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仡佬族舞蹈的形态特征

摘要:仡佬族——一个以竹为名的民族,从它的历史、风景、文化、习俗中无一不体现着它是一个带有原生态文化的民族。仡佬族人有着原始的崇信,他们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所以在仡佬族的舞蹈中,舞蹈大多是在丧葬及婚礼场合等进行表演。随着当今社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仡佬族舞蹈开始逐渐的消失,很少有地方还保留着仡佬族舞蹈的表演。他们在葬礼上翩翩起舞,为重病康复后的老人们祈祷健康长寿,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它的舞蹈形态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本文将对其舞蹈形态进行分析。

关键词原始的崇信;信仰多神;舞蹈形态;物质文化遗产

引言

俗话说,一方的土地和水养活一方的人,一个地区产生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仡佬族是一个比较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其历史要追溯到远古时代,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生活方式和文化也变得独具一格,仡佬族以原始的多神崇拜信仰,独特的民族文化为自己蒙上一层虚无缥缈的面纱。在贵州,仡佬族是一个最古老的民族,也是贵州高原最早的开拓者。与仡佬族杂处的部分少数民族都称仡佬族为“古族”、“古老户”、“古老族”。因此,仡佬族作为贵州的最早居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1仡佬族文化的历史及崇信

1.1悠久的历史

仡佬族渊源于古代“濮人”,又称“卜”或“百濮”。直到现在,在贵州的西北彝语中仍将仡佬族称为“濮”。大约在两千年前,古代濮人就在贵州定居,后来才不断进行迁移分散到各地。在《华阳国志》中,一位东晋史学家在书中曾记载:“有竹王者,兴于逐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濮]。氏以竹为姓。”[1]这就是竹王的来源,也被称作夜郎王。

在秦汉时期,濮人的称谓发生了改变。由一开始的濮僚共存,到多称为僚人。南北朝时期,濮人称谓被僚完全所代替。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隋唐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僚人逐渐成为了“仡僚”。从这个时候仡佬族人就一直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因而受尽了压迫以及剥削。由于各种各种局限原因,几乎所有的反抗都未成功。这个两千多年存在的大古族,在封建王朝的压迫下,解放初期最后留存的仡佬族仅三万人。在此期间著作《广韵》中,北宋陈彭年将其“僚”解为“佬”,在书中明确指明“仡僚”即为仡佬。在朱辅的《溪蛮丛笑》中,“仡佬”这个词语被开始使用。在许多相关的书籍中,清楚的记载着僚人和仡佬之间存在着承继关系。在还处于战争期间时,由于仡佬族进行大规模西迁形成了四个大的聚居区,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道真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及北部的务川,其余分别散居各地。

1.2原始的崇信

仡佬族具有独特的图腾崇拜文化,信仰不同的精神和文化。仡佬族人们将竹子作为仡佬族的图腾,同时以竹子进行了命名。在仡佬族村落大多人家都种有竹,同时在各种祭祀中也会采用竹制品以表敬重。但因仡佬族人分散居住,也有个别地区以其他物作为图腾,例如石阡县尧上仡佬族的图腾便是葫芦神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仡佬族人属于从山洞穴居中出来的民族,因此大的溶洞也是仡佬族人自然崇拜对象之一。其次崇拜对象为古树,每年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祭祀神树的日子,称古树为“菩萨”,祭祀完毕后还要在树上挂上红布条以示尊敬。在贵州,仡佬人所在地最高的山将会被当做山神山,每年三季都会有朝山活动,烧香化纸,顶礼膜拜。信仰祖先,崇拜祖先是仡佬族人普遍的宗教信仰。所有的活动、祭祀、祈福、婚嫁等,都强烈表现出对祖先的崇敬。仡佬族人还信仰鬼神,巫术。所以大多仡佬族人生重病或者长期病都要“跳神”冲傩还愿。

