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胡旋舞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是胡旋舞,胡旋舞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丝绸之路对胡旋舞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过程。胡旋舞的特征、形式和技巧并且结合唐代的时代背景,论述了胡旋舞随着安史之乱的衰败。之后探讨现代的舞蹈对胡旋舞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加深了我们对胡旋舞的认识,这对于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让我们对唐代胡旋舞的了解更进一步,有利于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掘。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之后,在新疆、敦煌及长安这些地方进行了商业贸易和进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胡旋舞从境外传入中国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胡旋舞是中国古代众多舞蹈中最具有特色的舞蹈之一,胡旋舞流传至今已经演变为现在的民族舞新疆舞还有一些演艺团体将古代胡旋舞的壁画以及历史研究探索将胡旋舞进行多个舞蹈的融合与改编从而形成现代的新胡旋舞。

关键词:胡旋舞丝绸之路现代舞

引言

胡旋,音译自粟特族语的“XWYCYY”,有“漂亮”“优美”的意思。传自现乌兹别克撒马尔罕,是一种十分具有民族特民间舞蹈。胡旋舞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传入了中国,且流行于中原地区。在唐朝,我们熟知的杨贵妃就是表演胡旋舞的最负盛名者。这种舞蹈左旋右转,速急如风,十分赏心悦目,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现在,随着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指引,它的传承和变化值得我们重新注意这种古老的舞蹈。但唐代诗歌对这两种舞蹈的记录不多,且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后世人们对胡旋舞关注的减少以及相关记载不明确的史料,导致我们需要对胡旋舞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对唐代胡旋舞的调研,在文中阐述胡旋舞在古代传入中国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以及舞蹈服装、动作、乐器特点。再通过对比现代的舞蹈,论述我国现代舞蹈对胡旋舞的传承和发展。

1 中原地区胡旋舞的由来

1.1 中原地区胡旋舞的历史背景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隋朝时,随着西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渗透,其中与宗教相关的胡服,音乐也都传入了中原地区,并且当时音乐十分盛行,从而爆发了一股音乐舞蹈的潮流,其中来自康国的胡旋舞在古代中国流行了起来。

因为胡旋舞的发展及兴盛伴随着唐朝的兴盛,所以下文着重强调唐朝时期的胡旋舞。

在唐朝,舞蹈种类多种多样,有着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其大致可以分为软舞和健舞软舞大多以凉州、绿腰、兰陵王等舞蹈样式而闻名,其动作婉转而优美,体现了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健舞其中就包括胡旋舞,其动作有力、夸张、急速,这些舞蹈大都传自西部地区,当地人民洒脱、豪迈、生动的民族特征也在健舞中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因此健舞才没有被历史的洪流淘汰,它们顺应了时代,流传了近300年之久。

胡旋舞十分受到古代王朝的重视,在胡旋舞刚刚传入中原时,其快速旋转的特点很快得到了皇帝的重视,至将其编入一些很重要的书籍中,甚至到唐王李世民时也依然存在。而且唐玄宗对胡旋舞也情有独钟,开元、天宝年间,很多民女投其所好成为了舞女。据《新唐书》 记载:“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但是对胡旋女的研究表明,胡旋舞可能是在北周之前的朝代就已经传入了中原,因其相关史料少,该说法有待考证。

1.2唐代胡旋舞与西域的联系

在古代,胡旋舞由西域传入中原。根据史XX载,胡旋舞的起源自西域的康、史、米国(现我国西北地区)。在当今,西北地区鲜明地民族特色仍然可以从其地方性舞蹈中体现出来,新疆舞、藏舞都多多少少有着胡旋舞的特点。

胡旋舞很早之前就已经从西域传入到了中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虽本身发展重心还是在西域。但中原汉族人民将胡旋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胡旋舞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并将其渗透到自己的民族艺术中,推进了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

唐朝兴盛时,丝绸之路繁荣发展,各民族之间有着充足的交流,西域舞蹈的传入便是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融合的最初尝试。西域民族快速澎湃、苍劲有力的舞蹈形式,吸引了内地民族,进而得到了人们的推崇。

