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选材和立意的思考

内容摘要: 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选材和立意是非常重要的,选材是前提,立意是核心,本文从舞蹈的结构、动作韵律和节奏方面分析作品《秋忆》的选材和立意,从舞蹈语言和选择用特殊人群(聋哑人)的表现方式和内心发掘等方面来分析作品《踏雨听润》的选材和立意。

  内容摘要: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选材和立意是非常重要的,选材是前提,立意是核心,本文从舞蹈的结构、动作韵律和节奏方面分析作品《秋忆》的选材和立意,从舞蹈语言和选择用特殊人群(聋哑人)的表现方式和内心发掘等方面来分析作品《踏雨听润》的选材和立意。通过分析自己创作的作品《秋忆》和《踏雨听润》来阐述当代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选材的确定和立意表现方式。
  关键词:民间舞创;作选材立意
  绪论
  舞蹈作品中选材和立意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反映出舞蹈作品最为本质的思想与理念,能让人们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观念与情绪,并且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思想深度与高度,如若忽视立意的存在,作品就难以感人,在民间舞作品创作中也是如此。本人通过分析自己创作的作品《秋忆》和《踏雨听润》来阐述当代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的选材和立意。本人的这两个作品,主要是表达人生应该有积极进取的态度。有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可以为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去拼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当人们拥有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会热爱生活、珍视生命,选择和确立明确的人生价值及目标。当人生价值和目标确立之后,就会具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给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作品《秋忆》通过选择表现老年人的内心回忆为题材,传达一种夕阳无限好,晚霞最灿烂的立意。作品《踏雨听润》通过选择一群聋哑女孩们在苗族山寨中踏春的题材,表现这群聋哑女孩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对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选材和立意的思考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选题的意义是,舞蹈作品的选材是舞蹈创作的第一步,是对社会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后,呈现为作品的内容。舞蹈作品的立意是舞蹈作品中,最核心的思想和观点,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思想高度。通过分析《秋忆》和《踏雨听润》的题材、立意、和艺术处理手法,使舞蹈作品的主题观点更为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他们领悟到编导者的创作目的,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必须思考当下应该创作怎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才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需要思考和探寻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和当下审美之间的关联,需要思索在挖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素材时,去寻找符合当代审美意识的舞蹈表现形式,将当下社会人们的内心思想、精神层面进行独特地表达,以达到求新求异、符合观众视觉审美和心理审美需求的艺术效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很多专家曾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细致探索,提出了很多好的观点:
  (1)、肖苏华教授所著《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一书中,对作品的选材和立意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阐述。
  (2)、隆荫培、徐尔充所著的《舞蹈艺术概论》一书中,对题材进行了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并对题材的选择从两个方面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一方面是题材的选择要有强烈的动作性;另一方面是题材的选择需具有激情尔饱满的情感。
  (3)、朴永光编著的《舞蹈文化概论》一书中对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4)、李仁顺著的《舞蹈编导概论》一书中,对新朝鲜舞中各种“长短”(节奏)的意义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5)、游开文在《舞蹈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一期中,发表了一篇《对当前民间舞创作走向的思考》一文,文中分析了五种创作走向中出现的模式——1、导演意识型;2、典雅、抒情型;3、戏剧情节、人物型;4、情绪结构型;5、还原民俗型,他对以上五种创作走向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6)、赵铁春在2005年8月1日《舞蹈信息报》中,发表了一篇名为《“DNA”的确认,是与不是之间》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三种样式——原形式、借用式和结构式的创作样式,而且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应该注意的九个问题。
  (7)、胡尔岩在《舞蹈创作心理学》著作中,分析了舞蹈选材及其确定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国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舞蹈作品的选材和立意和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很多好的观念,其中库尔特•萨克斯所著的《世界舞蹈史》一书的第二章,从非形象型舞蹈(如治病舞蹈、婚礼舞蹈、战争舞蹈等)、形象型舞蹈(如动物舞蹈、兵器舞蹈等)和两类型兼备的舞蹈(如面具舞蹈等)三方面,分析舞蹈的题材与类型。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本人在民族民间舞创作过程中,应该深入到民间,去民间真正地体验生活,去民族地区采风,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得不足,知识面受局限,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查阅有关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