1.3精彩的演出

仡佬族人的演出级各色的文化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是研究仡佬族民族风俗、文化民俗、宗教特点及艺术的珍贵材料,同时也是让游客们好奇想探究的文化。仡佬族的演出很多,比如:傩戏、茶灯、花灯等……傩戏,傩戏最著名的艺术特色是傩戏的面具,被称为“脸谱”和“脸子”。这张脸是用香椿木雕刻的,用不同的颜色画的。每个面具都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演出者按照被点的神明名称戴上所对应的面具,分别出场演出。傩戏源于傩舞,所以傩戏的舞蹈是长项。傩戏的舞姿快速、灵活多变,舞步自由。常用于八道拉深工序、T形工序、冲孔、研磨、计数。当表演达到顶峰时,它具有跳跃、跳跃、滚动、转身等能力,并且加入了拳术和戏曲歌剧舞蹈;茶灯,茶灯是仡佬族人在正月初八到十五都会玩耍的一个灯种,主要演出地在贵州省石阡县,是石阡县具有独特情趣的演出。茶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尺寸都比较小,而灯的形状需要和演出的角色相一致。茶灯的演出人数是相比较多的,将近50多个人演出,12个男孩子打扮成12个采茶女的模样,由茶婆带领着去山上采茶叶,这些人属于演出的主角。然后其他的演出人员大约有三四十个人,这些人打扮成各种各样赶集的人,身着各异的服装,他们在场上穿梭,不停的向采茶女进行逗趣,然后茶婆见后对其进行怒吼,采茶女则边唱歌边跳舞,歌声动听撩人。茶灯的乐趣便是这,场面又大,观看的人数又多,将春节的气息散布各方;花灯,属于一种曲艺形式的表演,集齐了舞蹈、音乐、彩灯、演唱于一个整体,带给人们美好的祝愿和享受。花灯主要在贵州省坪山春节元宵的时候进行分布演出,部分的村寨都有花灯组织部门,也称做“灯会”。灯会的作用主要是组织、管理、传承发扬等。花灯主要是以祈求为目的的,愿神灵保佑风调雨顺,身体健康等等。花灯是民乐的瑰宝,旋律曲调极为丰富。每一个灯班队伍的灯师和演员都能唱几十个旋律。在长期的循环中,花灯其旋律不断演变,同一音名的不同地方的唱法相似。花灯的主要道具是扇子,演出的丑角、旦角都是用扇子进行舞蹈,舞蹈动作有:“团扇”、“甩扇”、“收扇”、“翻扇”、“摇扇”、“盖扇”“花扇”等等舞蹈技巧。优秀的舞蹈演员与五颜六色的扇子结伴起舞,只是光看他们上下飞舞,左右摇摆,都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丑角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运用扇子指挥新学的旦角,演出时观众很难看出。花灯的舞蹈手法极多,主要有“云手”、“翻手”、“转手”、“盖手”、“兰花手”、“连环手”、“大圈手”、“小圈手”等等技巧。而花灯的步法有丑角的“弓步”、“马步”、“矮步”、“跳马”、“叉脚步”等,旦角的“小四方步”、“碎步”“云步”、“转步”、“两步半”等。主要的花灯动作及造型有:“犀牛望月”“苏秦背剑”、“雪花盖顶”“黄龙缠腰”、“苦竹盘根”、“鹞子翻身”“岩鹰展翅”等等。旦角出台时表演的梳妆、簪花、穿衣、理袖、纳鞋、开门等,任何一个动作都很注重细节并极为的规范。

2走进仡佬族舞蹈

少数民族都有个特点,能歌善舞,不同的民族、地区、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民间舞。各民族的文化流光溢彩,民族风情浓郁。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崇拜、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特点等影响,不同民族在表演技巧及风格上也明显不同。目前我们很少看到仡佬族舞蹈文化的历史遗产。从一个方面来说,仡佬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历史之间的跨度很短,甚至于历史遗产少得可怜。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直接关系到仡佬族的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而另外一方面来说,仡佬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仡佬族的音乐舞蹈朴素优美,民族特色鲜明,仡佬族舞蹈有所不同的便是舞蹈大多是为丧葬,婚庆,节日等而舞。它的宗教信仰极为浓厚,舞蹈也透露出强烈的多神崇拜情感。

2.1仡佬族舞蹈的部分种类

2.1.1祭山神舞

在农历正月的时候,仡佬族属于一个社交期间,仡佬族的青年男女们用传统习俗舞蹈相互间表达着情意,选择终生伴侣。是在三月三的时候,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仡佬族人为祭山神所跳的舞蹈。

2.1.2酒舞和打清敬酒舞

这两个舞蹈主要是在贵州省大方县箐山拉鲁村进行表演的仡佬族的舞蹈,这两种舞蹈都起源于婚礼。其中,酒舞主要表现在宾客在参加婚礼时的饮酒、打闹、跳跃等行为,以表喜庆之情。打清敬酒舞表演对象则为新娘,新娘用袖为道具,在出嫁时遮面,将自己羞涩的情态表达出来。

2.1.3祭田娘舞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六枝特区仡佬族人在每年“吃春节”期间,家人们带领着儿童妇女在客家田地里摘新时所跳的舞蹈。[2]

