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和效果的呈现 —以作品《布衣者》为例

摘要

民族舞蹈作为民族艺术中以动态形象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存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凝缩了国家在重要发展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艺面貌,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以传统文化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决心。藏族舞蹈《布衣者》正是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响应,是以身穿“布衣”的热巴流浪艺人为原型进行编创的、具有一定文化研究价值的男子群舞。《布衣者》以藏族男子热巴中“丁嘎热巴”为素材,通过祭鼓、走鼓、击鼓、神鼓四个部分,展现与现实匹配的热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崇高的精神求索,传达对民族技艺传递的信仰和追求。为了剖析“道具”在《布衣者》中的运用,作者将“道具”舞蹈设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在这个范畴内,仅对比赛中的《布衣者》,进行历史的纵向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借用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把《布衣者》中的“道具”作为核心物,通过对“道具”呈现于比赛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运用特点的梳理与分析,真实地反映“道具”在舞蹈作品中存在的意义,进而为舞蹈创作中“道具”的运用形式,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舞蹈表演;道具运用;《布衣者》

引言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意识的行为艺术。而舞蹈亦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当某种思想情感或者主题难以靠肢体语言充分表达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于舞蹈表演而言,舞蹈道具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烘托舞蹈主题,利于营造角色形象,折射舞蹈表演的历史人文意义,而且对加强舞蹈语言的表现力以及渲染舞台环境氛围起着积极的作用。

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丰富多彩,本文将主要以笔者对《布衣者》运用道具的剧目的表演实践经验为依据,从不同的舞蹈道具的艺术特征出发,对《布衣者》中的道具运用进行分析,探索舞蹈表演中道具运用的多重意义和特点,并对于在舞蹈表演中运用舞蹈道具提供自己的见解,望可以为舞蹈道具能在舞蹈表演中发挥有效作用提供帮助。

一、道具在少数民族舞蹈中的表现方式

(一)具象表现

舞蹈是一门人体艺术,是用流动中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识的行为艺术。在少数民族舞蹈道具表演中,经常会有很多具象化的舞蹈道具;具象化的舞蹈道具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通过舞蹈再现、写实并加以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达舞者的情感。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的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舞蹈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富有创造力的劳动人民手中变成了随性而舞的道具。如人们常说的生活劳动类道具,它们指在人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物品,经过艺术的加工,变成了广为流传的舞种。

例如藏族热巴鼓舞,相传热巴鼓最开始是苯教徒的一种法器,是为了迎接歌颂神灵的宗教仪式活动;后来随着热巴鼓舞的广为流传,家族传承的流浪艺人们靠舞蹈卖艺为生,他们左手拿鼓右手拿褪即兴而舞,随时随地起舞,没有时间地点的约束,展现了热巴人奔放豪迈的民族精神。又如在娱乐节庆之时,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在传统乐器的伴奏下,拿起手中的铃鼓、盘子等道具,即兴起舞,铃鼓的铃声配合着盘子清脆悦耳的敲击声,十分动听;手中的铃鼓和盘子既是丰富舞蹈观赏性的道具,又是伴随舞者舞动奏响的乐章,体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二)抽象表现

为使一个舞蹈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表演过程中能够扣人心弦,受到观众的共鸣,舞蹈中往往会借助道具加大舞者的表现力度,从而能够清晰地呈现出作品所想表达的寓意。在少数民族舞蹈道具中,抽象道具含概了如水袖、手巾、纱巾等,它们是感性的、表现的,这些舞蹈道具可构成某种象征性意义,在表演中能够通过道具展现出舞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突出舞蹈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征,构造出不同的舞台空间图案以及某种特定的艺术形象。