  三、研究方法

  1、通过大量阅读专业理论书籍,以及分析国内外经典舞蹈作品的选材和立意的成功案例,与舞蹈《秋忆》和《踏雨听润》的选材和立意展开对比分析。
  2、利用视频材料与现场观看的方法来提升自身对舞蹈题材与立意方面的研究能力。

  四、本论文研究的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的难点为:在分析阶段中,所能查阅到的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立意与选材的资料不多。将舞蹈创作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时,理论与实践容易产生偏差。
  2、本人在论文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需要查阅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论文的学术含金量。

  一、选材与立意要尊重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有谈到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名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上述草创:开始做。鸿笔:大作,即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意为:在创作之前,要有一个完整的构思,要设立三条准则;在开始时是确定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便体裁的确立;接着是取材归类,选择与作品有密切联系的素材;最后是总括述论,列举要点。这是古代名家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之言。从上述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要达到“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的最终目的,首先要“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常说的在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选材和立意。笔者认为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注重“酌事与设情”即选材和立意,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鸿笔”面世。而只有这样的“鸿笔”,才能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在《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一书中,肖苏华教授谈到“选材是前提,立意是其中的重点。”“立意直接关乎到舞蹈的文化内涵与思想高度,进而影响着艺术品格与思想品格。”“立意是作者利用自身作品所要反映出的最本质的思想与观念。”顾名思义,选材就是在这众多的材料中甄选适用的材料或素材;立意就是命意,也就是作品确定的主题,是编导在作品中所要进行的个性化自我表达。舞蹈作品的选材与立意,决定着作品的好与否,只有既具有动作性同时具有饱满激动情感的题材才能有好的舞蹈呈现,而立意则是选材确定后,通过这些人物的行动以及生活现象所表现出的肯定与否的情感与思想倾向。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如张继刚创作的《黄土黄》,它取材于山西农村,在欢快的鼓声、音乐声中一群演员尽情地抒发着中国北方农民质朴、遒劲、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在具有强烈的震颤力与穿透性中,通过舞台调度将作品的立意充分表现出来,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中国农民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感。围绕这一议题,笔者以自己创作的作品《秋忆》和《踏雨听润》为例,就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选材和立意进行一些思考。

  (一)、选材与立意要尊重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

  鲁迅先生曾经在《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讲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笔者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选材要严”,对于舞蹈创作而言,可理解为题材的选择要慎重,立意要有一定思想性,选好题材后,认真探求作品的立意表达方式,“开掘”得越深越好。不同的民族有其自身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民间舞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选材应符合该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立意也要尊重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要考虑所选的题材和确定的立意应该符合这个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呈现,即符合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情感表现和舞台表演规律。作品的选材、立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舞蹈作品的选材和立意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它不但可以表现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真、善、美、假、恶、丑的现象,也可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舞蹈概论》一书中提到“一部作品的出现,是舞蹈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一定感染以后,将自身对生活的认知、体会、看法、意愿,借助艺术处理手法表达出来的成果。”“作品的创作活动,是舞蹈家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因此,作品的创作,从本质角度进行分析,即舞蹈家在自身世界观、艺术观的前提下理解生活与艺术来反映生活的过程。”编导是生活在当代社会中,其感知也是有时代性的,编导的创作激情以及在头脑中的形象思维离不开社会生活,而作品中的选材又是表现生活中的情感、形象的物质形态。当代很多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题材经常是从现实生活中直接进行提炼,或是间接地从本民族的民间传说中进行选择,编导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进行研究,并选择出适合的题材,其立意是经过编导主观思想确立的,在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的选材和立意过程中,应该尊重该民族民间的生活,而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各自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也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和审美特征,例如通过研究苗族的历史得知,苗族是一个历经艰辛、让人骄傲的民族,它拥有着的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苗族舞蹈自身具有特有的文化叙事功能,苗族舞蹈的文化形式乘载着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苗族舞蹈具有活泼、古朴和粗犷的风格特点。由此可见,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应该坚持将选材与立意和民族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选材与立意要尊重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地域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并受此影响,有着非常显著的地域性。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所编撰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中,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及文化的特点,划分为以下五种地域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农牧文化和绿洲文化。地域文化牵引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创新,笔者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居住在不同的地域,受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舞蹈风格也会出现一些差异。如:汉族舞蹈中,山东的海洋秧歌与云南的花灯,在风格上就各具特色,山东的海洋秧歌具有粗旷奔放、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其动作较为明快、舒展,具有韧劲,情感较为细腻和泼辣。而云南花灯的表演风格就显得朴实、明快,优雅柔美。另一方面是相同的民族长久生活在相同的域区,其舞蹈风格不但具有统一性,而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如:朝鲜族舞蹈具有典雅含蓄的精神风韵,其舞姿优美,强调内在的呼吸,这些形成了其特殊的舞蹈风格。然而朝鲜族舞蹈中的“安旦”舞与“它令”舞在动作、节奏和情绪等方面就有不同的特点,“安旦”舞活泼、明朗、节奏有跳跃感,而“它令”舞比较深沉有力,二者在气息运用上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