由于唐玄宗对此舞情有独钟,杨贵妃时常为玄宗舞一曲;根据史料记载,甚至安禄山也十分善此舞。体现了玄宗的极尽喜爱,胡旋舞也成为了取悦皇帝的一种重要手段。

自西域传入唐朝三个主要舞蹈其中之一就是胡旋舞,它将西部游牧民族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些特点并非流于表面的时而动、时而静,也更彰显了游牧民族的痴狂的生活状态。当今,西藏地区可以说是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胡旋舞最初的特点,要知道如今西藏地区就是古代胡旋舞发源地——康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民族舞蹈也都保留着胡旋舞极速旋转的特点。

2 唐朝胡旋舞的发展

2.1唐朝地理视野的开拓

在唐朝刚刚建国的时,实行“关中本位”的政策,将关中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唐朝和隋朝一样,都源于北魏时期的关陇集团。当时鲜卑贵族贺拔岳在北魏孝武帝的命令下,将陕西关中到甘肃陇山一带的军事力量整合为一个军事集团。隋朝和唐朝皇室的祖先都是这二十个家族的成员。当时的经济中心主要是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号称千里沃野。到了唐朝,都城定在长安。

根据唐初魏王李泰的《括地志》的记载,唐朝极盛时,西哈萨克斯坦,东到东海,北达西伯利亚东部,南至越南北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长安处在丝绸之路中央,开阔的地理视野给了唐朝和中亚文化更多进行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而且随着唐王朝的国力强盛,与亚洲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也为胡旋舞的传入提供了地理条件。唐朝地理特征,东西坦荡,南北错落有致,西高东低,地形三横两纵,呈条带状分布。西北部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强烈,这些地理因素也间接影响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中亚地区,深处内陆,自然植被稀少,自然降水率低、水资源缺乏,导致农业生产不便且难以形成规模,故中亚地区多为少数游牧民族。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文兴盛,民风淳朴,且古代中国以农业立本,物产丰富,再加以丝绸之路的迅速发展,唐朝丰富的物产也吸引着少数民族的朝贡,这也给胡旋舞顺利传入中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另外,唐朝时期对吐蕃执行“和亲”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边疆安定和发展,以及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并且和各民族XXX之间保持良好而又稳定的外交关系。这对大唐盛世的开展和延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间接反映了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处理政策,有利于当时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此外,当时丝绸之路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著名动植物,都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汉代习将西方输入的东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旋舞。据《唐会典》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的,单广州便以千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2.2丝绸之路对唐代胡旋舞的影响

胡旋舞的传入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这种舞蹈在唐朝时极度流行,有关其起源的资料可以检索到。据史XX载,胡旋舞起源于今亚欧交界处,因其极速旋转和节奏善变,得名胡旋舞。而且胡旋舞在演奏时常常使用打击乐作为伴奏乐器,伴随着优美的舞姿,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享受。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渐渐地胡旋舞开始进入了中原民族的视线。

随着胡旋舞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得到了丰富,给大唐盛世增添了一笔色彩,在当时也促进了各地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中华文化在吸收容纳少数民族文化时,自己也得到了发展和升华。但是一切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别有用心的人手中,胡旋舞成为了毁灭大唐盛世的一根导火索。正所谓“成也胡人,败也胡人”。

2.3唐朝胡旋舞的衰败

随着唐朝的衰败,胡旋舞也逐渐走向了谷底。这是历史发展中“物极必衰,盛极必反”的必然趋势。在唐安史之乱后,“末世多乱,舞制多失”,胡旋舞逐渐衰落。由于思想认识上的错误,甚至有一些人将唐王朝的衰败、安史之乱的发生都归咎于统治者迷恋胡旋舞,诗云:“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到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

丝绸之路的衰败使戏曲逐渐流行并占据了主导文化,压缩了胡旋舞的发展空间,以致胡旋舞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而后世人们对胡旋舞的听闻就越发的少了。

但是该舞蹈在中华大地上繁荣发展了近五十年之久,丰富了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艺术,促进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胡旋舞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文化瑰宝,但我们在现代并不能看到胡旋舞这种别具风格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对胡旋舞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有利于振兴民族文化,本文目的亦在于此。

3 以现代视角看唐代胡旋舞

3.1唐代胡旋舞

3.1.1服装

在胡旋舞刚刚传入我国时,其服装特点与胡旋舞最初所在国的文化是有很大联系的。更具体可以说胡旋舞在传入之初带有十分鲜明的康国特色,当时舞者头戴挂饰,身着翻领窄袖、宽摆长裙,以及有着可随身体一起飘扬的丝带,何其美哉。由于是传入初期,舞者身上的装饰物十分简单,为的是方便可以长时间进行表演。