抽象道具蕴含着宽泛的象征意义在内,表达人物跌宕起伏的情感纠结亦或在空间构成繁复的图案以及特定的形象,通过道具的运用凸显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在增强舞蹈艺术表现力、完成舞者内心情感表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朝鲜族舞蹈道具一一手巾,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抽象道具,原是一种祭祀舞蹈,通过一条长长的白手巾表现出舞者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舞蹈动作并没有特别大的幅度,而是用内心的情感通过手臂传递到指尖再延展到手巾中去,利用手巾抛掷出去的曲线造型来表达人物情感的哀与忧,使道具手巾变得更加立体、抽象化,它不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道具,而是将手巾与舞者人物形象合二为一,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里面。因此,人们说:道具是舞蹈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使人与物恰当的融合在一起,是流动中的艺术。

(三)意象表现

在舞蹈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营造舞台氛围,渲染舞台气氛。一些具有意象表现的道具在舞蹈中被广泛使用,既可以准确的反映舞蹈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民族特征,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艺术语汇,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很多少数民族如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都有耍刀、射箭、骑马的习武传统,甚至将民间娱乐活动与习武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娱乐性、自卫性等多种性质在内;而现在许多舞蹈作品也会用这类道具寓意表达其他深层的意思。如朝鲜族刀舞,舞者双手持短刀,节奏由慢至快,做出各种出刀、收刀、转刀、旋转等舞蹈动作,舞姿优美而又潇洒,这一系列流利的舞蹈动作配合着如风一般干脆的出刀动作,不仅仅是舞动这么简单,而是恰如其分的通过双刀这一道具其自身本体的性格特质,从而展现出了朝鲜族人民勇敢、果决、英勇善战的民族精神。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舞蹈道具既可以是揭示时代背景、塑造人物形象的妙笔,又可以是烘托作品主题、渲染故事意境的桥梁,还可成为传情达意、抒发情感的纽带。

二、道具在少数民族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分析

(一)“巧”用手巾,延展肢体动作

道具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舞蹈表演者的动态美与表现力,而且在道具运用的过程中延展了肢体的表现空间和身体的运动轨迹。所以在舞蹈中舞者通常会借助一些道具来增强舞蹈中的视觉效果,可以更加充分地表现动态之美。例如朝鲜族舞蹈《煞尔铺里》,意为解煞、解怨,也称“手巾舞”,因舞者手持一条白色手巾而得名。本为一种巫仪活动中所跳之舞,是为人消灾驱邪的功能性舞蹈;后由教坊艺人加工提炼成为了一种表演性舞蹈,淡化了巫舞功能继而强化了艺术性的表现。舞蹈表达方式细致而又敏感,气息由内而外发散,力量含而不露,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绵延不断。表演时而单手,时而双手持纯白色手巾,自然安静,节奏相对缓慢,内心似有矛盾纠结,但外露不显,舞蹈演员仿佛在一种似思似舞中舞动,心中有悲伤,有惆怅,有哀怨,有喜悦,内心情感丰富。

手握手巾的力度决定了道具抛出去路线的舒展性。笔者在初练习时,往往掌握不好力度,会把手巾握的太紧,手臂在抛动手巾的同时使力也不均匀,时重时轻不能很好地把握道具的行动路线,以至于左边抛出去的弧线过大右边的弧线较小;其次,通过实践发现,手腕挑动力度的不同手巾呈现出的动态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没有准确巧用把握力度,会使手巾在空间中的流动感达不到想要的美感。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手腕幅度的训练,增强手腕力度,先从手臂的单一训练开始,熟练之后加上肢体的配合。手巾作为软道具的一种,其自身是有悟性的,在舞者的一抛一抖中手巾自身会轻如流水一般的划过空中,形成了富有艺术感的审美视觉效果;这种效果只有把手臂和手腕放松,巧用手腕的力度均匀发力抛动道具,使其在空中形成了一条条弧线;手巾自然形成的造型,恰恰是身体内在情感通过手臂外延的展现,利用巧劲轻抛出去的运动轨迹呈曲线形,在一抖一抛中,手巾的行迹路线通过指尖延伸出去,时而动时而静,形成了富有美感的画面,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延展了舞者的肢体动作空间,表演者的肢体形态与手巾的运动轨迹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既扩大了在舞台上的占有空间,也可以使观众的视觉感到更加的丰富。