  二、作品《秋忆》、《踏雨听润》中的选材与立意

  (一)、作品《秋忆》的选材与立意

  朝鲜族女子群舞作品《秋忆》,在确定选材和立意的创作过程中,慎重考虑到了必须认真研究朝鲜族舞蹈文化形态,并尊重朝鲜族舞蹈文化。
  1、作品《秋忆》的选材
  作品以老年妇女的内部心理活动作为题材,通过运用现实与幻觉的交替,时空自由的转换来表现老年妇女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老人”站在秋风中,望着枫叶从树上一片片的随风飘落后触景生情,随后她产生了回忆,仿佛看见了年轻的自己,“她”拼命去追赶、去抓、去拥抱,好像又回到年轻的时代,她和年轻的姐妹们一起激情高歌、热情奔放。忽然一阵秋风吹过,枫叶飘散,只有孤零零老年妇女站立在秋风中。舞蹈整体环境的设计体现出一种浓浓秋意感,能勾起人的怀念之情。作品选择朝鲜族舞蹈素材作为表现形式,其原因是朝鲜族舞蹈的动律、形态,非常符合老年妇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情感。这主要是朝鲜族受道教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和“礼”最具代表性,在《朝鲜族舞蹈史》中有记载:朝鲜族人“在劳动中的俯首、含胸、屈膝、动作幅度小等等惯性动态,情感含蓄内在。”
  2、作品《秋忆》的立意
  (1)、通过舞蹈结构呈现作品《秋忆》的立意
  结构是作品《秋忆》创作阶段中的重点步骤,它决定着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能让观众清楚地了解作品的立意。结构是作品创作的关键,作品《秋忆》的结构方面采取A-B-A(现实-幻觉-现实)的形式,从抒发自我情感出发,先交代舞蹈中的老人、年轻人和枫叶形象,围绕情节的展开进行形象的塑造以及形式的呈现。本部分主要借鉴肖苏华教授著的《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中分析作品结构的方法,就本剧目的结构进行分析:
  ① 从作品结构的构成层次方面分析。
  第一个层次:关照点——通过表现老年人的内心回忆,表达一种夕阳无限好,晚霞最灿烂的思想;第二个层次:人物——本作品由一个老年人形象、一个年轻女子形象及群舞构成。老年人和年轻女子构成了一种特定的人物关系,年轻女子是老年人年轻时的自己,老年人在回忆中一直追寻着她,群舞在作品中有时表现的是枫叶形象,有时则是表现一种美好的青春以及一种奔放的活力,承担着年轻女子“内心外化”的使命;第三个层次:情节——作品中的情节是按照老年人回忆的时间顺序进行安排的,采用了实(此景此情的现在时)——虚(思绪回忆中的过去时)——实(回到现在时的情感抒发)来呈现;第四个层次:形式——为了清楚的表现立意的内容,需要找到一种准确、有创意的形式来呈现。例如在作品中,老人、年轻人、以及枫叶形象的动作设计上都出现过手臂的“扛推手”动作,但是根据不同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需求,同一个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已及情绪都需要设计的有差别。在队形调度的构思方面力求做到“用调度说话”,如作品开端部分,群舞出场的队形调度是用象征“枫叶”的一组组旋转,分层次地“飘”出来,给观众呈现出秋天漫天飞舞“萧萧梧叶送寒声”的画面感。