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井陉拉花”是一种不受地区场地限制、表演时间可长可短的民间秧歌,表演队形多变,道具繁多。“井陉拉花”的构成和来源是由井陉复杂的天文空间地位和人文文明特征所取决的。井陉县地区因山路凹凸、高低不平、沟谷纵横,所以战事频繁,“韩信背水之战”、“刘光才勇敢抗击法军”、“百团大战”等战斗均爆发于此地。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因此“井陉拉花”的音乐和舞蹈内容都在反映井陉人民坚持不拔,自强不息,勤奋纯朴的性情特色。“井陉拉花”音乐旋律上带有浓重的本土气息,这不仅是井陉县秧歌种类的代表,它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名单之一。
1 河北秧歌“井陉拉花”的发展状况
1.1 河北秧歌的种类
河北省各个地区的秧歌最初都存在于民间花会(也被称为社火)。由于中国清朝时期戏曲兴起,秧歌慢慢与花会脱离,直到逐步走上世界舞台独立表演。
根据资料了解河北秧歌分为八类:第一类为“地秧歌”是河北民间舞蹈四大舞种之一,它更多的流传于河北省唐山一带,是城乡人民深深喜爱的一种具有群众性很强的秧歌种类之一;第二类是“拉花”产生和传播于井陉县内。自1950年代以来,被称为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秧歌类型之一; 第三类是“沧州落子”起源和传播于河北省沧州市。落子有能歌善舞的形式,并且它不断吸收其他秧歌类型的特点,也有杂技方面的融合,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表演方式的秧歌。第四类是起源于河北省顺平县的“地平跷”,踩高跷是秧歌表演的特点;第五类“花狸虎”起源于河北省沧州盐山县,其特点是弯腰驼背、摇头晃脑扭扭屁股,主要突出一个词“逗”;第六类是“疯秧歌”起源于河北省泾县,现已濒临失传;第七类“官伞”产于河北省晋县;第八类是流传于河北省苍岩山县的“抬花杠”,其规模超过500人。以上就是河北秧歌的八大种类以及分布,其中“地秧歌”、“落子”、“拉花”、“地平跷”是河北民间四大秧歌代表性最强,也是最受喜爱的表演活动。
1.2“井陉拉花”的来源与分布
1.2.1来源
“井陉拉花”在民间传统节日上较为多见。它有着长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 “拉花”这个名字的由来尚未得到证实,但据记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如是在宋金和明清时期产生或外来引入,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井陉拉花”作为燕赵通衢的要塞,是过去中国历代传统民俗特色旅游文化的生存发展地区,起源于当地的歌谣、故事和歌曲都带有井陉的战争和痛苦的色彩。因此,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地理景观,生活条件和历史变迁中产生像“拉花”这种独特的民间秧歌是合理也是正当的。
1.2.2分布
“井陉拉花”在矿区及井陉乡周围进行广泛发展流传。它凭借其简约、深沉、强而苍凉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舞蹈姿势表演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历史博物馆(当时人们称为石家庄第二企业文化博物馆)把它作为艺术品纳入收集项目。1956年3月,在石家庄文化中心的协助下,拉花队作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演出。《拉花》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从此,“拉花”走山了乡村,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可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时期,拉花被限制演出。直到中国xxx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之后,民间艺术才开始解禁。此后井陉县每个村庄都有了自己的拉花队伍去各种节日上表演。同时,拉花也作为民间文化艺术走入校园,有专门的艺术老师教授相关动作,在石家庄的一些中学已经把“井陉拉花”作为课间操来锻炼学生身体。
2河北秧歌“井陉拉花”的风格特点
2.1音乐风格特点
音乐是“井陉拉花”的“灵魂”部分,虽然井陉县的每个村庄都有拉花队伍,但他们的表演形式和穿着也大有不同,但他们的音乐风格却是相像的。由民歌、民间曲调、戏曲、寺庙音乐和宫廷音乐组成的“井陉拉花”音乐,音乐风格简单而优雅,强劲而稳定,具有自己独特的节奏感。这种音乐风格补充了舞蹈的僵硬,平静而大胆。
现存的“拉花”曲子大约有30 多首,《八大板》、《小二番》、《磨坷垃》、《万年欢》、《燕南飞》、《爬山虎》、《春夏秋冬》、《粉红莲》、《马头调》、《边关调》等都属于拉花曲目。其中曲牌 《小二番》古朴典雅,《粉红莲》柔和悠扬、朴实无华,《大八板》 坚强而稳重,大胆,让人听了想跳舞,刻骨铭心。其中民歌有《腊梅花》、《摘椒》、《跑口外》、《绣荷包》、《盼五更》、《姑嫂还愿》、《大清国 》、《表唐朝》等。歌词如诗如画,曲调流淌,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朴素生活感受和民俗文化风情。 每首歌曲的音乐都有各自的特点,富有表现力,相互之间有很强的连贯性,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其中《万年欢》、《爬山虎》、《磨坷垃》都出自于元朝;《小二番》是寺庙常用的音乐,还有民歌《腊梅花》《跑口外》等。一些传统音乐依然被用于现在的“拉花”演出,但节奏和动律已经被改变了。