(二)“熟”用热巴鼓,提升风格技艺

道具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有着较强的技术技巧性,舞者在表演中可以运用道具做出类型各样的高难度技巧,它不仅能提升舞蹈作品的技艺性,同时也强化了该作品的舞蹈风格。因为道具的种类繁多,每个不同道具在做技巧时的运用发力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如何使道具和人体在表演中科学的融合在一起,还需要人与道具之间不断磨合,怎样用最为巧妙的力气带动道具的运转,路线走的更为流畅;在表演中只有熟练的把道具运用起来,才能达到提升风格技艺的作品效果。

如在表演藏族群舞《高原上的热巴》过程中,舞者左手拿热巴鼓,右手拿鼓褪,作品中会出现很多转鼓、缠头击鼓等动作以及旋转、翻身、跳跃结合的复合型动作技巧,形成了热巴鼓所仅有的独门技巧。初学热巴鼓时,刚进入课堂练习阶段,会较难掌握其要领,如有不知道鼓是如何跟着人一起翻身的、在运用鼓的同时并结合击打鼓面翻身节奏跟不上、动作不协调、不知该如何使用巧劲让鼓和翻身同时进行、舞蹈动作和鼓不融合不默契等等问题。经过反复摸索发现,为保证鼓与身形的完美结合,所有舞动中出现的动作都需要热巴鼓和表演者肢体的发力点相互契合,是提升人鼓共舞技巧的关键,最终才能达到熟练且精湛的技艺。

(三)“妙”用铃鼓,深化情感表达

在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对身体和情绪就有了感知力,虽然有时不能用语言清晰的表达,但是身体的一举一动都能真实反应内心情感。虽说人的情感与生俱来,但情感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不同的人被不同因素影响产生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作为受儒教和道教文化思想影响的文明古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表现方式。我国是一个民族繁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其不同文化特质,绽放出各自的流光异彩。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下,每个民族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呈现出的民族精神情感也各美其美。

在维吾尔族舞蹈《达甫姑娘》中,笔者手拿极具民族特色的铃鼓作为道具,表现了维吾尔族少女天真烂漫、热情如火的性格特点,舞蹈音乐节奏活泼且欢快,表达了舞者对铃鼓的热爱。编导在原有的维吾尔族徒手舞蹈的基础上,添加了具有维族特色的道具一一铃鼓,这一设计使舞蹈的民族风格特点更加鲜明。由于铃鼓舞的上身肢体语言以及手中的动作更为多样,舞姿细腻且欢快,脚下并配有“进退步”、“垫步”、“三步一抬”等步伐;各种“抛鼓”、“转鼓”、“击鼓”等动作,加上“旋转”、“翻身”等技巧,舞姿干脆而又利落,以突显铃鼓在舞蹈中的妙运和舞者对铃鼓的喜爱之情;舞者时而双手捧鼓时而单手捧鼓把鼓面贴近脸颊,或是捧在胸前表达出了对铃鼓的热爱;时而爱美的姑娘仿佛又把铃鼓当成镜子一般,手拿铃鼓运用翻腕的动作并且脚下配有进退步伐,一边走一边在含羞的照着手中的“镜子”。伴随着节奏的加快时而又活泼了起来,运用一系列击鼓、转鼓、抛鼓的手中道具运用加上跳跃、旋转等舞蹈动作把作品推向了高潮。舞蹈语言与道具的融合,通过摇晃手中的鼓发出清脆悦耳的铃声,舞者通过道具而舞更加深刻的表现了本民族所独有的民族风格特征,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把维吾尔人热情欢快、直爽开朗的性格表达的淋漓尽致。使舞蹈动作更加丰富,舞蹈地域色彩更为浓厚。