还如作品发展部分,群舞保持一个慢慢流动的大斜线队形,寓意着这是一堵分割时空的墙,老年人和年轻人分划在这面“墙”的两边,寓意着时间不停歇地流动,老人极力地追寻也逾越不了时空,追不上思绪里年轻的自己,然后群舞的大斜线快速流动成两个空间的圆圈,特意将老人和年轻女子分开,这两个圆圈寓意着两个时空,将老人和年轻女子分别卷进不同的时空里去。在作品的服装设计方面,因为考虑到群舞有时承担着枫叶飘落的形象,有时又承担着次要人物“内心外化”的表达,所以群舞的服装可以在舞蹈中进行变化,在表现枫叶时,全身是一种由绿到橙再到红的过渡色,舞者在舞动调度时,形象地呈现出枫叶飞舞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感,既能让年轻人感到浪漫情怀,又能够使老年人产生回忆的凄美之情。作品在表现年轻女孩“内心外化”时,服装在队形流动中进行变化,服装的裙摆能够快速变成鲜艳的大红色,舞动时仿佛幸福的新娘,展现出一种年轻奔放的活力。
  ② 从作品结构的十字方针方面进行分析。
  作品的呈示部,表现的是一位历经沧桑岁月的老人正在回忆,同时在舞台另一个空间出现的一个年轻女孩,用来表现老人回忆中年轻时的自己,这部分运用了时空的虚实对比来呈现。作品开端表现了枫叶飘落的景象,老年人在枫叶中穿梭,找寻着岁月给她流下的记忆,回忆着年轻时感受到枫叶飘落时的浪漫情怀。作品的发展部分,表现老人一直在枫叶中追忆那个年轻的女孩,一直在和内心回忆中的自己进行对话。作品的高潮表现老人又好像回到了年轻时候,表达出芳华的美好。作品的结尾表现老年人回到继续回忆的思绪中。
  (2)、通过朝鲜族的动作韵律和节奏呈现作品《秋忆》的立意
  朝鲜族舞蹈风格典雅、含蓄,动作的韵律感较为优美和细腻,作品《秋忆》的创作,是根据立意设定动作韵律和动作节奏的,作品中的动作韵律是以朝鲜族“长短”为基础创作产生的,所谓“长短”,池福子在《朝鲜族音乐(长短)与舞蹈》一书中谈到:“原意是指节奏的长于短,但朝鲜族长短包括拍子、节奏、速度、情绪以及风格等因素。”朝鲜族“长短”是完成朝鲜族舞蹈动作不可或缺的要素,创编的动作要想较好地体现朝鲜族舞蹈的韵律,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以“长短”为基础的朝鲜族舞蹈特点。“长短所固有的特点和韵味,通过节拍、节奏抑扬、速度、呼吸等加以表达。所以,为了在动作中尽量体现出长短的特点,就需要准确了解各种长短的节拍、节奏抑扬、速度、呼吸等和作品之间存在的联系,并且让自身动作和作品完美融合。”
  作品《秋忆》的呈示部、开端、发展和结尾部分的动作韵律都运用了古格里“长短”,古格里“长短”的舞蹈动作韵律特点是像悬垂的柳枝随风摇曳,非常的柔韧和优美,这正适合表现剧目立意中飘舞的枫叶形象。再者古格里隐含着人们内心含蓄,深沉,抒情和压抑的心理特征,这与朝鲜人的气质和性格相关。古格里“长短”的节奏比较缓慢,相应的动作编排就会强调内在的气息,要求动作的呼吸深沉,需要具有柔韧地、缓慢地,有阻力地抻拉,动作的体态在舞蹈过程中始终需要保持下垂的感觉,所以在作品动作韵律的设计中,表现老人舞段时更强调内在气息的抻拉,使动作柔韧缓慢、细腻优雅,更好地表现内在情感。按照作品立意的需要,表现年轻时的状态,需要选择运用欢快的韵律和节奏,因此这部分舞段的古格里“长短”就会有一些形态的变化,但还是保存了基本“长短”的特征,还是会拥有古格里“长短”原来的节奏构造以及抑扬顿挫的特性,在舞蹈动作韵律、速度、强弱上也体现出现在变化的特点,使动作的情绪色彩出现差异。舞蹈作品的高潮部分运用了扎津骨格里“长短”是缘于表现少女内在欢快的情绪时,动作韵律需要体现激情昂扬,节奏就需要快速有力,具有钝感,更好地体现出少女乐观活泼的性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踏雨听润》的选材与立意