图1《万年欢》
图2《磨坷垃》
图3《腊梅花》
在分析完“拉花”音乐之后,我发现“拉花”音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舞曲形式和器乐合奏形式。歌曲是“拉花”音乐的重要组成因素。由于舞蹈歌词与舞蹈内容的结合,使人们更容易被接受,而舞蹈内容清晰明确,也增加了舞蹈的乐趣。于是就会有一些村庄的“拉花”在创新中吸收了许多当地的小调民谣。
歌词中反映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青年男女的爱与婚姻;2、反映历史故事和传说;3、反映人民苦难的人;4、反映民俗;5、唱四个季节、唱鲜花(二十四季节歌、腊梅花),等等。
器乐合奏形式特点音乐沉着,着重表现了器乐演奏者在整个表演中的作用,尤其是表演队伍中的管乐演奏者。乐器是表演的中流砥柱,在“拉花”的存在过程中,管子的表演者很多都是拉花队伍的组织者,他们对“拉花”产生的作用很大,其中大多数组织者的父辈都是学习“拉花”的。“井陉拉花”常见的演出作品有:《大八板》、《小二番》、《磨坷垃》、《万年欢》、《燕南飞》、《爬山虎》等。井陉县有很多村庄,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拉花队伍,所以音乐也不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是东南正村的。庄旺村的“拉花”音乐特点轻松又活泼,幽默又有趣,委婉的歌声很受大众的喜爱。而在一些村庄,依旧还是三四首性质单调的音乐。以前“拉花”采用工尺谱标记,现在已经用简谱记法。宫调式与徵调式是“拉花”常用的音乐调式,然后就是商、羽调式,节拍是 2/4 和 4/4。“拉花”要用的乐器很多,比如大小管、竹笛、笙、二胡、锣鼓、镲等,据了解乐队形式分为单双管制。双管制是20人左右,但现在乐队多为单管制,大约有九人组成的乐队演出。
在“拉花”音乐表演中,“管子”是表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起着主导作用。 在播放一些音乐中时奏时停。“管子”独特的朴素,粗犷和轻巧,忧郁的语气能使我们陷入井陉人民的艰苦生活中,仿佛在哭泣,能够轻松的舞蹈结合在一起。我们都知道“管子”的声音很响再加上竹笛的声音两者的配合使其声音余音绕梁,回味之美妙。还有笙以三度、五度和弦作装点,将乐曲可以衔接在一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管、扬琴、笛子和锣鼓是“拉花”音乐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也形成了“拉花”音乐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独有的艺术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拉花”参加了许多的比赛表演活动。如1957年,井陉拉花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传统音乐舞蹈演出”二等奖,并为中央人民XX首长做了表演;1979年进入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庆典”的活动,并荣获由中国文化部发表的创意和演出奖;1991年“井陉拉花”又以全新的风貌出现在“中国沈阳秧歌艺术节”的大赛场上,荣获最高奖——优胜奖和其余六项大奖;同时,“井陉拉花”又应邀参加了中国文化部拍摄的1992年春节文艺晚会,在电视台播出;1996年,“井陉拉花”参加了在浙江金华举办的“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的活动,一举夺得全国社会文化领域XX部门最高奖—群星奖金奖;2004年获全国民间艺术节金奖。2006年“井陉拉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2舞蹈风格特点
2.2.1动作特点
任何一个舞蹈动作的构成含义都在像观众表达他们的家乡文化或者是民族风貌。因此,人们的想象力和姿态的表现是舞蹈风格的特点。首先,“井陉拉花”具有向前和向后倾斜的特点,因此,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舞蹈动作在舞者的舞姿前后不断变化,也是普遍的舞蹈。许多的舞蹈在演出的过程中,重心会向前和向后,实际上是在显示舞蹈的起伏,同时也体现了表演者的心情变换。
2.2.2节奏特征
一个舞蹈的节奏变化不仅能改变舞蹈所展现的意义,也会改动歌曲的一些细节,这就需要表演者要严格掌握歌曲的旋律与节奏。我认为一个舞蹈的含义起源源不同,构成舞蹈的动作也就不同,但这种不同还是在于节奏上。一支出色的舞蹈表演不仅是具有完整性,而且还要涉及感人的情感和出色的舞蹈表演。所以,音乐律动的节奏和舞蹈的节奏也决定了一个舞蹈的主要风格。
2.2.3步伐特点
对于某些民族舞和现代舞的不断创新发展,它们之间都是舞步的表现。许多舞蹈是对于训练舞蹈的眼神是严格的,虽然舞蹈演出的眼神是对舞蹈的一种解释,舞蹈的演出者对观众与舞蹈之间的互动也是舞蹈的实质,但对观众而言,舞蹈表演是剖析舞蹈的步调。实际上,许多舞蹈演员是经过不停变换的舞蹈步调来解释舞蹈的意义。河北井陉拉花舞重要的一步是肩膀和手臂之间的变化,这是看舞步特点的重要步骤,而舞步只在舞者的下肢之间的协调。舞蹈中情绪和道具之间变换的联结,可以使舞蹈具备很好的情感。
3 河北秧歌“井陉拉花”的存在价值