(四)“活”用双刀,丰满人物形象

道具在舞蹈表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仿佛是舞者心灵的那扇窗户,通过这扇窗观众能够直击人物的内心,清晰的看到所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这就是道具所独特的魅力之处。中国古代向来讲究物我合一的传统,在舞蹈表演中也是如此,道具是展现舞蹈演员心中所表达的情感,它没有分散舞蹈本身的含义,若能将其在舞蹈中“活”用,不仅帮助演员强化情感表达,丰满人物形象,对舞蹈作品来说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如在表演舞蹈作品《刀光剑影》中,作为一个本体表现女将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有道具双刀加以增色,就可以更加丰富情感的表达;在刚开始练习时,舞者只注重道具的运用,想着如何把动作做得标准到位,而忽略了投入情感。经过多次练习和反思后,慢慢体会到了女将军这一形象的内心情感,尤其是舞蹈起始,舞者与道具双刀恰好形成了一条纵观的斜线,通过舞蹈形态和调度表现了舞者对刀的向往和即将冲锋陷阵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物形象与道具间产生了强烈的关系,丰富了人物形象的表达。

三、《布衣者》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和效果分析

(一)《布衣者》舞蹈表演动机与道具的关联

依照民间传统,表演热巴有专门的服饰讲究。“按照传统,男子不戴帽子,头上扎一条缀结七颗宝石或珠子的额带,女舞者头盖红色的头帕,并在其上戴五佛冠。男女一律身着华丽的藏装,男子服装宽腰、大襟,外衣衣袖被别在腰间,可以方便他们跳出幅度较大的动作。女子的黑色长裙,据说要用四丈的布料缝制,而如此厚重的服装必然会限制她们热烈的动作。”《布衣者》的服装,基于传统热巴服装,群舞演员用了僧装的坎肩样式和喇嘛红,为的是体现出热巴的文化内涵。

“鼓”一直是很多民族民间舞中常见和常用的道具,在过去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物品,一方面作为伴奏乐器,使得原有音乐更有特色;另一方面,发出的声响被人们寓意为可以驱邪、求雨、丰收。“传统热巴舞的初衷就是为了迎接神灵和歌颂神灵而举行的宗教仪式”。热巴鼓作为表演必须道具,一般由艺人自己亲手制作,鼓面为羊皮或水牛皮,鼓糙则是由竹子做成弯曲形状而成。鼓上有用油彩描绘或者直接用彩纸剪贴日、月、星的图案,有时候上面还会有山峦和流水的符号。据老艺人们回忆,以前的鼓上还会有佛教特有的“祀”标记。作为表演者手部动作和内心情感的延伸,敲击热巴鼓发出声响与藏族音乐配合,具有突出的烘托表演环境、营造表演氛围、表达人为内心情感、增强舞蹈节奏等多元化的重要作用。《布衣者》选用了最古朴的热巴鼓,没有绘制任何图案,由纯皮和木头制成,为的是体现出流浪艺人的古朴和纯粹。

浅谈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和效果的呈现 —以作品《布衣者》为例

另外,男子除了主演均佩戴假发,其原因是藏族男人自古就有蓄发的习俗,并且“热巴”一词有另一层含义是“粘连的头发”,为了表现出藏族男人的粗旷之美。服饰道具没有过多修饰追求最简化,是为了肢体言说腾出空间,当舞台焦点在舞者的肢体以及内在情感的外放时,要展现给观众的是民族文化中热巴舞最本真的模样。

(二)《布衣者》舞蹈表演道具一致化的表达

西藏人民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山野草原上的游牧、农耕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虽然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繁衍带来了诸多困难,但在这里生活了几代的藏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舞蹈传统。其中,宗教是贯穿民族生活始终的一条主线。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情感心理,体现在舞蹈中,形成了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特征,如松臀、胸、背、腰、前倾等。