2.1.4踩台舞

主要是仡佬族人在丧葬中所跳的舞蹈,以舞蹈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怀念。

2.1.5顶翁罗

在农历正月的时候,仡佬族属于一个社交期间,仡佬族的青年男女们用传统习俗舞蹈在跳舞的时候相互表达自己的情意,通过舞蹈来进行选择终生伴侣。

2.1.6陶盆打褂子舞

现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北部的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属于仡佬族舞蹈别具匠心的独特的舞蹈艺术。在2012年,务川县举办了一场仡佬族歌舞文艺演出,名叫《淘盆打挂意深长》的舞蹈呈现在了大众面前,这个舞蹈以故事的形式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一一展现了出来,舞蹈主要讲述了仡佬族的一群男人晚上一起住在树上,带着打褂子去赶野兽,保护他们的收成。清河中的姑娘们,淘丹沙中的姑娘们,在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度里,一起唱着快乐的歌谣。给观众再现那一片祥和的生活。

2.1.7傩舞

傩舞是仡佬族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传承。为了更全面地把握傩舞的起源、功能、表现和发展趋势,则更需要更全面地把仡佬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进行了解及掌握傩舞原始而悠久的舞蹈内涵以及它的舞蹈特征,与当前舞蹈艺术的人文关怀、对社会向上的影响、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优秀互动和意识等理念聚集得非常饱满。集体舞《打挂子》也融合了仡佬族傩舞的舞蹈特点。这部作品首先展现了仡佬族人们在竹林间穿梭狩猎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仡佬族人们的智慧和勇敢。是一部具有傩舞舞蹈特点的仡佬族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同时也让仡佬族的文化观念可以有效地与当代观念相联系和融合。

2.2仡佬族代表舞蹈及其形态特征

各少数民族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各种风俗习惯、地理条件、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条件下得到了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积累和发展,占人口的很大比例。仡佬族民间舞蹈在仡佬族的文化中是比较关键的部分,体现在他们的所处方式,生活状态,文化意识等等。

2.2.1踩台舞

最能表现仡佬族特点的舞蹈——踩台舞,这个舞蹈主要在葬礼上进行,同时又被称为踩堂舞。把死去的老人他们的身体放在灵魂之家,在身体前跳舞来表达这一点。表达他们的同情和怀旧,也是舞蹈的名字的来源。踩堂舞一般是男性为其所跳,三或者四人为一组:一个人摇铃、一个人吹芦笙,另两个分别打钱杆和舞丝刀作为前导,四人之间需合作默契,其他人无论男女手牵手在后方鱼贯而行,一边跳舞还需一边唱挽歌,这也是我国民族民间舞相对重要的一个特点,歌舞结合。另外四名女性,手分别拿着火把、酒壶、装着酒壶酒杯的酒盘在两旁向跳舞的人们敬酒。

当人们跳舞的时候需要弯腰跳舞,然后两只脚分别跳下去,右脚稍微大一点,向前迈一步。队形有很多变化,人们一起唱歌跳舞,歌声环绕四周。踩堂舞的节奏清晰、舞姿变幻,明显突出其舞步和队形的特点。

2.2.2狮舞

狮舞,从舞蹈名字中便能知道该舞蹈应与狮有关,狮舞属于一种具有杂技艺术的舞蹈,深受人们喜爱。舞蹈全程气氛轻松欢快,舞蹈过程中又突然会让人惊出一身的冷汗,一般是在节日庆典时跳。狮舞的舞台和以往的舞台不同,它是由八到十二张大方桌层叠搭建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上反过来将四个桌角朝天,高度共10米,无任何安全措施,全靠实打实的真本领。舞蹈演出最少需要4人,两人共演狮子,其余两人分别演孙猴、笑脸和尚。狮子又分为大狮、小狮。大狮由两人合作共同玩耍,小狮则由一人单玩。演出时人们将狮头狮皮披在身上,只露出两只脚。舞狮由锣鼓和唢呐伴奏。根据音乐的节奏,表演的人们随着乐器的节奏向前、向后或翻滚。猴子和微笑的和尚挥舞着手帕引导狮子,一层一层地爬上平台,直到狮子爬到桌子的顶端。狮子四脚踩在四个桌脚上进行各种刺激的演出,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又怦然心动。