自从康国国主将胡旋舞者作为进贡礼物给唐朝皇帝后,胡旋舞舞者的服饰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对岑参、元稹等人的作品描述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当时的舞者上身着粉丝小袄,袖纹金色花边;下身着绣花长裙;脚穿红色皮靴;再加上手镯,耳环,头饰,纱巾,腰带等饰品装饰,并伴随着饰品碰撞清脆动人的声音,让观看者目不转睛,赏心悦目。

胡旋舞的表演也分为是否使用道具两种。胡旋舞大部分舞蹈动作是在地面上完成的,其实是在一个圆球上进行表演。其一为不借助道具,舞者在地面上依靠自身技巧进行极速旋转;其二为舞者站在小圆球上完成旋转和跳跃的动作,且全程脚不能离开小球,我们可从后者可知,胡旋舞的第二种技巧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将杂技和舞蹈糅合到了一起。

随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逐渐走向衰落,因其始作俑者安禄山也十分擅长胡旋舞,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们对胡旋舞的厌恶之情,从而导致了胡旋舞的服饰反而逐渐简单了,服饰不再华丽,舞者也不再佩戴各种饰品进行舞蹈了。

3.1.2舞姿

在胡旋舞刚刚传入中原时,舞蹈风格充满了西域的特色,以快速旋转,速急生风,唯美优雅为自己的舞蹈特点,再演奏打击乐器作为配乐,使得舞蹈十分具有观赏性。

胡旋舞中,诸如屈伸和进退,舞步和舞姿,都是舞蹈动作美的一种细致的体现,为了将这种美感更好的表达出来,节律和变动创造是必不可少的。胡旋舞者的节奏是洒脱和欢快的,她们昂头、挺胸、收腰,全面的将身体所有的部分运用起来,让舞蹈充满动态美;在加上生动的眼神交流,并且还应该有一些辅助性的动作,比如说抖脖和转头等,进而给所有的观赏者一种柔中带刚、奔放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旋转这个动作,要求舞蹈者在速度上提升,并且还可化在旋转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动作加以改变。这也间接体现出了胡旋舞的竞技特点。

在这种优美舞姿的视觉冲击下,胡旋舞很快风靡全球。在中国,胡旋舞深得普通民众和达官贵人的喜爱,以至于到了为之痴迷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胡旋舞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影响了我国从古至今的审美。

3.1.3伴奏乐器

胡旋舞之美与它的节奏也是密不可分,节拍鲜明、轻快、活泼,许多旋转与跳跃的动作很需要富有节奏感、音色亮的乐器伴奏。胡旋舞的打击伴奏乐器为笛鼓、正鼓、小鼓、和鼓、铜钹。以至于到今天演变成维吾尔族少数民族歌舞后,胡旋舞仍然以鼓、笛、钹等乐器为伴奏。

3.2 现代舞蹈中的胡旋舞

随着社会的发展,因胡旋舞特有的优美舞姿、服装特点和伴奏乐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舞蹈种类中存在着大量的胡旋舞遗存。

可以看出,记载中的胡旋舞和现代的舞蹈有很大区别。胡旋舞的服装是一个宽摆的长裙,类似于汉代的翘袖折腰的舞服,头戴饰品,袖子也类似于汉代的翘袖折腰的舞袖;舞姿上双脚交叉五位半脚尖踮起、左手叉腰、右手上托,身上的彩带飘逸,裙摆由旋转而成弧形;节拍上鲜明、轻快、活泼,许多旋转与跳跃的动作很需要富有节奏感、音色亮的乐器伴奏。而现代的舞蹈则更加注重节奏韵律,与胡旋舞的服装差异更是十分明显;且尚不清胡旋舞的创作形式,其在表演中是否具有戏剧情节也无从得知,在这一点上明显是后者更胜一筹。

如今,街舞、健美操、芭蕾等现代的舞蹈在国际上备受推崇,但它们的舞蹈特点都多多少少保留着唐代胡旋舞的影子,在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胡旋舞就已经进入中原民族的视线并且开始与其文化开始融合。因胡旋舞优美的动作,很多现代的舞蹈将其吸收,融入到了自己的舞蹈中,展现了全新的容貌。

