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舞蹈形态与舞蹈影像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一)舞蹈形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二)舞蹈影像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二、舞蹈影像作品形态的多维度比较
(一)动作形态比较
(二)节奏形态比较
造型性形态比较
三、舞蹈影像的作品形态表达策略
(一)镜头运动与身体运动的有机结合
(二)剪辑节奏与身体节奏相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作品的内容愈发的丰富,创新点也越来越多。在作品形态方面,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独特化的特点。即使是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应用场景或者是舞蹈编制中,其作品形态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结合舞蹈影像的相关案例,分析舞蹈作品形态的多维度表达问题。一方面,可以为舞蹈形态的研究提供相关的资料,另一方面,对于促进舞蹈形态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舞蹈影像是舞蹈新时期的另一种舞蹈叙事样式,它可以让更多毫无关联的东西相互碰撞,产生一种全新的舞蹈艺术传达与传播的新路径。舞蹈影响集合了舞蹈、跨界、影像、科技的实操元素,通过舞蹈与镜头的特殊关系,摆脱技术(镜头)与艺术(肢体)的“分居”,实现了多元融合和多维表达。
如今,艺术与技术都要寻求多方面的发展,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寻求在与其隔行的交叉地带摩擦火花,用舞蹈的视角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产生奇妙的创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舞蹈影像相关作品的舞蹈形态表达,对于推动舞蹈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保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肢体动作、造型和姿态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呈现出来,就成为一种特别的舞蹈语言。舞蹈语言可以塑造起造型各异而又灵动具体的舞蹈形象,进而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作品的精神意旨。舞蹈的艺术特性在不同维度有不同呈现,从舞蹈艺术外在呈现形态的视角来看,舞蹈形象是舞蹈重要的艺术特性之一,它直观地、动态地将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人的形体运动是舞蹈的媒介,舞蹈的表意和审美功能都是通过身体动作变化等外部形态来实现。
舞蹈的主体是人,人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将舞蹈表现出来,人的舞蹈专业功底水平有差异,关于舞蹈内涵的理解和体悟也不一样,所以,相同一个舞蹈动作,表达出来的意味和神韵也各不相同。舞蹈形态既包括视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听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这样的系统当中,需要从不同的视角,系统性地鉴赏舞蹈形态所表达的深层次内涵,考察舞蹈的核心要点则离不开考察舞蹈动作及其外部形态特征。舞蹈动作是构建舞蹈形态的基础要素,通常包括舞蹈体态、舞蹈基本动作、舞蹈道具和方法等等,具有直觉性、律动性、造型性和节奏性等特征。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手机等网络大众传媒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在信息传播和审美娱乐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影像成为一种通用的传播媒介,影像和其他领域的融合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当影像媒介和舞蹈艺术相遇的时候,舞蹈影像应运而生。曾经,舞蹈和电视媒介相遇,在帮助解决了舞蹈艺术的记录和保存困难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舞蹈艺术的传播效果。