2.2.3牛筋舞

属于仡佬族游戏性的舞蹈,主要表演是在广西的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当老人生重病痊愈了之后,人们跳牛筋舞为老人的康复进行庆祝,同时为老人祈福。一般跳舞的人都是自己家里的人,主要表演的是老人的大女婿,陪跳的伴舞则为其他的女性家属。主要表演的人必须背着一个竹蒸笼,然后在背的蒸笼里放一个空碗,在表演人的右手上还拿着一个大约一尺长的熟牛筋。而女性家属作为伴舞则需要各自手中拿着一根筷子围绕在主表演人的身旁,设法敲响蒸笼中的碗,敲响的算赢,主跳的人需要喝下一杯酒,如果陪跳家属手中的筷子被牛筋所打落掉在地上,那么陪跳的人将喝下一杯酒,几人相互玩耍舞蹈。演出完毕后主跳人将熟牛筋和新鲜牛肉交给老人,以此来祝福老人,寓意为像牛筋一样坚韧有力,健康长寿。

2.2.4仡佬族舞蹈的形态特征

仡佬族舞蹈来源于生活中的祭祀等活动,这些祭祀活动的动作,经过舞蹈工作者们的加工、创作、编排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舞蹈。仡佬族舞蹈还来源于浓厚的多神崇拜信仰,由于对祖先、图腾、自然等的崇拜,让每个仡佬族人的内心都无比崇信,人们才会在生活习惯行为中提取出舞蹈的形态特点。

祭祀崇信文化是仡佬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时手中巧妙的借助道具,技艺结合,大大增加了其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更加的丰富。表演时人们常常是自娱和表演统一,仡佬族舞蹈并不只是给别人去观看,而是带有情感的自娱活动,也是鲜明的特色之一。仡佬族舞蹈在祭祀等场合时,看起来很粗糙,很狂热,很简单。婚恋的场合一到,气氛就特别热烈、欢快、优美、抒情。仡佬族人的信仰形成了仡佬族舞蹈富有特色、魅力的形态特征。

3结论与展望

3.1结论

本篇论文以仡佬族舞蹈为例,在让人们认识仡佬族的同时,了解仡佬族舞蹈,并以仡佬族舞蹈中浓厚的崇信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特征,悠久的历史以及原始的崇信是仡佬族舞蹈出现的源头,正因为这种深厚的崇拜信仰,所以他们才会把他们的情感及思想寄托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汇集了生活中的丝丝屡屡,以及对祖先等的强烈情感,使仡佬族舞蹈通过在祭祀等活动中所表演从而体现的舞蹈形态形象再现了仡佬族人民淳朴而又文化积淀厚重。

3.2未来展望

现今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在慢慢的丢失,只有少数地方还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表演。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影响到我国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必要,但在此基础上也创造出了新的仡佬族民间舞蹈,近年来,仡佬族民族民间舞蹈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而独特的民族舞蹈在舞台进行上表演。贵州的民族民间舞蹈无论形式如何,都需要更多的学者和舞者去探索民间舞蹈创作的可能性,探索贵州民族文化各个部分,寻找更多实用的舞蹈素材。深入研究民间舞蹈的创作理念,探索民间舞蹈更具创造性的人文意义。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受社会发展的相关影响,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被大众潮流所同化,在创新的同时需保留自己独特的传统舞蹈文化以及特有的少数民族舞蹈中独特的含义。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发展是肯定毫无质疑的,如果想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能够顺应XXX的发展以及将生命力延续下去,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传承及发扬。首先是作为舞蹈生的我们,可以帮助宣扬以及传扬学习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不让其丢失;其次,在XX等方面,应当做好加强保护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措施,将其少数民族舞蹈发扬点进行定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学校方面,可以开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不让传统舞蹈文化丢失。传承及发扬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是我们的责任以及义务。

参考文献

[1]林芊.竹王神话传说新读及其族属关系的方法论探索[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97-104.

[2]曹毅.“向王天子”、“白帝天王”考——土家族族源探讨中的一个问题[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4):60-64.

[3]陈金文.“竹生甲兵”母题生成新探[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152-156.

[4]李惠华.人类起源神话的国际性与族际性特征[J]. 贵州民族研究, 2012(04):66-69.

[5]何雄周 罗懿丹. 石阡仡佬族毛龙节[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5(02):67-67.

[6]戴琳琳. 中年男人保健六招[J]. 养生保健指南:中老年健康, 2015(3):1-1.

[7]刘海燕 吕文明.中国园林竹审美意识探源[J]. 竹子研究汇刊, 2006(01):57-60.

[8]林南枝 李天元.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9]王维佳.大学生旅游偏好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10]杨瑞.大学生旅游偏好的实证分析[J].北京: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11]刘东 刘耀庆.大学生旅游偏好和出游时间[J].旅游科学,2007(2).

浅析仡佬族舞蹈的形态特征

浅析仡佬族舞蹈的形态特征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1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8345.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4月15日
Next 2023年4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