素[7]。
  饶燕婷认为大学生家庭环境因素与抑郁情绪有着显著的相关,其中家庭环境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情感表达、家庭冲突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是大学生抑郁情况产生的重要因素;而家庭的凝聚力以及母亲的情感表达是大学生疏离感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8]。
  薛芬对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与睡眠特点所做的研究显示,组织性、亲密度较好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睡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群体很少有睡眠障碍;而矛盾性突出的家庭的大学生,会有相对较多的睡眠障碍[9]。
  李辉山认为,家庭环境的诸多因素对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这些影响非常容易通过学生带到学校,并且通过自身来影响他人,只有将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配合起来,才能影响90后大学生,并且对他们的人际关系起到一个正面的作用[10]。
  1.3.2自我评价的研究
  Hamburg和Joff研究发现,自我评价低的人,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经常选择放弃,被动接受[11]。国外大学生自我评价障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优越心理、自卑心理、忌妒心理[12]。
  胡丹莹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个人评价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的自我评价高,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自我评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性别对个人评价有负向预测作用[13]。
  郝玉芳的研究发现,高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较低,其中,大一的社交焦虑最高,年级越高,社交焦虑越低,个人评价越高;男生的社交焦虑比女生高,自我评价比女生低[14]。
  黄希庭的研究发现,大三可能是自我评价发展的转折期,大一、大二、大四学生的自我评价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发展[15]。刘秀娟的研究发现,大一学生的个人评价阳性率达到了32%,由于大学生基数大,个人评价偏低的学生数量较高,这也印证了黄希庭大一学生自我评价偏低的理论,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生存环境,刚刚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处于一个自我保护状态,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原因;同时,男生的个人评价高于女生,可能是因为男生的社会角色原因,男生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强者,经验相对比女生丰富,应该更理智更乐观[16]。
  1.3.3应对方式的研究
  熊承清、何朝峰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应对方式问卷各维度上,退缩、抱怨、幻想、逃避、压抑维度得分较高,在问题解决、转移和忍耐上得分较低,表明大学生较多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由于大学生的自我和心理不成熟,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消极应对,因此大学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适当与大学生沟通,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17]。
  王淑娟的研究发现,总的来说,大学生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因为传统观念中男女角色期望不同,人们总希望男性更加自立,而对女性则没有这种要求[18]。
  张静的研究发现:大学生通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使用成熟的应对方法,即想办法解决问题,但也会采用退避和幻想这种不成熟的方式,这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还未定型,还没有走入社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在求助类型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大四毕业生的因子分远高于其他年级,这与他们即将面临的压力和发展任务有关[19]。
  陈燕的调查发现,用积极良好的应对方式去面对问题时,能缓解个体的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更好的解决压力环境与应激事件,维持个体心理平衡[20]。张文华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自责、幻想、发泄、否认及合理化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相关[21]。胡邱的研究发现,大学生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会增强自己的幸福感,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会降低幸福感[22]。孙淑晶的研究发现,自我接纳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一个内在的心理因素,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使贫困生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的一个必要条件,有利于其心理健康[23]。
  1.3.4家庭环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贾冠楠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家庭环境的各个维度上得分普遍较高,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在某些维度上有差别;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大多数会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对家庭环境中的某些维度有预测作用[24]。
  何麟、骆宏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家庭环境中,亲密度与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控制性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25]。
  范娟娟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与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成功性、知识性、亲密度、亲密度、组织性和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负相关[26]。
  殷俊凤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影响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承诺、帮助和支持,情感表达,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成员间的攻击、矛盾和愤怒则会加剧消极应对方式的形成[27]。
  王眉眉、王丽的研究发现,自我评价和积极的应对方式能预测个体的社会适应,自我评价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自我评价越高,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核心自我评价与消极应对不存在相关[28]。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大学的350名被试,收回有效问卷302份。其中男生113名,女生189名;大一80名,大二67名,大三89名,大四66名;文科141名,理科161;农村195名,城镇107名;独生子女196名,非独生子女106名。