热巴作为流传在西藏的一种最热烈、最粗犷奔放的民间舞蹈,流传地区不同,舞蹈的形式也有些差异,如山南热巴、察雅热巴、丁青热巴、丁嘎热巴等都有着自己的特点。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那曲比如“丁噶热巴”,主要以男性打鼓和热舞为主。丁噶热巴的发展经历了从民间到寺庙再到民间的发展过程。在寺院祭祀活动中,热巴舞逐渐成为一种流传和发展的习俗。丁加热巴舞不仅具有当地牧民舞蹈的动态节奏,而且借用了昌都地区热巴铃鼓的舞蹈姿态。它以舒适的牧民舞蹈动作为基本步法,上半身的表演吸收了昌都女手鼓热情奔放的动作,形成了融汇藏东、藏北舞蹈精髓的独特风格。

风格体现在服饰道具上,与作品预期设想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契合,构成一致化表达的手段。由于作品讲述的是艺人们流浪表演的状态,所以服饰一方面保留截取了原先舞蹈时的衣物元素,另一方面为了炫技的呈现而不能使用厚重感的衣物。丁嘎热巴在民间表演,场景就非常壮观:只见宽敞平坦的坝场上,20来位舞者或手持大鼓、耗牛尾,或手持铃鼓、钱,腰间短裙状的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随着各种强劲有力的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刚中现柔,潇洒自如。对这种民进场面的舞台化诊释,使得《布衣者》在使用服饰道具时,一方面秉持最简化原则,一方面进行保留与创新。二者都要把握好“度”的原则,使之不轮为随意性很大的编创。这种尽量不改变原生热巴服饰道具形态的做法,是为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原生性尽量保持一致,而不破坏其民族属性和舞蹈属性。

(三)《布衣者》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效果

1.突出主题

热巴鼓道具的运用,让舞蹈《布衣者》的生命力,顽强生长的主体有了载体和灵动的感觉,为主题思想营造了空间感和时空感,热巴鼓有助于舞蹈演员高难度动作的一气呵成,有助于演员更好的诠释舞蹈的真谛和意境,热巴鼓的使用让观众看到了舞蹈《布衣者》的当代感官和时尚元素,让观众可以在舞蹈中发挥想象空间,实现美的享受和思维的放大,更重要的是热巴鼓道具契合了布衣者态势和生命活力,有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动作的连惯性和极强的情节表达效果。

2.渲染气氛

传统的热巴舞主要构图为圈舞,受制于剧场的舞台难以表演。为打破传统,《布衣者》多用调度使之在舞蹈构图上灵活多变,一幅幅理想与现实的画面感使得热巴更适应现代舞台表演的要求。最初祭鼓时以圆圈为主,所有演员(除主演)趴在地上慢慢翻滚,用身体形成了一个大的“转经筒”的感觉,体现了祭鼓的含义和氛围。热巴鼓层层叠放在圆圈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的“转经筒”,老艺人用手轻轻的推着,祈祷着。祭鼓仪式结束,用糌粑扬撒向空中,此时外圈所有的演员起身,这糌粑像是一种呼唤,唤起了所有人的记忆。圆圈内、外顺时针旋转,像极了人生的“轮回”。为了强调祭祀仪式,以一度、二度空间为主。

3.具体和抽象完美结合

整体动律上,《布衣者》使用了锅庄舞蹈中的八字圆动律,俯身时犹如牦牛,立身时自由潇洒。热巴鼓的动作,多以在身体各部位空间快速持续地敲击鼓面为特色。热巴鼓舞的身体形态主要有立身动作与动势动作之分,立身动作为直立上身的准备姿态和击鼓的基础动作,而在动势过程中多以俯身、拧身、躺身为主,同时配合多种类型的翻身与转。热巴鼓的走势以立圆、平圆居多。在鼓与身体的圆、转、绕中,鼓位在头顶、肩上、耳侧、身旁前后一边击打一边变换位置,身体与鼓产生的离心、向心、顺势、逆势之力相融相生,宛若一体,犹如在海浪中翻滚,即所谓“身鼓相合”,给人以独特别样的审美体验。作品不同于以往藏族男子群舞所体现的热情、帅气,而是更多了一种自然的“野味”。这种“野味”来源于编者对藏族男子舞蹈独特的审美认识。“学院派民间舞”已在众艺术院校的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体现,而我们总觉得学生跳起来和我们看起来都不够过瘾。在编排该作品时,我们没有一味的要求动作标准,而是不断的激发演员自身的情绪和理解,引导学生把朴素真实的生活情感用艺术加以夸张和渲染加上演员中有6位藏族男生,在他们的感染下,其他群舞演员很快松弛下来,将自己和舞蹈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现在21个人毫无违和感的藏族男子群舞。