舞蹈以影像播放出来供观众欣赏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是舞蹈和影视两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舞蹈影像是通过影像的方式传播、再现舞蹈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以舞蹈影像本体,通过舞蹈的创作和影像制品的创作相融合而广泛传播。舞蹈影像是利用影像媒介传播舞蹈方式的统称,通过影像制作的介入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特色的舞蹈影像类型,但本质都属于广义的舞蹈影像。舞蹈影像是当下最为便利的舞蹈记录和传播方式,一方面舞蹈影像存储起来简易方便,另一方面,其传播也十分便利,而且舞蹈影像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当中反复播放,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根据影像的内容和舞蹈表现手段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舞蹈艺术片、舞蹈教学片、舞蹈纪录片、舞蹈故事片和舞蹈风情片等等。
舞蹈作品的动作形态,一般分为表情性动作、说明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通过最基本的舞蹈动作的衔接、配合、交替呈现,实现了从舞蹈单一姿态出发,到形成舞句,再到形成舞蹈段落;小至 一个小型的舞蹈节目,大至一个大型的舞剧,均是通过一系列表情性动作、说明性动作和装饰性联接动作的有机组合,并在运动发展中呈现出来。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与思想的表现,事件情节的发展,矛盾剧情的进行,气氛情绪的烘托和意境氛围的渲染,均是借由成体系的舞蹈动作以及舞蹈语言持续不断地演绎发展而得以实现的。由此而言,舞蹈作品的动作性形态,主要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来呈现出来,这也是舞蹈艺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在剧场舞蹈中,表演者以剧本设计好的动作、路线进行表演呈现,整个表演空间较为集中于单个舞台,观众位于舞台下方可以直观实时观看表演,对于舞蹈动作亦能最直接的把握,能与舞蹈演出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但是剧场舞蹈动作具有瞬时性,在呈现于观众眼前的一刹那即消失,观众只能通过观看后的记忆回味舞蹈动作的魅力。
但是对于舞蹈影像而言,其在动作形态方面,则具有一定的差异。舞蹈影像不是以观众的角度,在集中的舞台空间进行表演,而是以镜头为主导,通过与运镜头、色彩处理、现代渲染技术的结合,完成舞蹈动作。其表演,需要在结合实际场景的基础上,做到编导和舞蹈动作实践以及摄影记录镜头需要的有机结合,让两种“时—空—力”关系做到高度融合。表演者与导演都需充分理解与把握“为镜头而舞” 。如,《傩·缘》纪录片内呈现出来的舞蹈动作,特别是片头的部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舞蹈动作”,而逐渐发展为可以作为镜头选择的动作题材。因为表演者在时空里可随意流转的身体不再是自由的,造成其必须时刻异化自己,表演者的舞台不再是仅仅的脚下,同时还位于荧屏上。
舞蹈并非是无序而凌乱的动作,它有其合符艺术规律的内在一致性。任何一种舞蹈作品,都有其自身的节奏与规律,这种节奏和规律在舞台中可以表现为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变化、动作速度的快慢以及动作幅度的大小等等。相同的舞蹈动作,当它以不同的动作力度、动作幅度和动作节奏演绎出来时,传递出来的情绪和情感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内涵。
但是舞蹈影像不同,舞蹈影像作品中舞蹈的节奏性形态需要做到演员身体动作的节奏和剪辑节奏的有机结合。在舞蹈影像内,屏幕的平面空间变成了舞蹈演绎的新的舞台,这和剧场舞蹈相比而言,具有本质的差别,编导也在探索和尝试发挥这个特点来提升舞蹈的动觉魅力。将舞蹈影像创造性地进行剪辑,诞生了新的舞蹈影像的结构语言,比如舞蹈纪录片《傩·缘》的片头,剪辑采用了拼贴、快切和杂糅等专门剪辑手法。让原本没有逻辑关系的舞蹈动作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得舞蹈表演者动态而具有情感张力的舞蹈节奏加速或者聚焦,再配合画面的切换和具有较强节奏的音乐,创造出了一种既神秘又有张力的情绪氛围,极大地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动态效果,以达到将舞蹈本体动觉节奏的美传递给观众的效果。拼贴、快切和杂糅等剪辑技法在《傩·缘》中的应用,既是一种结构方法,也成舞蹈作品形态外化比较,为舞蹈影像作品在艺术表达上的一种基础语言。