最近几年得奖的优秀舞蹈作品如《远古灯舞》、《胡腾儿》等,大家无不感叹于设计者精美设计,它们弘扬了民族文化,传达了民族精神,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也十分明确。这归功于对古代民族舞蹈的借鉴。这些作品中很多都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中心思想,塑造了经典的名族性格。它们主题鲜明,内容明确,使用主旋律作设计,主要是旧时期的民间民族舞蹈,内容主要包括了宗教传统、民俗礼仪以及民族信仰。

特别是在现代的舞蹈中,从旋转、扭胯、扭腰等优美的动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胡旋舞的影子,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的舞蹈对胡旋舞的继承和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胡旋舞所表现的体育竞技精神,在唐代胡旋舞表演时,舞者将精神和身体相互融合进而来表达自我。但在早期,舞蹈只是作为辅助祭祀活动而存在,并不能将舞者独立出来,成为一种表达自我的形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具备了艺术性和体育性的价值,进而发展越来越迅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舞蹈种类。正如健美舞蹈也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体育舞蹈。

关于旋转,这是胡旋舞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很多现代舞蹈都借鉴了胡旋舞的这个特点。现代舞蹈以反对墨守成规,追求技巧美作为中心思想,主要动作就包括了走、跑、旋转等特点,加之四肢、肩部的动作进行组合,呈现了这种优美的舞种。其中的旋转就是胡旋舞的中心思想,注重技巧,也注重表达了舞者自身的风采。

可以说唐代胡旋舞对现代胡旋舞蹈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现代的胡旋舞蹈也需要将胡旋舞作为动作、技巧和思想源泉来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完成对自己舞蹈特色的升华。

4 结论

在现代,随着人们不断对史料的发掘,我们对于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经验,这对于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我们没有看到唐代胡旋舞的真正表演形式,本文通过对胡旋舞的传承、发展和胡旋舞在现代的舞蹈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调研了唐代胡旋舞的历史,以及唐代丝绸之路对胡旋舞发展的影响,以相关史料的视角分析胡旋舞。主要论述了胡旋舞借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的兴起。随后在融入了中原文化后的胡旋舞在中华大地盛气一时,进而开始论述胡旋舞的服装、舞姿和伴奏乐器。结合唐代的时代背景,本文论述了可能导致胡旋舞衰败的原因。之后探讨对胡旋舞的继承和发扬。

通过本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胡旋舞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的舞蹈。这种劲歌热舞的表现方式强调的是欢快、激扬的情绪宣泄,是自我无保留的直接展示。很显然,胡旋舞显然是代表了一种直抒胸臆的情感与气质。

但现代的舞蹈中的很多舞种都对胡旋舞有着不同程度的借鉴,小到装饰、动作,大至艺术思想,胡旋舞对现代舞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各种现代的舞蹈也将胡旋舞的精华吸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舞蹈特色中了。

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对舞蹈的喜爱是自己的情爱,是自己的情感,使我们生活的体现。舞蹈是一种我们可以表现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本质区别——情感。从这一点看,不论是胡旋舞还是现代的舞蹈都是人类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一种产物,二者不谋而合。

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角度来看,胡旋舞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文化瑰宝,虽然我们在现代并不能看到胡旋舞这种别具风格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对胡旋舞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有利于振兴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少出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建新. 唐诗中的西域“三大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 民族文学研究. 2012(06):第128-137页.

[2]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耿彬. 试论胡旋舞在唐代兴盛的原因及其在唐代以后的发展形态.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13(02):第1-5页.

[4]刘阳《唐诗中所见外来乐舞及其流传》兼论唐人诗中的何满子明.中国比较文学,1996,(1)

[5]引《新唐书》卷21《礼乐十一》,第470页。另此条在《新唐书》中是记在九部乐《高丽伎》之后,已有学者提出此是放置错误,并非胡旋舞来自高丽。见罗丰:《隋唐间中亚流传中国之胡旋舞一W新获宁夏盐池石口胡舞为中也》,见《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42).

[6]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7]周峰《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78.

[8]刘苗. 胡旋舞史料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

[9]吴曼英,李才秀,刘恩伯《敦煌舞姿》[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10]周彦池. 试析唐代胡旋舞之美. 大舞台. 2015(12):第161-162页.

[11]邹淑琴. 从唐诗看胡旋舞的艺术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3(05):第30-33页.

[12]董锡玖.敦煌舞蹈[M].新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4.

[13]史苇湘.敦煌舞乐[M].甘肃: 甘肃人民出版社.2019.

[1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16]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浅析唐代胡旋舞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唐代胡旋舞的传承和发展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7175.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4月13日
Next 2023年4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