  2.2测验工具

  2.2.1家庭环境量表
  Moss等于1981年编制,共有90道题目,包含10个分量表,分别是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2分。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成功性、娱乐性和控制性的内部一致性稍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2个人评价问卷
  共有54道题目,包含6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业自信、外表自信、体育自信、恋爱自信、交友自信、当众讲话自信,还包含一般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四级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自信程度越高。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在女性为0.74-0.89,在男性为0.67-0.86,间隔一个月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在女性是0.53-0.89,在男性是0.25-0.90,总量表分的重测相关在女性为0.90,在男性为0.93。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3应付方式问卷
  由肖计划等人根据中国国情编制,共有62道题目,包含6个分量表,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个题目只有两个答案,“是”和“否”。应对方式问卷的记分主要采用因子分,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之和/分量表条目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

  主试进班说明本次测试的作用,征得被试理解后发放问卷并宣读指导语。被试在理解问卷意图的基础上完成问卷,再由主试当场回收。将整理出的有效问卷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3结果

  3.1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结果

  3.1.1大学生家庭环境的总体状况
  通过把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中国正常家庭的研究结果作为比较标准,对大学生家庭环境进行单样本t检验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
  表1大学生家庭环境的总体分析(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各维度中,亲密度得分最高为7.56分,矛盾性得分最低为3.02分;除了娱乐性之外,大学生在其他各个维度均与常模有显著差异,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的平均数比常模低,矛盾性、娱乐性、控制性的平均数比常模高。
  3.1.2差异检验
  3.1.2.1性别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家庭环境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表2大学生家庭环境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情感表达、成功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的情感表达得分低于女生,成功性高于女生;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
  3.1.2.2年级差异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
  表3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年级差异方差分析(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感表达、独立性、组织性、控制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
  表4不同年级大学生家庭环境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情感表达方面,四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大二、大四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在独立性方面,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组织性方面,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控制性方面,大四学生得分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3.1.2.3生源地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生源地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5:
  表5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矛盾性、知识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村大学生的矛盾性、知识性得分低于城镇大学生;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
  3.1.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家庭环境是否独生子女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6:
  表6大学生家庭环境的是否独生差异比较(M±SD)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6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亲密度、知识性、控制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的亲密性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知识性、控制性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

  3.2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结果

  3.2.1总体状况
  将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7:
  表7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7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评价总分的平均数为138.08分,处于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的各维度中,大学生的学业自信和心境得分较高,分别为19.30分和18.58分,而体育自信得分最低,为12.22分。
  3.2.2差异检验
  3.2.2.1性别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自我评价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如表8:
  表8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体育自信得分、总分上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的体育自信得分、自信总分高于女生;在其他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2.2年级差异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9:
  表9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9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恋爱自信、交友自信、当众讲话自信、一般自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在其他维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
  表10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0中可以看出,在恋爱自信方面,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在交友自信方面,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当众讲话自信方面,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四学生;在一般自信方面,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
  3.2.2.3生源地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自我评价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1:
  表11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1中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心境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境得分低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3.2.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自我评价是否独生子女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2:
  表12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是否独生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2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各维度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结果

  3.3.1总体状况
  将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3:
 表13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3中可以看出,在应对方式的各维度中,大学生解决问题得分较高,为8.94,而自责和退避得分较低,分别为4.23分和5.17分。
  3.3.2差异检验
  3.3.2.1性别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应对方式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4:
  表14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4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合理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在解决问题、求助上的得分低于女生,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得分高于女生;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3.3.2.2年级差异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5:
  表15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5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解决问题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如下:
  表16不同年级大学生应对方式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6中可以看出,在自责方面,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在求助方面,大四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幻想方面,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在退避方面,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在合理化方面,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
  3.3.2.3生源地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生源地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7:
  表17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7中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退避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村大学生解决问题得分低于城镇大学生,退避得分高于成长大学生;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是否独生子女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8:
  表18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是否独生差异比较(M±SD)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18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在解决问题上的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

  3.4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4.1大学生家庭环境与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家庭环境各与自我评价各维度的两两相关研究,结果如表19:
  表19大学生家庭环境与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r)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表同。
  从表19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得分与自我评价中的学业自信、外表自信、恋爱自信、交友自信、一般自信、心境、总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情感表达得分与学业自信、外表自信、交友自信、当众讲话自信、一般自信、心境、总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矛盾性得分与外表自信、一般自信、心境、总分显著负相关;大学独立性得分与学业自信、外表自信、体育自信、恋爱自信、交友自信、当众讲话自信、心境、总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成功性得分与学业自信、体育自信得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知识性得分与体育自信、交友自信、当众讲话自信、心境、总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娱乐性得分与学业自信、外表自信、恋爱自信、交友自信、当众讲话自信、心境、总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组织性得分与学业自信、恋爱自信、交友自信、心境、总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控制性得分与外表自信、体育自信、心境、总分显著负相关。
  3.4.2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家庭环境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各维度的两两相关研究,结果如表20:
  表20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r)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20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得分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情感表达得分与解决问题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矛盾性得分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成功性得分与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知识性得分与解决问题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合理化得分显著负相关;大学生娱乐性得分与解决问题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组织性得分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控制性得分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正相关。
  3.4.3大学生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各维度的两两相关研究,结果如表21:
  表21大学生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r)
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从表2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评价中的学业自信得分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负相关;大学生外表自信得分与解决问题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负相关;大学生体育自信得分与解决问题、合理化得分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恋爱自信、交友自信、当众讲话自信、一般自信、心境、总分与解决问题、求助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大学生家庭环境的讨论