在舞蹈中,造型是舞句、舞段的基本组成单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在音乐节奏的串联下由点到线,为强调舞蹈的动作性特点服务。每一个舞蹈都有其特点的造型。舞蹈造型性形态的形成是以多数人体自然生活的舞蹈动作为基础,通过加工、提炼、美化等方式而实现的。舞蹈艺术在合符节奏性规律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必须具有美感的造型性,这构成了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条件。舞蹈艺术的造型性主要包含两类,一是舞蹈演员动作的姿态造型,另一种是舞蹈队形和画面的造型。舞蹈队形和画面造型在也就是通常说的舞蹈构图,是舞蹈作品构成的重要方面。舞蹈动作的造型美感是多样的,单人舞、群舞亦或是抒情舞叙事舞,舞蹈演员都要在舞台的空间内按照一定的路线和方位运动。演员在舞台上以不同的空间运动路线和不同的舞蹈构图,也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但是在舞蹈影像当中,这一时空布局以及运转线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摄像技术实现了舞蹈动作与镜头运动的同频共振。摄像镜头取景框下的舞蹈演出是对传统剧场舞蹈表演的颠覆,取景框中呈现的舞蹈直接决定了作品质量高低,因此,操作取景器属于舞蹈影像创作的关键内容。摄像镜头下的舞蹈,实际也可算是摄像师的舞蹈,其必须深刻领会所拍舞蹈的内涵,再辅以控制高低机位、远近镜头等拍摄技术,才能将舞蹈的造型性形态完美地呈现出来。毫不夸张地说,摄影师是舞蹈影像作品的操盘手和设计者,镜头在摄影师的良好控制下才可以做到镜头和舞者的和谐,舞蹈演员的动作美感和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在摄影师的作用下,才能制作出好的舞蹈影像作品。
舞蹈影像区别于一般电影的重要特征是用身体表达、讲故事,而不是靠台词和语言,在传达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传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以上客观情况,运动镜头在舞蹈影像中的“表意”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运用镜头的上下左右移动、走近或是离开等不同的运动方式作为隐喻,体现动力学的象征意义,例如移动摄影机,塑造动态化空间变化;推移镜头,形成静止与动态的对比;运动轨道或手持摄影机不稳定性的灵活运动以及变化焦距制造运动假象等技术手法的运用,都可以使运动镜头作为一种交流媒体来塑造、搭建舞蹈影像视觉传达中的语言系统。因为舞蹈本身就是在运动中呈现的,它与运动镜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缘分”。
取景框内的舞蹈表演是对一般剧场舞蹈表演的颠覆,取景器的操纵也属于影像舞蹈的核心创作范围。摄像机之舞,实际上也是摄像师之舞,他不仅直接控制着机位高低和镜头远近等一般拍摄技术,还要“与人共舞”作为镜头的直接操控者,摄像师是影像舞蹈创作的第一设计师。他们就像一个瓶颈口,通过它,也就是镜头的选择,舞者的舞蹈动作和编导的结构意图,才能最终转换为容身于方寸之间的原创性影像舞蹈。
就舞蹈影像创作而言,当屏幕这一框架的平面空间成为舞蹈艺术的新舞台,后期剪辑技巧的创造性应用,构成了影像舞蹈的结构语言,剪辑在片中的运用,包括快切、拼贴与杂糅。需要以听觉节奏为联结点,把原本没有自然逻辑关系的舞蹈动作直接联系起来,将舞者极具动感和情绪张力的舞蹈动作或定格或放大或叠加,在流转的画面和节奏鲜明的音乐中有效地传递出一种“既有张力又有控制”的情绪基调,从而带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特殊动觉效果。
舞蹈影像创作既要懂舞蹈艺术创作规律,又要熟知运用新媒体科技。因此,相对而言,难度较大。为了能够更好的应用舞蹈影像,本文结合相关的案例,分析了其与传统舞蹈作品形态的不同表达。并指出具体的创新策略。未来舞蹈不仅是单向观摩,更是沉浸式、体验式甚至MR混合现实技术等高新前沿技术打破边界,产生链接的交互观演关系。舞蹈影像的艺术实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逐渐开启舞蹈与影像在最新的混合现实技术中进行跨界艺术探索实践的尝试。
结论
参考文献
[1]李洋.舞蹈影像的哲学问题——从舞蹈绘画到舞蹈视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05):1-7.
[2]程思.“舞蹈-影像”的研究路径与类型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05):32-38.
[3]黄际影,高静.舞蹈形态分析方法的中国探索[J].民族艺术研究,2023,34(05):144-152.
[4]张馨,赵树旺.中国舞蹈影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唐宫夜宴》为例[J].传媒,2023(11):65-68.
[5]汪巧,夏进宽.舞蹈生态学视角下的哈尼族木雀舞舞蹈形态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121-122.
[6]高青.山西民间舞的舞蹈形态与艺术特征分析[J].大众文艺,2020(07):45-46.
[7]周媛.论数字化舞蹈影像技术在舞蹈展示中的创新运用[J].大众标准化,2020(06):124+126.
[8]石欣宇,郑茂平,王祎.论舞蹈影像身体语言构建的思维倾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6):52-5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