3.1传承价值
“井陉拉花”按照年龄划分为三类:伞公彩婆,青年男女,男童女童。伞公有着新奇而俏皮活泼幽默的人物格点,彩婆则体现出一种沉稳,微妙和坚韧不拔的风格特征;男性作为青年柔韧性强,大方婉约,女性主义青年更加柔美大方,魅力十足;男童和女童则展现本身的天真生动。性格不同的角色能够表现出拉花演出方式的多样性。
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我国科技的发展,使用电脑办公的人群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新兴产业,工作任务重但又不得不去完成,长时间对着电脑办公会造成很多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像脖子僵硬,关节炎,颈椎突出等。然而“井陉拉花”中有很多的动作可以针对这样的身体影响,如“扭肩”、“转腕”、“吸腿”等,这与人体各部位展现的特色相吻合。毋庸置疑,对于城市白领来说,经常进行脖子和肩膀的运动,例如翻转手腕和伸展腿部,可以有效地防止“鼠标手”,“键盘手腕”,“水桶腰”、“萝卜腿”等身体健康问题。因为“井陉拉花”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表演动作所以我们可以学一下。虽然在办公室工作有一个地方范围的限制,但是我们也不用学太多的拉花动作,利用休息时间反复做一遍也是有益的。
3.2社会价值
中国是艺术多元化的国家,不仅可以有出去演出的民间歌舞,也有供人们娱乐的民间秧歌。秧歌素来是人们青睐的娱乐方式之一,现在也很受大众的喜爱。与其他秧歌对比,“井陉拉花”有很大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流逝,“井陉拉花”也走入了一种兴盛的期间,屡次应邀参与国家级别的文艺表演和竞赛,屡次在电视台录制节目。先后到多个省市演出表演,取得了无数奖项和掌声,甚至有时候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到各个国家去交流文化,受到许多赞誉,可谓是美名在外了。
4河北秧歌“井陉拉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4.1传承人
“井陉拉花”就像是浓郁山乡气息的山花,花香四溢,芬芳无比,独有的地域性特色。它的地位在河北的民间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它那深沉、内在、荒凉的艺术风格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和舞蹈专家的赞美,但是能够主动去继承学习的年轻人很少,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又一大劣势。
从“井陉拉花”起源到现在,出现了许多继承民间文化的艺术家,但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老一辈继承者逐渐退出舞台,人数急剧下降,继承者很少。
目前笔者通过整理资料了解到的传承人有以下四位:1、武新全,男,汉族,出生于1941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井陉拉花”传承人,他的父辈都是学习“拉花”的,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了。他的舞蹈轻松伸展有度,十足的表现了“井陉拉花”舞蹈范畴大,强度大,情感深以及苍凉的艺术格调。武新全为了把艺术传承下去,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一直承担着拉花队的组织和传授工作。以学校为基地,教授过程中,一定让孩子们把“井陉拉花”音乐先背过,因为音乐是灵魂,只有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舞动起来才更具有灵活性。2、梁运连,男,出生于1943年,是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井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几十年来,作为传承人的梁运连一直守护着它,为遗产的传承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奉献。3、李树芳,男, 1909年出生。从十一岁开始就跟随爷爷学习“井陉拉花”的他一直在坚守着这一民间文化,后来又把它传给了孙女。据了解李淑芳老艺人对“拉花”事业十分执着,即使家中贫寒,生活很苦,但依然坚持苦练下去,并且非常热爱表演,村里过年或是有庙会他都会积极演出。有一次他在演“拉花”时被日本人看到,觉得他表演的很精彩,当时就赏了他八块大洋。那个时候他感觉到很开心,但开心的不是钱财而是“井陉拉花”可以收获外国人的青睐和掌声。4、杨晓泉,石家庄市舞协原xx,石家庄解放六十周年大型电视文献片《60年60人》之一的工作人员。家里爷爷父亲都是拉花艺人,从小开始学艺,曾与武新全等人表演“六合同春”,并受到周恩来、朱德的接见,为“拉花”艺术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4.2保护措施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人们要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少了。再者,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所以村落的消失、一定的地域内传承人的离开、个人传承的脆弱性、专家的缺乏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保护措施:
1、XX是保护遗产的重要机构XX是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人,因为文化遗产最终是在XX保护名单里,而不是在某一个人的手里,所以XX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一个很好的制度。
2、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村落保护起来。把文化村落保护起来,才能更好的保留原生态的东西和原生态气息。
3、XX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市场文化遗产可以合理利用,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它对每一个作品要求也是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因此一个作品也是要不断变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创新点但不能被开发。
4、要有田野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田野专家,因为民间文化都是在不同的地域生成的,有很强的地域性,而文化的传承者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文化的价值,这就需要眼光独道的专家去援助,所以在专家到位这一方面绝对不能有缺失。
5、传承人要知道怎么做。作为遗产的传承人要有很好的传承精神与保护意识,传承人不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也是给了你一个义务,要怎么去保护它。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笔者认为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去传承和发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做一个公众号,每天发布一篇相关的文化遗产内容,让自己身边的家人、同学、朋友关注,再建议已经关注了的人推给他们身边的朋友,这样以此类推;其次学校有什么节目比赛、表演活动、知识演讲之类的,就可以组织相熟的朋友学习一下相关的文化遗产去参加活动;最后还可以做一个小标语、海报发到贴吧和微博软件上,这些都是我们贡献自己力量的方式。
5 结束语
“井陉拉花”在河北人民心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河北省的许多大型活动被视为民间文化和艺术的兴起。它既优雅又深沉,坚固而柔软,既华丽又荒凉。它发源于河北这种肥沃的土壤上,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特色。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闻名遐迩的民间文化之一,笔者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种自觉,自觉得去认识、继承、保护传统文化,集体的传承还是比单线传承要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单是传承人的事情,也不单是专家应该做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去做的事情,我们自己去认识继承,然后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给后人,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一比带给未来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蔡玉霞.太行奇葩——井陉拉花[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08):23-145.
[2]胡晶莹,刘晓真.秧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05):127-149.
[3]张小霜,潘豫伟. 浅谈井陉“拉花”的音乐特点[J].音乐创作,2007,000(004):104-106.
[4]曾晓安,张玉丹.浅谈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的传承与发展[J].通俗歌曲,2016,000(03X):36.
[5]杨青,张磊.论井陉拉花的艺术风格[J].芒种,2013(5):135-136.
[6]郝媛媛.河北井陉拉花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7]赵咏梅.井陉拉花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
[8]陈彩虹.河北井陉拉花的现状调查[J].邯郸学院学报,2008,18(2):98-100.
[9] 陈彩虹,张小霜,任景艳.河北井陉拉花的创新与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
000(005):P.189-19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