四、如何在舞蹈表演中有效运用舞蹈道具的思考

(一)道具的运用符合舞蹈和剧情的需要

在道具的选择和运用上必须谨慎。正确道具的运用可以烘托舞蹈主题,准确地折射出舞蹈剧情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和民族特征,有助于观众对表演中各种角色的辨认,也有利于体现舞者所处的意境,烘托舞者所要要表达的情感。如舞蹈作品《小城雨巷》中架设在远处的青石桥、脚和纸伞下的石板路举行的手不仅是一个表示一个特定的场景,但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向观众传达各种信息与深远的意义。观众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通过舞台上的石板路、青石桥、舞者手中的油纸伞,打开想象的大门,仿佛是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南方小镇上悠闲地散步。这正是舞蹈道具的“文化艺术象征”特征,让观众在优美的意境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在道具的选择必须注意的人,时间,地点和不同,遵循的原则,所有的现实,深入研究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这道具的使用符合舞蹈主题和故事的需要,避免成为自由的主题“配件”。让观众能够准确感知舞蹈的主题,把握故事的进展,跟随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引起共鸣,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舞蹈道具选择需折射民族文化底蕴

在进行民族舞蹈道具的选择过程中,需把握该舞蹈的现实背景与文化底蕴,同时又要对舞蹈的具体要求有合理把握,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编创者的主观努力。在一部舞蹈作品中,能表现舞蹈情节、人物关系的道具可能有很多,但是最符合舞蹈创作要求的道具却往往是唯一的。比如,蒙族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就与曾经作为他们占支配地位的游牧生活相关,苗族人温婉、细腻的民族性格就与他们的农耕生活有紧密关联,等等。这些民族的特定性格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是在编创民族舞蹈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首先了解他们的文化特性是编创出好的民族舞蹈的基础。考虑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文化习俗是进行舞蹈道具选择的内在要求。舞蹈道具的合理选择也必须要考虑该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衡量该物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在《水乡》中,白绸的选择和巧妙运用正首先考虑到了它在傣族少女生活中的普遍被使用的状况。当然,正如前文所指出舞蹈道具所具有的意象性的方面,白绸这一道具在舞蹈中时而作为围巾、时而作为扁担、时而又作为头巾出现,它所展现的是生活中的不同的物的形象。舞蹈道具选择要符合生活习性、符合民族文化底蕉。

(三)道具运用要符合其语言性要求

“道具和布景能帮助涉及‘构思’。这是一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给他们充当参照物的有功效的物质性装置。它将编导的意图最直接地体现出来,它使‘构思’具体化。”龙换言之,道具体现的是编创者的构思。

舞蹈道具的选择要以其源于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同时,它还要符合编创者的特定构思并将构思具体化的内在要求。在民族舞蹈编创中,编创者在进行舞蹈道具选择时还需要以其中最适合于舞蹈编创的道具为最优选择。舞蹈道具的选择要能最适合于表达,因此表达的方式和途径也要以人为准绳。由于人自身及其价值追求的多样性,在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也会存在多样性。究竟什么道具才是最适合于进行舞蹈编创的,可能在不同的编导那里往往会有不同回答。这种看起来不确定的因素恰恰体现了人自身的超越性方面。因此,我们往往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即使限定了同样的题材和主题,不同的编创者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来。众所周知,价值选择虽然存在多样性,但它并非出于主观任性的盲目选择。舞蹈道具选择背后隐藏的是编创者对该民族特征的特定认知和把握。正是存在认知上的主观差别,在舞蹈中,编创者所要展现的民族特性、人物性格也自然会存在着差别。

