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赞哈》是根据傣族特有的“赞哈”这一艺术形式改编而成的舞蹈,集中展现了傣族人浓郁的“水”的特色和性格。在审美特征上,传承了傣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展现了“水”一样的柔媚舞姿,富于感染力,借助于形体美的表达,代表了傣族人民的审美追求。艺术要有感知,有品位,民族舞除了技巧上的展示和形式上的粉饰,还有背后的文化根源,只有了解了它的涵义和渊源,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民族对自然、对生命、对爱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傣族赞哈水;审美特征

一、赞哈
(一)“赞哈”释义
中国傣族曲种,傣族民歌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赞哈”本意为傣语歌手之意。演出时一人一笛或两人合作,多演于吉庆时日。曲调具朗诵风格。传统曲目多为民间传说,也有即兴编词的歌唱、舞蹈。“赞”是“会、能、善于”的意思,“哈”是“唱歌”的意思。“赞哈”直译为“能歌善唱者”,意译为“歌手”。属于一种专业的民间歌唱艺人。流行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每逢婚丧、盖新房和祭祀时,都要请赞哈唱歌,有的是祝福,有的是赞词,有的是叙事。傣族舞常以舞者手指手腕变化多端的动作造型,及整体躯干特有的“三道弯”演绎万千风情。
(二)“赞哈”的起源与发展
据相关调查,赞哈调早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通常在节庆、礼仪等场合演唱,在劳动小憩时亦能听到赞哈娓娓动听的歌声。演唱时,两人盘膝坐在:一人吹,一人手执纸扇歌唱,有时两人对唱。曲调具有朗诵风格,歌曲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歌唱劳动、生活、爱情等。
作为民间艺人的赞哈,就是在劳动人民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种种感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双版纳傣人民早期狩猎,特别是采集生活,为傣族人民提供了自由歌唱的广阔天地。那时候,人们在喜庆丰收时,大家欢欣鼓舞,人人歌唱,并且是边歌边舞,有集体合唱的,如现在还保存的“依拦贺”调边舞国唱的形式,老、中、青、少年都会唱、能舞。在这些歌唱活动中,有一部份人既能唱,又唱得比较好,他们自然被誉为“善歌者”。这是赞哈的萌芽时期。
后来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致,赞哈就从最初的农业耕作劳动者中分离出来了,他们有较好的歌喉,有即兴表达演唱的才能,而且还要掌握比较多的歌唱内容,成为职业性的民间歌手。赞哈在西双版纳有广泛的群众性。据调查,全州有群众公认的赞哈一千多人,差不多每三百人中就有一名歌手,一般群众亦能随声唱和。
二、舞蹈《赞哈》的描述
舞蹈在傣族传统乐器巴乌和葫芦丝清新淡雅的吹奏中拉开帷幕:
清晨,赞哈艺人从睡梦中醒来,习惯地把乌黑柔顺的长发挽起来,然后在鬃边插一串色彩艳丽的花儿,人面鲜花,娇美难言。早晨起床,傣族女子第一件事便是沐浴。
沐浴完毕,舞者转过身来面朝观众,满怀憧憬又略带羞涩地朝屋外的世界好奇地张望,紧接着,舞者以傣族风格突出的勾踢步充满自信地迈出家门,做勾踢步时,舞者慢蹲快起、将裙子轻轻撩起,迈出家门后,舞者在恬淡幽静的韵律中开始唱赞哈的活动,起初节奏缓慢,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身体的扭动带来起伏之美,扭动与起伏轻柔而飘逸,特有的屈伸动律形成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动静之间展示出傣族舞蹈柔美细腻的风格特征。当附唱中传来“水、水、水”的欢呼声,听众对赞哈艺人技艺的欣赏使她情绪高涨,舞蹈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舞者手式多样,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表演风格体现了傣族舞蹈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随着舞蹈的发展,舞者全身律动,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直至解开发髻,垂腰长发刚劲有力地前后甩舞,达到舞蹈的高潮……音乐恢复平静,赞哈艺人缓缓归去,舞者重复了第一段出现过的动作,不是好奇地张望,而是带着祝福与欣慰回望这个美好的世界。
三、舞蹈《赞哈》的审美特征
(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傣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形象而又深刻的话:“在傣家人的生活中没有赞哈,就象菜里没盐巴”。由此可见了,赞哈对傣族人民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傣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舞蹈《赞哈》无论是在演员的外在形象塑造上,还是在舞蹈本身所表现的内容上,都是展现的傣族所特有民族风情。而在整个舞蹈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特有的民族文化气息,是令人为之着迷的。
傣族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其表演形式常常被用于红白喜事上,而在这里,是体现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的地方。同时,表演者艳丽的服装,少女形象的装扮以及舞蹈中的傣族所特有的“三道弯”,包括侧面的身体、横移的身体和手势,配合上下动律,决定了舞蹈的优美、含蓄、轻盈、稳健,表现了傣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展现出了傣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反映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傣族舞是据服饰来装饰头上配代的东西,不用太华力,把头发全部挽起,在用些簪子或是簪花戴上就可以了,让人看起来精神,干净又利落。
(二)“水”的性格的展现
傣族人民生活在云南,四季如春的美丽环境塑造了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铸就了傣民这种如“水”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格,并深刻渗透、鲜明展现于其艺术作品中。
傣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山川秀丽,江河清澈。人民性格温和。因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傣族舞蹈的动律中总是含有恬淡、幽静的气质。傣族妇女喜爱穿紧紧裹帖于身的短衣、筒裙,显出窈窕婀娜的体态。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是亭亭玉立、小步行走的。所以在舞蹈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气质、韵味。
在舞蹈《赞哈》当中,舞蹈者柔软的身姿、温柔的舞蹈动作处处显示着“水”的民族性格。不仅如此,在其他的傣诗和傣剧中,对男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也反映了这一审美趣味:在赋予男主人公勇武、刚强这一大众化的品格外,还会突出男性的柔情一面。
早晨起床,傣族女子第一件事便是沐浴,因此,从舞者头戴鲜花开始直到她转过身来面朝观众的这一段表现的都是傣族女子沐浴的过程,中间有些很生活化的动作。比如舞者提起长长筒裙一角,侧身面朝观众微微一笑,这是在暗示沐浴,而舞者双手捋过脑后的动作恰似在沐浴过程中清凉的井水从头淋下,瞬间湿透,对于一个崇拜水的民族来说,这可是傣族女子最享受的一刻。