  苗族女子群舞作品《踏雨听润》,在确定选材和立意的过程中,仔细研究了苗族人民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认真分析了她们古朴粗旷的性格以及真挚纯朴的情感特征,反复斟酌其舞蹈动作语汇,以及符合聋哑人内心情感外化形式的表达,二者完美结合进行作品立意的表达。
  1、作品《踏雨听润》的选材
  作品主要选择在春天到来时,一群苗族聋哑女孩们在苗族山寨中踏春为题材,春天来了,万物苏醒,苗族女孩们非常兴奋,她们站在屋檐下,春雨顺着屋檐滴答下来,美好的情景使她们想要去“听”春雨的声音,吸着新鲜的空气,愉快地走到麦田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去畅想人生的理想。
  2、作品《踏雨听润》的立意
  (1)选择特殊人群(聋哑人)凸现作品《踏雨听润》的立意
  在选择聋哑人这个特殊人群为题材后,笔者对她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她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普遍有自卑的心理,在这样的群体中,很容易使她们倾向于脱离群体、自我孤立、整体不自信、缺乏荣誉感,行为上表现出忧郁、孤僻和悲观。她们是容易被社会忽视和淡漠的一群人,甚至可以说,有些没爱心的正常人对他们偏见,正慢慢地挤压着他们狭小的生存空间。然而,在作品中本人希望表现的这群聋哑人,是不畏难不退缩,不会在困难面前气馁的子,她们虽然身残,但是志坚,每人都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们虽耳朵听不见,但是他们会用内心去聆听这个世界的美好、用心去理解世界万物的旋律。苗寨的清晨,清脆的鸟鸣声将沉睡的人们唤醒,苗女们沿着山路一家一户地“串寨”,路上她们沐浴着细雨,感受着雷声后的倾盆大雨,使人感受到这暴风雨好似聋哑人面对本身语言障碍时的痛苦心理,当阵雨过后,苗族聋哑人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能看到的、有美丽色彩的音乐,这其实就是表达内心世界最动听的语言。所以,舞蹈作品《踏雨听润》的立意是想通过聋哑人舞蹈来歌颂不惧挫折的人生态度。
  通过这个的作品立意,来隐寓着社会正常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内心已被现实欲望所侵蚀,还抱怨着各种的不公平待遇。自己静下来想想,对比这些聋哑人的生活,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他们承受着我们无法体会的痛苦和经历,他们不拥有常人所拥有的一切,远离城市的灯红酒绿,闪烁霓虹,但他们却没让自己的心灵在阴霾中发霉,呼吸着喧哗中最为干净和纯粹的气息,坚守着心中最美好的梦。
  (2)、提炼舞蹈语言,强化表达作品《踏雨听润》的立意
  关于舞蹈语言的概念,在隆荫培和徐尔充著的《舞蹈艺术概论》中有所阐述:“舞蹈语言包括了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语汇,换言之,舞蹈语言是由这些部分构成的,但是他们必须具备一定前提,即他们需拥有表达情感与立意的作用。”为了能更好地将作品《踏雨听润》的立意呈现出来,具体从舞蹈动作、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舞蹈语言的提炼。
  作品的动作设计,坚持把握舞蹈语言中苗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动作以“甩、扭、摆、踢、跳”为主,例如“扭腰、扭胯、摆手、摆胯、踢腿和跳脚”的等,形成了轻快活泼苗族舞蹈风格,并带有洒脱飘逸之美,随着她们服饰上的铃铛,会响起清脆的有节奏的声音,这种响声好像是聋哑人心中哼唱的美妙节奏。又好似聋哑人感受到“沙沙”的润物声,以及“滴嗒”的雨滴声。其中,整个作品中的舞蹈动作都以突出“听”为主,表现苗族聋哑人想“听”到雨滴落下时的美妙声音,在不破坏苗族风格动律的前提下加入单手托耳“听”的动作,和各种姿态“接雨滴”的动作,动作发力点的处理都为“听”和“接”的意识去服务。这些动作贯穿作品的始终,例如作品的开头,春雷轰隆叫醒沉睡中的山谷,大地复苏,春风拂面,苗寨里的苗女们打开门,在屋檐下感受滴答滴答的春雨落在自己的手上,她们激动万分,想去“听”雨的声音,让自己全身心地去感受春天、感受美好。作品开头部分的叙事性比较强,如何让聋哑人有“听”意识。在设计领舞演员的动作中加了很多“听”的动作,并且在空间、方向的变化中也着重突出。群舞为了衬托环境,用姿态造型形成一座苗族“寨子”,由于在领舞仿佛“听”到的雨滴的声音引领下,好奇的群舞从“寨子”变成一个个想听到声音的苗女们,她们的动作和领舞一样有“听”的动作形态加入,作品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动作也刻意突出了“听”,这些动作的设计,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立意。
