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舞蹈形式,但反过来它又作用于社会,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各个时期的舞蹈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窥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哲学以致宗教和风俗等各个方面。这种反映,就是舞蹈所具有的认识功能,而民间舞蹈尤为直接。舞蹈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肩负的重担,坚持舞蹈改革,发展民间舞蹈,更好地反映社会、作用社会、发展社会,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发展
引言
从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六六年“xxxx”开始前的这段时间里,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如鲜花争艳,少数民族舞蹈的人才似明星耀空,有许多民族的舞蹈都是第一次登上艺术舞台,更有不少优秀作品和演员深受国内各民族观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连续获奖,从而形成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有着丰富的民族舞蹈艺术资源,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26个民族,在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伴随。作为世界民族舞蹈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传承、保护和合理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民族舞蹈系统的充实与完善;与此同时,民族舞蹈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和发展民族舞蹈有助于各自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在歌舞之乡一系列战略开发中应当怎样发挥它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节奏使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中获得财富、得到升华。
一、舞蹈的教学特点
(一)知史,方可溯源
舞蹈的产生是人们在历史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具有审美效果的肢体语言。因此要了解这种肢体语言的内涵,就需要了解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与人文景观。舞蹈动作的演绎实质上都与当地文化、生活背景息息相关。例如:藏族民间舞蹈的产生融合了当地的农牧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它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在藏族民间舞蹈中,松垮、弓腰、曲背等是常见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信仰、礼仪及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舞蹈角度来看,她具有一种劳动形态上身体各部分协调配合之美,具有艺术性的创造之美。他们用肢体动作传达情感,显示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达了他们对本民族生活的热爱。有了对当地民族文化、历史、宗教的了解,也就明白了民族舞蹈中每个动作所诠释的内涵,也才能更好的抓住每个民族他们舞蹈的特点。
(二)行准,方能传情
在艺术这个大环境内,舞蹈与绘画有着他们的共同之处,都需对“形”有深入的刻画、演绎,即都是要通过人物的外部可视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人物的内在精神面貌和艺术效果。都要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是绘画是用画面上的色、体、形来表现运动形象,而舞蹈却用人体动态的画面、线条和节奏有机结合,构成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它动作舒展,传达的信息更多,瞬息万变,特别是舞蹈家用个人的独到思想去丰富动作形态,使舞蹈的意境得到更深刻的开拓,从而使舞蹈造型能给人们以更多的想象,触动人们的情思。这就是“行”在舞蹈艺术中所形成的艺术魅力。
(三)乐美,方能共鸣
相比与绘画、音乐,舞蹈更是一门综合型的艺术,视觉与听觉效果的并存,让其更加美妙。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舞蹈是长期演绎发展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优质的音乐伴奏是民族舞蹈演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音乐是有灵魂有感情的,它可以辅助舞者把舞蹈的情感释放出来,好的音乐甚至可以提升舞蹈的效果。每种艺术都有着它自己的节奏,民族音乐与民族舞蹈更是如此,只有相互的融合,才能相得益彰,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盛宴。
(四)神具,方能升华
这里的“神”,指的是艺术的内在神韵。当舞者准确的姿态再注入民族舞蹈的神韵,才能成就一个活生生的民族舞蹈演绎。在各种艺术的评论中,神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无论是诗词绘画作品,还是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的表现。这其实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这种神韵正是舞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它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的、机械的去完成动作,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它需要舞者能够和舞蹈本身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了解,做到人与动作的融合–人在演绎着舞蹈,用舞蹈的形和神诠释艺术的内涵。因此,在舞蹈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形神兼备,从而才能相得益彰,尽显艺术之美。
二、在教学实践中发展民族舞蹈
(一)要坚持舞蹈的教育功能
通过舞蹈的审美教育,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上给人以影响。但它不是以某种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而是把道德准则通过是审美功能体现出来,使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一原则的祟高性,把它变为自己内在的心理欲求。这就是所说的舞蹈教育,潜移默化的把一种观念转人到思想感情之中。如: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中秧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二)要坚持舞蹈的审美功能