(三)形象美展现了特有的傣族风情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而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就是“形体”艺术。
舞蹈艺术就是表现人的形体美的艺术,它只能利用人的头、躯干和四肢的表情动作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尽管在整个舞蹈过程中可能会掺杂文学、戏剧、音乐灯光、服装等艺术,但其他艺术只能是作为载体,只能是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舞蹈艺术在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执著、纯朴、激越、深厚、丰富等方面是别的艺术所不及的。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中国的相关舞者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舞蹈《赞哈》借助于特有民族风情的装扮,展现了民族风情。整个舞蹈已少女形象为载体,集中展现一副美丽的画卷:
黎明熹微,山染曙色。一位傣家少女,朱唇吮吸甘露,循潺潺流水,掬水净发。孔雀林间窥视少女,雎鸠鸣唱。少女舞动秀发,与孔雀唱和。阳光爱抚少女,把金色赐予她的全身。远处诵经的和尚,传来吉祥的晨祷。少女拨开晨雾,走向美妙的森林腹地………表演者以灵动飞扬、轻盈剔透的舞蹈语言,精彩阐释了一位傣族少女的恋爱心路。
舞蹈是人的艺术,人永远是舞蹈艺术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即使是以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舞蹈,其舞蹈形象也是拟人化了的,或者说是人化了的自然,它比诗歌、绘画中缘物寄情、借景抒情更直接、更具体地表现着人的情感、理想、愿望,描绘着人的精神世界。
(四)富于感染力
舞蹈艺术不仅仅表现在形体美上,更重要的是由舞者的舞蹈动作所展现出来的感染力。因为只有感染力,才能真正地让观者为之倾倒。只有迸发出的感染力,才能真正拨动观者的情感上的弦,让其投入其中,带来美的感受。
舞蹈《赞哈》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充满了情感张力,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够深入其中,引起观众的共鸣,说到底,舞蹈是一种表情艺术,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
给人最深的印象的是傣族少女灵动的、柔情的、含而不露的气质和形象。在舞蹈中,三道弯”动作以及手臂与手型的造型美,而对于舞蹈中“一顺边”、在流动中“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融合,尤其是对于傣族舞蹈与水的联系缺乏足够的认识,使表演不够细腻。
舞蹈给人感染性的核心是泛指舞者所表现出的内涵、神采和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舞蹈《赞哈》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的抒发。在一招一式当中,“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表达并传递美丽的情感。可以说,没了韵就丧失了感染力。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舞蹈最重要的光彩。
结语
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绝美的女子,她有着水一样的灵秀、花一样的娇艳、竹一样的轻灵,她像一个精灵,一个美神,用时而含蓄时而狂放的舞姿撩拨起山山水水的情,也颤动着观者们的心。如果看到这里,只能说我们是出于猎奇而单纯地感受到了它的甜美,艺术要有感知,有品位,民族舞除了技巧上的展示和形式上的粉饰,还有背后的文化根源,只有了解了它的涵义和渊源,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民族对自然、对生命、对爱的表达方式。舞蹈《赞哈》通过对傣族少女内心情感的揣摩,借助丰富细腻的舞蹈语汇,表达了编创者对“赞哈”这个傣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赞美和对傣族古老文化的崇敬
参考文献
[1]李汉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概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2]黄泽.张文勋.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王亚南.“贝叶文化”哺育的傣族文学[A].张文勋.滇文化与民族审美[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4]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意识音乐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5]施惟达.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与生境[A].施惟达、段炳昌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公瑾.西双版纳的傣族歌手——赞哈[M].傣族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7]王亚南.“贝叶文化”哺育的傣族文学[A].张文勋.滇文化与民族审美[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8]张公瑾.西双版纳的傣族歌手——赞哈[M].傣族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9]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胜冰.张文勋.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陈平.论民俗与民间故事的关系[A].张忠良,周兴勃,粱多俊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探索[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12]黄泽,张文勋主编.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3]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自我传习、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走向21世纪的云南民族文化.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4]何家修.抓好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区的工作.民族文化建设创新之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与实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5]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与生境.施惟达、段炳昌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概说.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