  作品的语句设计追求既能表情又能达意的形式美。强调动作间的流畅连接。运用各种对比变化的处理(如:节奏、空间、发力方式)。例如在舞蹈作品的大斜线踢步行进舞句中,动作以脚下“踢”为主,此动作在后面发展中进行节奏的处理,加入了附点效果,打破了之前总是平均的节奏,在整体大斜线的队形上进行高低的对比变化,使蹲着的姿态和站立的动律有一种动静起伏的对比。
  作品的舞段编排的处理,刻意强调了舞段与舞段的对比,主要是根据作品的情绪发展进行变化的。例如舞蹈开端部分表现一座苗寨院落中,一个苗族女孩被春雨唤醒的宁静之美;发展部分表现一群苗族聋哑女孩踏着春雨,寻找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妙旋律;高潮部分表现在雷雨交加的春天,她们更加兴奋,好像真能“听”到声音,此舞段为块板,显现出他们喜悦畅快的情绪;最后的结尾部分又回到开始时安静的基调,表现大雨过后,回到寨子中的苗族聋哑女孩感受到春天来临的满足,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去接屋檐下的雨滴,继续回味着踏雨带来的爽快感受。
  结论
  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选材为前提,立意为核心,立意是编导通过自己创作的作品,表达一种最核心的思想,而且直接关系到作品需实现的思想深度与高度。笔者通过结合作品《秋忆》和《踏雨听润》,分析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选材和立意。从结构、动作韵律、节奏的运用方面阐述作品《秋忆》的立意,从选择特殊人群(聋哑人)和提炼舞蹈语言两方面阐述作品《踏雨听润》的立意。当然,用民间舞语汇进行自我表达时,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珍视现有宝贵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本着做好传承与保护,继承与发展为根本,结合自己当前民间舞教学和创作,探究用民间舞形式表达心中所思所想,探究如何有效开发民族民间舞资源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在舞蹈作品创作中。艺术需要吸收,艺术需要借鉴,民间舞蹈的创作应该努力运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注重把握时代的脉搏,努力寻觅独特的动作语言,使作品既能保持原有民族的风格性,又显现出一定高度的思想性,因此,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要注重对选材和立意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肖苏华《中外舞剧作品分析和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肖苏华《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3]张永庆毛毳胡伟《舞自炼格》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4]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5]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7月
  [7]朴永光《朝鲜族舞蹈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0月
  [8]池福子《朝鲜族音乐(长短)与舞蹈》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
  [9]刘勰著:《文心雕龙》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致谢
  本篇论文从立意到选题,从结构到内容的成形,以及论文的完成,都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肖苏华教授对我循循善诱的教导。他那渊博的学识深深影响着我,使我学到了很多。本课题的研究让我的专业理论得到较大提高,同时也发现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完善。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让我有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再次学习经历,让我收获多多,为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此还要衷心的感谢,这次参加我论文答辩的评审专家老师们,你们宝贵的意见,将对我今后的专业教学和创作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0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1月5日
Next 2019年12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