  从总体上看,与常模相比,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各个维度都与常模有一些差异。本研究的被试是江苏某二本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在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各维度中,亲密度得分最高为7.56分,矛盾性得分最低为3.02分。这可能是因为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越来越理性化,父母与孩子相处越来越和谐,加上大学生已经走出青春叛逆期,离开家之后,更能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大学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上的平均数比常模低,矛盾性、娱乐性、控制性的平均数比常模高。
  从性别上看,男女大学生在情感表达、成功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情感表达得分低于女生,成功性得分高于女生。这种差异可能是与性别角色、传统习惯有关,在中国家庭中,男性被要求更独立、勇敢、有主见,他们承担着大部分的责任,比如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这需要他们在学习、工作、经济上获得更多的成功,而女性主要在教育子女、照顾家人上付出更多,因此女性拥有内敛的性格,更细腻的情感,需要细心耐心地与子女父母沟通,情感表达能力更好一些。男女生在其他维度无明显差异,可能是由于社会发展,男女平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父母对于子女的关心爱护、培养教育基本是一样重视,男女生在家庭里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从年级上看,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感表达、独立性、组织性、控制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情感表达方面,大一、大三、大四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可能是因为大一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离开家庭,走向独立,因此父母对于他们的关心支持更多,与孩子的交流联系频繁,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工作,对于未来的人生如何进行缺乏经验,与父母的沟通也更多,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教给孩子社会知识;在独立性方面,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因为进入大学是一个学会独立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家,来到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同学,难免产生适应问题,因此在心理上还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性;在组织性和控制性方面,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因为大四的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家庭对于他们如何安排生活有更加严格的掌控,希望他们以后在独立生活的时候能够合理安排,有原则有计划地工作、生活。
  从生源地上看,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矛盾性、知识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的矛盾性、知识性得分低于城镇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生活条件不同造成的,由于农村的生活环境相对于落后,物质缺乏,经济落后,教育资源更是紧缺,农村家庭里,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庭成员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较小,本研究的基础调查显示,农村大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主要是小学和初中,因此知识性得分较低;中国有句老话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村的孩子常常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帮助父母劳作,他们更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更懂得孝敬父母,不会提出无理的要求,因此与父母的矛盾较少。
  从是否独生子女上看,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亲密度、知识性、控制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亲密性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知识性、控制性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于仅有的孩子给予了能力范围内最多的关心呵护,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更多,家庭关系更亲密;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可能更注重子女的教育,而且由于子女较多,在组织家庭活动、安排生活时责任更大,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子女遵守家庭的规章制度。