舞蹈的审美作用体现在舞蹈的节奏、表情和构图给人以美感和在舞蹈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愉悦。它不仅感染着观众的感情,也鼓舞着舞者本人的情绪。舞蹈的审美功能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而是结合着一种动机,或一种感情去为某种目的服务。所以审美功能的体现,就是总结和发掘、收集和整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遗产。推陈出新赋以时代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去颂扬社会主义,颂扬XXX领导,颂扬新的生活,鼓舞人们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
(三)要坚持舞蹈的新形式功能
要多渠道去探索中国民间舞蹈的形式,继承、发掘、整理、创新,对各民族舞蹈艺术规律进行剖析归纳,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新形式的民间舞蹈。同时建立起新的舞蹈技术和训练方法。如舞剧《阿诗玛》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三、提高师资教育发展少数民族舞蹈
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培养基层急需的“一专多能”的艺术师资,加大艺术教育改革力度,改变高等艺术师范院校专业设置过细、适应面过窄的艺术人才培养现状,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因此,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加强和改革高等师范教育,全面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院校的层次和布局。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引入竞争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如修海林教授在其文中论述的:“从历史上看,当社会政治、经济盛会以及相应的文化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时,音乐教育体制必然产生重大的变化。这种体制上的变化也势必引起音乐教育观念的改变与音乐教育行为的不同选择,其焦点,往往集中在对音乐教育是坚持‘人’的教育还是倾向于‘艺’的教育这两种不同的选择上。坚持‘人’的教育,往往同国家培养治世人才、重视道德伦理教育、提倡理性精神联系在一起;倾向‘艺’的教育,往往同单纯的谋生求业、满足娱乐圈的需要与一味的物质欲求行为联系在一起。
四、发挥潜在课程教育
潜在性是潜在课程最大的特点,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的和潜在的,可以避免直接、显著的课堂教学的被动性。潜在课程通过多元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熏陶。潜在课程具有的引导特性,不会与学生的自我愿望、个性特点发生直接冲突,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作为被尊重的人而存在的,从而愿意去接受教育,具有接受教育影响的亲和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感性和过程性也是潜在课程的优势所在。对民族文化心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融入与渗透的情感过程,只有从情感上融入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才能从更为深刻的视角去思考民族舞蹈的创作与表演问题。民族舞蹈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潜在课程的诸多内容无一不渗透着情感,它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激起他们的对这一民族的热爱,这是促进学生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建立与时俱进舞蹈教学观
随着全球文化多元化特征的彰显以及信息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结合时下的语境特征,舞蹈教育对当下的舞蹈教师提出了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吸收多元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理念,重构舞蹈教学观的要求。然而,近年来,舞蹈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出现在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但教学模式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舞蹈教育专业模式,即以八大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为主,辅以芭蕾基础训练、身韵和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民间舞的教学往往是其他专业舞蹈院校专业教学的翻版,舞蹈基础理论课普遍被轻视,缺乏创造性和实践性。严重阻碍了本地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教育发展,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滞后。
树立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教学观。应该深入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从局内人的角度去观察体验少数民族的动作范式和审美观,充分把少数民族的审美观念和自己已经固有的审美模式相结合,用于舞蹈教育中,使舞蹈教育的民族教学观既符合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又不失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教学的内容上,尽可能的融入当地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内容,在授课方式上采用灵活的“采风式”田野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以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和审美的共鸣。在教学手段上,要避免教学手段的单一化。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这不仅可以摆脱过去旧式的授课方式,而且在学生直观、感性的体验教授专业内容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学、听、看、做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随着社会的改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民间舞蹈教学再提高一步,进人迅速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山雨彤.少数民族地区高师舞蹈教育发展的思考.北方文学,2012.1:161-162
[2]李顺阳,孙慧佳.发挥潜在课程在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民族艺术研究,2009.3:20-22
[3]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4:40-42
[4]娄桂梅,李淑华.试论民间舞蹈的现状与发展–民间舞蹈教学实践初探.舞蹈艺术,2008.9:62-64
[5]蒋晓梅.对建立云南民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思考.民族艺术研究,2001.3:69-7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454.html,