结论

道具舞蹈凝聚着少数民族人民的美好的情感寄托和高度的审美追求,给人们带来幸福的遐想和美的体验。歌、舞、乐三者结合的道具舞蹈表演形式欢快热烈,无论是热巴鼓、铃鼓,亦或是刀舞,都可以通过击打、挥舞而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得出舞蹈道具的运用,增强了舞蹈的难度技术,促进了舞蹈演员技艺水平的提高,延展了人体艺术的表现力,使舞蹈表现的范围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情绪更加浓郁。道具的运用方式千变万化,少数民族舞蹈道具的更是丰富多样,从功能性而言,有着烘托主题、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的特点。舞蹈道具在运用中可以表达精神寄托,抒发情感,凭借舞蹈道具来表达舞者的情感诉求和精神寄托,使道具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实质载体。道具也能表达丰富动作,拓展意境,将情感表达从肢体束缚中释放出来,借助道具来丰富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渲染气氛,拓展具有民族风情的意境美。同时,舞蹈道具也帮助人物形象塑造,通过运用带有地域色彩的民族舞蹈道具,可以准确的分辨舞蹈人物形象的身份、个性等基本状态,既让舞者能够更好的带入角色,也能让观众可以明确人物大概,领会舞蹈作品的主题表达。

参考文献

[1]常俊勇,肖美娜. 探析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价值[J]. 艺术评鉴,2018(24):87-88+104.

[2]李怡林. 当代中国民族舞蹈作品创作中道具的应用研究——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的道具运用[J]. 大众文艺,2019(05):246-250.

[3]何子平. 论舞蹈作品中道具的运用[J]. 戏剧之家,2018(31):100.

[4]史洋凡. 论道具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作用[J]. 艺术评鉴,2018(03):49-50.

[5]高青. 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诗意性表达[J]. 艺术评鉴,2018(03):53-54.

[6]李紫航. 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分析[J]. 戏剧之家,2018(06):117.

[7]史君. 双人舞《双面胶》中道具的运用及意义[J]. 艺海,2018(07):68-69.

[8]赵勇,张跃馨. 粤北瑶族舞蹈元素研究——以乳源“铙钹舞”为例[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37-148.

[9]段晓娟. 缘物寄情 托物取喻——道具在舞蹈中的作用[J]. 艺海,2011(04):92-93.

[10]刘旭东. 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分析[J]. 艺术评鉴,2017(08):88-90.

[11]肖灿,刘德欢. 舞蹈编创中道具与身体语言的关系[J]. 艺术研究,2017(02):160-161.

[12]胡佳. 浅析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J]. 戏剧之家,2014(18):180.

[13]丁雁彬. 道具对现代舞蹈风格的影响及其应用技巧[J]. 大舞台,2015(11):165-167.

[14]李青沂. 试析新时期敦煌舞蹈中敦煌壁画舞蹈道具的运用[J]. 戏剧之家,2019(34):113.

致谢

在文章的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在写作过程中帮助我的人。 首先,也是最主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xx老师。 在写这篇论文的整个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刚开始进入写大纲的时候,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我的思想并不十分清楚。尝试着写出一点样子后,老师仔细阅读了我的文章并指出了存在的许多问题。我非常感谢xx老师的精心指导,以便我能顺利完成我的论文。 其次,我要感谢帮助我提供信息的各位同学。 感谢各位的帮助,我才能顺利完成本篇论文。

浅谈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和效果的呈现 —以作品《布衣者》为例

浅谈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和效果的呈现 —以作品《布衣者》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5098.html,

Like (1)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6日
Next 2023年5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