  4.2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讨论

  从总体上看,自我评价的总分范围在54-216分,本研究中大学生自我评价总分的平均数为138.08,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大学的自我评价比较客观,没有很大偏差。大学生的学业自信和心境得分较高,而体育自信得分最低,这是因为中国人对于学习非常重视,从小到大最关心孩子的学业,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还是比较有自信的;大学里的学习、生活相较于高中来说轻松不少,大学生心理压力减少,离开家之后又获得了足够的自由,因此心境得分较高;应试教育使许多中国青少年失去了体育、美术这类艺术课,而且他们也缺乏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自信较低。
  从性别上看,男女大学生在体育自信得分、自信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体育自信得分、自信总分高于女生。因为男性相对好动,女性相对于好静,男性在体育上比如足球、篮球、长跑等剧烈的运动上比较有优势,而女性一般偏向于乒乓球、羽毛球这些强度不大的运动;男性的性别角色决定了他们会更勇敢、独立、有担当,敢于挑战,因此在做事情时比女性自信。
  从年级上看,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差异,大四学生的恋爱自信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大三大四学生交友自信得分较高,大三学生的当众讲话自信得分最高,大二学生的一般自信得分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大四的学生在四年里重新认识了自我,学到了各种知识和技能,自信心提高了,对于两性关系了解的更多,在恋爱方面懂得如何与对方和谐相处;大一大二的学生在新的环境里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与陌生人交往时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在交际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当众说话时难免紧张,害怕说错,而且大二的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经过一年的整合后,重新给自己定位、确立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失落,自信心受到打击;大四的学生面临各种面试、工作,即将真正地接触社会,在生活的大环境里,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恰当合适。
  从生源地上看,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心境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在心境上的得分低于城镇大学生。可能是因为农村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物质上有更多的问题,导致他们当下的情绪不愉快,对自己产生失望不满,缺乏信心。在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随着经济发展,城乡的差距逐渐缩小了,因此农村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信心提高不少。
  从是否独生子女上看,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各维度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随着父母教育方式的改善,对于子女的教育越来越科学,重男轻女现象也渐渐消失,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教养是比较公平的,因此子女的自我评价比较客观。

  4.3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讨论

  从总体上看,在应对方式的各维度中,大学生解决问题得分较高,而自责和退避得分较低。说明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多于采取消极不成熟的方式,同高中比起来,离开父母家人的大学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摆脱凡事依赖他人的心理,面对问题时可以主动挑战,寻求解决的方法,自责和逃避是下策。
  从性别上看,男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合理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解决问题、求助上的得分低于女生,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得分高于女生。这个结果与一些研究不同,邵华的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相比,更多的采取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而女生更倾向于求助和寻求安慰[29];江光荣的研究结论也是如此[30],因为男女的社会期望不同,人们要求男性的责任担当比女性高。但也有研究跟本研究得出了一样的结论,比如王淑娟的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上,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18]。本研究的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志气,并且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各行各业的高要求严标准对于男女是一样的,这使得女性自立自强的意识不断增强,而男性在问题难以解决时,更容易责怪自己能力不足,甚至用幻想和合理化短暂的回避这种紧张感和自责感,当然这一结果可能与取样范围小、人数少有关。
  从年级上看,各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面对问题时,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都最高,大四学生解决问题时求助得分最低。通过与大学生交流发现,由于大二的学生面对重新定位自己、寻求新目标时,遇到的问题较多,但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比较迷茫,常常处于一个空想阶段,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而且不好意思向师长寻求帮助,习惯于回避问题,在决策失败时又会责怪自己考虑不周;大四的学生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完全独立了,如果再向他人寻求帮助就会暴露出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在产生问题时尽量不寻求帮助。
  从生源地上看,大学生在解决问题、退避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解决问题得分低于城镇大学生,退避得分高于城镇大学生。可能由于农村的条件不如城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物质上、学习上之类的问题难以解决,久而久之,农村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变得消极被动了,解决不了时更多选择退避,而城镇的大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在解决问题时相对容易,城镇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态度。
  从是否独生子女上看,大学生在解决问题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解决问题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因为父母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关心照顾少于独生子女,在产生问题时,父母的精力和支持有限,在得不到父母支持时,更多时候,非独生子女需要独自解决自己的事情,长此以往,养成了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

  4.4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讨论

  4.4.1大学生家庭环境与自我评价的相关讨论
  大学生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独立性、组织性得分与自我评价中部分维度得分显著正相关。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能够互相鼓励和表达情感,共同学习社会知识,一起组织和参与娱乐活动,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使人充满自信,学会自主和自尊自爱,在充满和谐氛围的家庭里生活,会使大学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
  反之,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控制性得分与自我评价中的部分维度得分显著负相关。因为充满矛盾、摩擦和争吵的家庭氛围会使人的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愤怒,而父母过多地干预和安排子女的生活,不利于发展子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会使他们产生过度依赖,缺乏主见,在成长中受到限制,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
  4.4.2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讨论
  大学生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得分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因为和谐温馨的家庭可以给予大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寻求解决的方法,也可以向自己的家人寻求帮助和鼓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
  大学生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控制性得分与自我评价中的自责、退避、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等积极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因为家庭氛围不和谐,而且父母总是帮助子女安排生活,不给他们独立的机会,会抑制大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总是想依赖他人为自己解决,或者消极应对,他们沉浸在幻想中、甚至说服自己即便无法解决也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可以短暂的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
  4.4.3大学生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讨论
  大学生自我评价中各维度的得分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逃避等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显著负相关。自我评价高的大学生有信心直面困境,挑战自我,在需要帮助时可以虚心请教,而不会选择放任困难发展,听之任之,自我评价低的大学生,容易自暴自弃,遇到困难就退缩,责怪自己能力不足,沉浸在幻想中。

  5结论

  5.1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研究结论

  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各维度中,亲密度得分最高,矛盾性得分最低,除娱乐性得分之外,其他各维度的得分均与常模有显著差异。
  男女生在情感表达、成功性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情感表达得分低于女生,成功性得分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感表达、独立性、组织性、控制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大三、大四学生在情感表达上的得分高于大二学生,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在独立性上的得分高于大一学生,大四学生在组织性和控制性上的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矛盾性、知识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的矛盾性、知识性得分低于城镇大学生。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亲密度、知识性、控制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亲密性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知识性、控制性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

  5.2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结论

  大学生自我评价总分处于中等水平。
  男女生在体育自信得分、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体育自信得分、自信总分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恋爱自信、交友自信、当众讲话自信、一般自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的恋爱自信得分高于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大三大四学生交友自信得分较高,大三学生的当众讲话自信得分最高,大二学生的一般自信得分最低。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心境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心境得分低于城镇大学生。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各维度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3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结论

  大学生在总体上倾向于积极的问题解决方式。
  男女生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合理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解决问题、求助上的得分低于女生,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得分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都最高,大四学生解决问题时求助欲最低。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退避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解决问题得分低于城镇大学生,退避得分高于城镇大学生。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解决问题上的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

  5.4大学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结论

  大学生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独立性、组织性得分与自我评价中部分维度得分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控制性得分与自我评价中的部分维度得分显著负相关。
  大学生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得分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等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控制性得分与自我评价中的自责、退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正相关。
  大学生自我评价中各维度得分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逃避得分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SaxLG.Healthtrendsamongcollegefreshmml[J].JAmCoilHeath,1997,45(06):252-262.
  [2]刘春燕,李文权.师范大学生204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1):42-43.
  [3]冯树芹.家庭教育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28(02):55-57.
  [4]石猛.中职卫校学生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13(06):245-246.
  [5]国晓波,民办高职院校高职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特点及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22(09):89-96.
  [6]孙圣涛.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作用与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6,25(01):172-180.
  [7]张庭辉.家庭教养环境与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12(04):152-155.
  [8]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8(07):70-76.
  [9]薛芬,周艳珍,张秋香,王建宁,阳莉华.师范院校大学生社交焦虑、人际交往效能与睡眠质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5(08):1230-1232.
  [10]李辉山,郭殿声.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11(05):149-151.
  [11]JoffPE,BastBA.Copinganddefenseinrelationtoaccommodationamongsampleofblindmen[J].NernMentDis1978,166(06):537-552.
  [12]HamburgDA,AdamsJE.Aperspectiveoncopingbehaviorseekingandutilizinginformationinmajortransition[J].ArchGenPsychiatry,1967,17(04):277-284.
  [13]胡丹莹.大学生个人评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6,20(01):41-42.
  [14]郝玉芳.中医药大学生社交焦虑、应付方式及个人评价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55(09):84-86.
  [15]黄希庭,徐凤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1988,19(08):176-178.
  [16]刘秀娟.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及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6,55(07):79-86.
  [17]熊承清,何朝峰,侯艳丽.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32(02):9-11.
  [18]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26(02):113-121.
  [19]张静,当代大学生应付方式:现状、特点与问题研究[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9,18(04):34-38.
  [20]陈燕,康耀文.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02):254-256.
  [21]张文华,“90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2(10):118-120.
  [22]胡邱,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研究[J].社会心理学,2012,27(09):1110-1113.
  [23]孙淑晶,赵富才,张兵.高校贫困生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2(01):11-13.
  [24]贾冠楠,大学生家庭环境、应对方式与职业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12(06):43-52.
  [25]相麟,骆宏.大学生家庭环境、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9(02):267-269.
  [26]范娟娟.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一致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17(20):41-42.
  [27]殷俊凤,解昌国.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6(02):229-232.
  [28]王眉眉,王丽.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31(05):774-776.
  [29]邵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的关系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10(04):262-265.
  [30]江光荣,王铭.中国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1(03):180-18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52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8月17日
Next 2020年8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